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豆食心虫与大豆红蜘蛛的发生识别与防治技术
大豆红蜘蛛发生与防治论文

浅析大豆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近年来红蜘蛛对我镇大豆的危害已经由次要地位上升为主要有害生物,严重影响大豆产量。
今年我镇对大豆红蜘蛛的发生及防治进行了探讨,为今后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形态特征红蜘蛛属于蜘蛛纲、蜱螨目、叶螨科。
雌性成螨:有冬、夏型之分,冬型体长0.4~0.6mm,朱红色有光泽;夏型体长0.5~0.7mm,紫红或褐色。
体均卵圆形或梨型,前端稍宽且隆起,体背刚毛细长。
雄性成螨:体长0.35~0.45mm,紫红至浅黄色,纺锤形或梨型,体背两侧有的具有黑绿色斑。
卵:球形,浅黄白至橙黄色。
幼螨:足3对,体圆形,黄白色,取食后卵圆形浅绿色,体背两侧出现深绿长斑。
若螨:足4对,淡绿至浅橙黄色,体背出现刚毛,后期与成螨相似。
二、危害特点成螨和若螨喜群集于大豆叶背面结丝成网,以口器刺吸危害。
大豆叶片受害初期叶正面出现黄白色斑点,3~5d以后斑点面积扩大,斑点加密,叶片开始出现红褐色斑块。
随着危害加重,叶子变成锈褐色,似火烧状,叶片卷曲、枯黄、最后脱落。
受害严重的,植株矮小,叶片稀少甚至枯死,豆荚明显减少,发育不良,结实率低,豆粒变小,对产量影响较大。
三、发生规律大豆红蜘蛛一年在我镇发生8~12代,以受精的雌性成虫在土缝中、杂草根部、大豆植株残体上吐丝网越冬。
第二年4月份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和产卵,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开始孵化出幼虫,先在杂草上危害与繁殖,6月份则转移到大豆植株上危害,初为点片发生,后靠爬行或吐丝下垂借风雨扩散,开始先危害下部叶片,再向上蔓延,当繁殖数量过多时,常在叶尖聚集,向下滚落,并随风飘散,向其它植株扩散。
施用氮肥多的地块发生重;当植株枯死食物缺乏时,有迁移的习性,7~8月份为危害高峰期。
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受精卵可发育成雌雄两性后代,1头雌性成螨一次可产卵120粒。
而孤雌生殖所产生的未受精的卵则发育成雄螨,发育后的雄螨还可以同原来的雌螨交配,交配后的雌螨再产生雌雄两性后代。
浅析几种大豆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杂生灰 、 黄、 褐色, 前缘有外斜 的 1 0余条黑紫色短斜纹 。卵 为椭圆形, 稍扁平, 黄褐色。初孵化 的幼虫淡黄色. 头部黑色: 入荚后 的 2龄幼虫体 色乳 白; 4龄 幼虫逐渐 变为鲜红 色: 脱 荚入土后 的幼虫 由红变黄 。蛹 为长纺锤 形, 赤褐色. 体长 5 7 am。茧有越冬茧和羽化茧之分 。大豆食 心虫 1 r 年 1 代, 以 老熟幼虫在 土壤 中越冬. 第 2 年 7 月 中下旬幼虫化蛹羽化. 迁飞到大豆 田, 上午潜伏 不动, 下午 3 - 4时后在大豆 田边 可 见成蛾相互追逐 昱 蛾团现象 。卵多产在豆荚上. 1 荚上产 1 粒, 8月上 中旬幼虫孵化后爬行 于豆荚上 , 在豆荚侧缘 咬穿 钻入荚 内, 蛀食嫩豆。 直至大豆成熟后, 老熟幼虫从荚 内蛀 小
播种施肥施 于播种 沟内。② 或用总含量剂总含量 1 0 %的种衣剂.进行种子 包衣 。 ③用 5 %甲拌磷颗粒剂 3 0 ~ 5 0 k g / h m2 , 结合播种施 于播
种沟 内。 三、 红 蜘蛛 红蜘蛛属蜱螨 目叶螨科。幼螨及成螨均 以刺 吸式 口器
