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类建筑设计的启示
传统民居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

传统民居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民居虽然不是当代建筑的主流设计方向,但其丰富而又特色鲜明的空间设计方法和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传承着历史,蕴含着极强的人文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研究传统民居在建筑领域中的优点,并将其运用到现代住宅设计中,可以为现代住宅设计寻找到新的灵感和新的建筑方式。
关键词:传统民居;现代住宅;人文精神;建筑理念;启示引言当前的高科技及新型材料的引进,使住宅工程向大型化、高层化发展,对原有的人类乡土文化传统脉络的生存空间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居民的现实居住环境也被房屋市场的导向和流行风潮所冲击。
在这个背景下,对于现代民居建筑的设计思想和理论,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和高科技新视野,来挖掘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文化遗产,使中国的民居设计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以自己独特的木结构梁架建筑体系,成为现代框架建筑的鼻祖。
中国的建筑室内空间内涵丰富,造就了动静统一、内外交流、含蓄变化的空间形式。
天花藻井、隔扇、罩、架、格成为划分内部空间的极具装饰性的特殊设计语言。
空间组合的处理,空间、空窗、漏窗、透空屏风、隔扇及罩的灵活运用,对现代住宅设计具有启示的借鉴意义。
室内装饰艺术是依附于建筑实体而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有建筑就有室内空间,而完美的建筑是由内外空间设计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
室内设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空间环境设计、装修设计和装饰陈设艺术设计。
系统中三者互为依存,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人们进入室内,就处于室内环境的包围之中,天花、地板、墙面、家具、陈设、灯具、五金、电器设备,以及光线、色彩、温湿度等给人们以综合印象和生理刺激。
室内房间的功能不同,所产生的室内环境气氛亦不同。
如何从研究传统中来启示现代住宅设计呢?我感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1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1.1雅俗共赏的情态观论语有云:“里仁为美”。
里,是居住区,仁是充满人情味。
传统民居建筑对当今设计的几点启示

传统民居建筑对当今设计的几点启示传统民居建筑对当今设计的几点启示摘要:传统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性、地方特性以及技术特性、文化特性,循环往复,变成历史。
现代建筑的功能、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以及技术、材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完全照搬传统的形式,势必造成建筑使用上的不合理和浪费。
本文讨论了传统民居建筑对当今设计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规划布局;空间布置;符号形态建构合理的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前提是城市活动的原有模式与理想形态所提供的场所能否吻合,同时影响与被影响着城市的活力。
因而,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模式,不能做武断的判定。
城市开展的过程犹如生物的生长过程,动态而开放,同时需要有规律地生长和突变。
城市新陈代谢的痕迹、现状和未来,是城市改造和更新的依据。
1 依山就势的规划布局对于当今城市快速开展下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遇山推山,遇水填水,只为寻求更高容积率的做法,是对地形的极度不尊重的态度,也是对社会开展不负责的行为。
因此,与其在住宅区建成后,挖空心思拿各种噱头吸引住户,不如一开始对地形规划就做出研究和遵从的姿态。
对于建筑物和聚落来说,地形是最大的潜在力量。
要建造适合于地形的建筑和聚落。
要特别善于利用地形的几何学特征,赋予地形新的意义,建筑物的天际线是新的地形。
通过山的地形,可以看出聚落的空间结构。
即使地面平坦没有变化,人们也可以通过建筑物变化而感受到假象的地形。
不仅是作为物理性的构筑物,它还蕴涵了各种“场〞所包含的深意。
人们在城市不断通过尝试和记忆而逐渐形成一个认知地图,时刻伴随他们将过去的生活空间与有关的世界模式结合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有关城市意识的空白是通过自己所居住的房间、空间、楼梯、街道、商店和城市景观等一系列景象逐渐填充,形成相对稳定的地图。
认同的对象是实在的环境要素,是人类感觉归属的根底。
2 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间布置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都具有原本应该存在的场所,而事物真正回归到这一场所时,它也就恢复了其本来的面貌,这就是运动的原因。
传统民居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

传统民居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传统民居虽然不是当代建筑的主流设计方式,但其丰富而又特色鲜明的空间设计方法和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传承着历史,蕴含着极强的人文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研究传统民居在建筑领域中的优点,并将其运用到现代住宅设计中,可以为现代住宅设计寻找到新的灵感和新的建筑方式。
标签:现代建筑设计;传统元素;民居建筑元素;结合与应用1、传统民居建筑元素概述1.1民居建筑特点在我国的传统民居设计中,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多种多样,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按结构形式可归纳为木构架庭院式、四水归堂式、一颗印式、大土楼、窑洞式和干阑式六种形式。
其建筑特点主要为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注重建筑群体有机组合的灵活布局,丰富多彩的彩绘和雕饰以及优美突出的屋顶造型等。
民居建筑一般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
