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3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积存运用1.依照拼音写出汉字。
蹲jù( ) 酬hè( ) pì( )喻xī( )微忌huì( ) chún( )朴2.给加点的字注音。
即物起兴( ) 龙吟凤哕( ) 柞木林( )3.讲明以下词语。
(1)即物起兴:(2)向例:(3)面善:(4)引经据典:4.用以下词语造句。
悠游悠闲——忌讳——▲阅读明白得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咨询题。
这种年轻女的在昆明邻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爽朗爽朗,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1.你认为从描写的笔法看这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依旧工笔画?2.那个地点是一段人物的________ 描写,写了人物的面容、________ 、________ 。
3.你认为这段描写好在哪里?4.请你学习这一段的写法,给你周围熟悉的人写一段肖像描写。
〔100字左右〕二、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咨询答下面咨询题。
1.第四自然段的要紧内容是什么?2.这一段用专门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唱歌和〝赶马女小孩的唱歌〞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如此写有什么意图?●迁移延伸收集一首民歌或民谣写在下面,认真地读一读,看看它是属于〝见景生情,卸物起兴〞,或是〝用提咨询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依旧〝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16云南的歌会1.踞和譬熹讳淳2.xìng huìzuò3.略4.略5.略▲阅读明白得一、1.工笔画。
2.肖像牙齿衣饰3.细腻真实,笔触细致,如在眼前。
4.提示:注意从面容、衣饰等方面写,注意写细致。
二、1.赶马女小孩的唱歌。
2.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
第一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漂亮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现在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画,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乐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地写到女孩的唱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16 云南的歌会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迤.西(yǐ)花冠.(guàn)酬和.(hè)B.糯.米(nuò)蹲踞.(jū)忌讳.(huì)C.熹.微(xī)糊.弄(hù)兴.风作浪(xīng)D.铁箍.(gū)柞.木(zà)龙吟凤哕.(hu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和爸爸顶撞了几句,爸爸被气得脸发青,他却若无其事....地走了。
B.这种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地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C.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哑口无言....。
D.李晓能经常用校长和老师的话教育同学,这种引经据典....的能力让人佩服。
3.下列句子与“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云雀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B.戴胜鸟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C.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
D.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4.《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作者________,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本文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小标题概括。
5.根据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介绍苏州概况(不超过30字)。
材料一: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 2 500多年。
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 000至7 000年前。
材料二: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
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和多条高速公路经过全境。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为下列多音字注音a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 )b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 )c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 )d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 )( )答案:a xìng b hèc mó d hè,sàn解析:分析:高兴读xìng,兴奋读xīng;酬和读hè,和睦读hé;模仿读mó,模样读mú;唱和读hè,和谐读hé,散落读sǎn,散场读sàn.点评:本题考查多音字注音,结合语境根据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确定读音。
2.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迤西()龙吟凤哕()辟疫免灾()即物起兴()不犯忌讳()答案:yǐ|huì|bì|jí|huì解析:分析:迤读yǐ,不要误读成yí;哕读huì,不要误读成suì;辟读bì,不要误读成pì;即读jí,不要误读成jì;讳读huì,不要误读成we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常用汉字的认读和拼音的正确书写,平时应多读、多记,注意比较和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3.根据拼音写汉字蹲jù() jīng条( ) 土kǎn() chún朴( )nuò米( ) uò木( ) pì喻( ) 晨光xī微( )答案:踞|荆|坎|淳|糯|柞|譬|熹解析:分析:根据拼音写词语。
正确认读汉语拼音,再现课文中词语,然后正确书写。
容易错的字有:譬、熹、淳(容易错写成“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课文要关注词语的积累和记忆。
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蹲jù( ) 酬hè( ) pì( )喻xī( )微忌huì( ) chún( )朴答案:踞|和|譬|熹|讳|淳解析:分析:根据拼音写词语。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

