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05T 207-2011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池塘泥鳅养殖技术

池塘泥鳅养殖技术

池塘泥鳅养殖技术池塘泥鳅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广泛认可。

为了最大化地利用池塘和养殖资源,很多养殖场开始涉足池塘泥鳅养殖。

以下是池塘泥鳅养殖的技术指南:1. 池塘环境的准备要想养殖健康的泥鳅,首先需要准备一个质量优良的养殖环境。

选用规模适中,水质较好的池塘作为养殖场。

在准备池塘前,需要对池塘进行清理,并保证水质达标。

2. 成鱼的选配泥鳅的选配非常重要,需要选用体型修长、活泼健康的泥鳅,并且确保数量均匀。

参考养殖经验,选配种鱼时可以选择40~50克左右的个体。

3. 饵料的配制和投喂泥鳅的饵料可以选用自制饵料和市售饵料,注意选择营养均衡、口感适宜的饵料,以保证泥鳅的健康成长。

投喂频率通常为每天2~3次,每次喂食需控制在10~20%的体重。

4. 池塘的清洁和换水为了保证水质的清洁和新鲜,需要定期清洁鱼舍,尤其是排污管道、滤网等零部件。

同时,也需要定期换水,以保证池塘内的水质清洁。

5. 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养殖过程中出现疾病是常见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害的发生。

预防疫病的方法包括增强养殖水质、科学投喂饵料等。

在发现病害后,要及时采取措施治疗病鱼,并从根本上控制病情的发展。

6. 养殖周期的管理养殖周期是重要的管理环节,一般上涨期为4个月左右,维持期为2个月左右。

在上涨期,投喂量应逐步增加,同时定期测量指标,确保泥鳅群体健康成长。

在维持期,适当减少饵料投喂量,控制泥鳅的体重增加,以保证其身体和健康。

以上是池塘泥鳅养殖的技术方法和要点,建议养殖者在实际操作中结合本文所述技术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

有序的养殖方法和严格的养殖管理,可以使池塘泥鳅养殖取得更好的效益。

池塘养泥鳅的管理技术

池塘养泥鳅的管理技术

contents •池塘准备•种苗放养•饲料管理•水质管理•疾病防治•日常管理目录010203消毒清理消毒与清理优良品种健康种苗选种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综合评估,合理安排放养密度。

参考放养密度:每亩放养5-10万尾泥鳅种苗。

放养密度放养时间根据气温、水温等因素合理安排放养时间,确保泥鳅种苗适应环境。

一般选择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放养。

饲料选择优质性安全性饲料投喂定时投喂根据池塘中泥鳅的数量和生长状况,适量投喂,避免浪费和污染。

适量投喂适口性材料使用耐腐蚀、易清洗的材质制作饲料台,如水泥板或塑料板。

位置选择平坦、宽敞、避风向阳的地方搭建饲料台,方便泥鳅集中摄食。

结构饲料台设计成台阶状或孔状,方便泥鳅攀爬和摄食。

饲料台设置水质要求泥鳅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池塘水质应保持清新、溶氧充足。

水质应呈中性或弱酸性,pH值应在6.5~7.5之间,透明度应保持在30~40厘米。

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应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水量控制水质监测定期向池塘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

遇到异常天气或水质突变时,应加强水质监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定期检测水质,包括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

预防措施水霉病赤皮病寄生虫病常见疾病及治疗用药安全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配合使用抗生素严格遵守药物使用说明1巡塘检查23定期检查泥鳅的活动情况,包括游动是否正常,是否有异常行为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观察泥鳅活动情况对池塘的水质进行定期检测,包括pH值、溶氧量、氨氮等指标,确保水质的稳定和适宜。

检查水质对池塘的设施进行巡查,包括塘埂、进出水口、增氧设备等,确保其完好无损,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检查池塘设施03财务记录记录管理01养殖日志02销售记录应急处理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如天气突变、疾病暴发等,确保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备足备用设备对养殖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设备进行备份,如增氧机、水泵等,以备不时之需。

及时联系合作单位与相关合作单位保持联系,如饲料供应商、药品供应商等,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联系并解决问题。

