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重力加速度测定

合集下载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引言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量,在物理和工程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重力加速度的定义、测量方法和一些常见的测量设备。

重力加速度的定义重力加速度(g)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由下落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获得的速度增加值。

它是一个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表示。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方法有多种方法可以测量重力加速度,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自由落体法自由落体法是最常用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物体从静止状态自由下落,通过测量下落时间和下落距离,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具体步骤如下: 1. 将物体从一个固定高度上释放,并同时启动一个计时器; 2. 当物体落到地面时,停止计时器并记录下落时间; 3. 根据下落时间和下落距离,使用公式 $g =\\frac{2d}{t^2}$ 计算重力加速度。

平衡法平衡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量一个物体在天平上的质量变化来推断重力加速度。

具体步骤如下: 1. 将待测物体放在一个天平上,记录物体的质量; 2. 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同条件的实验来测量天平上物体的质量; 3. 根据物体在天平上质量的变化,使用公式 $g = \\frac{\\Delta m}{m}$ 计算重力加速度。

弹簧法弹簧法是一种利用弹簧的弹性来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弹簧受到重力和弹性力的平衡关系,通过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来计算重力加速度。

具体步骤如下: 1. 将一个质量小于或等于弹簧的质量挂在弹簧上,记录弹簧的伸长量; 2. 移除挂在弹簧上的质量,记录弹簧的初始长度; 3. 根据弹簧的伸长量和初始长度,使用公式 $g = \\frac{k}{m}$ 计算重力加速度,其中g为弹簧的弹性系数,g为挂在弹簧上的质量。

常见的重力加速度测量设备除了以上提到的测量方法,还有一些专门用于测量重力加速度的设备。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设备。

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 实验二(a)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用单摆法)

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 实验二(a)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用单摆法)

实验二 单 摆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停表和米尺,测准摆的周期和摆长。

2、求出当地重力加速度值g 。

3、扩大单摆的系统误差对测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单摆(附米尺),电子秒表,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上端悬挂一个小球。

当细线质量比小球的质量小很多,而且小球的直径又比细线的长度小很多时,此种装置称为单摆,如图1所示。

如果把小球稍微拉开一定距离,小球在重力作用下可在铅直平面内做往复运动,一个完整的往复运动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周期。

当摆动的角度小于5度时,设小球的质量为m ,其质心到摆的支点O 的距离为L (摆长)。

作用在小球上的切向力的大小为θsin mg ,它总指向平衡点O '。

当θ角很小,则θθ≈sin ,切向力的大小为θmg ,按牛顿第二定律,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θmg ma -=切 θθmg dtd ml -=22 θθl g dt d -=22 (1) 这是一简谐运动方程(参阅普通物理学中的简谐振动),可知该简谐振动角频率ω的平方等于l g /,由此得出lg T ==πω2,可以证明单摆的周期T 满足下面公式 gL T π2= (2)224T L g π= (3) 式中L 为单摆长度。

单摆长度是指上端悬挂点到球心之间的距离;g 为重力加速度。

如果测量得出周期T 、单摆长度L ,利用上面式子可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

上式的不确定度传递公式为()u g g =从上式可以看出,在()u l 、()u t 大体一定的情况下,增大l 和t 对测量g 有利。

当摆动角度θ较大(θ>5°)时,单摆的振动周期T 和摆动的角度θ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 ⎝⎛+⎪⎭⎫ ⎝⎛+= 2sin 43212sin 211242222θθπg L T四、实验内容1. 研究周期与单摆长度的关系,并测定g 值。

(1)用游标卡尺测量摆动小球直径d ;测三次,取平均值。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重力加速度的测量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重力加速度则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加速的大小。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关于重力加速度的实验,通过测量物体下落的时间和距离,来计算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下面,我们将探究一种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准备:1. 一个直尺2. 一把秒表3. 一块平滑的墙壁4. 一块纸板5. 一只小球实验步骤:1. 将纸板固定在墙壁上,确保它与地面垂直,并且下方没有任何遮挡物。

2. 在纸板下方的地面上标出几个等距离的点,用于测量小球下落的距离。

3. 从纸板上方的某一高度释放小球,并同时开始计时。

4. 当小球触及地面时,立即停止计时。

5.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记录每次实验的时间和距离。

实验数据处理:1. 根据实验记录的时间和距离数据,计算每次实验的下落时间和下落距离的平均值。

2. 利用下落时间和下落距离的平均值,计算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处理,我们可以得到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通常情况下,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米/秒²。

然而,实际测量的数值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可能是由于实验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例如空气阻力、实验仪器的误差等所引起的。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小球的质量较小,以减小空气阻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使用高精度的秒表进行计时,以减小计时误差。

