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重力加速度测量的原理

重力加速度测量的原理
重力加速度是指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每秒钟增加的速度。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常用方法是利用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特性。
在测量过程中,首先选择一个质量较小且形状较规则的物体作为自由下落物体。
然后,将该物体从一定高度释放,观察其自由下落的过程。
利用物体自由下落的特性,可以获取到它在不同时间点的下落距离。
为了准确测量下落距离,需要使用一台精密的计时器。
当自由下落物体开始下落时,启动计时器,当物体触及地面时,停止计时器。
通过计算物体下落所用的时间和对应的下落距离,可以得到重力加速度的值。
在实际测量中,为了减小误差,在进行多次重复测量,然后取平均值。
同时,还需要注意消除一些可能的干扰因素,比如空气阻力的影响和下落物体与支撑平面之间的摩擦力等。
总而言之,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原理是利用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特性,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下落距离和所用的时间来计算得到。
将多组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重力加速度数值。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引言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量,在物理和工程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重力加速度的定义、测量方法和一些常见的测量设备。
重力加速度的定义重力加速度(g)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由下落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获得的速度增加值。
它是一个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表示。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方法有多种方法可以测量重力加速度,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自由落体法自由落体法是最常用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物体从静止状态自由下落,通过测量下落时间和下落距离,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具体步骤如下: 1. 将物体从一个固定高度上释放,并同时启动一个计时器; 2. 当物体落到地面时,停止计时器并记录下落时间; 3. 根据下落时间和下落距离,使用公式 $g =\\frac{2d}{t^2}$ 计算重力加速度。
平衡法平衡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量一个物体在天平上的质量变化来推断重力加速度。
具体步骤如下: 1. 将待测物体放在一个天平上,记录物体的质量; 2. 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同条件的实验来测量天平上物体的质量; 3. 根据物体在天平上质量的变化,使用公式 $g = \\frac{\\Delta m}{m}$ 计算重力加速度。
弹簧法弹簧法是一种利用弹簧的弹性来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弹簧受到重力和弹性力的平衡关系,通过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来计算重力加速度。
具体步骤如下: 1. 将一个质量小于或等于弹簧的质量挂在弹簧上,记录弹簧的伸长量; 2. 移除挂在弹簧上的质量,记录弹簧的初始长度; 3. 根据弹簧的伸长量和初始长度,使用公式 $g = \\frac{k}{m}$ 计算重力加速度,其中g为弹簧的弹性系数,g为挂在弹簧上的质量。
常见的重力加速度测量设备除了以上提到的测量方法,还有一些专门用于测量重力加速度的设备。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设备。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及应用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及应用重力加速度g值的准确测定对于计量学、精密物理计量、地球物理学、地震预报、重力探矿和空间科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测量:最早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是伽利略。
约在1590年,他利用倾角为θ的斜面将g的测定改为测定微小加速度a=gsinθ,。
1784年,G•阿特武德将质量同为M的重物用绳连接后,挂在光滑的轻质滑轮上,再在另一个重物上附加一重量小得多的重物m,使其产生一微小加速度a =mg/(2M+m),测得a后,即可算出g。
1888年,法国军事测绘局使用新的方法进行了g值的计量.它的原理简述为:若一个物体如单摆那样以相同的周期绕两个中心摆动,则两个中心之间的距离等于与上述周期相同的单摆的长度。
当时的计量结果为:g=9.80991m/s2。
1906年,德国的库能和福脱万勒用相同的方法在波茨坦作了g值的计量,作为国际重力网的参考点,即称为“波茨坦重力系统”的起点,其结果为g(波茨坦)=9.81274m/s2。
根据波茨坦得到的g值可以通过相对重力仪来求得其他地点与它的差值,从而得出地球上各地的g值,这样建立起来的一系列g值就称为波茨坦重力系统。
国际计量局在1968年10月的会议上推荐,自1969年1月1日起,g(波茨坦)减小到9.81260m/s2。
根据上述修正了的波茨坦系统,在地球上的一级点位置的g值的不确定度可小于5×10-7。
应用:地球对表面物体具有吸引力,重力加速度是度量地球重力大小的物理量。
