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
让语文课堂语言生动形象化论文

让语文课堂语言生动形象化论文让语文课堂语言生动形象化论文:如何让语文课堂语言生动形象化语言就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展开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就是促进学生自学的内部动力。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究形象、生动、细密、风趣、富于启发性,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唤起学习动机。
学生存有了恰当的学习动机,就可以产生猛烈的求知欲性欲,就能集中精力,坚韧不拔地积极探索下去,并能克服自学中的重重困难。
一、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建议语文教师抒发时富于情趣,擅于采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加插一些风趣机智的话,以平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
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建议语文教师抒发时擅于形容、匹敌,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醒学生的表象,并使学生难认知自学的内容。
生动形象的语言,就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够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例如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领域,就能够并使语言充满著魅力、富于启发性;就能够启迪学生的思路,增进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和稳固;就能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动脑回去思索、颤抖眼去观测、动口回去定义,学会文学创作,从中赢得科学知识。
二、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掌控,必须借助语言去抒发,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必须努力做到规范和精确。
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建议语文教师授课时发音必须恰当,语句必须符合语法修辞学,用普通话;建议紧紧围绕中心,句句紧贴,层次确切,重点注重,具备严格的逻辑力量;建议遵从规律,论证严格,立论存有据,不以圆笔全。
语文教学语言的精确,建议语文教师选字用词必须科学有误,不含糊、不迷糊、不模棱两可。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与否规范和精确,轻易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优劣。
只有规范精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备美感效果,就可以鼓舞学生积极思考。
反之,则难导致学生思维的纷乱或障碍,阻碍自学的顺利进行。
如何上好一堂课~从课堂教学语言的“声、色、姿、情”说起

如何上好一堂课~从课堂教学语言的“声、色、姿、情”说起美国心理学家阿尔特·蒙荷拉比把语言的表达效果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一句话的影响力=15%声+20%色+25%姿+40%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如何将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教师课堂语言运用中的“声、色、姿、情”在某种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
“声”一一指说话的速度、音质、音调、声量、节拍及清晰度等。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师的讲课要想吸引住学生,首先是熟练掌握授课内容,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其次,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声”。
在运用“声”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语速。
语速要适宜。
语速过快,给学生没有留思考的余地,跟不上数师的节拍,学生感到头脑图乏,因面也就产生了抵触情绪。
语速也不宜过慢。
有些教师讲话,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停顿时间较长,学生的思维必然受到抑制,兴趣随之降低。
2.声音。
声量不宜过低或过高。
讲课声音过小,有气无力,学生就像听催眠曲一样,昏昏欲睡。
过高,持续高音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中枢就容易由兴奋转入抑制状态,难以持续听课。
3.节奏。
语言要有节奏感,恰当运用有声语言的节奏停顿,就如同音乐的旋律一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单调刺激,减少学生疲劳,使教学气氛和谐轻松。
教师在讲课时,要视教材内容的次重,确定语言的节奏。
讲授概念和重点问题时,声调要有力,速度要缓慢,要深入分析,逐层论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讲授次要问题时,速度可稍快,声调可稍低。
4.吐字。
只有吐字清晰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上。
“色”一一指教学语言的文采也即教学语言本身的艺术特色。
课堂教学的失败,在多数情况下,并非教师知识贫乏,或者资历短浅,而是由于缺乏语言艺术、语言修养所致。
在运用语言的“色”上,我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1.教学语言应符合实际、实事求是。
教学中学生最烦的就是数师语言上的“大”“套”“空”。
教师在讲课时,应避免完全脱离授课内容大讲特讲。
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

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教学语言是教学的主要手段,优化教学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清晰准确、科学精练、生动形象,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说话,必须让学生听得见、听得清楚、听得明白才行。
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自己的体会:一、在课堂上,教师要用生动的、充满感情的语言范读课文,将学生带向作品内在的艺术境界。
好的作品都具有优美的艺术境界。
为了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带着情感的体验,进入角色的朗读。
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使他们“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如教《芦花荡》一课时,应发挥朗读的作用,教师先示范一遍,让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情感,再把对课文形象的分析与诵读巧妙结合起来。
通过一次次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那鲜活的形象。
对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教师通过深情的朗读,使学生体会到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
听着受伤的大女孩子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子的话语,老头子痛苦到极点,“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把大女孩子受伤流血的责任完全归咎于自己。
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他的心也在流血。
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提高课堂的效益。
作品表达的是作者的感受,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社会阅历不多,往往一时还不能体会作者的感受。
使语言生动的方法

