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机械量的测量
新人教版第7章实验9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课件(44张)

Δt,该小组同学利用图像来分析数据,以 cos θ 为横轴,以_D__为纵轴,
可作出图像为如图丙所示的一条直线。
A.Δt
B.(Δt)2
1
1
C.Δt
D.Δt2
kD2
(4)若求得图像斜率的绝对值为 k,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 g=_2_L_(用
D、k、L 表示)。
[解析](1)根据螺旋测微器读数规则得小球的直径 D 为 D=(5.5+ 17.0×0.01) mm=5.670 mm。
实验步骤如下: (1) 用 螺 旋 测 微 器 测 出 小 球 的 直 径 D , 示 数 如 图 乙 , 小 球 直 径 D = ___________ mm; (2)将小球拉至偏离竖直方向的某位置,测出此时细绳与竖直方向的 夹角θ;
(3)多次从不同夹角 θ 处释放,并测出相应的小球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2)图乙和图丙为细线上端的两种不同的悬挂方式.应该选图_丙__所 示的悬挂方式。
(3)该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测量的刻度部分如图丁所 示,则小球的直径为_______________ cm。
(4)该同学通过改变细线长度进行多次测量,记录每次测得的周期T 和对应的细线长度L,画出的T2-L图像如图戊所示,π≈,由此得当地 重力加速度为____________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析](1)实验所用小球的密度要大,体积要小,选项A错误;为了 减小误差,测量周期时要测量至少30次全振动的时间,然后计算周期的 平均值,选项B错误;实验时小球的摆动幅度不大于5°,否则就不是简 谐振动了,选项C错误;为了减小误差,悬挂小球的细绳的质量要尽可 能小些,选项D正确。
(2)图乙和图丙为细线上端的两种不同的悬挂方式,乙图中当摆球摆 动时会导致摆长变化,则应该选图丙所示的悬挂方式。
7-第七章-工程的变形监测和数据处理

➢典型动态变形模型
对于变形影响因子呈跳跃变化(突变)、线性变化 ((渐变)和周期变化(周变)所引起的变形体的典 型变形可用下图的(a)、(b)、(c)来分别表示。
(a)突变模型对应的动态变形模型为
y(t)
H [1
exp(
t
t0 T
)]
图中 x0、xE为始末时刻变形因子的值, y0、yE 为始末时刻的变 形量,H、T 为传递常数和时间常数, Tp为变化周期,Tv 为时 间延迟。
主要内容
➢ 什么是变形监测? ➢ 为什么要进行变形监测? ➢ 变形监测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
重点
➢ 变形监测网和变形监测方案设计 ➢ 变形观测数据处理 ➢ 成果表达和解释
思考题
以典型工程为例,说明变形监测的内容 和特点?
工程变形监测有哪些方法?发展趋势如 何?
§7. 5 变形监测资料整理、成果表达和解释
二、成果表达
变形监测的成果表达主要包括用文字、表格 和图形等形式进行表达,也可采用现代科技 如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进 行表达。
§7. 5 变形监测资料整理、成果表达和解释
三、成果解释
对变形的解释与变形体的性质和监测目的有关,需 要解答以下的问题:
§7.4 变形观测数据处理
二、变形监测点的数据处理 ➢其他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法 频谱分析法 模糊人工神经网络法 小波分析法
§7. 5 变形监测资料整理、成果表达和解释
一、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收集资料 ✓审核资料 ✓填表和绘图 ✓编写整理成果说明
➢资料分析的常用方法有
✓作图分析 ✓统计分析 ✓对比分析 ✓建模分析
一、变形监测的定义、作用和内容
➢变形监测的特点
岩土工程勘察 第七章 静力触探试验

Rf
fs qc
孔压静力触探探头
贯入装置
加压装置:液压传动式、手摇链条式及电动丝杆式; 反力系统:地锚、重力堆载(物探车)。
量测装置
土层阻力量测是通过量测变形柱的变形计算; 变形柱的变形一般是通过应变片来测量。
(4)静力触探技术要求
触探头应匀速垂直压入土中,贯入速率为1.2m/min; 触探头的测力传感器连同仪器、电缆应进行定期标 定,室内探头标定测力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重复性 误差、滞后误差、温度零漂、归零误差均应小于1%FS (full scale),现场试验归零误差应小于3% ,绝缘电 阻不小于500MΩ 深度记录误差不应大于触探深度的±1% ;
(5)试验成果及应用
动力触探 N H 曲线
按力学性质划分土层
绘制单孔触探锤击数N与H深度的关系曲线,再 结合地质资料对土层进行分层。
注意:采用多孔资料或与钻探及其他原位测试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触探曲线时,同样应考虑到曲 线上的超前或滞后现象。
确定砂土、圆砾卵石孔隙比
根据重型动力触探的试验结果可确定砂土、圆 砾、卵石的孔隙比。
(1)试验目的
定性划分不同性质的土层;查明土洞、滑动面和 软硬土层分界面;检验评估地基土加固改良效果。 定量估算地基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如确定砂土 孔隙比、相对密度等以及土的变形和强度的有关参 数,评定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
(2)试验原理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中,一般以打入土中一定距 离(贯入度)所需落锤次数(锤击数)来表示探头 在土层中贯入的难易程度。
双桥探头测试结果划分土层类别
评价地基土的强度参数
A 估算饱和黏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Cu
qc 0
NK
原位总得上覆压力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课件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1追寻守恒量--能量7.2功

【补偿训练】 1.用50 N的力拉一个质量为10 kg 的物体在水平地面 上前进,如图所示若物体前进了10 m,如果物体与水平 面间动摩擦因数μ=0.1,物体克服阻力做了多少功 (sin37°=0.6,cos37°=0.8,g取10 m/s2) ( )
A.
