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书分享
《浮生六记》读后感14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4篇《浮生六记》读后感篇1这一章完全跟着沈先生游山玩水,走遍沈先生去过的地方,美景美心情,悠然自得,也是这本书的结束,沈先生也带着我们去领略了庵里的美景与落魄,空旷与葱郁。
从这些游记中,我看到沈先生红色性格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为人,凡事喜欢独出己见,不屑于随着别人,即算是谈论诗品评画,无不都是带着‘人家喜欢的我舍弃,人家舍弃的我偏捡起来’这意思。
所以风景名胜,重要的还是心中有所得。
”红色性格指的是与红色相关联,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特别有分量感,透露出坚定、坚强、热情而奔放的性格。
红色性格的人有活力、有个性、喜欢有工作效率等。
所以,沈先生喜爱出门游玩,也想多看看名山大川。
红色性格的代表人物是孙悟空。
它勇敢、果断、爱憎分明、敢于冒险、不屈不挠。
打倒妖魔鬼怪,助唐僧取经。
然而,它也有不足,有时刚愎自用,有时在人际关系欠柔和、冲动等。
与红色性格的人交朋友,随意自在,不会感觉被约束,然而,红色性格的人一旦过“度”,也是让身边人不自在,因此,我们需要修心。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2读完全本之后,我个人认为,要把《浮生六记》当作功利的书籍来读的话,可能就会失望了。
因为沈复本人就是清代士大夫家族的平庸子弟。
他贤德兼备、乐善好施,当然这些优点很好,但是他同时也不思进取,贪图玩乐,要不然最后也不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了。
同时他学问也并不太精,要不然书的开头也不会说自己有语法错误希望大家原谅。
而这本《浮生六记》便是集毕生玩乐经验所集齐,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在懂生活,有态度。
这本书由狗粮开始,就是讲述与芸娘的爱情故事,芸娘死后还魂那篇简直读的我泪流满面。
后来便是许多山水园林之所闻所感。
还有一点非常好,在于沈复尽管后半生遭受苦难,但是却没有半点怨怼之情,可以说是非常豁达乐观的人了。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全书读起来养眼养心,没有说教解惑,没有仕途功利,没有政治豪情,只有情真意切的诗意生活。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体会(通用20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体会(通用20篇)浮生六记读后感篇1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来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许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一妙友相伴。
——题记或许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或许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又或许有的人活得碌碌无为,有的人却光彩夺目。
沈复是哪种人,我不得而知。
关于他的生平,百度也仅是寥寥数语。
但这本充满清新率真、情真意切的书却能让人体会作者苦乐掺杂、至诚至爱的一生——沈复,他,已成经典。
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
”在那些逝去的时光背后,星星点点都是回忆,若不以笔墨记录下来,未免辜负了那一路的风光与坎坷。
在作者心中,为官作宰不足挂齿,与爱人琴瑟和鸣才真是一辈子难以忘怀。
沈复的妻子叫陈芸,女红习得娴熟,通晓文学诗词,那一身才情颇受他之喜爱。
每当看到“秋侵人影寿,霜染菊花肥”时,我总能体会到陈芸的蕙质兰心。
这样一位妙人对于沈复更是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之情无以言述。
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芸染了重病,只能在病榻上“两行眼泪,涔涔流溢”之时,我便能感受到沈复的心是怎样的支离破碎。
等到她灵魂缥缈,怀恨辞世之时,我也忍不住呐喊,上天为何如此不公,让一对恩爱夫妻只可来世再见!这人生,果然曲折坎坷。
本以为失去了芸的沈复会痛不欲生,追随妻子而去。
但他没有,痛苦之后他平静地接受了现实,选择“不谙世事,不染红尘,远离世间悲苦极乐”的方式,独身一人云游四方。
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天道无为”是他之所想,“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就是他的追求。
当夕阳西下,独自一人,登上山顶,拈须吟哦“兽云吞落日,弓月弹六星”,与酒光对饮,喝到微醺,人生如此,岂不快哉!沈复的一生俨如一块纯美之水晶,只见明莹不见显露明莹的颜色。
