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传统民居特色
河南信阳最美8处古村落,豫风楚韵相融,纯朴人居静美

河南信阳最美8处古村落,豫风楚韵相融,纯朴人居静美河南,信阳。
古称义阳、申州,地处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
江淮河汉之间,正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带,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
这里有着豫风楚韵的地域文化,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独特的人文给信阳留下了许多古朴美好的村落。
一起来看看最美的8处信阳古村落,你去过几处?1 西河村西河古村落位于河南信阳新县周河乡地处河南和湖北的交界的大别山腹地,该村依河而建,山环水抱。
河两岸古木参天,自然环境优越。
西河村背靠青山绿为屏,面朝西河水绕村,是典型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同时村内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村头有几百年古树临水垂影。
西河村范围内有土砖、砖石结构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也有宗氏祠堂等礼祭类建筑,尤其张氏宗祠建筑更是一绝,内部结构设计独特合理,外观雄伟。
2 郝堂村在信阳市平桥区有一座村庄叫郝堂村,四面环山,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狗头门楼、清水墙,用木头垛起的柴扉,彰显豫南山乡民居的风格。
在这个美丽的村落里,依水的小桥,桥下流水潺潺;精心修葺的土坯房,翠竹掩映,溪水环绕,被外界称为“画家画出来的村庄”。
3 何家冲村罗山县铁铺乡铁铺何家冲村历史悠久,延绵800年,至今保存完整。
昔日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这是一个古树老宅、青砖黛瓦的豫南山村,村落四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村前是清淩的河水。
一幢幢明清古建筑风格的豫南古民居,错落有致,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脉络。
村里至今还完好保留红二十五军使用过的房子建筑:军部旧址何氏祠、红军医院旧址、红军碾。
这些红色印记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缅怀先烈。
4 丁李湾丁李湾村位于新县八里畈镇。
村落有800余年的历史,村头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名为望月塘。
塘中野鸭、水鸟嬉戏,在这里,也可以经常看到村里的女人洗衣服。
村内旧宅系豫南古民居建筑风格,既具有北方宅院的粗犷质朴,也含有徽派建筑的婉丽清雅。
相传在明初,丁李湾村由江西一带迁入,因此带来了徽派建筑的风格,但这里毕竟属于北方,在后来建造房屋时也融入了一些北方的特点,形成了豫南风格。
河南窑洞民居

河南窑洞民居姓名:张倩倩学号:200703107班级:城市规划071班河南窑洞民居引言:一提起窑洞最先想到的就是陕西窑洞,其实我国的窑洞民居除了陕西省还分布在甘肃、山西、河南三省。
本篇从窑洞居民的形成条件与特点进行简单介绍并主要阐述河南窑洞民居类型与细部装饰即对窑洞的改造。
一、窑洞居民的形成条件独具特色的中国窑洞民居民居均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紧密相关,自然条件包含地质与地貌两个方面。
1、地质条件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秦岭以北直抵古长城所分布的黄土,发育情况在世界上最为典型。
它地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构成极为广阔的黄土高原,面积为63万平方公里。
这里是黄土层最发育的地区,地质均匀,连续延展分布,构成完整统一的地表覆盖层,垂直结构良好。
大部分土层厚度在50~300米之间,而河南豫西地区黄土厚度在50~100米左右。
黄土是以石英构成的粉状沙粒为主要成分,另含有一定含量的石灰质(CaO)等多种物质,地质构造质地均匀。
黄土颗粒细小,黏度高,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好,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适度的可塑性。
2、地貌条件因黄土具有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富含碳酸钙、易塌陷等特点。
在流水作用、重力崩塌作用和风力吹蚀作用下,形成沟深、坡陡、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特征。
河南豫西地区的窑洞居民,就分布在这种复杂地貌的黄土地区。
在开阔的沟壑阶地多有村镇散居其间,狭窄处陡壁直立,沟壑纵横可伸延数公里,在沟崖两侧如串珠般的密布着窑洞山村。
由于人口不断发展和种种自然、社会等因素,窑洞山村逐步向沟顶及塬上发展。
二、窑洞居民的特点窑洞居民土生土长,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伴随着传统地上居民从萌芽、成长、成熟、衰退各时期并存,并且与当今的方盒子建筑共存共荣,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自有它独到的优势所支撑,具体表现为窑洞建筑艺术特征。
整个建筑活动是在自然环境中,人工创造出供人们生活、生产的体量空间。
河南的传统民俗文化(河南的传统民俗文化有什么)

