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doc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由于索绪尔英年早逝,他还没来得及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细致的、深入的研究。
但是他的理论通过他的学生得以广泛传播,特别是《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出版后,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许多国家的许多语言学家都按照他的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开展语言研究,继承和发展了结构主义的语言理论,并形成了一些结构主义的分支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伦敦学派、法国学派等。
这里重点介绍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
一、布拉格学派捷克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是马德修斯,主要代表人物是特鲁别茨科伊和雅可布逊。
特鲁别茨科伊的《音位学原理》一书,是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作,雅可布逊则提出了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理论。
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就在于音位学,所以又被称为“布拉格音位学派”。
布拉格学派继承了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同时又受到波兰著名语言学家博杜恩的影响。
博杜恩很早就提出了音素与音位的区别,提出要区分人类语音学和心理语音学。
博杜恩还很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结合起来。
这些都对布拉格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理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功能学说布拉格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结构系统的思想,并发展出功能学说。
索绪尔强调语言是关系而不是实体,语言成分的价值,取决于它在语言系统中的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布拉格学派则进一步认为,语言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功能。
(音位之所以不同于音素,根本在于音位有区别意义的功能。
)所以也把他们称为功能学派。
他们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
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
德国语言学家布勒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第一卷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重申他在20年代初曾提到的语言三功能说:描述(Darstellung,针对所说的事物和对象而言)、表达(Ausdruck,从说话者角度出发)、召唤(Apell,针对交谈的另一方而言)。
《翻译的语言学派》

总 论
西方翻译的两大翻译学派——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贯穿了整个西方翻译史。翻译的语言学派又被称作“翻译科学派”。1959年雅可布逊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西方译论的一大特点即与语言学同步发展 。
精选课件
一、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
成立:1926年10月6日,布拉格语方学会(The Linguistic Circle of Prague)召开第一次会议,布拉格卡罗林大学的英语语言和文学教授维伦·马泰休斯宣布了该学会的成立,也标志着布拉格语言学派的诞生。布拉格语言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其突出的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由于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所以又常被称作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学派。
精选课件
(4)语意走失的四个方面: a.原文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译文意思就必然走失; b.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证明音、语法、词汇体系和运用方式,各种语言对世界上各种事物和概念的分类方法也不同。各种语言的词句很难在文体、感情色彩、抽象程度、评价尺度等四个方面完全对应;
精选课件
卡的“等值”翻译理论的意义
(一)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确立“等值”关系;(二)等值关系确立并非静态地而是动态地把握;(三)对于从翻译学角度探讨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具有借鉴作用;(四)区别了翻译和转换两个概念。
精选课件
纽马克简介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1916-)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后来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法,20世纪90年代又提出“关联翻译法”,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和完善。 纽马克的作品:论文 《翻译问题探讨》《交际性和语义性翻译》《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翻译理念经与方法的某些问题》《专业翻译教学》《著作:翻译问题探索》《翻译教程》《论翻译》《翻译短译》
特鲁别茨柯依与布拉格学派

特鲁别茨柯依与布拉格学派今年是特鲁别茨柯依(H.C.Трубецкой,1890~1938)诞生125周年,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音位学理论以及印欧语的起源的理论等研究中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我们特写成此文,作为对于这位语言学家的纪念。
本文首先介绍布拉格学派的基本情况,接着介绍特鲁别茨柯依对音位学的贡献,最后介绍特鲁别茨柯依对印欧语研究的贡献。
一、引言1926年,马德修斯(V.Mathesius)、特鲁别茨柯依(H.C.Трубецкой)、雅可布逊(R.Jakobson)等学者在捷克的布拉格成立布拉格语言学会(Cercle Linguistigue de Prague),由马德修斯担任会长。
1928年,第一次语言学家国际会议在荷兰的海牙召开,布拉格语言学会的成员们在会议上十分活跃,提交了好几篇音位学论文,被称为“布拉格音位学派”。
1929年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斯拉夫语言学家会议上,他们提出了一个“论纲”,后来通常被称为“布拉格学派的论纲”。
1930年,布拉格语言学会在布拉格主持召开了国际音位学会议,会后成立了国际音位学协会,特鲁别茨柯依当选为主席。
1929~1939年,他们出版了《布拉格语言学会会刊》(Travaux du Cercle Linguistique de Prague)。
1935~1953年,出版季刊《词与文》(SaS),该刊的副标题是:“布拉格语言学会机关刊物”。
1953年,布拉格语言学会在组织上解体后,《词与文》成为了捷克科学院的刊物,至今仍在出版。
布拉格学派在音位学研究方面苦心孤诣,成就极大,它的基本观点集中地体现在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一书中。
特鲁别茨柯依于1890年4月16日生于莫斯科,他的父亲是前莫斯科大学校长。
特鲁别茨柯依从小就有机会参加学术活动,13岁时就经常参加莫斯科人种学协会的集会,15岁时就已经发表民俗学方面的论文了。
特鲁别苏柯依于1908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最初学哲学和心理学,从第三学期起才转入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语言学。
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 美国描写

