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与接受:《浮生六记》的被理解与被接受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读后感汇编15篇《浮生六记》读后感1一、爱情之美。
一个是娇憨清秀的女子,她“形削长颈,眉弯目秀”,这女子如此平凡,却美得恰到好处,举手投足间尽是知书达礼、落落大方;她又是如此的不平凡,你的目光落在她灵动的双眸之中,传递出的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她就是沈复的妻子,陈芸。
一位是青衫磊落的书生,生性直爽,放荡不羁的书生,沈复。
他约她远出游郊,她女扮男装,怎掩眉目间秀丽的风姿;他与好友郊外观花,她蕙质兰心,巧设梅花食盒,形似梅花,一盒载六菜,菜肴置身花瓣之中――好个色香味俱全!好个诗情画意!饮茶论诗、游历山水,处处有他们结伴的身影,“金风玉露一相逢,却胜似人间无数”。
或许他们的爱情并非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
只因他们那平凡日常生活中真挚的情怀,而深深感动你我。
二、童趣之美。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算白发爬满鬓角,我们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探险和好奇。
书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沈复从小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他会把叮人扰人的蚊子关进自己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喷它们,对它们吞云吐雾。
此时,蚊子变成了“群鹤飞舞”,令扰人的蚊子“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极富想象力;还有他常常蹲下身子,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堆当作小丘,把低洼处当作峡谷,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这个童年创造的世界里畅游其中、自得其乐。
三、山水之美。
沈复在《浪游记快》描述了许多地方的山水风景,30年的游历他或沉醉于自然风光或畅游在人文雕琢之美,然而最让沈复心动、流连忘返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如的幽僻的上沙村、静雅的西山、空悠的无隐庵等等,用清净心观世间山水,用真性情陶醉其中,用手中妙笔分享世人,这一山一水,都是沈复心灵休憩的世外桃源。
(山水之美得之心,寄之情,绘于文)也触动千万读者心灵,所以他笔下山水分外美!《浮生六记》是浮世生活的真实写照,沈复“以全是人工,却归于自然”的散文,道出人世真正的色彩。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浮生六记》读后感1“《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俞平伯在未读《浮生六记》时,我认为的爱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相爱的人一定能恩恩爱爱一辈子,但《浮生六记》却让我看清了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夫妻。
沈复与陈芸前半生伉俪情深,举案齐眉,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恩爱手册”。
但后来遭遇变故,被父亲逐出家门,在外颠沛流离,生活困顿,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直到最后陈芸客死他乡。
陈芸很美,不仅是瘦不露骨,眉弯目秀的美,也是心灵的美。
放在现代,我觉得陈芸一定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宝藏生活博主。
她亲手做衣帽,摘梅子酿酒,用植物做屏风,做竹帘,做梅花盒。
她既可以是红颜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艺,感性风雅。
从夫妻二人的点滴生活细节,可以感受到他们真挚的爱情。
他们还打破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和教条,让我们还能看到超越时代的勇气。
这对夫妻做了现在看似平常、当时却不敢想不敢做的尝试。
比如说,芸娘女扮男装去看灯会,并与沈三白以“表弟”相称。
她自强自立,在父亲病逝,家徒四壁的情况下,仅靠一个人做工,便撑起了一个家。
这也难怪林语堂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生活不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面对布衣粗食的生活,陈芸从未觉得苦,她总能用她的蕙质兰心,给生活添点情趣。
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很多时候,在经过生活粗暴、苦涩的磨砺之后,很多人只能俯下身子,忘记了生活的初心,眼睛再也看不到美的东西。
淹没于真实生活的爱,大抵不是一眼就心动的轰轰烈烈,而是你在我身边肩并着肩,手牵着手,是我说唐诗,你懂李杜,我说汉赋,你知相如,我们仰慕着彼此的才华,又成为彼此心中的一叶舟。
《浮生六记》读后感2读完《浮生六记》感触颇多,大体有以下几点1、感慨中国古时知识分子的精致和矫情。
无论沈复其人的家庭境遇或者个人生活过得多好,多坏,对生活方面他一直都比较矫情,比如温酒对诗,还有在室内养花草,非常小资,落魄时亦如是。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2022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

