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炎帝与蚩尤
黄帝炎帝和蚩尤的故事

黄帝炎帝和蚩尤的故事黄帝炎帝和蚩尤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经典故事之一。
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位伟大的英雄黄帝炎帝和蚩尤之间的战斗和和解。
根据传说,黄帝炎帝和蚩尤是中国远古时代的两位部落首领。
黄帝炎帝是炎黄子孙的首领,而蚩尤则是巫山氏族的首领。
由于领土和资源的争夺,两个部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
黄帝炎帝和蚩尤都是出色的战士和领导者。
黄帝炎帝善于用火,他创造了许多农业工具和武器,并以火焰作为他们的部落标志。
蚩尤则是一位弓箭高手,擅长使用石头和兽皮制作的武器。
经过多年的战斗,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最终,黄帝炎帝和蚩尤决定面对面地进行决斗,以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
他们在战斗中展示了无穷的勇气和智慧。
在激烈的决斗中,两位英雄互有胜负,但他们也逐渐互相尊重和了解对方。
他们明白到,持续的战争只会让双方都失去更多,而和解可能会给双方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发展。
最终,黄帝炎帝和蚩尤决定停止战斗,通过和解来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
他们在一起共同创造了和平,并发誓永远维护和平与繁荣。
黄帝炎帝和蚩尤的故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故事强调了和解与合作的重要性,告诉人们只有通过和平解决争端,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故事也成为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经典之一,许多人将黄帝炎帝和蚩尤当作英雄和传奇人物来崇拜和纪念。
他们的英勇事迹和智慧思想也一直影响着后代,并被用来教育人们团结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黄帝炎帝和蚩尤的故事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展现了中国远古时代的历史与传说,更告诉我们人类应该珍惜和平、追求和谐共存的理念。
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

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在上古时代的冀州有很多部落。
在这许多的部落里面有一个叫蚩尤的部落首领,他横行霸道,想尽办法占领其他部落。
蚩尤想趁着炎帝弱小的时候占领炎帝的国家。
炎帝和黄帝是近亲,黄帝听说炎帝的部落要被蚩尤占领,就派所有部队来帮助炎帝。
第二天,黄帝来到战场上看见蚩尤,他带着81个铜头铁额的兄弟。
黄帝看到蚩尤的部队这么强大,派六大野兽来助阵,过了一会儿六大野兽到达了战场,于是,黄帝发下命令,所有野兽开始攻打蚩尤的部队,狮子威风凌凌,罴冲在主力部队的前面,黑熊大怒。
可是蚩的部队也不示弱,他们绝E地反击,黄帝只有暂时撤退,过了一会儿黄帝的部队渐渐停止进攻,蚩尤看准时机冲上战场,黄帝看情况不妙,很快的逃跑到深山老林,害的黄帝的部落乱作一团,这时天已经黑了,黄帝班师回朝,回到自己的住处,召集了所有大将开了个集体会议,黄帝问:“谁能像个办法,既不伤害我们的军队的利益又能可以很好的看辨认方形呢?”其他人都在想:这是其中有个人说:“我们可以造一个指南车,让我们分清方向。
”黄帝想了想说:“我们怎样才能做成指南车呢?”又有一个人说:“我听说过在某个地区有一块天然磁石,可以指示方向,我们还可以在上面放上一个勺子,然后安装到车子上,就应该可以了吧。
”黄帝同意了。
他们在凌晨一点照着地图找到了天然磁石,马上按照那个人说的做,眨眼间就到了战斗的第三天,蚩尤还是躲到了深山老林,这是黄帝坐着指南车来到了山上,蚩尤见黄帝弄来这么个东西,很害怕。
蚩尤就施展妖术,不一会儿整个战场都变得雾蒙蒙的,黄帝找来风伯来散雾。
虽然狂风大作吹了三天三夜还是雾蒙蒙的,黄帝急了,马上把太阳之神找来,蚩尤的兄弟见这么大的太阳全都逃跑了,蚩尤也跟着一起逃跑,黄帝见蚩尤罪大恶极,用宝剑把蚩尤的头颅看了下来。
可是不知过了多少年,蚩尤的无头尸身重新复活了,他找到了自己的头颅,随后把他的头颅重新放到了他的脖子上,然后他就用妖术把他的兄弟全部复活了,这是黄帝听到了这个消息,有召集部队,准备迎战,蚩尤敲响了战鼓,战鼓震聋欲耳,黄帝走上战塔观望战况,一看,原来蚩尤正在不要命的往前冲,黄帝下令,放箭!几千个箭如雨下,冲向蚩尤的部队,这是蚩尤乱成一团,一下就死了十几个妖怪,蚩尤看情况不妙,马上撤离到一个山洞里,黄帝见蚩尤停止进攻,黄帝就小心翼翼走出了部落,四处寻找蚩尤,忽然成千上万个猛兽围攻,原来蚩尤是想要偷袭,于是黄帝的部落展开一场恶战,过了一会儿蚩尤的军队全军覆没,黄帝把蚩尤抓住,封锁在地狱里了。
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黄帝和炎帝的故事黄帝、炎帝、蚩尤是这样的故事:黄帝与炎帝同族,也是少典氏的后代。
母亲名叫附宝。
附宝结婚多年没有生育,心里非常焦急。
忧心忡忡的她晚上不能入睡,出门仰观天象,向上苍祈祷。
忽然北斗七星的第一颗天枢星周围出现一道巨大电光,四射的光芒十分耀眼。
附宝一阵头晕目眩,竟然感应而怀胎,整整两年后生下了黄帝。
黄帝从小有奇异之像,似乎是注定要做中央天帝的。
他天生四张面孔,能同时注意东南西北四方动静,天上人间的任何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炎帝因为仁慈,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拥戴,势力逐渐扩大。
炎帝所在的姜水流域和黄帝所在的姬水流域相距不远,虽然是同族兄弟,但是水火不容,终于在阪泉之野爆发了大战。
结果以炎帝败退南方告终。
