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

合集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解析中考历史材料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解析中考历史材料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解析中考历史材料题的能力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是我省近年来一直出现的题型,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综合性和主观性的试题,特点是材料来源特别广泛、立意有价值、信息量大、考查主干知识、思维迁移强和带有一定的开放程度等,而且在分值上占较大比例。

历史材料解析题让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进而表达出文中的观点和自己的借鉴,从而附带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等考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但从每年考生的得分情况分析,这部分的失分最严重,考生的解题能力过低。

很多考生对材料解析题不知所措,更有甚者直接放弃不看,还有一半左右的考生试卷乍一看答案满满的,其实组织的答案答非所问、没有专业术语的逻辑性、词不达意、繁文缛节,甚至错别字连篇。

那么,培养考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重史料教学的渗透,逐渐培养学生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新《课标》中,指出要不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这一目标不容易,仅用教科书中的信息不够,要充分发挥《历史地图册》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效材料,让学生见多识广,不断培养能力。

记得在讲授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课时,我引入了有关史料“抬棺出征”的故事,誓死收复失地正是有了他的这种报国决心,才能赢得新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收复祖国边疆大片领土。

同时在情感教育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这种爱国精神,突显不屈不挠的抗击外来侵略精神。

这样的史料不仅恰当地创设一种历史情境,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咋爱平时的教学中我还搜集一些有针对性的地图和图片史料,结合史料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再通过引导学生讲解问题,这样有意无意地培养了学生材料解析的能力。

二、结合近年来我省中考试题,探索历史中考材料题的命题特征和规律。

我已经连续带过五届初中毕业生,结合这五年我省的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来看,试题呈现出历史学科的独特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解答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答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答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能力材料分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

是近些年来中考历史必考的一大题型,分值高、难度较大。

面对它,有的学生如同得了恐惧症,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很茫然,脑袋一片空白;有的学生干脆把它放在一边,不加理睬……因此,历史成绩平平。

为了培养学生对材料分析题的解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我就一些做法和经验谈点心得体会。

一、学会把知识融会贯通,用历史知识解答历史现象。

首先让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历史知识,然后把它灵活运用到历史现象中去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这样,就不会对材料分析题产生恐惧症了。

例如:阅读下列材料。

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们情绪激动而绷紧,但绝不可折断。

”请回答:(1)材料一中“不同类型的国家”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使双方“纽带绷紧”的焦点问题是什么?这一焦点问题的解决对美国历史发展有何深远意义?【解题思路】第一个问题要联想到美国独立时,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

第二个问题提到林肯,就想到他领导的美国南北战争。

因此,这个问题实际上回答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焦点及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联邦制国家。

(2)黑奴制的存废问题。

它废除了黑奴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又一大障碍。

)二、仔细阅读材料,弄清题意。

做历史材料题犹如做语文阅读题、做数学应用题。

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把题意弄清楚了,才能完成它。

有的学生说根本就看不懂材料分析题,根本就读不懂材料分析题。

这是因为没有仔细阅读材料,走马观花,所以才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要认真阅读材料,深钻材料,研究材料,问题会迎刃而解的。

例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大市场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即16世纪前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全球化时代》请回答:材料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作用。

