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复习课)
课时作业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一、基础积累(16分)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答案 C解析 C 项,观:景象。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B.⎩⎪⎨⎪⎧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 C.⎩⎪⎨⎪⎧ ①而人之所罕至焉.②然力足以至焉.D.⎩⎪⎨⎪⎧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答案 C解析 A 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对。
B 项①以:连词,因为,表因果关系;②以:连词,且,表并列关系。
C 项两个“焉”都是代词,相当于“那里”。
D 项①故:名词,缘故;②故:连词,表结果,所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B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 .于是..余有叹焉 答案 C解析 A 项非常:不同寻常;B 项至于:到达;D 项于是:对于这种情况。
4.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答案 D解析“至”是动词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用作动词。
5 .课文名句填空。
(4分)(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孰能讥之乎?(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默写复习(游褒禅山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兰亭集序》
•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 境优美的句子是: ___此__地__有__崇__山__峻__岭__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__茂__林__修__竹__,_______ ___又__有__清__流__激__湍__,__映__带__左__右__________。
理解默写 (游褒禅山记)
1. 《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 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 而__世__之__奇__伟__、__瑰__怪__、__非__常_ 之观,常在于 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 能至也。
2. “有志矣,_________,__________, 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 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 能实现。 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
• 7.《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 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 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 所写: ____况__修__短__随__化__,__终__期__于__尽______ 。
• 8.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 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 畅,极尽视听的乐趣的句子是: 仰__观__宇__宙__之__大__,__俯__察__品__类__之__盛__,________ 所__以__游__目__骋__怀__,__足__以__极__视__听__之__娱__,______ 信__可__乐__也_____。
• 2.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__天__朗__气__清__,__惠__风__和__畅______。
• 3.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 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__夫__人__之__相__与__,__俯__仰__一__世______。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晨读·素材积累链接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每课必背名句诵读1.良禽相木而栖,良臣相主而佐。
(王安石)2.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王安石《读史》)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4.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5.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
(王安石)6.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
(王安石)时事热点王安石说过“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不论是古往今来,亦或是横贯中西,阅读的益处都是显而易见的。
在我们脚步和眼光都不能到达的地方,通过阅读形成的精神、思想却可以遨游其中。
正如两会人大代表欧阳黔森说的“如果一个民族失去阅读,那么,这个民族将会失去活力。
”如今,推动全民阅读恰逢其时,构建书香社会同样紧迫。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构建书香社会正是助力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好举措。
为此,国民应该注重阅读,强调深阅读,既继承传统文化亦接纳新文化,同时国家要加大投入建设社会基础阅读设施,提高优质出版物数量,让书香走进家家户户。
在社会上形成要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的风气。
课前·基础须知链接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作者名片】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我国古代杰出的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为宰相,废除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背景链接】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教学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授课类型】复习课【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熟读课文,读清句读,了解基本文学常识。
2.把握本文结构层次。
3.掌握重要文言现象。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主旨,养成严谨治学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文言现象。
2.把握本文叙议结合的层次结构。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任务引领、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检查“学案”课前预习情况。
二、把握文言现象设计问题1:你认为文言文的复习重点在哪里?(文言字词句章,即对文言现象的把握,《大纲》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课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
能结合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
)设计问题2:常见的文言现象有哪些?(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设计问题3:结合“学案”课前预习三,大家一起来找出文中的文言现象。
(学生找为主,老师提示为辅,结合多媒体综合整理。
)(一)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4)由山以上五六里2.名词作状语其下平旷,有泉侧出3.动词作名词(1)险以远,则至者少(2)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3)于是余有叹焉(4)往往有得(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4.形容词作动词(1)好游者不能穷也(2)火尚足以明也;5.形容词作名词(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二)文言实词、虚词1.“其”(教材87页第二题)2.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3.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三)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四)古今异义(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2)于是余有叹焉(3)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4)至于幽暗昏惑(5)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五)特殊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高考语文第8课游褒禅山记专题1

高考语文第8课游褒禅山记专题12020.031,夏感(1)充满整个夏天的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流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2)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动、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3)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有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
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4)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问题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 文章第(1)自然段是一段景物描写,从全文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答:(不超过20个字)2. 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写道“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游褒禅山记(示范课)

文章脉络:
褒禅山命名的由 来及仆碑(第1段) 游洞的经过(第2段) 游华山洞的心得(第3段) 因 事 说 理
游(议论的基础) 褒 禅 山 记 议论
(记叙的深化)
记叙
借仆碑抒发感慨(第4段)
东行5里 前洞 慧空禅院
后洞
返回
合作探究
重点品读第3段,探讨以下问题:
1、作者是围绕着“有所得”来展开全文的,那么作 者从这次游玩中“得”到了什么?是怎样“得”到 的?
黑板书写
展示要求: 回答声音洪亮。 点评要求:公平合理,有理有据,注意总结。
重点句子翻译(易错题)
•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 考并且谨慎地取舍的缘故。
•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进洞越深,我们前进越困难,然而我们 见到的景象也就越奇特。
5.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解释文 中加点的词语,并找出学习目标中出 现的重点实词虚词所在的句子,解析 词义并熟记文中的通假字。
指示代词褒禅山
名作动;筑舍定居 死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梵语音译,对佛或佛教徒 的称呼,也专指和尚。 因为这 名词作动词, 个缘故 命名,起名 名→状, 往东 倒 碑文
•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矣,其孰能讥之乎? • • 尽了自己的志力却未能到达的人,便可 以无所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作者的游踪,学习这篇游记因事 说理的写作手法。 2、联系本文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理 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文学常识
[记]: “记”是一种文体,有
第一课时
游褒禅山记
1、继续积累文言知识,主要掌握“其”“以”用法 及意义。 2、联系本文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作者“尽吾 志”的思想。 3、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游褒禅山记(备课)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是“一寺 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 洞”。
空间方位图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 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 后洞。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 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 后洞 而记游者甚众, ── 所谓 可识曰“花山”。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 前洞也。 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王安石
半途而返的游览
流芳千古的美文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 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 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 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 强调“权时之变”,反对 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 家”。
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
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有一天,苏轼 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 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 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 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 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 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 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上,直接把苏轼贬到 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 待到菊花开的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 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 贬黄州的意义。
翻译第四段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对于 因 感叹 取独 形容词使动 动作名,流
传的文字
《游褒禅山记》复习课件