第 16 课《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 下) 3doc 初中语文基础训练 A. 迤.西〔 〔y 1] 滇.池〔 〔zh en 〕 晨光熹.微〔〔X I 〕 B. 酬.和〔 〔ch cu ] 蹲踞. 〔j u] 龙吟凤哕. 〔 sui 〕 C. 忌讳.〔 〔w ^〕 譬.喻〔 〔p i 〕 哑.口无言〔 〔y d 〕 D. 阉.鸡〔〔y n 糯.米〔 〔n u b 〕 即物起兴.〔 X i ng〕1.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2. 以下句子没有不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从空中俯视,运河自北向南曲折地惯穿杭州城,像一缕飘带舞动着。
B. 古老的歌会形式孕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引发人们由衷的赞扬。
C. 下雪天,山区的农民便围坐在火炉旁,享受那难得悠游悠闲的生活。
D. 长大衣长风衣,配条修身长裤或短裙,同样能表达一张一驰的风格。
3.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李晓能经常用校长和老师的话教育同学,这种引经据.典 的能力让人佩服。
B. 连续的阴雨天气,甘蔗明显减产,而糖价那么扶摇直.上 ,创出了价格的新高。
C. 在词的进展史上,宋代的苏轼和辛弃疾差不多上不开生面....的大伙儿。
D.警察与歹徒搏斗,并向群众求助,但百余人竟假设无其事地看喧闹,真是费解。
4. 选择恰当的短语或词语填在横线上。
这种年轻女的在昆明邻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爽朗爽朗,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 张 ______ 枣子脸,满口 ________ 糯米牙, ________ 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 _____________ 了个钉满小银片 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 鞋,油光光辫发 __________ 在头上。
(A. 白白的 B. 黑中透红 C. 绣花透孔 D. 盘 E. 穿 F. 围 ) 5. 以下三个句子成分的搭配都有毛病,请加以修改。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16 云南的歌会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迤.西(yǐ)花冠.(guàn)酬和.(hè)B.糯.米(nuò)蹲踞.(jū)忌讳.(huì)C.熹.微(xī)糊.弄(hù)兴.风作浪(xīng)D.铁箍.(gū)柞.木(zà)龙吟凤哕.(hu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和爸爸顶撞了几句,爸爸被气得脸发青,他却若无其事....地走了。
B.这种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地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C.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哑口无言....。
D.李晓能经常用校长和老师的话教育同学,这种引经据典....的能力让人佩服。
3.下列句子与“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云雀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B.戴胜鸟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C.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
D.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4.《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作者________,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本文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小标题概括。
5.根据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介绍苏州概况(不超过30字)。
材料一: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2 500多年。
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 000至7 000年前。
材料二: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
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和多条高速公路经过全境。
人教新版八年级(下)《第16课 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1.下列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譬.喻(pì)即物起兴.(xìnɡ)吆喝悠游自在B.蹲踞.(jù)龙吟凤哕.(suì)忌讳若无其事C.熹.微(xī)唱和.相续(hè)阉鸡呼朋换侣D.淳.朴(chún)避疫.免灾(yù)酬和扶摇盘旋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尽管落水儿童大声呼救,但他还是充耳不闻....地走开了。
B.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哑口无言....。
C.英语团队全体专家利用博客平台与学员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在线研讨。
D.虽然太阳系内的名字起得比较出格了,但精心挑选的名字引经据典....,令人难忘。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云南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为已故著名作曲家施光南老师的经典之作B.湖南卫视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综艺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C.他一走进《非诚勿扰》的演播大厅,就感受到了热烈的气氛和一张张快乐的笑脸D.教育部门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二、填空题(共3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4.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说说表达效果。
(1)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2)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5.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十六、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一、选择题。
1、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B、本文描绘的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C、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但首先是描写音乐的佳作。
D、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2、选出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
()A、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
B、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
C、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
D、她的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
