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文化意蕴及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诗经的起源

诗经的起源

诗经的起源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其起源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诗歌的角度来解读《诗经》的起源及其演变,以及它所提供的文化信息。

《诗经》的起源要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左右,由如尧舜等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创作而成,其文学性质也很明显,主要描写当时的历史背景、民风民俗及神话传说等,是古代诗歌文学的典范。

自古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诗经》的内容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一首讲述仪式而敬仰神话的诗作,到后来出现的以社会风俗和社会批判性情绪为特色的作品,《诗经》经历了漫长而多样的演变。

这些变化提示,《诗经》向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其中既有向神祗祷告的神圣文化,也有远离尊严的苦味文化。

它也受到当时客家语言的影响,字句结构比较简单,押韵等手法简单,以下句诗歌结尾多,但让人感受到了其强烈的感情意蕴。

同时,《诗经》也向人们展示了当时中国古代实务政治的影子,内容涉及宗法、宗教、文化、军事等方面,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状况。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诗经》也在不断发展与演变,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

它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中华文化的智慧,激发了我们对文化的认知,并且影响着中国文学史的发展。

此外,它作为一首古老的诗歌,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见证,可以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诗经》的起源长河流传,它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状况,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它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认知,以及更多关于古代社会文化历史等的知识,是一部值得珍藏的文学精品。

诗经采薇ppt课件

诗经采薇ppt课件

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歌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人民疾苦的关注和担忧,体现了 中华民族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追求和平的精神
诗歌中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 渴望和追求。
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发扬,强化了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05
诗经采薇的现代意义
文学鉴赏的价值
诗歌的文学价值
《采薇》是一首具有深厚 文学价值的诗歌,其表现 出的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 影响都证明了其价值。
传承与发扬
通过鉴赏《采薇》,可以 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古 代文学的精髓,加深对古 代文化的理解。
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采薇》可以提高学 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文 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奴隶制度的衰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奴隶制度逐渐衰落,封建制度逐渐兴起 。
战争与徭役的背景
采薇的历史价值
文学价值
采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语言简练、意蕴深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历史价值
采薇诗中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4
采薇的文学价值
艺术特色
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 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
文学地位
《采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 现实主义诗歌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 价值。
采薇的文化内涵
文化价值
该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对战争的反思、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生命的 珍视等。
社会意义
通过该诗,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对和平的渴望,从而更 加珍惜当下的安宁生活。
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诗经》“瓜”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诗经》“瓜”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诗经》“瓜”意象及其文化意蕴《诗经》开启了现实主义的先河,如同一幅包罗万象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

纵观整部《诗经》,许多篇章都出现了包括动植物在内各种名物的身影,且其种类之多数不胜数。

这些名物经过先民们的情感创作活动进入诗歌中,成为诗歌的细胞——意象。

作为意象之一的“瓜”,为后世人们走进《诗经》,寻访先民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宝贵的钥匙。

一、《诗经》的“瓜”意象清代学者顾栋高统计了《诗经》的植物种类,其中“花果十五种”。

虽然与草、木相比,所提及的瓜果的种类不多,但在《诗经》的三百零五首诗中与瓜相关的篇目就有十一篇,出现“瓜”及其同义词汇共十二次。

其中《幽风·七月》的“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与《小雅·信南山》的“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都明确提及了“瓜”,而其余篇目如《卫风·硕人》《小雅·瓠叶》《豳风·东山》《大雅·公刘》中出现的瓠、匏、瓜苦、瓜瓞等也均可与“瓜”同视。

瓜,在《说文·卷一》中为:“苽,雕苽。

一名蒋。

从艸瓜声。

”又名木瓜、昆仑瓜、匏瓜等。

瓜是“苽”和“蓏”的本字,其本义是挂在藤上的葫芦状果实,后引申为形状如瓜的饰物、兵器之类的器物和瓜成熟、瓜分等含义。

除“木瓜”外,《诗经》中的“瓜、瓠、匏、壶”基本都可看作葫芦科植物的果实。

考古资料显示,瓜因其食用价值早就在中华民族的菜谱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采摘业占据重要地位的先秦,瓜维持着先民们的生存和繁衍。

他们不仅仅将瓜当作果腹的食物,而且在日常的种植、采摘、祭祀等活动中,也不自觉地将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甚至把瓜纳入到自己的情感创作活动里,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意象。