句,似乎才思枯竭、没有写完,苏学士就提笔接着写道: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了苏轼如此
说,并没有辩白,而是将苏轼贬至黄州作官,直至苏轼亲
自看到了重九之后,秋风大作,将菊花吹得落满地,枝上
全无一朵,方才目瞪口呆,才晓得终究王安石是对的,自
己错了。
精品课件
• 王安石作了一本书《字说》,一个字解一 个意思,如天虫为蚕,四马曰驷。苏学士 嘲讽道:照这样说来,鸠字九鸟,鸣鸠在 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弄 得王安石回答不上来,很尴尬,同时苏学 士也是对王安石极大地嘲讽,可谓尖酸刻 薄,导致王安石恼羞成怒,很讨厌苏学士, 贬了他的官。
语气词 做兼词,于是,于之
夫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发语词,引起议论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示代词,
•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这,那
精品课件
特殊句式
•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 状语后置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达(的人)又更加少了。
精品课件
•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义。 •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精品课件
感悟与积累
1、成功需要志、力、物。 2、无限风光在险峰。 3、学习要深思、慎取.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精品课件
(二)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其意义和用法。 1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作动,筑舍定居] 2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作动,命名] 3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侧,名作状,从旁边] 4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形作动,走到尽头] 5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见,动作名,前进的道路,见到的景象] 6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虚词二:以 • “以”在文中也出现得比较多,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 •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臵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 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或结果关系,可译“而”“来”“用 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深远幽暗的 样子
形作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那些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连词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代游洞者
动作名
懈怠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将, 快要
第二自然段
完
于是
一起
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大 概 所到的 (地方) 不及, 不到
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有专门 学问的人。
特殊句式
• 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 应? “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第五自然段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寺 、山之___ 碑。 名 、山之___ 洞 、山之___ 山之___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 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 依据。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旷
名作状 从旁边
多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 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 (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 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 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 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 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 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 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 “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 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 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 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 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 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 来概括全文主旨,例如《醉翁亭记 的 “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 ,就最 能代表作者的意图。
问:《游褒禅山记》能否用一句话 概括其主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bāo chán,也就是华山) 1、褒禅山 (zú ,死后) 2、而卒葬之 (zhǒng,坟墓) 3、庐冢 (pū,倒) 4、有碑仆道 (/huá /huá )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6、有穴窈然 (yǎo,深远幽暗) (jiù,责怪) 7、则或咎 (xiàng,帮助) 8、无物以相之 9、何可胜道也哉 (sh ē ng ,完全,尽) (guī,人名) 10、箫君圭君玉 11、余弟安国平父 (fǔ,对男子的美称)
人称代词 代
词 连词 副词 助词
指示代词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这(里),那(些) 其中
指 代 对 象
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
调节音节,不翻译
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 9.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 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 【解析】 A项,“叹”,感慨;B项, “夷”,平坦;D项,“孰”,谁。 • 【答案】 C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作宰相期间,大兴变法, 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但仍然立 场坚定,宣称“天变不足畏,祖宗 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变法失败 后,被迫辞去相位。随后几度复出, 又几度辞官。晚年隐居钟山。
“尽吾志而不 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 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 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 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 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 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 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而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古今异义
足够 用来 志向,这里引 申为主观努力
形容词作名词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帮助 在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难道
得到的东 西,心得
重点字词
• 于是: • 非常:
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
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 度副词,很,十分。
• 险远: 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地方;僻远的地方。
古今异义。古:到达。今:表示另 • 至于: 提一事的连词。
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 • 幽暗昏惑: 的地方。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对于 因 感叹 取独 形容词使动 动作名,流
[记]:属于游记。
兼具记游与议论,是游记的变格。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 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 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 以感为辅。《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游 褒禅山记》
王 安 石 其 人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 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 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 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 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 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 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前洞
记游洞经过 后洞 追记后洞中所见 → 并表示遗憾心情
悔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对于这 种情况 语气词 取 观 独 察
心得, 收获 因 为 他 们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的 第 三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且 自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然 不同寻常 险阻僻远 的 奇异 雄伟 的景象 的地方 段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动 文 词 字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花山”。今言华如华
碑文
辨 认
说
大概 因为
错 误
重点字词
•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 是”之意。
特殊句式
Hale Waihona Puke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 也。 •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 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 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 其”字的用法
8、而余亦悔其之 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 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 代词,它,指洞壁 11、谬其传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出者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3、吾其还也 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14、其可怪也欤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15、路漫漫其修远兮 助词,调节音节,无义 16、„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代词,其中
褒禅山
华 阳 洞
第一自然段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名作动 山 脚
死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因为(这 名作动 ……者……也,判断句 个)缘故 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因为 是 山南水北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倒
籍贯 姓 名 字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
记。
“ 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指仆碑 4、问其深, 代词,它,指洞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 代词,它,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他们,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 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