(1)小孩与雪橇整体的合力所做的功。 (2)对小孩与雪橇整体的拉力所做的功与摩擦力所做的 功。
【思维·建模】
【解析】(1)2 s内雪橇的位移为:
l= 1 at2= 1×0.5×22 m=1 m,
2
2
小孩与雪橇整体所受合力为:F合=ma=40×0.5 N=20 N
合外力对雪橇做的功为:W合=F合l=20×1 J=20 J
(2)拉力F做功为:WF=Flcos α=60×1×0.8 J=48 J 摩擦力做的功为: W=Ff W合-WF=20 J-48 J=-28 J。 答案:(1)20 J (2)48 J -28 J
任务2 计算变力做功的四种方法
方法 转换法
以例说法
用力F把小球从A处缓慢拉到B
处,F做功为WF,则有: WF-mgl(1-cos θ)=0, 得WF=mgl(1-cos θ)
功,C错误;轮胎受到地面的支持力竖直向上,而轮胎的 位移水平向右,则轮胎在竖直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支 持力不做功,D错误。
【规律方法】判断力做正、负功的方法 (1)根据力F和物体位移l方向的夹角α判断——常用于 恒力做功的情形。 (2)根据力与物体瞬时速度方向的夹角θ判断——常用 于曲线运动的情形。
1.动能:物体由于_运__动__而具有的能量。 2.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_位__置__而具有的能量。 3.能的转化:在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中,小球的_势__ _能__和__动__能__可以相互转化。
第七章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第七章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一.学习指导与提示在做机械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时,都认为原动件的运动规律是已知的并且做等速运动。
实际上,原动件的真实运动规律与作用在机械上的外力、原动件的位置和所有构件的质量、转动惯量等因素有关,因而在一般条件下,原动件的速度和加速度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因此设计机械时,如果对执行构件的运动规律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或者需要精确地进行力的计算和强度计算时,就需要首先确定机械在外力作用下的真实运动规律。
1、以角速度ω作定轴转动的等效构件的等效参量的计算如等效构件以角速度ω作定轴转动,其动能为:E J e =122ω组成机械系统的各构件或作定轴转动,或作往复直线移动,或作平面运动,各类不同运动形式的构件动能分别为:E J i si i =122ωE m v i i si =122 E J i si i =122ω+122m v i si整个机械系统的动能为:E J i n si i ==∑1212ω + i n i si m v =∑1212式中:ωi 为第i 个构件的角速度;m i 为第i 个构件的质量;J si 为第i 个构件对其质心轴的转动惯量;v si 为第i 个构件质心处的速度。
由于等效构件的动能与机械系统的动能相等,则有:122J e ω = i n si i J =∑1212ω+ i n i si m v =∑1212 方程两边统除以122ω,可求解等效转动惯量:J e = i n si i J =∑12(ωω) +21)(ωsi i n i v m ∑=2.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机械在某段工作时间内,若驱动力所作的功大于阻力所作的功,则出现盈功;若驱动力所作的功小于阻力所作的功,则出现亏功。
盈功和亏功将引起机械动能的增加和减少,从而引起机械运转速度的波动。
机械速度波动会使运动副中产生附加的动压力,降低机械效率,产生振动,影响机械的质量和寿命。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知识梳理1. 能量是一个守恒量。
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__________,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_____________。
2. 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作用于某物体的恒力大小为F,该物体沿力的方向运动,经过位移l,则力F所做的功W=________。
3. 功的一般计算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者的乘积。
4. 功的单位为_________,它是________量,没有________,但是有__________。
正功表示_____________做功,负功表示______________做功。
(1)当0≤α≤90°时,W>0,力对物体做________功;(2)当α=90°时,W=0,力对物体________功;(3)当90°<α≤180°时,力对物体_________功或说成物体_______________做功,这两种说法是从两个角度来描述同一问题。
5. 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的功的________,也就是这几个力的_________对物体所做的功。
6.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____________,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______的物理量,它是__________,满足代数运算,单位是__________。
7. 功率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分别表示物体做功的变化率和平均变化率。
8. 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用来计算瞬时功率,常用来计算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或________的功率;_______和________是用来计算平均功率的,常用来计算物体在________或________的功率。
常用机械量测试方法与系统组成2

2.应变片的粘贴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应变片粘贴过程动画演示
步骤: 步骤: ①应变片的检查与选择 ②试件的表面处理 ③底层处理 ④贴片 ⑤固化 ⑥粘贴质量检查 ⑦引线焊接与组桥连线
应变片的粘贴位置
组合式压力传感器压力测量动画演示
应变、应力的测量
表中符号说明:Sg-应变片的灵敏度;u0-供桥电压;ν-被测件的泊桑比; εi -应 交仪测读的应变值,即指示应变; ε-所要测量的机械应变值。
转速检测
1、离心力检测法
一个经典的自动控制模型
瓦特的飞球调节器控制蒸汽机转速
转速检测
2、光电码盘转速检测
绝对光电码盘和增量光电码盘
绝对光电码盘是把旋转轴的旋转角度用二进制编码输 出,它可以检测绝对角度,而且有外部干扰或电源断 电事故发生后恢复正常时,可以立即准确检测位置信 息,但缺点是结构复杂,成本高,并需要用阵列光电 元件检测来自各位的脉冲信号。 增量光电码盘是随旋转轴的旋转角度输出一列连续脉 冲波的码盘,通过累计脉冲个数测量旋转角,一般使 用一个透射型光电藕合器只检测转速,而不能检测转 轴的绝对转角和转向。 增量光电码盘在工业应用的数量上远比绝对码盘多。
