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
狂犬病诊断技术研究

( e ac e t fr a i f i u n, R s r C ne o R b s Sc a e h r eo h 66o , h a 40 0 C / ) h
国的狂犬病发病数仅次于印度居世 界 第 2 ,97年 后我 国狂犬 病 发 位 19 病 数 开始 持 续 回升 。20 05年 发病 数为 2 57例 , O 6年 发 病 数 为 3 20 329 7 例 】 。狂 犬 病 毒 属 弹状 病 毒 科 狂犬 病毒属 , 为单股 负链 R A病 N 毒 , 大小 约 7 r 其 5 m×15 m, a 7r 由基 a
aottei0i l igoi,a o g a d goi, diaig i n i, dcm ae er dat e d bu i tl c ans pt l il i ns a g a o sa o pr t iav a s s o g a d s h oc a sn m n d gs n sh n g a n
ds d a tg srs e t ey ia v a e e p c v l . n i Ke r s. a is y wo d R be ;Dig o i ;P too y a n ss a l g h
毒 的 N基 因相对恒 定 , 突变发生 点
率 较少 。 - - = =
- = l = 二 n n I =
温血动物也可 以成为传染源 。狂犬病患者 的器官移植到正 常
人 也 可 以导 致 受 者 发 病 。 1 狂 犬 病 的病 原 学 诊 断 11 病 毒 分 离 .
猪伪狂犬病病毒诊断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猪伪狂犬病病毒诊断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作者:刘霞,崔燕,王慧等来源:《兽医导刊》 2018年第1期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猪、牛等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猪除外)。
该病主要引起种猪呼吸系统及生殖系统疾病和仔猪神经系统疾病,成年猪呈隐性感染,仔猪病死率100%。
在世界上,已有 40 多个国家发生此病,发达国家已将本病列为重点防治疾病之一;在我国,自1947 年首次报道后,已有20 多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报道过本病,2012 年以来PRV 的持续性感染和潜在的免疫抑制,更是给我国猪病防治和疫病净化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国外一些专家认为,全世界由PR造成的损失每年可达几十亿美元,仅低于口蹄疫(FMD)和猪瘟(CSF)。
近年来,PR 发生报道数急剧上升,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疫苗接种是预防控制PR 的主要措施之一,就目前来看,PR 的传统疫苗已经相对成熟,但现代疫苗的研究尚处于研究阶段。
因此,提高PR 的诊断技术是防控该病的先决条件,只有早发现、早防控才能更加有效地降低PR 的发生,避免养猪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渐完善,相关的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也不断完善。
为此,本文对临床诊断、病原学、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等主要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PR 临床诊断与检测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临床诊断临床诊断就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病例剖检等初步诊断。
感染PR 的病猪临床症状因年龄和毒株毒力不同而有所差异。
其中哺乳仔猪最为敏感,病死率可达100%,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排稀便、呕吐- 共济失调、四肢呈游泳状等神经症状,最后昏迷死亡;成年猪多数不表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体温轻微升高;怀孕母猪常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或死胎。
二、病原学诊断病原学诊断主要包括三种方法,即病毒分离、病毒接种及动物感染,被称为诊断PRV 的黄金标准,但存在敏感性较差的问题。
狂犬病

治 疗
(三)病原治疗
临床曾应用多种药物如α-干扰素、阿 糖腺苷、转移因子和大剂量人抗狂犬病免 疫球蛋白治疗。
预 防
(一)管理传染源
捕杀野犬、管理和免疫家犬、对进口动物实 施检疫。病死动物应予焚烧或深埋。 发现疫情后疾病控制部门应24小时内赴现场 调查,追查伤人动物的来源及去向,查明造成的 其他动物和其他人员致伤情况和所有密切接触者 情况。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及脑脊液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增多,中 性粒细胞占80%以上。 脑脊液蛋白质及细胞数可稍增多,糖、 氯化物正常。
实验室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 取病人的唾液、脑脊液、泪液或脑组织接种鼠脑 分离病毒; 2.内格里小体(Negri body)检查 取动物或死者的脑组织 作切片染色,镜检找内格里小体; 3.RT-PCR 直接检测标本中的狂犬病毒核酸; 4.免疫荧光技术检测 取角膜印片、发际皮肤或脑组织通过免 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病毒抗原,如与病毒接种法结合,阳性率可达 98%~99.5%。 上述4项中有1项阳性即可确诊。 (三)特异性抗体检测 用快速荧光焦点抑制试验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和抗体。方法快 捷,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国内多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 体,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城市共有73例病人,仅占发病总数的2.13% , 年均发病率更低,仅0.0085/10万。
发病机制
狂犬病毒 -→伤口处及周围横纹肌内繁殖(1-2w) -→周围神经(沿轴索) -→CNS(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神经细胞) -→周围神经 -→各器官组织:眼、舌、唾液腺,尤以唾 液腺、舌根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含病 毒量多。
预 防
(四)预防接种 对防止发病有肯定作用。现多 采用细胞培养疫苗。 1.暴露前预防主要用于高危人群,如兽医、从事 狂犬病病毒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动物管理人员、 野外工作人员等。可采用人二倍体细胞疫苗0.1ml皮内 或1ml肌肉注射,分别于第1、7、28d各接种一次,以 后每两年再给予0.1ml皮内注射。 2.暴露后免疫 ①人用浓缩狂犬病疫苗(地鼠肾 疫苗) 目前多采用5针免疫方案,即咬伤1、3、7、14 和30d各注射1剂。严重咬伤者可全程注射10针,即当 日至第6d各注射1针,随后于10、14、30、90d各注射1 针。②人二倍体细胞疫苗于咬后当日及第3、7、14、 30d和90d各肌注1ml,共接种6次。也可采用4次接种法, 即咬伤后当日及第7、14、21d各肌注1ml。
狂犬病知识讲座

