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青岛小学科学四上《14沸腾》word教案
《沸腾》优质课教案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沸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学会记录并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2.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尊重探究实验中的事实证据。
3.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教学准备:酒精灯、方座支架、铁圈、石棉网、小烧杯、温度计、火柴、实验记录表、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以生活小事导入新课,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水烧开后是多少摄氏度?(学生自由汇报)。
师适时板书。
师:如果水开了之后,我们不停下来而是继续给水加热,你认为水的温度会怎样?根据学生猜测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烧开水的秘密就必须亲自去烧一烧。
这节课,我们就亲自来烧一杯开水,仔细观察观察,把其中的秘密给揭开,好不好?二、设计实验1、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给水加热需要用到专门的仪器(课件出示仪器图片)有了这些材料,你们能不能把它组装起来。
2、学生开始组装,师巡视。
三、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1、师:现在给水加热,你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温馨提示)除此之外,还要做好观察和记录。
2、师展示记录单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师:同学们做好实验记录,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记录表,一份是这样的: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交流共同解决.教师小结:0分钟就是在没加热之前,先把水的温度测量记录下来。
然后再开始加热。
加热到1分钟时记录下水的温度,2分钟又记录下水的温度。
一直记录下去。
师: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到,现在开始探究吧!看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
3、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
实验开始,教师要巡回指导,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4、汇报与交流师:刚才各个小组都在认真地进行实验,并做好了实验记录,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发现,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说课稿-14《沸腾》青岛版

《沸腾》实验教学说课稿一、实验教材我进行实验说课的《沸腾》一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循环》的第 14 课。
二、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50ml烧杯、厚质铝箔、温度计、火柴、秒表。
三、实验改进与创新点(一)原实验器材的不足在教学中,发现原实验器材有以下几点不足:⒈烧杯杯口较大,热量散失多,实验耗时长,消耗燃料多。
⒉大烧杯如果减少水量,水浅无法清晰地观察到水沸腾前、沸腾时气泡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⒊温度计悬挂不稳固,在沸腾过程中容易碰到烧杯壁。
⒋使用自来水加热耗时长。
(二)实验创新点针对上面的不足之处,经过多次反复实验,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以下创新性改进:⒈选用50毫升的小烧杯,40毫升的水量。
⒉小烧杯口用厚质铝箔封住,中央留孔插入温度计,减少热量散失的同时又可以固定温度计。
水沸腾时,水面能翻出大的剧烈水花,更有利于学生对沸腾现象的理解。
⒊通过多次加热比较,纯净水要比自来水加热时间短。
总之,通过以上改进,有效地缩短了给水加热的时间,并且实验现象清晰明显,课堂效果非常好。
四、实验原理及设计思路(一)实验原理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
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 100℃。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即使同一液体,它的沸点也会随外界大气压强的改变而改变。
)(二)实验设计思路为丰富和深化学生的感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我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上升的变化,鼓励学生动脑大胆猜测,通过亲自设计、动手做实验的方式来验证猜测。
实验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整理成折线图。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很容易使学生发现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发现水的沸点以及水沸腾后温度不会再继续上升。
小学科学水沸腾了(教案)

小学科学水沸腾了(教案)《小学科学:水沸腾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明白水的沸腾是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2. 了解水的沸腾现象的产生原因,并能简单解释。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的沸腾现象及其原因。
2. 实验探究:观察水沸腾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实验用具: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冷水、火柴等。
2. 实验材料: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提问学生观察过水的沸腾现象吗?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出今天的主题。
2. 新知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水的沸腾现象并解释沸腾的原因。
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或幻灯片展示沸腾的过程,强调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超过这个温度水就会沸腾形成水蒸气。
3. 实验操作(30分钟)步骤:a.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实验过程。
b. 学生组成小组,每组一名实验员,其他组员负责观察和记录。
c. 实验员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d. 使用酒精灯加热水,实验员在加热过程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观察水的变化。
e. 学生观察并记录水的沸腾现象,包括水开始冒气泡、水面变热、水开始剧烈沸腾等。
f. 学生观察水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g. 完成实验后,小组间可以进行结果的比较和讨论。
