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传统民居中蕴含的儒家文化
黄河下游流域传统民居类型及特征研究

3.文化内涵
3.文化内涵
黄河下游流域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首先,传统民居受到中国传统 文化的影响,注重体现家庭观念、儒家思想等文化元素。其次,民居的布局和设 计受到风水理念的影响,注重居住环境的吉利和安全。此外,传统民居还反映了 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如河南的“中州风格”、河北的“京东风格”等。
二、黄河下游流域传统民居特征 研究
1.建筑结构
1.建筑结构
黄河下游流域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多采用木框架结构,以柱、梁、枋、檩等 木构件作为主要支撑,墙体则采用土坯或砖石材料。同时,传统民居还注重建筑 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使得房屋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和风力。
2.装饰工艺
2.装饰工艺
黄河下游流域传统民居的装饰工艺同样具有代表性。民居的装饰主要集中在 门窗、檐口、墀头等部位,采用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进行制作。此外,民居 还注重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装饰,如文房四宝、山水花鸟画等,使得民居 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黄河下游流域传统民居类型及 特征研究
目录
01 一、黄河下游流域传 统巩义窑洞民居
02
二、黄河下游流域传 统民居特征研究
04 四、总结与展望
内容摘要
黄河下游流域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传统民居 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本次演示将对黄河下游流域 传统民居的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提 供有益的参考。
谢谢观看
三、案例分析:河南巩义窑洞民居
走进巩义窑洞民居,可以感受到一种古老而朴素的生活方式。窑洞内部通常 宽敞明亮,通风良好,且冬暖夏凉。炕头、灶台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体现了人 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此外,窑洞民居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剪纸、 年画、戏曲等,这些文化元素为巩义窑洞民居增添了更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河南传统民居中的象征文化

河 南 传 统 民居 中 的象 征 文 化
文/ 晨 梁 高 磊
1 民 居 建 筑 艺 术 与 象 征 文 化
建 筑 是 一 种 文 化 载 体 , 中 国 建 筑
太极八 卦 图 形来 装饰 。
征 多 子。 “ 麟送 子 ” 、 “ 麒 五子 登 科 ”
种 非 官式 建筑 中 ,处 处 都 体 现 了 大众 对
美好 事物 和理 想世 界 的追 求 、向往 。 从 印度 传 入 的佛 教 艺 术 与 世 俗 装饰 融 为一体 ,其 中 象征 符 号 , 自唐 朝 初年 武 则 天定 其 读 音 为 “ ” 以后 ,就 成 为 万 集合 性 的吉 祥 符 号 ,在 河 南 民居 建筑 的
三 星 象 征 ,或取 谐 音 以 蝙 蝠象 征 福 ,
装 饰 艺 术 中 广 为体 现 。还 有 佛 教 法 物构
伞 、 白盖 、莲 花 、宝 瓶 、金 鱼 、盘长 ) 、
八 法 2 河 南 民 居 建 筑 中 象 征 意 义 表 达 成 的 “ 吉 祥 ” 图 案 ( 螺 、 法 轮 、 宝
2 向往神 仙境 界 、佛 国宇 宙的 象征表 达 )
中 国几 千 年 的 社 会 历 史 发展 使 得 神 话 传 说 、谶 纬经 学 、佛 法 梵 语 、 巫术 诡
等 有 关题 材 表 达 希 望 子 孙繁 衍 生 息 的 生
殖观 念 。
中 有 着 最 古 老 历 史 、 最 多 样 内 涵 的 传
中 来 时 , 我 们 发 现 在 建 筑 的 整 个 构 筑
过 程 中 , 从 立 意 构 思 、 平 面 规 划 、 形
河南的优秀传统文化(河南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河南的优秀传统文化(河南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今天给各位分享河南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河南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河南的传统民俗文化都有哪些?2、河南省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3、河南有什么传统文化4、河南的传统文化5、光明日报聚焦河南,传统文化凭何频频出圈?河南的传统民俗文化都有哪些?河南的民俗有,祭灶节的祭灶送神活动,小相狮舞,惠济剪纸,元宵节猜灯谜,龙抬头节采野菜,包饺子等等。
祭灶节的祭灶送神简单来说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时候需要送灶神,当地的人都会去赶集买灶糖,晚上的时候会去祭灶神。
过了小年,年味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就会开始清理灶台,打扫房屋,并且购买各种年货之类的。
传统民族特点小相村是河南省文化厅命名的文化艺术村,是远近闻名的狮舞之乡,小相狮舞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多次参加省、市、县重要的节日庆典和历届大型表演竞赛活动,无不载誉而归。
小相狮子舞生于民间,创新发展于民间,是鲁庄这片文化沃土中培育出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惠济区剪纸艺术的主格调是喜庆而热烈,幸福且吉祥。
其色彩主要是大红大绿奇艳无比,最适宜用于装扮春节、灯节、婚礼,以及绣制老虎帽、云雀鞋、花肚兜、枕头、衣边等等。
其技艺延续,世代传承,千百年来都是老人教晚辈,姐妹相互学。
河南省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糖人、糖画、泥人、糖人、泥塑、木雕、影雕、盐雕、剪纸、剪影、木偶、布艺、玻璃拉丝、琉璃坊、葫芦烙花、串珠工艺、纸雕、蛋雕、核桃雕刻、花鸟字画、木版年画、大米刻字、民间玩具、手工编戒指、纸雕、豆艺、香包、草编、中国结、布贴画、丝网花、铜艺自行车、篆刻、魔术气球、河南有什么传统文化1、少林武术节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中的奇葩,国之瑰宝。