这水墨画里一抹亮眼的颜色便是芸娘。一个被林语堂先生称 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据沈复自己说,是“若为 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可见沈复对芸娘是一见钟情。那芸娘究 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芸娘是沈复舅舅家的女儿,自幼丧父, 擅女红,独自一个人支撑全家生计。又生性聪颖,自学诗文,能
许多人多说艳羡文中男主子公也就是沈复与妻子甘苦与共的 爱情故事。可是我看完后觉得并不竟然。沈复与陈芸幼时相识, 沈复对其一见钟情,特地求了母亲去提亲,当时沈母对芸娘(陈 芸,以下简称芸娘)还是特别满足的。那个时候的芸娘父亲早亡, 留下了幼弟和母亲。他们一家就靠着芸娘的针线活补贴家用,在 这样拮据的日子里,芸娘还让弟弟去读书学习。在没有条件的状 况下自己还自学识字。真可谓是一个艰苦朴实认证好学的好姑娘。
第9页 共29页
第7页 共29页
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种句子来。结婚后芸娘既能 够陪沈复谈诗论书、赏月饮酒,又能够改头换面、女扮男装。既 让人赞美于芸娘的蕙质兰心,又惊异于她敢于跳出世俗的志气。 其实作为一个一般人的家庭里,物质条件不算好,甚至说有些捉 襟见肘的状况下,芸娘静默承受了许多,不仅把日子打理的像模 像样,还过出了一种安贫乐道的风雅之资,着实不易。自古以来, 才女有,怜悯达理者有,一往情深者也有,但是往往这几条是不 相容的,冲突的。偏偏在芸娘身上,这几种特质浑然一体的融合 到了一起,毫无维和感。古语有云“贫贱夫妻百事哀”,在这么 长的一段时间里,两个人许多时候都是苦心经营才能维持生活, 按理说应当冷漠、心灰、劳碌,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清暖温顺, 甚至风流倜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芸娘,正是因为有了芸娘, 沈复的生活堪称多姿多彩。所以林语堂先生的评价,实在恰如其 分。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1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生六记读后感1“事如春梦了无痕”。
陈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苏轼的诗句来概括。
本书虽说是从沈复的角度来写,文章的主角,那位“点睛者”却只是陈芸。
林语堂称她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而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聪慧,幼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对于诗歌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还能够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
他们的生活虽说简朴,却也知足常乐。
而就在这简朴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追求美丽,看到了他们的穷困潦倒,看到了他们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们为他人所讥讽。
他们并没有特殊的建树,仅仅只是同知心友人过他们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风范,同时不负良辰美景,不负时光。
那么,沈复笔下的陈芸是否仅仅只是陈芸而已?其实不然。
陈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锁之中、为取得自由平等而斗争的女子们的代表。
陈芸见了一位歌妓而发痴,换上男装与丈夫出游观“花照”,一个女人打扮男装,抑或是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吗?她尽没有考虑到,她仅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见人世间的美好景物。
的确,陈芸看到了人世间的美好景物,但这也给她带来了祸。
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礼法的衷怀,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鬓斑之时去游历的名山。
可那个时代是与现在不同的,封建的社会中,看见一位风流蕴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礼法。
这也足使让她的公公认为她是痴情少妇,足使将她逐出家门。
而换个角度想想,陈芸真的做错了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已经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陈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讥讽。
这来由沈复虽然没有明说,但定是与陈芸识文断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关系。
