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胃的穴位保健按摩法
健脾补气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

健脾补气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中医学认为,健康的身体取决于脾胃的功能。
脾胃是人体的中枢,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同时也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当脾胃功能不佳或气血不畅时,人体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经络拍打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具有调理脾胃、补气治疗的功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帮助您恢复脾胃功能,提升身体健康。
一、关元穴拍打法关元穴位于肚脐下方三寸,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掌根或拳头轻轻拍打关元穴周围,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能够促进关元穴周围的经络活血,增加脾胃的功能。
二、足三里穴拍打法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方,腓骨的外侧凹陷处。
可以坐下抬起一只脚,或站立,将拳头用力拍打足三里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有助于调节脾胃,增强消化功能。
三、大横穴拍打法大横穴位于手腕两侧,正中线上,掌腕横纹中点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手掌根或拳头轻轻拍打大横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手腕周围的经络,帮助调理脾胃功能。
四、脚三里穴拍打法脚三里穴位于脚背上,当拇趾第一骨指关节和第二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脚脚跟轻轻拍打脚三里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脚踝周围的经络,促进脾胃的健康。
五、关冲穴拍打法关冲穴位于脚背上,脚踝尖骨上方,向下一寸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脚脚跟轻轻拍打关冲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脚踝周围的经络,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肠胃问题。
经络拍打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可以帮助调理脾胃,补气健身。
在进行拍打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使用适度的力度,不要过于用力,避免受伤。
2. 拍打时保持舒适的姿势,放松身体。
3. 配合呼吸,吸气时用力,呼气时松开。
4. 坚持每天进行拍打,按摩的效果会更好。
5. 如果有其他疾病或疼痛,应该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针灸、按摩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手段来治病。
经常按摩以下5个常用的穴位,功效可媲美服用某些药物,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穴位按摩手法分补法、泻法等,补法是较柔和地按摩,泻法则是力道比较大的刺激,具体来说可以用屈曲的指关节顶穴位。
足三里,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因能治疗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得名,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
按摩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用补法,能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类似党参、白术、山药、红枣等药的功效;用泻法,有消食导滞、和胃通肠的作用,类似山楂、大黄等药的功效。
三阴交,在内踝向上量4指处,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处的穴而得名。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疗与血有关病证的要穴。
用补法,有健脾、补血、摄血的作用,类似于当归、阿胶、紫河车、薏米等药物的功效;用泻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类似于归尾、桃仁、红花等药的功效。
神门,在手腕的腕横纹尺侧端稍上方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被喻为神气游走出入的大门。
用补法,有宁心安1神、补心气的作用,类似于酸枣仁、柏子仁的功效;用泻法,可清心、开窍,类似于中药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药的功效。
关元,位于脐下四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又能大补元阳而得名。
《类经图翼》说:“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能治疗“诸虚百损”。
用补法,有补肾阳的作用,类似于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药的功效。
此穴多用来治疗虚损性质的疾病,泻法较少使用。
气海,位于脐下两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为诸气之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
