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相见欢”、“朱颜改”、“春风十里”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增强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离愁别绪,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3)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相见欢》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介绍诗人李煜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学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故事,与诗歌情感相互映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相见欢》的特点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相见欢》。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3. 搜集其他李煜的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与《相见欢》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闫春格审核人:赵黎明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相见欢教案简案

相见欢教案简案教案标题:相见欢教案简案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学习《相见欢》这首古文诗歌,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教学目标:1. 了解《相见欢》这首古文诗歌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2. 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能够通过写作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培养其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相见欢》的复印件。
2. 相关古代文化背景的资料。
3. 学生练习纸和文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问学生是否了解古代文化中的相见欢习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Step 2:诗歌阅读(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相见欢》。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 3:文化背景介绍(10分钟)1.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古代相见欢的习俗和背景。
2. 解释诗歌中与相见欢相关的词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Step 4:文学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优美之处,并提醒他们注意诗歌中的细节。
Step 5:写作活动(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进行表达。
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诗歌鉴赏、写一篇对比古代与现代相见欢的文章等。
Step 6: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之《相见欢》教学设计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之《相见欢》教学设计语文版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之《相见欢》教学设计语文版《相见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作写愁情的绝妙之处,积累写愁词句。
2、能力目标:学会品析鉴赏诗词。
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重点1、品字析句,鉴赏诗词。
2、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教学难点把握词作情感基调,进而体会主旨,师生共同分析写愁情的绝妙之处。
多媒体演示等帮助理解。
教学过程1、深情导入教师:同学们,跟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975年,仿佛看到,在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踏着深院中满地的梧桐落叶,独自登上西楼,他默默无言,面对深院中紧锁的重门,面对树枝上稀疏的秋叶,面对如钩的寒月,面对故国三千里地山河,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只听他吟诵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教师: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学生:李煜教师:大家对李煜了解多少呢?学生明确:他是南唐后主、词中帝王的李煜。
我们知道他的词以南唐亡国分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写奢侈豪华的宫庭生活;后期主要是回忆往事,怀念故国,描述被囚禁后的苦闷生活。
今天,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一首词作《相见欢》。
2、学生自由朗诵词作,进一步体会词作感情。
【媒体演示】3、让学生自己理解词意与作者的感情。
(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把握主旨)【小组自由讨论】明确:词题必须扣住“离愁”。
【板书】这不是一般意义的闺房中的相思之愁,也不是游子的羁旅之愁,而是一种深深的怀念故国的愁绪。
