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相干性的研究及实验测量
关于激光的相干性问题

龙源期刊网 关于激光的相干性问题作者:杨玉玲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08年第01期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产生干涉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动方向相同。
而激光是自然光,振动方向向各个方向都有(这在光的偏振实验中已看到),为什么激光还有很好的相干性呢?如:让激光直接照射在双缝上,就会发生光的干涉,而在双缝前并不需要单缝。
要解释上面的问题,应对激光的相干性有所了解。
首先光的相干性包括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
原子的发光时间Δt与所发光的频率宽度Δυ成反比,也就是说,Δυ愈小,Δt就愈长。
在普通光源中,原子发光过程都是自发辐射过程,各个原子的辐射都是自发地、独立进行的,因而各个原子发出的光子在频率、发射方向和初位相上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在光源的不同位置发出来的光各不相同,不具备空间相干性;而它的Δυ很大,所以Δt就很短,因而也不具备时间相干性。
所以普通光源发出的光不是干涉光。
而对激光器来说,它所发射的激光单色性很好的,即激光的Δυ非常小,比普通光的Δυ要小得多。
因而激光的相干时间Δt很大,即激光的时间相干性是很好的。
那么,激光的空间相干性又怎样呢?在激光器内,开始时光波的空间是不相干的,但在多次来回反射的衍射孔边缘处,由于光的衍射而扩散,不仅向外也向内发射光束。
也就是说,衍射孔使从光束截面上各点射出的光线互相混合,等效为一束光变成了几束光。
所以在许多次衍射后,光束截面上一个点的光,不再仅与原光束的一个点有联系,而是和整个截面有联系。
因此截面上各点是相关联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建立了光束的空间相干性,光波就成为空间相干的了。
所以尽管激光是自然光,振动方向向各个方向都有,并不影响激光的空间相干性。
参考文献:[1]姚启钧.光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栏目编辑罗琬华)。
激光干涉原理

激光干涉原理激光干涉是利用激光的相干性进行测量和实验的一种重要方法。
激光干涉原理是基于光的干涉现象,通过将激光光束分为两部分,然后使它们在空间中交叉叠加产生干涉图样,从而获得所需的信息。
激光干涉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两束光的干涉来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光的干涉现象。
干涉是光的两束或多束波相互叠加形成的现象。
当两束光波相遇时,根据光波的波动性质,它们会产生相干干涉。
干涉的结果取决于两束光波之间的相位差。
激光干涉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的是分束器。
分束器是一种光学元件,可以将激光光束分为两束。
其中一束作为参考光束,直接到达干涉屏或检测器,另一束通过样品或待测物体后再到达干涉屏或检测器。
当两束光波相遇时,它们会产生干涉现象。
在干涉屏或检测器上观察到的干涉图样可以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其中最常见的是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是一种由光的干涉现象形成的明暗相间的条纹图案。
干涉条纹的形状和间距可以反映出被测物体的形态、表面形貌、折射率等信息。
激光干涉还可以用于测量物体的位移、形变等参数。
当物体发生位移或形变时,干涉图样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分析干涉图样的变化,可以计算出物体的位移或形变量。
激光干涉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精密测量领域,激光干涉被用于测量微小的位移、形变和振动等参数。
在光学制造中,可以利用激光干涉来检测光学元件的形状和表面质量。
在材料科学中,激光干涉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行为。
激光干涉的精度和灵敏度取决于激光的相干性。
相干性是指光波的相位和振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稳定性。
激光具有非常高的相干性,因此可以产生清晰的干涉图样。
此外,激光的单色性和方向性也有助于提高干涉实验的精度和可靠性。
激光干涉原理是利用激光的相干性和干涉现象进行测量和实验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将激光光束分为两束,然后使它们在空间中交叉叠加产生干涉图样,可以获得所需的信息。
激光干涉在精密测量、光学制造、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光学相干性测量与调节方法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光学相干性测量与调节方法引言:在物理实验中,光学相干性测量与调节方法是一项重要的技术。