4. 结果分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数据,让学生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和温度变化,并与前面的知识相联系。
讨论问题可以包括:水沸腾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水沸腾时温度不再上升?等等。
5. 深化拓展(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水的沸腾现象对人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等等。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一些水沸腾相关的小实验或观察,如加盐、加糖等条件对水沸腾的影响。
六、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水的沸腾是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沸腾教案及说课

21.沸腾教学目标:1、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记录、整理、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2、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尊重探究实验中的事实证据。
3、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表曲线图等方法记整理、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难点: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发现新问题。
教学准备;酒精灯、铁架台、小烧杯、温度计、火柴、石棉网、线、温水、钟表、彩笔、泡沫杯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出示一杯水)师:这是老师在课前从自来水龙头接的一杯水,这杯水能喝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呀?生:因为它是一杯生水。
师:对呀,咱都知道不能喝生水。
那如果要喝的话应该怎么样?生:把它烧开。
师:对,如果要喝的话必须要把它烧开。
那关于烧开水你有哪些问题?(师相机板书问题)生:烧水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温度怎样变化?水开时什么样子?温度是多少?烧开以后继续加热,温度有什么变化?二、猜想与假设师:我早就说过,咱班的同学都是善思考会学习的孩子,你看一下子就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那今天这节课咱们就重点来研究这几个问题好吗?生:好。
师:别着急,现在咱们先就这几个问题来猜一猜。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猜测?生:(略)三、制定方案、计划师: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那你们的这些想法到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想不想验证一下?生:想。
师:那想要验证就必须要亲自去烧一烧。
那这节课咱们就来模拟一个烧水的实验好不好?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说一说。
生:(说实验器材)师:那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验证咱们刚才的猜想呢?实验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怎样分工的?该注意哪些问题?请同学们先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制定出一个方案来,可以简要的写一写。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水沸腾》教案

板书设计
水→加热(100℃)→沸腾
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学科备课
第 四单元 总课时数:4 备课时间:2020、10、20
课题
水沸腾
课型
新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水沸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水的三态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烧开水入手,了解当温度大约升高到100℃水会沸腾,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可结合同学们做的家务事并进行简单评价后引入)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你认为把水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 这节课我们就亲自烧一杯开水观察。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活动过程
1.预测
师:(出示一杯水) 你认为水烧开时会有什么现象?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还会升高吗?
三、教学重难Leabharlann 分析通过亲历烧开水的过程,知道当温度大约升高到100 ℃时,水会沸腾。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汇报、讨论、实验、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在家长的陪同下,观察水烧开时的现象。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酒精灯、铁架台、火柴、50毫升的烧杯、温度计等。
课时安排
1
授课时间
2020、10、21
教学过程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表格的记录。
4.汇报交流,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绘制曲线统计图。
出示实验记录单二。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到烧开水时温度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八进制曲线图。它是专门记录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假如0分钟也就是没加热之前,水的温度是16℃,就在0往上16的位置上点点记录,依次类推。然后,把所获得的点用折线或曲线连接起来就可以了。
新青岛版(六三制)四上科学第16课《水沸腾》教学设计

《水沸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水沸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水的三态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烧开水入手,了解当温度大约升高到100C水会沸腾,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
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思考水烧开时是什么样子的,并通过任务卡让学生课前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烧开水时的现象,为课堂上的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
