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词语表达效果-教案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积累语言,在“总目标”“阶段目标”和教学建议等部分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积累词语是积累语言的重要内容。
积累词语要求会读会写词语,能理解词语的意思;除此而外,还要让学生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一、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一)体会一般词语的表达效果1.从意义精当的角度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1)体会表达的准确例如: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
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守株待兔》)一个“窜”字不仅描绘了兔子动作的快速,而且说明它当时慌张着急,来不及看清方向。
正因为这样,它才会撞在树桩上,而且一撞就死。
前言后语,和谐统一,协调一致,用“跑”或“飞跑”这些的词语很难表现兔子当时的情状。
(2)体会表达的鲜明例如:他们游到荷花旁,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找妈妈》)“披”为什么不写成“穿”?青蛙的身子只有上面部分和侧面才是绿色的,下面部分是白色的,如果将“披”换成“穿”,会使人觉得青蛙全身都是绿色的,这不仅不符合实际,也与后文互相予盾。
(3)体会表达的简洁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绿”,据说王安石开始曾想用“到”、“入”等词,但都觉得不好,最后选定了这个词。
“绿”不仅表现了“到”的动态,而且描绘出了春风吹到江南后引起的变化,到处一片新绿,生意盎然。
信息量增加了,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把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
(4)体会表达的生动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腾”“走”都可以写成“好像”“宛如”“酷似”等词,但这些词给人的感觉是五岭、乌蒙都是静态的,缺少生气;用“腾”和“走”,化静为动,让本来无生命的事物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红军积极乐观藐视困难的雄伟气魄。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考纲解读】《xx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知识点中要求能够“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分析表达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已是屡见不鲜了。
例如“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指的是表达技巧,主要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
一是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问题只是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段、行文布局(篇章结构)等。
从高考实际考查来看,一般不要求学生判断表达技巧是什么,而往往要求体会赏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考点综合】“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往往会在以下知识点上命题:1、针对行文的人称运用、人称变化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子2】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2、针对写作上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例子2】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例子3】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3、针对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命题;【例子1】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教案)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基本含义。
2. 学生能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指代意义。
3. 学生能够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教学内容:1. 重要词语的概念与作用2. 词语的深层含义与指代意义3. 分析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 练习题与讨论5. 总结与反馈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词语的概念与作用,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与指代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文章中的词语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重要词语的概念与作用,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与指代意义。
2. 文章案例:准备一些文章案例,用于分析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 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问题。
2. 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重要词语的概念与作用(10分钟)1. 讲解重要词语的概念与作用。
2. 举例说明重要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三、词语的深层含义与指代意义(10分钟)1. 讲解词语的深层含义与指代意义。
2. 通过具体文章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与指代意义。
四、分析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10分钟)1. 讲解分析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的方法。
2. 通过具体文章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五、练习题与讨论(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思路和心得。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题解答:评估学生对练习题的解答情况,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需求。
现代文阅读之理解修辞的表达效果教案

句子赏析——理解修辞的表达作用及效果【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修辞(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
2、总结归纳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步骤和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解题技巧解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学完的第一单元5篇课文中,除了《马说》是一篇文言文,其他四篇现代文都是咏物抒怀的文章,这类文章大都是借所咏之物是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怀。
如高尔基的《海燕》借海燕,讴歌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赞美白杨树,赞美了北方的抗日军民……而作者在咏物时,都要对所咏之物进行具体的描绘(《海燕》一课就描绘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白杨礼赞》一课也具体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在描绘中作者也经常会运用各种修辞以逼真地表现所咏之物得形象特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在平时的作业、考试甚至中考中就出现了理解作品中修辞的表达作用与效果这一重要题型。
这类题型我们平时也做过指导,但还有很多同学没有真正掌握,今天我们利用这一堂课再来谈谈这类题型的解法。
【出示幻灯片1:课题】二、了解题型特点。
中考题型回顾:我们先来看看09年、10年现代文阅读中的两道题目【出示幻灯片2】教师解说:这两道题目,都是考查的对所给句子的赏析,句子赏析的角度很多,而最常见,我们同学也最容易掌握的就是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所以我平时也要求你们,能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就从修辞角度赏析)。
而考试中最常见的修辞就是比喻和拟人,今天我们就重点谈谈比喻和拟人在句子中的作用(其他修辞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今天的学习举一反三)。
三、了解修辞(比喻、拟人)的一般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尤其是比喻、拟人等。
【出示幻灯片3】四、归纳解题方法。
过渡:使语言“生动形象”是很多修辞共同的表达效果。
那具体到句子中,比喻、拟人又有怎样的作用呢?这就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来看了。
1、课前叫同学们到第一单元的四篇现代文中去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的句子的,下面请几个同学读出自己所找的句子,并说出运用了什么修辞。
2021高考语用之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教案

改句与原句表达效果分析学习目标:1.认识“改句与原句表达效果分析”题型特点2.总结“改句与原句表达效果分析”题型答题方法3.提升“改句与原句表达效果分析”题型答题能力一、真题回放1.(202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
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
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
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
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参考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二、考点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等,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
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二、教学内容1. 选取一篇含有重要词语的文章作为教学材料。
2. 分析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3.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词语的含义。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具体用法和作用。
3. 运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推断词语的含义。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让学生阅读文章,注意重要词语的出现。
2. 分析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上下文。
3.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并提供解答和反馈。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评估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