使语言生动的方法
使语言生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 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隐喻:通过比较和类比,让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并且易于理解。
例如,将时间比喻为一条流动的河流,可以形象地描述时间的流逝。
2. 使用活泼的动词和形容词:选择具有强烈形象感的词汇,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使用"冲刺"来代替"跑",使用"宏伟壮观"来代替"大"。
3. 描述感官体验:用词语来描绘人的五感,例如通过描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体验,以使语言更加生动。
例如,描述一个美丽的风景可以使用"清晨的阳光洒落在碧绿的草地上,微风拂过,带来一丝丝花香的气息。
"
4. 使用具体的细节和例子:通过提供具体的细节和真实的例子,使语言更具体、切实和生动。
例如,用一些真实的人物故事或情况来说明一个观点,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
5. 刻画人物形象和情感: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情感变化等,使读者更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
例如,通过描述一个人的眼神和笑容,可以传达出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
6. 运用适当的幽默和幻想:通过引入适当的幽默元素和幻想情境,使语言更加
有趣和生动。
例如,在讲述一个故事时,可以加入一些小幽默来调节气氛,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使语言生动的关键在于通过生动的词汇、形象的比喻和描述、具体的细节和例子,以及情感的刻画等手段,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所传达的信息中去。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纲解读】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是从不同角度对语言运用提出的更高要求,能力层级为E。
所谓“简明”,即语言要简要清楚,不要重复累赘,让人产生歧义。
所谓“连贯”,即上下文之间要有明显的联系,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尽可能保持一致,句子的组合与衔接要自然。
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得体,恰如其分,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等。
所谓“准确”,要求用词能完全表达概念的内涵,切合语境与对象,涉及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的要求。
所谓“鲜明”,是指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它是就表达观点、态度而言的。
所谓“生动”,是就表达效果来说的,它要求用语具体形象,注意炼字炼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运用灵活的句式。
【“安徽考试说明”解读】(见“优化”P15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简明”,指能通过删除多余语句、消除歧义等方式,达到表意简洁明确的目的;语言表达“连贯”,要求调整或选用语句,做到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衔接合理;语言表达“得体”,要求根据语境和语体特点恰当地使用语言;语言表达“准确”,要求用词造句能客观、恰当地阐明道理,说明特征,传达思想感情;语言表达“鲜明”,要求用富有感情的词语和不同语气的句子表明观点和态度;语言表达“生动”,要求用传神、鲜活的词句表情达意。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是安徽高考《考试说明》对考生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能力层次为E级,占3~6分。
“简明”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明确、清晰。
它的具体要求是:第一,表达必要的信息,使用相应的简练词句,没有多余的信息及词句;第二,词句表意明确,没有费解的词句;第三,根据语境决定详略,没有详略不当的毛病。
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教师的语文感悟,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那就象丰富的矿场中闪烁的颗颗耀眼珍珠,光彩夺目,让人喜爱。
教学中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
如果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词句华美,色彩斑斓,妙语如珠,情真意切,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春》的导语:“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新的生命,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的喜悦,焕发萌动的,蓬勃生机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们都出来了;有的散步、放风筝、耕种、插秧……好一派春天的新气象……”学生听到这,怎能不心潮澎湃,激情飞扬。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沟通,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景。
相反,老师总是总结“一二三”式的方法,学生听得太多,投下去的石头也就不会产生多大的涟漪。
其实。
转而思考,我们自己读书时,不也对老师讲课的方法感到乏味无趣吗?。
怎样使语言生动形象

记叙文写作一、怎样使语言生动形象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精妙、富有文采,令人百读不厌。
而有的文章,虽然有好的立意和构思,但因为语言无味,不能给人以形象的直感,也难以成为别人爱看的佳作。
因此,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力,对于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至关重要。
怎样才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用形象描写代替抽象交代请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繁忙的工作过后,女孩也开始有些想家了。
(2)繁忙的工作过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
(颜文静《寻人启事》)两句话虽然都是表达“女孩儿想家了”,句(1)只是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句(2)是通过女孩“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想家”,这样的“想家”就具体可感。
尤其是“雁阵、夕阳”的意象,蕴蓄了思念萦怀、感伤别离的孤独感、凄凉感,很容易使人想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等等诗句,所以绐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平时我们的口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说一个人“贪婪”,我们用“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来表达,说一个人没有血性,用“三锥子扎不出血来”等等,都是用形象代替抽象的例子。
用形象代替抽象,恰当地选用修辞方法是一个重要方面。
请看下面几例:(3)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朱自清《绿》)(4)梅雨河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
(同上)(5)一匹英国马在马尔斯广场跑一圈只消四分钟,昨天它围着乔治小姐跑上一圈,整整用了五分钟。
(法·莫鲁阿《三仲马》)例(3)通过形象的比喻,使亭子的形状和气势如在眼前。
例④用“招引”不用“吸引”,把梅雨潭闪闪的绿色人格化,使抽象事物有了生命。
例(5)通过夸张使乔治小姐的形体形象牢牢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修辞的巧妙运用,能突出事物的主体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清晰,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对增强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很有帮助。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之——生动形象

