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居地域性归纳

合集下载

我国十大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

我国十大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

我国十大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差异显著,民族众多,在各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民居是丰富多彩的。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浓郁的文化精神。

下面,就简单的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

一、北方寒冷民居区本区南界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包括东北、华北大部分地区。

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下,民居防寒性能好,冬季多刮西北风,夏季多吹东南风,正房一般座北朝南。

1、东北地区的民居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东部、内蒙古东北部地区。

由于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西北风猛烈,所以居住环境力求保温,屋内设有火炕、火墙,北窗小或无窗,南窗一般为双层玻璃,屋门、檐较为低矮。

东北是我国最大的林区所在地,木材丰富,所以房屋多为砖木结构。

该区的鄂伦春族居住的圆锥形窝棚极具特色,它被称为“仙人柱”,又叫“撮罗子”。

冬季四周围以狍皮,夏季为桦树皮,且易搬迁,符合其按季节狩猎的特点和逐兽的行动规律。

2、长城沿线的民居包括辽宁西部、河北北部、河套地区、宁夏平原。

本区属于暖温带北部,气候年较大,冬季寒冷,因此土墙厚实,一般屋内设有火炕;冬季吹西北风,北窗小;年降水量不大,屋顶呈平顶或近似平顶,便于晒粮食。

3、黄土高原的民居包括山西、陕北、陇东、宁夏南部和河南西部。

该区最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就是窑洞。

由于黄土土质疏松,质地均一,垂直节理发育,富含钙质,所以直立性强,便于开挖。

其特点是因势而造,冬暖夏凉。

按地形不同及所处的位置和形式,可分为靠崖式、地坑式和地坯拱式三种。

靠崖式为垂直崖面上开掘的窑洞,各家只能平列,不能围聚成院。

地坑式又称天井窑,是在没有崖面的地方向下深挖,造成人工崖面,再挖窑洞,深坑成方形,形成庭院。

在窑洞内,靠近窑口门窗空气阳光充足处,安排炕、灶等日常起居用;深处作为贮藏室。

4、华北地区的民居包括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及苏北、皖北地区。

该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多北风,房屋座北朝南,大多为四合院。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分析——以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李堂乡传统民居为例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分析——以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李堂乡传统民居为例
据 自家 的 经 济 能 力 而 定 。夯 土 墙 表 面 粗 糙 且 使 用 寿 命 短 ,但 在 它是家长制的符号 。 最典型的是堂屋 , 堂 屋是 “ 藏、 修、 息、 游”
2 0 世纪 ,砖的价格较贵 , 受经济 条件所 限一般人家盖房墙 体不 ( 《 礼记》 )之 地 ,婚 丧 之 礼 、家 长 寿 诞 皆在 堂 屋 举 行 。
。 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思想和主要 内容是等级的 民居显示 出高度程式 化的木构架体系建筑特 色 , 传统 民居具有 会 化了的空间…
典 型的北方 民居基本 内部 木制构造特点 , 并 已形成一整套严密 思 想和等级的制度 ,这一思想 也影 响了居住秩序。居室分配体 的定型程式 ,构筑体 系、用材做工都走 的是 一条严密的构造路 现 了居 民成 员之 间的尊卑长 幼关 系及相 应观 念。受阴阳观念的
“ 回”字形线条所构成 ,以 “ 重 复”的手法创造 出显而 易见的秩 和瓦垄 ,就我国传统建筑而言也是 我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一
序, 以黑色作 为背景 以白色线条勾画雷纹作为整个 屋檐 装饰的 部分;三是小兽数 目与种类有着严格 的等级 区别 , 小兽越 多 , 建 底纹 , 可以理解为是对 屋檐整体装饰的烘托之用 。 其三 , “ 如意” 筑级别越高 , 是房屋主人地位 与身份的象征 。 李堂 乡李姓最 多 ,
关键 词 :豫东 民居 ;装饰 图案 ;装饰构件
筑 的细部 ,精心 设计 ,匠心独 运 ,形成粗犷 地民居风格 的社会 文化因素
特 审美 。
( 三 )传统儒 家思想 地域上的靠近 可以说是血 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 区位 是社
( 一 )北 方 传 统 建 筑 思 想 受 传 统 北 方 建筑 思 想 的 影 响 , 河 南 省 商丘 市 民 权 县 李 堂 乡