浅析几种大豆虫害的识别 与防治
刘 武伟
一
、
大 豆 食 心 虫
大豆食心虫俗名小红虫, 属鳞翅 目小卷叶蛾科 。以幼虫 蛀人豆荚食 害豆粒. 轻者虫食率 2 % 5 %. 重者达 7 %~ 1 0 %以 上, 严重影响大豆品质 和产量 。
1 、 识别 成虫是 暗褐色小 蛾, 体长 5  ̄ 6 m m。 翅展 1 2 ~ 1 4 am r , 前翅
其 越 冬 场所 是 豆 田。 成虫飞翔能力很弱。 不能远距离飞翔。 在
雌性成螨 椭圆形, 体长 0 . 4 ~ 0 . 6 m m, 红褐 色, 体 背两侧各 有黑褐色长斑 1 块, 有时分隔成前后 2块 。雄螨体 长 0 . 2 5 0 . 3 5 a r m, 体色红 、 黄、 绿或黑绿 色。卵圆球形, 光滑。 初 产时无 色, 渐 变暗红黄色 。 幼螨近圆形。 有足 3对。 初 孵时无色透明. 取食后变为暗绿色 。若螨有足 4对. 红色, 体侧有 明显块斑 。 红蜘蛛 1 年发生十几代, 以雌成虫在 背风向阳的枯叶 、 杂草 附近的土缝 、 墙缝 中吐丝结 网。 群 集越 冬。翌年 4 5月开始 活动, 取食杂草, 后迁 移到大 田危害 。 7月气温高干旱时繁殖 快, 迅速 蔓延危害, 到9 月气温下降时, 开 始转到越冬场所 , 1 0
大豆红蜘蛛的危害特点与防治办法

大豆红蜘蛛的危害特点与防治办法
危害大豆的红蜘蛛即为棉红蜘蛛,俗名火龙、火蜘蛛。
红蜘蛛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是在我国黄淮流域和北方大豆主产区危害较重,如逢干旱年份危害更重。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大豆红蜘蛛的危害特点与防治办法。
大豆红蜘蛛的危害特点:成螨和若螨群集于叶背面结丝成网,吸食汁液。
大豆叶片受害初期叶正面出现黄白色斑点,3~5天以后斑点面积扩大,斑点加密,叶片开始出现红褐色斑块。
随着危害加重,叶片变成锈褐色,似火烧状,叶片卷曲,最后脱落。
大豆红蜘蛛的发生规律: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十几代,以雌成虫在杂草根部、大豆植株残体上越冬。
第二年5月底开始活动,先在杂草上繁殖,然后再移到大豆上危害,初为点片发生,后爬行或吐丝下垂借风雨扩散,开始先危害下部叶片,再向上蔓延,当繁殖数量过多时,常在叶尖聚集,向下滚落,并随风飘散,向其他植株扩散。
施用氮肥多的地块发生重,当植株枯死食物缺乏时,有迁移的习性,7~8月为危害高峰期。
植株叶片越老,叶螨的繁殖速度越快。
在相对湿度35%~55%时适于发生,超过70%则不利于发生,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大发生。
大豆红蜘蛛的药剂防治
当红蜘蛛点片发生时,选择药效好、持效期长,并且无药害的药剂。
1。
关于大豆主要害虫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探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原 和 广 大 的西 北 等 地 区 ,最 为厉 害 的 是 东 北 地 区 。它 是 通 过 幼 虫 蚕 食果 实 的方 式 进 行 危 害 的 。通 常 情 况 下会 有 大约 百分之二 十的果实会被 其危害 , 厉 害 的时 候会 接近 一 半 的对 其 产 生危 害。导 致作 物产量 下 降。 首 先 ,危害 特征 大豆 食 心 虫 以老 熟 幼 虫 在 土 壤 中 做 茧 越 冬 。