教师课堂教学语⾔之——⽣动形象
⽣动形象的教学语⾔最能吸引学⽣的注意⼒,最能唤起学⽣求知欲,它像欢跳的⼭泉流进学⽣的⼼房,⼜像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笑脸。
为此,课堂语⾔应当讲出⾊彩,讲出感情,讲出意境来。
古⼈云“感⼈⼼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努⼒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以满含激情的语⾔渲染出教材中或悲壮、或凝重、或热烈、或凄清的真实情境。
在讲解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的不同的内容,时⽽轻⾔细语,时⽽慷慨激昂,有时滔滔如激流,有时沙沙如春⾬,这样不仅可以牢牢吸引学⽣的注意⼒,⽽且这种特定的教学氛围,还会不断地诱发教师的灵感,以⾄妙语连珠,意趣横⽣,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更加⽣动、透彻⽽充满情趣。
语⽂教师的语⾔尤其应该⽣动形象、饶有情趣。
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再现教材内容,使学⽣产⽣“如见其⼈”“如闻其声”“如睹其物”之感。
在作品和学⽣之间巧妙地建⽴联系,给学⽣开辟⼀条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引导学⽣通过作品展⽰的⽣活画⾯结合⾃⼰的⽣活增补想象作品所提供的⽣活画⾯、形象、形态和意境等,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
总是会听到学生谈论喜欢上某位老师的课,笔者以为,这里有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也有教师的语言因素。
教师的语言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幽默含蓄、启迪智慧,把知识的抽象转换成它的通俗浅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想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需悉心琢磨自己的语言。
这里,简略谈谈如何做到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就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从而就会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气。
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语言的形象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
和感觉思维的。
”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说过,在达到理智的年
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可见,儿童思维对于形象的依赖性。
实际上,即便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对于一些抽象的定理、公式、概念等抽象的东西,一般也会借助形象来帮助引导学生理解。
生硬的让学生去理解,而不借助形象,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良好的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
了。
例如,小学语文《月光曲》一课中出现了“幽静”一词,词语本身在文中运用非常准确,按常理,我们都能很容易地理解“幽静”一词在文中的含义,但孩子不一样,他们不一定能从字面上真正理解这词语的意思,如果让他们描述下“幽静”的情境,他们往往真的是无从下手。
在处理这个问题,有经验的老师就会结合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情境,进一步给学生描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时断时续的琴声这样的场景,让学生透过想象联想自己体会、感知“幽静”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相反,同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却不注重运用语言去带动学生思维,一味的自己去讲解,干瘪的语言,抽象的概念,令人乏味生厌,提不起一点学习的热情,课堂效率低下。
这也从反面告诉我们,重视教师语言形象性的意义。
下面介绍两种让我们的教学语言更形象生动的方法。
比喻法。
比喻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深奥、枯燥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使知识准确、清晰地传递给学生,从而使课堂气氛更生动有趣。
运用这种方法,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授课,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学校某位数学老师在讲“点的轨迹时”“什么是点的轨迹”这一知识点给学生讲了无数次,学生听的总是迷惑
不解。
教材上是这样写的:具有某种性质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具有这种性质的点的轨迹。
学生就是不明白这个知识点,这位老师在办公室愁的不得了。
同科老师问他如何讲的这个点,他说就是按照书上这些文字,告诉了学生。
其实如果让语文老师讲授这个知识点,完全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运用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
扬起我们的右手,拈起一个蓝色的粉笔头,用低沉的声音讲道:“同学们,我这里有个刚刚从墨水瓶里爬出来的‘小虫子’。
”其实,这个小虫子就是他手里蓝色粉笔头。
这时,学生的肯定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手。
“现在,我们让这个小虫子距离定点A30厘米爬行,它爬呀爬呀,身后留下了点点墨迹,这就是小虫子运动的轨迹……”这样一讲,学生恍然大悟。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理解轨迹的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由此可见,教师用比喻性的语言,通过语文学科上的打比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类比法。
类比法指教师在教学中,用精彩的语言将同类知识或不同类知识进行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通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准确地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强化记忆,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初中生开始学写议论文,枯燥,难懂,不会写。
其实,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轻松解决,也可以让小学生学会
写议论文。
议论文并不神秘。
记叙文主要是如实地记;议论文主要是摆出理由论。
举个例子类比一下。
“我最喜欢爷爷了。
”(论点)“爷爷喜欢我,不骂我,买棒冰给我吃,还带我到儿童公园去玩。
”(四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爷爷。
”(结论,与开头呼应)小学语文老师运用类比的方法,把记叙文和议论文加以比较,让学生明确了一个在“记”,一个在“论”的本质特征。
又用一个通俗浅显典型的例子说明了议论文的几要素,这样一类比,学生自然明白了议论文并不难写,看似深奥,其实并不复杂。
总之,形象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直观感和动感,使人兴趣盎然,并能在记忆的荧光屏上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