【媒体演示】4、教师:大家找找词中有哪些意象(景物)?明确:意象:【媒体演示】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梧桐——隐含家国之悲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西楼”、“残月”可联系“月满西楼”或“西楼望月几回圆”理解)(“梧桐”可联系“梧桐更兼细雨”理解)(院深大而显人少,可见寂寞、孤单)5、具体研读、品字析句鉴赏词作教师:大家看看除了意象之外,还有哪些字词有助于表现主旨?明确:“无言”、“独”、“寂寞”、“锁”【媒体演示】“无言”、“独”——因为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但更表现了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呢?从“无言”、“独”可看出后主那孤独、寂寞的身影。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闫春格审核人:赵黎明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相见欢》教案2013

《相见欢》教案 2013教案:《相见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相见欢》。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感人故事,通过主人公小华与新同学小红的相识、相知、相助,表现了友谊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友谊的魅力。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团队合作的精神,学会关爱他人。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友谊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带。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校园场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校园里的美好时光,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2. 自主学习(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3. 课堂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小华与小红的相识、相知、相助过程,示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友谊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5分钟)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小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课题:《相见欢》内容:1. 小华与小红的相识、相知、相助过程。
2. 友谊的力量。
3.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设计一个情景剧,下节课进行表演。
2. 写一篇心得体会,题目为:《我眼中的友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友谊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但在作业设计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下生活,如组织一次友谊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友谊的力量。
词二首《 相见欢 》《浣溪沙》

诵读欣赏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掌握景中寓情,感情真切的特点。
3、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4、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2、理解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最喜欢作诗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隋炀帝,爱诗爱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
另一个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历史上最有才华,最能作诗写词的一位皇帝是五代时南唐国主李煜。
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作者李煜。
明确:五代词人,南唐国君,世称李后主。
宋兵破金陵,袒肉出降,被封为“违命侯”。
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子小楼,过着日夕以眼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
太平兴国三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李煜在政治上无能,却具有艺术才能。
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书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怀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解题见书下注释①二、朗读赏析1、教师范读。
读前教师要进行朗读指导。
《相见欢》描写的是寂寞凄清之景,抒发的是极其沉痛的愁苦之情。
朗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
2、学生朗读,读出情感。
3、教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这种离愁融入所描写的景物中,大家找找词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明确:景物板书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梧桐——隐含内心愁苦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凄清寂寞补充分析:A、“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空荡荡的楼孤独冷清的楼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春水”、“明月”等。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写作练习,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珍视和表达对友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2)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相见欢》的原文和译文。