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浮生六记》读后感1先秦诸子、秦汉文赋、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今天我给各位分享的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介普通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感动于书中记录的日常生活的“真情”与“真趣”。
拂卷,感受书中主人翁心无羁绊、洒脱真挚的个性。
全书共六记,描绘爱情美好、记录童年趣事、承载坎坷人生、描摹心中风景还有中山奇遇和养生感悟。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带给我的三美。
一、爱情之美。
一个是娇憨清秀的女子,她“形削长颈,眉弯目秀”,这女子如此平凡,却美得恰到好处,举手投足间尽是知书达礼、落落大方;她又是如此的不平凡,你的目光落在她灵动的双眸之中,传递出的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她就是沈复的妻子,陈芸。
一位是青衫磊落的书生,生性直爽,放荡不羁的书生,沈复。
他约她远出游郊,她女扮男装,怎掩眉目间秀丽的风姿;他与好友郊外观花,她蕙质兰心,巧设梅花食盒,形似梅花,一盒载六菜,菜肴置身花瓣之中——好个色香味俱全!好个诗情画意!饮茶论诗、游历山水,处处有他们结伴的身影,“金风玉露一相逢,却胜似人间无数”。
或许他们的爱情并非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
只因他们那平凡日常生活中真挚的情怀,而深深感动你我。
二、童趣之美。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算白发爬满鬓角,我们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探险和好奇。
书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沈复从小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他会把叮人扰人的蚊子关进自己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喷它们,对它们吞云吐雾。
此时,蚊子变成了“群鹤飞舞”,令扰人的蚊子“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极富想象力;还有他常常蹲下身子,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堆当作小丘,把低洼处当作峡谷,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这个童年创造的世界里畅游其中、自得其乐。
三、山水之美。
沈复在《浪游记快》描述了许多地方的山水风景,30年的游历他或沉醉于自然风光或畅游在人文雕琢之美,然而最让沈复心动、流连忘返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如的幽僻的上沙村、静雅的西山、空悠的无隐庵等等,用清净心观世间山水,用真性情陶醉其中,用手中妙笔分享世人,这一山一水,都是沈复心灵休憩的世外桃源。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通用12篇)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浮生六记的读后感(通用12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记的读后感(通用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1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来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许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一妙友相伴。
——题记或许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或许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又或许有的人活得碌碌无为,有的人却光彩夺目。
沈复是哪种人,我不得而知。
关于他的生平,百度也仅是寥寥数语。
但这本充满清新率真、情真意切的书却能让人体会作者苦乐掺杂、至诚至爱的一生——沈复,他,已成经典。
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
”在那些逝去的时光背后,星星点点都是回忆,若不以笔墨记录下来,未免辜负了那一路的风光与坎坷。
在作者心中,为官作宰不足挂齿,与爱人琴瑟和鸣才真是一辈子难以忘怀。
沈复的妻子叫陈芸,女红习得娴熟,通晓文学诗词,那一身才情颇受他之喜爱。
每当看到“秋侵人影寿,霜染菊花肥”时,我总能体会到陈芸的蕙质兰心。
这样一位妙人对于沈复更是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之情无以言述。
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芸染了重病,只能在病榻上“两行眼泪,涔涔流溢”之时,我便能感受到沈复的心是怎样的支离破碎。