河南地区地域性建筑的特征分析

河南地区地域性建筑的特征分析

河南地区地域性建筑的特征分析作者:***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第07期摘要: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河南地域建筑是几千年来中原人在与自然环境斗争、朝代更迭、经济生活中产生和营造的具有地域文化和特点的建筑,主要包括乡土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等多种类型。

文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地域性建筑典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整理出建筑外体色彩的主色及辅助色,从而总结出河南地区地域性建筑色彩的总体特征。

关键词:河南;地域性建筑;色彩;文化表现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是人们根据各自的价值观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们具有共识“符号”,由这些“符号”构成的地域建筑只有那些在同一价值系统中的人才会理解。

河南地域建筑是几千年来中原人在与自然环境斗争、朝代更迭、经济生活中产生和营造的具有地域文化和特点的建筑,主要包括乡土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等多种类型。

其中乡土建筑主要是指不同建筑形制的河南民居;公共建筑包括会馆建筑、明清衙署、书院建筑、民间戏楼等,是官、商、民从事公共事务、娱乐交流等活动的建筑;宗教建筑主要是河南境内的佛教建筑。

笔者在本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地域性建筑典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整理出建筑外体色彩的主色及辅助色。

主色是建筑中在相对正常日光照耀下的外体本身所显示的颜色;辅助色,一方面是建筑外体装饰如门窗、柱梁、牌匾、楹联等装饰色彩,另一方面是主色的延伸,主色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所形成的色彩以及经过时间的洗礼、阳光照射留下的发生色变的主色。

从而整理出河南地区地域性建筑色彩的总体特征。

河南地处中原,地域特点多变,南北地況具有差异性,随着历史的沿袭,对于乡土建筑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河南民居上,在河南地区的民居类型主要有合院式、窑洞式。

一、合院式民居的特征河南传统合院式民居的形成是以中原地域文化特色为依托的,适应本地区地域特征的建筑形式。

建筑形式和色彩都体现了儒家伦理的建筑思想,基本内容是指礼制和秩序,建筑在形制上应充分表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男外女内等要求,因此,合院式住宅也是河南地区具有汉民族传统的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

河南民居

河南民居

的大木小式做法。开封刘家宅院建于清末,这一时期民间建筑也大量用砖,正处于房
屋结构由“墙倒屋不塌”到墙体承重的转化时期。河南民居中这一时期的转化迹象非 常明显,先省去山面梁架及其下的木柱,使山墙变为承重墙;而后减去明、次间木柱, 使前后檐墙变为承重墙。而刘家宅院的房屋结构好像没有受到这一结构技术变化的影 响,就连厢房也没有减少梁、柱。还有,官式建筑中被墙体包裹的承重柱,为使柱体 通风良好,墙体通常设八字口以露出部分柱面,这无疑是科学的构造方法。刘家宅院 房屋的墙体内皮压承重柱轴线,使柱面露出二分之一,虽与官式构造方法略有不同, 也同样保证了木柱的自由呼吸。开封的另一处居民,田家大院里幸存的房屋也与此相 同,这是开封民居建筑受官式建筑影响的具体表现,有规范性较强的特点。 4.建筑的“师古性”强。之所以师古性,亦即对古代建筑形制的保留与延续,甚 至延续的时间较长。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建筑沿木构架体系这条主线发展至今,其中
豫北地区传统民居典型代表
通过对豫北地区民居的调查研究,提取以下典型民居代表实例: 1 以焦作博爱为中心的砖石包土墙+硬山陡坡瓦屋顶,窄院落民居。 2 安阳地区类北方砖墙+硬山稍缓坡瓦屋顶,稍宽院落民居,还有 少量悬山、卷棚及平屋顶形式。 3 以太行山脉林州石板岩镇民居为代表的石墙+石板屋顶的石头房, 还有其他山地地区石墙+瓦屋面民居典例。
通过对豫西地区民居的调查研究,提取以下典型民居代表实例: 1 靠崖式窑洞:巩义市南河渡靠崖窑实例。 2 靠崖窑院:巩义是康百万庄园窑院、新安石井乡刘宅。 3 下沉式窑洞:三门峡南塬庙上村一号院(十孔地坑院)、巩义 黑石关杨宅(三面八孔天井院)。 4 砌筑式窑洞:洛阳新安张伯英府第“千唐志斋”(砖券明锢窑 群)、陕县段岩村传统民居(石券窑为房基,其上建房)。 5 康百万地上类晋民居合院组合。