3.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词语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上下文,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六、教学资源1. 选取的文章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 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 难点: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八、教学准备1. 准备选取的文章和相关的教学资源。
2. 设计好练习题,包括推断词语含义的题目和答案。
3. 准备好多媒体教学材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九、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分析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上下文。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指导学生品味词语5篇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指导学生品味词语5篇第一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指导学生品味词语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指导学生品味词语一、利用多媒体理解词语。
在一些课文中,有些词语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清楚,但借助形象的课件图片演示,就能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
低年级学生知识面窄,理解力差,课文中有些词语单靠静态的图片也无法让学生理解,因此在静态图片的基础上,让画面化静为动,演绎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
那么,利用多媒体自身的优势辅助教学,就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
在许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摩出来。
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意,触手可及,理解这些词语时,就要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考。
如《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张冠李戴”一词前有“……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
”都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既是最常用的理解词义的方法,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解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经常进行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能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
学生每天都接触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
课上并不是空着脑子进入课堂的,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
我们在钻研教材时不难发现,课文中的词语所反映的事物有的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意思就很容易理解。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条很好教学途径。
例如,在教学课文《小抄写员》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他(叙利奥)写到一百六十张,算起来值两角钱了,方才停手,把笔放在原处,熄了灯,蹑手蹑脚回到床上去睡。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教案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教案学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词语;2、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3、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探究试题类型1.关联词的辨析选用关联词分为单独的关联词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关联词。
成对使用的关联词,每一对都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不能随意调换。
正确选用关联词需要理解句意。
例: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泸州油纸伞作为一项民间工艺,太追求时尚,失去了油纸伞本身的文化韵味,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会拥有更多的消费者,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A.因为所以即便也B.如果那么即使也C.如果就只有才D.因为所以不但而且2.结合语境辨析选用词语解答这类题,需要辨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读懂语段或语句的意思,综合考量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香港今日的______归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创造的,也是同祖国内地的发展和支持分不开的。
2)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用轻飘的衣袖______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______给大地。
A.繁荣扫抛B.繁荣拂撒C.繁华拂抛D.繁华扫撒3.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三、课堂练1.下列句子中,哪个词语的意思与其他三个不同?A。
纷纷B。
悄悄C。
喧嚣D。
静谧答案:C2.下列句子中,哪个词语的意思与其他三个不同?A。
意外B。
意义C。
意识D。
意愿答案:B3.请根据下列语境,选择填空处最合适的词语。
他的脸色很______,看上去好像生病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种题型: 1、请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下面句子中的……词改为……词语好不好) 2、请欣赏下面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3、下面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例文1: 那个贫穷而温馨的季节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早晨一起来,父亲就把家里唯一的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杀了,炖好了,用小碗分成二十份。分完,母亲要我们挨家挨户去送。我们有点不情愿,父亲说:“去吧,孩子们。送完,我们回来吃篮子里的好东西。” 父亲这么一说,我们分头去了。每人捧着一碗香喷喷的鸡汤,实在忍不住馋时,便用手指头在汤里一蘸,然后吮着指尖,感到十分香甜。 1、 品味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蘸和吮的表达效果。 套路:生动刻画出了……,表现了……
生动刻画了我们当时的馋相,反映了当时生活的贫穷。 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 觅春天的第一双脚印儿呢?……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 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 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空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地,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抔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 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 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 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就给淹没了。 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问:文末“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中,“春天的步履”指什么? 草色“遥看”则有,“近看”则无,作者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文末“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中“春天的步履”指一个个微绿的质点。 2、请将作者的寻春路线补充完整 经(田间小路)(旷野)——穿疏林——过小桥——到(林边旷地)(大石跟前) 3、草色“遥看”则有,“近看”却无,作者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 从这两句话中表明,作者悟出了目光短浅,一事无成,因此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温总理的话来讲,就是要经常仰望星空。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扬眉放眼”看世界,世界才会美好。
4、下面对本文与课文《春》中对春草的描写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 ) A本文着重写春天的草色,《春》则写出了春草的情状、颜色、态势 B本文正面描写了春草,《春》用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春草 C本文作者见到的草色若隐若无,《春》的作者见到的草色较为浓郁了 D本文写春草的生机,用衰草作陪衬,《春》中则用轻悄悄的春风作陪衬
例文2: 寻春 ⑦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空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空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1、 第 ⑦段“春天,悄然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中“飞”字用的好,为什么? 套路:这个词语采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现了……的情感(或心理、情状)
“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得迅速、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的突然来临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欢愉。 例文3: 微波武器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 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坦克、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1、 文中第三自然段加下划线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套路:不能删。(……词的意思是……,)说明了……,如果删去意思变为……,表达不够准确,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
不能删。说明了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攻击的几率很高,如果删去意思变为一定会受到攻击,表达不够准确,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
神奇的丝瓜 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家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的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突出的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突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子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14.在丝瓜的成长过程中,哪些神奇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