但战争并没有到此结束,炎帝的后裔与属下先后奋起为他们心中的偶像、崇敬的君主复仇,虽九死而不悔。
在成为中央天帝前,黄帝先后和炎帝、蚩尤、刑天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最终打败了对手,统领了宇宙。
率先领兵讨伐黄帝的是炎帝的苗裔战神蚩尤。
蚩尤是勇猛异常的人物。
他是南方的巨人族,家里兄弟八十一个,各个身高数丈,铜头铁额,头上生有尖利的角,耳边长有剑一般的毛发,尖利胜过铁枪铜戟,一头抵来,神鬼莫挡。
蚩尤善于制造各种兵器,锐利的长矛、牢固的盾牌、轻巧的刀剑、沉重的斧钺、强劲的弓弩,都出自他的巧手。
当初炎黄之战时,蚩尤作为炎帝的武将随军听用。
战争失利后,不幸被俘,做了黄帝的臣仆。
他也趁机打探黄帝的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蚩尤通过一段的观察,认为黄帝只是好大喜功,并没有什么实力。
在新结交的好朋友风伯、水师的帮助下,他偷偷回到南方,劝说炎帝重整旗鼓,报仇雪耻。
炎帝沉默了许久,说:“我为人间播撒五谷,又尝遍百草,就是想让人民摆脱饥饿、病痛,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是阪泉之野,就死伤无数,我再不愿意让天下百姓受战火之灾了!”蚩尤见炎帝已无斗志,便聚拢来摩拳擦掌的兄弟,收编山林水泽的魑魅魍魉,又发动骁勇善战的三苗人民。
一切准备就绪,蚩尤假借炎帝名号,正式举起反抗大旗,指挥军队,杀向黄帝。
黄帝炎帝蚩尤

黄帝炎帝蚩尤黄帝、炎帝和蚩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重要人物。
根据史书和民间传说,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被认为是中国神农氏的始祖,而蚩尤则是华夏部落的首领。
这三个人物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故事也被广泛传扬和研究。
黄帝,即黄帝轩辕,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据说黄帝是上古时期的伟大君主,也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黄帝的生平事迹相传在《史记》等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
黄帝作为君主,致力于治理国家,培养人民的美德和道德,推动社会的发展。
而且,黄帝还制定了一套关于医药和农业的原则,被尊奉为中国神农氏的始祖。
黄帝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治国才能,还在于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炎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中国神农氏的始祖,也是农业的创始人。
根据传说,炎帝发明了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教给了人们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畜等生活技能。
炎帝的贡献被视为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巨大促进。
他的故事和贡献成为了古代文献和民间传说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人们研究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资料。
蚩尤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民间传说中的又一个重要人物。
据说蚩尤是华夏部落的首领,也是一个勇猛的战士。
蚩尤被描绘为一个具有超凡力量和勇气的战士,他率领着华夏部落与其他部落进行了多次战斗。
蚩尤的英勇事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成为了中国古代英雄的代表之一。
黄帝、炎帝和蚩尤这三位传说中的人物,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更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他们的故事在中国的史书和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并成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炎帝和蚩尤的故事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黄帝和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中国农业文明的创始人,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重视先祖的贡献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蚩尤作为一个英勇的战士,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保护自己的家园和民族的利益。
另外,黄帝、炎帝和蚩尤的故事也对中国的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

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
姓公孙,生於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
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建国於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