当“瓜”成为一种审美意象,也就意味着被打上了幽微的文学意蕴和深远的文化色彩,并且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内涵。

二、“瓜”与先民的生活愿景上至贵族,下至普通劳动者,从灶台到祭台,都不乏“瓜”的身影,正因为它与先民们的生活这般亲密无间,才有机会成为他们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

诗经与传统文化

诗经与传统文化

诗经与传统文化
《诗经与传统文化》
一、《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之一。

它是由中国古代南方各诸侯国创作的、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了古典文学的思想内涵、文化意蕴以及美学性质,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形态和内容。

《诗经》汇集了古代中国对自然、语言、社会家庭规范、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许多方面的反映,诗歌的语言流畅、表达精彩,融入了神话传说和当时的文化背景,塑造出富有本土色彩的文化特色,为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上对文化的普遍理解和反映,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也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着中国的文化丰富性。

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礼仪、节日、烹调、建筑、传统体育和文学音乐等。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了尊重礼仪、严守历史、敬仰自然、遵循传统宗教、弘扬祖先传统、注重馈赠等等文化价值观,这些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被中国人民深深烙印在心中。

总之,《诗经》的出现和传统文化的建构,不仅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社会基础。

典籍里的中国诗经观看笔记

典籍里的中国诗经观看笔记

典籍里的中国诗经观看笔记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诗歌300余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观看《诗经》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有效方式,本篇笔记将对观看《诗经》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和参考。

1. 《诗经》的背景与历史:《诗经》创作于早期的周朝时期,大致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该时期正是周王朝建立与衰落的阶段,因此《诗经》中的许多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化。

参考内容:探讨《诗经》创作背景的重要性以及周朝时期的历史发展,比如西周和东周的转变、分封制度等。

2. 《诗经》的文学价值:《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其中的风格多样,包含咏史、言志、咏物、咏景等多种类型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与情感。

参考内容:分析《诗经》中的代表性作品,比如《关雎》、《卫风·木瓜》等,详细赏析其中的文化意蕴与艺术风格,例如古代礼仪、家族制度、爱情观念等。

3. 《诗经》的思想与价值观:《诗经》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伦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家庭观念、君臣关系、孝道崇尚等。 参考内容:分析《诗经》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如《鲁颂·旄丘》和《邶风·青青子衿》,探讨其中蕴含的道德伦理观念,如忠诚、孝顺、勤劳等,并与当代社会价值观进行对比与思考。

4. 《诗经》对后世文化的影响:《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对后世文人、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后代文化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参考,并被很多文人学士引用和吟咏。

参考内容:介绍《诗经》对于后世文化、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影响,如唐诗宋词对《诗经》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古琴曲、民歌等音乐形式中的《诗经》元素。

5. 《诗经》的民俗学意义:《诗经》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民俗与传统文化,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祭祀活动等。通过观看《诗经》,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与文化。

《诗经》中的白色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诗经》中的白色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诗经》中的白色意象及其文化内涵《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色彩的运用展示了周代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信仰.而作为周代人民喜欢的颜色之一,白色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诗经中的白色意象,并探讨它的象征意义.色彩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是世界赋予人类的一种美的感受,文学作品中色彩的使用也造就了其永恒的艺术魅力.《诗经》中表示白色的单音节词语有十个:白,素,缟,皓,皎,皦,皙,斯,翯,瑳.它们所表达的素朴,淡雅,美善,忠贞等。

思言在诗经中的意思

思言在诗经中的意思

《诗经》中“思言”的意蕴与影响《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其中所蕴含的深厚哲理与人生智慧,至今仍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众多诗篇中,“思言”一词频繁出现,体现了古人对于言辞与思考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从“思言”在《诗经》中的含义、象征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思言”在《诗经》中的含义“思言”一词在《诗经》中多次出现,其基本含义为思考与言辞的结合。

在这里,“思”指的是深思熟虑、揣摩推敲的过程,“言”则指的是将思考结果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思言”一词的丰富内涵。

在《诗经》中,“思言”往往被用作描述贤臣、君子对国家社稷的思考与建言。

这些诗篇中,“思言”所体现的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与担当,以及对真理、正义的不懈追求。