传统民居与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传统民居与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关键词:传统民居;地域性;建筑文化;价值体现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济繁荣,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造就了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脉。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对周边地区的建筑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反之,周边地区的建筑文化对中原建筑文化也有一定影响。

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使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形式与周边地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

一、河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及分布河南各地传统民居资源丰富、风格多样,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

在现存传统民居实体中,豫东和豫北地区的四合院、豫西地区的靠崖窑洞与地坑院建筑以及豫南地区的抬梁式与穿斗式建筑构架的巧妙结合型民居,都代表了河南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建筑类型,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在偏僻山区或丘陵地带均有遗存。

如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的郏县临沣寨、太行山下的寨卜昌村,连寨墙都基本保留完整;又如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以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保存的完整程度而在全国同类建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些传统民居是中国民俗建筑中独具特色的部分,是中原文化的象征,凝聚了中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状况,是文化、艺术、技术、审美观念的完美结合。

这些现存民居为中国民居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二、河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中原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脉,使民居形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很大差异。

院落的基本形式和院落的组合方式是两大常见类型。

院落的基本形式。

从平面布置分四种形式,四合院、三合院、窑洞院和大别山区的前后排房院。

四合院与三合院在河南各地分布广泛,这些院落还可以以院作为一个单元,进一步组合成为中型或大型复合型院落。

河南各地的四合院、三合院形式大体相同,由四面或三面房屋围合而成,院落中轴线明显,正房坐中,倒座相对,两侧厢房对称分布。

民居建设中的地理思维探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曲村地坑院为例

民居建设中的地理思维探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曲村地坑院为例

78f t u r i f 教学参考2021年第4期•上研学实践民居建设中的地理思维探究一以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曲村地坑院为例陈红方(河南省修武县第一中学,河南焦作)摘要:民居是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千百年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

文章 介绍了地坑院研学的目标方案和实施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曲村地坑院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展示了部分研学成果,认为对其他民居的研学可参考本次活动。

关键词:民居;地理思维;地坑院;人地协调在研学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民居,何为“民居”?简言之就是“不同地区人们的居住建筑”,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等都不相同,因此,各地居民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民居的建设无不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地理思维”。

2020年7月12日,笔者带领学生走访、考察了还未被旅游“包装”的原生态的地坑院——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曲村地坑院。

_、确定研学目标,制订研学方案1. 研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曲村地坑院的 结构和功能特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进而提升其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2)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曲村区域环境特点,从地 理视角分析地坑院形成和发展的原因、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从而落实学生的综合思维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3) 指导学生总结研学成果,归纳地坑院建设中 蕴含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构建“民居”研学的思维模板。

2. 研学方案(1)研学主题:探究曲村地坑院结构、功能特点与地理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学内容:①通过观察、测量等,绘制地坑院平面结构示意图。

②采访村民、实地体验,了解地坑院的前世今生、功能和特点。

③成果交流,归纳总结。

(3) 活动策划、负责人:陈红方。

(4) 研学人员:《县域高中地理实践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组成员;修武县第一中学髙二地理兴趣小组成员。

河南乡土地理知识要点

河南乡土地理知识要点

河南乡土地理知识要点1.简称:豫2.行政中心:郑州3.行政区划: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5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5个县。

①郑州是河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地处中国华中地区、黄河下游、中原腹地、河南中部偏北,位于黄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脉东北翼向黄淮平原过渡的交接地带,西部高,东部低,中部高,东北低或东南低;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②开封古称汴州、汴梁、汴京,开封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河南东部、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西与郑州毗邻。

开封自贸区是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

③洛阳市别称洛邑、洛京,地处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④平顶山,别名鹰城。

位于河南省中部,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境内丛林叠嶂,山峦起伏。

⑤安阳古称相、殷、邺、邺城、邺都、邺郡、相州、彰德等,简称殷或邺,位于中国中北部、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东接濮阳,西临长治,南接鹤壁、新乡,北临邯郸。

⑥鹤壁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商朝首都朝歌、周朝第一大诸侯国卫国首都朝歌、战国七雄赵国首都中牟均位于鹤壁市。

⑦新乡位于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紧邻河南省会郑州,是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区重要城市,也是豫北的经济、教育、交通、商贸物流中心。

⑧焦作市古称山阳、怀州,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与山西晋城市接壤,南临滔滔黄河,与郑州市、洛阳市隔河相望,东临新乡市,西临济源。

现存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朱载堉、许衡及竹林七贤山涛、向秀等历史文化名人故里。