论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

论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
映的中心 问题 , 以 通过 三 个 渠 道 获得 :一 是 看 材 可 料的出处 , 因为有 些 材料 所 反 映 的历 史事 件 出处会
第三, 指导学 生对 材 料进 行 思维 加 工 , 提炼 , 结 合所学 知识 回答问 题 。 第 一种方 法是 直接引 用材料 中的某些语 句来 回
的理 解能力 和审题能 力 。
映某某 问题或 事件 的材料 ” 的字样 。
在 抓 住 了材料 所 反 映 的中心 问题 是 什 么之后 , 还要结 合所学 知识 搜 寻 与此 有关 的知 识 , 以便 于组 织答 案 , 解答 后面 的设 问。
再 则 , 学生 看准材 料后面设 问 的要 求 , 了 让 理解
材料 解析题 是 一种 考 查 学生 理 解能 力 、 归纳 能 力和文字 表达能 力 的综 合 考 查题 型 , 近些 年 来 各 是 种历史 考试必 考的一 大题型 , 分值 高 , 度较大 。多 难 数学生 在考试 中 , 出现失 分 严重 的情 况 一考 试 学
从 这 段 材 料 的 出 处来 看 , 以 “ 年 今 日割 台 是 去 湾” 句作 为切 入 口。 以台 湾 问题 为 中心 内容 选 取 一 材料 , 以丘逢 甲的《 春愁》 一诗作 为背景材 料 。
维普资讯
第 1 7卷 20 07年
第J 期 第 1 期
兵 团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0UR NAI oF B GTUAN EDU CATI ON S n IE H T
v 1 1 No 1 o.7 .
F b 2 a7 e .0r
2怎 样 区分晨 线和 昏线 ? . 答 : 明 确 日照 图 中地 球 自转 方 向 , 先 由晨 线 向 东, 可进 入昼 半球 ; 昏线 向东 , 由 则入 夜半球 。 3光 照 图 中 , 夜 长短状 况 的判读 ? . 昼 答: 某地 所在 的纬 线 圈 , 被晨 昏线 分成 昼弧 和夜 弧 两部 分 , 比较两 段弧 长 , 昼弧 长则昼 长 , 反之亦 然 。 4晨 昏线 与 日出 、 . 日落 的关 系 。 答: 不考 虑地 面 状 况 , 道 地 区和 二 分 日时 , 赤 各 地 6时 日出 ,8时 日落 ; 线 6 , l 晨 点 昏线 l 。其他 8时

如何培养初中生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初中生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吁 学融 立啦 / / 2 0 1 4 . 1 2
料 进行 迅 速 的 阅 读 和 准 确 的 分 析 。 f E l 很 多 学 生 的分 析 理 解 能 力 较 低 , 体 现在 以
F两 方 面 。
第一, 不会审题 。很多学生 冈为审题不慎 , 对材 料泛泛 而读 , 盲 目地 照搬j ! 《 { 抄材料和课 文中的信息 , 影 响了答题 的效 率和质量 。答 题时要 弄清楚是 根据材
第一 一 , 圈点 材 料 。在 阅读 材 料 的过 程 巾 , 应对材 料 中的关键词 句进行 圈点 ,
冈为这些 词句就是所谓 的有效信息 , 对答 题有 一定 的帮助。
第 二, “ 问什么答什么” , 切 忌 答 非 所 问 。材 料 解 析 题 的 答 案 是 埘 材 料 进 行 理解 、 概括 、 分析后得m 的, 有些 题 目还要 求 学 生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或 个 人 的 认 识 去 叫答 , 这类题 l 1 答 案有 一 定 的 开 放 性 , 答 案 会 超 越 教 材 观 点 。学 生 在 回 答 时 毁 理清思路 , 运 刚时政观点进行分析 、 纳 和 提炼 , 得 与 材 料 中 心 话题 相 联 系 的 结论 , 同时表述时注意概念正确 , 史 论结 合 、 切入要点。
料作答还是根据材 料 和所学 知识 作答 。一般 情况 下 , 要 求 根 据 料 中。
第二 , 不会带 着问题读 材料。材料 的字 里行 间透露着 问题 的要 点 , 此 学 带 着 问 题 渎 材 料 , 并 有针 对性地 去 留意材料 中跟 问题有 关 的段落 、 词 语 或
[ 1 『 以 省 时 问 。 三、 增强语言组织和表达能 力
常说 文史不分 家 , 通过 调查会 发现 , 历 史材料 解析 题得分 较高 的往往 是那