首先加热水,观察烧开水时有哪些现象,测量水烧开时的温度并做好记录;利用记录表和思维导航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知道什么是沸腾现象。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在高山的山顶和山底烧水,水沸腾时所需的温度是否一样。
引领学生继续研究气压与沸点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影响,做到学以致用。
本课探究让学生亲历烧开水的过程,体验到了合作探究的快乐。
观察记录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图,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学生分析】本课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为学生对于“烧开水”并不陌生,虽然不一定都烧过开水,但人人都喝过开水,至于“水在被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水在温度多高时被烧开”“水烧开了之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变化”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本课就以这种简单的生活现象为引领,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就会产生“对这种简单的事情竟然说不出具体答案,给水加热究竟包含着哪些科学道理”的想法,从而产生动手实验探究的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认识水的沸腾现象。
2.知道当温度大约升高到100 ℃时,水会沸腾。
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记录,整理、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2.认识到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活动中,感受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2.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探究的愉悦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应用沸腾的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说课稿14《沸腾》青岛版

《沸腾》实验教课讲课稿一、实验教材我进行实验讲课的《沸腾》一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循环》的第14课。
二、实验器械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50ml烧杯、厚质铝箔、温度计、火柴、秒表。
三、实验改进与创新点(一)原实验器械的不足在教课中,发现原实验器械有以下几点不足:⒈烧杯杯口较大,热量消散多,实验耗时长,耗费燃料多。
⒉大烧杯假如减少水量,水浅没法清楚地察看到水沸腾前、沸腾时气泡动态的变化过程,进而影响实验成效。
⒊温度计悬挂不牢固,在沸腾过程中简单遇到烧杯壁。
⒋使用自来水加热耗时长。
(二)实验创新点针对上边的不足之处,经过多次频频实验,我对实验器械进行了以下创新性改进:⒈采纳 50毫升的小烧杯, 40毫升的水量。
⒉小烧杯口用厚质铝箔封住,中央留孔插入温度计,减少热量消散的同时又能够固定温度计。
水沸腾时,水面能翻出大的强烈水花,更有益于学生对沸腾现象的理解。
⒊经过多次加热比较,纯净水要比自来水加热时间短。
总之,经过以上改进,有效地缩短了给水加热的时间,并且实验现象清楚显然,讲堂成效特别好。
四、实验原理及设计思路(一)实验原理在必定的外界条件下,液体被加热到必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批气泡。
气泡快速胀大,上涨到液面后放出大批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强烈汽化。
这类现象叫做沸腾。
如持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涨,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 100 ℃。
不一样液体的沸点不一样。
即便同一液体,它的沸点也会随外界大气压强的改变而改变。
)(二)实验设计思路为丰富和深入学生的感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术,我联合生活情境,指引学生怀疑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上涨的变化,鼓舞学生动脑勇敢猜想,经过亲身设计、着手做实验的方式来考证猜想。
实验的同时,让学生察看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整理成折线图。
经过指导学生剖析实验数据,进而很简单使学生发现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状况,发现水的沸点以及水沸腾后温度不会再持续上涨。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循环第14课沸腾课件青岛版五四制

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液体被加热 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 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 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这咱现象 叫做沸腾。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 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Hale Waihona Puke 水的沸腾与温度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为什么不再升高了呢?原来,水沸腾时虽然 还是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是它同时要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去。这时, 火焰把热量一传给水壶,立刻就被水分子带到空气中去了。壶里的水 热量不能积聚下来,温度自然就不升高了。即使加大火力,所增加的 热量,也只不过使更多的水变成水蒸气罢了。不过,要使水在沸腾时 的温度升高,也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增加气压。因为作用在水面上的 气压,总是竭力阻挡着水分子跑到空气中去。气压越高,水要抵抗压 而变成水蒸气,就必须有更高的温度,水的温度也就升高了。
在地面上,任何物体受到的压强都是一个大气压。从地面往下走, 越深气压越大,水的沸点越高。深度平均每增加1千米,水的沸点就 要提高37℃。反之,水的沸腾温度则会降低。高山上不易把饭煮熟, 就是因为那里的气压低,水不到100 ℃就沸腾了。如果你在珠穆朗玛 峰的峰顶烧水,烧到72 ℃左右,水就会沸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沸腾》一课教学案例案例背景分析:《沸腾》一课选自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
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
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烧杯、水、火柴,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