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各处的重力加速度应该相等。
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地球形状的不规则,造成各处的重力加速度有所差异,与海拔高度、纬度以及地壳成分、地幔深度密切相关。
重力预震:地球物理学研究中要求观测重力长期的细微的变化,即所谓g的长度;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地壳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形状的演变,太阳系中动力常数的长度以及引力常数G的变化等等。
观测这些变化要求g值的计量不确定度达10-8至10-9量级。
重力加速度的不同测量方法

重力加速度几种不同方法的比较引言: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量,在地面上不同的地区,重力加速度g值不相同,它是由物体所在地区的纬度、海拔等因素决定,随着地球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准确地确定它的量值,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科研上、生产上以及军事上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有很多,我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学习前人的理论知识,经过思考,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实验,做出归纳和总结,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且实验方法虽然多,但有的测量仪器的精确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不是每种方法都适用,所以有必要对测量方法进行研究,找出一种适合测量本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一、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方法(一)用自由落体法测量重力加速度1.实验仪器:自由落体装置(如图一),数字毫秒计,光电门(两个),铁球。
图一自由落体装置2.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实验原理:设光电门A 、B 间的距离为s ,球下落到A 门时的速度为0v ,通过A 、B 间的时间为t ,则成立:2/20gt t v s += (1)两边除以t ,得:2//0gt v t s += (2)设t x =,t s y /=,则:2/0gx v y += (3)这是一直线方程,当测出若干不同s 的t 值,用t x =和t s y /=进行直线拟合,设所得斜率为b ,则由2/g b =可求出g ,b g 2=(4) 实验步骤:(1)调节实验装置的支架,使立柱为铅直,再使落球能通过A 门B 门的中点。
(2)测量A 、B 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 。
(3)测量时间t 。
(4)计算各组的x ,y 值,用最小二乘法做直线拟合,求出斜率b 及其标准偏差b S 、)(b u (注意:在取b 的时,由于立柱调整不完善,落球中心未通过光电门的中点,立柱上米尺的误差均给s 值引入误差,也是b 的不确定度来源,一般此项不确定度(B 类评定)较小,可略去不计,所以b S b u =)()。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重力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力之一,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重力加速度是指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每秒钟速度增加的大小,它是重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自由下落物体的加速度,来确定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测定自由下落物体的加速度。
2. 确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实验器材:1. 一块平滑的竖直墙壁。
2. 一支长而轻的细线。
3. 一块光滑的小物体。
4. 一把秒表。
实验步骤:1. 将细线固定在墙壁上,使其垂直向下悬挂。
2. 将小物体系在细线的下端。
3. 将小物体释放,使其自由下落。
4. 同时启动秒表,并记录小物体自由下落的时间。
5. 重复实验三次,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与结果: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下落时间(s)1 0.892 0.923 0.9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平均下落时间为0.907秒。
根据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规律,可以得到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s =1/2gt²,其中s为下落距离,g为重力加速度,t为下落时间。
将实验数据代入公式中,可以得到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下:s = 1/2 × 9.8 × (0.907)²计算得到的下落距离为0.395米。
根据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可以解得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为:g = 2s / t²代入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重力加速度为10.1 m/s²。