如何提高初中生对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能力

如何提高初中生对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能力
— —
【 英】 亚 历 ) 根据材料一 , 指 出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主要 代 表 哪 个 阶 级 的 利益 。( 2 分) ( 2 ) 根据材料二 , 归 纳 南 京 国 民 政 府 在 内 战 中 失 败 的 自身 原 因。( 4 : f J " ) ( 3 ) 综合上述 材料 和问题 , 概括 南京临 时政府 、 南京 国 民 政 府 短 时 间 消 亡 的 共 同 原 因 。( 3 3 ) - " ) 解题思路 : 前两问要从 材料 中总结 出答案 。 回答 第 ( 3 ) 问 要从 “ 南京临时政府” “ 对 广 大农 民 的 要 求 缺 乏 任 何 积 极 的 反 映” 、 “ 国 民党 ” 、 “ 同 组 织 良好 并 赢 得 广 大 农 民 支 持 的共 产 党 相 比, 它仍不能取得军事优势” 中 通 过 分 析 找 出 共 同 点 就 行 参考答案 : ( 1 ) 资 产 阶 级 。( 2 ) 经 济 困难 ; 政治腐败 ; 丧失 民 心; 军 队士 气 低 落 。 ( 3 ) 未 能 获 得 广 大 农 民支 持 方式 二 :提 问 内 容 是 根 据 材 料 并 结 合 所 学 历 史 知 识 回答
解题 技巧: 这 类 题 目 的答 案 往 往 就 出现 在课 本 中 , 这 就 要 指导 学 生 用 材 料 所 给 的 信 息 去课 本 中 寻 找 相 关 答 案 ,并 且 要 对 知识 点 进 行 再 概 括 。 例如 ( 2 0 1 3 年河北中考) 2 9 . 探 究 问题 。( 1 2 分) 材料一 : 裕 仁天皇( 1 9 2 6 ~ 1 9 8 9 年在位 ) 是 日本 战 时 的 最 高 统 帅 。1 3本 发 动 战 争 和在 战争 中 的重 大 决 策 , 都 是 在御 前 会 议 上做 出的. 得 到裕 仁 天 皇 的批 准 。 材料二 : 迷 恋带病真菌 、 杆 菌 研 究 的 裕 仁 天 皇 一 直 关 注 着 日本 细 菌 部 队 和化 学 部 队 的 发 展 ,并 一 直 给 予 充 足 的 经 费 保 障 。7 3 l 部队 ( 化学和细菌战部 队) l 9 3 6 年 奉 裕 仁 天 皇 敕 令 建 立 。1 9 4 0 年 裕 仁 天 皇 又颁 布 新 的 敕 令 , 将 部 队扩 充  ̄ t ] 3 0 0 0 人, 并 将 主 要 基 地 由黑 龙 江 肇 东 县 、五 常 县 移 到 哈 尔 滨 南 郊 的 平 房镇 。 7 3 1 部 队培 植 各 种 致 病 细 菌 , 并制造炸弹 , 在 实 战 中施 放 撒播 。 1 9 3 7 年1 2 月1 日, 裕 仁 天 皇 亲 自签 发 “ 华 中方 面 军 司 令 官 与 海 军 协 同攻 克 敌 国首 都 南 京 ” 的 命 令 。 占领 南 京 后 , 裕 仁 天 皇 还 奖 赏 攻 陷 南 京 的 日本 军 官 … …对 南 京 大 屠 杀 起 了 推 波 助 澜作用。 ( 1 ) 根 据 材 料 一 和所 学 知 识 , 指 出裕 仁 天 皇 发 动 了 哪 些 战 争。 ( 4 分) ( 2 ) 根据材料二 , 概 括裕 仁 天 皇犯 有 哪 些 战 争 罪 行 。 ( 4 分) 解题思路 : 答第 ( 1 ) 题时. 从 裕仁天 皇在位时 间 、 地位、 权 力、 事件可知 : 他 与 二 十 世 纪 三 四 十年 代 日本 侵 华 的 一 系 列 史 实有关 , 因此 。 答 题 时 要 对 课 本 中 日本 侵 华 的具 体 史 实进 行 综 合、 概括. 得出结论 . 而 不 能 只 列 举 两 三 个 具 体 事 件 。对 于 第 ( 2 ) 题, 学 生很 容 易 就 能 归 纳 出 裕 仁 天 皇 犯 有 进 行 细 菌 战 、 化 学 战 的罪 行 .难 度 在 于 通 过 南 京 大 屠 杀 这 一 史 实 归 纳 裕 仁 天 皇 犯 有 屠 杀 中 国 平 民 罪 。这 要 求 学 生 有 一 些 战争 法 规 和 惯 例 的知 识 。 参考答案 : ( 1 ) 二 十 世 纪 三 四 十 年 代 的侵 华 战 争 ; 太 平 洋 战争 。 ( 2 ) 进行细菌战 、 化学战 ; 屠杀 中 国平 民 。 四、 掌 握 中 考 历 史 材 料 解 析题 的解 题 步骤 学 生 在 答 历 史 试 题 时 要 掌 握 一 定 的 方 法 ,我 认 为可 以通 过 以下 几 个 步 骤 提 高 学 生 的 解 读 能 力 。 1 . 仔 细 阅读 材 料 。 阅 读 材 料 时 , 一定 要读全 , 不 能 忽 视 材 料 的标 题 、 注释 、 出处 。 这 些 说 明性 文 字 , 往 往能 够 提 供 材 料 的 时间 、 国别 、 背景 、 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 , 给考生某种暗示 和引 导, 应该 给 予 足 够 重 视 。 还 要 根 据 问题 去 读 , 这样有助于找 出 线索 。 2 . 针 对 答 案 从 材 料 中 可 以提 取 的题 型 . 答 案 往 往 包 含 在