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查阅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过程及其利用,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
只有活动过程属于课堂集体探究学习的内容。
本课只有一个活动,由一个问题引出,即“我们给水加热,会有什么发现?”以此让学生进入给水加热的探究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其过程中发现给水加热后发生的现象,探究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发现水的沸点。
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两种记录表:一种是“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体现全面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另一种是“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主要记录水的温度的变化情况。
教科书力图通过观察实验记录表使学生学会搜集记录观察实验中的信息,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解读数据,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发现新问题,使学生能以新问题为切入点和导火索,将探究活动持续进行下去。
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理念,因而教师比较容易把握教材。
我在设计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遵循了教材的思路,只是在实施过程中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
特别注意了尊重学生观察实验的事实,使学生能将自己获得的事实证据与科学的说法相比较,从而使学生产生新问题、新思考,让学生带着探究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走出课堂,点燃课后持续探究活动的导火索。
因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产生的新问题恰好可以做为拓展活动的主题。
因此,我将本课的拓展活动建议内容改为“利用同种器材,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地方做同样的实验,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让学生将课堂探究继续进行下去。
教学过程描述:【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青岛出版社·五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及执教教师】李健梅【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二实验小学【本课教学目标】1.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学会记录并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2.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尊重探究实验中的事实证据。
3.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酒精灯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表的使用。
课前谈话:同学们,平时你们在家里除了学习看书之外,还喜欢做些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有没有也为家里尽点义务,做些家务事?(学生谈自己所做的一些家务事。
)小结:看来,同学们在家里也是一名合格的小成员。
同学们,可不要小看这些家务事,家务事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科学道理,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研究,就会发现许多问题,揭开许多秘密。
【如果有课前谈话的时间,教师应将谈话内容与课上探究活动的主题相吻合。
如果没有时间或不必进行课前谈话,此部分则可省略。
谈话中,如果学生在前一问题中就谈及了做家务,后一问题即可省略。
课前了解学生在家庭中所做的一些家务事,可以以此为引子,便于在课堂中引出“烧开水”的探究主题,使学生意识到探究的源泉来自于生活。
】一、以生活小事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可结合同学们做的家务事并进行简单评价后引入)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学生自由汇报)(出示一杯水)如果我们要把这杯水烧开,你们认为,在把水烧开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哪些现象?没烧过开水的同学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一猜。
(学生汇报现象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猜测。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掌握学生对烧开水的现象了解了多少。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此现象只知皮毛,对此现象发生的整个过程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并没有深刻的认识,这为学生下面的探究埋下了伏笔。
此环节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或是经常见到的事情,其中却包含着许多科学现象,这些现象往往被忽视,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看来,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现象。
那,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简单汇报)你们认为,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简单汇报)水开了之后,如果我们不停下来而是继续给水加热,你认为水的温度会怎样?(学生简单汇报)【对“在把水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这个问题,学生的汇报一般来说比较宽泛,教师应恰当进行点播,因而围绕本课探究主题重点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预测,使学生的预测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
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张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究竟是什么?(教师为每个同学发一张记录表,内容如下:)给水加热过程中我预测的现象(用√表示)(收齐同学们的记录表)现在,同学们的想法都在这里了,你们预测的对不对呢?想不想知道?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自尝一尝,要想知道烧开水的秘密就必须亲自去烧一烧。
这节课,我们就亲自来烧一杯开水,仔细观察观察,把其中的秘密给揭开,好不好?【让学生将预测记录下来,便于统计预测结果,了解学生的预测情况,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也便于让学生了解同学的预测结果,认识预测与实践结果的差异性。
】二、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1.实验指导。