讨论与分析:通过本实验测定得到的重力加速度为10.1 m/s²,与理论值9.8 m/s²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可能是由于实验中存在的系统误差所致,例如细线的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此外,实验中的仪器精度以及实验者的操作技巧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使用更精确的秒表,提高时间测量的准确性。
实验2 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详)

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一、 实验描述: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物理参量,它是地球对地球表面的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产生的。
本实验中通过竖直安放的光电门测量自由落体的时间来求重力加速度的,如何提高测量精度和正确使用光电计时器是本实验实验设计的重要环节。
二、 实验目的(2) 学会用自由落体法测定物体的重力加速度(2)用误差分析的方法,学会选择最有利的测量条件减小测量误差三、 实验原理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的下落运动时匀加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为s=0v t + 1/2g 2t 公式(1)式中s 时物体在t 时间内下落的位移;v 0是物体运动的初速度;g 是重力加速度。
若测出s ,v 0,t ,则可以求出g 值。
如果v 0=0,即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可使公式简化,但由于s 测量不准,t 也测量不准(由于有剩磁而测量时间t 大于实际时间)。
而且也无法精确知道小球经过光电转换架时挡光的位置。
因此我们采用下面的方法。
如图2-3所示,小球从O 点开始下落,到A 处的速度为V 0,经过t 1到达B 处,AB=S 1,经过t 2后到达B’处,AB’=S 2.则有公式:S 1= 0v 1t + 1/2g 21t s 2= 0v 2t + 1/2g 22t 公式(2)由上式得出:g=1211222211222112)//(2)(2t t t s t s t t t t t s t s --=-- 公式(3) 上式即为本实验的测量公式。
将光电转换架E 1放在A 处不动,首先将光电装换架E 2放在B 处进行测量,测量并计算s 1,t 1,再将光电转换架E 2放在B’进行测量,测量并计算 s 2,t 2,即可根据公式(3)求出g 值。
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测量距离的困难。
测量结果的好坏还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当测量仪器选定之后,选取合理的测量参数可以提高精确度。
由于上式中g 与s 1,s 2,t 1,t 2,有关,所以g 值的不确定度与光电转化架的位置有关。
高中物理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

高中物理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测量重力加速度。
实验仪器:求重仪(简谐振动法测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计时器、直尺、金属球。
实验原理:重力加速度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一般用符号"g"表示。
重力加速度是指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获得的速度每秒增加的数值。
在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数值约等于9.8 m/s²,常用符号9.8 m/s²表示。
实验步骤:步骤一:调整求重仪将求重仪放在平稳的水平台上。
打开求重仪的仪器开关,待显示屏上数字稳定后,按下“归零”键将仪器归零。
步骤二:测量基准长度用直尺测量求重仪上方固定支架和下方测重支架之间的距离,记录为L₀。
步骤三:测重将金属球放在求重仪下方的测重支架上。
等待一段时间使求重仪显示屏上数值稳定后,按下“测重”键,记录显示屏上的测重数值为F。
步骤四:计时按下计时器的启动键,同时用手指轻轻拉开金属球使其离开测重支架,开始自由下落。
步骤五:停止计时当金属球下落到一定高度时,按下计时器的停止键,记录下自由下落所需的时间t。
实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一:计算金属球的重力根据测重结果F,计算金属球受到的重力G=F。
数据处理二:计算自由下落所需的时间t将记录下的时间t转化为秒。
数据处理三:计算重力加速度g本实验中,自由下落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根据自由落体运动公式 y=1/2gt²,可以得到g=2y/t²,其中y是自由下落的距离,即y=L₀-L。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处理的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出金属球受到的重力、自由下落所需的时间以及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对于金属球受到的重力,我们可以观察到它的数值与金属球的质量成正比。
即金属球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对于自由下落所需的时间,我们可以观察到当自由下落距离相同时,时间也是相等的。
这符合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最后,根据计算得到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我们可以发现它接近于9.8 m/s²,这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数值相近,说明实验结果比较准确。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技术

美国GWR超导重力仪是目前 世界上最灵敏的重力仪,其测 量精度可达0.01微伽。
加拿大LRS公司的Micro-G生产 的高精度井中重力仪是世界上 唯一投入工业应用的井中重力 仪。该仪器测井不受油井铁套 管影响,测量精度为0.04毫伽。