不 同地 区的 出现 时 间也 存 在 差 异 ,在 东 北 三 省 通 常 是 在 每 年 的 七 月末 的时候 越 冬幼 虫开 始 钻 出地 面 , 在 土 表结 茧化 蛹 ; 8 月 中旬大 量 羽 化 为 成虫 ; 8 月下 旬产 卵 , 经5 - 8 d 孵 化 出幼 虫, 即入荚 为害 ; 2 0 ~ 3 0 d进入老熟 , 被 害荚 9 月下 旬脱 落 , 老 熟幼 虫 出荚入 土 越冬 。在 华 北 平原 区其 出现 的时 间 较 之上 面来 讲 要 晚 半 月 左 右 。它 的 出 现 以 及危 害 的严 重 度 ,和 每 年 的中 旬 的 气候 有非 常大 的关 联 。假 如 在 七 月 末 到 次 月初 的时 间天 气 比较舒 适 ,就 会 出现 大量 的害 虫 。 在气 温 较 高 斌 企 鹅 降雨 较少 的情 况 或 者 是 气 温较 低 但 是 雨水 太 多 的时 候 都 会对 其 有 一 定 的影
农 林 工 程
关于大豆主要害虫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探析
王晓东
( 丹东市机 电中等职业技 术专业学校 ,辽 宁 丹 东 1 1 8 0 0 0 )
摘 要: 我 国最近 几年 的经 济建设 速度 非 常迅猛 ,其 中农 业 的发展 态势 十分 良好 。 文章重 点的 以 大豆为例 ,分 析 了其 常会
大豆食心虫的识别与防治措施分析

大豆食心虫的识别与防治措施分析摘要对大豆食心虫、豆荚斑螟和豆荚野螟进行了形态特征及为害症状的鉴别,总结了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并对各种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方法的具体实施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大豆食心虫发生防治文献标识码 A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Ua(Matsumura)],别名豆荚蠹、大豆蛀荚蛾、豆荚虫、小红虫,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小卷蛾科(Olethreutidae)。
我国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抵台湾、浙江、江西、贵州、云南,东接国境线,西达新疆、云南。
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
该虫食性单一,仅为害大豆、野生大豆和苦参。
大豆食心虫不仅造成大豆减产,而且降低大豆品质,一般年份虫食率10%~20%,严重年份达30%~40%,甚至高达70%~80%。
1形态特征及鉴别为害豆类的食心虫主要包括大豆食心虫、豆荚斑螟和豆荚野螟,各虫态的特征见表1。
识别这3种食心虫成虫时应注意观察体色及翅上特征(图1~3);识别幼虫时应注意体色、腹足趾钩排列等征;识别蛹时注意观察体节有无刺及排列式。
雌雄虫分辨如下:①成虫:雄蛾前翅色较淡,有翅缰1根,腹末较钝;雄蛾前翅色较深,有翅缰3根,腹末较尖;②幼虫:腹部背面第7~8节上有1对紫红色小斑者为雄虫,小斑为睾丸,无紫红色小斑者为雌虫。
2发生规律大豆食心虫在我国各地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2~8cm表土内做茧越冬。
翌年7月下旬破茧而出,爬到地表重新结茧化蛹。
成虫在8月羽化,幼虫孵化后先在荚上结细长形薄白丝网,即蛀入豆荚内食害豆粒,在9月中旬到10月上旬陆续脱荚入土越冬,盛期在9月下旬。
化蛹期间若雨水较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化蛹和成虫出土,低温、干燥则不利。