为了给同学们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实验器材老师已经为同学们组装好了,待会儿,同学们点燃酒精灯就可以进行实验了。
(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下一铁圈上垫一石棉网,上有半烧杯凉水,下有一酒精灯。
上一铁圈了挂一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实验桌上另有两张记录单,深色彩笔,计时用钟表一块。
)【因为烧开水的探究活动所用时间较长,本课探究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观察烧开水过程中发生的现象,而训练学生会自己组装仪器进行实验并不是本课的重点,所以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教师课前即为学生组装好了实验仪器,而没有让学生亲自组装。
】如果我们现在来给水加热,要把我们的问题解决了,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怎么做?还需要注意哪些?(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提示注意安全。
)为了帮助同学们做好实验记录,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份记录表,一份是这样的:(记录表如下所示)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0分钟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就是在没加热之前,先把水的温度测量记录下来。
然后再开始加热。
加热到1分钟时记录下水的温度,2分钟又记录下水的温度。
一直记录下去。
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表不能停下来,只是每过一分钟记录一次,我们要记下把水烧开用了多长时间。
二是水开了之后,再继续加热2-3分钟,仔细观察、记录。
还有一份是这样的:(记录表如下所示,也可将实际记录表温度填至110℃,时间填至20余分钟。
)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温度(℃)它是专门记录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假如0分钟也就是没加热之前水的温度是16摄氏度,就在0往上16位置上点点记录,依次类推。
然后,把所获得的点用折线或曲线连结起来就可以了。
这两种记录方式,你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来记录,用两种方法来记会更好,也可以将纸反过来用另一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
如果要想知道水烧开后温度会不会有变化,还应该怎么做?(学生汇报)那就要在水烧开之后再继续加热2至3分钟,请同学们一定要认真观察。
现在,请各组同学先分好工,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同学们要注意配合好,要认真、细心,还要有耐心。
待会儿,每个同学都要对自己的表现做一个公正的评价。
【在提醒学生安全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的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此处教师先介绍了两种记录方法,又提示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之一或其他的记录方法,既为大多数学生提供了方便的记录方式,也为个别同学提供了自主创新的空间。
体现了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
】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
(学生实验时,每组有一计时器,先记录下未加热之前的水的温度,再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
在学生进行实验之时,教师先到各组转一圈,协助学生正确进入实验之中。
待学生安全正常地进行实验时,教师开始统计学生预测表,将预测结果进行汇总,为后面的活动作好铺垫。
)【此观察实验活动大约需要15-20分钟,根据水的多少、烧杯的大小、酒精灯火焰的强度而定。
要保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直到每组同学都把水加热至沸腾,再继续加热2至3分钟,使每组同学都能发现水沸腾后温度不再继续上升的事实。
】3.学生汇报与交流。
(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其他小组的同学要把他们发言的要点记录下来,以便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
(学生上台展示记录表并介绍实验发现,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记录汇报中的要点。
每组都到台上进行汇报。
每组学生汇报水烧开时的温度时,教师都重点提问:“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水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水开了,温度到达一个点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还会上升吗?”教师随时将学生测得的水烧开时的温度记录在黑板上,如可能会发现93℃,95℃,97℃等。
)【根据大气压力的不同,因地区差异,器材差异等,即使是同一班在同一时间做实验的同学,所测得的水的沸点也会有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不会超过100℃。
教师将学生测得的不同沸点记录下来,正好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新的主题。
这也正是本课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之一。
此交流是学生自己的实验发现,应给予学生充分汇报的时间,提醒每个同学都应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汇报,以发现实验的共同点。
】通过给水加热的实验,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现象。
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将大量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
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此交流是学生针对大家的实验,再结合自己的实验寻求共同点,是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在此揭示“水开了,也称为水沸腾了”。
同时板书课题:沸腾。
根据学生的汇报揭示出水沸腾时达到一定的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也不会再升高。
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这个点,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板书:沸点)(教师展示学生预测统计表)实验前你们预测水沸腾的温度是多少?实际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小结:科学家也做过给水加热的实验,不过是在一个特定环境下进行多次实验。
同你们一样,他们也测得水沸腾时会达到一个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会保持不变。
他们就把这个温度定为100℃,所以科学上称100℃为水的沸点。
(在沸点处板书: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