泥鳅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泥鳅鱼养殖技术

泥鳅鱼养殖技术

泥鳅鱼养殖技术泥鳅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

泥鳅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

由于泥鳅鱼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而且饲料成本低,因此泥鳅鱼养殖逐渐成为了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农业产业。

本文将介绍泥鳅鱼养殖的技术和注意事项。

一、水质管理水质是影响泥鳅鱼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泥鳅鱼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28℃,最适宜的pH值为7.0-8.0。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质,保证水质清洁卫生。

如果水质不好,可以通过增氧、换水等方法进行处理。

二、饲料管理泥鳅鱼的饲料主要分为干饲料和活饲料两种。

干饲料是指粉状或颗粒状的饲料,主要由鱼粉、玉米粉、豆粉、蛋白粉等原料制成。

活饲料包括水蚤、小虫、水蛭等,可以提高泥鳅鱼的食欲和健康状况。

在饲料管理方面,要根据泥鳅鱼的生长阶段和体重来选择合适的饲料,保证饲料的种类和数量合理。

三、疾病防治泥鳅鱼容易感染一些常见的疾病,如霉菌病、细菌病、病毒病等。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卫生防疫,定期检查鱼体状况。

如果发现有疑似疾病的泥鳅鱼,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避免疾病扩散。

四、养殖环境泥鳅鱼的养殖环境应该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在冬季,要加强保温措施,避免水温过低影响泥鳅鱼的生长。

在夏季,要注意防晒,避免过度的光照导致泥鳅鱼的水分蒸发过快。

五、市场销售泥鳅鱼的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也比较稳定。

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养殖规模和销售计划。

可以通过与餐饮企业、超市等建立合作关系,提高产品的销售和价值。

六、其他注意事项1. 泥鳅鱼的养殖密度要适宜,不能过度密集,否则会影响泥鳅鱼的生长和健康。

2. 养殖池要保持清洁卫生,避免杂草等杂物的污染。

3.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节约用水,合理利用资源。

4. 泥鳅鱼的养殖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损害。

总之,泥鳅鱼养殖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农业产业。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

泥鳅养殖技术 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

泥鳅养殖技术 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

泥鳅养殖技术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泥鳅营养丰富,味道清爽鲜美,肉质细嫩,有“水中人参”的称号。

又因泥鳅具有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容易养殖、运输方便,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也是现今一个非常不错的农村水产品种养殖项目。

那么,泥鳅应该如何养殖呢?泥鳅的养殖技术有哪些?接下来专业人士跟大家分享泥鳅养殖技术,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一、泥鳅的投放1、一种是当年放养的苗种当年收获成鳅,就是4月份前把体长4-7厘米的上年苗养殖到下半年的10-12月份收货,这样既有利于泥鳅生长,提高饲料效率,当年能达到上市规格,还能减少由于囤养、运输带来的病害与死亡。

过大易性成熟,成活率低;规格太小到秋天不容易养殖成商品泥鳅。

2、第二种就是隔年下半年收获,也就是当年9月份将体长3厘米的泥鳅养到第二年的7-8月份收获4月份至5月上旬正值泥鳅怀卵时期,放养时间最好避开泥鳅的繁殖季节,可选在2-3月份或6月中旬后放苗。

放养时的处理鳅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消毒,以降低水霉病的发生率,浸洗时间未5-10分钟。

二、水质调控鳅种刚入池时,池水水深保持在10~20厘米,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天气闷热时,池水易缺氧,如发现泥鳅游到水面吐食空气,应及时添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三、池塘土质土质对饲养泥鳅效果影响很大,生产实践表明,在黏质土中生长的泥鳅,身体黄色,脂肪较多,骨骼软嫩,味道鲜美;在沙质土中生长的泥鳅,身体乌黑,脂肪略少,骨骼较硬,味道也差。

四、饲料选择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

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

最正确的泥鳅饲养方法

最正确的泥鳅饲养方法

最正确的泥鳅饲养方法泥鳅是一种耐低氧的淡水鱼类,被广泛饲养和食用。

它们具有繁殖能力强、较强的抗病能力等特点,因此在养殖业中非常受欢迎。

为了保证泥鳅能够健康成长,养殖者需要遵循一些正确的养殖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最正确的泥鳅饲养方法。

1.选取适宜的饲养环境泥鳅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5-25摄氏度,最适宜为20摄氏度。

