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眩晕病情评估方法

眩晕病情评估方法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一种适用于眩晕患者的病情评估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有效地评估患者的眩晕病情,进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方法步骤1. 病史录入: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信息。
特别关注与眩晕相关的病史,如头部外伤、内耳感染等。
2. 症状评估:根据患者的主观描述和观察到的症状进行评估。
常见的眩晕症状包括旋转感、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等。
3. 体格检查:进行一般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畸形、耳聋、平衡功能异常等。
还可以进行一些特殊的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和耳鼻喉科检查。
4. 影像学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如头部CT扫描、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病因和评估内耳结构异常。
5. 辅助检查: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平衡功能测试、听力检查、眼震图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准确评估患者的平衡功能和眼球运动功能。
6. 评估分级: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检查结果,将患者的眩晕病情分级。
常用的分级方法有Vestibular Disorder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VADL)和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等。
7.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具体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8. 随访和复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调整。
注意事项- 在评估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充分和患者沟通,仔细听取患者的症状描述,准确记录相关信息。
- 对于无法确定病因的眩晕患者,应及时进行转诊,寻求专科医生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 眩晕病情评估方法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医护人员应遵循相关临床指南和专业建议。
以上是一种适用于眩晕患者的病情评估方法的完整版介绍。
希望能对医护人员在评估和治疗眩晕病情时提供帮助和参考,并为患者的康复做出贡献。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2013年)当内耳迷路半规管、及其传入径路或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受到病理或人为的强烈刺激,或两侧功能不平衡和不协调,且超出了机体自身的耐受力时即可引发眩晕。
男女老少均可患病,犯病的持续时间和程度各异。
多在过劳、激动、紧张、失眠、烟酒过度或月经期等诱因下犯病,可数日、数月、数年一犯,或一日数犯,甚至连续发作不止(持续状态)。
眩晕多于头位变动和睁眼时加重,再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或不伴有听力障碍、恶心、呕吐、倾倒和眼球震颤等伴发症状,半规管功能检查常有异常。
一、眩晕的分类及其各自的临床表现1、耳性眩晕系由内耳迷路半规管病变所致。
眩晕和眼震常呈水平性,病人多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恶心和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多明显,头部运动和睁眼加重。
常有病侧耳鸣、听力下降(重振试验阳性)、半规管功能检查异常和耳疾既往史,但无其它颅神经或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2、前庭神经性眩晕系由脑底前庭神经病变所致。
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但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5、7、9、10对颅神经受损症状和体征;如出现听力障碍(耳窝神经受损),其听力重振试验却呈阴性。
3、脑性眩晕①、前庭神经核性眩晕系由延脑前庭神经核病变所致。
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但无病侧耳鸣和听力障碍,且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5、7、9、10对颅神经或/和对侧运动、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②、脑干性眩晕系由脑干内的眩晕传入径路(前庭小脑红核丘脑束)病变所致。
临床上较少见。
病人多不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
头部运动和睁眼多无眩晕加重。
如伴发眼震,常呈垂直或旋转型且持续时间长。
恶心、呕吐等症状缺如(因其低位的前庭迷走神经反射弧未受损),无病侧听力障碍(因听觉纤维从两侧脑干上升),常伴有邻近的颅神经、运动或/和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③、大脑性眩晕系由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病变所致。
眩晕与脑干性眩晕相似,无听力障碍和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可伴有邻近大脑受损症状和体征。
3.4.1眩晕诊疗方案2020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邢台县中医院脑中风病科(2020)中医病名:眩晕。
西医病名:脑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一过性脑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3、体征:分为脑性损害和平衡三联损害两大类。
常见于脑动脉供血不足、小脑病变、高血压病、颈椎病、梅尼埃病等疾患。
4、实验室检查(1)特异检查:头CT、颈椎X片、眼底、肾素-血管紧张素Ⅱ- 醛固酮。
眩晕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眩晕检查诊断ppt课件