等到她灵魂缥缈,怀恨辞世之时,我也忍不住呐喊,上天为何如此不公,让一对恩爱夫妻只可来世再见!这人生,果然曲折坎坷。
本以为失去了芸的沈复会痛不欲生,追随妻子而去。
但他没有,痛苦之后他平静地接受了现实,选择“不谙世事,不染红尘,远离世间悲苦极乐”的方式,独身一人云游四方。
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天道无为”是他之所想,“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就是他的追求。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体会模板8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体会模板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体会模板8篇《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浮生六记》读后感(精选13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精选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1沈复芸娘,一往情深,皆性情中人,且才情出众,癖好相通。
宇宙之大,如两人之情兴者鲜矣。
架舟往来于沧浪亭下,联句以遣闷怀,竟至涕泗相拥于怀。
且夫妇肆意洒脱,就月光而开樽对酌,微醺而返。
芸亦能女扮男妆,于君共品水仙庙之人间况味,亦可托言归宁,与君侍月乘凉,以续沧浪韵事。
苏城南园,菜花黄时,苦于对花冷饮,殊无意味。
芸于急中生智,雇街头馄饨之担,担炉火茶酒,携砂罐而去,众咸叹服,无不羡之奇想,众皆陶然,大笑而散。
芸极具慧心,以帘带栏,萧爽镂因此别生趣致;撮茶叶少于,以纱囊之,置夏日初荷花心中,次日,烹天泉水炮之,香韵尤绝。
如此女子,怎不教人心生欢喜。
初读时,不喜沈复,余以为复乃懦弱无能之辈,女子一生,所求极少,不过是渴望被人收藏,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惊,免苦,免四下流离,免无枝可依。
芸虽女流,且具男子之襟怀才识。
可三白竟至爱妻四下颠沛。
再读时,感其爽直不羁,风流蕴藉,极具赤子之心。
拟蚊成鹤,使其冲烟飞鸣;出游非专为登高,欲觅偕隐之地耳;兴发之时,则挽袖卷发,攀缘而上,不惧山颠路险;值菊园中,携妻同赏,花好月圆;呼朋引类,载酒泛舟,或歌或啸,大畅胸怀,。
遇人间幽雅美景时,定不负良辰,不负清光。
如此天真烂漫者,岂忍生恨?坎坷之中,情尤可贵。
况芸乃用情至深之人。
病重之际,仍以语宽慰公子,曰:”蒙君错爱,百般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真诚烟火神仙矣。
又曰:“君之不得亲心,流离颠沛,皆有妾姑,妾死则亲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牵挂。
”“妾死,君亦早归,如无力提携妾骸骨归,不妨暂厝于此,待君将来可耳,愿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抚我椅子”言至次,既而痛泪两行,涔涔流溢,一灵飘渺。
《浮生六记》读后感8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8篇《浮生六记》读后感1遇到一本好书很难,遇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世间公认的好书有很多,但当自己去阅读时却发现有些好书晦涩难懂有些好书枯燥无味,好多时候是硬着头皮读也读不下去。
《浮生六记》是近半年来发现的又一本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炎炎夏日,作者温婉细腻、宁静淡然的文笔,以及字里行间流露的丝丝真情像山间一股清泉缓缓流过心田,让人爱不释手。
“六记”顾名思义,分为六个篇章,作者从夫妻家庭生活、日常闲情雅趣、四方游历见闻一直写到人生坎坷、养生悟道。
书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第一章“闺房记乐”,作者详细记录了自己与妻子陈芸之间从两小无猜到洞房花烛再到婚后生活的点滴真情,一篇篇读来,让人感受到无数岁月沉淀后的温柔静谧,也让自己想起曾经拥有过的种种美好,不禁反问己身,这些美好我们也都曾有过,为何一日日过去怨怼多于相爱之情呢?作者沈复,清乾隆年间人,一生不仕不第,后因家庭变故穷困潦倒,他留下的这本书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他在当时的社会里并不起眼。
在那个时代里,谁会去关心在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呢?即便那是如此的细腻丰富、美好纯粹。
现在的社会也是一样,谁会去关心一个普通人尤其是穷困者的精神世界呢?诚如路遥先生所言:“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作者沈复的妻子芸娘温婉娴淑、知书达理,不仅与作者举案齐眉,更是作者的红颜知己,两人品读诗词歌赋、修剪木兰花竹、结伴游历山水、对月虔诚许诺,愿下一世你为男来我为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柔情似水在他们身上是那样真切动人,这样的感情怕是所有人都会心向往之吧。