应变、应力的测量
三、在平面应力状态下主应力的测定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测量一般平面应力场内的主应力,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测量一般平面应力场内的主应力,其主应力方向可能是已知 的或未知的。 的或未知的。 (一)已知主应力方向
σ1 =
E (ε1 + νε 2 ) 2 1 −ν
σ2 =
E (ε 2 + νε1 ) 2 1 −ν
转速检测
转速检测
转速检测
一、增量式光电编码器 LED 光栏板及辨向用的A、 狭缝 光栏板及辨向用的 、B狭缝 转轴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第9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科目教材版本章节(课题)主备人使用人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9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授课班级授课时间应到人数实到人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要弄清实验目的,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目的是利用重物的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2.要明确实验原理,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与技巧、学会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能够进行实验误差的分析,从而使我们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止停留在理论的推导上,而且还能够通过亲自操作和实际观测,从感性上增加认识,深化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及实验误差分析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要明确纸带选取及测量瞬时速度简单而准确的方法.2.通过同学们的亲自操作和实际观测掌握实验的方法与技巧.3.通过对纸带的处理过程,体会处理问题的方法,领悟如何间接测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4.通过实验过程使学生体验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重要,既要动手,更要动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及误差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知欲.2.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教学重点1.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2.实验原理及方法的选择及掌握.教学难点实验误差分析的方法.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思考,细绳的下端拴一个重球,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把重球从平衡位置B拉到A,放开手,重球就在A、B间往复运动,如果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把铅笔放在B1的位置上,重球将沿怎样的弧线运动?它上升的最高点C1在什么地方?由此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自主学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表达式以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一个规律的提出,不但要有理论的支持,还要由实验的验证,今天我们就设计实验,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问题: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是什么?2.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应该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景?3.回顾以前学过的运动,哪种运动形式符合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是:物体系统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2.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应该符合守恒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3.自由落体运动只受重力,符合验证条件.这节课我们通过设计实验,通过探究自由落体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找出利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总结表达能力.方法总结: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守恒,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只需验证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增加的动能即可.问题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要完成本实验,应该测量的量有哪些,如何测量,并提出解决方案.明确:测量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减少的势能.方法:测量物体的质量m 、下降的高度Δh ,利用重力势能的公式计算ΔE p =mgΔh;测量自由落体下降Δh 时的速度v,利用动能的公式计算ΔE k =mv 2/2,利用打点计时器处理纸带的方法来求解速度.方法补充:如何利用纸带求解瞬时速度?指导学生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规律,推导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总结推导过程,教师通过大屏幕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 如图所示,由于纸带做匀加速运动,故有A 、C 之间的平均速度:2CA AC v v v +=.根据速度公式有:v B =v A +aΔt ,v C =v B +aΔt , 故有:v B -v A =v C -v B , 即v B =2CA v v +. 从而:vB =AC v .