7~8月份降雨量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发生。
若遇暴雨能使成虫数量、卵量急剧减少。
重茬年限愈长,受害越严重。
3生活习性3.1成虫成虫有趋光性,对黑光灯的趋性最强。
大豆常见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大豆常见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作者:赵斌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3期1 大豆的常见虫害类型1.1食心虫食心虫是大豆常见的虫害类型之一,属于鳞翅目,卷叶蛾科。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以及黄淮流域。
当大豆出现食心虫害的时候,幼虫进入豆粒中以豆粒为食,不仅可对大豆的品质产生严重影响,还可能造成大豆减产。
通常年份大豆发生食心虫的概率在15%左右,严重时可达80%,因此要注意对食心虫的预防。
1.2蚜虫大豆蚜虫大多以成虫聚集在植株的顶叶和嫩叶上,吸取植物的汁液,受害植株慢慢枯黄产生斑点,严重可导致叶片卷缩和脱落等,患病植株分枝较多,结荚少。
此外,蚜虫还可传播病毒,其分泌物可导致植株患煤污病。
由于大豆蚜虫喜欢鲜嫩的叶、茎,导致患病处植株的叶绿素逐渐消失,产生不规则的黄色斑点,随时间推移,斑点逐渐扩大,直至变成褐色。
当植株受害较严重时,会导致大豆根系发育迟缓,植株矮、结荚少。
1.3红蜘蛛大豆红蜘蛛也叫红龙,在我国每个种植区域均可发生,尤其是在东北地区以及黄淮流域较为严重,在干旱年份更易爆发。
大豆红蜘蛛通常是以若螨或成螨的形式在豆叶的背部结网,以大豆的汁液为食。
通常大豆叶片在受害的初期会在正面产生浅黄、泛白的斑点,在3天之后斑点的面积逐渐扩大,同时斑点密度增加,叶片出现红色斑块,逐渐变成锈褐色,导致叶片卷曲,直至脱落。
2 大豆常见虫害发生特点2.1大豆食心虫害发生特点通常在大豆的种植地区,大豆食心虫每年发生1代,大多以成熟幼虫存在土壤内越冬,在我国的华北地区,食心虫的幼虫通常在7月份下旬到8月份上旬破茧,爬到土表再次结茧,直到8月上旬到达化蛹鼎盛时期,到达8月下旬,食心虫的成虫羽化,在9月初到达产卵的高峰期,通常在豆荚上产卵,每个荚上产1粒,并且在幼嫩的豆荚上产卵较多,在大豆的嫩芽期,幼虫从咬破豆荚,咬食豆粒,待大豆成熟之后,老熟幼虫脱落到地面,准备越冬。
2.2大豆蚜虫的发生特点通常在春季期间,气候温度到10℃左右时,越冬虫卵逐渐开始孵化成为无翅的雌性蚜,依靠鼠李科植物的嫩芽为食,进行繁殖1到2代。
浅议大豆主要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措施
喷2 ~ 3次 。 三、 地 老 虎
地老虎俗名截虫。 属鳞翅 目夜 蛾科 。 以幼虫为害大豆。 将 茎基部咬断. 造成作物严重缺苗断垄. 甚至毁种 。 1 、 特 征 白边地老虎成虫体长 1 5 1 8 1 i r m .翅展 4 2 4 5 a r m.灰褐 色。 前翅有 明显 的灰 白色宽边 . 环形纹 、 肾形纹皆为灰褐色 。 幼虫体长 4 3 - 4 6 a r m,腹部背面 毛片后面 2个 比前面 2个稍 大. 臀板黄褐色. 体表光滑无颗粒 。
3 、 防 治 措 施
( 1 ) 农业措施 。 ①远距离轮作 。 大豆食心虫 只为害大豆, 其越冬场所是豆 田. 成虫飞翔能力很弱。 不能远距离飞翔 。 在 距前 茬大 豆 田 I k m以外种植 大豆 。可降低 虫食 率 9 0 %左 右 。②深 翻土壤, 秋收后及 时进 行秋翻, 增加 越冬幼虫死亡