也难怪芸娘是林语堂先生理想中的女性,这样的女性,有谁会不喜欢呢?可惜美好的感情总要受到太多的坎坷磨难,如此美好的芸娘竟然不能被公婆见容,夫妻二人被迫离开家门。
沈复四处当幕僚收入微薄,妻子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十四岁的女儿被早早当了童养媳,十二岁的儿子被送出去当学徒,芸娘也在颠沛流离中重病离世,仅执手相看泪眼留下“来世”二字……读到此处,潸然泪下,人世艰辛,仅靠善良美好是无法活下去的。
《浮生六记》读后感(6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6篇)《浮生六记》读后感1我最初读到《浮生六记》是在上海福州路上的一家古旧书店内,从一本上海世界书局三十年月出版的旧书中无意间扫瞄到的。
那是在1978年的夏天,我刚参与了‘文革’后恢复的首次高考,所以虽然落榜,但古文基础已初具。
因此,在一番夹生半熟地啃读后,我确定买下这本书。
然而,当我设法凑足书资再次赶回到书店时,此书已被他人淘走。
当时,我那种圆满懊恼的感受可比高考失利。
由此,可见我对《浮生六记》的宠爱之情。
当我能够再次读到《浮生六记》,时间已是在1996年的晚秋了。
这是一个由湖北辞书出版社在1995年出的版本,书名取为《闲书四种》,集中选入了明朝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清朝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蒋坦的‘秋灯琐忆’以及沈复的‘浮生六记’,这几个名篇均是出自四位明清文人之手来追忆记叙家庭生活的精彩文章。
而在此中,我非常欣赏的就是清代沈复所写的‘浮生六记’。
可以说《浮生六记》是沈复用率真自然的文字,细腻生动地记录了自己的婚姻爱情与日常家庭生活、抒发自己对人生、对艺术、对自然、对传统风俗给予独特见解的自叙传。
他的文采很像与他差不多同时代的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的随笔作家查理.兰姆那样的风格,文字质朴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语。
读来倍感亲切,犹如倾听自己的内心独白。
坦率地说,我也不止一次地读过与沈复同时代的曹雪芹的《红楼梦》,并将《红楼梦》与《浮生六记》作比照。
相比之下,我觉得《红楼梦》好像更适合于让达官贵人、巨贾富商的家族去品读。
在我看来,无论是林黛玉、贾宝玉,还是王熙凤、薛宝钗等等一系列人物的喜怒哀乐,都与我们一般百姓阶层存在着一种隔阂,究竟我们不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思想心境,因此,他们的一切演绎也就很难感动于我。
而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真实表达的他与芸娘之间的夫妻恩爱之情、他俩间生离死别的催泪情景、以及刻画夫妇俩所难忘的闺房之情、交友之乐,与品尝大自然和艺术品的审美之趣等等的详情,无一不让我为之兴奋和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镌章为信
七夕佳节的时候,沈复找人镌刻了两方图章,图章写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他自己执朱文,陈芸执白文,(朱文和白 文是印章两种不同刻法,朱文突出,白文凹进去)用来写信时来用。 这一年,两人结为夫妻已经有23年,用沈复自己的话 说,年俞久而情俞密,两个人即便成婚多年在家里相遇也常有这样的一副场景,“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 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见之者。”
读完感悟
单击此处添加简短说明,添加简短说明文字, 此项的具体说明文字添加此处。
PART 01
本书简介
简介、点评、人物介绍……..
精彩点评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 置。该书的特点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其题 材和描写对象上。在书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了夫妻闺房之乐,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 情。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权势礼法淫威下的爱情悲 剧,或写风尘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间的缠绵,很少涉及夫妻之情。别具慧眼的陈寅恪指出:“吾国文 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 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 《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PART 02
主要纲要
本书的章节、主要内容、我喜欢的章节……….