光学相干性是指光波传播时的相位关系,了解和控制光学相干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光的性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光学相干性测量与调节方法,以及它们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一、光学相干性测量方法1. 干涉仪法干涉仪法是一种常用的光学相干性测量方法。
它利用两束相干光的叠加干涉现象来测量光学相干性。
常见的干涉仪有迈克尔逊干涉仪和弗洛克干涉仪。
通过调节干涉仪的光程差,可以获得不同的干涉图样,从而测量光的相干性。
2. 自相关法自相关法是一种直接测量光波波长和相干时间的方法。
它利用光波的自相似性来进行测量。
通过将光信号与自身延时干涉,可以得到光波的自相关函数,然后通过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光波的频谱特性。
二、光学相干性调节方法1. 相位调制法相位调制法是一种常用的光学相干性调节方法。
它通过改变光波的相位来调节光学相干性。
常见的相位调制方法有电光调制和声光调制。
电光调制利用电场的变化来改变光波的相位,声光调制则利用声波的变化来改变光波的相位。
2. 波长选择法波长选择法是一种利用光学滤波器来调节光学相干性的方法。
通过选择特定波长的光波,可以增强或减弱光波的相干性。
常见的波长选择器有光栅和干涉滤波器。
通过调节波长选择器的参数,可以控制光波的相干性。
3. 空间滤波法空间滤波法是一种利用光学器件来调节光学相干性的方法。
常见的空间滤波器有夫琅禾费衍射器和透镜。
通过调节空间滤波器的参数,可以控制光波的横向相干性和纵向相干性。
三、光学相干性测量与调节方法的应用1. 光学相干性测量与调节在光学通信中的应用光学通信是利用光波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
光学相干性测量与调节方法可以帮助优化光传输系统的性能。
例如,通过测量和调节光波的相干性,可以减少光波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和失真,提高通信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
2. 光学相干性测量与调节在激光干涉测量中的应用激光干涉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它可以实现高精度的距离、位移和形状测量。
激光的相干性

激光的相干性着重研究和研发的激光技术,使用的是激光的相干性。
这里将从实际应用的相关原理出发,来阐述激光相干性的特征及其应用。
激光相干性是指,一个脉冲激光的光子的波长和幅度不会衰减,能够在空间和时间上保持相一致,这样就可以建立出一定规律的相干性状态。
通常激光器可以产生相干性状态,可以用来衡量激光束的相干性程度。
激光相干性可以用几个间接度量技术来分析,它们是相位相关性、光形像中心度量、谱宽度等。
激光相干性受到大量衰减因素的影响,如光束扩散、衍射和劈裂等,如果想要获得更高质量的激光束,就需要确保其相干性。
因此,激光相干性的应用主要是用来降低衰减因素的影响,获得更好的激光束质量,从而实现更好的测量精度、获得更强的集束机械能力等。
激光相干性在光学设计中也有重要的作用,比如普通的激光器可以运用激光器的相干性变大,使得集束能够达到更高的直径尺寸,从而提高激光器的功率分布。
这也是正确使用激光束来获得精度要求的依据。
此外,激光相干性还可以有效地用于激光切割、定位以及量测应用中,以提高激光束的精度。
经过相干性的施展,激光光束的聚焦点不仅增大,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切割功率,进一步提高切割速度及精度,大大减小热影响范围。
激光相干性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发挥极大的优势,从而极大地改善激光束的质量。
它可以用来提高切割、定位和量测等操作的准确性,极大地改善激光设备的性能。
也可以用来提高激光设备的功率分布,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衰减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激光设备的效果。
因此,激光相干性的研究将会有助于更大范围地发挥激光设备的优势,从而大大改善激光的应用效果。
激光相干性的原理应用

激光相干性的原理应用简介激光相干性是指激光光束中光波的相位差的稳定性。
激光的相干性是通过测量激光光束的干涉、自相干等特性来评估的。
相干性对于激光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激光干涉仪、激光测距仪、激光光纤通信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激光相干性的原理及其常见的应用。
原理激光相干性的主要原理是激光光源的相干性与光波之间的相位关系之间的联系。
激光光源产生的相干激光光束具有高度的相位稳定性和空间一致性,这使得激光光束可以用于干涉实验和相位测量等应用。
在激光光束中,光波的相位关系决定了光波之间的干涉效应。