⑨濮阳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黄河下游,北与河北省邯郸市交界东与山东省泰安市、济宁市接壤,东北与山东省聊城市接壤,东南与山东省菏泽市接壤。

河南建筑简介

河南建筑简介

5.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长 128米,嵩阳书院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 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 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 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 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
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和儒家气息。
谢谢
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 、宾阳中东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 最有代表价值
3.少林寺
位于河南郑州登封市少室山麓五乳峰下的 茂密丛林之中而得名。
整体配置高低相衬,十分气派。
塔林:塔的层数不同,一般为一至七级, 高度约在l5米以下,造型有四方形、六角 形、八角形;有柱体、椎体;有直线形、 抛物线形;有瓶体、喇叭形、楼阁式塔、 密檐式塔、亭阁式塔喇嘛塔、幢式塔、碑 式塔。
No.2结构和外形
河南民居根据结构和外形可分为窑洞, 砖瓦房,石板房,现代平顶房。
1.窑洞式建筑
窑洞式建筑主要分布在河南西部,形式上 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黄河崖壁,横向打 洞,常数洞相连,另一种是地坑窑,冬暖 夏凉,保温保湿。
河南三门峡地坑式窑洞
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 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入坑内的雨水。 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 加一把辘轳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 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
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 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 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 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 们出行的门洞。
2.砖瓦房
砖墙瓦顶结构主体房屋
3.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5至 6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总之, 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 甚至家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 一切都朴实无华,固若金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豫南地区传统民居基本形式
历史文化与迁移文化对于豫南大别山系的传统民居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豫南 民居既有北方民居的粗犷也有徽派民居的细腻委婉形成既有当地风格又具文化多样 性的民居聚落。
平面布局上较为灵活随地势而建,单体院落形式多以合院形式布置,堂屋一般 面阔三间或五间,多设檐廊。庭院多以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形式出现,院落与 天井较为狭长窄小,台基较高地池较深,以适应多雨水的气候条件。民居屋顶多为 硬山式,其中有圆拱式山墙与山形式山墙结合出现,山墙出现马头墙的形式也很常 见。梁架结构多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
南阳淅川荆紫关民居 (类徽派风格民居)
河南地域特色民居典例 规划相关
村堡
镇堡
庄园
兵堡
