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河南民居地域性归纳
(完整版)河南民居地域性归纳

豫西地区传统民居型差异性较大,主要分为两 类,黄土层覆盖区域的窑洞类民居和地上合院类民居。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在豫西沿黄河两岸向东伸展,在黄河南侧 的黄土地层西出陕西,在黄河与秦岭、伏牛山脉之间的东西走廊地 带延伸至郑州,在市区西部形成一道明显的分界。河南窑洞民居就 分布在郑州以西的黄土丘陵地带。从河南窑洞民居的建筑布局与结 构形式划分,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即靠崖式、下沉式和砌筑 式。
豫西地区 豫南地区
豫北地区 豫中、东地区 豫南地区
河南乡土建筑地域分区
规划相关
豫北地区
豫北地区是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新乡、焦作、鹤壁、安阳地区。 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省的长治、晋城交界,北隔漳河与河北邯郸毗邻,南面和东面临 黄河与洛阳、郑州、开封相接。
豫北地区传统民居基本形式
院是豫北民居的基本形式豫北民居的基本形式是院的原型构成的三 合院( 又称抽屉院) 、四合院( 又称盒子院) 住宅。前堂后寝、 中轴对称;正厅两房、主次分明;院落相套、规整 严谨。正房(又称 堂屋或上房)一般朝向较好,供老人居住,在正房的中间堂屋是室内 陈设集中的地方, 这也是风水观念中的核心观念,常设有红木桌椅、 案桌、床等,一张条几居中紧靠后墙供奉祖宗牌位,或后墙挂祖先遗 像、祖训,下方常供地脉龙神牌位,象征宅基核心,即“穴”。围绕 院子布置厢房 ( 又称陪房) ,厢房一般由晚辈居住或作厨房及它 用。这种布局表现出的向心性是宗族观念和封建家长制的反映,风 水观念也体现在“蕴藏生气”的空间观念中。豫北大部分民居都不 设后窗,且前面的窗和门都较小,整个房子的采光通风较差。这也是 受风水理论“藏风聚气说”的影响,也是中国封闭文化的心理影响。 豫北地区地处中原的黄河北岸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四季分 明。就院落类型而言,同是四合院,北方民居为御寒,和争取日照, 院落尺度通常较宽大,而南方民居为求遮阳、避雨、和防潮则仅为 狭小的天井。而自然条件介于两者之间的豫北地区,其院落尺度则 介于两者之间。 同时因为地处太行山脉,特殊的山地及人文环境也塑造出了具有地 方特色的豫北山地传统石砌民居。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分析——以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李堂乡传统民居为例

2 0 世纪 ,砖的价格较贵 , 受经济 条件所 限一般人家盖房墙 体不 ( 《 礼记》 )之 地 ,婚 丧 之 礼 、家 长 寿 诞 皆在 堂 屋 举 行 。
。 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思想和主要 内容是等级的 民居显示 出高度程式 化的木构架体系建筑特 色 , 传统 民居具有 会 化了的空间…
典 型的北方 民居基本 内部 木制构造特点 , 并 已形成一整套严密 思 想和等级的制度 ,这一思想 也影 响了居住秩序。居室分配体 的定型程式 ,构筑体 系、用材做工都走 的是 一条严密的构造路 现 了居 民成 员之 间的尊卑长 幼关 系及相 应观 念。受阴阳观念的
“ 回”字形线条所构成 ,以 “ 重 复”的手法创造 出显而 易见的秩 和瓦垄 ,就我国传统建筑而言也是 我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一
序, 以黑色作 为背景 以白色线条勾画雷纹作为整个 屋檐 装饰的 部分;三是小兽数 目与种类有着严格 的等级 区别 , 小兽越 多 , 建 底纹 , 可以理解为是对 屋檐整体装饰的烘托之用 。 其三 , “ 如意” 筑级别越高 , 是房屋主人地位 与身份的象征 。 李堂 乡李姓最 多 ,
关键 词 :豫东 民居 ;装饰 图案 ;装饰构件
筑 的细部 ,精心 设计 ,匠心独 运 ,形成粗犷 地民居风格 的社会 文化因素
特 审美 。
( 三 )传统儒 家思想 地域上的靠近 可以说是血 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 区位 是社
( 一 )北 方 传 统 建 筑 思 想 受 传 统 北 方 建筑 思 想 的 影 响 , 河 南 省 商丘 市 民 权 县 李 堂 乡
河南地区地域性建筑的特征分析