当两束相干光波在某一点处相遇时,它们会发生干涉现象,因相位差不同而产生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通过分析干涉条纹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光波的相位差,从而实现相位测量和干涉实验。
应用1. 激光干涉仪激光干涉仪是利用激光光束的相干性进行干涉实验的仪器。
通过激光干涉仪可以进行光程差测量、表面形貌检测、位移测量等应用。
典型的激光干涉仪包括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弗罗涅尔干涉仪等。
2. 激光测距仪激光相干性在激光测距仪中起着重要作用。
激光测距仪利用激光的相干性测量物体与仪器之间的距离。
激光测距仪通过测量激光光束从发射到接收所需的时间,并结合激光光速的已知值,即可精确计算出距离。
3. 激光光纤通信激光光纤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中最常见的光通信技术之一。
在激光光纤通信系统中,采用激光光源产生相干光波传输信息。
激光的相干性决定了光纤传输中的信号质量和传输距离。
4.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是一种基于光干涉的成像技术。
它利用激光光源的相干性,在不需要传统光学透镜的情况下,实现对样品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在医学和生物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眼科检查和组织样品分析等。
5. 激光干涉光谱学激光干涉光谱学是一种结合了激光干涉和光谱学的技术。
它利用激光光源的相干性进行光谱分析。
激光干涉光谱学可以用于材料表面形貌分析、特定波长的光学分析等应用。
激光的相干性讲解课件

相干长度
激光的相干长度是指其光波在空间 上保持相干的距离。当光波离开相 干长度后,其干涉现象消失。
相干时间的计算
相干时间是通过测量激光的线宽和 频率扫描范围计算得出的,它表示 光波在空间上保持相干的时间长度 。
03
激光的相干性测量方法
光的干涉仪器的使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
可以测量激光的相干长度和多模特性。
激光的相干性通常由其光束质量决定,光束质量越好,相干 性越高。
激光相干性的重要性
01
高相干性的激光束可以形成更窄 的光束,具有更高的亮度,更远 的传输距离和更好的聚焦性能。
02
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医疗等 领域,高相干性激光束的应用非 常广泛,如光学通信、光学传感 、材料加工等。
激光相干性的应用领域
测等。
提高激光相干性的技术与方法
采用光学腔体
通过使用光学腔体,可以限制激 光的模式,从而提高其相干性。
采用光学频率梳
光学频率梳可以产生具有高相干 性的激光,其梳齿之间的间隔是 确定的,这可以提高激光的相干
性。
采用光学相位调制
通过使用光学相位调制器,可以 在激光中引入额外的相位变化,
从而提高其相干性。
光的偏振原理
光的偏振态
光波的电矢量相对于传播方向以一定方式振动的状态称为光的偏振态。
偏振片
通过偏振片,可以将自然光转化为偏振光,使光的振动方向沿着片子的法线方向。
光的双折射
当光通过某些晶体时,会沿着两个主轴方向产生折射,形成两束偏振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双折 射。
激光的线宽与相干长度
激光的线宽
激光的线宽是指其光谱线的宽度 ,通常由增益介质的不均匀性或
自相关函数法
光学实验中的相干与相位测量方法

光学实验中的相干与相位测量方法光学实验是研究光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
在光学实验中,相干与相位测量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干性是光的波动性质之一,用来描述光波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位是光波的重要参数,表示光波的位置和形状。
本文将介绍光学实验中常用的相干性和相位测量方法。
相干是光波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干性对于光学实验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干涉、衍射等实验中。
干涉是光波相互叠加形成的干涉图样,而干涉图样的形状和强度正是由光波的相干性决定的。
相干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干涉图样的清晰度和可见度。
所以,在进行干涉实验前,要先保证光源是相干的。
常用的相干光源有激光和自发光,它们具有高度的相干性。
而相干长度则是描述光源相干性的一个参数,它表示了光波的相干性在空间上的分布。
在干涉实验中,为了观察干涉图样,需要对光波的相位进行测量。
相位测量是光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相位是描述光波位置和形状的参数,是光波的基本属性之一。
相位测量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干涉法。
通过干涉仪器的设计和调整,可以测量光波的相位差。
干涉法广泛应用于制造高精度光学元件、测量光波波长和测量物体形状等。