明清以来,河南各乡村推行修筑圩寨,当时圩寨分布广泛结构 复杂. 是河南堡寨建筑最大规模的修筑时期。
河南境内圩寨主要有七种修建方式即: a,依托自然村庄修建圩寨 b,联村修筑圩寨 c,聚族而居修筑圩寨 d,离开村落. 凭险设寨 e,修于集市巨镇的圩寨 f,借助寺庙房产修建圩寨 g,大寨内修有小寨。
主要有平顶山石头城、焦作宋寨军堡、桐柏县元 代的田王寨、开封八旗军营、灵宝函谷关等。
河南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寨堡式民居聚落 规划相关
1 平顶山陕县临沣寨 该寨呈椭圆形,纯一色红石砌筑,白灰勾缝。 周长1100m,高 约7m, 墙宽3~5m不等,建有垛子八百,哨楼五座,寨上抬枪 土炮, 木梆更锣,寨外有13m宽的护寨河。 临沣寨设东西南三座寨门。分别称溥滨、临沣、来曛,寨内有 东西主街两条,南北主街两条,呈“井” 字形交错。 村民沿 街而居, 多为砖木脊坡式瓦房。寨内现有清一色红石筑砌的明 代民居一座。有汝河南岸第一府—朱镇府古建筑群。有重修于 咸丰二年的关帝庙建筑, 及保存尚好的古四合院建筑五处。这 里以当地红石材料筑寨砌房的建设独具特色。
而这一地区的四合院多分布在平原、盆地一代,院落四周环绕二层楼房,一楼 住人二楼储物。与北方其他地区相比,这一地区常见的四合院形式为“四大八小” 式。院落四面均为面阔三问的楼房,楼房正中为正房,合成“四大”,正房两旁均 有配房,统称“八小”。此外当地还有三面楼房一面平房的四合院,称为簸箕院。
豫西地区传统民居典型代表
河南地域特色民居典例 规划相关
豫西三门峡市陕县地坑院民居 (下沉式窑洞民居)
河南地域特色民居典例 规划相关
豫西巩义康家窑楼、窑院民居 (窑洞与普通地上民居结合院落)
河南地域特色民居典例 规划相关
豫东地区
豫东地区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包括开封、周口、商 丘地区,属于豫东平原, 由黄河、淮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
通过对豫西地区民居的调查研究,提取以下典型民居代表实例: 1 靠崖式窑洞:巩义市南河渡靠崖窑实例。 2 靠崖窑院:巩义是康百万庄园窑院、新安石井乡刘宅。 3 下沉式窑洞:三门峡南塬庙上村一号院(十孔地坑院)、巩义黑石关杨宅(三面 八孔天井院)。 4 砌筑式窑洞:洛阳新安张伯英府第“千唐志斋”(砖券明锢窑群)、陕县段岩村 传统民居(石券窑为房基,其上建房)。 5 康百万地上类晋民居合院组合。
建筑单体上豫东较常见的是“一明两暗”、“明三暗五”的基本形式,均为砖 墙承重体系、一般为五架抬梁式屋架结构。而当其出前后廊时,则以砖木混合的承 重体系为主,也有使用木构架承重体系,主梁架多为抬梁式五架梁。
豫东地区现存合院大多以单层合院为主,但遗留的不少楼院是该区域民居精品 的典例。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典型代表
豫北地区传统民居典型代表
通过对豫北地区民居的调查研究,提取以下典型民居代表实例: 1 以焦作博爱为中心的砖石包土墙+硬山陡坡瓦屋顶,窄院落民居。 2 安阳地区类北方砖墙+硬山稍缓坡瓦屋顶,稍宽院落民居,还有少量悬山、卷棚及 平屋顶形式。 3 以太行山脉林州石板岩镇民居为代表的石墙+石板屋顶的石头房,还有其他山地地 区石墙+瓦屋面民居典例。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基本形式
由于豫东地区地势平坦,土地使用比较富裕,院子就较为宽敞些,同时这种开 敞的庭院不仅保证了院内夏季通风流畅、疏热纳凉,而且满足了院内冬季各房间能 获得充足的光线和充分的日照.是建筑生态节能设计与地形、气候紧密结合的具体 体现。所以玉东地区院落形制与中国北方地区院落形制基本相同,主要分为一合院、 三合院、四合院、多进合院、多路合院。
豫南地区传统民居典型代表
通过对豫南地区民居的调查研究,提取以下典型民居代表实例: 1 以信阳新县为代表的类徽派传统民居,新县丁李湾、西河村民居实例;信阳新县
闵氏祠堂实例。 2 以南阳淅川荆紫关民居为代表的类徽派前铺后宅民居。
河南地域特色民居典例 规划相关
信阳新县民居 (类徽派风格民居)
河南地域特色民居典例 规划相关
河南典型寨堡式民居聚落 规划相关
5 宋寨军堡 巩义焦作宋寨位于沁阳市山王庄北10km,丹河西侧的一座孤山 的峰顶上。始建于宋朝. 相传为北宋大将杨继业的屯兵之所 (历经明清两代修复)。寨东西长沁余米南北宽3Om、高13m。石 砌城墙, 寨内一青砖角道横贯东西.两厢有双层兵营20 余间 寨顶四周有巡道和垛孔,寨西南有一侧门通向团城。
河南典型寨堡式民居聚落 规划相关
3 兰考县堌阳镇 堌阳原称固阳集,又称古羊集。历来受黄河河道的三面夹击多 次改道,皆经堌阳旧麓,因锢阳地势凸出“堌”堤也,水北曰 阳故称堌阳。 堌阳解放前是兰考县县城旧址,堌阳是鲁西南交通要道上的一 个较大集镇具有一定的战略地位. 从现状格局看,该镇由一城 一寨组成,说明历史上豫东地区筑城垒寨的情况。
豫西地区传统民居基本形式