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神农氏」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神农氏无可奈何,求助於黄帝。
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於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
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
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
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於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
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
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
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於起兵反抗。
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
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
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讨伐。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
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有四妃十嫔。
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
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
又次妃为彤鱼氏。
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
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时代,黄帝就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位代表人物,人们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他带领中华文明从野蛮向文明发展,从而将他奉为人文始祖。
根据《二十五史新篇》:黄帝可能实有其人,是父系氏族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长。
炎帝黄帝蚩尤的故事

炎帝黄帝蚩尤的故事
炎帝黄帝和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两个重要人物。
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被广泛传颂和引用。
下面是他们的故事。
炎帝黄帝是中国神话中的九五之尊,也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相传黄帝在古代就是一个勇敢而聪明的领导者。
他发明了农业技术、制作了农具,教人们种植粮食和养殖动物,实现了人类的较长时间定居。
黄帝也是中医学和军事战略的创始人,他开创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并亲自治疗疾病。
在与蚩尤的战斗中,他领导黄帝部族取得了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勇猛而凶狠的敌人。
他是一位拥有极强战斗力和统治欲望的战神。
据传说,蚩尤的身体强壮,手持巨斧,能够召唤风雨雷电,操纵兽群攻击敌人。
他带领着狼、虎、豹等猛兽组成的野兽大军,对黄帝部族发起了多次进攻。
然而,蚩尤最终在与黄帝的战斗中失败,被黄帝所杀。
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斗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代表着与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对抗的精神。
他们的故事鼓舞了后代人民不断探索、勇于尝试、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是炎帝黄帝和蚩尤的故事,它们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密不可分。
通过了解这些古代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这些故事也向我们传达了勇敢、智慧和坚定的价值观,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华夏三祖:黄帝炎帝蚩尤

华夏三祖:黄帝、炎帝、蚩尤华夏三祖:黄帝、炎帝、蚩尤大约5000 多年前,黄河中游和汾水下游地域,有一万多个大小不等的部落,其中有三个较大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黄帝、炎帝和蚩尤。
三个强大的部落相互征伐,最后黄帝征服了其他两个部落,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
黄帝、炎帝和蚩尤,被中华民族尊为华夏三祖。
黄帝轩辕氏黄帝族图腾:黄帝族人祖居黄土高原,原以” 天鼋”即大神龟为图腾,后改为蛇龙为图腾,称黄龙。
相传黄帝就有“黄龙体” 而“乘黄龙升为天帝” 。
炎、黄、蚩大联盟后,天鼋与蛇龙也复合缠绕而成为“玄武” “玄武谓龟蛇,位于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楚词•远游》)。
此图腾为蚩尤族和天鼋族的联盟图腾,在民间被称为“北方之神” 。