这种精神在古代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古人所推崇的典范。

二、“思言”的象征意义1. 治国安邦的智慧之源在《诗经》中,“思言”一词常常被赋予治国安邦的智慧之源的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一个贤明的君主或臣子,应当善于思考、勇于建言,以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这种观念在古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2. 道德伦理的典范“思言”在《诗经》中还被视为道德伦理的典范。

古人认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道德规范,而“思言”正是这种规范的体现。

一个能够深思熟虑并妥善表达的人,必然是具备高尚品德的人。

这种观念在古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人们所推崇的道德标准。

三、对后世的影响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诗经》中的“思言”观念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忠诚担当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使命,这些都与“思言”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

儒家学者通过对《诗经》的研究与阐释,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之一。

2. 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创新《诗经》中的“思言”观念也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古代文学家以“思言”为主题进行创作,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对治国安邦、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思考与见解。

为什么说诗经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为什么说诗经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为什么说诗经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为什么说诗经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答:《诗经》的这种现实主义艺术手法使其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抚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

同时,《诗经》代表的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并立共存,对后代抒情诗人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的诗歌一直注重抒情而不侧重叙事,即使叙事也尽量避免直露而融人丰富的激情。

刘舰在总结《诗经)以来的诗作时指出,“为情造文才”是至高之美的。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的农业、经济、政治、军事、战争、摇役、婚恋爱情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饱含现实主义。

《诗经》共 3 0 5 篇,分为风、雅、颂。

“风”即风土之曲;“雅”分《大雅》和《小雅》,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曲。

它是于西周初叶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作品,经孔子整理编辑而成。

它包括了抒情、叙事、讽喻、颂赞等各种文学式样,题材内容多种多样。

它像当时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广阔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古文化和文明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我们民族古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精典。

《诗经》中特别是《国风》中的大多数篇章都是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蕴涵现实主义精神,形成现实主义风格。

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而《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正是从爱情、劳动、战争、反抗、祭祀等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来描写和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的。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