河南的传统民俗文化(河南的传统民俗文化有什么)今天给各位分享河南的传统民俗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河南的传统民俗文化有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河南有哪些民风民俗?2、河南省风俗习惯3、河南的民间习俗有哪些?4、河南的传统民俗文化都有哪些?5、河南民俗文化有哪些?河南有哪些民风民俗?龙抬头节(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或“青龙节”。
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按老年人的说法。
这是为了表示对龙的尊敬。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端午节(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在河南民间,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
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河南的端午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
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
”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和九子粽等,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过小年(六月初六)。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
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
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
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
这时,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
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之后,人们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
大人们在麦场里猜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
河南传统民居中的象征文化

河 南 传 统 民居 中 的象 征 文 化
文/ 晨 梁 高 磊
1 民 居 建 筑 艺 术 与 象 征 文 化
建 筑 是 一 种 文 化 载 体 , 中 国 建 筑
太极八 卦 图 形来 装饰 。
征 多 子。 “ 麟送 子 ” 、 “ 麒 五子 登 科 ”
种 非 官式 建筑 中 ,处 处 都 体 现 了 大众 对
美好 事物 和理 想世 界 的追 求 、向往 。 从 印度 传 入 的佛 教 艺 术 与 世 俗 装饰 融 为一体 ,其 中 象征 符 号 , 自唐 朝 初年 武 则 天定 其 读 音 为 “ ” 以后 ,就 成 为 万 集合 性 的吉 祥 符 号 ,在 河 南 民居 建筑 的
三 星 象 征 ,或取 谐 音 以 蝙 蝠象 征 福 ,
装 饰 艺 术 中 广 为体 现 。还 有 佛 教 法 物构
伞 、 白盖 、莲 花 、宝 瓶 、金 鱼 、盘长 ) 、
八 法 2 河 南 民 居 建 筑 中 象 征 意 义 表 达 成 的 “ 吉 祥 ” 图 案 ( 螺 、 法 轮 、 宝
2 向往神 仙境 界 、佛 国宇 宙的 象征表 达 )
中 国几 千 年 的 社 会 历 史 发展 使 得 神 话 传 说 、谶 纬经 学 、佛 法 梵 语 、 巫术 诡
等 有 关题 材 表 达 希 望 子 孙繁 衍 生 息 的 生
殖观 念 。
中 有 着 最 古 老 历 史 、 最 多 样 内 涵 的 传
中 来 时 , 我 们 发 现 在 建 筑 的 整 个 构 筑
过 程 中 , 从 立 意 构 思 、 平 面 规 划 、 形
栾川传统民居研究报告

栾川传统民居研究报告
栾川传统民居是指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的房屋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栾川传统民居的研究主要包括其建筑风格、材料选用、空间布局和功能等方面。
栾川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分为三种:土坯房、砖瓦房和木结构房。
其中,土坯房是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主要由黄土、稻草和杂草等材料构成,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砖瓦房则是在明清时期逐渐兴起的,由砖瓦和木材构筑而成,外观美观大方。
木结构房则是较早期的建筑形式,主要采用木材构建,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栾川传统民居在材料选用上注重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土、石、竹木等。
土坯房和砖瓦房主要采用黄土、砖瓦和木材,而木结构房则以竹木为主要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还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
栾川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和功能主要分为“前厅、后院”的类型和“三进五间”的格局。
前厅多用于接待客人和办公活动,后院则作为家庭生活和储藏物品的场所。
三进五间的格局,则是指民居的主体建筑由三个庭院和五个房间组成,主要包括正厅、书房、卧室、厨房和储藏室等功能区域。
栾川传统民居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变迁。
传统民居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凝聚族群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载体。
通过研究栾川传统民居,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
传统民居的研究也为保护文化遗产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栾川传统民居是具有独特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建筑,其研究对于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保护传统建筑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民居