怎样提高做历史材料解析的能力 doc

怎样提高做历史材料解析的能力 doc

怎样提高做历史材料解析的能力第一,要认真分析所设问题,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

传统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是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

如果提供的材料较难理解,尤其是文言文和翻译过来的外文资料,学生往往难以读懂,不知所云,这样就无从下手。

但问题往往可以给我们提供以相关信息。

如果我们先看问题,掌握所设置的问题的具体要求,例如要求回答背景、原因、过程、本质含义、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危害、影响等,这样就可以带着"问题信息"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这样通过分析所设问题,我们就明确了应该回答哪些内容以及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收集哪些"问题信息",而且这样做可谓省时省力,尤其是在中考时可以节约时间。

第二步,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

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

这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

必须要学会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中去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如果所给材料有文字出处的话,那么出处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所需信息,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接出答案打下基础。

第三步,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

"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

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

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

这也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

对此我们必须回忆教材中有关,并将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最后总结答案提供基础。

如果仅凭材料,往往难以回答完整。

第四,总结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审准设问,文字表达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解析史料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解析史料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解析史料的能力摘要:现在的历史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要培养初中生解析史料的能力,不能等到临近中考,应该从初一开始,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关键词:史料分析兴趣能力研究近几年中考历史试卷,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中考历史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能否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否概括出史料的中心内容,能否将所学内容与史料有机的结合等等,成为能否成功突破中考历史的重点所在。

我们不能等到临近中考时才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要想成功的突破中考历史,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精选史料,由浅入深,激发兴趣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等进行取舍。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例如讲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时,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通过幻灯片展示伏羲氏和神农氏的图片和一段文字史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然后提出问题:谁来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为了利于学生理解古文,播放视频片段《神农氏和伏羲氏的传说》,这就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传说中人物的主要贡献。

虽然史料是文言文的,但结合了视频史料,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再现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官认识,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相关史料,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