因此,养殖者需要选择适宜的水源,保持水温稳定。

此外,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但也需要保持水质清新,避免水体富含有害物质。

2.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泥鳅习惯栖息于底层,因此需要准备合适的栖息场所。

养殖者可以在池塘或鱼缸中设置一些岩石、砖块等,为泥鳅提供栖息的空间。

此外,可以在水中放置一些水草,为泥鳅提供遮蔽和觅食的场所。

3.提供全面均衡的饲料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可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植物碎片等。

为了满足泥鳅的营养需求,养殖者需要提供全面均衡的饲料。

市场上有专门的泥鳅饲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满足泥鳅生长所需。

4.定期清理废料和换水泥鳅喜欢在底层觅食,容易产生大量废料,因此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清理废料,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定期换水也是必要的,以保持水中的氧气含量和新陈代谢产物的稳定。

5.避免过度饲养和过度捕捞泥鳅具有快速繁殖的特点,但过度饲养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疾病的发生。

因此,养殖者需要控制饲养量,避免过度饲养。

此外,过度捕捞也会对泥鳅的繁殖和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6.留意疾病防治泥鳅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但仍然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侵害。

养殖者需要定期观察泥鳅的行为和外貌,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疾病的扩散。

7.定期监测水质水质是泥鳅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养殖者需要定期监测水质的PH值、氨氮含量、溶解氧含量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以保持水质的稳定。

总之,泥鳅的正确饲养方法包括选择适宜的饲养环境、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提供全面均衡的饲料、定期清理废料和换水、避免过度饲养和过度捕捞、留意疾病防治以及定期监测水质。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其养殖方法和技术如下。

1. 池塘选择:选择面积适中、水质清洁、无重金属污染的池塘进行养殖。

淡水或半淡水环境都适宜于泥鳅养殖。

2. 池塘准备:清除池塘内的杂草、杂物,并对池塘进行消毒。

可以使用生石灰进行池底的消毒处理。

3. 环境建设:确保池塘能够提供良好的水质和养殖环境。

清除底泥,加入适量的水草,为泥鳅提供足够的栖息地和觅食空间。

4. 种苗选择:选择健康、活跃的泥鳅种苗投放到池塘中。

在选购时应注意,品种应适应当地水质和气候条件。

5. 饲料供给:泥鳅喜欢吃水生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水生植物等,可以投喂一些人工饲料,如鱼粉、虾米等。

饲料应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数量进行合理投喂。

6. 定期观察:定期观察泥鳅的生长情况,如体长、体重、活动情况等。

对于有异常情况的泥鳅,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疾病扩散。

7. 水质管理:保持池塘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

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以免造成水质污染和疾病传播。

8. 疾病防控:定期检查泥鳅是否存在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

正确认识疾病发生原因,及时调整养殖条件,加强日常管理。

以上是泥鳅养殖的方法和技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泥鳅的养殖技术都有哪些主流模式?

泥鳅的养殖技术都有哪些主流模式?

泥鳅的养殖技术都有哪些主流模式?泥鳅人工养殖技术是一门技术,关于泥鳅的养殖模式主要就以下6种养殖模式,各有各的优势。

1.池塘养殖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

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

放养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相同。

如无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亩用量4—5千克。

有条件的话,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设置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

泥鳅苗入池前,也应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待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每亩放养30-50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

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

另外,每日还要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

投喂的饵料种类有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

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而不同。

5-6月为鳅体重的4%一5%;7—8月为8%一10%;9—10月为5%一6%。

池塘内要搭设饵料台,饵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据大小设3—4个饵料台。

投饵前应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未吃完,应减少其投量。

一般以投饵后2—4小时吃完为度,还要每隔3-5天清洗一次饵料台,以防疾病发生。

池塘要经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并每隔一定时间(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达到灭菌防病目的。

2.池塘混养即和其它鱼类混养如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

这种养殖方式其选塘、清塘,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

混养的优点是: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

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

故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3.稻田养殖我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泥鳅养殖技术要点泥鳅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具有投资少、收益高、市场需求大等优势。

为了能够进行成功的泥鳅养殖,以下是一些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水质管理:泥鳅对水质要求较高,适宜的水质条件对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养殖水体的PH值保持在7.0-8.5之间,温度控制在20-25摄氏度,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此外,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氨氮、亚硝酸盐等,确保水质合适。