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以该点为时间中点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解决方案:利用电火花计时器打出纸带,通过处理纸带,既可以求出物体下降的高度,还可以求出某一瞬时的速度,因此电火花计时器是重要的实验仪器.原理探究:通过实验,求自由落体的重力势能减少量和相应过程动能的增加量.若二者相等,说明机械能守恒,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而且,因为不需要知道物体在某点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必测量物体的质量m ,而只需验证221n v =gh n 就行了,如果要具体计算出重力势能或动能的数值就需要天平.总结: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写出本实验用到的实验器材: ①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②重物(质量300 g±3 g )及纸带;③铁架台、夹子、烧瓶夹;④电源.问题预测:在本实验操作的具体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通过该问题的设置,学生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1.重物下落的过程中除受重力外,还受到哪些阻力?怎样减小这些阻力对实验的影响?2.重物下落时最好选择哪两个位置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的位置?3.本实验中用的重锤,质量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为什么?4.质量是否为本实验必须测量的量? 参考答案:1.重物下落的过程中,除受重力外,还要受空气阻力和打点计时器给纸带的摩擦力.安装打点计时器时注意保持竖直,重物要选择质量大一些的.2.为减小测量高度h 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计数点要离起始点远一些.要从起始点开始测量出h 1、h 2,再求出Δh=h 2-h 1.3.锤应该选择质量大一些,体积小一些的,可以有效地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4.质量并非必须测量的量,在需要计算具体的能量数值时,需要天平.步骤整理: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各种器材的注意事项,总结归纳实验步骤:(1)如图所示,将纸带固定在重物上,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打点计时器的两根导线接在6伏交流电源上.(2)用手提着纸带,让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静止,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落下,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3)重复几次,从几条打下点的纸带中挑选第一、二点间距离接近2mm 且点迹清楚的纸带进行测量,测出一系列计数点,各点到第一个点的距离d 1、d 2,d 3,……,d n-1,d n ,d n+1,……据公式v n =Td d n n 211-+-,计算物体在打下点1、2……时的即时速度v 1、v 2……计算相应的动能的增加值,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教师点拨:选第1、2点间距约2 mm 的纸带意味着纸带是在打第一个点的瞬时开始运动的,根据h=gT 2/2=9.8×0.022/2 m=1.961 0-3 m≈2 mm.在起始点标上0,用刻度尺测量纸带从点0到点1、2……之间的距离h 1、h 2……计算出相应减少的重力势能,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 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参考数据: 各计数点 4 5 6 7 8 9 10 t(s) 0.08 0.10 0.12 0.14 0.16 0.18 0.20 h×(10-2 m) 2.92 4.62 6.70 9.18 12.03 15.28 18.92 v=Δh/Δt(m/s) 0.945 1.14 1.33 1.53 1.72 ΔE k =mv 2/2 0.134 0.195 0.265 0.351 0.444 ΔE p =mgh0.1360.1970.2700.3540.450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增加的动能,机械能守恒. 学生分组实验,并处理数据,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组数据,并进行点评. 师生根据实际实验中的体会,总结实验注意事项:1.打点计时器安装时,必须使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小摩擦阻力.2.实验时,需保持提纸带的手不动,待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作正常后再松开纸带让重锤下落,以保证第一个点是一个清晰的点.3.选用纸带时应尽量挑选第一、二点间接运2 mm 的纸带.4.打点计时器必须接50 Hz 交流低压电源.5.测量下落高度时,必须从起始点算起,不能搞错,为了减小测量h 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远一些,纸带也不易过长,有效长度可在60 cm —80 cm 之内.6.实验中,只要验证gh 是否等于21v 2即可,也可不用测重锤的质量. 误差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减少的重力势能并不是严格地等于增加的动能,而是稍大于增加的动能,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并总结归纳.原因: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包括空气阻力、纸带与限孔位及纸带与计时器之间的摩擦力.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减少的重力势能并没有全部转化为动能,有一部分转化为内能.计时器平面不在竖直方向,纸带平面与计时器平面不平行是阻力增大的原因.电磁打点计时器的阻力大于电火花计时器.交流电的频率f 不是50 Hz 也带来误差.f <50 Hz,使动能E k <E p 的误差进一步加大,f >50 Hz 则可能出现E k >E p 的结果.因此为了实验的精确性,应该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例题在用自由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起始点O 到A 、B 、C 、D 、E 各点的距离分别h A 、h B 、h C 、h D 、h E .如果重物的质量为m ,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f ,则在打B 、D 两点时,重物的速度v B =__________,v D =__________.