它是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
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合理,设计灵活,材料构造经济,外观形式朴实耐用等建筑中最本质的东西。
代表性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蒙古包、陕西及河南等地的窑洞、福建土楼、傣族民居等。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功能部分要考虑相互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传统建筑都十分注重周围环境、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整体城市环境空间。
现代建筑设计中,除了新的结构形式、新的建筑材料及新的功能需求等方面以外,在建筑布局、设计理念及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与传统建筑也有共通之处,其中把握住文化内涵和精神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贝律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和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作品就是典型的以现代建筑语言诠释中国传统的空间理念,同时也着意于建构园林城市、生态建筑的样本。
【传统】浅析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对现代住宅的启示

【关键字】传统浅析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对现代住宅的启示摘要:从中国保守民居的文化意蕴入手,简要分析我国当代住宅建筑的现状,并将我国保守民居与现代住宅建筑进行对比,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中国住宅建筑的文化意蕴在现代住宅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国保守民居文化意蕴现代住宅对比应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过了三十几年的住宅建设历程。
住宅建筑从最初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到如今越来越重视建筑文化、建筑艺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只重经济利益而不顾建筑质量,加上规划部门的管理滞后,导致住宅建筑出现了破坏城市肌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外观模式化等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我国保守民居的文化意蕴,从中寻找现代住宅的发展方向。
1、中国保守民居的文化意蕴1.1儒家思想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倡导长幼有序、兄弟和睦、内外有别,崇尚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共同生活,对住宅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京四合院(图1)是儒家思想反映在我国保守民居上的典型代表。
四合院的特点是以厅堂为中心,正房坐北朝南,东西厢房沿南北轴线对称排列,并设游廊、花墙,前后有二门三门,主次分明、分区明确,为满足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辈分和内外区隔。
四合院因其独特的封建文化和儒家思想意蕴,成为到北京的西方人都争相游览中国特色民居的必看景点。
1.2风水文化我国保守民居选址、布局到室内设计,都讲求山水聚合、藏风得水,体现了“天人合一”风水的思想。
选址上注重背山面水,一方面阻挡了来自建筑北面西伯利亚的冷风,另一方面使居住在此地的人们有足够水源。
室内设计上,根据建筑不同形状的空间边界,设计庭院、天井、门廊等中国保守民居特有的中介,使人们与自然充分的接触,实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我国保守民居还渗透着阴阳平衡的风水思想。
空间是“阴”和“阳”是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保守民居中通常运用大与小、抑与扬、闭与敞、明与暗、内与外、曲与直等对比手法,并始终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成功运用了阴阳平衡的风水文化。
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

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建筑艺术的杰作。
中国古建筑在设计、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首先,中国古建筑的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例如,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以自然为师”,强调自然山水、人工构筑和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
这种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建筑师在设计现代园林时,也会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创造出更加和谐、舒适的生活空间。
其次,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和材料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启发。
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和材料具有独特的特点,如悬山式结构、斗拱式结构、青砖灰瓦等。
这些结构和材料的运用不仅使古建筑具有了独特的美学价值,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现代建筑师在设计大跨度建筑时,可以借鉴悬山式结构的原理,采用悬挂式结构,使建筑更加轻盈、灵动;在选材方面,现代建筑师也可以借鉴古建筑的材料选择,如使用青砖灰瓦等传统材料,使建筑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感。
最后,中国古建筑的装饰艺术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艺术包括雕刻、绘画、彩绘等多种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些装饰艺术不仅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灵感和创意。