2.育苗管理:泥鳅的育苗期较长,一般需要30-40天才能达到上市的标准。

养殖者应选用优质的泥鳅种苗,确保身体健康。

育苗时,水质管理尤为重要,注意保持水温稳定,及时补充适量的饵料,避免过早投放养殖池塘。

3.养殖池塘建设:泥鳅适宜于稻田池塘、鱼塘或塘沟中进行养殖。

养殖池塘的大小和数量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规模来确定。

池塘应具备良好的漏底性,以便排水。

在塘底铺设合适的材料,如红砖、混凝土等,以避免积水造成沼气等问题。

4.饵料加给:泥鳅是雜食性鱼类,可以食用植物、浮游生物、动物碎屑等。

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泥鳅的生长发育阶段,合理选择饵料种类和投喂方式。

一般可采用常规饲料、自制饲料或其他水生生物作为饵料,投喂量应根据泥鳅的摄食量进行控制,避免浪费和污染水质。

5.疾病防治: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疾病问题,如霉菌病、细菌性疾病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池塘的清洁卫生,避免污染现象的发生。

如发现疑似病症,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加药、调整水质等。

6.适时捕捞:泥鳅的生长速度较快,捕捞时机非常重要。

泥鳅易受捕捞季节、水温、水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应在泥鳅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进行捕捞,以提高成活率和产量。

适时捕捞还可以避免泥鳅过度生长,影响养殖效益。

7.市场销售:养殖者在确定养殖规模前,应考虑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

泥鳅可供新鲜销售,也可加工成各种水产品,如罐头、腌制品等,以扩大销售范围。

此外,与农户、超市、餐饮企业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一、泥鳅养殖方式泥鳅养殖方式主要有:1、土池养殖:也就是池塘养殖,在池塘中放上一个塑料薄膜或者是铺上一个防雨布,一般养殖面积1—3亩为好,水质无污染,以壤土为好,便于调节水质。

投资省,但不易起捕。

2、稻田养殖:在稻田开十字沟或者井字沟,构成生态互补养殖,泥鳅对水稻有好处,泥鳅可以利用稻田中的肥水,也可以利用水稻乘凉。

3、水泥池养殖:适合家庭养殖。

水泥池可建成10—20平方米左右。

4、大棚养殖:在大棚中可以延长养殖周期。

初春可以增加一个月的生长期,初冬也可以增加一个月的生长期。

5、工厂化的温流水养殖:利用工厂的余热进行常年全天候的养殖,如网箱养殖。

二、养殖泥鳅对水质的要求及水质调节水质的调节方式很多:A抽出老水(老水抽出量为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灌注新水;B用增氧机对水进行增氧;C。

喷洒石灰水,改善水的PH值,起到杀菌作用,同时对池塘中的钙是一种补充,对泥鳅起到高产高效的作用;经常要以调节水质。

泥鳅是高密度养殖,在自然坑塘,由于水质差,成活率比较低,产量也就比较低。

因此,泥鳅养殖要经常调节水质,灌注新水。

水质良好,可以减少泥鳅浮到水面上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次数,从而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1、换水调节水质:水质较肥时,需要更换新水,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春秋季每月换水1次,夏季每15—2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2、对水质进行调节时,要经常通氧气、充氧气。

以利于泥鳅的生长,7—9月份晴天每天中午开动增氧机增氧2小时。

阴雨天黎明或全天开动增氧机增氧。

3、在水中泼洒一些益生菌,用细菌来改善水质。

主要在水中泼洒光合细菌,目的是增强池水氧溶量,预防疾病发生,促进泥鳅健康生长。

4、要经常泼洒一些生石灰水,调节池水的PH值,这样,有助于泥鳅生长得更快。

调节好的水质对泥鳅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水质调节好了,泥鳅才能生长得好,生长得快。

水质差的地方,溶氧很低,泥鳅就会不停地浮上来呼吸,而且容易生病,不肯吃食。

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

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

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药用价值高等特点,因此备受消费者喜爱。

本文介绍了泥鳅的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以期为泥鳅养殖户提供参考。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篇1一、引言泥鳅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水田、池塘、湖泊、河流等水域。

近年来,随着泥鳅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泥鳅的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为了提高泥鳅的养殖效益,本文介绍了泥鳅的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

二、泥鳅的生物学特性泥鳅属于鲤形目鳅科,身体细长,体色深灰,体表光滑,无鳞片。

泥鳅生活在水底,喜欢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水域,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小型水生动物为食。