思考问题
• 1. 单摆法中,线和金属球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 2. 根据影响重力仪精度的因素,可以采取哪些消 除影响的措施?
单摆法
【实验仪器】 单摆实验仪、电子秒表、 米尺、游标卡尺
单摆法
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 • 一是系统误差,主要是看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是否符合, 如振动时要使之保持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而不要形成圆锥 。 摆,摆动时控制摆先偏离竖直方向不超过5 ,否则单摆 周期公式就不再成立; • 二是实验中影响结果的空气摩擦,人的反应时间精度误差 在1%以内。 • 三是游标卡尺精度0.02mm(50分度),米尺精度1mm, 电子秒表精度0.1s。
氢原子钟
现代氢原子钟
单摆法
原理
。 当摆角很小时(满足 5 )
sin
按牛顿第二定律,运动方程:
θ mgsinθ
ma切 mg d 2 ml 2 mg dt d 2 g dt 2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加速度的研究一、单摆法实验内容1.学习使用秒表、米尺。
2.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
教学要求1.理解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原理。
2.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与摆长、摆角的关系。
3.学习在实验中减小不确定度的方法。
实验器材单摆装置(自由落体测定仪)秒表钢卷尺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参量。
地球上各个地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随该地区的地理纬度和相对海平面的高度而稍有差异。
一般说,在赤道附近重力加速度值最小,越靠近南北两极,重力加速度的值越大,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约1/300。
研究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况,在地球物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专门仪器,仔细测绘各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况,还可以对地下资源进行探察。
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内观察一个圣灯的缓慢摆动,用他的脉搏跳动作为计时器计算圣灯摆动的时间,他发现连续摆动的圣灯,其每次摆动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与圣灯摆动的振幅无关,并用实验证实了观察的结果,为单摆作为计时装置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应用单摆来测量重力加速度简单方便,因为单摆的振动周期是决定于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即决定于重力加速度g和摆长L,只需要量出摆长,并测定摆动的平均周期,就可以算出g值。
实验原理单摆是由一不能伸长的轻质细线和悬在此线下端体积很小的重球所构成。
在摆长远大于球的直径,摆球质量远大于线的质量的条件下,将悬挂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边(很小距离,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摆球即在平衡位置左右往返作周期性摆动,如图2-1所示。
图2-1 单摆原理图摆球所受的力f 是重力和绳子张力的合力,f 指向平衡位置。
当摆角很小时(θ<5°),圆弧可近似地看成直线,f 也可近似地看作沿着这一直线。
设摆长为L ,小球位移为x ,质量为m ,则 sin θ=L xf=psin θ=-mg L x =-m L gx (2-1)由f=ma , 可知 a=-Lgx式中负号表示f 与位移x 方向相反。
单摆在摆角很小时的运动,可近似为简谐振动,比较谐振动公式: a =m f =-ω2x 可得ω=lg 于是得单摆运动周期为: T =2π/ω=2πgL(2-2) T 2=g24πL (2-3)或 g=4π22T L(2-4)一般作单摆实验时,采用某一个固定摆长L ,精密地多次测量周期T ,代入(2-4)式,即可求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
由式(2-3)可知,T 2和L 之间具有线性关系,g24π为其斜率,如就各种摆长测出各对应周期,则可从T 2—L 图线的斜率求g 值。
上述单摆测量g 的方法依据的公式是(2-2)式,这个公式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否则将使测量产生如下系统误差:1. 单摆的摆动周期与摆角的关系,可通过测量θ<5°时两次不同摆角θ1、θ2的周期值进行比较。
在本实验的测量精度范围内,验证出单摆的T 与θ无关。
实际上,单摆的T 随θ增加而增加,根据振动理论,周期不仅与摆长L 有关,而且与摆动的角振幅有关,其公式为:T=T 0[1+(21)2sin 22θ+(4231⨯⨯)2sin 22θ+……]式中T 0为θ接近于0o 时的周期,即T 0=2πgL2.悬线质量m 0应远小于摆球的质量m ,摆球的半径r 应远小于摆长L ,实际上任何一个单摆都不是理想的,由理论可以证明,此时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其摆动周期为:210220221212135212⎥⎥⎥⎥⎥⎦⎤⎢⎢⎢⎢⎢⎣⎡⎪⎭⎫ ⎝⎛-+⎪⎪⎭⎫ ⎝⎛+-++=L r m m L r L r m m L r g L T π 3.如果考虑空气的浮力,则周期应为:⎪⎪⎭⎫ ⎝⎛+=摆球空气ρρ210T T 式中T 0是同一单摆在真空中的摆动周期,ρ空气是空气的密度,ρ摆球 是摆球的密度,由上式可知单摆周期并非与摆球材料无关,当摆球密度很小时影响较大。
4.忽略了空气的粘滞阻力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摩擦力,实际上单摆摆动时,由于存在这些摩擦阻力,使单摆不是作简谐振动而是作阻尼振动,使周期增大。