的大木小式做法。开封刘家宅院建于清末,这一时期民间建筑也大量用砖,正处于房
屋结构由“墙倒屋不塌”到墙体承重的转化时期。河南民居中这一时期的转化迹象非 常明显,先省去山面梁架及其下的木柱,使山墙变为承重墙;而后减去明、次间木柱, 使前后檐墙变为承重墙。而刘家宅院的房屋结构好像没有受到这一结构技术变化的影 响,就连厢房也没有减少梁、柱。还有,官式建筑中被墙体包裹的承重柱,为使柱体 通风良好,墙体通常设八字口以露出部分柱面,这无疑是科学的构造方法。刘家宅院 房屋的墙体内皮压承重柱轴线,使柱面露出二分之一,虽与官式构造方法略有不同, 也同样保证了木柱的自由呼吸。开封的另一处居民,田家大院里幸存的房屋也与此相 同,这是开封民居建筑受官式建筑影响的具体表现,有规范性较强的特点。 4.建筑的“师古性”强。之所以师古性,亦即对古代建筑形制的保留与延续,甚 至延续的时间较长。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建筑沿木构架体系这条主线发展至今,其中
豫北地区传统民居典型代表
通过对豫北地区民居的调查研究,提取以下典型民居代表实例: 1 以焦作博爱为中心的砖石包土墙+硬山陡坡瓦屋顶,窄院落民居。 2 安阳地区类北方砖墙+硬山稍缓坡瓦屋顶,稍宽院落民居,还有 少量悬山、卷棚及平屋顶形式。 3 以太行山脉林州石板岩镇民居为代表的石墙+石板屋顶的石头房, 还有其他山地地区石墙+瓦屋面民居典例。
通过对豫西地区民居的调查研究,提取以下典型民居代表实例: 1 靠崖式窑洞:巩义市南河渡靠崖窑实例。 2 靠崖窑院:巩义是康百万庄园窑院、新安石井乡刘宅。 3 下沉式窑洞:三门峡南塬庙上村一号院(十孔地坑院)、巩义 黑石关杨宅(三面八孔天井院)。 4 砌筑式窑洞:洛阳新安张伯英府第“千唐志斋”(砖券明锢窑 群)、陕县段岩村传统民居(石券窑为房基,其上建房)。 5 康百万地上类晋民居合院组合。
河南民居装饰和艺术特点初探

由于河南经济艟展和社会变迁不算太快,局部地域受外来影响不』=,传统民居遗存较为普遍,
所以还保留有一些较独特的民居装饰手段和做法。 L.硬山式民居山墙山尖处的图案式装饰
除了在北方民居中常见的水磨砖制博风扳、置刻、脊兽等装饰外,在山墙山尖处常有图案式的 装饰做法,有些像歇山式建筑的山花,但却是平面式,抹灰做的。在河南各地都有见到。如图8—10 所示。尤以中部片区最盛,图案样式极其多样化。现在尚未弄清其类别和名目。其做法目前看到的 有两种:最常见的是用白灰加入麻刀直接在青砖山墙上抹出,厚约3毫米.做法简单,经久耐用。
另一种仅见于巩义康百万庄园,甩石灰、砂子、蚌壳调制涂抹,质地细腻,做工考究、坚固异常。 这两种做法都会在简素的灰砖山墙上形成舒卷、优美、鲜明的装饰图案,对硬山建筑相对呆板的山 墙部分起到了明显的装饰作用.且经济、易行。硬山式民居山墙山尖处的图案式装饰可能受歇山式
建筑的山花和悬山式建筑的悬鱼做法的影响,立体感和质感也逊之,但工艺和花费简省得多。根据 我们观察,其后来也无需维护,与建筑本体寿命一致,图9可为例证。其常见的图案内容有文字式 (如福、寿,万等)、吉祥纹样式、植物纹样、几何纹样等。
110
≈十^月中目民居学术舍议论文集(t
河南民居的培身的艺术处理啦整体调和为主,塑造平和、静雅的生活气氛,而避免过强对比产生的 视觉刺激.阱利经年累月的长期使用。虽用材简朴,但很注意精工细作.注意材料和做法的细微对
1七,从而产生微妙的质感、肌理对比和酎人寻味的艺术趣味。河南民居的墙身建筑材科常用青石、
一,
概述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于全国之中,被称为。中州”、“中原”。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都居于
中辩水平。虽然被公认为中华民旗的旋源地之.但传统建筑保留却不具备相应的份量和水准。河 南民居更被普遍认为映乏特色和重要遗存。我们通过这几年对河南乡土建筑的初步调研,发现河南 民居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复合型特点。也是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之一。河南民居在种类上相当多样、 丰富,用料和做法上也有特色,表现出明显的北方建筑性格特征,以及地处从南到北、由东而西过 渡地带的变化特征。我们把它称作民居亚类型的一种重要存在。在对河南民居的调研中,我们发现 其在装饰和艺术特点上也有表现。通过本文,我们试图对这方面有所揭示和说明。 二, 装怖手段和部位 河南传统民居装怖的蓖点部位通常集中在两处:1、太门(包吉由大门进去正前方,山墙娃所设 的照壁)。2,屋顶(以正房为主.厢房、倒座依次降低)。大门常常形体高大、位置突出、形式隆重、 装饰精巧.远观和近看都相当气派、醒月。所以,河南民居中常常出现当地老百姓所说的“高门台” 或“走马门楼”。如图卜4所示。
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河南建筑特点