地老虎幼虫 白天潜伏 土中. 夜晚出土危害 。1年发生 1 代. 以1 龄幼虫卵壳 内越冬 。 第 2 年 4 月幼虫破壳而出. 先取 食荠 菜 、 灰菜 、 刺菜 、 苣买菜 等杂草 。待大豆 出苗后 为害大 豆, 6月上 、中旬是幼虫危害盛期, 6 月下旬开始化蛹. 7月上 中旬为化蛹盛期 。 3 、 防治措施 : ( 1 ) 农业 防治 。深 翻灭卵。 秋后在有地老虎虫卵的地块. 实行 深翻, 卵翻入 1 5 e m以下土层 中后 死亡 7 0 %, 可大 大降 低 越 冬虫 卵 基 数 。 ( 2 ) 药剂 防治 。 ①毒饵诱 杀。 用8 0 %敌百虫可溶性粉剂 0 . 5 k g 、 豆饼 5 O 、 水 5 O k g 配成毒饵。先将豆饼粉碎 、 炒香 ,
浅议大豆主要虫害 的识别与 防治措施
乔宏艳
大豆红蜘蛛的防治技术
大豆红蜘蛛的防治技术作者:李猛等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年第05期大豆红蜘蛛是大豆害虫类的一种,主要危害大豆的叶和荚。
该害虫在我国大豆产区广泛分布,但以东北地区受害较重,尤其黑龙江省。
1、被害状识别大豆红蜘蛛分布广泛,大豆产区均有分布,东北的黑龙江省受害较重。
大豆红蜘蛛的成虫,若虫均可为害大豆,在大豆叶片背面吐丝结网并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汗,受害豆叶最初出现黄白色斑点,种苗生长迟缓,矮小,叶片早落,结荚数减少,结实率降低,豆粒变小,受害重时使大豆植株全株变黄,卷缩,枯焦,如同火烧状,叶片脱落甚至成为光秆。
2、虫态鉴定大豆上发生为害的红蜘蛛是棉红蜘蛛,也叫做朱砂叶螨,属蜱螨目,叶螨科,俗名为火龙、火蜘蛛。
2.1成虫雌虫背面观呈卵圆形,体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
春、夏活动时期虫体通常呈淡黄色或黄绿色,眼的前方呈淡黄色。
从夏末开始出现橙色个体,深秋时橙色个体增多,为越冬雌虫。
体躯两侧各有黑斑1个,其外侧3裂,内侧接近体躯中部,极少向体末延伸者。
雌虫背面观略呈菱形,体长约0.4毫米,宽约0.2毫米,体色与雌虫同。
2.2卵圆球形,直径约0.1毫米,初产时透时无色,或略带乳白色,后转变为橙约色。
2.3幼虫体近圆形,长约0.15毫米,宽约0.1毫米。
体色透明,取食后体色变为暗绿色,足3对。
2.4若虫分为第一若虫及第二若虫,均具足4对。
第一若虫体长约0.2毫米,宽约0.15毫米,体略程椭圆形,体色变深,体侧露出较明显的块斑。
第二若虫仅雌虫有,体长约0.4毫米,宽约0.2毫米。
3.生活史大豆红蜘蛛在东北地区1年约发生10~15代,华北地区20代。
大豆红蜘蛛以成虫在寄主枯叶下、杂草根部或土缝里有,翌年4月中下旬成虫开始活动,先在小蓟、小旋花、蒲公英、车前草等杂草上繁殖为害,6~7月转移到大豆上为害,7月中下旬到8月初随着气温增高,繁殖速度加快,迅速蔓延,进入为害盛期。
6~7月高温,持续干旱无雨达14天以上,大豆红蜘蛛繁殖最快,为害也重。
大豆主要害虫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主要害虫的发生及防治摘要介绍了大豆主要害虫如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大豆红蜘蛛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期为大豆害虫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害虫;发生规律;防治方法我国已发现为害大豆的害虫100多种,发生普遍、对生产影响较大的有10余种。
