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王维 唐·王维
安西都护府 阳关
渭城 长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安西都护府 阳关
渭城 长安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你到安西,这一 路上 __________________
扬州
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下行
唐·李白
去年下扬州, 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浥 轻尘, 渭城朝雨 浥 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
推荐古诗: 《别董大》——唐· 高适 《山中送别》——唐· 王维 《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
廊坊市文安县急流口中小学
蔡争妍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廊坊市文安县
蔡争妍
李 白
孟 浩 然

四年级上册古诗必背12首

四年级上册古诗必背12首

四年级上册古诗必背12首
1.《静夜思》李白。

2.《登鹳雀楼》王之涣。

3.《春晓》孟浩然。

4.《将进酒》李白。

5.《望庐山瀑布》李白。

6.《江雪》柳宗元。

7.《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8.《早发白帝城》李白。

9.《登高》杜甫。

10.《夜泊牛渚怀古》杜甫。

11.《悯农》李绅。

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这些古诗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包括自然景观、人生感悟、历史故事等。

通过背诵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风采和智慧,同时也能够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背诵古诗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也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背诵这些古诗,老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背后的典故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些古诗的内涵。

希望学生们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诗歌的美丽和力量,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更多的文化底蕴。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陆游
陆游 (1125一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 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 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 作作品最多的,其作品 多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 抱负和炽热的爱国热情, 同时鞭挞投降派,同情 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强。
你不要因农家的腊酒浑浊而笑话他们,
他们是用丰足的菜肴款待你,没有把你 当成外人。 山岭重叠,溪水弯曲,远望好像前面已 经没有路了,

莫哭 yí



腊肉
hú n

疑问

浑浊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山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 都有很高造诣,做作品大都挥洒 自如,明快豪放,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 。他以诗为词,扩展了 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 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后两句悟出了什么道理?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不要被局部迷惑。 2.蕴含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深刻道理。
测一测: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诗人陶 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 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 舍的感情。
佳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既 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 光无限, 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 会生出许多希望。
对 偶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0课 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0课 古诗两首

(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背诵这首古诗。

(重点)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难点)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被称为“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古人送别的方式:第一是设宴饮酒;第二是唱歌、赋诗;第三是折柳送别。

由于“柳”“留”谐音,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鹤 孟 唯 陵 hèmènɡwéi línɡ自由朗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遇到不懂的字或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释。

说一说这首古诗描绘了什么场景?描绘了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场景。

结构:上下组词:孟子 姓孟造句: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姓孟的新同学。

音序:M 部首:皿书写指导:“皿”略扁,底部托住上面。

孟mènɡ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氵”略呈弧形,右部第二横稍长。

结构:左右组词:浩大 浩荡造句:如此浩大的工程,他们只用了一年就完工了。

音序:H 部首:氵浩hào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攵”中的捺为斜捺。

结构:左右组词:丘陵 陵墓造句:考古队发现了一座帝王陵墓。

音序:L 部首:阝陵línɡ孟浩然(mènɡ mèn) 唯一(wéi wēi )广陵(línɡ lín) 告辞 (cí chí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的老朋友孟浩然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老朋友。

】【辞:告辞,辞别。

四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完美版)

四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完美版)
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 青山。
理解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意思是: 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湖 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 静的像一面平滑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在皓月银辉直下,洞庭山愈显青 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远 远望去,如同一个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 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白银盘里一青螺
再用一个比喻,将湖中的君山比 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 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 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 美誉。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 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 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 队向游人讨食,为峨眉一大特色。它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 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峨眉山月歌
我仿佛看到诗人坐在船舱里,看着江 中的月亮,唉声叹气。
发散思维,看着上文你想到些什么?
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想一想
• 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练一练 1、《望洞庭》和《峨眉 山月歌》都是描写 _________(A、夏天的景 色的;B、春天景色的; C、秋天景色的)。 2、《望洞庭》通过丰富 的_________和形象的 _________将月夜的洞庭 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 作者行船时思念 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由两首宋诗构成,一首是苏轼《题西林壁》,一首是陆游《游山西村》。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zhòng(重量、重担)只:zhǐ(只有、只好)zhī(船只、一只鸡)【反义词】远──近高──低真──假暗──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句子赏析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题西林壁》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完整

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完整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客渭 舍城 青朝 青雨 柳浥 色轻 新尘 。,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清晨一场如 酥小雨,湿润了路上 的尘埃,旅店旁的棵 棵绿柳,被雨水冲洗 得翠色欲滴。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
地点 、时间 和环境气氛。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写“送”别场面。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关切与祝 福。 2、诗中有写景和叙事。 3、都没有直接抒情,寓情于景 。
不同点: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 写景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
2、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 体含义不同。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进 无一 故杯 人酒 。,
·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请再喝尽这 杯醇香的美酒吧,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 之后,就再也没有 一个交情深厚的老 友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 样的酒?你感受到了什么?
(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
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 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能说些什么?发挥 你们的想象同学间交流。
➢ 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 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 想象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 或看到过送行的场面?
同学们说的不错,这就是情, 诗中表现的是一种朋友这间的 情。生活中,还有父子情、母 女情、师生情、同学情……情 充满整个世界,人间处处都有 情。让我们带着朋友间依依惜 别的感情来朗诵这首诗好吗?


落 日 故 人 情
云 游 子 意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元二】
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
出使。

【安西】
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
早晨下的雨。

【浥】
湿。

【客舍】
旅店。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古诗两首》释句导读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时:两课时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3)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情,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6)背诵优秀诗文50篇。

2、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耐人寻味。

《游山西村》中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3、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把古诗读正确,背诵古诗对学生来说没任何难度,理解诗意,体会道理,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有难度,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学习目标:1、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通过课前充分的预习,课堂中通过指名读诗的方式落实,认识3个生字。

通过课堂中分析认识字形、指导书写、默写等,正确读写“莫、腊、浑”等词语。

2、通过课堂中的师范读、指名朗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在品味诗句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学习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评价任务:任务一:学生能正确地读准字音,正确默写生字词。

任务二: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读出诗人的心境,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三: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从中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背诵古诗,引入课文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江西庐山),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

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

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环节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自由读诗三遍,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到字正腔圆。

(落实目标1)2、指名读诗、正音。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1)感知到庐山之美,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

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

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

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重点评价朗读是否正确、通顺(评价目标一、二)重点评价诗意表达的是否完整、通顺,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准确。

(评价目标三)环节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

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

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

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

((落实目标2)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朗读做到字正腔圆、停顿得当。

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道理(评价目标三)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环节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

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

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

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

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

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

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

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

换词朗读:不识x x真面目,只缘身在x x 中。

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

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引领反复吟唱。

(落实目标3)重点看学生换词是否恰当。

(评价目标三)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导入介绍诗人1、上一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环节二初读诗文,指导写字1、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

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读。

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

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3、学习"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你有什么需要给其他同学提醒的?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其他同学书空,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重点评价朗读是否正确、通顺生字书写要正确、美观(评价目标一)环节三学习前两句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课文,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

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

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相互说。

(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2)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重点评价诗意表达的是否完整、通顺,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准确。

(评价目标三)环节四学习后两句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

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

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

(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

(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

重点评价诗意表达的是否完整、通顺,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准确。

(评价目标三)环节五朗读悟情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他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背诵不但要正确、还要熟练。

(评价目标二)板书设计:情意真、游山西村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教后反思:作业设计:1.《游山西村》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一句是:————,——————。

2.《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代诗人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

3.俗话说:“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4、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