1
卷一 《闺房记乐》 2
卷二 《闲情记趣》
3
卷三 《坎坷记愁》
4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一 闺房记乐 wedded bliss
打开《闺房记趣》,沈三白刻画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 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 消。” 这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 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 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本来是专门给你夫婿筹备的!” 呵 呵,当时沈陈二人就酡颜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圆满姻缘一粥引之。 尔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时间。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打动着。他 们的恋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凡最轻 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激动。
为能再续来生的缘分,二人祈求借助神力获得成全,每逢朔望时,焚香拜祷挂于室内的月老像,只是因家庭变故后来画像却 丢失了,不知落于何处。似乎冥冥之中在预示着,二人终会风流云散,相失于尘世之中……
2、失欢于姑
这里的“姑”是指翁姑即婆婆的意思,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是难以处理好的。聪慧的陈芸因其能笔墨代沈复母亲转述事情 于沈复而遭人嫉妒,“后家庭偶有闲言,吾母疑其述事不当,仍不令代笔”,常有人在其婆婆面前对她落井下石,一来二去 婆婆对她的印象自然不好,即便她再和顺和体贴也难以讨得婆婆和公公的欢心。
在封建礼教严格的古代,不要说是夫妻在公共场合握手笑谈,即便是在私下场合也讲究男尊女卑,沈复夫妇偏反其道行之, 打破常规,情深意切还如同做贼心虚。
3、虽丑不嫌
陈芸喜食腐乳和卤瓜,沈复比较讨厌这两样东西,便调笑陈芸和狗与屎壳郎一样不知其臭还反以为美味。余笑曰:“卿陷我 作狗耶?”芸曰:“妾作狗久矣,屈君试尝之。”以箸强塞余口。聪明的陈芸则反调笑沈复,认为这两样东西与无盐女一样 貌丑而德美,而沈复爱吃大蒜也是一样,夫妻二人互相调笑对方为狗,其乐融融,沈复最后无奈,在陈芸的影响下最后反倒 是爱上了吃腐乳和卤瓜。
陈芸,女,字淑珍,是沈复舅家亲戚心馀先生的女儿,是作者沈复的表姐和妻子。 自小聪颖明慧,学说话时,听讲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诵。四岁时,她丧了父 亲,亲眷就只剩下母亲金氏和弟弟克昌了。时家徒四壁,无所凭依。芸年纪稍长 一些,女红习得娴熟,便为人做一些针线活。 一天,芸在书篱上翻到一册《琵琶行》,因为能背诵,便一个字一个字对照认着, 这才开始识字。 乾隆四十年七月十六日,沈复的母亲脱下金戒为订礼和芸母缔结了婚约。但不得 婆婆公公宠爱,身体孱弱,素有血疾,年仅四十一岁离世。 育有二子,长女青君嫁入王家做养媳妇。次子逢森学做贸易,嘉庆二十一年 (1807年)夭逝。
《
读 2018 书
浮 生
BOOK
分
六ntents
本书简介
单击此处添加简短说明,添加简短说明文字, 此项的具体说明文字添加此处。
精彩赏析
单击此处添加简短说明,添加简短说明文字, 此项的具体说明文字添加此处。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PART 04
主要纲要
单击此处添加简短说明,添加简短说明文字, 此项的具体说明文字添加此处。
精彩赏析
3、母子永诀
沈复和陈芸在被赶出家门后,日子过的穷困潦倒、入不敷出,沈复靠着卖字画为生,屋漏偏逢连夜雨,沈复帮人做担保结果 那人挟资逃跑,年底,讨债人上门,沈复父亲也在,他不仅没有帮沈复,还痛斥沈复“我辈衣冠之家,何得负此小人之债!”
他甚至还威胁沈复如果自己不在三天内把这笔债务还上就要去官府告他忤逆不孝,绝情到这种地步,不得让人感到亲情凉薄 无情,在沈复父亲心中,亲情道义哪有衣冠之家的面子来的重要呢?
好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好一个此恨绵绵,好一个孤灯一盏,绝无续弦之理,芸娘和儿子逢森一死就笑纳小妾,说是一入春 梦不醒,我为芸娘一哭,曾与你相约来世再为夫妻的人转身将你忘记,曾在你病床前发誓不续弦的男人转身拥她人入怀!这 些誓言是不是随着芸娘之死也如同白骨一般没入黄土之中 !