河南地区地域性建筑的特征分析作者:***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第07期摘要: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河南地域建筑是几千年来中原人在与自然环境斗争、朝代更迭、经济生活中产生和营造的具有地域文化和特点的建筑,主要包括乡土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等多种类型。
文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地域性建筑典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整理出建筑外体色彩的主色及辅助色,从而总结出河南地区地域性建筑色彩的总体特征。
关键词:河南;地域性建筑;色彩;文化表现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是人们根据各自的价值观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们具有共识“符号”,由这些“符号”构成的地域建筑只有那些在同一价值系统中的人才会理解。
河南地域建筑是几千年来中原人在与自然环境斗争、朝代更迭、经济生活中产生和营造的具有地域文化和特点的建筑,主要包括乡土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等多种类型。
其中乡土建筑主要是指不同建筑形制的河南民居;公共建筑包括会馆建筑、明清衙署、书院建筑、民间戏楼等,是官、商、民从事公共事务、娱乐交流等活动的建筑;宗教建筑主要是河南境内的佛教建筑。
笔者在本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地域性建筑典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整理出建筑外体色彩的主色及辅助色。
主色是建筑中在相对正常日光照耀下的外体本身所显示的颜色;辅助色,一方面是建筑外体装饰如门窗、柱梁、牌匾、楹联等装饰色彩,另一方面是主色的延伸,主色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所形成的色彩以及经过时间的洗礼、阳光照射留下的发生色变的主色。
从而整理出河南地区地域性建筑色彩的总体特征。
河南地处中原,地域特点多变,南北地況具有差异性,随着历史的沿袭,对于乡土建筑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河南民居上,在河南地区的民居类型主要有合院式、窑洞式。
一、合院式民居的特征河南传统合院式民居的形成是以中原地域文化特色为依托的,适应本地区地域特征的建筑形式。
建筑形式和色彩都体现了儒家伦理的建筑思想,基本内容是指礼制和秩序,建筑在形制上应充分表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男外女内等要求,因此,合院式住宅也是河南地区具有汉民族传统的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
河南民居