用补法,可大补元气,类似人参、黄芪等药的功效;用泻法则有行气、理气的作用,类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药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临床中很常用,人们在选择它们进行保健时,所用到的只是其众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来治疗疾病,还需要去专科就诊。
脾胃虚弱的按摩方法

脾胃虚弱的按摩方法脾胃虚弱是小儿时期身体常见的症状,脾胃虚弱会影响到孩子身体的发育,这时家长要给小儿推拿治脾胃虚弱,这样才能更好的缓解症状。
今天,店铺为你带来了脾胃虚弱的按摩方法。
脾胃虚弱的按摩技巧1、常用手法点揉中脘、天枢穴各1分钟。
顺、逆时针摩脘腹3分钟。
分腹阴阳100次,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反复捏脊10~15遍。
2、随证加减脾失健运型:面色少华,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多食或迫食后有恶心、呕吐,脘腹作胀,形体偏瘦,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舌苔白或薄腻。
补脾经、揉板门各300次。
顺运内八卦100次。
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
胃阴不足型:口干多饮,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多见光剥,也有光红少津者,舌质红。
小时候夜啼出汗多,是脾虚加气虚。
腹胀,大便干,口有酸臭味,这些都已经是孩子过食造成的积食了,你这个应当是喂养不当,造成的积食从而引发的脾湿热,吃点百合薏米粥最适用。
另外孩子脾虚容易引发易感冒的表象的调理好孩子的脾,一切就会正常了。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家长切记呀!脾胃虚弱症状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
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苍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胃虚弱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脾胃虚弱者,脾胃的受纳、腐熟、转输、运化等功能减弱或失调,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要注意调养。
上脘中脘下脘 每天按按瘦全身

上脘中脘下脘每天按按瘦全身每个人都想拥有令人称羡的完美曲线。
于是,运动、控制饮食、瘦身SPA成为了每日必做的三部曲,可是效果并不明显。
那么,您不妨试试穴位按摩。
中医认为,每天常按上脘中脘和下脘等3大养生穴位,可达到瘦全身的目的。
上脘穴:按揉为食道减负上脘穴的最大功效就是刺激肠道蠕动,经常刺激此穴位,是对食道的最佳保护,避免饮食过快,造成食物淤积于胃部,产生消化不良,从而导致体重上升。
该穴位置:此养生穴位在胃的上部,在肚脐上方5寸的位置。
养穴方法: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按揉上脘穴3分钟,就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
在为自己准备早餐的同时,就可以随手按压此穴位!中脘穴:艾灸加快胃蠕动常刺激中脘穴,胃部蠕动会加快,吞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也会增强,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扎杨,食物在胃部就可进行有效咀嚼,增强消化能力,促进全身脂肪的燃烧。
该穴位置:肚脐上方4寸的地方就是我们要找的中脘穴。
养穴方法:除了按摩此养生穴位外,艾灸是刺激中脘穴的最佳方法。
具体方法为:将姜切薄片,并将其熏烤,姜汁通过热度渗入皮肤,中脘穴便得到刺激。
下脘穴:按压让毒素不滞留下脘穴掌管食物由被初次咀嚼到真正消化的中转过程。
如果此处不通畅,则容易让体内毒素逐渐增多,造成小腹、臀部或者大腿处的脂肪堆积,让女人显得多余粗重。
该穴位置:在肚脐上方的2寸处就可以找到它哦!养穴方法:不妨每日用双手大拇指按压此养生穴位,让食物顺利完成初步切碎到彻底消化的全过程,有助于全身的减肥。
辰时(清晨7点~9点)按摩效果最佳辰时,胃经正在工作,消化系统异常旺盛。
此时,正是控制体重的黄金时段。
最佳的减肥法是为了自己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以促进肠胃道的蠕动,补充一整天的能量,并且还要刺激号称“健胃三宝”的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才能加快身体代谢,加速血液循环,逐步达到瘦全身的目的。
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八髎穴、背俞穴等穴位按摩作用及按摩手法

膻中穴、中院穴、关元穴、气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八醪穴、背俞穴等穴位按摩作用及按摩手法膻中穴膻中穴为任脉穴位,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中点。
《灵枢•海论》中记载:“膻中者,为气之海。
”所谓人有四海,即脑为髓之海,胃为水谷之海,冲为血海,膻中为气之海,即膻中穴是容纳一身之气的大海。
气会膻中穴,承中州脾胃之供养,合天地之清气而聚于胸中,调补虚实,而为上焦气机调畅之关键。
此穴能帮助女性调理气血,尤其对于女性的乳房疾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是女性乳房疾病的“女福大穴”。
经常按摩膻中穴,还可以通乳下奶。
日常保健按摩手法:用一手拇指或中指螺纹面着力,置于膻中穴上,其余四指轻抚体表或抱空拳,腕关节轻轻摆动或小幅度环旋转动,使着力部位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做反复不间断、轻柔和缓、有节律地回旋揉动。
•拇指按第1中穴中院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属任脉,首见于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中魔穴为胃之募、腑之会,还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可用于治疗一切腑病,尤以胃的疾患为先。
中院穴具有补中气、理中焦、和胃健脾之功效。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痛、腹痛、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胀满疼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痉挛、胃下垂、膈肌痉挛、子宫脱垂等。