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生六记读后感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小学课本里的节选,一直记忆犹新,特别是对文章名《浮生六记》这四字念念不忘,觉得有种超脱世俗的云淡风轻之感(当然小时候不会这么概括,只觉得很文艺罢了),时至今日终于读完,但感觉隐隐有些意难平,还是提笔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大概故事的开头越美好,到结局就会越怅然。
故事的主人公沈复生于书香世家,和芸娘青梅竹马非卿不娶,而后就顺遂地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嗯…以沈复的视角看待,确实如此,他这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大概就是和芸娘在一起吧,芸娘真的是我在书中见过的最完美的女性了,世上所有形容女性美好的优良品质都能套用在她身上,沈复何德何能?诚然,他是爱芸娘的,芸娘也确实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可是他的爱比起芸娘的付出显得太浅薄,说他真正为了芸娘让开心做什么事情的话,大概只有带着男扮女装的她出去游玩过一次,其他好像都是芸娘在努力的包容他,让他维持他的孩子气和天真;努力的维持他可笑的自尊而不惜拔钗当酒来宴请他的友人…可是即便是这样,他都觉得一切理所应当,甚至将这些归纳于闲情寄趣,以为芸娘甘之如饴。
芸娘这短短的一生幸福吗?后期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时有没有一丝丝后悔?是因为憨园违背了誓言还是因为公婆误解生活拮据骨肉分离才使得病入膏肓?种种都不得而知,但是从世俗意义上来说,沈复真的不是一个良人,他没担当,没责任心,不求上进,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好像永远是个小孩子,永远学不会成长,最后芸娘离开人世这种打击也只会让他更加沮丧……没法在物质方面给妻子儿女保障,最后落得一家分离,死生不复相见。
可能在感情方面他比起同时期的古人要好太多,但是还有有些接受不能,特别是芸娘病重后他南下经商,将赚的所有钱财都用来狎妓,甚至还腆着脸说是因为“身材状貌有类余妇芸娘”,这样便能显得你专情嘛?最后还留恋不舍“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这样暗搓搓的炫耀真让人不适,但凡他把银钱拿回家,芸娘也不会落得无钱医治早早撒手人寰的地步了。
《浮生六记》心得体会

《浮生六记》心得体会《浮生六记》心得体会1说是六记,其实只读了四记,另外两篇在历史长河里不知道飘哪儿去了。
忘了在哪儿看见一句,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抱着“到底是怎么个可爱法,还能比我可爱吗”的心理翻了翻这本书。
看的比较不囫囵吞的是卷一的闺房记乐,和卷三的坎坷记愁。
一篇讲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赌书消得泼茶香。
青梅竹马,得偿所愿,每日谈诗论画观花赏景,鸾凤和鸣举案齐眉。
另一篇讲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他生未卜此生休。
被赶出家门,穷困潦倒漂泊异乡,父亲儿子妻子相继去世,兄弟为了财产与他反目,愁绪满怀无释处。
作者写的倒是丝丝入扣,有感动有叹息,但情感上不知道怎么评价。
芸娘固然是可爱的。
爱诗词歌赋,也擅长烹饪女红。
心灵手巧,无论是插花还是开party都能别出心裁。
温柔贤惠又古灵精怪,恪守封建礼教之余,也会穿个男装跟老公出去旅游。
看上去简直完美,唯独一点我不喜欢,闲着没事儿还去给老公物色姬妾,最后那姑娘背叛约定,她也因为各种情感上的打击郁郁而终。
试图站在当时的时代和环境去理解这件事儿,奈何我实在已经进化完全,理解不能,既然真心实意的爱了为什么还能跟人分享。
或许这才是男人们如此推崇芸娘的原因吧,直男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呵呵。
作者沈复,就更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一开始年少求学,与芸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
成年之后只能看见他终日靠着家里的庇荫吃喝玩乐,被赶出家门之后穷困潦倒,不去想想怎么养家糊口,竟然还继续附庸风雅…完全没有对妻子儿女以及人生最起码的担当。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写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俪情深,还照样在出差的半年流连青楼。
与妻子第二次仓皇出逃,竟然连儿子和女儿都顾不得了。
把女儿匆匆许配给表哥家的儿子做童养媳,托人给儿子找了个地方谋生,后来儿子早夭,沈复想的是,芸娘不能延续后代了,为啥是芸娘没有后代了呢,因为别人又送给他一个小妾呗。
看到最后这句,真是恶心的我连早饭都差点吐出来。
陷入纠结。
感动过人们的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15篇)浮生六记读后感1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
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
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
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
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
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
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
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
