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论文少数民族小城镇论文旅游开发论文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小镇特色规划探讨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小镇特色规划探讨摘要: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拥有数量众多的民族特色城镇,由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及地域差异性,这些城镇具有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风貌格局、民族建筑艺术和传统产业,拥有鲜明的特色。
近些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民族特色小城镇凭借独具魅力的特色资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本文以云南省极富特色的小城镇——西盟县勐卡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为实证,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规划过程中如何进行特色定位及特色塑造的方法、途径等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小镇、勐卡镇、规划1、引言至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3.73%,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许多大城市在接纳农村人口转移方面已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因此,近年来小城镇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的对象。
然而,我国的许多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的,但城镇固有的历史文脉和山水风貌却逐渐消退。
城镇特色是城镇物质形态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综合反映,它是特定条件下的小城镇符号系统所提供的差异性特征[1]。
她不仅体现在城镇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中,更重要的是孕含在她的人文风俗,以至其与环境相结合的人工创造的建筑物和空间形态及布局中。
在推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方面,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城镇化发展中创造性地探索出许多典型模式,采用灵活的策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逐步探索出中心城市带动型、资源开发带动型、大企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边贸带动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
勐卡镇地处西南边陲,地域及民族文化特色显著。
一方面,国家及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旅游小镇被作为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新方向而获得更多重视;另一方面,旅游小镇是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重要模式,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边疆地区经济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勐卡小镇规划,对于探索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小镇规划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研究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
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风俗文化和自然环境,成为了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为了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许多地方开始在乡村建设特色小镇,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研究。
一、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十分喜人。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成为了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开始追求休闲度假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体验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享受原生态的自然风光。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游客流量有限。
为了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许多地方开始构建特色小镇,以打造独特的乡村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
二、特色小镇的发展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美丽的地方。
特色小镇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特色小镇也可以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激发当地民众的创业热情,促进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
最重要的是,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就地消费水平。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打造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体验项目。
具体来说,特色小镇可以依托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落和民族风情街区。
特色小镇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打造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景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园。
浅议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

浅议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王兴江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摘 要民俗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事象的总称。
我国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在保持少数民族民俗基本特征不变的情况下开发和可持续性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
关键词西南山区 民族风俗旅游资源 特征 基本对策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定义民俗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就是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
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
邓永进等则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风土人情及其载体。
陈烈、黄海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族民间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习俗。
李传永,李恬认为,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及居住地特征的因素的总和。
笔者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事象的总称。
二、山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性1.发展性和演变性。
民族的民俗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民俗也不断地演变,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
例如,在笔者的家乡(贵州省丹寨县兴仁镇)的青苗(苗族的一种),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婚礼中只允许女性将新娘送到婆婆家中,男性是不允许送新娘的,而进入21世纪以来,结婚基本上都用婚车接送,在那些贫困山区,女性司机有几多呢?此婚俗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和演变。
《2024年基于旅游感知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范文