例如,现代建筑师在设计建筑外立面时,可以借鉴中国古建筑的雕刻和彩绘技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出更加精美、独特的建筑外观。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中国古建筑的设计理念、结构和材料、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中国古建筑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创造出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感的建筑作品。
传统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传统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摘要: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
传统民居建筑在平面布局、空间营造、立面造型等方面都蕴含着精湛的技术,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筑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传统民居;现代建筑设计;启示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量的欧式建筑,但很多建筑并没有真正吸收西方优秀的建筑理论,建筑风格同质化非常明显,导致建筑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建筑从众的滥用、价值理性的缺失、文化属性的淡化等。
因此,发掘传统民居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建筑理念,从我国传统民居中汲取养分,对现代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民居是历史传统和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特定时期社会形态、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反映。
1.1文化因素“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因为建筑是在文化的土壤中正式培育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过程,它也成为了文化有形、具体的表现形式”。
儒家率先提出“人命天授”的论点,将人与天联系起来。
道家进一步发展了天命论,用“道”来解释。
儒家和道家都认为人与自然是同源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
在儒家礼制下,人的社会属性被完全释放。
儒家的“天人合一”重在通过世界秩序表现社会伦理,强调“人合于天”,建筑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在平面布局方面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
道家更追求自然属性,更注重“天人合一”。
总之,“天人合一”主张人、天、建筑和谐共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建筑法则。
在住宅建筑中,它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因地选材、阴阳有序、风水环境等等。
1.2艺术价值海德格尔曾说:“绘画、雕塑和建筑必须回归诗”。
建筑的诗性满足了人们诗意的栖居,这意味着建筑既满足了基本的居住功能需求,又具有审美趣味。
有“八字蓝瓦屋临门,飞檐走角”的土家族民居,有“小桥流水桃园屋,粉墙大和马头墙”的徽州建筑等。
现代民居能从传统民居中得到什么借鉴和启发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
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
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候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1、强地域性的可继承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强地域性的体现。
在平坦的塬面上,人们无冲沟可借利用,而木材资源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最具特点的潜掩于地下的窑洞村落。
这种以下沉式四合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
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如洛阳邙山区的冢头村、三门峡市宜村乡、灵宝市的西章村等。
民间的能工技匠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为下沉式窑洞村落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入口布置方式,从平面布置上分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
下沉式窑洞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而形成的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
处于地面,人的视野十分开阔,步入坡道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
下沉式院落的空间感也十分强烈,院落内不仅设有照壁,而且种植果木花卉,加之还用砖石等材料装饰窑洞洞口,从而使小环境变得幽静宜人。
2、强生态性的可继承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
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和启发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文化,同时也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可以从多方面体现出来,在现代建筑中依然可以得到体现。所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对古代建筑文化的借鉴和应用。本文对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和启发进行千年的历史,它的实用性和美观性都很强,它把很多古老的文化和知识都传给了我们,现代的建筑设计行业应该把古建筑的优势充分地挖掘出来,并将其融入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之中,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其中,使古代和现代相结合,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张谨策.中国古代建筑屋顶装饰文化[J].工程技术研究,2017(06):245-246.