为害大豆的地下害虫与其他作物相似,如蝼蛄、蛴螬等。
苗期害虫有黑绒金龟甲、象甲类、三条叶甲、大豆根潜蝇、大豆蚜等;成株期为害的害虫有豆芫菁类、银纹夜蛾、豆天蛾、大豆卷叶螟、豆圆蝽等;结荚期为害的害虫有大豆食心虫、红蜘蛛等。
现将大豆生产上常见的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大豆蚜虫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东北3省及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最为严重。
大豆蚜虫以成虫和若虫聚集在嫩叶、嫩枝上吸取汁液为害,作物受害严重时叶片卷缩,生长停滞,植株矮小,结荚稀少,百粒重降低,是大豆生长期的重要害虫;如不及时防治,常导致植株死亡,一般减产20%~30%,甚至减产50%以上。
蚜虫又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常造成混合侵染。
1.1发生规律大豆蚜虫以卵在寄生植物上越冬,春季天暖以后,在寄生植物上繁殖1~2代,产生有翅蚜,迁飞到豆田为害幼苗。
越冬卵量大,繁殖迅速,在东北地区1年繁殖10多代,在黄淮地区1年可繁殖20多代。
大豆蚜虫在田间的发生程度与越冬卵基数、气候及天敌数量有密切关系[1]。
气温在22 ℃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下,干旱少雨,非常有利于大豆蚜虫的扩散与蔓延;平均气温在25 ℃以上,相对湿度大于80%,雨多雨大,会明显抑制大豆蚜虫的发生与为害。
1.2防治方法用种子和药剂比例为1∶75,药效可维持20 d,能杀灭早期飞迁到豆苗上的蚜虫。
同时,还可以防治蛴螬、象甲、二条叶甲等害虫。
利用大豆天敌,如瓢虫类、食蚜蝇、草蛉、蜘蛛等进行生物防治。
还可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1 000倍液,或40%克蚜星乳油800倍液,药效可维持10 d左右。
或用50%辛硫磷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喷雾防治。
论大豆食心虫与红蜘蛛的防治技术
2017 年第 4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98科研◎农业科学1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与防治1.1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6mm ,翅展12~14mm ,暗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浅,腹末较钝,雌蛾腹末较尖。
卵长约0.5mm ,卵椭圆形,稍扁平略带光泽,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桔黄色,孵化前呈橙褐色。
老熟幼虫体长8~10mm ,略呈圆筒形,鲜红色,非骨化部分淡黄或橙黄色。
蛹体长约7mm ,长纺锤形,红褐或黄褐色,羽化前呈黑褐色。
1.2 发生规律大豆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豆田、晒场及附近土内做茧越冬,次年7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成虫盛发期一般在8月中旬,8月下旬为产卵高峰期;9月初为幼虫蛀荚为害盛期,为害期20~30d ;9月下旬以后,老熟幼虫由荚边缘穿孔脱荚入土越冬,待翌年再产卵孵化幼虫为害。