上述四种因素带来的误差都是系统误差,均来自理论公式所要求的条件在实验中未能很好地满足,因此属于理论方法误差。
此外,使用的仪器如停表、米尺也会带来仪器误差。
操作步骤1.仪器调整:本实验是在自由落体测定仪上进行,故须要把自由落体测定仪的支柱调成铅直。
调整方法是:安装好摆锤后,调节底座上的水平调节螺丝,使摆线与立柱平行。
2.测量摆长L测量摆线支点与摆球质心之间的距离L 。
由于摆球质心位置难找,可用米尺测悬点到摆球最低点的距离L 1,(测三次),用千分尺测球的直径d ,(测三次),则摆长:L=L 1-d/23.测量摆动周期T使摆球摆动幅度在允许范围内,测量摆球往返摆动50次所需时间t 50,重复测量3次,求出T =50350⨯∑t 。
测量时,选择摆球通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最后计算时单位统一为秒。
4. 将所测数据列于下表中,并计算出摆长、周期及重力加速对g =4π2212/T d L -根据不确定度的相对式有:2222221)ln ()ln ()ln (T d n g Tg d g l g g σσσσ∂∂+∂∂+∂∂=其中:1ln l g ∂∂=Ld L 12/11=- L d L d g 212/21ln 1-=--=∂∂ TT g 2ln -=∂∂ 222)2()2()(TLLg T dLg σσσσ++= 注意事项:1.摆长的测定中,摆长约为1米,钢卷尺与悬线尽量平行,尽量接近,眼睛与摆球最低点平行,视线与尺垂直,以避免误差。
2.测定周期T (50)时,要从摆球摆至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并从最低点停止计时。
这样可以把反应延迟时间前后抵消,并减少人为的判断位置产生的误差。
3.钢卷尺使用时要小心收放4.秒表轻拿轻放,切勿摔碰。
5.实验完毕,松开秒表发条。
问题讨论1.从误差分析角度说明为什么不直接测量单摆往返一次的时间。
2.摆球从平衡位置移开几分之一摆长时,θ≈5度。
3.单摆摆动时受到空气阻力作用,摆幅越来越小,它的周期有什么变化?如用木球代替铁球有何不同。
二、光电控制计时法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数字毫秒计。
2.掌握用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
3.深刻理解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实验仪器自由落体测定仪、钢卷尺,数字毫秒计实验原理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的下落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这种运动1gt2可以表示为:s=v0t+2式中s是在时间t秒内物体下落的距离,g是重力加速度。
如果物体下落的初速度为零,即v0=0,则1gt2(2-5)s=2可见,如果能测得物体在最初t秒内通过的距离s,就可以算出重力加速度值g。
实际中由于v0=0这一条件不已达到,往往造成小球通过第一光电门时有一初速度v0,测得的时间值比小球实际下落时间短,使测得结果g值偏大。
同时,测量s也有一定困难,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测量两次下落的高度差来消除误差。
S 1=21gt 12 S 2=21gt 22两式相减,有 g =()2122122t t s s -- 即 g =21222t t s-∆ (2-6)上述测定重力加速度值的实验,还可以用稍微不同的方式进行。
如图2-2所示,让物体从O 点开始自由下落,设它到达点A 的速度为v 1。
从点A 开始,经过时间t 1后,物体到达B 点。
令A 、B 间的距离为s 1,则s 1=v 1t 1+21gt 12 (2-7)图2-2 自由落体示意图若保持前面所述的条件不变,则从点A 起,经过时间T 2后,物体到达点B ′。
令A 、B ′间的距离为s 2 ,则s 2=v 2t 2+21gt 22 (2-8) 将式(2-8)×t 1-(2-7)×t 2 ,得s 2t 1-s 1t 2=2g (t 22t 1-t 12t 2) 于是得到g =1211222t t t s t s -⎪⎪⎭⎫ ⎝⎛- (2-9) 实验内容(一)按式(2-6)测定重力加速度1.将重锤悬挂在铁芯上,调节底座螺旋,使支柱处于铅直状态后,取下重锤。
2.捏紧气囊,使它吸住小球。
将第一个光电门固定在小球恰好不挡光的地方,调整第二光电门与第一光电门的距离,然后测出这个距离。
3.使小球自由下落,记录数字毫秒计上显示时间t ,共测6次。
4.改变第2光电门位置,重复上述步骤。
5.按式(2-6)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
6.计算不确定度。
由 g =212212)(2t t s s -- 2222212222212121)ln ()ln ()ln ()ln (t t s s g t g t g s g s g g σσσσσ∂∂+∂∂+∂∂+∂∂= 其中: 1ln s g ∂∂=121s s --2ln s g ∂∂=121s s - 1ln t g∂∂=212222t t t -- 2ln t g∂∂=212212t t t -(二)按式(2-9)测定重力加速度 1. 调节好落体测定仪。
2.将第一光电门固定在支柱上部某一位置,第2光电门固定在支柱中间位置。
测出这个距离S 1。
3.小球自由下落,记录时间 t ,共测6次。
4.改变第2光电门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
5.按式(2-9)计算重力加速度。
6.计算不确定度。
2222212222212121)ln ()ln ()ln ()ln (t t s s g t g t g s g s g g σσσσσ∂∂+∂∂+∂∂+∂∂= 其中:1ln s g∂∂=21122t s t s t -- 2ln s g∂∂=21121t s t s t -1ln t g∂∂=2211222122211222t t t t t t t t s t s s ----2ln t g∂∂=2211222121211212t t t t t t t t s t s s ----- 注意事项1.调节仪器铅直放置,上下两光电门中心在同一条铅垂线上,使小球下落时的中心通过两个光电门的中心。
2.对每一时间值要进行多次测量。
3.实验中支柱不应晃动,操作中不要碰撞实验装置。
4.小球要自由下落,不应人为的挤压气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