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之美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徽州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徽州古建筑

徽州古建筑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散落在山间或丛林之间,形成特色的风格。

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

徽州建筑建筑单体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

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

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徽州村落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单体分为几类:民居、祠堂、牌坊,被誉为“徽州三绝”。

(一)民居民居型制分类:徽州古民居从规模上来说大致分成大宅和小宅。

小宅的主体部分基本上分为:三合院、“H”型、四合院三种型制。

大宅则有这三种“合院”细胞组合而成。

民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

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

(二)祠堂肃穆而磅礴的徽州祠堂,是山区古村落中最为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

她集徽派建筑与宗法精神于一身,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富有极强的文化个性,留有鲜明的艺术表征,是徽州祠堂文化的缩影,家族血统维系的化身。

徽派民居特点

徽派民居特点

平面布局
平面布局
天井:天井是徽州民居中最 基本的建筑格式,几乎每一 幢宅居都设有天井。徽派建 筑中的天井不仅具有明显的 园林化特色, 还有生态化特色。 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 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厅堂和 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内 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 名副其实地坐“井”观天。 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 山,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 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内的 庭院,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 是独一无二的。
徽派民居特点
概述
徽式宅居一般座北朝南, 高墙封闭, 马头翘角, 黑瓦白墙,色彩 典雅大方。青砖门罩、石雕漏窗, 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 体, 令人叹为观止。建筑当中采用了砖木结构.优点是承重 与围护构件分离。适宜建筑使用功能的多样化,充分优化自 然条件,使人们生活适应自然,自然环境为生活服务。
• 外观
徽州古民居布局特点
• 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徽派建筑呈现出规范化、系统 化的特点。 • 聚族而居, 绝无杂姓。这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 族社会, 即使同一村落, 各族宗祠、民居亦界域分明。 • 无论宗族大小, 象征宗法势力的祠堂、展现宗族荣耀的 水口等设施一应俱全。 • 讲究群体布局, 即以“风水”术为理论依据, 在封建族权 的制约下, 强调宗族建筑整体轮廓必须像模像样, 如不符 合要求, 则需设法修改或弥补。 • 与东北、华北地区的传统聚落中单体建筑间距大、聚落 空间结构松散明显不同, 徽州聚落空间结构非常紧密, 单 体建筑间距小, 建筑密度大。
空间构成
• 四水归堂: 天井四周的瓦檐向内倾斜,如遇雨天,雨水内流,造成 “四水归堂”的景观;天井下铺有可渗水的石板,石板 下设有排水设施,又巧妙地将流水引出,丝毫不影响厅 堂里的生活。这是一种与人互惠、与山水互利、与天地 交融、自得其乐、又自在礼仪之中的设计,它使人们生 活和平、诗意、满足而有序。 • 厢房的设计不高过正堂, 既满足厅堂的采光需要, 又体现 建筑等级制度高低、长幼、内外等处的细微差别。更有 趣的是建筑构件:小姐窗、回避室、美人靠等,这些部 件似乎是对严格的纲常制度的一种人性的补充,将观念 和建筑给予了自然的调和,将徽州人的文化底蕴给予了 最为直接的阐述,也明确地说明了徽州民居设计的依据 和内涵。

徽派典型建筑介绍

徽派典型建筑介绍

徽派典型建筑介绍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风格,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黄山、绩溪、歙县、徽州等地。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在徽派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包括徽派民居、徽派庙宇、徽派园林等。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对称和平衡。

徽派建筑常常采用“三间两山”、“四边三间”等规则,建筑物呈现出严密的对称结构。

同时,徽派建筑的屋檐翘角、斗拱、雕花等装饰艺术也十分精湛,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徽派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也十分讲究,常常选用青砖、木材、瓦片等传统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建筑性能,还能为建筑增添古朴的韵味。

在建筑布局上,徽派建筑注重空间的利用和错落有致的布局,使人在建筑中游走时能够感受到空间的流动和变化。

徽派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徽派建筑常常建造在山水之间,利用自然地势和环境条件,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徽派园林则更加注重园林规划和植物配置,通过假山、水池、假山等元素的搭配,营造出一种恬静宁谧的意境。

总的来说,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还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
敬畏和热爱。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亮点,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之美

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之美

徽州传统民居的特点之美- 基础理论在皖南的徽州,大多数地方都保存着或多或少的古民居。

此中最为有名的,是位于徽州地区黟县境内,于 2000 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村与宏村的古民居。

除此以外,在绩溪、歙县、屯溪、祁门、婺源等地,也有好多古民居建筑聚落。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派别,徽州民居空间布局与结构合理,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粉墙黛瓦、马头墙最具特点,集中反应了徽州的风土民情和地区审美偏向。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派别。

徽州古民居以清爽淡雅为其基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构件牢固稳固、造型奇巧、雕琢精良,室内装修和摆设古朴精致,表现了鲜亮的地方特点及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氛。