成虫飞翔力弱,一般晴天上午及中午隐蔽在豆棵下部,只有受到惊扰时才作短距离曲线飞行,午后3~4时开始活动,5~7时或日落前2h 活动最盛,进入盛蛾期雌雄比近1:1,雌雄蛾常追逐飞行,在田间出现飞舞的蛾团,这时,也正是防治成虫适期。
羽化成虫后5d 即可交尾产卵,每头雌蛾产卵80~200粒。
产卵期5d 左右,卵主要散产于豆荚侧面的荚毛之间。
一般每荚上产卵1粒,少数2粒,偶见3~4粒。
成虫寿命8~10d ,成虫产卵有一定的选择性,豆荚毛长而密的着卵量多,荚毛短而稀的着卵量少,豆棵上部的豆荚着卵量多,中部次之,下部很少。
卵在日平均温度24℃、相对湿度80%左右,7~8d 即可孵化成幼虫,从幼虫孵化到蛀入荚内有1~2d 时间,这是防治幼虫的最佳时期。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与温度、湿度、降雨等气候因素有密切关系,成虫产卵最适温度是20~25℃,相对湿度95%。
高温干燥和低温、多雨,都不利于成虫产卵。
卵的正常发育最适温度是20~30℃,相对湿度70%~100%,如相对湿度低于40%,则卵孵化受到抑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晶
在各试验 田内逐块调查卵量 。 方法是 5 点取样 , 每点 1 0株 , 每块 田共查 5 0株豆荚 的全部卵量 , 再折算出每块试验 田的 当 日百荚卵粒数 。 3 . 2 2确定施药适期 防治适期确定应以虫情测报为根据。 实践证 明, 只有抓 住成虫盛期 和幼虫蛀荚前进行施药 ,才能收到理想 的防治 效果 。因此 , 药剂防治应抓住成虫盛发期 和卵孵化盛期 , 把 幼 虫 控 制 在蛀 荚为 害 之 前 。 ( 1 ) 根 据 豆 田成 虫 羽化 的高 峰 期 来 预测 成 虫 发 生 盛 期 。 从 羽 化 高 峰 之 日起 往 后 推 迟 7 d就 是 成 虫 发生 盛 期 的开 始 , 应 该 立 即 施 药 防治 。 ( 2 ) 当 目测到豆 田中成虫数量剧 增后 2 ~ 3 d , 也是成 虫 发生 的高峰期 , 此时防治效果也很好 。 ( 3 ) 当 目测到豆 田中有成虫群聚交尾打团现象时 , 可以 认定是施药适期。 ( 4 ) 因为雄蛾 比雌蛾羽化早 , 所 以当雌 、 雄蛾 比例 接近 1 : 1 时, 也是施药防治成虫 的最佳时期 。 3 . 2 3防治 方 法 无 论 在 成 虫 盛 发期 ,还 是 在 幼 虫 人 荚前 均 可 以采 用 喷 雾法 。喷 雾 时 雾 要 均匀 , 从 根部 往 上 喷 , 特 别 是 结 荚 部 位 要 着药 。 一般用菊酯类药剂或其他触杀药剂对水喷雾 ; 但是菊 酯类农药是 当前防治大豆食心虫最安全 、 最理想的药剂 , 具 有用量少 、 残效期长 、 效果好 、 成本低等优点。 常用 的药剂有 氯氰菊酯 、 来福 灵 、 功夫 、 澳氰菊酯 ( 敌杀死 ) 、 甲氰菊酯等 , 用药量为 4 5 0 m E / b n i 2 左右 , 对水 4 5 0 6 0 0 L / h m  ̄ 。 二、 大豆红蜘蛛 的发生 与防治 红蜘蛛属蜱螨 目叶螨科 。幼螨及成螨均以刺吸式 口器 在植物叶背面吸取汁液。 被害 叶初呈黄 白色斑点 , 以后渐变 成锈褐色大斑 , 严重 时全 叶变黄卷缩 , 枯焦。 造成植株枯死 , 减产严重。
浅谈大豆食 , 虫与大豆红蜘蛛 的 发 生 识 别 与 防治 技术
郭