黄帝(公元前2717——前2599 年),有熊氏部落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此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有四妃十嫔。
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方雷氏女,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次妃鬼方氏,名嫫母,在三人之下,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
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青山彭氏敦睦谱•宗系》记载:“黄帝生二十五子,依序为:娶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酉、祁、冯夷、滕等六子;娶方雷氏(女节),生龙苗、葴、荀、任、清、采等六子;娶彤鱼氏女,生夷鼓、缙云、乔伯、姞、僖等五子;娶鬼方氏(嫫母),生苍林、青阳、儇、詹人、依、禺、累祖、白民等八子。
一女曰女华。
”黄帝二十五个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
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另外,苍林、青阳与姬同姓。
而五帝少昊(己姓)、颛顼(次子昌意之子)、帝喾(长子之孙)、唐尧(长子玄孙)、虞舜(次子八代孙),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裔。
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黄帝和炎帝的故事黄帝、炎帝、蚩尤是这样的故事:黄帝与炎帝同族,也是少典氏的后代。
母亲名叫附宝。
附宝结婚多年没有生育,心里非常焦急。
忧心忡忡的她晚上不能入睡,出门仰观天象,向上苍祈祷。
忽然北斗七星的第一颗天枢星周围出现一道巨大电光,四射的光芒十分耀眼。
附宝一阵头晕目眩,竟然感应而怀胎,整整两年后生下了黄帝。
黄帝从小有奇异之像,似乎是注定要做中央天帝的。
他天生四张面孔,能同时注意东南西北四方动静,天上人间的任何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炎帝因为仁慈,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拥戴,势力逐渐扩大。
炎帝所在的姜水流域和黄帝所在的姬水流域相距不远,虽然是同族兄弟,但是水火不容,终于在阪泉之野爆发了大战。
结果以炎帝败退南方告终。
但战争并没有到此结束,炎帝的后裔与属下先后奋起为他们心中的偶像、崇敬的君主复仇,虽九死而不悔。
在成为中央天帝前,黄帝先后和炎帝、蚩尤、刑天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最终打败了对手,统领了宇宙。
率先领兵讨伐黄帝的是炎帝的苗裔战神蚩尤。
蚩尤是勇猛异常的人物。
他是南方的巨人族,家里兄弟八十一个,各个身高数丈,铜头铁额,头上生有尖利的角,耳边长有剑一般的毛发,尖利胜过铁枪铜戟,一头抵来,神鬼莫挡。
蚩尤善于制造各种兵器,锐利的长矛、牢固的盾牌、轻巧的刀剑、沉重的斧钺、强劲的弓弩,都出自他的巧手。
当初炎黄之战时,蚩尤作为炎帝的武将随军听用。
战争失利后,不幸被俘,做了黄帝的臣仆。
他也趁机打探黄帝的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蚩尤通过一段的观察,认为黄帝只是好大喜功,并没有什么实力。
在新结交的好朋友风伯、水师的帮助下,他偷偷回到南方,劝说炎帝重整旗鼓,报仇雪耻。
炎帝沉默了许久,说:“我为人间播撒五谷,又尝遍百草,就是想让人民摆脱饥饿、病痛,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是阪泉之野,就死伤无数,我再不愿意让天下百姓受战火之灾了!”蚩尤见炎帝已无斗志,便聚拢来摩拳擦掌的兄弟,收编山林水泽的魑魅魍魉,又发动骁勇善战的三苗人民。
一切准备就绪,蚩尤假借炎帝名号,正式举起反抗大旗,指挥军队,杀向黄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炎、黄、蚩尤之间的战争神话,古籍中叙述较多,然而却多是只言片语,现大体归纳如下:炎黄之战,大体有两种说法。
一说,炎帝无德,黄帝伐之:“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二帝用师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国语·晋语四》);“故黄帝者,炎帝之兄也。
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并其地,天下乃治”(《新书·益壤》);“夫兵者,所以禁暴除乱也。
炎帝为火灾,故黄帝禽之”(《淮南子·兵略训》);“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扶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五帝本纪》)。
一说,神龙氏衰,无力抵御蚩尤叛乱,黄帝遂乘机代之而起:“昔天之初,诞作上后。
仍设建典,名赤帝。
分正上卿,名蚩尤。
于宇少昊,以临四方。
司□□上天未成之庆。
蚩尤乃逐帝,争与涿鹿之阿,九隅无遣。
赤帝大慑。
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以兵甲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
邦名之曰:绝乱之野。
”(《逸周书·尝麦解》);《史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却又混同了第一类说法中的某些内容:“轩辕之时,神龙氏衰,诸侯相侵伐。
暴虐百姓而神龙弗能征,于是轩辕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此外又说蚩尤乃炎帝子孙,与帝(当为黄帝)争位复仇。
“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好兵而喜乱逐帝而居于涿鹿”(《路史·后纪四》)。