浅议历史材料解析题能力的培养

浅议历史材料解析题能力的培养


的经济封 锁 ,保 留香 港作 为 国 际通道 ,新 中国 没有 立 即收 回香 港 主权 。但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政
这是 解题 的第 一 步 , 教师 要 指 导 学 生对材 府 从 来 不 承 认 关 于 香 港 地 区 的三 个 不 平 等 条 料认 真地 阅读 分 析 并把 握材 料 的意思 ,做 到宏 约 , 声 明 将 在 适 时 时 机 收 回 香 港 主 权 。
— —
题 的 由来 、 回归 过程 及 历史 意义 。 材料4 :德 黑 兰会 议 前 ,美 、 英 、 中 三 国 因此 ,指 导学 生 阅 读 、分 析 材 料 ,把 握 材 政 府 首 脑 罗斯 福 、 丘 吉 尔 、 蒋 介 石 于 1 月2 1 日 料 的意思 ,成 为解 答 材料 解析 题 的基 础 。 至 2 日在 开 罗 举 行 会 议 , 签 署 了 《 罗 宣 6 开
就材 料解 析题 的解 题 思 路及 答 题方 法结 合课 堂 鸦 片 战争 以后 一直 被 英 国 占领 。 14 年 中华 人 99 教学谈 谈 心得 体会 。在教 学 中 ,可 指导 学 生从 民共和 国成 立 以后 ,为 了打破 帝 国主 义对 我 国
以下方 面入 手 。 阅读 理解材 料 ,把握材 料 意思 。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 学 材料解析题 能力
近 年 来 随着 考 试 改革 的不 断 深 入 ,材 料解 使欧洲封建社会瓦解 ,资本主义兴起。又例如 析题 在 高考 、会考 中所 占的 比重越 来越 大 ,因 下列材 料 : 此 ,如何 培养 和提 高学 生对 材 料解 析题 的解析 能力 ,是 历 史教师 的一项 重 要任 务 。在 此 ,我 阅读 下 列材 料 材料 1 :香 港 自古 以来 就 是 中 国 的 领 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韦学翠一、研究的背景、意义(一)研究的背景历史材料解析题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题型,其特点是材料来源广泛、信息容量大、灵活性强、考察层次高等,在中考试题中占据半壁江山的位置。

但是从学生试卷的卷面来看,历史材料解析题失分非常严重,同学们的材料解析能力普遍较低。

很多学生对材料解析题不知道从何入手,更有甚者弃题不答。

即便通过平时的讲解练习,大多数学生每当做材料解析题时还是要么不知所措,要么答非所问。

怎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呢?基于此,特提出此课题。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探索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分析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失分原因,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时做到“有的放矢”。

核心概念的界定 1.材料题:是一种最富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

该题要求学生能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进而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见解。

整体上说,就是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题型。

2.解析能力: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很基础很重要的能力。

因此历史科的中考《考试说明》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明确列出了三条具体要求:一是“阅读理解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整理,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

上述的三条能力要求成为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

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正体现了历史学科能力低到高、认知到应用的必然发展过程,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因此,做好这种题型决不是仅仅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所能实现的,而是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学科能力,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培养。

二、研究的目标及内容(一)研究的目标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探索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分析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失分原因,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时做到“有的放矢”。

研究的内容研究初中生材料解析题解题失误的现状及其归因。

调查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材料解析能力培养的现状。

分析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和规律。

探究材料解析题解题思路与方法的学法指导。

三、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研究的主要方法1.调查研究法。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初中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现状,以便分析成因。

通过教师访谈,了解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材料解析能力培养的现状。

2.课堂案例分析法。

通过课例分析,初步分析教师课堂行为存在的问题,然后和本年级组教师交流,探讨材料解析题解题的方法与策略。

3.文献资料研讨法。

搜集近年来全国各省市以及本地的中考试卷,阅读相关的史料教学期刊与文献,搜集整理其中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

研究的主要过程1. 理论学习准备阶段。

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在研究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阅读有关史料教学的理论书籍,这样就研究就有了理论支撑。

阅读时把相关的知识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并及时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在规定时间内上传到课题博客上。

阅读的书目有:《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朱煜著;《初中历史教师专业能力必修》朱汉国等著《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何成刚等著。

阅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沈为慧著。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教学期刊杂志。

同时也在网上浏览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最前沿的研究资讯。

通过前期的阅读,我对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有了初步认识,便于下一步研究过程的开始,同时在潜心阅读历史专著、网上阅读的过程中,也提高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

2.方案实施阶段调查了解目前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学、教现状,分析其原因:为了解目前初中生历史材料题解析能力的现状,我在所任教的三个班级随机发放了18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4份。

调查的现状及其归因分析如下:①超过半数的学生做历史材料解析题存在困难。

最主要的原因是平时做题少。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48%的学生对历史材料题很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在兴趣的引领下愿意去做材料解析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52%的学生在做历史材料题方面存在困难,超过半数同学,这是一个令人堪忧的现状,说明我们对学生进行材料解析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分析存在困难的原因:56%的学生认为平时做历史材料解析题少,10%的学生认为老师缺少指导,34%的学生认为理解能力欠缺。

很显然学生之所以在做历史材料解析题存在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平时历史材料解析题做的少。