1.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形式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形式比较丰富,从宫殿、衙署、寺庙、园林等到民居、交通建筑等都有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布局主要受传统“风水”学说的影响,将建筑分为“水口”“宫门”“宫殿”三大类,并以这些建筑物为中心形成不同的格局。古代建筑一般都按这种格局布置,如北京故宫就是按照中轴对称布局,故宫内各宫殿也都是按照中轴线排列,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而西方建筑受宗教的影响,多采用分散式布局。如罗马的斗兽场就是采用分散式布局,一座巨大的斗兽场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侧是教堂,另一侧是竞技场。
4.中国古代建筑是现代建筑设计中结构和材料使用的源头
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结构和材料与现代建筑的结构和材料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一个主要区别。现代建筑使用的结构和材料大多数都是在现代工业技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常常有大量的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被运用到设计当中去。由于现代工业技术条件的制约,中国古代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木结构和砖石结构已经很少被运用到设计当中去,取而代之的是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由于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实用,因此其在设计中所使用的材料大多都是天然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类建筑设计的启示博轩园供稿1、前言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的构成原则等,而中国人深层的世界观、自然观等民族意识也常通过传统建筑空间特性的塑造反映出来。
另外,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
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建筑就像一颗明珠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耀眼的一席之地,而且影响广泛深远。
所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地区间的各种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在艺术、技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因此它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之一。
自古以来,建筑的营建,不仅要满足人类对挡风遮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周易美学”的理论核心,在各类建筑中,传统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现在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体现在追求“天——地——人”和谐共生上。
它的设计精神为今天与未来讲究与自然谐调的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民居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孕育出风格迥异的民居特色。
专家们认为: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探索应体现“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表现,以可持续发展为契机”的思想。
因此更应充分研究各地民居,充分考虑它们的不同自然、人文地理背景和其渗透历练的文化价值观,因地制宜,继承文脉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地域文化得以持续,并结合现代生活和现代建筑理论走多元化的居住类建筑设计道路。
本文仅以西安地区的民居为例,试图挖掘中国传统民居特有的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因子,进行可继承性研究的探讨,为当今我国居住类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2、中国传统民居孕育的“生态优化”理念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所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中国古人崇尚自然,效法自然,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为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
这里“天”是无所不包括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
“天人合一”要求主体人融入客体自然,坚持两者的根本统一,泯除明显的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肌理,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有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
这一思想反映到古代建筑上,就在于择地造屋,按照自然地理环境建造居室等。
《周易》提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们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和改造,在其变化之后应尽量与它相适应,从而做到天随人愿,人不违天地,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哲理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在时空上却大大地超越了现代生态学的形成。
因此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理的影响下从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优化”的理念。
传统民居是在其特有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民居的择地建家很讲究在自然环境中的落位,选择有利的风土、水文、地理气候条件。
中国民居的选址,基本上是按照“风水”的基本原则和格局,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具有上述自然环境和相对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的小气候,背山屏挡冬季北向寒风,面水迎来南向季风,朝阳具有良好的日照,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并易在农副业的多种经营下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负阴抱阳”的基本原则不一定要有山有水,在平原地区只要形成背靠依托,面临全局和处于主动有利地位的空间也属于这种格局。
所谓“一层街衢一层水,一层墙屋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明堂,对面屋宇即案山”(《阴宅房心集》)。
而通过建筑层数、层高和地坪的调整,使整幢建筑前低后高和左右翼呈环抱状,也是模拟了“负阴抱阳”的自然环境来实现。
古人对居住环境的认识为:“夫宅者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规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室相扶感通天地……”(《黄帝内经》),在这种阴阳合成的观点下,阴阳法则备受推崇。