索绪尔之后,结构主义发展分成了三个主要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学派。
这三个学派都遵循语言符号系统理论,把语言看作语言学研究对象,把言语排除在语言学大门之外,这是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三个学派的研究侧重点不一样,在具体程序操作中,一些细节也有分岐,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布拉格学派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分开,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能观,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因而自称为结构-功能学派。
布拉格学派(布拉格语言学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 1926年,V.马泰休斯(1882-1946)领导召开了该学会的第一次会议。
布拉格学派实践了一种独特的研究风格,即共时语言学研究。
它对语言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待语言。
布拉格学派一度成为影响语言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源头,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布拉格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Bolinger, 1968)。
特别是其音位学说,对共他结构主义学派有很大影响。
美国人自己也承认,如果没有特鲁别茨柯依(Trubetzkoy)的音位学,;就不可能有今日美国的音位学,犹如没有欧几里德几何,就不会有今日的现代几何。
布拉格学派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海牙,1928)上,第一次把他们的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的反响。
该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叙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
布拉格学派 (1)

布拉格学派的语言活动范围甚广,积极参加国际
学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国际性。不但同苏联语言学 界有较深的关系,且与西欧的学者和科学中心也有 密切联系。
三、 重要观点
在布拉格学派的诸多观点中,有三点至关重要。 第一,强调语言的共时研究,因为共时研究可以从完整、
可控制的语言材料中抽取素材,但也没有严格从理论上将之 与历时语言研究分隔开。
第二,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这一本质属性,指出语言系统中 的任何成分,如果从孤立的观点去研究,都不会得到正确的 分析和评价,只有明确该成分与同一语言中其他共存成分之 间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换句话说,语言成分是彼 此在功能上的对比或对立。
• 在语言学史上,一种方法的提出和发展往 往是基于对已有的方法的批判性的继承的。 1911年,马泰修斯在布拉格发表了《论语 言现象的潜势》的著名演讲,索绪尔在日 内瓦讲授共时语言学,博阿斯撰写序言的 《美洲印第安手册》在美国出版。这表明 共时研究的思想已经在同一个阶段在不同 的地区产生的。
2、索绪尔理论的影响 布拉格学派主要领导人马泰修斯的许多
布拉格学派(亦称功能结构主义)是欧洲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大流派之一,是“现 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 力的西方语言学流派。 正如美国语言学者鲍林杰所说:“欧洲任 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布拉格产生如 此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从产生背景、 代表人物及著作、理论研究、主要成就等 四个方面对布拉格学派作简要的评述。
2、语言系统的研究
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这一本质属性,指出语言 系统中的任何成分,如果从孤立的观点去研究,不可能做出 正确的评价,必须考虑同一语言系统中的其他成分。因为在 一个系统里,成分之间的关系经常受到影响并被其他的关系 取代,这些变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持这一语言系统的平衡, 这些变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持这一语言系统的平衡。雅克布 森同时还指出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具有完全平衡的系统,都 有结构上的缺陷,但即使有缺陷,也并不影响用结构的方法 研究语言。相反,这正好符合语言系统作为一个动态的看法。 如果语言系统不是动态的,如果语言结构没有缺陷,语言也 不可能发展。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谭载喜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四大学派:1布拉格学派;2 伦敦派; 3 美国结构派;4 交际理论派。
而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1.语言学派;2 交际学派;3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4文学-文化学派;5结构学派;6社会符号学派。
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_OK

•说语言结构中存在欠缺并不意味着结构主义语言学就站不住脚了。
它完全符合语言是一个动态结构的观点。语言不是一个静态结构,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 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 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由于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 能,它又被称为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学派。
9
4、布拉格学派的影响
• 语言学界公认:布拉格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学 派。
第五章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第一节 结构、功能语言观 第二节 音位对立 第三节 历时音位学 第四节 区别性特征 第五节 句子功能展示成分 第六节 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理论
1
背景知识介绍
继索绪尔之后,出现了三派结构主义语言学: 1)布拉格学派 2)哥本哈根学派 3)美国结构主义
三个学派同时出现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分别侧重研究 了不同的领域,提出了不同的理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语言系统的开放性
•关于语言系统的开放性,雅克布逊说,语言的开放性就意味着语言 不是一个完全平衡的系统,就是说有一定的结构欠缺(structural defi ciencies)。
•一些美国语言学家,如霍克特和肯尼思·派克,也注意到这种现象。 他们称之为“模糊之处”(fuzzy points)。布拉格派的学者又叫它 “外围成分”(peripheral elements),与“中心成分”(central ele ments)相对立。
二、索绪尔语言理论
(一)语言和言语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是存在于大脑里相对完整的抽象语言符号。言语是人在特定 环境中具体运用和表现。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 稳定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 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布拉格学派的教育

布拉格学派的教育
布拉格学派是20世纪初在捷克成立的一种心理学学派,他们
的教育理念也非常特别。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个性表达和自主思考能力,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者培养高分数的学生。
布拉格学派的教育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他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来学习和发展。
他们提出了“体验教育”这一概念,认为学生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有意识地去寻找新的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辅助者,帮助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
此外,布拉格学派也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来设计,例如游戏、戏剧、音乐、体育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他们认为,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满足感。
总的来说,布拉格学派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亲身体验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和个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