临床表现
本病全病程一般不超过6d。 除上述狂躁型表现外.尚有以脊髓或延
髓受损为主的麻痹型(静型)。
实验室检查
(一)周围血象及脑脊液
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增多(12.0~ 30.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
脑脊液细胞数可稍增多(大多在200 以内,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可轻 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病毒沿神经的轴索浆向中枢神经作向心 性扩散,以每小时3mm速度(5cm/d),复 制缓慢,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后,再大 量繁殖,然后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 波及整个CNS。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 处的神经细胞,一般不侵入血流。
发病机制
③向各器官扩散期:
随后病毒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 各器官组织。
大量实验证明,狂犬病毒本身对干扰素 敏感,暴露后及时应用干扰素诱生剂或 干扰素可能对实验动物有保护作用。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12.2020 .12.20Sunday , December 20,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 0:32:14 00:32:1 400:32 12/20/2 020 12:32:14 AM
2.抗体检测:测定血清中和抗体对未接种 疫苗者有诊断价值。但由于病程第8天前 不易测出,而患者发病后很快死亡,故 意义不大。
Positive dFA
Negative dFA
(The 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直接荧光抗体检验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 流行病学:有被狂犬或病畜咬伤或抓伤史。
狂犬病
Rabies
程延安 教授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1. 引言1.1 概述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伪狂犬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猪的唾液、眼泪、尿液和粪便中,通过直接接触、食物或水源传播。
病猪一旦感染后会出现严重症状,包括高烧、食欲减退、多食、躁动不安、进食障碍、呼吸困难等,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极高。
猪伪狂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对养殖业和猪肉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减少疾病的传播和防止疫情的扩散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报告、提高养殖场的卫生管理水平、进行疫苗接种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猪伪狂犬病的传播,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和食品安全。
1.2 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性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猪只。
猪伪狂犬病在养猪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健康风险。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会导致猪只死亡率升高,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进而降低养猪企业的经济效益。
猪伪狂犬病具有潜在的威胁,不仅对猪只健康构成风险,还可能通过猪只传播给人类,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及时了解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性,加强预防控制措施,对于维护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畜共患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字数:210】2. 正文2.1 流行病学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对人畜健康造成威胁。
猪伪狂犬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更为普遍。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猪伪狂犬病主要通过猪与受感染的犬类接触传播,也可能通过猪的唾液、泪液等感染病毒。
在猪群中,猪伪狂犬病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集中养殖条件下更易发生疫情。
一旦猪群中出现感染,病毒可迅速传播,造成较大规模的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猪伪狂犬病的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夏季,气温升高时病毒活性增强,有利于病原体的传播。
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

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王玉锋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本文综述了狂犬病的病原学、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总结了狂犬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目前牲畜的生产实际提出了本病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病毒;诊断;防治一、定义狂犬病(Rabies)俗称疯狗病或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接触性传染病。
临诊特征是患病动物出现极度的神经兴奋、嚎叫、狂暴和意识障碍,最后全身麻痹而死亡。
该病潜伏期较长,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常常因严重的脑脊髓炎而以死亡告终。
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能感染发病,是人和动物最可怕的传染病之一。
本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严重危害着人和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病原学狂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
对湿热、紫外线、阳光以及常用消毒剂均可使其灭活。
比如,该病毒在56摄氏度的环境下,大约30分钟左右即可使其失去毒性,而在100摄氏度的环境下,只需2分钟即可失活。
石炭酸、70%乙酸溶液、5%福尔马林溶液、新洁尔灭、1%-2%肥皂水、0.01的碘溶液、43%-70%的碘溶液可迅速将其杀死。
该病毒对腐败和自溶有较强的抵抗力,在自溶的组织和腐败的环境下,可存活10天左右。
三、流行病学狂犬病是人类和牲畜最古老的疫病之一,在全世界广泛分布,过去几年曾在我国高发流行,目前,我国狂犬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发病数量也显著减少。
其他不少国家也已经将其消灭。
该病可感染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其中犬科和猫科动物最易感,野生动物如狼、狐、蝙蝠等、啮齿类动物是该病毒的贮存宿主。
野鼠、鼬鼠和松鼠等野生啮齿动物对该病较易感,成为长期存在的危险疫源,当被其他食肉动物吞噬时,可把疫病传播开来。
传染源为患病的动物以及阴性感染带毒的动物。
咬伤性唾液传播是传播该病的主要途径。
其次还可经伤口接触、呼吸道、消化道以及胎盘传播。
春季和夏季多发,人类是温暖季节、青少年和儿童多发。
四、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1.临床症状由于伤口与神经中枢的距离以及所感染病毒的数量和毒力不同,所引起的狂犬病的潜伏期也不同,短的可达1周,长的可达一年以上。
涂长春狂犬病实验室简介与人兽共患传染病防控培训班PPT课件