对女性来说,中脱穴可用于防治子宫脱垂、更年期不适及其他中气下陷之类的疾病。
日常保健按摩手法:取仰卧位,将两手手掌相贴,用力快速搓动,当手掌极热时,双手相叠,迅速覆盖于中院穴上,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揉动10分钟。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关元穴为小肠募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类经图翼•任脉穴》记载:“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凡先天不足、久病体虚及一切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的病证,关元穴堪当治疗重任。
治疗由虚而引起的久泻、脱肛、疝气、便血、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等病症,关元穴均为首选。
穴位养生促进胃肠蠕动

穴位养生促进胃肠蠕动穴位养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通过按摩或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胃肠蠕动是消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它的健康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以促进胃肠蠕动的穴位,并分享一些按摩和刺激这些穴位的方法。
一、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部外侧凹陷中央,是一个常用的胃肠蠕动穴位。
按摩曲池穴可以改善胃肠功能,缓解胃部不适。
按压这个穴位时,可以使用拇指或食指,用适度的力量顺时针方向按摩约3-5分钟。
二、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三寸处。
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刺激胃肠蠕动,改善胃肠积食问题。
可以使用拇指和食指轮流按压这个穴位,每次按压1-2分钟,每天可以按摩2-3次。
三、四白穴四白穴位于手背和手腕交界处,是另一个促进胃肠蠕动的穴位。
按摩四白穴可以缓解胃胀、便秘等问题。
用拇指在四白穴上来回按摩,每次按摩2-3分钟,每天多次按摩。
四、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中部位,也是一个常用的促进胃肠蠕动穴位。
按摩关元穴可以调理消化系统,缓解腹痛和胃胀。
使用手指在关元穴上方按压,每次按压1-2分钟,每天按摩2-3次。
除了按摩穴位,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刺激这些穴位来促进胃肠蠕动。
例如拍打穴位、热敷穴位、针灸等。
但应根据个人适应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或刺激穴位时应适度,避免用力过猛造成不适或伤害。
如果患有严重的胃肠疾病,如溃疡或炎症等,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
穴位养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健康养生方法,通过按摩或刺激特定的穴位来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但请记住,穴位养生只是辅助方法,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健脾化湿的中医气功按摩法

健脾化湿的中医气功按摩法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湿气滞留的问题,如胃肠不适、肥胖、水肿等。
为了调理脾胃功能,中医气功按摩法成为一种有效而受欢迎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健脾化湿的中医气功按摩法,帮助改善湿气问题。
一、腹部按摩法腹部按摩被视为保健的重要手法之一,特别适用于调理脾胃。
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腹部按摩:1. 手心盖压:双手掌心对着脐部,用适量的力道,顺时针方向以圆圈的方式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
2. 叩虎口:两手合起,虎口(拇指球和食指)对准腹部,用力拍打腹部,每次拍打约100下。
3. 推肠法:将双手掌贴在腹部,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推动肠脏,每次按摩10-15分钟。
二、足三里穴按摩法足三里穴位于腿部,是中医中药理论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可以通过按摩足三里穴来刺激脾胃功能。
1. 找准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外侧髌骨下方,距离胫骨前缘三横指。
2. 双手交替按摩:用拇指或食指按压足三里穴,以揉捏的方式按摩,每次按摩5-10分钟。
三、背部敲打法背部敲打法能够刺激穴位,促进脾胃功能。
具体方法如下:1. 制造鼓劲效果:将手掌抱起,用力甩动背部,让背部感到震动。
2. 敲打脊椎:用拳头连续轻敲背部脊椎,从上至下,力度适中。
3. 拍打肩胛骨:双手并拢,以掌底拍打背部肩胛骨区域,每次拍打10-15下。
四、崩面法崩面法主要是通过按摩面部穴位,刺激脾胃,有助于健脾化湿。
1. 推拿太阳穴:用双手的拇指指腹在太阳穴处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
2. 揉捏涌泉穴:用双手的拇指指腹在足底涌泉穴处以揉捏的方式按摩。
3. 轻拍涌泉穴:用拇指指腹轻轻拍打足底涌泉穴,每次拍打10-20下。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常见的健脾化湿的中医气功按摩法,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按摩。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时要用适量的力道,不宜过重过轻,同时坚持长期按摩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进行按摩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脾胃虚弱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包括消化不良、胃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