3、用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查找下列汉字有错误的一项是()序号汉字部首查字法部首笔画音序查字法A.等竹 6 DB.渠巨7 QC.忍心 3 RD.魁鬼 4 K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那么写出的文章往往语言干瘪,内容。
②我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其中大熊猫、金丝猴、野牦牛是我国的动物。
③一记妙射,太可惜了,球撞在球门的横柱上,进去。
A空泛珍奇差点儿没B空泛珍稀差点儿C空乏珍稀差点儿没D空乏珍奇差点儿5.填入下文横线中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钻石般的大颗露珠,在茂盛的青草上到处颤动,闪烁出五彩缤纷的光点。
草原上呈现出一片五光十色的欢快景象:嫩黄色的黄尝木,浅蓝色的风铃草,一丛丛芬芳馥郁的母菊一片雪白,野石竹枝头缀满殷红的花朵。
在清晨凉爽的空气中,洋溢着蒿草的苦涩而有益身心的气味,跟菟丝子那种柔和香气混合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一切都灿烂发光,舒适恬静,愉快地向着太阳。
B草原苏醒了,一派生气勃勃,似乎它在沉重有力而均匀地呼吸着。
C没有风,没有欢畅的、新鲜的声音,没有云,只有寂静。
D晨曦中,草原是蓝色的,远看就像倒映着蓝天的巨大的湖泊,羊群便是飘曳的云影。
云南的歌会练习题

《云南的歌会》(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达西歌舞早著名全国。
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
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中,“多”字能否去掉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什么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③段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描绘,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云南的歌会
课上练习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安拼音填字组词。
①迤.西_____ ②盘jù_____ ③柞.木______ ④晨光熹.微______
⑤张chí____不定⑥糯.米______
2.第2自然段中说“这是个生面别开的场所”,说说“别面生开”表现在哪里?
3.第5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写“金满斗会”的“热闹”的?
4.文章的原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课文改题为“云南的歌会”,想想编者这样改有道理吗?
5.作者以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其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一下每组中哪一句表达效果好,简述理由。
(1)①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②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微风中轻轻摇动,那颜色像天空一样蓝。
(2)①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前面不远的草丛中起飞,一面向上飞,一面鸣叫,飞得很高很高。
②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前面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
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北京的春节
老舍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鸭”,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
制的粥是为祭祖祭神的。
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产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到年底,蒜泡得绿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而成的。
儿童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
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年的“彩排”。
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出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的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
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
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服,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盆。
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
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
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有声有光的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
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选文有删节)
1.查字(词)典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寺观______ ②正月_____ ③间断_____ ④火炽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年的“彩排”。
彩排:
②元旦的光景截然不同:……元旦:
3.说说北京人过春节都有哪些活动,有什么讲究,反映了北京人怎样的心态和生活?
4.文中对“元宵节”写得具体细致,说说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元宵节”怎样的特点?
5.老舍的语言平易简约,试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16 云南的歌会课上练习答案
1.①yí;②踞;③zuò;④xī;⑤弛;⑥nuò。
2.对歌的双方都藏起来,不是面对面对唱。
3.参加的人多;参加的面广;聚会的时间长等。
4.说有道理或没道理都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表达了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可赞赏,抒发了对生活、人生的由衷赞美之情。
6.(1)①句好。
该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报春花的形态,形象地写出了报春花的颜色。
(2)②句好。
句中用“唱歌”表现鸟的欢快,用“钻”字形象地写出了鸟儿飞得既快又高。
(意思对即可)课外迁移 1.①gunà;②zhēng;③jiàn;④chì。
2.①提前过年的意思;②农历正月初一。
3.过腊八,吃腊八粥,泡腊八蒜;过小年,祭灶王;过除夕,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过元旦,拜年待客;过元宵节,吃汤圆,逛灯会等等。
反映了北京人开心、快乐的心态和丰富多彩浓郁和乐的生活。
4.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元宵节既热闹、体面又壮美的特点。
5.能找出例句谈出体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