2. 教师准备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解释。
3. 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如诗人的介绍等。
4.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诗人。
(2)学生朗读诗歌《相见欢》。
2. 新课内容:(1)学生自主学习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3)学生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生词和短语的理解情况。
3.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的写作成果和互相评价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课例实录]《唐诗二首》(节选)师:古诗朗诵应该注意哪些要点呢?要注意节奏、平仄、重音,更重要的是要融入我们的感情,诵出一种韵律的美,音乐的美。
根据刚才所说的古诗朗诵的一些要求,我们来听一段《钱塘湖春行》的范读,看看朗诵者是如何读出这种韵律之美的。
(播放录音:《钱塘湖春行》)师:同学们齐读这两首诗。
(朗读课文《春望》《钱塘湖春行》)师:朗读之后,对这两首诗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看。
大家会觉得“看”很奇怪。
诗不是画,但它却又是一幅画,我想请同学们带着诗情画意,来看这两首诗。
我们看一下,这两首诗出现了哪些景物?(学生分别看书)师:这两首诗中这么多景物,给我们构成了两幅不同的画面。
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在这两首诗中,共同涉及的景物有哪些。
草,花,莺、燕都能够归结为鸟,所以我们归纳出来共同的景物,有花、草、鸟。
师:接下去,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三组共同的景物,在两首诗中有什么区别。
同学们还是四人一组讨论一下,我们能够从几个方面来想,看看地点、季节有没有不同,还有,诗人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钱塘湖春行》是不是早春呢?你看城春草木深,说明什么问题呀,可能到了什么时候了?生:暮春?晚春?师:这里一个“深”字能够探究。
这个“深”,一个是色彩的深度,一个说明草木长得很茂盛,这是早春达不到的效果。
地点最容易看了,一个,应该是在长安那边,对吧?钱塘湖就是西湖,西湖是在哪里呀?生:杭州,杭州的钱塘湖。
(学生分小组讨论)师:大家有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三组相同的景物,在两首诗中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地点的区别是什么?地点在哪里?生:城里边。
师:是城里,什么城呢?生:长安城。
师:那么《钱塘湖春行》呢?在哪里?生:西湖边。
师:是杭州。
地点不同。
再看看季节。
生:《春望》的季节是在晚春,《钱塘湖春行》的季节是在早春。
师:你能不能跟我们讲一下,为什么《春望》是在晚春?能够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生:从“城春草木深”能够看到草木的颜色,草木的颜色深了,给你的感觉是晚春了。
师:好。
《钱塘湖春行》呢?生:“谁家新燕啄春泥”能够看出,还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能够看出这是早春。
师:从哪些关键的字眼里边,能够看出它是早春?生:还有“新燕”的“新”,还有“浅草”的“浅”,还有“乱花”的“乱”。
师:能不能评价一下,为什么“乱花”也是早春啊?生:就是说开放的姿态,或者说有些花没开,有些开了,或者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师:《春望》感觉上是晚春的时节,给人的感觉是树木很旺盛。
《钱塘湖春行》是一派阳春三月新春的景象,早春的景象。
最后一个问题是刚才请大家讨论的,从作者本身角度来看看,区别在哪里?生:作者的心情。
师:作者的心情。
那么我请一个同学说说,《春望》的作者当时的心情怎么样?生:他的心情非常悲伤。
师:那么《钱塘湖春行》呢?生:他是很欢喜。
师:很欢喜。
好。
实际上就是说,虽然是一样的景物,但是还有一大不同,就是两个诗人的情感完全不一样,一喜一悲。
真正的不同关键,就在于这两位诗人情感不同。
他们的一喜一悲,牵动了我们读者的心,所以我们读了这两首诗以后,也会随着他们的情感,或喜或悲。
下面我还要请同学们再讨论一下,两个诗人在写这两首诗的时候,为什么会一喜一悲呢?白居易为什么喜?杜甫为什么悲?大家再来讨论一下吧。
(学生分小组讨论)师:先来看看《春望》,看杜甫。
他为什么在写诗的时候,心情非常悲伤?这个女同学说。
生:国土沦陷,心情很悲。
师:为什么会国土沦陷呢?同学们能替她补充一下吗?这里边穿插一个什么资料啊。
生:安史之乱,有一个安史之乱。
师:是安史之乱,所以国破,山河破碎了,心情很悲哀。
白居易为什么喜呢?生:因为白居易游览之后,看见迷人的景色非常愉悦。
师:他在哪里游览?生:西湖,游览西湖以后心情非常愉悦。
师:有没有要补充的?生:白沙堤。
师:游览白沙堤,所以心情很愉快。
大家从这么多资料里边,总结出了这么几句精华。
老师做一个简单的补充。
杜甫在写《春望》的时候,他经历了安史之乱,面对着山河破碎,国都的沦陷,他产生了一种悲伤、沉痛的感情,在诗中就抒发了他的思国怀乡之情。
诗句里边,除了对国土沦陷的哀伤以外,还有跟他的亲人失散以后的悲伤,或者思念之情。
所以在这首诗里边,不论是花还是鸟,或者是树木,都带上了诗人的一种悲伤的情感,传递给读者的就是一种悲情。
于是我们读了以后,也觉得很悲哀。
如果让你随便选择哪首诗来朗诵的话,很多同学可能会选择《春望》,因为这首诗的情感比较容易把握,这种悲痛我们只要读的声音沉重一点,缓慢一点,似乎就能把这种悲情读得很到位。
《钱塘湖春行》呢,白居易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好在做杭州刺史,杭州是白居易少年时期就心驰神往的一个地方。
那么我们能够想像了,阳春三月,大好的时光,白居易策马扬鞭于青山绿水之间,心情是怎样的呢?生:愉快的,喜悦的。
师:所以你看他对生命充满了满腔的热情,于是在这首诗中,就融入了诗人的一种喜悦的心情,我们读起来也觉得非常地轻快,因为情感也被他带动了、感染了。
刚才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一边看两幅不同的图画,一边品味两位伟大诗人的心灵世界。