3. 在实验中进行多次重复测量,计算平均值,以减小个别实验数据的误差。

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扩展实验,来进一步探究重力加速度的性质。

例如,可以改变小球的质量,观察重力加速度是否会发生变化;或者改变释放小球的高度,观察重力加速度是否会随着高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小球的下落时间和下落距离,来探究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接近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同时,通过扩展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性质。

关于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方法的研究

关于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方法的研究

用 单 摆 测 量 重 力加 速 度 的 方 法 是 中学 物 理 的 一 个 演 示 实 验 ,
由于种种原因 , 学生对实验原理 , 特别对影响实验精确 度因素的理 解不够充分 , 本文从实验原理开 始, 主要对影 响实验精 确度 因素进 行分析 , 并且介绍 了一些其它相关单摆的实验 方法 。
种。
1摆线的伸缩性。如果摆线 的伸缩不能忽略 , . 而其他条件都适 合。 设摆线是劲度 为 K, 自由长 度为 L的弹性 线 , 建立极坐标 系 , 则运 动 微 分 方程 为 :
硝 ,一 ‘ 】 o 一 ( 『 ) = 疆c s 々 一 ) :

ia =m(O r =m i l ̄ l r %2 ' 、 gs O n


原 理
单摆 , 亦称“ 数学摆” 。在细线的一端拴一小球 , 另一端 固定在 悬 点 上 , 果 线 的 伸缩 和质 量 可 以忽 略 , 的长 度 比球 的直 径 长 得 如 线 多, 这样 就组 成了一个单摆 。用单摆法测 定重 力加速度 的值 g 其 , 实通过测量单摆的摆长 L和 周期 T就可间接的求出 g 。如果空气 阻力不计 , 当摆角小于 5 , 度 单摆就做简谐振动 , 时有公式 此
当 0很 小 , 近似 取 s =0,O l方 程 组 变 为 : i0 n CS . 0= ,


别代入公式 , 建立方程组我们便 可求 出重 力加速度 的值 g , 了 另外 我们还求出了不好直接测量的 L的大小 。 2单摆质心 难以确定 的情 况做单摆 实验时 , . 悬挂物不 一定 是 小球 , 以是各种形状 , 的可能是不规则的 , 可 有 遇到这种情况 , 们 我
可 以 用 初 中 物理 介 绍 的“ 挂 法 ” 悬 测 质 心 。 3 .保证单摆演示实验 的效果 的措施 。教材 中的用单摆法测 g 的演示实验虽然在 中学里 比较通用 . 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 , 它仍有 改 进的地方 。 因为要理解实验 的原理 , 对于中学生而言 , 如果从理 论上来分析 ,基本上是行不通 的,其实我们可 以从实验的角度 出 发, 在该实验的基础上将该演示实验改变为对比性 实验 的尝试 , 即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实验1:测量小球的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小球自由下落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并熟悉使用实验仪器。

实验器材:•小球•秒表•直尺•计算器实验步骤:1.将小球从一定高度释放,并用秒表记录小球自由下落的时间t;2.重复上述步骤3次,得到3个时间数据t1、t2、t3;3.使用直尺测量小球自由下落的垂直距离h;4.计算平均时间和标准差。

•平均时间 T = (t1 + t2 + t3) / 3•标准差σ = sqrt((〖(t1-T)〗2+〖(t2-T)〗2+〖(t3-T)〗^2 )/2)5.使用公式 g = 2h/(T^2) 计算重力加速度g。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重力加速度g将接近于地球表面上普遍认可的值9.8m/s²。

如果计算结果与此值相差较大,则可能由于实验误差或实验操作不准确所导致。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时小球的自由下落距离应尽量大,以减小误差。

•操作秒表时要准确记录起始和停止时间。

•重复进行多次实验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2: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实验目的:测量给定弹簧的弹性系数,并理解力与形变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重物•尺子•测力计实验步骤:1.将弹簧垂直悬挂,在下方固定一个重物作为负载;2.使用测力计测量弹簧拉力F;3.记录相应拉伸长度x;4.逐渐增加负载,重复上述步骤多次,得到一组拉力与形变数据(F-x 曲线)。

弹性系数计算:根据胡克定律,弹性系数k = F/x,其中F为承受载荷产生的拉力,x为负荷造成的形变长度。

通过绘制 F-x 曲线并求斜率可得到具体的弹性系数值。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弹簧的拉力与形变之间呈现线性关系,并且斜率即为其弹性系数。

不同材质的弹簧具有不同的弹性系数值。

实验注意事项:•在测量过程中要确保负载均匀受力;•弹簧在未受力时应处于自然状态,无任何拉伸或压缩;•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尖锐物品损伤或击打人身。

初中物理常见力的作用与测量

初中物理常见力的作用与测量

初中物理常见力的作用与测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初中物理学习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力。