从这些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到炎、黄、蚩尤神话故事的原始形态,甚至不能直接从中获得故事的完整情节。
然而这一神话却关系到华夏族的起源,因此学者们对此十分重视。
他们试图剖析这三者的神话原型,挖掘古代神话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以及神话本身产生、流传的特点。
这其中不乏精辟之见。
神话学权威袁珂先生在其《神话论文集》中认为炎、黄为上古氏族集团,两族相临,但战乱频繁,黄帝败炎帝而统治中原。
蚩尤为炎帝后,他与黄帝的战争是炎黄战争的继续,也就是炎、黄二族冲突的继续。
另一位著名学者丁山先生考证所谓黄帝败炎帝的阪泉之战即黄帝败蚩尤的涿鹿之战,因为阪泉与涿鹿很近,广义来讲阪泉即涿鹿,而炎帝即为蚩尤。
刘城淮先生却在其著作《中国上古神话》中认为:炎、黄之战与黄、蚩之战确如《史记》所记当为两战,且蚩尤为炎帝后纯属后人编造。
何新先生在其新著《诸神的起源》中也认为炎帝非蚩尤,此两者无关,并对炎、黄之间的战争进行了一番梳理。
玄珠先生在《神话三家论》中把黄帝与蚩尤的战争理解为巨人族对天神的抗争。
但是综观以上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他们当中不少人常常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即:客观世界并不是直接进入神话的,它是人对社会和自然进行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而产生的结果。
神话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也不是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因此研究神话当然要结合神话创作的思维方式。
另外,我们知道神话开始往往都是口头流传,流传日久方有文人记述。
在这样一段流传期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战争不断,很难免使形成中的本族流传神话混合其他民族神话的内容,也使本来单纯的神话人物变得复杂难解。
此外,在文字记录后,由于后人难于理解前人的思维方式,不明白神话的真实内涵而对原始神话加以改动也是屡见不鲜,且后人对神话的整理和改动也往往带有当时代的思维方式掺杂其中。
故而对于炎黄神话遂有这样复杂难辩的记载。
正因为如此,把炎、黄、蚩尤这些神话的对象坐实为具体的历史事件,是不大明智的。
神话的历史价值在于它是原始人立足于生活实践创造的,它反映原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家庭制度、劳动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鉴于这种情况,我将在以下内容中,对上述所引材料从神话思维和神话流传这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分析这个神话中所包含的时代信息及其自身变化发展特点。
一、关于炎黄之关系《太平御览》七十九引《归藏》言:“昔黄神与炎神争斗与涿鹿之野。
将战,筮于巫咸曰,果哉而有咎”。
我们知道《归藏》是先秦一部比较古老的卜筮书,它所保留的信息当是比较古老的。
在这里黄帝被称为黄神,炎帝被称为炎神。
这应该是神话历史化之前的记载,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接近炎黄神话原始形貌的版本。
而黄神与炎神,一为天神,一为地上火神,他们之间的战争很有可能是某一意向的象征形式。
因为神话作为原始先民集体意识的一种语言描述形式,已沉积着许多受集体规范和传统规范所制约的文化模式因素,掺合着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心理因素,渗入着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们的主观意识。
因而,神话的思维形式中所谓的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早已融进了作为思维主体而存在的一定社会群体及世代沿袭的文化化了的类化意象。
这种类化意象在神话中以象征形式表达出来。
在《淮南子·兵略》篇中记载“兵所来者远矣!黄帝与炎帝战矣!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
这似乎正好为以上观点做注脚。
丁山先生据此推断:“所谓[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的故事,可能就是禳除火灾的寓言,不必实有其事了。
”从神话思维的特点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样看来,许多学者试图将炎黄战争神话解释为上古氏族集团之间的战争在神话中的反映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了?那么,是否可以说研究炎黄战争神话并没有多少历史意义了呢?不,以上我们只是从神话的思维模式来看炎黄战争神话的生成。
但是神话并不是纯主观的东西,它不像后世文人创作那样的一次性完成内容的编排,也不像后世的文学作品是通过作者的艺术想象完成。
神话的存在确有其历史价值,因为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原始人类还没有能够将认识的主体从客体中完全区分开来。
他们只能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即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去观察和体验并将此推及万事万物,甚至把主体的感觉、情感、想象等投射幻化到对象上。
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立足于生活实践,如日出月落的空间意象(东西方位)、春华秋实的时间意象(春秋时节),以及食物的外貌和味道等等。
这些正是神话存在的客观基础,也是神话进入历史研究领域的客观依据,它的历史价值正在于此。
