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洱海间的云南白族

合集下载

彩云之南迷失在大理苍山洱海间

彩云之南迷失在大理苍山洱海间

彩云之南迷失在大理苍山洱海间大理,是一个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的古城,也是我心中的梦幻之地。

这座城市被誉为“彩云之南”,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而苍山洱海,则是大理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也是我迷失在其中最美的地方。

在苍山洱海之间,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起伏的苍山环绕着明净的洱海,构成了壮丽的景色。

每一步踏上这片土地,都有如走进一幅水墨画,沉醉其中。

第一次踏入苍山洱海,我便被险峻的山峦和蔚蓝的湖水所震撼。

苍山,如同一道巨大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

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其间,仿佛是天与地之间的交汇之处。

我踏上山顶,感受着山风拂面,眺望着山间的白云缭绕,俨然置身于人间仙境。

而洱海,如同一面镜子,山峦倒映其中。

湖面碧波荡漾,微风拂面,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

我坐在湖畔的餐厅,品味着当地的特色美食,尽情享受着湖光山色的美好。

除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苍山洱海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大理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文化。

我漫步在大理的石板街上,感受着浓厚的历史氛围。

古城墙上的砖石,见证了岁月的痕迹。

古老的建筑风格,展示着传统的手工艺和建筑技术。

除了大理古城,我还参观了著名的三塔寺。

这座寺庙建于唐代,是大理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三座塔形状各异,庄严肃穆。

我品行古人留下的佛教艺术之美,沉思着文明的传承。

在苍山洱海之间,我也体验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白族、彝族等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共同演绎着多元文化的盛宴。

我参加了白族的火把节,目睹了他们的传统舞蹈和歌曲,感受着浓厚的民族气息。

苍山洱海是一个让人迷失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时间仿佛慢了下来,生活变得简单而宁静。

我迷失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每次离开苍山洱海,我都带走了一份难以忘怀的记忆和满满的感激之情。

大理苍山洱海,是彩云之南的一颗明珠,也是我心中的乐园。

我迷失在这片土地上,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感受着人文的魅力。

大理苍山洱海景点介绍

大理苍山洱海景点介绍

大理苍山洱海景点介绍
大理苍山洱海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著名景点,主要包括苍山和洱海两个部分。

苍山,也被称为点苍山,因山色苍翠而得名。

它由十九座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峰顶上终年积雪,景色壮丽。

“苍山雪”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

在苍山顶上,还有不少高山冰碛湖泊,以及18条溪水,它们夹在19座山峰之间,缓缓东流,注入洱海。

洱海是大理的另一个著名景点,它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北部。

虽然被称为“海”,但其实是一个湖泊。

洱海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

它的形状像人的耳朵,因此取名为“洱海”。

洱海属澜沧江水系,汇水面积2565平方千米,平均容水量为28.2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处达20.5米。

湖水从西洱河流出,与漾江汇合注入澜沧江。

洱海有许多景点,如小普陀、南诏风情岛、罗荃半岛、双廊等,“洱海月”是大理的另一景。

总的来说,大理苍山洱海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著名景点,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历史。

大理白族的照壁文化:照壁文字藏着的秘密!

大理白族的照壁文化:照壁文字藏着的秘密!

大理白族的照壁文化:照壁文字藏着的秘密!来到大理,总会看到白族民居的照壁上题着四个大气磅礴的大字,而所提之词并非是主家图好看而随意为之的。

白族人家的照壁上都有一个秘密......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村寨,青瓦白墙,绿树繁花,精致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谐,宛如一幅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白族人民的建筑可谓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照壁”,照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浓厚的文化底蕴。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历史久远,久传不衰,早在西周时期的建筑遗迹中就有照壁的形象,至明朝时特别流行。

古人称照壁为“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照壁又称“影壁”“影壁”二字由“隐避”二字变化而来,在门内为“隐”,在门外为“避”。

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在古代,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

同时,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

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可起到阻挡外魔,驱逐内邪的作用,因此形成照壁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通过照壁反映出的是古时人们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

同时,从建筑学上来说,照壁起到一种阻隔空间,屏蔽正堂的作用,使建筑增加层次感,增加住宅气势。

白族是我国最注重民居建筑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中原的照壁,走入白族民居体系,在继承了中原照壁的一些基本特点外,又根据白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及独有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重新塑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照壁,并成为白族居民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清白世家”、“琴鹤家声”、“百忍家声”、“青莲遗风”、“苍洱毓秀”、“紫气东来”等,都是白族民居照壁上常见到的题字。