泥鳅生长速度较慢,但繁殖力强,每年可繁殖 2-3 代。

三、泥鳅的养殖技术1. 池塘选择:选择靠近水源、交通便利、水质良好、底质肥沃的池塘。

池塘面积一般为 500-1000 平方米,水深 1-1.5 米。

2. 清塘消毒:在放养前,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有害生物。

常用的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

3. 放养密度:泥鳅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和养殖目的而定。

一般而言,每亩放养密度不应超过 1000 尾。

4. 饲料选择:泥鳅的饲料主要有鱼虫、水蚯蚓、蛆、螺蛳、水生植物等。

为了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5. 水质管理:泥鳅对水质要求较高,应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要经常换水,每次换水量不应超过 30%。

四、泥鳅的养殖方法1. 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是泥鳅养殖的主要方式。

池塘要选择靠近水源、交通便利、水质良好、底质肥沃的地块。

池塘面积一般为500-1000 平方米,水深 1-1.5 米。

放养前,要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然后投放泥鳅种苗。

2. 流水养殖:流水养殖是一种高效的泥鳅养殖方式。

流水养殖池应建在河流、渠道等有水流的地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鳅养殖技术日期:2008-05-12 作者: 来源: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泥鳅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不过,由于需求量增大,野生泥鳅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因此,人工养殖已经成为市场供应的主渠道。

现在,咱们就到山东省的微山湖畔去看看,泥鳅是怎样养殖的。

一、泥鳅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建设1 养殖场的正确选址要想养好泥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

因为泥鳅也是一种鱼,是鱼就离不开水,所以,必须得有干净无污染的水源才能养殖泥鳅。

其次,要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

仅仅选择好了场地还不够,在建设养殖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周全,现在,我们就看看养殖场的布局。

2 养殖场总体布局泥鳅养殖场肯定是以池塘为主体,池塘的面积可大可小,但以东西长,南北短为最好,这样的池塘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池塘的两侧分别为进水渠和排水渠,这样池塘沿着两边的渠道依次排列,形成了并联的结构,并联的目的是为了单独管理,如果一个池塘的水质不好,不会影响到别的池塘。

在每一个池塘中间和池塘与渠道之间,留出行走的道路,用来作为日常管理的通道。

在泥鳅养殖场建设中,还要留出晾水池的位置。

在泥鳅的管理中,水温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最好使用与池塘水温一致的水,这也是需要一个晾水池的原因。

到此为止,养殖场的主体已经完成,但是,咱们还需要有单独的管理区。

管理区一般设置在池塘的一侧,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饲料车间及饲料仓库都安置在这里,管理区中除了常规的设施,还需要加盖一座暂养池,同很多的鱼类一样,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鱼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

这样既可提高泥鳅的食用价值,又能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提高成活率。

养殖场建设好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沿着场子的周围,要用围网严严实实地围起来,使用围网的目的是防止小猫小狗等动物进入养殖场,给养殖场造成污染和危害。

到此为止,整个养殖场的布局您就看明白了吧,接下来,咱们具体讲讲养殖池塘的建设要求。

刚才我们说过,池塘的长和宽可以根据不同的地面自行设计,不过长最好长于100米,宽不要超过80米,因为面积太大了不利于管理。

泥鳅养殖池对深度是有严格要求的,池塘的深度1到1.2米最为适宜。

泥鳅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潜逃性。

由于它体型小巧,只要有小小的缝隙,它便能钻出去。

如果池塘有漏洞,泥鳅甚至能在一天之内,逃得干干净净。

所以啊,在给泥鳅建池塘的时候,这一点,需要特别的注意。

一是处理池塘的底部。

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实实。

二是处理池塘的边缘。

沿着池塘的边缘挖出近1米深的沟,然后把厚实的塑料布从沟底一直铺到地面,塑料布的接口也得连接紧密。

将塑料布沿着池子的边缘铺满之后,用挖出的土将塑料布压实,这样塑料布就和池塘连成了一体。

塑料布的上端,每隔1米左右用木桩固定,保证塑料布不被大风刮开。

三是处理池塘的进、出水口。

因为现在的PVC管道造价比较便宜,所以养殖场可以考虑用PVC管道作为池塘的进水管道,它的一端出自蓄水池边的提水设备,另一端直接通道池塘的一边。

池塘的出水口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我们希望抽出去的水是池塘的底层水,池塘的底层水有泥鳅的粪便污染,剩余的饲料污染,所以水质较差,换水时,就是要把这层水质比较差的水排出去。