除了干涉法,还有其他一些相位测量方法。
例如,频谱分析法可以通过测量光波的频率来确定相位。
通过将光波通过光栅或光谱仪等装置,可以将光波分解成不同频率的成分,从而得到光波的频谱信息,进而获得相位信息。
另外,锁相放大器也是常用的相位测量方法之一。
锁相放大器可以通过锁定光波的频率和相位,提高信噪比,从而实现对光波相位的精确测量。
在光学实验中,相干性和相位测量方法的选择和优化是一门复杂而重要的学问。
尤其是在高精度测量或高分辨率成像等领域,对相干性和相位测量方法的要求更为严格。
正确选择相干光源、设计优化干涉仪器以及合理调整实验参数,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利用不同的相位测量方法,可以获得光波的更多信息,从而对光学性质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光学实验中的相干性和相位测量方法是关乎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激光原理与应用:相干性和单色性

PART FOUR
激光具有高相干性,能够实现精确的干涉和测量 激光具有单色性,能够提供单一波长的光束,适合于各种光谱分析和科学研究 激光具有高亮度,能够实现远距离的传输和聚焦 激光具有高方向性,能够实现定向照射和精确控制光束的传播方向
成本高昂:激光器及其配件价格昂贵,增加了使用成本 稳定性问题:激光的相干性和单色性可能导致稳定性问题,需要精密的调整和维护 安全性问题:激光的强能量和高亮度可能对眼睛和皮肤造成伤害,需要采取安全措施 应用范围有限:虽然激光在某些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仍然有限
汇报人:XXX
相干性的应用:在光学干涉测量、光学显微镜、全息成像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定义:激光的单色性是指激光的频率宽度极窄,具有高度单一的波长。
产生原因:由于激光的谐振腔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反射系数,使得只有某一特定波长 的光能够通过谐振腔并被放大,从而实现单色性。
应用:单色性使得激光在光谱分析、光学通信、医学诊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X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相干性定义:描述光波在空间不同点上相位关系是否一致的物理量
相干性与干涉现象:相干性好的光波能够产生明显的干涉现象,相干性差的光波则难以观察到干涉现象 激光的相干性:由于激光的相干性好,因此能够产生明显的干涉现象,这是激光的一个重要特性
优势:单色性好,能够实现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测量和成像。
PART 表面形貌等 光学通信:利用相干光进行信息传输,提高通信质量和稳定性 光学雷达:利用相干激光雷达进行距离、速度、角度等测量 光学成像:利用相干激光进行高分辨率、高对比度成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痛的临床意义胸痛(chest pain)指原发于胸部或由躯体其他部位放射到胸部的疼痛。
其原因多样,程度不一,且不一定与疾病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相一致。
以急性胸痛、胸部不适为主诉来医院急诊的患者十分常见。
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资料,但在我国大中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估计这类患者约占5-10%。
胸痛作为多种疾病的首发症状,其中隐匿着一些致命性疾病, 除最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外,还有近几年被逐步重视的急性肺栓塞(PE)、主动脉夹层等,它们都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的特点;而早期快速诊断,及时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
虽然这些疾病仅占胸痛病人的1/4左右,但由于医务人员受专业知识和检测手段的限制不能将其迅速准确甄别,使得一些具有严重疾病的胸痛患者混于一般病人,延误了救治时间,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正确地识别和诊治各种胸痛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解剖、生理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影响,牵扯痛、应激反应及心理暗示等机制的作用,使得许多严重疾病被误以为普通疾病,而相反情况也时有发生。
有些可能发生猝死的疾病如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主干栓塞等与某些非致命性疾病如食管疾病、肺部疾病甚至出疹前的带状疱疹等,同样可有胸痛或胸背部不适。