这些力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它们进行测量。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无时无刻不在受到重力的影响。

比如,苹果会从树上掉落,水会往低处流,都是因为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在计算重力大小的时候,我们通常使用公式 G =mg ,其中 G 表示重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g 是重力加速度,一般取值约为 98 牛/千克。

要测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

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摩擦力也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力。

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在生活中,摩擦力有时是有益的,比如我们走路时需要摩擦力来防止滑倒;但有时摩擦力又是有害的,比如机器零件之间的摩擦会磨损零件,增加能量消耗。

测量摩擦力大小通常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弹力是另一种常见的力。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常见的弹力有弹簧的弹力、橡皮筋的弹力等。

像弹簧,在受到外力拉伸或压缩时,会产生弹力,并且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成正比。

我们可以通过在弹簧上挂上已知质量的物体,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来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测量弹力的大小同样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

接下来是浮力。

当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时,会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所受到的重力。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轮船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就是利用了浮力的原理。

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有多种,比如称重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 G ,再将物体浸没在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则物体所受浮力 F 浮= G F 。

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初中二年级物理知识点教案

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初中二年级物理知识点教案

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初中二年级物理知识点教案在初中二年级的物理学习中,重力加速度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重力加速度即地球所施加在物体上的引力作用所产生的加速度。

掌握并了解这一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受力、运动和运动规律等知识点。

知识目标:1.理解重力的概念,重视重力的作用。

2.掌握重力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了解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和距离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介绍物体受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2.引出“重力”这一概念,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和重要性。

3.引出“重力加速度”,并让学生了解其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理论讲解1.讲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强调其普遍存在于地球上的一种力。

2.讲解重力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包括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为9.8m/s²,自由落体运动时速度和时间的计算公式等。

3.讲解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包括速度随时间线性增加,位移随时间平方指数增加等。

三、实验与演示1.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让学生用下落的物品进行测量,来演示重力的作用和加速度。

2.进行演示,如使用示波器和陀螺等设备来演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四、练习与应用1.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

2.让学生进行实际应用,如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距离等。

五、总结1.再次强调重力加速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2.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

3.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对重力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并掌握重力加速度概念,以及其在物理运动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和演示,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通过练习和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物理力学试题及解析

初中物理力学试题及解析

初中物理力学试题及解析题1:题目:一力学家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为5千克,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10牛的水平力。

求该物体的加速度。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其中F为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代入已知数据可得10=5a,解得a=2m/s²。

题2:题目:一个物体质量为2千克,受到一个垂直向下的重力为20牛的作用力,求该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解析: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其中F为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代入已知数据可得20=2g,解得g=10m/s²。

题3:题目:一根木棒在1秒内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到6m/s。

求该木棒的平均加速度。

解析:平均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v-u)/t,其中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

代入已知数据可得a=(6-0)/1=6m/s²。

题4:题目: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司机突然踩下刹车,并使汽车在2秒内停下来。

求汽车的减速度。

解析:减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v-u)/t,其中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

代入已知数据可得a=(0-20)/2=-10m/s²。

由于减速度是指向相反方向的,所以答案为-10m/s²。

题5:题目:一个小球以4m/s的初速度沿直线运动,经过2秒后速度变为12m/s。

求小球的加速度。

解析: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v-u)/t,其中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

代入已知数据可得a=(12-4)/2=4m/s²。

题6:题目:一力学家测量的一个物体的质量为10千克,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20牛的水平力。

求该物体的加速度。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其中F为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代入已知数据可得20=10a,解得a=2m/s²。

题7:题目:一辆汽车质量为1200千克,在水平方向上受到2000牛的水平力推动。

求汽车的加速度。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其中F为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页 共1页 重力加速度测定
【实验目的】
(1) 掌握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可选用实验仪器】
单摆、三线摆、气垫导轨组件、光电门、数字计时器、秒表、物理天平、砝码等。

【实验内容和要求】
根据所给定仪器设备条件,自行设计一种测定方按,要求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小于1%。

【实验提示】
1、 单摆在摆角小于5度时,其周期公式为g l
T π2=,22T l
4g π=。

2、 利用三线摆可以测定刚体转动惯量,反过来也可以利用已知转动惯量的刚体来测定重力
加速度。

3、 在气垫导轨上研究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反过来就可以利用它测定重力加速度。

【问题思考】
1、 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时,那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精度?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测量
精确度?
2、 如果利用三线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物理模型如何建立?试写出最终表达式。

需要测量那
些物理量?如何提高测量精度?应对那些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那些进行单次测量?
3、 在利用气垫导轨测定重力加速度时,有哪些可供选择的物理模型?如何提高在较短时间
内的位移和时间的测量精度?如何消除由于气层不均匀、滑块不平衡等带来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