的大木小式做法。开封刘家宅院建于清末,这一时期民间建筑也大量用砖,正处于房
屋结构由“墙倒屋不塌”到墙体承重的转化时期。河南民居中这一时期的转化迹象非 常明显,先省去山面梁架及其下的木柱,使山墙变为承重墙;而后减去明、次间木柱, 使前后檐墙变为承重墙。而刘家宅院的房屋结构好像没有受到这一结构技术变化的影 响,就连厢房也没有减少梁、柱。还有,官式建筑中被墙体包裹的承重柱,为使柱体 通风良好,墙体通常设八字口以露出部分柱面,这无疑是科学的构造方法。刘家宅院 房屋的墙体内皮压承重柱轴线,使柱面露出二分之一,虽与官式构造方法略有不同, 也同样保证了木柱的自由呼吸。开封的另一处居民,田家大院里幸存的房屋也与此相 同,这是开封民居建筑受官式建筑影响的具体表现,有规范性较强的特点。 4.建筑的“师古性”强。之所以师古性,亦即对古代建筑形制的保留与延续,甚 至延续的时间较长。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建筑沿木构架体系这条主线发展至今,其中
豫北地区传统民居典型代表
通过对豫北地区民居的调查研究,提取以下典型民居代表实例: 1 以焦作博爱为中心的砖石包土墙+硬山陡坡瓦屋顶,窄院落民居。 2 安阳地区类北方砖墙+硬山稍缓坡瓦屋顶,稍宽院落民居,还有 少量悬山、卷棚及平屋顶形式。 3 以太行山脉林州石板岩镇民居为代表的石墙+石板屋顶的石头房, 还有其他山地地区石墙+瓦屋面民居典例。
通过对豫西地区民居的调查研究,提取以下典型民居代表实例: 1 靠崖式窑洞:巩义市南河渡靠崖窑实例。 2 靠崖窑院:巩义是康百万庄园窑院、新安石井乡刘宅。 3 下沉式窑洞:三门峡南塬庙上村一号院(十孔地坑院)、巩义 黑石关杨宅(三面八孔天井院)。 4 砌筑式窑洞:洛阳新安张伯英府第“千唐志斋”(砖券明锢窑 群)、陕县段岩村传统民居(石券窑为房基,其上建房)。 5 康百万地上类晋民居合院组合。
传统民居与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关键词:传统民居;地域性;建筑文化;价值体现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济繁荣,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造就了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脉。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对周边地区的建筑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反之,周边地区的建筑文化对中原建筑文化也有一定影响。
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使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形式与周边地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
一、河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及分布河南各地传统民居资源丰富、风格多样,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
在现存传统民居实体中,豫东和豫北地区的四合院、豫西地区的靠崖窑洞与地坑院建筑以及豫南地区的抬梁式与穿斗式建筑构架的巧妙结合型民居,都代表了河南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建筑类型,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在偏僻山区或丘陵地带均有遗存。
如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的郏县临沣寨、太行山下的寨卜昌村,连寨墙都基本保留完整;又如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以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保存的完整程度而在全国同类建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些传统民居是中国民俗建筑中独具特色的部分,是中原文化的象征,凝聚了中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状况,是文化、艺术、技术、审美观念的完美结合。
这些现存民居为中国民居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二、河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中原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脉,使民居形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很大差异。
院落的基本形式和院落的组合方式是两大常见类型。
院落的基本形式。
从平面布置分四种形式,四合院、三合院、窑洞院和大别山区的前后排房院。
四合院与三合院在河南各地分布广泛,这些院落还可以以院作为一个单元,进一步组合成为中型或大型复合型院落。
河南各地的四合院、三合院形式大体相同,由四面或三面房屋围合而成,院落中轴线明显,正房坐中,倒座相对,两侧厢房对称分布。
民居建设中的地理思维探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曲村地坑院为例

78f t u r i f 教学参考2021年第4期•上研学实践民居建设中的地理思维探究一以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曲村地坑院为例陈红方(河南省修武县第一中学,河南焦作)摘要:民居是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千百年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
文章 介绍了地坑院研学的目标方案和实施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曲村地坑院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展示了部分研学成果,认为对其他民居的研学可参考本次活动。
关键词:民居;地理思维;地坑院;人地协调在研学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民居,何为“民居”?简言之就是“不同地区人们的居住建筑”,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等都不相同,因此,各地居民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民居的建设无不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地理思维”。
2020年7月12日,笔者带领学生走访、考察了还未被旅游“包装”的原生态的地坑院——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曲村地坑院。
_、确定研学目标,制订研学方案1. 研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曲村地坑院的 结构和功能特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进而提升其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2)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曲村区域环境特点,从地 理视角分析地坑院形成和发展的原因、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从而落实学生的综合思维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3) 指导学生总结研学成果,归纳地坑院建设中 蕴含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构建“民居”研学的思维模板。
2. 研学方案(1)研学主题:探究曲村地坑院结构、功能特点与地理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学内容:①通过观察、测量等,绘制地坑院平面结构示意图。
②采访村民、实地体验,了解地坑院的前世今生、功能和特点。
③成果交流,归纳总结。
(3) 活动策划、负责人:陈红方。
(4) 研学人员:《县域高中地理实践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组成员;修武县第一中学髙二地理兴趣小组成员。
河南乡土地理知识要点