“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也。”陈芸逝去后, 沈复回想自己和陈芸的一生,叹道世间夫妻不要仇恨也不要相爱,说是无法到头。倘若沈复真的不爱陈芸,那为何期盼陈芸 魂归之日能够再得相见,见铺设宛然而音容已杳,又害怕眼泪模糊了眼睛看不清陈芸的面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 笑春风”,我宁可相信沈复是情痴,后来之人不过是为了混沌度日而已。
走入绝境的沈复夫妇要投奔友人,却无法带一双儿女同行,无奈之下,只有将女儿青君作为童养媳嫁给表兄懦弱无能的儿子, 而小儿子则跟着人家当学徒。一双儿女,跟着父母默默无言的颠沛流离不曾想到这番远去最后却成为绝别。逢森似乎感应到 与母亲将无法再见,直呼“噫,我母不归矣!”
此情此景我不得不为母子绝别流泪,世间别离之痛尤其是父母子女骨肉别离之痛是锥心刺痛的。我真的不相信,此时此刻, 陈芸心中没有不抱怨沈复的,究竟落魄到何种地步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要。读到此处,我真是对沈复恨铁不成钢!
主要人物
人 物 介绍
沈复,男,本书作者,(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 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 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后到 苏州从事酒业。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 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 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 部作品译成英文 在国外出版。
夫妻二人还发明了卤瓜与腐乳相拌的吃法,取名“双鲜酱”,隔着书都能闻到这股子味道了,只能说两个人真会吃。沈复起 初很厌恶这种味道最后还是爱上吃,自己也不能理解为什么。陈芸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因为喜欢所以并不会去计 较和嫌弃。
精彩赏析
4、我亦女子
电视剧里面女扮男装看的不少,都是为了让小姐偶遇良人,但是像这样婚后为看庙会却是第一次见。适逢洞庭盛会,沈复回 来和陈芸描述盛会的热闹非常,惹得陈芸感慨自己身为女子不能一同出来观看,沈复一拍大腿,让陈芸“冠我冠,衣我衣, 亦化女为男之法也。”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 笑说:“我笑正人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卷三 坎坷记愁
主要记述了,二人坎坷经历,沈家家道中落,陈氏又接连失弟丧母,多番打击之下, 身体日渐沉疴,病榻之侧,沈复悉心守护终不曾离弃。 历述其不见容于父母兄弟只前因后果。以及三白漂泊异乡四处求职、妻亡子夭的坎 坷经历。芸娘客居他处病体缠绵,最后客死他乡,且三白无力迁回葬其扬州。这是 其一生最大的悲哀和遗憾。
而后二人携手相看庙会,陈芸为人热情,女扮男装后也积极与人打招呼,居然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子,结果她一激动不小心在 贵宾台按到一个少妇的肩膀,旁边奴婢就要开口骂她轻狂了,沈复刚要解释,谁知陈芸“脱帽翘足示之曰:我亦女子耳。相 与愕然,转怒为欢。”
陈芸的迅速机敏,在沈复笔下,一个活脱脱的可爱任性不顾礼教的女子跃然纸上,即便害怕婆婆责骂,还是想要出来欣赏庙 会盛况,还是要冒险女扮男装。读到此处又好笑又心疼陈芸,这样任性可爱的陈芸也没法不让我喜欢了!
4、玉碎香埋
陈芸断断续续的生病,终有烟消云散香消玉殒时候,在最后弥留的阶段与沈复这一番剖心对白令人动容,我甚至为沈复这一 段深情而感动,余曰:“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时嘉庆癸亥三月三十 日也。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沈复其弟启堂向邻人借贷因沈复和其父不在家,让陈芸作担保,因对方催债启堂无钱归还,陈芸写信和沈复商议举措,未曾 想到信落到沈复父亲的手上,其父不分青红皂白斥责陈芸“背夫借债,谗谤小叔”,将陈芸和沈复赶出家门。自此,沈复夫 妇渐失于父母宠爱,二人日子开始颠沛流离,后因憨园之事而再次恶化与公婆关系,也引发陈芸病重,为其之死埋下祸根。
只是美好的东西总是那么容易的消散和短暂吧,如果说闺房记乐是这场梦里最繁华的盛宴,那么坎坷记愁就是这场美梦的终 结者,半生皆漂泊,浮生为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