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郑州自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隔年举行。
在武术节期间举行精彩的武术竞赛和表演,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各种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及旅游活动。
儒家思想与建筑2

故宫里的狮子
中国古建筑的檐角垂脊或戗脊上排列着的小动物叫走兽,它们起保护瓦钉钉帽的作用,后来被赋予了装饰和等级的意味。清代(公元1636 - 公元1911)规定,走兽的多寡与建筑规模和等级有关,中国建筑中只有皇帝举办典礼的太和殿用满了十枚走兽(不计仙人),其他建筑必须少于此数。
石狮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装饰。现在,常有饭店、酒楼用石狮子作仿古的文化符号,可过去只有五品(中国古代以品数表示官的阶级大小。五品官相当于现省级以下、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官员。)以上的官员才能在门口立威严的石狮子。石狮子头上的发卷数,还可以让人进一步认定主人的官爵品级,皇帝的石狮有13排卷发,亲王有12排,其他官员依爵位递减。
由于有效地稳定了封建社会秩序,儒家学说取得了近似宗教的地位,把政治、哲学和伦理三者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的儒教,孔子本人也被不断偶像化、神圣化。
出于对孔子的崇敬,中国人将他逐步神圣化,尊奉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圣人"。历代帝王对他的嫡系子孙都有封爵。1055年,孔子第46代孙被封为"衍圣公",从此,孔府成为了中国皇宫之外最大的贵族府邸。"衍圣公"这一封爵承袭了32代,历时880年,位列文官之首。孔家是中国惟一不因朝代更替而失去贵族地位的家族,这一点,即使历代皇族也无法做到。
(2)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中,君、父、夫的绝对权威;
(3)推崇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观念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国家用牌坊这种特殊的建筑来表明国家对某人的道德褒奖。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居;闽南民居;传承意义;现代设计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
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在当今国际、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
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
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
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
[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
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
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浅谈中原文化

浅谈中原文化一、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原文化,比如思想文化、汉字文化、饮食文化、姓氏文化等。
1、思想文化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儒家大师孔子为今河南夏邑人,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对中国文化思想始终发挥着强大深刻悠久的影响,它的根是在中原。
道家鼻祖老子,为今河南鹿邑人,他是道家的创始人,在河南灵宝函谷关写下《道德经》五千言经典,其理论学说和学术思想都是在中原的河洛地区形成。
《道德经》传于后世,对中国人影响也是极大的。
到战国时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一个强大的学术派别,世称老庄学派或道家学派。
老庄学派与儒家思想并行,影响中国几千年。
道家学派的根在中原。
墨家学派鼻祖墨子是河南鲁山人。
墨子主张“兼爱”,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任用贤人治理天下,节省民力,反对厚葬,身体力行,劳己仁民。
其文章中心突出,逻辑性强,对中国人民思想及学术界影响都很大。
墨子被毛泽东称为平民圣人。
墨家学派的根在中原。
法家的前期代表人物李悝、商鞅都是河南人,法家集大成人物韩非是韩国(今河南新郑)人。
上述几大著名学派,根都在中原。
在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原地区又涌现出“红旗渠”精神,中原人民勇于挑战自然,改变自然在巍巍太行山上修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不仅隐含着“日新”的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汉字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的文字文化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极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中原大地上。
《河南民俗文化》课件

河南民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对现代 社会而言,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
河南民俗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 智慧和精神,通过传承和发展, 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
自信心和凝聚力。
推动旅游业发展
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 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对发展旅游 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有助于促