这所提四字,都代表一个姓氏,一个故事,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家风。

“清白传家”——杨姓杨姓照壁上题写的“清白传家”,源于东汉杨震清白为官的故事。

因此“清白传家”成了后世杨姓人家教育后代的光辉典范,也借此表达他们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

苍山洱海的故事

苍山洱海的故事

苍山洱海的故事
苍山洱海是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著名风景区,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闻名于世。

这个地方融合了苍山的雄伟和洱海的宁静,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其中的故事。

苍山是云南省最高的山脉之一,山势险峻,峰峦叠嶂。

登上苍山,可以俯瞰整个洱海,感受它的广阔和浩渺。

传说中,苍山是白族神话中的神山,有着诸多神灵栖息于此。

山上的寺庙和神祠常常是游客们前来祈福和参观的地方。

在苍山的峰顶,还有一个著名的观景台,游客可以欣赏到迷人的雪山美景。

洱海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被誉为“西南明珠”。

它是一个宁静澄澈的湖泊,四周被苍山环抱,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周围山脉的倒影,别有一番意境。

洱海也是白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保存着丰富的白族风情和传统民俗。

每年的白族三月街节,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看白族人的传统表演和庆祝活动。

除了自然景观外,苍山洱海还有许多历史和文化遗迹,见证了这个地区悠久的历史。

洱海畔的大理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都城之一。

这里保留着大量的宋代建筑和古老的街巷,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在大理古城内,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白族美食和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工艺。

苍山洱海不仅是一处自然风景区,也是一个展示多元文化的地方。

这里的山与海、
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故事。

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感受自然美景,苍山洱海都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地方,它的故事将永远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白族人的骄傲——大理三塔

白族人的骄傲——大理三塔
白族人的骄傲——大理三塔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独特而美好的传统和风俗。生活在风光秀丽的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人民,就有这么一个习惯:新嫁娘出嫁时要穿做女儿时穿的旧衣裳,到新家后才换上新装。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很久以前,大理白塔下的村寨里,住着个老实厚道的石匠,妻子去世得早,他一人辛苦地抚养两个女儿。姑娘们长大后不仅脾气性格好,而且出落得十分美丽,连百里之外都有人慕名前来求亲。终于到了姐姐彩花出嫁的日子,她穿起了新的绸缎衣裳,欢喜地在镜子前照来照去,直问妹妹好不好看。妹妹凤花在一旁忙上忙下,一边却不时掉转过头,在姐姐不经意的时候悄悄抹去眼角的泪,她是多么舍不得姐姐离开啊!迎亲的人来了,吹吹打打,十分热闹。老石匠很想再多看一眼自己的大女儿,可姑娘们全穿得那么鲜艳,人群又是那么嘈杂,尽管老石匠费力地睁大因劳累过度而变得视力模糊的双眼,也没能把越走越远的彩花辨认出来,他别提有多伤心了。这一切,妹妹凤花都看在眼里。两年后,凤花的嫁期又到了,她穿着平素穿惯的旧衣裳,怎么也不肯换,大家劝急了,她便哭着说:“我身上的衣服虽然旧了,但它是阿爸买给我的,今天我就要离家了,让我穿着它出嫁吧!”因为她是穿着旧衣裳走的,老石匠便能很分明地认出她的背影,心中也大感宽慰。从那以后,村寨里的姑娘们出嫁时,都学凤花那样,还是旧山流旧水,穿着做女儿时的衣裳。慢慢地,这演变成了白族的一种风俗,它除了表示见衣思亲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外,还告诉人们:新嫁娘是个贞洁的好姑娘。
在历史上,大理是地震频繁的地区。除了1925年千寻塔的塔尖曾被震落外,其他部分经风吹雨打仍完好无憾。由于大理三塔在各代都曾进行修缮,现已发现塔基和塔内藏有造型、材料各不相同的佛像百余座,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具有极高的方化价值。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耸立在苍山洱海之畔历经了千年沧桑的大理三塔,就亲见了它周围村寨里各种民风民情的旧事和变迁。

介绍白族扎染以什么为题目的作文

介绍白族扎染以什么为题目的作文

介绍白族扎染以什么为题目的作文
嘿,朋友们,说到白族扎染,那可是个真真切切的艺术宝贝啊!在云南的苍山洱海之间,这扎染就像是白族人的心头好,每一件作
品都像是有个故事要跟你讲。

那种蓝,啊,真是美极了,就像是天
空和洱海都融进去了,太神奇了!
说起白族扎染的制作,那真是得有一手好功夫!选材、设计、
扎结、染色、拆结、漂洗,一步都不能少。

特别是扎结那步,得把
布料扎得跟朵花似的,图案才能出来。

看着匠人们那熟练的手法,
真的让人佩服!
白族扎染可不只是好看那么简单,它还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呢!这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次看到那些扎染作品,都像是能感受到白族人民的心声和情感,真
的太有味道了!。

