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九年级全一册1-3《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教师版-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全一册:1.3 物质的溶解性 学案(含答案)

教师版-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全一册:1.3 物质的溶解性  学案(含答案)

1.3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1.知道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涵义;2.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4.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知识;5.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学习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学习难点】1.认识溶解度曲线。

2.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物质溶解度问题。

【学习过程】一、溶解度新知学习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在_一定温度_下,某固体物质在__100g溶剂(通常为水)__里达到__饱和_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1)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__水_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四要素:①条件__一定温度__;②标准__100g溶剂__;③状态__饱和___;④单位__克__。

2.固体溶解度的涵义:(1)讨论: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的涵义。

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

此时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__31.6_g,溶剂质量__100__g,溶液质量__131.6_g,该溶液为___饱和 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氯化钾在30℃时的溶解度是37g,则此温度下配制得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三者间的质量比为____37:100:137___。

二、溶解度曲线1.阅读课本查找:20℃时,NaCl的溶解度35 g;60℃时,KNO的溶解度110 g。

32.什么叫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__溶解度__,横坐标表示_温度__,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成不同物质随_温度__变化的曲线。

3.仔细观察课本图片,我们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1)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___温度__下的溶解度;(2)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__温度__的溶解度;(3)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___相同___;(4)物质的溶解度受__温度_变化影响的大小。

4.溶解度曲线的涵义:(1)三线:;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增大_。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1.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第一课时)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1.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第一课时)
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试管中分别盛有少量蔗糖、粉笔末,其中分别加入少量水,用力震荡后观察。
得到的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混合物,因为它们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它们从外观上看是否相同?(前支试管中的混合物是澄清透明的,后支试管中是浑浊的)为什么固体蔗糖看不见了呢?(因为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分子、离子是一些粒子,所以我们看不见了)
C.洁净的空气是溶液,其中氮气是溶剂
D.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将糖水和盐水混合在一起,既有盐又有糖,就不是溶液了
7.乳浊液和溶液之间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一种物质 B.都是混合物 C.都澄清透明 D.都均一稳定
8.一杯很甜的糖水加水后降低甜度,其中不变的是( )。
A.溶液质量 B.溶质质量 C.溶剂质量 D.都不变
上述实验中,都是固体物质作为溶质,那么溶质是否一定是固体呢?
[讲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在溶液中,一般把液态物质当作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这两份溶液里,都是水作溶剂,食盐、蔗糖两种固体作溶质;如果两种液体相互溶解,常用量多的一种作溶剂;如果有水,不论水的量的多少,水都作溶剂,另一种物质作溶质。通常不指名溶剂的溶液都是水溶液。读溶液的名称时溶质在前,溶剂在后,蔗糖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叫“蔗糖的水溶液”。
[练习]酒精溶于水,溶质是,溶剂是,读作:
碘溶于酒精,溶质是,溶剂是,读作:
[讲授]水和植物油混合后,用力振荡得到乳状混浊的液体,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经过静置,植物油逐渐浮起来,又分成上下两层。再加入洗涤剂之后,形成的乳浊液可以比较稳定的存在,液体不再分为两层。洗涤剂的这种乳化功能可以使植物油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因此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洗涤剂洗掉。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学案分析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学案分析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学案分析鲁教版一、教材《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

本节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溶解度”部分介绍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和温度的关系说明了物质在一定溶剂和温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回执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检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最后,简单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有关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学情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认识溶液。

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本节学习中所需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为增加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大;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鲁教版(五四)化学九年级1.3.1《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五四)化学九年级1.3.1《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一、教学目的1.掌握好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可以理解其含义。

2.知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掌握好温度和压强如何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三、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1、投影片2、实验及相关器材六、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新课引入】在工农业消费中,人们有时候需要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溶液,有时候需要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的溶液。

如医用生理盐水用的是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水溶液。

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一〕实验探究1-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实验步骤:1、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参加10mL水并振荡参加10mL酒精并振荡氯化钠聆听、考虑学生实验。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

通过新课的引入,以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

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时机,不仅激发了旺盛的求知欲望,又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才能,弥补了老师演示实验一些细微现象不易被全体同学观察的缺陷。

培养准确描绘实验现象的才碘实验结论:2、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思路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当降低温度时,其最大溶解量会。

【讨论】要比拟物质的溶解才能的大小,必须有一个定量的标准,就比方间隔有长度的标准,气温有温度的标准一样。

你知道物质的溶解才能用什么作标准吗?〔二〕固体的溶解度【讲解】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理解定义中的注意点:学生考虑。

答复:溶剂种类和溶质种类对物质的溶解性有影响。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1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1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38 169 202 246
氢氧化