Rabies Lab
Lab Director
Lab 1
Lab 2
Lab3
Consultant
Public
Tech Service
Provincial CADC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VLA,
OIE, etc.
4
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
按照OIE和WHO 标准,实验室建立并掌握了的狂犬病诊断技 术,形成了以RT-PCR和荧光抗体染色为快速病毒检测方法,乳鼠 接种与细胞培养为病毒分离手段,荧光中和试验为抗体监测方法为 主的病毒综合检测与分离鉴定技术体系,完全能够满足日常流行病
7
实验室建设目标
国家狂犬病参考实验室; OIE狂犬病参考实验室;
8
狂犬病检测与监测工作
2009监测:外表健康犬
脑组织阳性率 省
FAT检测
广东省(犬)
0/720
广西省(犬)
3/304 (0.99% )
湖南省(犬)
0/266
陕西省(犬) 重庆
0/112 无
唾液阳性率 套式RT-PCR检测 4/1666(0.24%) 7/681( 1.03%)
5
技术培训
2006年受农业部委托举办过一次“全 国狂犬病防治与诊断技术培训班”; 二次为卫生部门举办的全国狂犬病学 习班进行狂犬病防治知识讲座; 二次为澳门民政总署卫生监督部; 山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6
国际合 作
2002年与英国国家兽医实验室机构 (VLA)参考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关系。 2008年OIE正式批准与VLA的姊妹实 验室关系。 OIE狂犬病特别专家组成员 国际间实验室比对工作
调查、临床诊断与疫情紧急应对的需要,在收到病料的24小时 以内即可获得检测结果: 采样技术; 免疫荧光抗体检测(FAT); 荧光抗体中和实验(FAVN);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小鼠接种试验(MIT) 病毒分离鉴定方法。 各种SOP; 自主研发了一些新的诊断技术:荧光定量RT-PCR、试纸条、 ELISA、基因芯片等 全自动高通量狂犬病样品检测技术平台
狂犬病防控知识

1.易感动物:狂犬病属于自然源性疾病,几乎 感染所有的温血哺乳动物,包括犬、狐狸、狼、熊、 蝙蝠等。牛、马、羊、猪、人等都可感染。 2.传染源:犬类是携带和传播狂犬病病毒的主 要传染源,其次是猫、狼、狐狸和吸血蝙蝠。在欧 美等发达国家,带毒的野生动物(以吸血蝙蝠为 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主要经被感染动物咬伤而感染, 也可通过动物舔舐粘膜、伤口或抓伤而感染。病毒 通过伤口或黏膜表面直接接触感染,但是不能穿过 没有损伤的皮肤。特殊情况还可通过灰尘或气溶胶 经呼吸道传播。
状,表现在饮水、见水、听到流水声甚至谈到喝水时,患者的咽喉都会产生严重
的肌肉痉挛。所以患者尽管非常口渴,仍然害怕喝水,就算勉强喝了,也无法下 咽。随着兴奋状态加重,部分病人出现精神失常、定向力障碍、幻觉等。这一阶 段一般仅持续1~3天。
最后一个阶段是麻痹期,患者痉挛减少或停止,逐 渐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呼吸变慢,心搏微弱, 神志不清,最终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这 一阶段的持续时间最短,仅有6~18小时。在没有 加强护理的情况下,所有狂犬病病人在发病后的7 天内就会死亡。 多年来,狂犬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即死亡率) 一直保持在全球第二位(仅次于印度)。
1885年,世界上著名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冒 着生命危险与狂犬病展开了一场斗争。巴斯德将疯狗绑在 桌子上,用嘴通过吸管从狗的下颌吮吸唾液以取得病毒样 品。随后,他将病毒接种在兔子体内,从患狂犬病而死的 兔子身上取脑、脊髓液注射给其他兔子,通过连续传代, 直到兔子不再发病死亡,并能抵御疯狗唾液中病毒的攻击, 不再发病。 然而,只有在人体试验中也取得成功,才算是真正征 服狂犬病。当时巴斯德很难找到可供试验的人。他要求在 死刑犯人身上做试验,但法庭坚决不同意。无奈之下,他 决定在自己身体上做试验。家人和亲友们得知后只能将当 时已经63岁的巴斯德看管起来。 后来的一天早上,一对夫妇抱着刚被疯狗咬伤的儿子 找到了巴斯德,请求他救治自己的孩子。巴斯德把减毒疫 苗注射到孩子体内,将这个9岁的孩子从狂犬病毒的魔掌 中解救了出来。 巴斯德制成的狂犬病减毒活疫苗,是继天花疫苗之后, 人类发明的第二种疫苗,为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奠定了基础, 有效地预防了该病的传播,挽救了无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