04 河南民俗文化对现代社会 的影响与价值
河南民俗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与认同
河南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进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不同地区、民族之间 的文化交流。
丰富现代艺术创作
河南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等为现代艺术创 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有助于推动艺术创新与发展 。
加大对河南民俗文化的保 护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 保其得到传承和发展。
创新与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河南 民俗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 ,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 的需求和变化。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带来了挑战。
传统技艺失传
一些传统的技艺和工艺,如手工编 织、传统陶艺等,因为经济效益不 高和传承人缺乏,面临失传的风险 。
文化资源开发不当
一些地方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时, 存在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等问题, 损害了民俗文化的原生态和独特性 。
河南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与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方式,提 高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增强传承和保护意识。
伊斯兰教信仰
河南是中国回族主要聚居地之一,伊斯兰教在河 南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伊斯兰教信仰强调 敬畏与奉献,对培养道德观念、促进民族团结具 有重要作用。
试析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精神

试析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凝聚了中华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直观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哲学是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创造。
中国人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思虑,甚至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依据,都是透过中国哲学加以反映、凝结和提升的。
因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和基本精神的最有效途径便是从中国传统哲学入手。
从哲学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四大思想资源,即: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
早在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原始儒学和原始道家之前,中华先民已经表现出很高的精神智慧,创立了关于宇宙和世界万物的三种思维模式,即远古时代的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
到春秋战国时期,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开始走向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出现思维共生现象,即所谓“阴阳五行”、“阴阳八卦”之说。
阴阳五行思想、阴阳八卦思想由于其直观性和整体性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1]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一种乐感文化、一种超越宗教的现世主义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思想资源的内在关系及其发展展示了以儒家文化为本,儒道互补,儒道佛合一的逻辑结构和发展图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结构模式势必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审美趣味,从而铸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涵盖四大主要方面。
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价值系统,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的民族心理,观物取象、整体直觉的思维方式,超越宗教、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就价值系统而言,中国文化表现了突出的以人为本的实用理性精神。
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观,有别于以神为本的西方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不是脱离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脱离社会群体的个人中心主义,而是儒家“道德的人本主义”与道家“非道德的人本主义”的融合互补,是天人合一,群己和谐的人本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传统民居中蕴含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长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导哲学思想,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前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和近现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新文化运动的多重冲击,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应不同朝代统治集团的各种需要而不断吸收包容新的思想与观点,最终形成了完善的理论思想体系,对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多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