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将神话的表面存在形式误认为实际存在过的历史,而忽视了神话背后的文化、心理、社会价值。
比如《述异记》中所谓“撅地得骷髅如钢铁者,即蚩尤之骨也”。
《梦溪笔谈》三中“解洲临泽,……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好象神怪还有了考古学依据似的,这是古人对于神话的虚象表达形式不理解,而把它当作了实际存在物了。
今天的学者考证阪泉与涿鹿的方位并以此断定炎帝即蚩尤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
此外,我们对于神话的研究还要注意它产生之后作为客体在流传中的变化特点。
神话产生之后,作为一定的客观存在形式存在于某一氏族或氏族集团中。
在它的流传过程中,从思维方式、传统习惯到特定时期的社会意识都会对神话的内容、形貌发生影响。
我们可以把这种影响称为神话发展的“层叠效应”。
随着人们理性思维的逐渐成熟,史家、经学家不再满意人类童年时期的粗劣作品,他们往往试图将神话历史化或合理化。
这种"文明化"神话的过程在很多民族中都曾出现过,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炎黄神话当然也受着这种影响。
在第一类引文中表现出来的黄帝中央君主的身份,可以断定是后世文化观渗入的结果。
我们知道产生炎黄蚩尤的时代中国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那时还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更不可能有管辖广大地区的统一国家了。
所以在第一类记载中,显然是后来记述者把以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中央大一统思想,当作了在历史上早已出现了大一统思想。
在还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条件下,“推当今以览太古”的结果,这是神话在流传过程中向着历史化方向转化的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
黄帝、炎帝都只可能是各自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主神,并在神话中代表各自部族。
炎帝(或说为神龙氏、或说为列山氏)为南方之神,炎帝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活动的部族。
而黄帝神话据顾颉刚先生考证最早出现在中国的西北方的游牧民族。
《史记》载黄帝族“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也可为证。
所以炎帝族与黄帝族本来是两个在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很大区别的氏族集团。
那为什么文献中有他们是兄弟族的记载呢?我们知道炎、黄两族最终合而为一。
当一个民族的人融合到了另外一个民族,这个民族的神话也往往带到另一个民族的神话中。
正是通过民族间的冲突与交流,这两个族团不仅在血缘上,而且在宗教、心里和文化上,都发生了全面的融合。
其结果必然导致他们在宗族谱系和历史上,也混同为一了。
炎、黄二帝便成为华夏族共同的祖先。
这就难怪后人认定他们原本同族同源,是兄弟。
二、关于炎帝蚩尤之关系对于炎帝、蚩尤之关系,最具传奇性,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蚩尤为炎帝后代。
著名学者袁珂先生也赞成这一说法,他说:“炎帝与黄帝的战争,实际上也就是黄帝和炎帝的战争,因为蚩尤是属于炎帝的氏族集团,炎帝兵败。
然后有蚩尤奋起,与炎帝复仇。
”并紧接着列举了夸父、刑天、共工几个例子说明他们与黄族后代的战争都是炎黄战争的余绪。
在讨论蚩尤究竟是否炎帝后代之前,我们先讨论下列现象:在《山海经》神话中炎帝、黄帝本是对立的两族,而后所出现的神几乎都出自这两个氏族,其中有许多是黄帝和炎帝的后代。
如鲧、禹、颛顼、禺强……都是黄帝的子孙,而炎帝的子孙中最系统的就是炎帝诸女,如衔石填海的精卫、楚怀王所遇的巫山神女、师赤松子入火自烧而成仙的炎帝少女。
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之野的蚩尤、与帝争神位的弄天、与颛顼争帝位而怒撞不周山的共工,则都是炎帝氏族中与黄帝抗争的英雄人物。
如果说炎帝与蚩尤的关系只是两族关系或是文献记载的问题,那么这样一个神话系统的出现应另有其特定的文化意义。
神话的产生和流传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共同思维基础上的。
由于神话的象征性,在象征中包含的主体因素都必须是经过多少代孕育的约定俗成的集体的产物。
在以某一血缘氏族,某一部落群体或某一民族群体作为基本结构的社会,人的意识长期囿于一定的集体之中,既不可能形成超越于集体意识的人类意识,也不可能形成离析于集体意识的自我意识。
特别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宗法本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这种集体意识。
这个特点已经鲜明地反映在中国神话体系化、家谱化的形式中。
事实上,中国上古神话已经是一个放大了的宗族集团的神话体系。
那么炎帝族诸神系统,黄帝族诸神系统当是这种集体意识的产物了。
蚩尤在事实上是炎帝的后代是不能肯定的。
他本是东黎族主神,《尚书·吕刑》中说:“若古有训,蚩尤唯始作乱,……苗民费用灵,制以刑”。
这部极早的典籍实际上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蚩尤是苗民之君。
他与炎帝似乎并没有什么血缘瓜葛。
另外,假使蚩尤为炎族部落中对黄帝抗争的英雄,那么古籍中为什么会有如下记载呢?“黄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遂置以为六相之首”(《管子·四时》);“制服蚩尤,(黄)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