调理脾胃虚弱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对于常见的穴位的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足三里穴——调和脾胃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以下,腿骨前外侧的肚肌中央的一条线上。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胃肠道症状。
二、中脘穴——健脾开胃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央,海底穴上方1.5寸的位置。
刺激中脘穴可以健脾开胃、增加食欲、改善营养吸收。
三、关元穴——补充气血关元穴位于下腹正中央,在肚脐下方三横指的位置。
刺激关元穴可以补充气血,增强胃肠道组织的修复能力,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
四、太冲穴——益气养血太冲穴位于足底第一个拇趾骨底部的凹陷处,也是脾胃经的起始点。
刺激太冲穴可以益气养血,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营养不良、气血不足等症状。
五、内关穴——平衡脾胃功能内关穴位于手腕的中央,当两手握拳时,内关穴就在两腕伸出的中央点上。
刺激内关穴可以平衡脾胃功能,缓解胃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综上所述,刺激以上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虚弱的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刺激穴位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损伤身体。
常见的刺激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艾灸等。
除了穴位刺激外,中医养生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调理脾胃虚弱,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开朗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关注自己的脾胃健康,加强保健意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体质。
总之,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针对其症状,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饮食等方法进行调理。
建议大家平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消化压力、做好脾胃方面的保养,以保持身心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脾胃的穴位保健按摩法
中医专家指出:以腹部为主,对足阳明胃经及足大阴牌经等特定穴位按摩,可以起到健脾胃的作用。
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按摩方式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
中医专家指出:以腹部为主,对足阳明胃经及足大阴牌经等特定穴位按摩,可以起到健脾胃的作用。
『旋摩上腹』
取仰卧位或坐位,以左手手掌或右手手掌以中院穴为中心,做顺时针方向对上腹部进行旋摩100次。
『旋摩全腹』
取坐位或仰卧位,两手重叠,右手掌心贴于脐上,左手掌心贴于右手的手背,两手均匀用力,顺时针方向,由脐向腹部四周逐渐扩大旋摩至腹部四周,再以腹部四周逐渐缩小范围旋摩至脐,如此循环往复,旋摩100圈。
『推擦两腿』
取坐位,两手拇指张开,大拇指贴于大腿根部的内侧,虎口朝向腿的前面,从大腿根部开始,推擦两腿至踝部,然后两手收回到大腿根部再进行推擦,如此反复30~50次。
足太阴牌经、足阳明胃经都在两腿的前侧,推擦按摩可以增强脾胃的功能。
推擦时要注意,手掌要贴紧两腿,用力均匀,以产生温热感力度。
『按揉中脘穴』
中脘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
取坐位或仰卧位,以左手或右手中指指腹对中脘穴进行按揉,时间0.5~l分钟。
『按揉建里穴』建里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上3寸。
取坐位或仰卧位,以左手或右手中指指腹对建里穴进行按揉,时间0.5~l分钟。
建里穴在中脘穴下1寸,下脘穴上1寸。
建是建筑,建立,与“健”相通;里是居的意思。
我们知道,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是人体的大粮仓。
婴儿切断脐带之后,营养的供给来源就靠脾胃,食物在这里被消化,形成精气进入肺里,再由肺进行分布,来滋养五脏六腑。
『按揉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的穴位,位于脐水平线,脐旁开2寸,每边一个。
取坐位或仰卧位,以左手和右手中指指腹分别对两侧天枢穴进行按揉,时间0.5~l分钟。
『按揉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位于髌骨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
取坐位,以左手中指指尖,按揉左侧足三里穴,0.5~l分钟,再以右手中指按揉右侧足三里穴,时间0.5~l分钟。
胃不舒服怎么办?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最佳答案:胃经的足三里、心包经的内关、大肠经的合谷、任脉的中脘
胃不舒服应该按摩哪个穴位?具体穴位在什么地方?
最佳答案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如果疼痛严重,可以按压合谷,就是在手背第一掌骨桡侧的中点,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虎口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