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河南建筑特点
河南作为中国的中部省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农村土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河南省正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加强农村建设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河南的建筑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首先,河南的建筑风格以简洁、实用为主,注重木材、土坯等当地材料的使用。
这种建筑风格既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又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合。
其次,河南的建筑常以庭院式布局为主,注重利用自然光线和空气流通,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庭院不仅是家庭活动场所,也是亲朋好友聚会的场所,更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载体。
另外,河南的建筑还常以仿古风格为主,融入了传统的建筑元素,如斗拱、雕花等,使建筑更具有历史文化的韵味。
这不仅能够反映河南悠久的历史传统,也能够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河南省还注重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保护和修复传统建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民宿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
这不仅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同时,河南还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建设,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总而言之,河南的建筑特点以简洁、实用、庭院式布局和仿古风格为主,注重保护传统建筑和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河南省正致力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依崖而建式窑洞
2:砖瓦房 砖瓦房是80年代以来河南民居从土墙灰瓦房升级过度而来的 建筑。这种建筑以河沙、粘土为原料烧制而成的青砖或红砖作为 墙体;以30-50公分的木头做大梁、以10公分左右的木头做椽子, 然后在上面用各种编织物和泥土封严实,最后把灰瓦或红瓦按顺 序一层层的叠放在表面。砖瓦房也具有保温抗热的特点,但在抗 震方面有所薄弱。但现在还存在相当大一部分。如下图:
二:河南民居平面布置特点分类
河南民居院落的平面布置呈现多样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 四种基本特点:即四合院、三合院、窑房院和大别山区的前后排 房院落。如下图:
三:河南民居的结构类型分类
• 河南民居根据结构和外观特点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种类型:窑洞; 砖瓦房式建筑;石板房建筑和现代的平顶房。 • 1:窑洞式建筑 窑洞是河南民居的一种类型,主要集中在河南西部地区,如 巩义、洛阳和三门峡地带。当地的窑洞从形式上看分两种,一种 是利用黄土崖壁,横向打洞。常数洞相连,甚至分上下数层。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条件的在洞外砌护墙,在洞内加砖或石券,以免坍塌。另一种是 在黄土地顶向下挖掘出矩形深坑,坑边有各式阶梯可以通至地面, 在坑壁上再四面开辟窑洞,称作地坑窑。大型的可以几个地坑相 连,容纳二、三十户,在券门口有砖砌门脸,并有花饰,起保护 和装饰的作用。窑洞的优点是冬暖夏凉,具有很好的保湿和保温 作用,目前很多的老人还居住在老窑洞房屋里。
• 下沉式窑洞:
3:石板房 地处河南西北部的太行山地区,不仅因为山高和雄伟而出名, 这里的石板建筑也是河南民居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太行山大峡 谷的石板岩镇,这里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山区,因为这些地方土是 金贵的,石头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石材在这里是主要的 建筑材料。房子的墙体是石块,房子的“瓦”就是石板。这里的 男子几乎人人都是石匠,他们选好片层岩石,往岩纹四周打进钢 钎,插入铁棍,于是便撬起了一块一丈长、三尺宽、一寸厚的石 板。盖房时,将石板吊上屋顶,最后在脊上和石板块之间的衔接 处平放上小石板,一座石板房便告完成。这种石板因溜水快,不 会存水,梁、檩、椽子等木质不会因潮湿而腐烂,所以坚固耐用, 一般都可住两百来年。在著名的石板岩乡,村庄绝大部分是由石 板房组成,清一色的石砌房子掩映在绿树丛中,真堪称是河南民 居中的一绝。如下图:
河南传统民居特色
工业设计工程 岳文豪
一:概述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于全国之中,被称为:“中州”、 “中原”。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都居于中水平。河南民居更被 普遍认为缺乏特色和重要遗存。但河南民居在种类上相当多样、 丰富,用料和做法上也有特色,表现出明显的北方建筑性格特征, 以及地处从南到北、由东而西过渡地带的变化特征。
4:平顶房 随着国家对红砖的禁止使用,也随着瓦匠手艺的失传,近年 来砖瓦房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河南民居随之出现越来越多 的平顶房,尤其是在一些新农村,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平顶房墙 面采用空心砖和粉煤灰砖,房顶采用楼板或采用钢筋沙石混交。 这种建筑外观更简洁,施工起来也没有那么繁琐,但这种民居在 放热、防潮、防震方面就更差了。更重要的是平顶房缺少美感, 大面积的建设,往往产生机械和单调感。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