咱们来看一个巧妙的出水口设计:这个出水口有里外两个套管组成,外面的大套管,也就是这个白色的管子,上头可以伸出水面;下头,也就是位于池塘底部的位置,有一圈缝隙,用来排出底层水,这一圈缝隙都很小,因此泥鳅是逃不出去的。

白色的套管里边是一个略细的塑料管,放水的时候,将它抽出来,水就从缝隙中流了出去,不放水的时候,就将它放下去,堵住排水的缝隙,起到了开关的作用。

仅仅是这两个套管还不够,为了对付顽皮的泥鳅,还要加一层筛网,这个方形的细筛网深深的插到池塘里,泥鳅想要穿过这几条封锁线,就不那么容易了。

二、泥鳅的人工繁育1 泥鳅人工繁育的时间和方式春季来临,当水温达到18℃~20℃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

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产卵期可一直维持到8月份。

泥鳅的人工繁育采取的是创造自然环境,让其自然受精的繁殖方式。

人工繁殖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选择好亲鳅,二是造一个合适的繁殖池,三是孵化时的科学管理。

2 选择健壮的亲鳅用于繁殖的亲鳅可从沟塘捕捞,也可以到集贸市场上选购。

亲鳅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长10厘米以上的二龄泥鳅,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发情期的雌泥鳅肚大腹圆,整个腹部膨胀的颜色发白,有光泽,用手轻压感觉柔软,生殖器突出。

3 繁育池的准备繁育池可因地制宜建造,一般选择在进排水方便、靠近养殖场的地方,可用砖临时垒个池子,然后铺上干净的塑料布,也可采用长方形不锈钢铁箱为繁育池,面积根据孵化数量而定。

池子的深度在1米至1米五左右,不可以太深。

繁育池在使用之前要打扫干净,用清水将池壁和池底都刷干净。

繁育池使用前三天注入新水,水深不超过50厘米,为了提高孵化的成活率,新水晾晒三天之后才可以放入亲鱼,放鱼前需要测量水温,合适的水温是18摄氏度到30摄氏度。

水温稳定之后,在池塘边上采集自然生长的水草,把水草用清水冲洗干净,仔细检查水草,去除水草上附生的小虫子等等,然后将水草放入繁育池,这样就为泥鳅的自然交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个繁育池中一般放入两条雄泥鳅,一条雌泥鳅。

泥鳅一般在傍晚或清晨产卵,所以养殖人员要勤于观察,等到雌鳅排出卵后,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因受精卵粘附性很差,容易从水草上脱落而被泥鳅吞食掉,所以等受精卵形成后,就要把亲鳅从繁育池中捞出。

4 鳅苗的孵化和饲养水温在18摄氏度到25摄氏度的情况下,3天即可孵出鳅苗。

刚刚孵化出的鳅苗长度大约5毫米,由黄色逐渐变成黑色,3天后开始主动摄食。

从第3天到第8天,可以用煮熟的鸡蛋黄投喂,每隔三至5小时投喂一次,投喂量不宜太大,以1小时内吃完为度。

鳅苗繁育的时间是4到5月份,这时河水或湖水逐渐变绿,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为鳅苗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饵料。

泥鳅喜欢动物性饵料,因而,从第5天开始,就要加喂洄水等有营养的饵料。

洄水是指的是自然界中湖泊、坑塘里富含大量草履虫的水体。

因为草履虫大量繁殖时,在水层中呈灰白色云雾状成群漂动回荡,所以称之为“洄水”。

打捞鱼虫之后,用200目筛网过滤,过滤后这些极小的浮游生物是鳅苗最喜爱的饲料。

孵化后10天左右,泥鳅渐渐长大,可以摄食更大一些的鱼虫,所以饲喂的饵料从200目筛的洄水,逐渐增大到100目筛,80目筛的鱼虫。

随着鳅苗摄食量的增加,随时调整饲喂的次数,到30天为止,调整为每天投喂两次,早晨一次,傍晚一次。

泥鳅的生长速度很快,孵化后30天,就能长到3厘米左右,如果是规模化养殖,这时便可以给它经过碾碎泡制的配合饲料了。

由于鳅苗采用的是静水养殖法,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勤换水,每天换水2次,要使用经过晾晒的水,与繁育池里水温差不超过1-2℃。