池塘无公害养殖泥鳅技术

池塘无公害养殖泥鳅技术

池塘无公害养殖泥鳅技术
泥鳅的蛋白质含量较高,食用越来越多,自然产的不够满足生产需求,人工养殖越来越普遍。

我镇的具体养殖方法如下:
一、池塘选择
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

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

面积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

二、清池、消毒
泥鳅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

留池水10厘米深,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

三、苗种放养
泥鳅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

选择晴天中午每平方米放体长3~4厘米的鳅种50~60尾。

四、饲料投喂
泥鳅是杂食性动物,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

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四定。

泥鳅健康养殖技术操作规范

泥鳅健康养殖技术操作规范

泥鳅健康养殖技术操作要点采取多级培养的方法,注意从生态环境、苗种放养密度、饵料营养、饵料适口性、水质和成鳅捕捞等方面入手,可以较好地解决泥鳅成活率、产品质量、产量等问题。

生长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水温超过30℃或低于15℃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当水温在5℃以下,或夏天32℃以上,以及天旱少水时,它都会潜入泥层中进行“休眠”,一、池塘生态条件1、池塘结构池塘面积以1.5~4.5亩为宜,池深在1~1.5??(水深30-50cm,池埂高出水面40cm-泥鳅封闭循环水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米左右,要求池底平坦,池底土质为粘土并有少许淤泥,池埂坡度为1:2.5或1:3。

鳅池呈长方形,东西向为佳;池两端对角设有进、排水口,进、排水口设有水坑。

池塘四周设环沟,环沟深60~80厘米、宽20~30厘米。

池塘四周用塑料薄膜和网片做好防逃设施。

2、生态条件四周没有高大的树木,光照充足。

池塘中保持少量的水生植物,或人工移植沉水、漂浮性水生植物,为泥鳅提供良好的栖息、摄食和隐蔽的场所。

投放鳅种前,池塘彻底消毒,杀灭青蛙、克氏原螯虾,黄鳝、乌鳢等敌害生物。

养殖过程中经常换水,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0厘米左右,池塘溶氧常年在2毫克/升以上,pH值6~7,水质保持肥、活、嫩、爽,池塘四周和水源无污染。

二、鳅种培育1、鳅苗质量要求要求苗种体质健壮,规格整齐,身体无伤,游泳活泼;投放苗种前必须经过消毒处理。

2、鉴别方法⑴肉眼观察:鳅苗规格整齐,身体无伤,光泽好,活力强,用手拍打一下水面,鳅苗能迅速钻到水下为好。

⑵模拟运输试验:用一鱼苗袋装水2.5公斤,放鳅苗5万尾,放在室内阴凉处,如在10小时内没有死苗的则为壮苗。

3、鳅种培育选用面积3~6平方米的小网箱,网目为20~40目。

网箱上面加盖,开口处缝上拉链。

直接设置在鳅池中,也可以设置在条件较好的其它水体中。

每箱可放鳅苗3~6万尾,投喂轮虫,或者打碎的红虫、水蚯蚓、蛋黄、鱼糜和豆浆等适口饵料,经过30多天的培育,即可育成体长3~4厘米、每公斤200~300条的鳅种。

泥鳅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泥鳅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泥鳅池塘健康养殖技术一、环境条件1.水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

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5051的规定。

养殖排水应符合GB18596的规定。

2.养殖场地生态环境良好,养殖区域内及上风向、灌溉水源上游,没有对产地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源。

二、池塘条件池塘保水性能良好,以水泥池或土池为宜。

水泥池面积以150平方米~300平方米为宜。

土池面积667平方米~2000平方米,池底以黏土为宜。

池深80厘米~120厘米,池底淤泥10厘米~20厘米,水深保持在50厘米~80厘米。

三、池塘准备1.防逃池四周应用水泥、砖、塑料板或黏土等材料修建防逃墙或设防逃网,高出水面宜30厘米以上。

注水口应高出水面20厘米以上。

注、排水口用铁丝网或尼龙筛绢网作拦鱼栅。

2.集鱼坑在排水口附近挖集鱼坑6平方米~8平方米,深度30厘米~50厘米。

3.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10天~15天,按SC/T1008的规定消毒执行,排干池水,暴晒池底,清除杂物与淤泥,修整池埂。