②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材料解析题还是相当重视的。

从学生对材料学习的心态而言,调查中,选择愿意所占的比例较大,达81%数据超过八成,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材料材料解析题还是相当重视的。

愿意接受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各种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

非常迫切需要老师的指导。

③学生解析熟悉史料的能力高于处理生疏史料的能力;文字叙述性史料的解析能力高于对数字图表材料的解析能力。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从史料的来源看,43%的学生对来自教材中使用过的材料把握较好,学生解析熟悉史料的能力强于处理生疏史料的能力;51%的学生擅长做文字叙述性史料题。

学生对文字叙述性史料的解析能力强于对数字图表材料的解析能力。

这显然是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文字叙述性史料题是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

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者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

④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

通过问答,发现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历史书籍少的可怜。

书目就是几本通史。

读的少,文字功底弱。

对文字的理解把握就不准确或不透彻,特别是遇到文言文材料时则问题更突出。

学生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

这直接影响对材料的解析。

⑤答题基本思路、方法和技巧欠缺。

从问答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尚未真正掌握解析史料的基本方法。

分析、归纳、比较、概括、论从史出等历史思维能力弱。

审题不清或读不懂史料不会捕捉史料提供的已知信息来加以分析综合。

在调查分析学生历史材料题解题能力的现状之后,我又对本校教研组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访谈,我发现初中历史教师基本还没有认识到史料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学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许多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史料教学的相关常识性知识仍比较缺乏。

就连“什么是史料?史料的类型有哪些?史料选择的最基本原则是什么?”这些基本概念都很模糊。

这也难怪,我们校历史教研组一共14人,历史科班出身的仅有5人。

大多数老师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史料教学的意识不强。

第二,历史课周课时数太少,一周只有两节课。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往往重史实而忽略史料。

课堂上很少呈现史料,没有对学生进行材料解析的指导。

第三,当前我们历史课所利用的史实材料基本上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或图片史料。

老师们对课外各种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利用相对来说较少,而现在的考试试卷上大量呈现的都是课外的文字、图片史料以及各种数据表格,容量大综合性强。

题的难度、广度之大,是我们历史老师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分析存在问题,努力找到解决对策。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发现了当前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能力的培养的问题,针对在学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历史材料的解析能力,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第一:从历史课堂入手,设计史料练习。

何为史料?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

史料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增加历史教学的容量与信息;有利于增强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重、难点选用那些有针对性的史料,结合史料设计问题,通过精心设计史料练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的能力。

[案例1]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1.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

出示史料:材料一:自秦始至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朱元璋《皇明祖训》设问:①从材料来看,朱元璋为何废丞相?②朱元璋是如何来弥补废除宰相制后的权利真空?这种做法对朱元璋的好处是什么?材料二:“劳模”朱元璋:“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设问:废丞相会给他造成什么麻烦?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找出朱元璋废丞相的原因:朱元璋因担忧丞相“专权乱政”而废丞相。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二问,总结废丞相,权分六部的做法使朱元璋直接控制了军政大权。

最后再谈此举的弊端: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全国大事都有其来决断,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来帮助处理政事。

设内阁,协助决策。

出示明朝内阁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确是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3)厂卫制度,特务统治。

出示历史材料: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思考:京官们为何惶惶不可终日?通过思考,学生了解厂卫制度是如何实行恐怖专政,从而加强君主专制的。

2.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出示史料: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设问: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利用材料中反映信息,如“承旨、出政”等,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军机处的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深入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作用是强化专制皇权。

强调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本案例呈现有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史实材料,让学生先阅读史料,然后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来分析材料。

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深入思考,掌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加强的措施。

在课堂上对史料精讲精练,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

第二、分析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规律。

川教社历史课程资源网上有大量的历史课件、文字资料。

其中有蒋国化老师编写的2012、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卷分类汇编,涵盖了近两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真的是集大成者,非常有借鉴价值!我从网上下载了这两套试卷汇编,认真研究,再结合2014年徐州市历史中考试题,认真分析材料解析题命题原则及特点: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历史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大都通过文字或图表等材料,创设生动、活泼、直观的情境,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同时还根据具体材料设计适量的开放性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