前庭疾病及精神源性疾病均可发生。
25
伴随症状
➢ 视觉伴随症状
• 视觉诱发性眩晕或头晕:置身于反复重复性视觉刺激环境或复杂视 觉运动环境,包括与身体运动相关的视环 境相对性运动
• 视觉先兆:弯曲的线、发光的幻视、闪烁的暗点,持续2-60min。 偏头痛发作之前常见
伤后眩晕和偏头痛相关性眩晕)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约占19%-49%; 单病种疾病发病率较高的是:良性阵发性眩晕、外伤后眩晕以及中耳 炎相关性眩晕
4
前庭周围性眩晕
前庭周围性眩晕在占眩晕 70% 左右,具体可分为: •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即耳石症(占眩晕总数 1/3 甚至更高) • 偏头痛性眩晕 • 梅尼埃病 • 前庭神经元炎 • 迷路卒中 • 前庭阵发症 • 药物中毒 • 听神经瘤 • 晕动症
扫视;VOR异常高振幅反应,慢相过快,与头动方向相同 的反代偿性扫视
(低头20-30°,先水平后垂直,0.5Hz频率)
47
头动检查 ➢ 前庭动态功能检查
• 高频VOR检查: 头脉冲(HIT):(10-15°(水平)/30-40°,
10°(共轭平面)))半规管,鉴别前庭外周损害的重要 床边检查
头Heave检查(HHT):水平线性加速度(椭圆囊) --耳石眼动反应(OOR)--方向相反的代偿性扫视
34
视觉功能
• 静态视敏度(视力) • 动态视敏度(DVA):(1-2Hz左右或上下)较静止时下降3行,
疑有前庭-眼动功能减退,双侧前庭病通常以视振荡的形式表 现出来 • 视野:手指法检测
35
眼球静止状态 ➢ 睁闭目检查
• 瞳孔 • 眼睑 • 双眼固视功能 • 原位固视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涞源县中医院内科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眩晕症的诊断标准

眩晕症是一种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
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的病。
建议到正规医院做相关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等以明确有无头部占位、缺血性或出血性疾患。
眩晕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天旋地转、视物旋转、左右摇摆、上下摇摆,有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往往在具备这样头晕症状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肢体无力等一系列伴随症状。
眩晕(Vertigo)是机体对外界空间关系发生定向平衡障碍,产生外周或自身旋转的主观感觉。
有时还可伴有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眩晕与头晕不同,头晕患者只感到头晕眼花,或眼前发黑、头重脚轻等感觉,而无周围景物旋转感。
眩晕主要多见于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亦可见于由其他全身疾患引起。
【病因】(一)耳原性眩晕主要见于内耳病变,也有一些外耳和中耳的疾病。
1.前庭器病变如美尼尔病、迷路炎、迷路外伤、晕动病、前庭卒中(内听动脉或前庭静脉病变)等。
2.第8颅神经病变如听神经瘤、前庭神经炎。
3.脑干(前庭神经核区域)病变脑炎、脑膜炎、脑动脉硬化、延髓空洞症。
(二) 眼原性眩晕屈光不正、青光眼、眼肌麻痹。
(三)躯体疾病引起的眩晕高血压、低血压、贫血、颈椎病、低血糖等。
(四)颅内疾病所致的眩晕颅内占位、小脑出血或血栓、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偏头痛、脑震荡等。
(五)中毒疾病所致的眩晕水杨酸药中毒、奎尼丁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六)精神性眩晕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起病急,常突然发生眩晕,一般病情较重,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甚者可达数天。
有物体旋转或自身旋转错觉,行动中可出现偏斜或倾倒。
发作过程中意识清楚,常伴恶心、呕吐、耳鸣、面色苍白、出汗等。
眼球可有水平性或水平兼旋转性眼震。
此种情况多见于前庭周围性眩晕。
(2)眩晕感觉轻.常可忍受,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周、数月,甚至与原发病同始终。
并有自身向一侧运动,如前进中无意识地偏向一侧方向或有头重脚轻感,或意识障碍,常见眼球震颤。
眩晕综合征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眩晕(眩晕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眩晕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眩晕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综合征(ICD10编码:H81.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3)心电图、肝胆胰脾B超、胸片(4)磁共振脑血管成像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三.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
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
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
①主证:
头晕目眩;
②伴随症状:
如恶心
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③发作频率。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9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70%,<9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7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症状 分级量化标准
头晕目眩 ☐0分:无头晕目眩;
☐2分:尚可忍受,闭目即止;
☐4分:视物旋转;; 如坐舟船;
☐6分:眩晕欲仆,不能站立。
恶心、呕☐0分:无恶心、呕吐;
吐 ☐1分:轻度恶心、呕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
☐2分: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
☐3分:频繁严重恶心呕吐,需卧床休息。
耳鸣耳聋 ☐0分:无耳鸣耳聋;
☐1分:偶尔出现;
☐2分:频繁出现,轻度听力 下降;
☐3分: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睡眠,明显听力障碍。
倦怠乏力 ☐0分:无倦怠乏力;
☐1分:乏力,偶有倦怠;
☐2分:时有嗜卧,乏 力倦怠;
☐3分:整日困卧,对外界事物兴趣下降,坐时即可入睡。
汗出异常 ☐0分:无汗出;
☐1分:皮肤微潮,稍动更甚;
☐2分:皮肤潮湿,动 则汗出;
☐3分:稍动汗出,如水流漓。
发作频率 ☐0分:无发作;
☐1分:偶尔出现;
☐2分:经常出现;
☐3分:持续 存在。
四.预防与调护
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室内光线以柔和为宜,不要太强。
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注意劳逸结合。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作或不作旋转、
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对重症病人要密切注意血压、呼吸、神志、
脉搏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患者要保持心情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
信心。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
少食海腥发物。虚证眩晕者应适应增加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