当水深0.2米左右时,每公顷用900公斤~1050公斤生石灰,用水溶化后趁热全池泼洒。

四、鳅种放养1.鳅种来源天然鳅种在原产地选用笼捕、诱捕方法采集,人工繁育苗从有资质的原良种场采购。

2.鳅种质量选择体形端正、体色正常、体表有黏液、集群、逆水、畸形率小于1%、损伤率小于10%、无传染性疾病的个体,并检验检疫合格。

3.放养时间为4月下旬~5月底。

4.放养规格与密度规格为体长5厘米~8厘米,每平方米放养50尾~80尾,并适当搭养草鱼、鲢鱼、鳙鱼等中上层鱼类。

5.鳅种消毒按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标准执行。

一般采用3%的食盐溶液对下池鳅种进行浸浴5分钟~20分钟。

消毒药物要现配现用,浓度准确。

浸洗时间视鳅种的忍耐时间确定。

若发现鳅种有忍耐不住现象时,立即加水或者停止浸浴。

五、饲养管理1.投饵①饵料种类。

动物性饵料如鱼粉、鱼浆、动物内脏、蚕蛹和猪血(粉)等。

泥鳅养殖技术教程

泥鳅养殖技术教程

泥鳅养殖技术教程泥鳅养殖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泥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营养物质,被誉为“水中的牛肉”,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爱。

下面将为您介绍泥鳅养殖的技术教程。

一、选址准备1.选择一个适宜养殖的场所,最好是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以保证泥鳅能得到充足的光照和氧气。

2.场地的水源要保持清洁,不要有污染物或杂质。

二、池塘建设1.按照养殖量确定池塘的大小,一般每亩养殖10-20万尾泥鳅。

2.池塘应有足够的深度,一般为1米左右,以利于泥鳅的生长和繁殖。

3.在池塘的底部铺设一层泥土和沙子,以模拟泥鳅的生活环境。

三、苗种选购1.选择健康活泼、体型匀称的泥鳅苗种,切勿购买有病或畸形的泥鳅。

2.经销商或者种苗基地要有合格的资质和证明材料。

四、水质管理1.尽量使用自然水源,避免使用污染或含有化学物质的水源。

2.维持适宜的水温,一般在18-24摄氏度之间。

3.避免水质过于浑浊,可以利用过滤器或添加适量的活性炭进行净化。

4.定期对池塘进行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和新鲜。

五、饲料管理1.泥鳅主要以浮游生物、藻类和有机废料为食,可以利用稻壳、水稻秸秆等,进行饵料的添加。

2.注意饲料的质量和新鲜程度,合理搭配配方饲料,以满足泥鳅的营养需求。

六、疾病防治1.定期巡查池塘,发现病鱼要及时隔离,进行治疗或处理。

2.保持池塘清洁,清除杂草和废料,减少细菌和寄生虫的滋生。

七、繁殖管理1.适当提高水温,促进泥鳅的繁殖。

一般在25-30摄氏度下可以提高繁殖的效果。

2.提供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生活环境,增加泥鳅的繁殖率。

3.定期收获泥鳅,挑选一部分大型泥鳅用于下一季的繁殖。

八、市场销售2.快速、有效地将泥鳅送达市场,保持其新鲜度和口感。

以上是泥鳅养殖技术的简要教程,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养殖效益。

祝您泥鳅养殖顺利!。

池塘养泥鳅的管理技术

池塘养泥鳅的管理技术

池塘养泥鳅的管理技术1、池塘建设:池塘要靠近水源,面积以200-400平方米为宜,水深0.7-1米;池壁用砖石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夯实,要求坚固耐用不漏水;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留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加漂白粉15公斤清塘消毒。

2、鳅种放养:最好选择泥鳅(又名真泥鳅)或大鳞副泥鳅养殖。

清塘消毒7天后注水20-30厘米深。

在池塘向阳一侧施足基肥,并将池水加深至40-50厘米。

3天后投放鳅种,每平方米水面放体长3-5厘米的鳅种100-150尾,或体长6厘米以上的鳅种60-70尾。

3、饲料投喂:设置食台定点投喂,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在池泥鳅体重的5-10%。

具体投喂量看水质、天气、泥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水温过高以及雷雨天可不投喂。

4、水质调节:根据池水肥度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水温超过30℃时,泥鳅会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