白族

白族
公元1381年明朝大军平定云南,取消了段氏在大理 的世袭特权。元明清三代,白族在政治、经济、文化 诸方面与中原逐步形成一体。
四、白族的文化艺术。
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其舞蹈、音 乐等民族特色突出,各种人才辈出。同 时,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 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1、白族的舞蹈:
白族舞蹈较多,按活 动性质划分,有娱乐性、 祭祀性两大类。
散居在贵州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 金沙、织金、纳雍、普定、水城、盘县、安顺 等县、市、特区的白族,据 1996 年抽样调查, 共136 4 00人。
2、人口分布:
贵州白族人口的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 同时显现出大范围的共同区域特征。从地方 志史记载看,元、明、清三代,省内遵义、 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贵阳 等地州市均有“焚人”、“白儿子”或“七 姓民”分布。 据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白族 人口122 166人,其中毕节地区89 419人,六 盘水市23 883人,安顺地区6 663人,贵阳市 1 476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79人,黔 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30人。
白族民歌的歌词结 构,习称“山花体”。 每首歌词 皆 8 句(其中 第 1 句为衬词)或 7 句为 一段。 8 句歌词的字 数 是 7775 、 7775 ;七句的 字数是 775 、 7775 。有 时句中 字 数 有 所 增减 , 但都属于“山花体”的 变体。与歌词结 构配 合,旋律也由两个乐段 组成,第 2 乐段是第 1 乐 段的 变化重复。
八角鼓舞
龙狮舞
八角鼓
2、白族的音乐:
在白族民歌中,最受群众喜爱而又流传最广的 当属“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 “白族调”最有代表性。这类民歌多在山野、田间 演唱,既可伴随栽秧、打柴、放牧等生产活动,也 可用于男女相互倾诉爱情,并大都节奏自由、曲调 悠扬、气质粗放,有着浓郁的山野风味,故属山歌 类民歌。而其中的剑川“白族调”,又常在三弦的 伴奏下,用以演唱长篇叙事诗,故又具有叙事歌曲 的特点。

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白族热情好客。

白族人民性格外向,热情往往溢于言表。

那么,白族的节日风俗有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白族春节春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白族人民非常重视过春节,一般节期五天左右。

当忙完秋冬劳作之后,人们便开始筹备年货,缝制节日的衣服,制作节日的食品。

春节之前在外地谋生的人都要赶回家,和全家人一起团圆,过春节。

年前的最后几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张贴对联年画,初一早上,人人肃穆庄严。

这天禁止动用刀、剪、斧等铁器,鸡未鸣时便放鞭炮、开门、挑新水,献祭天地堂时都要放炮。

初一日,早饭一律吃素,除未婚女孩外,一律不出门穿巷和拜年。

还要在家畜头上贴红纸。

初二日,一般吃咸味饵撰丝,手艺高的主妇,还要用瘦肉丝炒腌菜、煎鸡蛋丝、香肠片、葱花节等拼出牡丹花菜。

这天的饭菜要送敬家族长辈。

早饭后父母带领子女去拜年,受拜者要给晚辈压岁钱。

初三到初五,人们走亲访友,互相祝贺新年快乐。

青年男女则自由相约玩耍和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整个节期,人们必须讲文明礼貌、不得粗俗。

朝山会朝山会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白族地区重要的佛教节日。

鸡足山是佛教名山,与峨媚、五台、普陀、九华齐名。

传说鸡足山是释迎牟尼涅磐后,其大弟子迩叶尊者守衣人定,等待弥勒佛下界之处。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为朝山会。

虽是初春,但鸡足山上已是山花烂漫,春意浓浓。

朝山期间,游人和朝拜者络绎不绝,到处欢歌笑语、热闹非常。

朝山者每个寺院都要到达,给佛像敬香供果,向寺主捐献功德,以作寺院维修之用。

游山朝拜者最后要到鸡足山顶峰—金顶观看日出,尤其是正月十五日凌晨观日出者,更是人山人海。

极目千里,但见春和景明,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春节前结婚的白族新人,也成双成对来朝山还愿,析求,情甜蜜。

弥渡密祉花灯会白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弥渡古称白崖,是古代白子国的发祥地。

它是白族地区的鱼米之乡,弥渡又是花灯的热土,数百年来花灯盛行,在云南省内远近知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苍山洱海间的云南白族“绕三灵”
“绕三灵”是云南大理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大理白族“绕三灵”是云南大理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洱海环湖各县白族群众自发参与、沿袭了千余年的赛歌(对调子)盛会。