一、色彩美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以清爽淡雅为基本风格。

它采纳当地的自然资料,充散发挥其自己的不一样色彩、质感和特点来修建,房舍都是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脚多采纳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彩。

徽州古民居建筑没有明丽的色彩,白墙、黑瓦这样纯真朴素的颜色,与当地幽静艳丽的山川风景,丰富多样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风俗风气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独有的人性的美感。

新年到临之际,这里的人们为了祛邪享福,家家户户贴春联。

红色的楹联,象征着来年吉利喜庆、安全幸福,也将古朴的民居建筑装扮得有板有眼,充满活力。

民居建筑的色彩之美,不是单一的,除了民居自己以外,还包含周围的天地山川、植物绿化、人物衣饰、风俗风情等,而这些环境要素也正是美的灵魂所在。

徽州传统民居,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和褐红色的木质构件,给人以淡雅明快之美感。

固然这类简单朴实的色彩重复复重复,但却其实不令人感觉厌烦,反而给人以整体一致和典雅美的整体印象,就像在赏析一幅幅境界隽永的水墨画同样,衬着出徽州传统民居那极具地区性的基本风采。

二、形式美(一)别具风味的马头墙传统徽州民居的特点,好多来自屋顶。

屋顶很讲究,连结的也很复杂,跟着平面的不一样,屋顶形式也会不一样。

浅谈徽州传统民居的环境布局及建筑特色

浅谈徽州传统民居的环境布局及建筑特色

落 风景 最美 、最具 不 同风 格 特色 的 地 方,甚至 成 一 座村 落 的重 要 标 志 。例 如 ,歙 县 溪 西 南 村 的 村 口 有 一 路 亭 — — 绿 绕 亭 ,位 于 荷 花池 边及 道 路入 口 处 ,它 既起 着 入 口导 向 的识 别 标志 作 用, 又 具有 点缀 池 面景 点 的 妙处 ,并 且 与 环境 结 合的 非 常紧 密 。亭 子 临 水 一 侧 设 有 飞 来 椅 ,供 路 人 休 息 、欣 赏 荷 花 池 景 色 。路 亭 比 例 匀 称 ,屋 面 为 两 坡 顶 ,在 山 尖 处 各 设 一 小 坡 顶 ,既 是 飞 来 椅 的
1.徽 州 传 统 民 居 的 环 境 布 居 由 传 统 民 居 集 聚 而 成 的 徽 州 村 落 ,绝 大 部 分 融 合 在 山 光 水 色 之 间 。 或 背 山 临 水 ,或 依 山 跨 水 ,或 枕 山 面 水 。 比 如 ,黟 县 的 西 递 溪 水 穿 村 而 过 ;黟 县 的 屏 山 ,休 宁 的 临 溪 ,溪 水 傍 村 而 过 ; 又 如 ,黟 县 的 碧 山 ,歙 县 的 潜 口 ,村 落 附 近 有 较 大 溪 水 ,或 小 涧 连与村落,等等。这种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小气 候 。 背 山 屏 挡 冬 季 北 向 寒 风 ,面 水 迎 来 南 向 季 风 。 村 落 一 般 都 是座落在山水之间的缓坡上,随着地形与道路方向逐步延伸, 房 屋 高 低 错 落 ,形 成 富 有 节 奏 变 化 的 院 落 组 合 。 另 外 ,缓 坡 还 能 避 免 淹 涝 之 灾 和 保 持 水 土 。 徽 州 传 统 村 落 总 体 来 看 ,都 是 山 峦 为 溪 水 的 骨 架 ,溪 水 是 村 落 的 血 脉 。 房 屋 群 落 与 周 围 环 境 巧 妙 结 合 ,村 落 顺 溪 水 走 向 展 开 ,形 成 了 优 美 的 村 镇 风 貌 。 由 于 徽 州 地 少 ,大 部 分 徽 民 经 商 ,村 镇 沿 河 溪 ,既 方 便 交 通 运 输 ,又 有 利 于 贸 易 集 散 ;另 外 徽 州 民 居 为 木 结 构 ,街 巷 庭 院 中 溪 水 对 于 居 民 生 活 用 水 、防 火 用 水 均 很 重 要 。 在 徽 州 地 区 一 些 大 的 居 住 群 体 所 组 成 的 集 镇 ,往 往 有 一 条 比 较 热 闹 的 商 业 街 道 ,街 的 两 侧 分 布 着 商 店 、茶 馆 、饭 铺 等 。 街 巷 端 头 一 般 设 券 门 、矮 墙 或 漏 花 墙 ,这 样 既 分 割 和 丰 富 了 狭 长 的街巷空间,又加强了建筑群的整体性,使环境充满生活气 息 。 村 内 大 街 小 巷 皆 以 青 石 、麻 石 等 石 材 铺 路 ,这 种 石 板 路 使 得多雨之地的徽州村镇不受泥泞之苦。 徽州村落建筑密度很高。因当时交通不发达,主要靠抬 轿 、推 轮 车 、骑 马 等 ,无 大 型 交 通 工 具 ,因 此 ,民 居 组 群 间 的 巷 道 一 般 是 曲 折 幽 深 ,宽 度 仅 达 建 筑 层 高 的 五 分 之 一 左 右 ,显 得 异 常 宁 静 ,生 活 气 息 很 浓 。 这 种 布 局 在 当 时 有 不 少 优 点 :1,幽 深 的 巷 道 在 夏 季 可 避 免 炎 热 阳 光 直 射 ,比 较 阴 凉 。 2,由 于 地 皮 紧 张 ,建 筑 布 局 比 较 紧 凑 ,能 节 省 地 皮 。 但 也 有 许 多 弊 端 ,民 居 之 间 间 距 太 小 ,冬 季 日 照 条 件 差 ,不 利 于 防 火 ,车 马 难 以 入 内 等 。 村头 ,是徽 州 村落 环 境景 观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是 民居 村 落 的入 口和 前 奏。村 头作 为 村落 与 外界 的 过渡 ,一般 利 用不 同 的 山势 、溪 流、湖 塘等 配置 以牌 楼 、亭 榭、桥梁 等 标志 性 建筑 物 作 为空 间环 境 的 界定 ,徽 州 人 也称 村 头为 “水口 ”,这 些 地段 是 村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终审稿)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终审稿)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民居的特点:①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②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一是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