泥鳅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说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及时注入新水。

冬季要加深水位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5、病害敌害预防:经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鳅体消毒、池塘消毒、食台消毒。

发现病死泥鳅立即捞出,防止感染其他泥鳅,并及时治疗。

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及时捕捉,捞除蛙卵;进水口用筛绢网拦好,防止野杂鱼随水进入池中;发现鸟类及时驱赶。

6、养殖管理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需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喂量为泥鳅体重的5%~10%。

投喂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泥鳅在水温15℃以上时食欲逐渐增加,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水温在25℃~27℃时泥鳅的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喂。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

S h u i c h a n y u y e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养殖技术的出现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

泥鳅作为一种新型的养殖品种,其市场潜力很大,发展前景广阔,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对其有很大的需求量,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但是,近年来我国对泥鳅的捕捞量越来越大,导致其栖息地日渐恶化,泥鳅资源来遭到了破坏,使其产量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要想提高泥鳅的产量,养殖企业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原来的养殖方式转变成规模化的人工养殖,这样一来,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升经济效益,实现良好的发展。

一、池塘选择在泥鳅的池塘养殖中,对于池塘的选择,相关养殖人员一定要将位置选择在避风向阳的区域,同时还要保证水源充足无污染。

另外,对于不同类型的鳅种也要选择不同的池塘来进行养殖,即鱼种池面积在100~300m2,成鱼池面积在1000~2000m2,且池塘的深度一定要保持在80~100cm左右,水的深度不得超过50cm,这样才能保证泥鳅的高产,满足市场的需求。

不仅如此,池塘底部的淤泥要保证在20~30cm之内,对于进水口要用密网布来进行包裹,目的就在于能够更好地保护泥鳅不被受到伤害,将敌害生物以及野杂鱼等隔离在外,在此基础上,还极大的便利了养殖人员的捕捞,实现该行业的良好发展。

二、清塘和肥水在泥鳅开始养殖之前,养殖人员需要对鳅池开展清整工作,全面检查进水、排水设施以及防逃设备的运行能力,然后再对池塘底部的淤泥进行翻整,并采用生石灰来清整池塘,保证池塘内不会存在影响泥鳅生长的有害生物,给泥鳅提供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不仅如此,在使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清整时,每亩需要用到大约150kg生石灰,将生石灰转化成石灰浆,向着池塘内泼洒,待清塘工作完成以后需等待一周的时间才可注入新水,同时还要保证新水从过滤网进入,将那些野杂鱼过滤出去,给泥鳅提供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B3205T 207-2011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前言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是优质的淡水鱼类,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的淡水鱼类之一,而且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运输方便等特点,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

为规范泥鳅池塘养殖技术,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编写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本标准由苏州市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常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苏州市常熟质量技术监督局。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泥鳅池塘养殖的池塘条件、鳅种放养、饲养管理和捕捞。

本标准适用于泥鳅池塘养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 505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池塘条件
3.1 池塘设置
以土池为宜,面积667m2~2000m2。

池深1.2m~1.5m,池底平坦,池埂结实不漏水,土壤以粘壤土为宜,淤泥厚度小于20cm。

池塘两边设进水口和排水口,塘口四周挖深30cm~40cm,宽20cm的沟,用于埋设拦网。

网的高度比最高水位高20cm~30cm。

拦网离池岸50cm~80cm,并用直径为4cm~5cm的竹杆作为支撑,竹杆间距1.5m。

拦网的材质为聚乙烯网片,网目在0.5cm以下。

3.2 池塘环境
环境条件应符合GB/T 18407.4的要求。

3.3 水源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

3.4 水质
水质清新,池水透明度20cm~30cm,池水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

4鳅种放养
4.1 放养前准备
4.1.1 清塘消毒
放养前10d~15d用生石灰100kg/667m2~150kg/667m2干池清塘。

或每米水深用漂白粉15kg/667 m2~20kg/667 m2带水清塘。

4.1.2 注水
放养前注水至50cm。

4.1.3 施肥
放养前7d~10d,施经高温腐熟的农家肥100kg/667m2~200kg/667m2。

4.2 鳅种质量
体质健壮,规格整齐,行动活泼,无病无伤。

4.3 放养时间
1月~5月。

4.4 放养规格
全长5cm~6cm。

4.5 放养密度
5万尾/667m2~7万尾/667m2。

放养前用4%~5%食盐水消毒,在水温10℃~15℃时,浸洗8min~12min。

5饲养管理
5.1 水质管理
池水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以20cm~25cm为宜,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