传统民居也确实在规划布局与建筑组合、功能适用与空间排列、形态特征与结构形式、器皿陈设与装饰细部等方面,渗透着儒家文化的种种特征。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人们所追求的“以礼为本,注重中和”等固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河南传统民居逐步形成了符合儒家文化标准的独特建筑体系。
一追求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儒家文化审美取向河南传统民居,在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上造就出了独特建筑语言,这也是其建筑文化的审美取向所在。
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在河南全省的民居建筑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
无论是处处可见的漏窗、木雕、砖雕、石雕,还是高大的门第和牌坊,大都镌刻有中原地区所特有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故事,从厅堂到居室也大都张挂字画、楹联和警句,使室内既充满了人文气息,又可以警示和教育后人。
巩义康百万庄园内的水缸鱼池,意喻“花好月圆”;卫辉小店和村建筑屋檐下的雀替雕刻有方孔铜钱形状,寓意“财源广进”;安阳马丕瑶府的门楼是方圆结合,蕴含了“方圆有度”的处世哲学。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儒家建筑思想追寻天、地、人的共通之处,最终达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既要适应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同时又要遵从社会人文规范。
所以,真正和谐生命形态是当人、社会、自然这三者完全统一的时候才有可能会实现。
河南民居十分注重此方面的表现,这是因为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要求其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融合人和自然环境,同时更要追寻与社会、民族以及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统一。
表现形式为村庄的选址、建筑的样式、结构的类别、色彩和材料的应用等方面,并且以河南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本准则,强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重在建立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在现实生活当中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另一特征,为了适应封建社会当中的礼仪规范,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体现出人之间的伦理原则,所以对民居建筑的体量、方位、组合、风格也有着严格的讲究,要追求的是一种建筑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和谐。
特别是在院落空间中,为了满足人们喜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总是把自然作为基本的审美对象,当然也利用自然来调节精神。
例如,院落空间要对外封闭,一方面可避免外界的干扰,使内部安全、独立、宁静、自由;而另一方面对内的开敞,可使自然界的阳光、雨雪、天空、花草和树木同人们的室内日常生活更多地联系起来。
正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河南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正是天、地、人三者融汇之处,更像是从大自然空间中切割出来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山、水、风、雨、树木等都被收纳其中。
所以,纵观河南民居,我们既可以从局部,也可以站到全局看到一种“人、社会、自然”三重意义的和谐,一种独特的儒家和谐建筑理念。
三渗透着儒家文化精神的建筑发展观自汉代开始,儒家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和规范,成为各个朝代统治集团在都城建设和规划中的指导原则,河南民居在此背景下奕形成了符合儒家文化精神的发展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居中为上儒家提倡“居中不偏”。
秦国丞相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中记载有:“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儒家经典《礼记》中也提到了“中正无邪”,并且高度概括了院落及建筑组群在规划布局时采用中轴对称的办法对烘托统治者至高无上地位的重要性。
所以,中国古代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强烈的居“中”意识,同时还创造出了富有“中和”内涵的儒家文化原则,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创作理念、规划布局以及地域文化风格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河南的传统民居中有“五门相照”之说。
因此,河南民居的大门位于中轴线上,也是居“中”思想的一种反映,并不是像北方大多数的民居大门位于院落的东南隅,这是河南民居的一个重要特点。
例如,位于古都安阳清朝时期的马丕瑶府第,整体院落由四个四合院组成,由南向北,逐级抬高,前庭后堂,左右对称,且均南向开正门。
院落中间有条非常明显的中轴线,按前后顺序依次排列为院门、次门、和信堂、敬诚堂以及修身堂。