”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
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
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
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失落与接受:《浮生六记》的被发现与被理解 摘要:关于沈复的《浮生六记》,已经有很多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过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浮生六记》被理解与被接受的曲折过程,探究蕴涵于其中的各个方面:时代精神的失落、生活方式的失落、文本的失落、文学表达方式的失落;同时也探讨文本中的生命之美、生活情趣之美、人的发现之美、文体的含混之美。这不仅仅是文本的的失落与发现,而是一种生命范式、人生态度的失落与发现。 关键词:沈复 《浮生六记》 失落 发现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江苏苏州吴县人,生于一七三六年(清乾隆二十八年),约卒于清嘉庆年间①。原书总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后两卷已亡佚,现仅存前四卷,虽然后来不断有人说发现了亡佚的后两卷,但经过众多学者的艰辛考证,已证明是后人托名伪作,不足为信。沈复的《浮生六记》从发现到被人重视,经历颇为曲折,就像作者的起伏人生一样,经过了一个从失落到发现、到被重视的曲折过程,对文本和作者沈复的解读和研究也是如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浮生六记》文本解读、对沈复本人的研究,探讨蕴涵于其中的诸多方面内容,以期得到一点研究的启示。
一 《浮生六记》的失落 从现存的文字来看,沈复的《浮生六记》是一本伤心之作,这里的伤心失落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失落,还是沈复所代表的整个时代的失落。前人有“幽芳凄艳,读之醉心”的评语,可谓是言之确凿。这种失落不仅是就文本的艰难发现过程而言,还是对文本的接受过程、文本的解读、对作者沈复的认知程度的概括。这种失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时代精神的失落、生活方式的失落、文本本身的失落、独特文学表达方式的失落。 (一) 时代精神的失落 一本薄薄的《浮生六记》饱含着人生的得与失,作者沈复坎坷艰辛但又是快乐的一生在其灵动的文字中展现了人生的美好、人生的无奈,原来大喜和大悲之间仅仅是一线之隔;生的快乐、死的无奈在这个看似柔弱的书生眼里,充满着命定的色彩,家族赋予他的使命、时代的要求,迫使他走上仕进之路。然而在那个看似繁花似锦的盛世中,在那个被无数历史学家标榜为盛世的时代,对于个人的命运,却是极不仁慈的,它要你在权威下低头,经过标准的考试鱼贯而入其瓮中。可是,又有几人能在榜上独占鳌头。沈复即是其中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色,他只是千万个沉寂在榜单背后的装饰品和陪衬。文人士子失意的悲叹声中有他;纵酒狂歌的玩世不恭中有他;沉醉低迷、流连于秦楼楚馆的潇洒中有他。他有着当时所有士子的影子,而他却因一部残卷特立于众人之中,不能不说是历史给予他的厚报。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向后人诉说着时代精神的失落、科举文化在他身上的失落。 然而,他却并没有在这众多人为之伤心落泪的地方停留半步,也没有多
① 关于沈复生卒年的具体考证详见陈毓罴、江慰庐、丁志安等人的研究论文。 2
想,对他而言,现实是沉重的。既然书中不能有黄金屋、千钟粟,那么就得另谋它法。他去经商、去做师爷(入幕),只想“布衣暖,饭食饱,一室雍雍”,颐养天年,除了孔孟那一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外,沈复还要养家糊口,失去了传统文人人生的依托、安身立命之所在的沈复在商业活动繁荣的江南一带,并不像其他商人一样如鱼得水,并不具备经商的天赋,总在赔本;做个师爷也不得长久,他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底层文人,他不去做那无果的呼喊以示人生的不公,他也不在文字中发牢骚以暗示世道的不平,只是掉转过头来,一心谋划自己实在的人生。他知道科举、功名对他而言只是虚空,时代的车轮不会顾及一个渺小生命的哀伤。所以,在这个时代精神行将落幕的时代(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社会的中后期),这是个一切看似静止不变但又沉闷、蕴含着变革的年代。科举失落了、文人失落了,对于沈复而言,仕进的生命到此为止,接下来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二) 人生及生活方式的失落 然而,即使沈复明白了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也不能挽留惬意的生活在他的生命中多停留半步,现世生活同样与个人前途一样充满着不幸与哀伤,而且生活的哀伤与失落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言,更具有攻击性。沈复的生活如同他的仕途一样辛酸坎坷:时刻存在着的不安定因素、饥寒无定的生活、人事的难以把握、人心的不可预测。人活着会经历的所有波折,沈复一件没落:爱妻早逝、独子夭亡、生无可恋、兄弟猜疑、父母嫌恶、命途不济,该有的苦都有了,而他不曾后悔,因为他也有过快乐,也有过幸福,可是沈复的幸福似乎永远都是易碎的玻璃杯,他的精神和心里的不安定感总是流于笔端,即便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这样追忆快乐生活的文字也不能逃脱宿命的阴影。