河南乡土地理知识要点1.简称:豫2.行政中心:郑州3.行政区划: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5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5个县。
①郑州是河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地处中国华中地区、黄河下游、中原腹地、河南中部偏北,位于黄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脉东北翼向黄淮平原过渡的交接地带,西部高,东部低,中部高,东北低或东南低;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②开封古称汴州、汴梁、汴京,开封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河南东部、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西与郑州毗邻。
开封自贸区是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
③洛阳市别称洛邑、洛京,地处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④平顶山,别名鹰城。
位于河南省中部,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境内丛林叠嶂,山峦起伏。
⑤安阳古称相、殷、邺、邺城、邺都、邺郡、相州、彰德等,简称殷或邺,位于中国中北部、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东接濮阳,西临长治,南接鹤壁、新乡,北临邯郸。
⑥鹤壁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商朝首都朝歌、周朝第一大诸侯国卫国首都朝歌、战国七雄赵国首都中牟均位于鹤壁市。
⑦新乡位于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紧邻河南省会郑州,是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区重要城市,也是豫北的经济、教育、交通、商贸物流中心。
⑧焦作市古称山阳、怀州,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与山西晋城市接壤,南临滔滔黄河,与郑州市、洛阳市隔河相望,东临新乡市,西临济源。
现存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朱载堉、许衡及竹林七贤山涛、向秀等历史文化名人故里。
⑨濮阳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黄河下游,北与河北省邯郸市交界东与山东省泰安市、济宁市接壤,东北与山东省聊城市接壤,东南与山东省菏泽市接壤。
河南传统民居特色

①依崖而建式窑洞
2:砖瓦房 砖瓦房是80年代以来河南民居从土墙灰瓦房升级过度而来的 建筑。这种建筑以河沙、粘土为原料烧制而成的青砖或红砖作为 墙体;以30-50公分的木头做大梁、以10公分左右的木头做椽子, 然后在上面用各种编织物和泥土封严实,最后把灰瓦或红瓦按顺 序一层层的叠放在表面。砖瓦房也具有保温抗热的特点,但在抗 震方面有所薄弱。但现在还存在相当大一部分。如下图:
二:河南民居平面布置特点分类
河南民居院落的平面布置呈现多样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 四种基本特点:即四合院、三合院、窑房院和大别山区的前后排 房院落。如下图:
三:河南民居的结构类型分类
• 河南民居根据结构和外观特点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种类型:窑洞; 砖瓦房式建筑;石板房建筑和现代的平顶房。 • 1:窑洞式建筑 窑洞是河南民居的一种类型,主要集中在河南西部地区,如 巩义、洛阳和三门峡地带。当地的窑洞从形式上看分两种,一种 是利用黄土崖壁,横向打洞。常数洞相连,甚至分上下数层。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条件的在洞外砌护墙,在洞内加砖或石券,以免坍塌。另一种是 在黄土地顶向下挖掘出矩形深坑,坑边有各式阶梯可以通至地面, 在坑壁上再四面开辟窑洞,称作地坑窑。大型的可以几个地坑相 连,容纳二、三十户,在券门口有砖砌门脸,并有花饰,起保护 和装饰的作用。窑洞的优点是冬暖夏凉,具有很好的保湿和保温 作用,目前很多的老人还居住在老窑洞房屋里。
• 下沉式窑洞:
3:石板房 地处河南西北部的太行山地区,不仅因为山高和雄伟而出名, 这里的石板建筑也是河南民居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太行山大峡 谷的石板岩镇,这里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山区,因为这些地方土是 金贵的,石头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石材在这里是主要的 建筑材料。房子的墙体是石块,房子的“瓦”就是石板。这里的 男子几乎人人都是石匠,他们选好片层岩石,往岩纹四周打进钢 钎,插入铁棍,于是便撬起了一块一丈长、三尺宽、一寸厚的石 板。盖房时,将石板吊上屋顶,最后在脊上和石板块之间的衔接 处平放上小石板,一座石板房便告完成。这种石板因溜水快,不 会存水,梁、檩、椽子等木质不会因潮湿而腐烂,所以坚固耐用, 一般都可住两百来年。在著名的石板岩乡,村庄绝大部分是由石 板房组成,清一色的石砌房子掩映在绿树丛中,真堪称是河南民 居中的一绝。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