0.185
0.176
0.165 0.153 0.14.094
0.085
0.077
蔗糖 179.2 190.5 203.9 219.5 238.1 260.4 287.3 320.4 362.1 415.7 487.2
溶质
溶剂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
质的溶解性。
1、探究溶质种类、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氯化钠 碘
温度 室温 室温
加入10mL水并振荡 加入10mL酒精并振荡
氯化钠易溶解在水中
氯化钠难溶于酒精
碘难溶于水中
碘易溶于酒精
比较氯化钠、碘在10mL水中的溶解情况,可以发现: 同一温度下,不同的物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的不同
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克
某物质在20℃时的溶 解度为31.6克,其含义 是_______
注意:对于固体物质来说改变溶剂的量不会改变溶解度
溶解度
打开可口可乐的瓶塞后发现有气泡逸出,为什么? 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又是为什么?
溶解度
(二)气体的溶解度
表示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 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鲁教版(五四制) 化学 九年级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一单元 溶液
“眼下橘子陆续上市,可是朋友们吃橘子的时候 要小心了,特别是带孩子玩气球的时候,千万别 让气球碰到橘子汁,因为气球遇橘子汁会爆炸。”
——朋友圈温馨提醒。
01 溶解度
溶解度

1.3物质的溶解性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1.3物质的溶解性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4)若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用___蒸__发__结__晶____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 提纯乙。 (5)将t3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到t2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由 大到小的顺序是___乙__>_甲__>_丙____。
【借题发挥】 (6)t2 ℃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___降__低____(填“升高”或“降低”)温度 的方法;t2 ℃时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___升__高____(填“升高”或“降低”) 温度的方法。 (7)t2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到t1 ℃时,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顺序 为___乙__>_甲__>_丙____。 (8)t3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到t1 ℃时, 析出晶体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甲__>_乙__>_丙____。
【导·思】 (1)“固态物质溶于水时,搅拌可增加溶质的溶解度”,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不正确。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搅拌只是加快了溶质的溶解 速率,并不能改变其溶解度的大小。 (2)“溶质溶于水时,溶质的溶解度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不正确。由溶解度的概念可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因此,增 大溶剂的量,溶解在其中的溶质的质量会增加,但溶解度不会增大。
【方法点拨】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内容
表示意义
举例(以图为例)
如A点、B点表示物质N、
曲线上 表示物质在对应
的点 温度时的溶解度 M在T1 ℃时的溶解度分别
为 a g和b g

表示两物质在某
两曲线 温度时的溶解度 如C点表示M、N在T2 ℃时
交点
的溶解度相等,均为c g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1.3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1.3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一、探究活动:
1、问题: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受哪些因素影响?
(1)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
(2) 当温度改变时,溶质溶解的量又将怎样变化?
(3) 不同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的量是否相同?
2、实验探究:
(1) 为了方便,请尽量用小烧杯完成实验,如完不成的实验,再用试管。

(2) 在探究温度和水的量的影响时,选择KNO3进行实验,现象比较明显。

(每包KNO3的质量是2g),
(3) 实验时,先取其中一包(每包药品约2g)加入烧杯中,如果需要再加入第二包。

你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
设计实验方案(请填写):在和保持不变的条件
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二、活动天地:
根据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画出其溶解度曲线。

根据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画出其溶解度曲线。

根据食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在课本P42画出其溶解度曲线。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1.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溶解度)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1.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溶解度)优秀教学案例
2.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固体溶解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过程,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3.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溶解度?”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展开做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溶解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通过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3.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溶剂性质和溶质性质,并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讲解。
4.运用图表、案例等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多元化教学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2.利用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
3.设计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学以致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继续探索化学知识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组织小组实验,让学生共同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开展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溶液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共2课时)第1课时自学-诊断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2.初步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会对比试验;3. 学会观察生活中,有关物质溶解性的现象,明确各物质溶解性规律。

二、问题导学:1.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外在因素是:温度,大部分物质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不变,只有极少数物质如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其含义为:在20℃时,100g水中能最多溶解36g食盐,20℃时在50g 水中加入20g食盐,求所得溶液质量是70g ,其溶质质量分数是28.57%。

三、学情诊断:【诊断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溶液的溶解度是36g B.在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gC.氯化钠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大 D.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答案】B【诊断2】用“>”“<”“=”填空:(1)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 100mL(2)5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 2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3)20℃时40g氯化钠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溶液的质量 140g。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4)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则20℃时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1.6%。

【答案】(1)<(2)<(3)<(4)<第1课时问题-探究四、探究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五、问题记录:六、论证演练:第1课时觉悟-发展七、水平过关:1.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

在60℃时,将60gKNO3投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54.5% B.37.5% C.52.4% D.47.5%【答案】C【解析】由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知此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55gKNO3固体,所以形成的是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55g105g×100%=52.4%故选C。