首先,院落外“实”内“虚”,构成了一对阴阳关系。
其次,空间组合依据“门堂之制”,在轴线主导下依次排列门屋和正堂,再配以两厢,门堂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东西厢房的配置是第三对阴阳关系,以横轴线贯之。
而在纵横轴线交织控制的院落关系中,纵为主,横为次,形成第四对阴阳关系。
在这种阴阳全成的观点下,中国民居从南到北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
即屋宇为阳(实),而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较好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较好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问题。
中国民居的院落非常重视其大小与屋宇的比例,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以具有“藏风聚气,通天接地”的功能;院落和室内过厅、穿堂等联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气流网络,院落空间即是气流集散的汇合处,它是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气场中心”,也是居住的生活中心。
中国民居将内院看作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并在院落内引入大自然的风光:大户人家高墙深院,叠石理水,植树栽花,曲径通幽地把院落扩大为私家园林,而小户人家即使面积很小也要种植几株翠竹和几棵芭蕉或以满架苍藤,充分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交融。
中国民居还在室内运用各种盆栽、盆景、瓶插、山石巧妙地将人工与自然融合在适度的范围内,使它们来于自然、高于自然,将大自然的风景加以提炼,在小中见大,假中有真,近有透远,达到了多方胜景,咫尺山的自然感受。
精心布置的盆景、盆栽展现了中国民居以绿色陈设为主的室内自然景观。
中国民居生态精神又一表现是中国民居在建筑结构方面的特点,房屋一般在梁柱式木构架的外围砌墙,把承重结构和维护结构两者分开,支撑体和围护体分开,具有“墙倒屋不塌”的优点,大大减轻了地震对房屋的威胁。
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仿生柔性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建筑哲理中“顺应自然,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
木材具有柔性和弹性,木构架中的节点又都普遍使用榫卯构造联接,如动物的骨骼关节能在一定程度中伸缩和扭转,地震时能通过自身的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的能量。
中国民居中还表现出就地取材、应用自然材料的生态精神,由于中国土地辽阔,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中就地取材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营建措施。
天然材料不仅对人体无害,且虽经加工后在很大的程度上仍能反映自然的特征和满足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和大自然融合的心理要求。
西藏的石屋、东北的井干式木房、云南的竹楼、西北的窑洞、内蒙古的帐篷……它们就地取材,适应当地气候,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天然材料所特有的纹理质感和色彩易激发起人们的心理感应。
木材纹理如烟云流水,质地温暖亲切,大理石或以山川壑或似云海波涛给人于无穷暇想。
运用自然材料大有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3、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组织及其构成要素的文化取向民居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
可以看到,民居的地域性特征深刻地反映到民居的空间组织及其构成要素上来。
另外,道家提倡亲近自然、崇尚个性,对居住文化影响深远,为此,中国传统特色的住宅每每倡导一种朴实、内敛、人性化的居住模式。
中国民居浓郁的乡土气息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有“情”观念。
中国民居洒脱的生活气息、动人的民族风情和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是理性与浪漫的结合,常赋予人们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民居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习俗有关,又受到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使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外观与内外空间的处理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民居的地方特色。
例如西安古民居一般称作西安四合院,但和北京的四合院又有不同。
北京的四合院是单体的四合院,没有前后院之分。
而西安的四合院一般都有两到三进,呈长方形,为典型的“深宅大院”;另外,西安现在存留下来的古民居,除极少量的明代民居建筑外,以清朝及民国时期建筑为主,以前大多是富商或官宦人家的房子,大部分都有精美的雕饰,比较华丽,艺术价值很高。
西安市古民居不仅承载着先人对建筑、天文、哲学、人伦、政治等诸方面的理解和思索,也记录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从而积淀为古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是以“家”的概念作为基础展开,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把伦理道德的价值观转化为美的意识,从而将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审美观念置于理性的支配之下,伦理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所独有的特色。
可以说,传统民居选址、布局的风水模式,反映出一种家之环境文化偏向;传统民居的对称组群封闭式布局,反映出一种家之伦常文化偏向。
传统民居内部庭院的经营以严整的格局、强烈的秩序来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
传统的四合院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宗法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体现在其空间格局上具有明确的轴线,反映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的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为礼仪性建筑。
建筑与情景的紧密关联在传统建筑空间的精神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厅堂、居室一定是长幼有序、尊卑不同的井然秩序,而花园则力求“自然”,追求轻松自在,总之建筑的不同功能性,表述着不同的气氛。
西安民居的宅院一般为“一正两厢”的组合形式,按南北纵轴线对称构筑房屋和院落。
所谓“一正”,指正房,为家内长者、尊者所居之处,坐北朝南,位于中轴线上。
“两厢”指沿南北轴线相向对称布置的东西厢房,为家内晚辈的住处,建筑规模与装饰皆在正房之下。
在正房的左右,有另筑耳房和小院,作为厨房和杂屋使用。
正房平面布局彩用“一明两暗”的基本形,即以中间一开间为明间,两侧两个开间为暗间,明间为家庭生活起居、红白事等活动之用,暗间为卧室。
西安民居这种中轴对称、规整严谨的平面布局,从空间形态上强调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传统等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