《基于旅游感知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西南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为农业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推动农业旅游的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以基于旅游感知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发展现状,探讨有效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现状(一)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这些资源为农业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梯田、茶园、果园等农业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等。
(二)发展迅速,但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西南地区农业旅游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特色、管理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导致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受到影响,制约了农业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基于旅游感知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一)旅游感知的概念及重要性旅游感知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情感和印象。
游客的旅游感知直接影响着其旅游体验和满意度,是推动农业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基于旅游感知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1. 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独特农业景观在农业旅游发展中,应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独特的农业景观。
如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产品。
同时,加强农业景观的规划和建设,提高游客的视觉体验。
2. 强化游客参与体验在农业旅游中,应注重游客的参与体验。
通过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活动,增强游客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同时,加强游客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体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 强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在农业旅游发展中,应加强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加强与游客的沟通和互动,及时了解游客的需求和意见,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西南地区是我国边疆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集中地。
西南地区涵盖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多个省份,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本文将主要围绕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西南地区是中国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其中彝族、藏族、苗族、壮族等较为集中。
这些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西南地区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和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滞后。
受制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产业发展不够完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是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交通条件艰难,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导致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相对较差。
第三是社会稳定问题。
由于民族地区多民族聚居,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各异,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影响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一直是中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为了促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积极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计划。
2010年以来,西南地区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西南地区也大力发展了旅游业和特色农业,通过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文化和资源优势,不断提升了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为了进一步促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政府可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对当地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策略

( hn s D pr etB oh nT ahr o ee B oh n Y n a 7 0 0 C ia C iee eat n, asa ec e' C l g, asa, u nn6 80 , hn ) m s l
[ bta t wn o acl fldvr t o n ry cl r i e suh etr ei , n ry c l r e t e or m w ud A sr c ]O igt o r iesy fmio t ut e nt o t s nrg n mio t ut ecne d t i ol ou i i u h w e o i u r us
c r i l e o u p r n n u ty h r ,wi e ma s s o n r y p o l s t e man b d n h i i a e s t e b s s e a ny b c me a s p o i g i d sr e e t t t t se fmio t e p e a h i o y a d t er vl g s a a e , hh i l h
维普资讯
大理 学院 学报
J0UR NALOF DAL l UNI VER " SI I V
第7 第7期 2 0 年 7 瘩 08 月
VO. N 7 u . 2 0 I 7 0. J 1 08
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策略
魏 国 彬
t u i g ma a e n r h a i e u r me t r d v l p n u s fo s u h se n rt a i o a u t r . o rn n g me ta e t e b sc r q i e n sf e e o i g t r m rm o t we tr mi o y St dt n l l e o oi n i r i c u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地区涵盖了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广西等省份,是中国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带。
本文将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1. 经济基础薄弱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
据统计,该地区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2. 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高少数民族在西南边疆地区的人口占比较高,多民族共存,文化多样性十分突出。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3. 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西南边疆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资源,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营商环境不佳,旅游发展仍有待提升。
1. 保护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如何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保留和传承文化传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经济转型难度较大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一直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知识经济和服务业,是一个颇具挑战的难题。
3. 经济地位不稳定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地位不稳定,易受到政治、自然等因素的影响。