大豆食心虫 的发生与防治 1 、 形态 特 征 成虫体长 5 - 6 m m, 翅展 1 2 ~ 1 4 m m, 暗褐色或黄褐色 , 雄 蛾色较浅 , 腹末较钝 , 雌蛾腹末较尖 。 卵长约 0 . 5 mm, 卵椭 圆 形, 稍扁平略带光泽 , 初产时乳 白色 , 后变桔黄色 , 孵化前呈 橙褐色。老熟幼虫体长 8 ~ 1 0 mm, 略呈 圆筒形 , 鲜红色 , 非骨 化部分淡黄或橙黄色 。 蛹体长约 7 a r m, 长纺锤形 , 红褐或 黄 褐色 , 羽化前呈黑褐色。 2 、 发 生 规律 大豆食心虫 1 年发生 1 代, 以老熟幼虫在豆 田、 晒场及 附近土 内做茧越冬 , 次年 7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 , 成 虫 盛发期 一般 在 8月 中旬 , 8月下旬 为产 卵高峰期 ; 9月初 为 幼虫蛀 荚为害盛期 , 为害期 2 0 ~ 3 0 d ; 9月下 旬以后 , 老熟 幼 虫 由荚边缘穿孔脱荚入土越冬 ,待 翌年再产卵孵化幼虫为 害。 成虫飞翔力弱 , 一般晴天上午及 中午隐蔽在 豆棵下部 , 只有受 到惊扰 时才作 短距离 曲线飞行 , 午后 3 ~ 4时开始活 动, 5 ~ 7时或 日落前 2 h活动最盛 , 进入盛蛾期雌雄 比近 1 : 1 , 雌雄 蛾常追逐飞行 , 在 田间出现飞舞 的蛾 团, 这时 , 也正 是 防治成虫适期。羽化成虫后 5 d即可交尾产卵 , 每头雌蛾 产卵 8 0 ~ 2 0 0粒。产卵期 5 d左右 , 卵 主要散产 于豆荚侧面 的荚毛之 间。一般每荚上产卵 1 粒 ,少数 2粒 ,偶见 3 ~ 4 粒。成 虫寿命 8 - 1 0 d , 成虫产卵有 一定 的选择性 , 豆荚毛长 而密的着卵量多 , 荚毛短而稀的着 卵量少 , 豆棵上部的豆荚 着卵量多 , 中部次之 , 下部 很少。卵在 日平均温度 2 4 ℃、 相 对湿度 8 0 %左右 , 7 ~ 8 d即可孵化成幼虫 ,从幼虫孵化到蛀 人荚内有 1 ~ 2 d时间 , 这是防治幼虫 的最佳时期。 大豆食心虫 的发生与温度 、 湿度 、 降雨等气候 因素有密 切关系 , 成虫产卵最适温度是 2 0 ~ 2 5 ℃, 相对湿 度 9 5 %。高 温干燥和低 温、 多雨 , 都不利于成虫产卵 。卵的正 常发育最 适温度是 2 0 ~ 3 0 ℃, 相对湿度 7 0 %~ 1 0 0 %, 如 相 对 湿 度 低 于 4 0 %, 则卵孵化受到抑制 。降雨直接影响土壤湿度 , 进而利 于化蛹和羽化。 一般土壤含水量在 1 0 %~ 3 0 %之间都能正常 化蛹和羽化 , 低于 1 0 %有 不 良影 响 , 如果 7 - 9月 份 雨 量 多 , 土壤湿度大 , 有利于化 蛹和成虫 出土 , 也有利于幼虫脱荚入 土。 少雨干旱则对其不利。 若在成虫发生盛期连降大雨 , 则 影响成虫活动 , 蛾量 、 卵量均减少。 3 、 防 治 方 法 3 . 1 农业措施 。 ①远距离轮作。 大豆食心虫只为害大豆 , 其越冬场所是 豆 田, 成 虫飞翔能力很弱 , 不能远距离飞翔 。 在距前茬大豆 田 l k m 以外种植大豆 , 可 降低虫食率 9 0 %左 右。②深翻土壤 , 秋收后及时进行秋 翻, 增加越冬幼虫死亡 率。 ③选用优 良品种 。由于食心虫成虫产卵喜多茸毛豆荚 , 无毛品种 的豆荚较有毛品种豆荚上的卵少 , 受害轻 , 因而可 选用无毛 品种 , 可减轻虫害 。 3 . 2化 学 防治 措 施 3 - 2 1 虫 情 测 报 ( 1 )蛾 量 调 查 。选 择 2 块 重 茬 豆 田作 为 系统 赶 蛾 调 查 田。在成虫发生期 每天下午 5时左右 , 每块 田选 1 0 0 m 2进 行蛾量调查 。 查 时用 l m长 的细棒轻拨豆株 , 目测点内起飞 的蛾数。同时用捕虫网捕 虫 , 记下成 虫数量 , 捕到 3 O ~ 5 0头 成虫时 , 统计雌雄蛾的数量 。 ( 2 ) 卵量调查 。 当蛾高峰 日后的第 4天( 即产 卵高峰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