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解析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及特点;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思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及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方法,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人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有过夜晚走在乡村小路上的经历吗?你们觉得夜晚的乡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倾听。

3.学生再读古诗,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古诗的内容。

4.交流讨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疑问。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古诗,思考问题的答案。

问题如下:•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觉得这首诗最美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1.指名朗读古诗,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也曾感受过类似的自然美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感情朗读古诗,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本诗中的好词佳句,特别是一些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自由背诵本诗或其中的名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语言储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了解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中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教学文本为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师应准备诗文的打印稿或电子版,并在课堂上展示。

2.2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释。

诗人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的讨论。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于“夜行”和“黄沙道中”的印象和感受。

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对于夜晚行走于黄沙道中的体验,引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停顿和语气的要求。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背诵,提供一些记忆的策略和方法。

3.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惊鹊”等。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和感悟。

3.4 诗人介绍与创作背景:教师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包括他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于诗文的影响。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完成诗文的背诵。

学生写一篇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短文,可以是对诗中意象的描述,也可以是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4.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作业质量和课堂讨论的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了解宋代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

学生通过学习作者的豪放派风格,激发爱国情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宋代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汇和古文表达的理解。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宋代背景和辛弃疾的生平。

激发学生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出现的地理、历史背景。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每组选取一个重点进行分析,并向全班分享。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中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并进行相关拓展学习。

四、作业布置:1. 学生抄写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学习等,评价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背诵和分析文章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Contents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西江月夜行黄 沙道中》的词牌、作 者及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理解词中意象和意境 ,掌握诗词的韵律和 节奏。
总结词
形象展示、加深理解
详细描述
通过直观演示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形象地展示《西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场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加深对作品的认识。 04教学过程导入
01
总结词:激发兴趣
02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黄沙道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黄沙 道和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结词
分析诗词的创作环境和时代背景
详细描述
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战乱频繁,民生困苦。辛弃疾在夜行黄沙道中,感受到了乡 村的宁静与自然之美,因此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乡村夏夜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 然的热爱。
诗词内容
总结词
解析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详细描述

创作与表达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词 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结尾
01 02 03 04
总结词:总结与回顾
详细描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的要点和难点,强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词:布置作业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作业,如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一篇 关于黄沙道的短文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应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6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6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1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扇子四、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

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

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

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通用8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通用8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通用8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下面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篇1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一首词。

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

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黑板、课前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等。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读通——与文本对话:课前交流: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案「篇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案范例教学内容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

预设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确:长。

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教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了解中国西江的历史背景和西江红军的艰苦奋斗。

2.通过学习这首诗,培养学生对于革命英雄的敬仰和对红色历史的认同感。

3.提高学生的识读古文的能力和鉴赏古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内容和意义。

2.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感情表达。

3.讨论诗中所描绘的西江红军的形象和精神状态。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准备: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歌文本。

2.设备:教师投影仪,电脑和投影幕布。

3.学习资料:有关西江红军历史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幅西江红军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人物的服装、表情等细节。

2.与学生一起分享图片引发的情感和想法。

第二步:介绍历史背景(15分钟)1.教师通过简略介绍中国革命历史,特别是红军长征的背景。

2.分享有关西江红军的背景资料,包括红军的战略目标、行军路线和面临的困难等。

第三步:阅读理解(25分钟)1.分发《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歌文本给学生。

2.请学生默读,然后选择几个学生朗读诗歌。

3.班级一起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和态度,如敬仰、崇拜、悲痛等。

2.提醒学生从诗中找出相关的词句,支持自己的分析。

第五步:讨论红军的形象和精神(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讨论诗中描绘的西江红军的形象和精神状态。

2.学生可以从诗中找出相关的词句,或者引用诗中的对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第六步:延伸拓展(10分钟)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中故事和人物的理解和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通过欣赏词,感受词的魅力。

2、理解词的主要内容,大体把握词意,想象这首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语言导入:同学们经过五年的学习积累,已经会背诵不少诗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介绍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好。

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

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4、板书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

打开书本。

二、初读文,疏通字词
、轻声朗读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文。

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

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文,理解诗句意思。

、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
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

、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出示词语: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
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

(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
(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2)假如你是他们,看到这一片长得这么好的庄稼,你会说什么呢?想不想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
(同桌自由选择表演)
请学生表演:(3)组:诗人与农民、青蛙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对话)
从刚才的表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说丰年,喜悦)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男生读句子。

是啊,“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农民丰收之不容易啊,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吟道:请女生读。

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字号叫?(稼轩)
稼是什么意思:种植庄稼,从他起的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

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质疑二:为什么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
小组讨论。

四。

赏读,悟诗情。

、创设情境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懂了词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那里的美景,愿意吗?(出示图)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指名读。

2、汇报。

听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觉?美在哪?,请你说说,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3、学生汇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引导:美在哪?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惊、鸣),一,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

(板书:景美。

请你来读读,你觉得怎么读好这句?(舒缓)2、对比读:谁愿意挑战他,读得更美?给掌声。

五、总结。

引读: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
看见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翻飞),辛弃疾不
禁高兴地吟道――(齐读第一句)
闻到了和听到了-----(蝉儿轻叫)(蛙鸣齐唱)、闻到了(稻香扑鼻)丰收在即;喜讯远传,不禁欢快地唱道――全词(齐读第二句)
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齐读三、四句)
六、写作指导
过渡:
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诗人笔下田园风光在夜晚独特的美,你能不能挑战诗人,用现代文改编这首词,做一个现代小诗人。

小试身手:
请同学以“西江月”为词牌名,“课间操”为题目,发挥想象,大胆动笔,写一首词。

西江月课间操军乐声声动心,迅速集队走廊,步伐豪迈向操场,动作齐迎朝阳。

玩游戏跳绳忙,齐跑操爱乒乓,今看我辈朝气扬,积极向上
乐观。

七、布置作业。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
(喜悦)关心农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