当水色变为茶褐色、黑褐色或水中溶解氧低于2mg/L时,要及时注入新水。

定期泼洒5mg/L~10mg/L的生石灰,经常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

5.2 投喂管理
5.2.1 饲料种类
饲料种类以鱼粉、动物肝脏、蚕蛹、猪血(粉)等动物性饵料;谷物、米糠、大豆粉、麸皮、蔬菜、豆腐渣等植物性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安全限量应符合NY 5072的规定。

5.2.2 投喂方法
坚持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摄食活动)、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投喂方法,每天上午8时~9时、下午16时~17时各投喂一次。

将饲料做成团状或块状的粘性饵,置于盘中沉到离池底3cm~5cm处的食台上,或定点投喂膨化颗粒饲料。

5.2.3 投喂数量
泥鳅通常在水温15℃时开始摄食,摄食量为鱼体重的2%。

当水温达到20℃~28℃时,投饵量增至鱼体重的10%~15%。

若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减少。

5.3 日常管理
5.3.1 巡塘观察
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水质变化、吃食、生长、发病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并认真做好塘口记录。

5.3.2 清理卫生
及时清除残饵,搞好清洁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5.3.3 防逃
检查防逃设施,发现漏洞及时抢修,防止逃逸。

5.4 病害防治
5.4.1 预防
彻底清塘消毒,实行鱼种检疫和消毒,采用微生态制剂或生石灰改良水质、底质,科学合理投喂饲料。

5.4.2 常见病防治
5.4.2.1 疾病种类
泥鳅的常见病害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寄生引起的疾病。

细菌感染引起的赤皮病、腐鳍病、烂尾病,以及由水霉感染引起的水霉病等。

5.4.2.2 防治措施
及时检测,对症下药。

车轮虫和舌杯虫采用0.7mg/L硫酸铜或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三代虫用0.3mg/L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赤皮、腐鳍、烂尾病用0.3 mg/L二氧化氯或0.8mg/L~1.0mg/L 漂白粉全池泼洒。

水霉病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鳅3min~5min。

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的规定。

6捕捞
在当年年底至第二年5月前捕获,采用地笼捕捉、拉网起捕和干塘捕捉的方法捕大留小,上市规格在70尾/kg~80尾/kg。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编制说明
本标准的编制任务由苏州市农业委员会提出,江苏省苏州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

常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苏州奥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起草了本标准。

经过广泛征求泥鳅养殖专家、生产企业技术人员意见,查阅了相关资料,根椐实际情况进行了多次修改,于2011年11月完成了《泥鳅池塘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的起草工作。

本标准引用的规范文件有GB 11607 、GB/T 18407.4、NY 5051、NY 5071、NY 5072等国标和行标,标准参考数据就根据国标、行标确定。

本标准的确定原则:切合实际、措施具体、操作简便、科学规范。

生产数据根据生产实践上通用的模式数据,较为贴近实际,并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

编制经过:2008年以来,常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与苏州奥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起,于常熟市支塘镇盛泾村,建设一个以泥鳅原种保种、良种选育和泥鳅产业化为主的特种水产基地。

三年来,基地共繁殖各种良种鳅苗5亿多万尾,为泥鳅养殖提供了物质保障,于2011年被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认定为省级水产良种场。

良种场现有亲本培育池60亩,孵化环道8个,孵化水泥池30个,泥鳅家系培育池84个,泥鳅成鱼养殖池塘200亩,每年生产优质泥鳅200吨左右。

经过三年的养殖试验,泥鳅养殖已获成功,为进一步推广泥鳅养殖技术,规范全市养殖泥鳅的操作,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本操作规程数据均由苏州奥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养殖产量和效益:一般亩产为1000千克左右,亩产值30000元,亩效益在12000元左右。

本标准发布后,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泥鳅养殖户、公司员工等进行技术培训。

结合项目实施、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宣传本规程。

让更多的养殖户会用、用好,养出更多优质的泥鳅,提高养殖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