胸痛的病因鉴别至少包括以下常见疾病:1、胸壁病变:皮肤及皮下组织急性炎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间神经肿瘤;流行性胸痛;肋软骨炎。
2、胸腔脏器病变:心绞痛,包括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急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急性肺栓塞;纵隔肿瘤;食管疾患,包括急性食管炎、食管周围炎、食管癌等。
3、腹部脏器疾病:膈下脓肿、细菌性肝脓肿、肝癌、肝淤血、胆石症等可有右下胸疼痛,常向右肩放射;急性胰腺炎、脾梗死时可伴左下胸痛,常向左肩放射。
由此可见,胸痛作为多种疾病患者共有的主诉,从颈、胸部到腹部,从皮肤、肌肉、骨骼到神经,从胸廓、肺直至纵隔内脏器,无论炎症、肿瘤、畸形或血管病变,由于牵扯痛或病变侵袭都可以出现酷似心绞痛的症状。
在急诊科,常见有疑似ACS胸痛症状的患者,最后诊断为“良性疾病”,如食管弥漫性痉挛、胃食管反流、食管憩室、食管炎、胆石症、胆囊炎和膈疝等,脊柱疾病如胸椎肿瘤或结核,胸壁组织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未出现疱疹前之带状泡疹等,这些疾病虽不致命但须识别。
需要在急诊室立即开始治疗的急症,如AMI、气胸等更需及时检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CS患者心肌存活与血管闭塞时间紧密相关,在发病最初几小时明确诊断并得以及时治疗,患者将会获得最大的益处。
然而,目前从发病到获得针对性治疗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时间上的延误。
因此,应从院前开始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到达医院后,尽可能快地做出诊断并予以针对性的救治。
时间上的延误主要表现在三个环节:病人对ACS的认识;院前转运过程;医院内评价过程。
其它的时间延误还表现在从挂号→检验→心电图→确定诊断→药物选择等几个环节上。
医生的临床思路和急诊科的运作流程,也是造成延误的重要因素。
患者、EMS人员及医院三方面的延迟,均可降低急诊介入(PCI)或溶栓治疗的效果,增加死亡率。
1 病人的延误患者对病情的认识不足是延误治疗最主要方面。
ACS发病时常伴有前驱症状,但这些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或误判,尤其是老年人、妇女、以及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人是最可能延误的人群,此类人群发病时常缺少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当中老年人出现疑似ACS (胸部不适,伴/不伴向臂、背部、颈部、下颌、上腹部放射;气短、无力、恶心、大汗等)的症状时,应含服硝酸甘油片,数分钟后无缓解应呼叫急救车送往医院,而不提倡由家属送往医院。
2、院前转运的延误在美国,院前转运时间约占延误时间的5%,但在我国,估计这个比例会高一些,这与EMS机构、医院、社区人员对患者病情的认识有关。
急救人员要提高对ACS的认识,向病人和家属宣传在发病时如何求救当地EMS系统(拨打120)和可提供24小时急救服务的最近医院,以及自身如何获得快速适当的治疗,如使用硝酸甘油和阿斯匹林。
急救人员到达后,对于有多种危险因素和可疑ACS的患者,必须立即行12导联(必要时18导联)心电图(ECG)检查,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并观察AMI患者病情变化。
在院前及转运病人去医院途中予心电监护。
有研究显示,院前记录一份12导联心电图大概需4分钟,而对胸痛病人其诊断准确性可达85%。
院前心电图对胸痛病人进行评价,能避免时间的耽误,在到达医院后更有利于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急诊PCI或搭桥手术(CABG)。
研究表明:这些措施可以缩短时间耽误20~55分钟。
EMS系统应该提供院前12导联的心电图, 所有急救车应有能力在转运病人去医院途中做心电图。
高度怀疑而无禁忌者应予200~300mg阿斯匹林咀嚼片,并应及时通知急诊科,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迅速将患者送往医院。
3、医院内的延误医院内的时间延误约占1/3,这与医务人员的技术经验和医院的管理水平(医疗流程)有关。
(1)病史的识别缺血性胸痛病史和心电图被作为筛选危险病人和确定治疗策略的重要依据。
有缺血性胸痛及心电图ST段抬高的病人应被早期识别。
如病人来院前未做心电图,应在到达急诊科后10分钟内完成,确定心梗病人是否需要溶栓治疗,做到溶栓开始时间小于30分钟。
(2)危险因素与临床指标的识别TIMI-Ⅱ和TIMI-9研究发现,高龄、女性、心梗史、前壁心梗、肺罗音、低血压、心率快、糖尿病、房颤是增加AMI患者30天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无上述危险因素的病人住院死亡率仅为1.6 %,多于4个危险因素的高达22.3%。
最近研究发现,除年龄外,心电图ST段压低、心力衰竭的体征和心脏标记物阳性,预示死亡率和心梗率高。
(3)心电图诊断心电图检查可将病人分为3组:ST段抬高、ST段压低(≥1mm)和 ST段无变化。
对怀疑ACS病人进行危险分级有重要的意义。