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是该地区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发挥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优势,推动旅游业发展。
作为多民族共存的地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可以发挥这一优势,推动旅游业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旅游资金的投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构建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的差距,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建设更加完善的电力和交通网络,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率,优化投资环境,创造更好的营商氛围,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建设的思考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临沧市
保留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原始宗教、生产 生活习俗等文化传统和建筑设施 [2]。村 寨风光秀美、民风独特,具有天然的旅
族在长期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创造了独 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州 特的文化。佤族节日多(如贡象节、护 市,贫困面大,全市 8 县(区)中有 7 寨节、把牙节等),祭祀多(拉木鼓等), 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其中耿马县是
铺设水泥路。铺设由翁丁村寨门到
处于碎片、分散、遗失状态,特点不鲜明, 极易发生火灾。加上村寨道路极其狭窄, 南立线的水泥路段,解决路面等级低、
内涵不丰富。
不利于消防。二是食品安全隐患。当地 弯多、路窄的问题,并做好路基的保护。
第三,移居“佤山幸福工程”跟进 虽然安装了自来水,但部分村民仍然习 铺设村内各小路,如铺设人头桩、观景
游资源禀赋,是镶嵌在中缅边境少数民 节日和祭祀均以歌舞(如甩发舞、刀舞、 全国级贫困县,勐角乡是耿马县的九个
族地区的璀璨明珠,是中华少数民族文 芦笙舞、鼓舞等)的形式表现和传承, 乡(镇)之一,翁丁村位于勐角乡,基
化珍贵遗产中的瑰宝。
走进翁丁村仿佛是进入歌的世界、舞 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设施落后,阻碍了翁
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脱贫攻坚战 规划,在开发旅游资源、传承传统文化 勤劳、勇敢、淳朴、性格豪放,在与其
步伐的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 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 他民族交往过程中始终保持友好、热情、
游资源开发的速度也在迅速提升,对边 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促 团结、和睦的关系,深得外界赞誉。到
2 翁丁村旅游发展战略分析
翁丁村旅游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 多彩的民族文化,已经具备了初级发展 规模,当地主管部门要统筹发展、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边疆论文少数民族小城镇论文旅游开发论文西南边疆论文少数民族小城镇论文旅游开发论文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旅游开发过程中意象及其构成要素研究【摘要】少数民族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绩斐然,但在旅游目的地意象建构方面仍重视不足。
为了探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旅游目的地的意象特征,本文选取了广西三江县城为案例,在城市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对该城镇意象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其他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进行城镇意象的塑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旅游开发;意象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城镇化的进程加速,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3000美元,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对中国旅游业来说,过去30年旅游经济的增长点是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终端空间的旅游形式,但未来中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将是中等空间范围的城镇旅游。
[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19世纪80年代[2],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民族小城镇进行了大规模的城镇建设,希望通过特色意象的构建来形成城镇的“可意象性”,从而提高城镇的旅游吸引力。
我国西南边疆地区不仅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而且边貌风情独特,使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意象具有了特殊的地缘及文化要素。
二、意象及城市意象理论关于意象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也有学者认为意象(image)本身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个体知觉的结果,即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的结果[3],是人们对他所经历的环境所建立的心理图象,或称心理印象[4]。
就意象的生成过程而言,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
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简而言之,就是在全部信息中选择若干印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心理结构的过程[5]。
19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以城市物质空间为对象,研究了人们对物质环境的知觉(即对城市形式的知觉),以及所形成的心理意象。
林奇指出,意象的形成是由特性(identity) 、结构( structure)和意义(meaning)构成的[6]。
特性是特定场所的特质,特性若不强烈,在意象的形成过程中就会被忽略。
另外,意象必须是一种物体的形态,而且能和其它物体发生相互联系,这种相互的关联特征就是结构。
意义则是帮助个体来深入连接特质的,当各要素间的关系增多时,人脑中对事物所形成的意象就更加清晰和深刻。
三、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一)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概况从广义上讲,在地缘上,可以把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西藏五省区纳入西南边疆的地域范围。
在历史上,这些省区大都是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
其中云南、广西和西藏三省区属于边疆省区,有着长达上万公里的边境线,且均为民族聚居地。
因此,本文中所指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指云南、广西和西藏。
广西是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有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
2009年末总人口509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59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
广西共有民族自治县12个,民族小城镇旅游业蓬勃发展。
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北邻新疆,东北紧靠青海,东西接连四川,东南界云南,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
国境线长达3842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
西藏是全国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区,此外还包括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纳西族等民族。
宗教在西藏有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其中,藏传佛教影响最大,宗教活动成为了大多数居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同老挝、越南毗连,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
云南共有少数民族51个,少数民族人口位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民族有25个。
云南省在2005年率先实施了旅游小城镇战略,在小城镇旅游开发方面成绩斐然。