我们是否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
我想根据我们刚才读出的图画,品出的心灵,再请同学来把这两首诗朗读一遍,想必会有好一点的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 [课例实录]《相见欢》(节选) 苏州市景范中学 黄素心师:请同学作为李煜的代言人,来读一读《相见欢》,我们请车振煜同学。
(学生朗读)师:请坐 。
我们请其他同学说说看,他有没有读出词人的心情?(学生摇头) 生:我觉得他朗读得还是有点平淡,缺少感情。
师:对,朗读是要有感情的。
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词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 王国维认为,李后主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真性情的李后主,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真的心情?【资料展示】思考:词中弥漫着后主怎样的真情?王国维:主观之词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人间词话卷上】诵读·赏评词情生:是愁。
师:是什么样的愁绪呢?生(齐答):是离愁。
师:是怎样的离愁?它的愁有形吗?有滋味吗?哪一句向我们体现了出来?生:“剪持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他的离愁是剪持续的,是理还乱的,是什么引发了他这种愁呢?生:是愁绪,是思绪。
师:剪持续,理还乱的还有什么物品?剪也剪持续,理?想整理一下,却还是那么乱。
生:好像藕断丝连的,好像藕断丝连的愁绪。
师:对,可他是因什么而产生的哀愁?生:因为他的离别。
师:仅仅是缘于他的离别吗?我们回忆一下张心意刚才说的他有一种思绪,大家是否和她有同感?我们再揣测一下,李煜在思什么?生(齐答):思国。
师:你怎么理解他是思国呢?生:因为他离开了国家。
师:他离开国家?生:是失去了国家。
失去了国家,他是一个亡国之君。
师: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个亡国之君的思国之情。
可仅此而已么?我们还会再思什么呢?生:还思念家乡。
师:怎么理解?生:因为他亡了国,身处他乡,思念家乡会产生愁绪的。
师:思国、思乡都会产生愁绪。
我们联系背景读词,体会一下他有怎样的思绪令他哀愁呢?生:思念家人也会有愁绪。
师:这样的思绪,带来这么多的离愁,我们能体会吗,我们一起来想像一下。
其实,古人中有人能够体会象他这样的迁客骚人的愁绪,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话能够用来形容他的这个段离愁?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师: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愁绪,他向人倾诉了么?生:没有,他说独上西楼。
一个人独上西楼,这就能够看出没有人陪伴他,应该是他一个人,而且还说无言独上西楼,一方面是无法说,一方面也是不想说。
师:好一个“不想说,无法说。
”。
这个“愁”的滋味,只能藏在心里头,他的愁在心里,他的愁都是思念。
这样一种离别之伤,我们能感悟了,那就一起读一读这个句话,读出李煜的情感。
(学生朗读)“剪持续,理还乱,是离愁。
”师:我们想一想,当一个人的内心全是哀愁的时候,他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理应是怎样的?再自己朗读体会一下。
(学生朗读)“剪持续,理还乱,是离愁。
”师:我们想一下“在心头”的是什么情绪呢?生:是愁,很沉痛,压抑。
师:它在心头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份量呢?生:沉重。
师:“在心头”——思国、思家、思亲的这份离愁压在心头,该是很沉重的,可我们朗读时似乎它只在心头这么轻轻滑过。
再感受一下,他如此“别是一番滋味”的离愁在心头的份量。
再朗读一下。
(学生重读“在心头”,并放慢语速。
)师:很好。
除了他直接描绘愁滋味的这个句,文中还有哪里能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愁绪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专家的评点,学习他人的赏析也许能够指引我们对诗词的理解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资料展示】诵读·赏评词景龙榆生先生词学著作选:(《相见欢》)上半阕看似景语,而情在其中……都是“助寡人伤心资料”(借用唐明皇入蜀时语)。
思考:词中摄录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又如何“助人伤心”呢?师:龙榆生先生说:“上半阙看似景语,而情在其中……都是助寡人伤心资料”。
助我伤心,助他伤心,全篇都伤心,那什么是这伤心的载体?生(齐答):是景。
师:那么诗中有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又如何能够助人伤心呢?请用笔勾画出来,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这些景如何承载了这很多的离愁。
学案上的练习能够参照,有问题提问。
(学生思考讨论)师:我们一起来说一下,词人看到了哪些景?生:西楼、月、梧桐、秋。
师:我们在词中所见之景有何特色?请问词人观察景物的季节?生:在秋季。
师:时间?生:晚上。
师:在哪儿看到的景?生:西楼。
师:看到这些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月如钩,月是一种自然现象,月如钩是残月,是缺掉一块的月,总是给人一种比较哀伤的感觉。
会联想到和亲人、国家的离别。
师:一钩弯月一钩残月,这个钩勾起了我们的一种哀思了。
我们也比较一下,古诗词中出现过的很多的月景,形成了什么样的印象,给我们怎样的一种心情。
【资料展示】月《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代赠二首之一》【唐】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师生共赏)“月落”之时“江枫渔火对愁眠”;“月如钩”时“同向春风各自愁”;“月笼沙”时应知“亡国恨”;惜“别”的时候又看到“西楼残月”。
师:我们能够发现月给人的联想总是和什么样的情联络到一起。
生(齐答):愁、恨、别。
师:我们看看其它的景致,能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能让我们感受到吗?生:我讲一下我的看法,刚才说词里写的是秋天。
因为秋天的时候到处都是落叶,在这秋天树叶掉下来了,光秃秃的,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