2.在一个南瓜上挖一个大孔,向其中注入饱和的硫酸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将硫酸钠溶液倒出,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硫酸钠,这说明()A. 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B.倒出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C. 硫酸钠的溶解度增加D. 硫酸钠的溶解度减小【答案】B【解析】A、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能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B、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能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C、溶质和溶剂确定,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温度不变,溶解度也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D、溶质和溶剂确定,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温度不变,溶解度也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3.把25℃时某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假设溶剂未应温度升高而蒸发),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溶液质量不变B.溶质的质量不变C.仍然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D.已经变成了不饱和溶液【答案】C【解析】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把25℃时某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溶液由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溶液的质量不变.故选C.4.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不发生变化的是()A. 硝酸钾的溶解度B.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C. 溶液中的溶剂质量D.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答案】B【解析】A、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一定减小,故A不符合题意;B、降温时,饱和溶液硝酸钾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而硝酸钾晶体中不含结晶水,因此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故B符合题意;C、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随硝酸钾溶解度的减小而析出硝酸钾晶体,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故C不符合题意;D、由于降温而使溶液中的溶质硝酸钾结晶析出,因此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某同学取四份50克的水,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KNO3固体配制成t℃时的溶液,)试判断从第步操作开始所配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2)根据以上数据,计算t℃时K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3;(2)52.4%【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解析】(1)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的溶液则为饱和溶液,据此分析表中数据,判断达到饱和溶液的实验步骤;(2)根据记录数据分析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计算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解答:解:(1)由记录数据,加入40g硝酸钾溶液质量90g,说明硝酸钾全部溶解;加入50g硝酸钾溶液质量100g,硝酸钾全部溶解;加入60g硝酸钾溶液质量105g,说明此时硝酸钾未溶解完,溶液已饱和;故答案为:3;(2)溶液饱和时,50g水中溶解硝酸钾质量=105g-50g=55g,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55g105g×100%=52.4%故答案:t℃时K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52.4%.【点睛】利用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分析记录数据,可判断每次实验中溶质的溶解情况.第2课时自学-诊断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4.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5. 了解分离固体物质的方法-结晶;6.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溶解、结晶等现象并初步解释其原因3.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还可以看出,不同物质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4.图为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根据该图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此外由该图你还能获得的信息有:(1) 在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和氯化钠的相同。

(2)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5.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泡冒出;我们喝了汽水常常会打嗝。

温度,压强6.如图,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

(1)现加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的沉浮情况有何变化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

【答案】(1)不变;将氯化钠晶体投入水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溶液密度不变,小球所受浮力不变.(2)升高温度后加入氯化钠晶体,使溶液密度增大【解析】(1)温度不变,向饱和食盐溶液中加食盐晶体,食盐不能继续溶解,溶液质量不变密度也不变,浮力不变,不球在液面沉浮情况不发生变化.故答:不变;将氯化钠晶体投入水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溶液密度不变,小球所受浮力不变.(2)使小球上浮,可以通过使溶液密度增大的方法实现.使溶液密度增大即通过溶解更多溶质增加溶液质量.而溶液为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溶液,此时不能继续溶解食盐,可以升温增加食盐溶解度使食盐继续溶解,也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来增加溶液质量.故答:升高温度后加入氯化钠晶体,使溶液密度增大;(可能的答案还有:①可加入如硝酸钾等(不反应的其他晶体)晶体;②可加入如硝酸银等(反应但使溶液质量和密度增大)晶体;③可加入密度比饱和食盐水大的其他可与食盐水混溶的溶液.)三、学情诊断:【诊断3】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B.t 1℃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b中混有少量的a,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bD.a和b的饱和溶液都可以通过升高温度变成不饱和溶液【答案】A【解析】A、由于没有说明温度,故A错误;B、根据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正确;C、由于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而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因此可以采取蒸发结晶的来提纯混有少量a的b,故C正确;D、由于a和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都可以通过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故选A.【诊断4】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t1℃时A、B、C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___;(3)t2℃时将15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降低温度至t1℃时,将A的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是___,在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答案】(1)C>B>A;(2)B;(3)饱和;过滤;引流.【解析】(1)t1℃时A、B、C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2)由图可知: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最小的是B,受温度影响最小;(3)t2℃时A 的溶解度是2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的A,所以将15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最多溶解12.5g,不能全部溶解,故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1℃时,将A的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可进行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答案为:(1)C>B>A;(2)B;(3)饱和;过滤;引流.第2课时问题-探究四、探究重点:认识溶解度曲线五、问题记录:六、论证演练:第2课时 觉悟-发展七、水平过关:6.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将t 2℃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 1℃。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两溶液仍饱和B.甲溶液仍饱和C.溶质质量分数:甲>乙D.溶液质量:甲 = 乙【答案】BC【解析】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t2℃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析出晶体,甲溶液仍饱和,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变为不饱和溶液,将t2℃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解度增大,无晶体析出,乙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 错,B 对;由于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降温时无晶体析出,降温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从t 2℃降到t 1℃,甲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是t1℃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C 正确;溶液质量甲>乙,D 错误. 该题为多选题,故选BC .7.右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 与c 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 点。

据图回答:⑴P 点的含义是 。

⑵t 2℃时30g a 物质加入到50g 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 溶液吗?(填写“能”或“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