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正当洱海湖边绿树成荫,遍地蔷薇、杜鹃花盛开,布谷鸟叫的时候,居住在洱海附近的白族男女便弹着月琴、三弦,载歌载舞从洱海绕到苍山,又从苍山绕到洱海,过一次难忘的“狂欢节”。

“绕三灵”也叫“绕三林”,这一活动至迟在唐代就已出现。

每年的“绕三灵”活动期间,大家穿着节日的盛装,男子上穿对襟漂白衬衣,下着阴丹士林布宽脚边长裤;脚穿细麻草鞋,鞋帮还缀有五色的绒球,他们手持洒金折扇,另一只手拿八角鼓或三弦等乐器;姑娘们的装束就更加漂亮了:绣花额巾,用银饰缀成的“勒子”鬈上,插着一束红粉团蔷薇和白色的素馨花,白衬衣,黑色织贡呢领褂,胸佩银饰。

每到此时,男男女女便成群结队,有的还用竹箩背着柴、米、餐具和菜蔬,边舞边唱,朝苍山脚下的“神都”走去。

清早,人们便出发了。

由十多人或百多人自由结合组成的一对对男女,从自己的村庄出发。

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个年纪稍长的男女歌手,他们一只手执着一株绿树,另一只手耍着蚊帚,后面的男人摇着扇子,或吹着树叶,或弹着月琴、三弦。

其中一人手执尾帚为主唱,另一人手甩毛巾打诨,两人戴墨镜,一步一踏,一俯一仰,尾帚毛巾在膝前划动,甩搭肩上,有板有眼;时而晃树唱和,足踏步颠,时而一问一答,时而欢歌对唱,诙谐幽默。

这时,舞着霸王鞭的女人相互手拉手或抚着肩头,摇着扇子,边走边唱山歌。

歌则情韵悠长,舞则俯仰翻腾,从始至终,几不停歇,行数十里而毫无倦意。

后随的人,有的唱着“串会白族调”,有的唱着爱情调“花柳曲”,对歌来到“本主庙”,人人虔诚朝拜,且歌且舞,日以继夜。

太阳还未落山时,聚会地点便已是人山人海,草坪上东一堆西一伙,坐满了对调子的歌手,青年男女已经自由结合成组,嘹亮、悠扬、缠绵的歌声便唱了起来。

短笛和吹柳叶和着悠扬的白族民歌,格外动人。

对调子的人中除了年轻人外,也有中老年人,他们唱着“人到40不算老,水到身腰不算深。

”哪怕天黑后,草坪上燃起一堆堆篝火,对歌和唱调子的声音依然响彻山间。

流传在大理白族民间的这种风俗,历史早有记载,清代学者杨琼在《滇中琐记》中说:“大理有绕山林会,每岁季春下浣,男妇坌集,殆千万人,十百各为群……男者犹执巾秉扇,足踏、口歌,可拍霸王鞭……相起于南诏。

”清代诗人赵甲南的《咏绕三灵》诗中,有“淡抹浓妆分外艳,游行手执霸王鞭”,“呼呼更有金钱鼓,且舞且歌为飘然。

六诏遗风今尚在,请君莫笑是夷歌”等诗句。

“绕三灵”蕴藏着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

所谓“三灵”,是指洱海西岸三个神灵象征,他们是白族特有的“本主”崇拜和传入大理地区的佛教神祇,供奉它们的庙宇分别称为“佛都”(大理崇圣寺)、神都(大理庆洞本主庙)和“仙都”(河涘江洱河神祠)。

在当地,“三灵”常常也指段赤城等白族千百年来崇拜祀奉的英雄人物。

据说,段赤城就是一个牺牲自己性命杀死大蟒,为民除害的英雄。

他死后人们把他和大蟒的骨灰建成一座“蛇骨塔”,封他为洱海龙王,此塔至今尚在。

流传到后来,“绕三灵”就演变成为青年男女赛唱山歌、绕山林郊游的民族传统节日了。

白族民众在4天4夜的绕山林巡游祭祀活动中的歌舞音乐,既娱神也自娱。

“绕三灵”是白族歌舞艺术形式最为集中的活动,由于其在民间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因此成为了白族民间歌舞艺人进行技艺交流和传承的重要舞台。

通过“绕三灵”活动,大理白族传统的歌舞形式不仅
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使得这些歌舞在形式和内容上日臻完善,并提炼、发展出一批批艺术精品,成为少数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