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

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不是。

《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诗歌,《生民》《公刘》《大明》等记载了周民族源起、发展的重要事件。

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

如周武王伐殷攻取天下,其中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但在《大明》中只用了短短的十四句就结束了。

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景,真正写出来的是抒情的赞歌。

这表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

③同样的缘故,中国的戏剧也产生得很晚,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戏剧,而中国直到元代才出现。

其实,戏剧的素材很早就有,只是没有发展成戏剧,如《楚辞》中的《九歌》是富有神话性的祭神乐歌,《湘君》《湘夫人》就是两幕歌舞场面,暗含着湘君、湘夫人悲欢离合的一段过程。

这两首诗都用抒情的笔法,成为《九歌》中最富于抒情性的作品。

那么,有神话,有故事,有表演,为什么没有发展为戏剧呢?欧洲的戏剧就是从酒神节的赞歌中逐渐发展成为戏剧的,而《九歌》却将可以写成戏剧的素材写成了抒情的诗章。

这同样是因为中国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④就文学史而言,这的确是很大的损失,并且没有含有神话的悲剧和史诗,古代神话保留下来的自然也就较少。

重庆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3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向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重庆市江津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

重庆市江津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

重庆市江津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40小题。

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沿20°S纬线的海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①大陆东部地区火山活动较频繁B. ③大陆全部是黑色人种C. ⑤岛屿东部有热带雨林分布D. ⑦大陆跨南、北半球2. 下列有关海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 ②火洋北部封闭,南部开敞B. ④海峡是两大洲的分界线C. ⑥大洋呈“S”形,风大浪急D. ⑧大洋西部多岛弧和海沟【答案】1. C 2.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的大陆和海洋,要求学生熟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能够通过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判断出大陆和海洋。

.....................2. 读图,经纬度和大洋大陆面积判断,②是大西洋,大洋北部南部都是开敞,A错;④是莫桑比克海峡,不是两大洲的分界线,B错;⑥是印度洋,大西洋呈“S”形,C错;⑧是太平洋,大洋西部多岛弧和海沟,D对。

读东亚简图,回答下面小题。

3. 图中有关于A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该国主要民族为大和民族B. 该国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全年降水小于M国C. 当地农民主要从事水稻种业D. 该国积极发展外向型的经济,木材出口是国民经济支柱4. 冬季M国酸性气体排放量远高于D国,而D国的酸雨危害却比M国严重,下列有关原因是①冬季M国降水少,酸雨危害较轻;②D国的企业生产过程中酸性气体在排放量很大③M国推广了先进的技术治理了大量酸雨④D国气候海洋性显著,冬季降水较多,酸雨危害较重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④【答案】3. B 4. D【解析】3. 根据A国轮廓特征可知该国为蒙古国,主要为蒙古族,A错;蒙古国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少于M国(中国),B对;该国降水稀少,不适宜种植水稻,以畜牧业为主,C错;气候干旱,木材缺乏,D错。

重庆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3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向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重庆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3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向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重庆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3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附答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0页。

本试卷共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卷Ⅰ(选择题,共45分)注重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量(liáng)估量量杯测量量体裁衣 B.发(fà)发家须发萌发令人发指C.和(hé)暖和应和暖和一唱一和 D.削(xuē)剥削削减削壁瘦削不堪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提炼精明干练哀叹唉声叹气 B.激励再接再励光彩无精打采 C.会聚聚精会神旁证旁证博引 D.寒暄喧宾夺主辨别明辩是非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整个荷花淀全()起来。

(《荷花淀》)②(夏四奶奶)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的颜色。

(《药》)③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决然打定了主意。

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项链》)④所有执著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非凡()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守财奴》)A.震荡惭愧屹然灌注 B.振荡羞愧毅然灌注 C.震荡羞愧毅然贯注 D.振荡惭愧屹然关注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边城(节选)》) B.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目不交睫地瞄着敌人射击。