(二)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的总体意象特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小城镇成为了深受中外旅游者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旅游目的地意象(tdi),是提升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的总体意象特征,可以借鉴城市意象理论中所提及的特性、结构和意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就特性而言,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在意象建构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三个优势。
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主要是西南边疆三省区的边境线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位置与印度、泰国等国相邻,具有浓郁的异国风情。
以云南为例,云南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毗邻,北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隅与西藏自治区相连,西部与缅甸唇齿相依,南部和东南部分别与老挝、越南接壤。
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发展历史,使得在云南的小城镇中,氐羌文化、百越文化、中原汉文化三大文化进过抵触、渗透、融合,交织成了一个多元、多层次的文化网络[7]。
而在广西,与越南的交界地,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的小城镇建筑至今还遗留着法式建筑的风格。
二是多彩的民族风情。
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在西南边疆地区就有34个,其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约60%。
以云南为例,在云南的51个民族中,就有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
凭借着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云南的小城镇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
三是自然风光优美。
西南边疆三省区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自然风光秀美旖旎,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域高亢,景观奇特,藏文化与茫茫雪域高原融为一体,神山圣水,天然而神秘;滇、桂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石林溶洞峰丛数不胜数,造型奇特,美轮美奂。
总之,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小城镇的总体意象特色可在找准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明显可识别性的意象特性。
其次,要注意各意象要素的空间结构。
由于旅游者对城镇进行感知并产生意象信息,其主要来源是视觉,而视觉又受到空间的影响,因此,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强化意象要素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意象要素的空间布局,需要考虑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是要注意量的问题,特别是那些能充分体现城镇特征的典型元素或符号,要提高其出现频率,做到既保持一定的曝光度,同时又不给访问者造成审美疲劳,起到增强游客的感知度的效果。
二是小城镇的空间布局要尊重当地的生产生活习俗,在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更要考虑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
例如,在西藏地区,小城镇的空间结构与形态要尊重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在选址、布局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
三是要注意空间结构的协调性,无论是意象要素的数量、规模、体量以及外观等,都要与小城镇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相吻合,实现人居环境的和谐。
再次,对于意义,则需要强调其独特性、唯一性与典型性。
独特性,是指小城镇的空间特质与众不同,旅游者能根据这种独特的意象与其他的小城镇相区别。
唯一性,强调的是小城镇意象应清晰明了,避免因信息过乱造成旅游目的地意象混乱现象的发生。
典型性要求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在意象塑造的过程中对意象要素要进行筛选,虽然能体现小城镇特征的要素很多,但要有所取舍,挑选有代表性的,并重点进行打造。
(三)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意象构成要素分析根据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城市意象的内容主要与物质形式有关,这些物质形式具有较强的易识别性或可意象性。
“可意象性”,即有形物体中蕴含、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征。
由于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对于城市的可意象性起到关键的作用,林奇将五种要素归纳为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五种元素。
(如表1)道路:由于道路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旅游者是通过在道路上的移动来观察城镇,因此,道路的布设要与其他要素相关联。
除了满足道路的交通功能外,还要注意它的意象功能。
道路包括机动车道、步行道等,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中的道路系统,可通过对道路两旁的路栅、路障、坐椅、电话亭、邮筒、垃圾箱、公交站亭、路灯、植被、交通标志、路标、路牌等城市家具赋予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以达到对旅游者视觉感官的刺激。
边界: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的边界,可以是自然的山川河流,也可以是人工修建的山门、路碑、门楼等,关键是要使旅游者能产生进入或离开的明显感觉,使其成为旅游者对小城镇意象形成的开始或终止。
区域:区域是属于二维平面的范畴,是独立空间的再次分区,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小城镇中也有不同的功能分区,这种区域就形成了一种特殊意义的环境关系。
如城镇中的祭祀区、集会场所、居住区和劳作区等,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场域效应”,共同构筑了城镇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景观。
节点:节点是观察者能够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来往形成的集中焦点。
节点可以是区域的核心,也可以是联系不同区域的中心点,像许多民族小城镇中用于集会的广场、具有民族特色的桥梁以及重要道路的交叉点等等。
标志物: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可以是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如侗族的鼓楼、风雨桥,藏族的白塔、傣族的缅寺等。
标志物的选择与培育,要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的总体意象特性相一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旅游者对该城镇的感知得到强化与提升。
另外,标志物不应过多过杂,应具有代表性,能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以三江县为例的具体分析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为广西柳州市下属辖县之一。
由于占据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故为桂北边陲经济、社会、文化交往的重要门户之一。
近年来,由于民族风情旅游日益升温,且县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优越,三江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产业增长点。
2009年,全县旅游总人数85.35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3.15亿元,国际旅游创汇收入610万美元(数据来源于三江县旅游局)。
旅游业被确定为三江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通过大力发展以侗族文化风情与优美山水生态相结合的民俗生态旅游产业,将三江建设成为旅游强县。
由于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一个民族自治县,地处于黔东南、湘西和桂北侗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核心位置,侗族地域文化圈的边缘,使得三江在长期的民族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现今县城以侗族为主、多民族共存的民族分布特点。
因此,三江县城的总体意象特征应体现其“侗文化”特性。
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县城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已由原来的传统侗族小县城向现代化城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