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因为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的发祥地,宗法制度较他处更为森严而完备。

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凝聚力,预防外族入侵,人聚族而居。

其时徽州已成为全国风水文化中心,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笃信不疑,认为村镇的群体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轮廓的寓意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素质,关系着宗族的荣辱兴衰。

宗族建筑物统一规划众望所归。

的群体布局虽然是封建族权制约下的产物,带着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美学效果却是隽妙无比,让人大开眼界的。

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蔚为壮观。

众所周知的紫园山庄———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规划严整,排序井然。

让驻足其间的游人耳目一新,肃然起敬。

二是依山傍水,翠微缭绕的自然美。

徽州地形复杂多姿,境内层峦迭障,溪流纵横,温润的亚热带气候更使这里山林繁茂,绿意葱茏。

生活在“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於抓住山水作文章。

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溪水及其支流的“细胞”。

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的天然和谐。

在这种建筑思想的指导下,徽州“桃花园里人家”式的村镇随处可见。

它们或铺展於波光潋灩的大河之滨,或蛰伏於云遮雾绕的深山一隅,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视野缤纷。

典型的如休甯县汪村镇石屋坑村,这里群峰,林壑幽美,房屋呈梯式排列,错落有致地簇拥在青杉翠竹流岚飞瀑的怀抱里,影影绰绰,缥缥缈缈,恍如人间仙境。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1 建筑历史与特色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

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1.1 历史渊源徽州民居古建筑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东晋,盛极于明清。

徽州民居古建筑装饰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形式丰富,蕴含着徽州社会文化、宗法礼制、政治经济等时代征展现了建筑的风水理念,艺术情趣和生活追求等深层文化。

徽派建筑以其浓郁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它流行于古徽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宣州市的绩溪。

作为古徽州府府治的歙县,是徽派建筑(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最集中的地区。

作为设计和施工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和江西的景德镇等地。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体现是传统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描述

徽派建筑描述

徽派建筑描述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流派,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

它是一种在我国南方特有的民居建筑,它是一种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物,它是徽州先民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徽派建筑始于唐代,盛于明清。

其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徽派建筑风格主要是以天井为中心,由前院、后院和内宅组成。

天井为“四水归堂”式,寓意“四世同堂”。

在天井中还设有水池,既有照壁的装饰作用,又有蓄水作用。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等省,以徽州地区最多见。

徽派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徽商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省黄山市一带。

其中以黟县宏村镇最为集中。

宏村古称“牛形村”,位于黄山北麓黟县北部,距离县城10公里。

全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160余幢、近千间、约8万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之美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徽州地区黟县境内,于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村与宏村的古民居。

除此之外,在绩溪、歙县、屯溪、祁门、婺源等地,也有很多古民居建筑聚落。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民居空间布局与结构合理,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粉墙黛瓦、马头墙最具特色,集中反映了徽州的风土民情和地域审美倾向。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

徽州古民居以清新淡雅为其基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构件坚固稳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内装饰和陈设古朴雅致,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一、色彩美
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

它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不同色泽、质感和特征来构筑,房舍都是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脚多采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

徽州古民居建筑没有艳丽的色彩,白墙、黑瓦这样单纯质朴的颜色,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丰富多样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特有的人性的美感。

新年来临之际,这里的人们为了祛邪纳福,家家户户贴对联。

红色的楹联,象征着来年吉利喜庆、平安幸福,也将古朴的民居建筑装扮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