(《荷花淀》) C.葛朗台太太和女儿面面相觑,莫名其妙。

(《守财奴》) D.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似乎自惭形秽,不出来。

(《项链》)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拯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全国百强校】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全国百强校】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二文科综合试题(历史)1. 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武王克商封国,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不同于商代的邦国,开始成为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

据此可知,分封制()A. 强化了等级秩序B. 巩固了西周统治C. 扩大了地方权力D. 瓦解了贵族政治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等级秩序,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扩大地方权力,故C项错误;D项与“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不符,故排除。

2. 《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材料体现的理念是()A. 中央集权B. 官僚政治C. 君主专制D. 家国一体【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孟子·离娄上》”“《礼记·大学》”可得出是西周时期的著作,当时我国并未实现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A、C两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体现了国和家的密切关系,体现了我国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理念,故D项正确。

点晴:史料选择题关键是对史料有效信息的准确提炼,如本题中“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等。

3.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A. 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 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C. 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答案】D【解析】“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指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

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将自然、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 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见,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是“时中”。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动态的中道。“中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中正”的适宜、公平、公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这一原则可称之为“时中”。时中,就是依“时”而处“中”。“时”是流变不居,“中”是持守正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按照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时中”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 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道”,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世而变易”,“因前人之故典而开一代之新规”。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借鉴。 (摘编自余荣根《中道:传统良法善治之道》,见2017 年7 月17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于“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道”是中国古代的良法善治之道,它贯穿于礼法、德政、乡治、刑罚等几个方面中,是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B.“中道”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中和”、“中正”、“时中”;“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所以说,“中道”就是“和”之道。 C.“中道”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人因事而变,日新月异,变化不定,所以说,“中道”又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之道。 D.“中道”的另一基本涵义是“中正”,“中正”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所以说,“中道”即公平、正义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层次分明,论述透彻,结构谨严。 B.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古人的有关言论,使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C.文章从“中和”“中正”“时中”三个方面论述“中道”,因为前两方面属于“中道”的内涵,所以论述要比后一方面深入细致。 D.文章论述“时中”时,不仅与“中和”“中正”联系起来,指出了“中道”动的特点,而且联系了现实,这样写,更有助于阐明“时中”的意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中国古代统治者真正能用“中道”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有了法律上的保证。 B.“中道”是儒家之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言论及主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道”精神,所以,孔子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最好思想。 C.“中道”在今天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仍然需要这种良法善治之道,“中道”是现代社会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4 制定法律法规应该认真借鉴的重要思想。 D.近年来,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领域实行改革开放,文化领域坚持守正创新,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道”思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唐诗几男子(节选)

余秋雨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5 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和诗境,却不存在。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翁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贵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间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4.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认为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这是因为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 B.作者立足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信息,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唐诗是全人类的,它是古典诗歌的巅峰,很难有对象和它相媲美。 C.在作者看来,唐诗已经不仅仅只是文学,它与看到的山山水水,父母老师的相授等等已经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6 结为一个整体,读唐诗能够唤醒记忆中的细节和形象。 D.本文在开篇即以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反衬自己对唐诗的喜爱,最终得出投生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是产生唐诗的土地的结论。 5.结合全文,说明唐诗对中国人产生的意义。(5分)

6.余秋雨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7年1月开始,黄海浅滩区开始出现了零星漂浮的绿藻,这已是黄海浒苔绿潮连续11年爆发了;进入6月,同时又出现了马尾藻金潮和米氏凯伦藻赤潮,黄海“三潮”齐发。其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从大的方向来说有两方面:一是海水富营养化,二是全球气候变化。哪种因素起到的作用更大目前尚不清楚,但是人类活动导致海水富营养化的责任不可推卸。 除了“彩潮”来袭,“海洋PM2.5”也是海洋环保的一大劲敌。微塑料和海漂垃圾被称为“海洋里的PM2.5”。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超过800万吨塑料被遗弃在海洋,占海洋垃圾的80%,这一趋势如果持续下去,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总重量将超过鱼类总和。 (摘编自《半月谈》2017年第18期) 材料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