这颗敏感的心灵总在担忧美好的失落,在这种担忧与不安中回味过往:盆栽被猫打碎、儿时的快乐光景总被外物搅扰,现实总在和他作对,以致文字中处处隐藏着不可知的命定和玄机。 说到沈复的生活,可以用“精致”二字来形容,他与妻子芸娘诗酒唱和、夫唱妇随的默契羡煞旁人,两人相敬如宾、吟诗品茗、栽花种草,完全是小资的生活情调。在家给充裕的光景中,他们悠游自在、怡情养性;然而,随着家庭的变故,世道变迁,二人的生活开始变得穷困潦倒。精致的生活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叫做雅致闲情,但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涩中,它就是一种罪恶、一种负担、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落寞,沈复正是如此。命运的窘迫让他从顶峰荡到谷底,但他并未忘怀,在时光的缝隙里,他还会忆起往昔那美好精致的生活。然而,这种精致生活方式的失落,让这种追忆更加悲痛彻骨,这种曾经拥有、已而失却的滋味,只有沈复一人知晓,诉诸文字对他而言也许是最好的方法了! (三) 文本与文学表达方式的失落 这些残缺不全、充满失落感的文字,只是一颗渺小心灵的轻微颤动,比起那历史的车轮轰隆隆的行进声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而沈复自己呢?也并没有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野心,写作这《浮生六记》,只为了记录自己的“浮生”、“浮生的细微琐事”,记录这一辈子所有的快乐和苦痛。他所关注的是个体的生命,没有司马迁写《史记》的宏大视野,没有那样理直气壮、气吞山河的历史担当,更没有宏伟的思想建构。沈复什么也不为,只为了自己的感情能够得以舒展。他写下那些不入流的闺房琐事、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只是在向自己的心灵作一番沉痛的告白,在这颗心的深处有着太多的话 3
要说,而他所说的字字真诚。《浮生六记》之所以能打动这么多人,原因就在于它的真诚,他是在用心来写作,写得动人心弦。这样一本小书,在浩瀚的历史宏大叙事中,它注定要在历史掀起的烟尘中散落天涯,无人省记,无人问津。 文本在现实中的命运真是如此,直到清光绪三年(1877年)才被杨引传在苏州的一冷摊上购得,且是手稿残本,杨及诸多友人“阅而心醉焉”②,遂以活字版排印出来,此距沈复写作之时已隔七十年矣!至此,似乎《浮生六记》可以从此重见天日了。但遗憾的是,《浮生六记》在晚清之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直到1906年“小说界革命”期间,苏州《雁来红丛报》将其再次刊出之后,才逐渐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浮生六记》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青睐。也许在晚清那样一个历史纷繁变幻、国族兴衰存亡的时刻,人们只关注如何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迅速崛起,谁会去关心这样一本只谈儿女情长的小书! 人们之所以不关注它,除了文本所表现内容的狭小拘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浮生六记》文本形态的不伦不类,在中国古典文学里算是个异数了。它的表达方式既像小说,又不是小说;既像散文,又不是散文;说它是自传又不完全是自传。可能连沈复自己也没料到,他这本随心而为、随性而写的小书,居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从文学的本质上来说,文学不一定必然就要是小说、散文、诗歌,在《浮生六记》所建构的这样一种自然的人生记录方式中,真诚地抒发了人的生命之美,在这些自然的记录里沈复着力体现人生命存在的鲜活方式,这是文本写实的一面;同时,文字中又充满了想象,蕴含了诗情,是诗意的的绝美体现。正是沈复的不经意之笔,开创了一种独特自然、不拘一格的文学表达方式,而这种在现代文体意识中被认为是含混多元的表达方式,直到八九十年代才有学者对它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 《浮生六记》的被理解与被接受 关于《浮生六记》的文体意义、文学价值、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方面的细致探讨,可以俞平伯点校本《浮生六记》的刊出为开始的标志,他正式让《浮生六记》走进了学术的殿堂,取得了许多不俗的成就,直至今日还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到了当下这个个体生命意识自觉、个性张扬、追求创新的时代,以此为研究的契机,《浮生六记》更受到了一般读者的关注,它以其文本中所体现的生命之美、传统文人生活情趣之美、现代性视野下人的发现之美等人文内涵和美学价值获得了许多人的理解和喜爱,并且开掘出了不一般的美学内涵。 (一)《浮生六记》中的生命之美 《浮生六记》中不仅写人的生命之美,还有沈复自己、有妻子芸娘、深情厚谊的挚友长辈,更有对自然万物的关照和体现,读《浮生六记》不仅可以感受到人的生命灿若烟火、寂寥如斯,还能在自然万物的描摹刻画中体验作者“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哲学意境;体会其笔下人物悲欢坎坷的人生际遇,就连其中的花鸟鱼虫、树木山川,都有着生命灵动的深味,特别是在卷二“闲情记趣”的开头所写到的儿时趣事:观蚊起舞、鞭打蛤蟆驱之别院的小事,读来别有一番童稚滋味:“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② 详见《浮生六记》附录一,沈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