马府的院门代表着主人的门第等级和社会地位,还起到了引导整个院落主题的重要任务,是院落的对外展示和形象部位;次门起到串联的作用,同时也具有衬托马氏家族地位的功能;二进院的正房是和信堂,主要作用是招待客人,安阳本地人也将之称为大堂;敬诚堂为三进院的正房,是马丕瑶母亲的居室;中轴线的尽头四进院修身堂是院落主人马丕瑶的住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轴线上所有的建筑在院落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不是供家庭中的长辈或重要人物居住,就是用于接待客人或开展重要活动的场所,这样的规划设计安排不仅仅反映了古代社会“以中为贵、居中为上”的传统思想,更是将儒家伦理中的等级制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2 重视礼仪中国的儒家伦理学说,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作为人们任何行为的准则,以君对臣、官对民、父对子、夫对妻的封建社会礼教等级思想作为核心,以使社会达到完美的天人同序伦理境界。
所以,基于这种思想,古代社会把这种“礼”的约束运用到了人们的各种实际生活当中,让全体子民服从中央集权政治的教规,如讲求尊老爱幼、相敬如宾。
而河南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起源和中兴之地,无形中成为这一观念最具代表的实践地区,且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当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物,理所当然地印上了深深的时代痕迹,并成为体现儒家尚“礼”文化精神的最好载体。
位于豫中地区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可视为这一地区民居建筑的代表,鸟瞰整个庄园,其整体的布局,浓厚的古朴民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庄园各处,每个建筑都十分强调协调统一、均衡稳定和对称布局的设计理念,还融入了传统儒家文化当中尊君、崇孝、重礼的伦理精神,并使之转化成为各类生活化的场景,如家族之间的和睦、长辈威严的树立、凝聚人心的力量、尊卑的序列等,让一重重院落门第当中形成了讲秩序、求统一、重人伦、求凝聚的传统文化品质,使现存33个院落571间房无不流露出浓浓的儒家文化气息。
3 追求中庸实用儒家的中庸之道与河南民居追求实用的特性完美融合。
以豫西和豫北地区为代表,其民居建筑体量普遍都不大,多为三开间,通进深5米左右,砖木结构承重,屋顶以硬山为主,也有卷棚等活跃形式,前后封檐,整体外形变化较小。
建筑墙体多采用外熟里生(外面青砖里面土石)或者是“填馅”做法(中间填土石外面为青砖),厚度均在370毫米以上,注重安全,墙上门窗洞口普遍较小。
从现存的民居情况看,无论是经济性、耐久性还是热工性能都很优秀,且各种材料间的连接安全可靠。
建筑装饰上精巧生动,繁简运用对比恰当,有着北方传统民居建筑凝重、大方、简素的特征,但又不似山西民居过度的精雕细刻,有炫耀和繁琐之嫌,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其繁密和细碎的雕刻极易给人产生视觉上的负担。
因此,河南民居总体感觉较自然、有节制,像生活中的小家而不是展示于人的豪华别墅。
建筑立面的处理注重运用虚实对比、大虚大实等手法。
街道两侧常布置木质门窗和壁板,或与挑檐、柱廊相结合,形成开敞的空间,方便人们进出,显得空间灵活多变,感觉有亲和力不呆板,使狭窄的街道空间上拓展、延伸而丰富多彩,有利于人们进行交往和商业活动,也与河南当地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的特点相适应。
4 崇尚自然顺应天道,遵循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因地制宜,山水相依,这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民居无论是在村落的选址还是单体建筑的构建上,均体现着河南人对这种理想的追求。
从自然条件看,河南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地区,也是中国唯一拥有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并以伏牛山――淮河为界形成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
综合来看,豫西虽多为黄土沟壑地貌,气候干旱、寒冷,但其南部为伏牛山区,植被茂盛,孕育出了伊河与洛河,其冲积的河洛平原地区也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地方;豫北、豫中和豫东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多风沙,属典型的北方气候;豫南为丘陵地区,河湖交错,气候温和、湿润,雨水较多,属于典型的南方气候。
正是因为有着不同的自然及地域文化条件,形成了中原大地截然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
于是,当我们走进洛阳、三门峡地区的窑洞,徜徉在安阳地区的四合院,漫步在信阳地区的圩子,感受到的是当地人建造房屋时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位于豫北卫辉市西北太行山东麓的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筑群,可以视为河南民居崇尚自然体现儒家建筑思想的代表。
其主人为清朝乾隆年间从山西迁徙过来的阎榜,村庄所在地形为一山涧小型盆地,有良田数百亩,盆地中间有一小山坡占据险要位置,形状很像一只乌龟,小店河村正好坐落在龟背上,龟首伸向村北部的苍河,寓意为“神龟探水”。
小店河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北方的山脉形成屏障成功阻挡了风沙的侵袭,冬季受寒流的影响较小,而苍河水源充足,有利于灌溉和排水泻洪。
其建筑整体布局充分利用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视野开阔,景观效果突出,营造出了较好的环境,同时还具有较强的防御性能。
河南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较多的传统古民居,多为明清时期所建,集建筑、规划、人文、环境于一体,是河南所在的中原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和文化遗产。
河南民居在设计与建造上,兼有南方之秀和北方之雄,具有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1] 秦红岭:《建筑的伦理意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 刘彩:《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3] 辛鑫:《康百万庄园的建筑特征》,《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李伟,新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