由于豫西特殊的地理环境,民居类型差异性较大,主要分为两类,黄土层覆盖 区域的窑洞类民居和地上合院类民居。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在豫西沿黄河两岸向东伸展,在黄河南侧的黄土地层西出 陕西,在黄河与秦岭、伏牛山脉之间的东西走廊地带延伸至郑州,在市区西部形成 一道明显的分界。河南窑洞民居就分布在郑州以西的黄土丘陵地带。从河南窑洞民 居的建筑布局与结构形式划分,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即靠崖式、下沉式和砌 筑式。
商丘市穆氏四合院
周口市商水县叶氏庄园楼院民居
河南地域特色民居典例 规划相关
豫南地区
豫南地区自古是南北过渡地带,东邻安徽,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地貌以山 为主体形态,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向东倾斜。狭义的豫南地区包含南阳与信阳两地, 因其特殊的区位特征造就了相对独特的本土文化,传统民居正是这种本土文化的代 表。
河南典型寨堡式民居聚落 规划相关
5 叶县平顶山石头城 平顶山石头城全城建于山顶之上,因为山顶平缓而且平面较大, 故沿平顶之周围建起高大的石头城墙,城墙沿平顶的弯曲延伸 极为自然,墙体用不规则的石块筑成。全城的轮廓大致为丁字 形。城东西长约3000m, 南约2500m,只在南城中间有南北城墙 一道,分为东西两部,沿墙一周为6500多米.全城雄踞在山顶 以山为寨, 控南北山川, 进可攻.退可守真是一处军事要塞。
河南典型寨堡式民居聚落 规划相关
2 灵宝杨公寨 灵宝市向南约5公里处,它坐落在小秦岭山脚下的一块土塬上。 寨子四周是风雕雨刻千年形成的峭壁,只有一条细细的不规则 的小路通向外界。 杨公寨是旧时代豫西民居建筑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缩影,这里现 存的两道青砖结构的寨门有两层楼高,寨门门额四周环绕着回 形花纹。寨中小院都有着基本相同的结构.
河南典型寨堡式民居聚落 规划相关
河南地域特色民居典例 规划相关
豫北焦作博爱县寨卜昌村合院民居 (类北方窄院落合院民居)
河南地域特色民居典例 规划相关
豫北安阳马丕瑶府第合院民居 (典型北方合院民居类型)
河南豫北地区地域特色民居 规划相关
豫北安阳林州石板房民居 (典型山地民居)
河南地域特色民居典例 规划相关
豫西地区
豫西地区是指西通常是指河南省会郑州市以西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有洛阳、 三门峡、平顶山三个地级市。西接陕西,东靠中原,北依太行,南邻黄河,位处亚 欧大陆桥东段。
豫西地区 豫南地区
豫北地区 豫中、东地区 豫南地区
河南乡土建筑地域分区 规划相关
豫北地区
豫北地区是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新乡、焦作、鹤壁、安阳地区。西依太行山与山 西省的长治、晋城交界,北隔漳河与河北邯郸毗邻,南面和东面临黄河与洛阳、郑 州、开封相接。
豫北地区传统民居基本形式
院是豫北民居的基本形式豫北民居的基本形式是院的原型构成的三合院( 又称抽屉 院) 、四合院( 又称盒子院) 住宅。前堂后寝、中轴对称;正厅两房、主次分明;院 落相套、规整 严谨。正房(又称堂屋或上房)一般朝向较好,供老人居住,在正房的中 间堂屋是室内陈设集中的地方, 这也是风水观念中的核心观念,常设有红木桌椅、案 桌、床等,一张条几居中紧靠后墙供奉祖宗牌位,或后墙挂祖先遗像、祖训,下方常供 地脉龙神牌位,象征宅基核心,即“穴”。围绕院子布置厢房 ( 又称陪房) ,厢房一 般由晚辈居住或作厨房及它用。这种布局表现出的向心性是宗族观念和封建家长制 的反映,风水观念也体现在“蕴藏生气”的空间观念中。豫北大部分民居都不设后窗, 且前面的窗和门都较小,整个房子的采光通风较差。这也是受风水理论“藏风聚气说” 的影响,也是中国封闭文化的心理影响。 豫北地区地处中原的黄河北岸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四季分明。就院落类型 而言,同是四合院,北方民居为御寒,和争取日照,院落尺度通常较宽大,而南方 民居为求遮阳、避雨、和防潮则仅为狭小的天井。而自然条件介于两者之间的豫北 地区,其院落尺度则介于两者之间。 同时因为地处太行山脉,特殊的山地及人文环境也塑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豫北山 地传统石砌民居。
通过对豫东地区民居的调查研究,提取以下典型民居代表实例: 1 以开封刘青霞宅院为代表的合院组合(一层单体为主)。 2 以商丘穆氏四合院为代表的楼院组合(单多层组合合院)。 3 以周口商水叶氏庄园为代表的楼院(二层为主),砖雕、木雕等 装饰精美。
河南地域特色民居典例 规划相关
豫中、东楼院民居 (典型地上楼院院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