现实主义作为名词术语正式提出虽然是近代的事,但作为一种创作原则、方法则古已有之。

《诗经》不愧为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发展第一个里程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的文化意蕴及现代意义
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前期至春秋中叶的305篇
诗作,因所配乐曲不同,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这些诗题材相当广泛,从重大
的历史事件到民间的日常生活,都有所涉及,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
价值。
同时,《诗经》古朴自然的风格、生动优美的语言,以及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
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
现实的传统。同时,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
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
作为中国文化经典之一的《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渊薮,是古代政治伦理的教
科书和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诗歌艺术的典范。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中,《诗
经》中的爱国情感、友爱亲情、忧患意识、审美意识、人文精神等,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
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
《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
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它是中国上古文
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
因此对于《诗经》,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
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从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
芳,到《雅》、《颂》的抒情诗中沉潜着的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
这不仅仅表现着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神的崇拜和农事诗的创作,同时体现在《诗
经》大部分作品中的乃是我们古老祖先们对故土的眷恋。他们立足于自己脚步下的这片热土,
靠的是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财富与文明。他们从来不愿意离开生其养其的土地,眷恋的
是和平安适的田园生活,沉醉于湿馨的乡土之梦。
周人歌颂他们祖先后稷,是因为后稷教会了他们如何稼穑;歌颂他们的创业之祖公刘,
是因为公刘带领他们躲开了戎狄的侵扰,选择了豳这块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周人歌颂古
公亶父、王季、文王,同样是因为他们再次躲开了戎狄的攻侵,定居于土地朊朊肥美、“堇
荼如饴”的周原,并且领导他们驱除了外患;周人歌颂武王,是因为武王革除了残暴的君主
纣王之命。
周人对他们祖先英雄的歌颂,原因就在于这些祖先英雄们为他们创造了和平安稳的农
业生活环境,而决不是这些英雄们在对外扩张中掠夺了多少财富和奴隶。《诗经》中植根于
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在周族史诗和祭祀诗这种特别典雅庄重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表现。
《诗经》是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艺术,农业社会塑了中国人的农业文化心态。
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精神的诗集。这不独
表现为在思想情感上浓厚的乡土情蕴,还表现在创作态度、表现方式、写作目的、审美观念
等各个方面。
农业劳动对象在大自然中丰富活泼的生命形态刺激了“触景生情,感物而动”的直觉
感发式的创作冲动;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并决定了情
景交融的表现方式;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影响了传统诗歌乐志畅神、自适自足、重
在表现自身价值的写作目的;农业社会人们效法大自然的和谐的节奏秩序而形成了以“中和”
为美的审美观念;农业的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中滋养了尚古意味和静观情趣。
所有这些得到农业社会集体文化心理的普遍认同,从而成为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规范,
并构成传统诗歌农业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在《诗经》中,我们都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印证。
正是这些,使《诗经》不但在作品题材内容上,更使它在文化精神上成为后世中国诗歌创作
的楷模与典范,成为中国人读来最亲切因而也最喜爱的作品。
《诗经》是面向现实的艺术。
这不仅表现为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
生活的真实再现。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能力,使诗人
能够把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对各种生活现实进行深刻的提示与描写。
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
屯戍徭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表现的对象。
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使《诗经》具有写实和朴真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
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于理想生活进行不
懈有追求,它本身就成为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力量。
我们可以说,《诗经》时代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只产生民间诗歌的时代。
总之,诗人在直面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各样的情感,都可以在一首首短小的抒情诗
中得到表现。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在2500年前就产生如此众多
的抒情诗作,表现如此高度的文化修养。
他们已经不是以一、二部史诗的方式,而是以全民族的抒情诗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本
质、来表现历史的内容的。他们正是以直面现实的抒情诗创作态度,不但描述了周代社会丰
富多彩的生活,而且还通过自己的情感表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他们不但以抒情诗
的方式揭示了生活的本质,而且还表现了周民族的生活旨趣、观念以及其文化品格与才具;
他们不但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批直面现实的抒情诗作,而且还奠定了中国后世抒情
诗歌直面现实的创作传统。同时,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说明,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现
实主义抒情诗,是最有生命力、最伟大的艺术。
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有极大的冲击,也改变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和
伦理观念,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
要文化创新,而且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神,重铸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
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
精神。《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元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
的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而《诗经》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源泉;《诗经》中蕴涵着深厚
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浓郁的友爱亲情,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诗经》中表现的忧国忧民
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强力的基石;《诗经》中呈现的“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是中
华民族亲和力的艺术升华。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表现出了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诗
经》中人的意识在觉醒,并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主体的存在。
《诗经》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使诗成为表现自我、抒写自我、表达宗族伦理情感和
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
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举凡是他们的农事、燕飨、战争、徭役、恋爱、游乐等各种社会生
活,都成为诗中的主要内容。
《诗经》比印度的《吠陀》与基督教《圣经》的要丰富得多。它的主题不是宗族性的,
只表达一种虔诚的感情,它不像荷马的史诗只谈论战争与冒险,它歌唱人的生活,人的情感,
既熟悉又亲切,使人看到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体会到人类自身在平凡中的伟大。可以说,在
世界各民族的文学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学象《诗经》那样,早在2500多年之前就对人
本身进行这样的肯定和歌颂,从这一点讲,《诗经》无愧为凝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最伟
大的艺术。
在我们今天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之时,尊重主体,以人为本,发扬
社会主义民主,展现个体的智慧和力量,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也弘扬了《诗
经》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诗的总结和艺术的升华,它生成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
壤,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容。这使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远远超出了诗的界域,关于它的文
化意蕴的开掘也将是无限的。
其实,诗经所包含的文化精神远不止此。
《诗经》以其包孕题材的广泛和文化内容的丰富,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周文化精神,的
确可以进行深刻的思想开掘。而《诗经》又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可以使人不是在枯燥的说
教中,而是审美的愉悦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诗的总结和艺术的升华,它生成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
壤,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容。这使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远远超出了诗的界域,关于它的文
化意蕴的开掘也将是无限的。
《诗经》中美好的文字,铸造着中华名族的丰厚文化,孕育着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不绝
的诗魂,从古至今,这类或美丽或风雅或缠绵悱恻或刚健血性的文字铸造着民族的脊梁和骨
气,使民族在天崩地坼中奋勇前行,参与了中华文明百折不挠的生命力的创造。
古典诗词名篇的代代相传,代代人在古典诗词的熏陶中成长,因为诗魂曾经培育过、
而且继续培育着民族魂,使之生生不息,富有神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