三、泥鳅成鳅的养殖从鳅苗孵化,大约60天的时间,泥鳅就长到了5至8厘米,这时的鳅苗便可以放入大池塘养殖了。

鳅苗入池之前,池塘需要经过精细的处理。

1 池塘曝晒和消毒池塘曝晒对于多年使用的池塘,阳光的曝晒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鳅苗入池前30天就要曝晒,将池塘的底部晒成龟背状,这样对于消灭池塘的微生物有很大的好处。

挖出底层淤泥由于池塘的底层淤积了很多粪便和剩余的饲料,所以池底的淤泥是病菌微生物生存的栖息地,而泥鳅又有钻泥的习惯,喜欢在池塘的底部活动,所以对于泥鳅养殖池来说,鳅苗入池之前,必须要清除底层的淤泥。

一般情况下,用铁锨挖起底部40厘米的淤泥,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小车推到远离池塘的地方处理。

生石灰消毒在生产中,提前一周左右,采用生石灰消毒。

生石灰能消灭多种病原菌及有害生物。

生石灰经水溶化后,变成强碱性溶液,能杀死残留在池塘中的杂鱼、昆虫、蚂蟥、清泥苔、水网藻和一些较柔弱的水生植物,以及杀灭寄生虫、病原菌等,因此除菌效果特别好。

生石灰的用量每亩1000千克,直接泼洒到汤底,泼洒之后加注新水,经过一周的时间,才能将鳅苗入池。

2 鳅苗入池一个池塘只能放置同一规格的泥鳅,5到6厘米的泥鳅,每平方米可放养100-150尾,7到8厘米的泥鳅,每平方米可放养50-80尾,如果鱼塘条件较好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在泥鳅放养期间,如果密度过小,则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如果密度过大,溶氧量降低,对泥鳅的生长不利。

下面,我们来看看泥鳅的日常管理都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3 成鳅的日常管理饲料的配制和投喂人工养殖泥鳅最好使用配合饲料,一是因为配合饲料营养全面,二是因为配合饲料使用方便,对水质的污染小。

泥鳅的配合饲料分为三种规格,5到8厘米的鳅苗使用一种规格,8至12厘米的中泥鳅使用一种规格,12厘米到20厘米的成鳅使用一种规格。

三种规格的饲料不仅是颗粒大小的的不同,其中,蛋白质的含量也不同,鳅苗的蛋白质含量要求高一些,成鳅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低一些。

现在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种饲料的配方:1号饲料:麦麸42%、豆粕20%,棉粕10%,鱼粉15%,血粉10%,酵母粉3%。

2号饲料:麦麸48%、豆粕20%,棉粕10%,鱼粉12%,血粉7%,酵母粉3%。

3号饲料:麦麸50%、豆粕20%,棉粕10%,鱼粉10%,血粉7%,酵母粉3%。

使用配合饲料投喂的时候,要沿着池塘的边缘泼洒,要求泼洒的非常均匀,避免在某一个地方过于集中,引起抢食的现象。

饲料投喂每天两次,投喂量以泥鳅在1小时内吃完为度。

那么,饲料撒在了池塘里,怎么判断是否吃完了呢,可以通过简易制作的观察台来判断。

观察台成杠杆结构,一端固定在岸边,另一端是圆形或方形的筛网,喂完料1小时以后,饲养员要翘起筛网看一看,看看投喂的饲料是否已经吃完。

这个观察台还起着查看泥鳅生长情况的作用,通过它可以轻易地看到,泥鳅长到多大了,泥鳅的生长状态怎样等等。

泥鳅养殖中的水温管理泥鳅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2摄氏度到30摄氏度,当水温超过30摄氏度时,泥鳅摄食减少,甚至停食钻入土中。

所以饲养员要经常测量水温,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每天下午2点左右都要测量一次水温,如果水温过高,要及时加注新水。

泥鳅养殖中的水质管理养殖池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是至关重要的,池水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20至25厘米为宜。

泥鳅是非常泼辣的生物,基本没有病害,但是高密度养殖的时候,会因为泥鳅的密度大、投喂的饲料多、产生的粪便多等原因,造成池塘里pH值的改变、溶氧量的改变和氨氮含量的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