透壁心梗和心内膜下心梗的概念已被Q波心梗和非Q波心梗的概念所取代。
虽然急诊科医生常无法肯定一个心梗患者究竟发展为Q波心梗,还是非Q波心梗,但最初的评价和治疗可依据有无 ST段抬高、ST段压低和T波改变来决定。
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和相邻两个导联ST段抬高≥1mm的病人,诊断为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5%和98%。
具备临床症状而心电图不典型时,应在数小时内多次复查。
AMI早期即可出现Q波,提示临床预后差,但并不影响溶栓。
一项研究中,53%病例在发病一小时即出现Q波,Q波出现似乎表明梗死的范围较大,但并不提示此时溶栓对降低死亡率、改善心功能作用小。
虽临床上判断溶栓是否再通较为困难,但研究显示,溶栓后ST段回落与冠脉再通有很强的相关性。
(4)血清学检查有研究表明肌钙蛋白升高的价值比临床指标和心电图价值更大,死亡率随肌钙蛋白的升高而增加。
此外,肌钙蛋白水平可用于评估新的治疗方法,如血小板Ⅱb/Ⅲa拮抗剂和低分子肝素(LMWH)。
肌钙蛋白逐渐升高也提示血栓形成加速和微血管栓塞,肌钙蛋白不升高的病人,炎性标记物的存在提示斑块不稳定和活动性炎症。
C反应蛋白(CRP)和肌钙蛋白升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急诊科医生应在院前或急诊科内迅速对ACS患者,尤其是AMI患者症状出现时间、病情危险程度、溶栓风险和转运到可熟练行PCI导管室的时间进行准确评估,及时选择最理想的再灌注方式。
要明确树立“时间就是心肌”的观点,从上述三个层面尽量缩短耗费的时间:①缩短患者从发病到呼救/急诊的时间,这需要进行全民卫生宣教;②建立高效的院前急救系统,能进行现场诊断和基本处理,缩短转运时间;③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尽早予再灌注治疗,比如缩短就诊至用药(door to needle)或就诊至球囊(door to balloon)时间。
胸痛诊治单元 / 胸痛中心为了提高胸痛患者的诊疗质量,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chest pain center,CPC),以期达到“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目的。
为胸痛患者的分类提供了有效的选择、程序化的快速诊断措施、准确的危险分层评估方法和最充分的治疗手段。
1、 CPC的概念CPC主要是达到对高危患者快速诊断,多方位诊治及专病专治的目的,使病人能快速有效地得到治疗。
其任务包括: (1)为了适应临床需要,宣传和普及急性胸痛的医疗常识,缩短发病至就诊时间,提高急诊急救的水平。
(2)从胸痛的症状到管理,为胸痛注入新理念,规范胸痛中心的运行机制,对高危胸痛患者应用相关资源,确保其评价和救治快速通道全天候畅通无阻的规章制度保证,并建立有关胸痛中心的绿色通道救治制度。
(3)制定科学的胸痛管理流程,流程要科学合理、简洁可行,能为各类胸痛患者提供明确合理的评价和处理流向, 避免误诊、漏诊和治疗延误。
(4)对流程各环节包括完成时限、诊断和治疗质量等要有管理和评价标准, 进行质量控制。
完整的CPC应该包括急诊科(胸痛门诊)、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心血管内科、心导管室、心血管外科,及相应的检验科室(超声科、放射科、核医学检查项目等), 并涉及到消化、呼吸等相关学科。
同时也应包括从患者、全科医生到急救中心、急救车等多个院外环节的相互协作和配合。
在规模较小的医院,也可以胸痛诊治单元的形式运作。
2、CPC对胸痛患者的个体治疗策略对胸痛病人进行快速的分类、危险分层和准确的评估,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治疗延误。
通过程序化的通道,应做到:(1)最大程度上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2)最大程度防止UA和NSTEMI患者发展成为STEMI;(3) CPC为所有胸痛病人提供低费用、高效益的评估,以避免误诊和漏诊、不适当的出院和住院。
因此,CPC的主要任务集中在“生命绿色通道”上,即快速、准确诊断和治疗ACS病人。
生命绿色通道I(经皮腔内介入治疗):对转运时间短于90分钟的STEMI患者,以及经有效的抗栓、抗心绞痛治疗48小时后病情仍不稳定的UA和NSTEMI患者,CPC提供的策略是:有条件的医院应立即行直接经皮腔内介入(急诊PCI)治疗。
生命绿色通道Ⅱ(冠脉搭桥):对2%~5%直接PCI治疗失败的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应立即实施急诊CABG。
对转运时间要超过90分钟以上的ST段抬高且无溶栓禁忌的AMI患者,应当机立断在患者家中或救护车上实施溶栓治疗。
患者到达CPC后,若梗死相关血管(IRA)已开通,直接进入CCU;若溶栓治疗失败,则立即进入通道I或Ⅱ。
通道III:抗血栓治疗:UA和NSTEMI占整个胸痛病人总数的30%以上,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进行充分的抗血栓治疗是这一通道的主要手段。
在接受充分的抗血栓治疗48小时后,若患者病情仍不稳定,应立即进入“生命绿色通道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