如果选择起始点的位置为零势能参考点,则在打B 、D 两点时重物的机械能E B =__________,E D =__________,若E B __________E D ,则说明重物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解析:根据纸带上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得v B =22AC A C h h T h h -=-·f, vD =22CE C E h h T h h -=-·f , 打B 点时,重物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分别为:E kB =2222)(81)2(2121A C A C B h h mf f h h m mv -=•-=, E pB =-mgh B .此时重物的机械能E B =E kB +E pB =81mf 2(h C -h A )2-mgh B .同理E kD =81212 D mv mf 2(h E -h C )2,E pD =-mgh D ,E D =81mf 2(h E -h C )2-mgh D . 如果E B =E D ,则说明重物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方法总结:实际上,重物拖着纸带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阻力作用,机械能在不断减小,故有E B >E D .又因为在初始点时重物的机械能为0,所以有0>E B >E D ,21mv B 2-mgh B <0,221D mv-mgh D <0,说明重物在实际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检测反馈(1)为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有下列器材可供选用: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纸带、秒表、低压直流电源、导线、电键、天平.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有: ________________;缺少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如果以v 2/2为纵轴,以h 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线应是________________,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斜率等于_______________的数值. (3)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如图所示,其中A 点为打下的第一个点,0、1、2……为连续的计数点.现测得两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 1、s 2、s 3、s 4、s 5、s 6,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打点时间间隔均为T.根据纸带测量出的距离及打点的时间间隔,可以求出此实验过程中重锤下落运动的加速度大小表达式为____________.在打第5号计数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为减小实验误差,应选择打下第_________号和第_________号计数点之间的过程为研究对象.(4)某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用6 V 、50 Hz 的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无漏点的纸带,如图所示,O 点为重锤下落的起点,选取的计数点为A 、B 、C 、D ,各计数点到O 点的长度已在图上标出,单位为毫米,重力加速度取9.8 m/s 2.若重锤质量为1 kg.①打点计时器打出B 点时,重锤下落的速度v B =__________m/s ,重锤的动能E kB =_________J. ②从开始下落算起,打点计时器打B 点时,重锤的重力势能减少量为____________J.③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锤从静止开始到打出B 点的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必要的器材有:秒表、低压直流电源、天平.缺少的器材是低压交流电源、重锤、刻度尺(2)通过原点的直线 g (3)(s 6+ s 5+ s 4- s 3- s 2-s 1)/9T 2 (s 5+s 6)/2T 1 5 (4)①1.175 0.69 ②0.69 ③机械能守恒 思维拓展处理纸带的时候速度能不能用v=gh 2或v=gt 计算?参考解答:v=gh 2是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到的,而我们的目的就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所以不能用.v=gt 认为加速度为g ,由于各种摩擦阻力不可避免,所以实际加速度必将小于g ,故这种方法也不能用.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1.实验目的: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2.纸带的选取及重物速度的测量方法.3.实验的误差来源及注意事项.布置作业1.教材“问题与练习”第1、2题.2.自己设计方案,验证机械能守恒,自由选择实验仪器,写出操作步骤及实验报告.教学反思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在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进行的一节实验课,目的在于学习物理规律之后进行,验证物理规律的正确性,巩固和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本节仍然采用了不给步骤给思路,同时进行难点提示的写法,这给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大的教学空间.本实验虽然是个验证性实验,但本教学设计突破思维习惯,采用由学生自主提出、验证方法、验证原理、验证步骤及方案的方法,渗透探究型实验的思想.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积极的创造性活动,使学生参与并体验了设计方案形成的思维过程,从中体会实验设计的乐趣和艰辛,感悟了科学实验的本质和价值,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教学设计主要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没有大量讲解例题,重点放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要讲透,这对下一节的应用课有很大帮助.渗透了能量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物理力学知识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