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导论 世界文化史

合集下载

世界文明史导论

世界文明史导论



分子逐渐冲破“华夷之辨”的思想禁锢,从“技艺”、“制 度”、“观念”三个层次的学习上层层推进,最终认同了西 方的资本主义“文明”。近代中国的“文明”概念完全是借 鉴西方的语境而来。 在19世纪后期的西方,随着考古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 缘起与确立,开始将“文明”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一种重要领域,这也导致了对“文明”的解读产生了许多内 涵相重叠的定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使学术界对“进化” 的观念十分感兴趣,它影响了斯宾塞和美国人类学家路易 斯· 摩尔根等人。他们都认为世界各地区的社会可以按照一个 发展的标准分列在从最低级的野蛮状态到最高级的“文明” 形态序列,并依次划分出“先进的”(“文明的

2、西欧封建化
土地占有的采邑化,自由农民的农奴化,封建主内部关系的 等级化。 查理· 马特的改革,从终身占有到世袭。马尔克公社农民的破 产与沦为农奴。 加洛林帝国的君主查理曼(768-814)的战争对封建化的促 进。 843年,凡尔登条约,帝国瓦解。外敌入侵,内部动荡,封 建化完成。
世界文明史
导 论


一、何谓“文明”
“文明”是世界史、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国际政治学 等许多领域的核心词,也常常在日常用语中出现,其含义众 说纷纭,各取所需,莫衷一是。 从词源学和语义学的角度来追溯,“文明”术语在不同的时 期和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金文中,“文”最初的两个基本含义“文字”和 “纹身”,含有引伸义“修饰”的之意。“文”也特指色彩 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条理、秩序。“明”在古汉语中,有明 亮,彰明的含义。


兰教文明圈、以中国为核心的儒教文明圈,还有佛教文明圈。 这样的划分其实并不那么精确,但或多或少地等够显示个主 要地区的文明特征。 数千年来,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现象林林 种种,千差万别,但各种文明形态都经历了各自的流变兴衰、 新旧交替的历史过程。在近代以前,尽管由于山海阻隔、信 仰歧异、习惯差别的限制与阻碍,各主要文明形态之间大体 处于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到了16世纪,随着西方社会现 代化进程的启动、海道大通和“西力东渐”浪潮的开启,海 道大通和“西力东渐”浪潮的开启,各文明圈之间的碰撞与 交流

世界文明史:导论

世界文明史:导论
6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 的重建》一书中提出:“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 文明史中包括着文化史。” 美国学者克拉克洪提出文明出现的三个表现:
●(1)存在一系列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永久性城 镇、集镇或城市; ● (2)已发明、使用文字; ● (3)已有纪念性的公共建筑和进行礼仪庆典活动 的中心场所。
12
1 、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准, 将人类文明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 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就是我 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马克垚认为:史学研究必须要区分不同的 文明,划分不同类型的文明,明确文明在发展 过程中的阶段性。他在《世界文明史》中,把 世界文明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从横向角度又可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 神文明。
(1)认为“文明”与“文化”可以作为涵义 相近或等同的两个概念。在西方,许多人通常 把“文明”与“文化”视为对偶词或同源对似 词。 (2)认为“文明”与“文化”可以按物质和 精神两个方面来区分,前者是物质进步的产物, 后者则与精神领域的遗产相联系。 (3)认为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或者说文明是文化的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也 有的把它看作是文化的没落阶段。
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
---(美)塞缪尔•亨廷顿
世界文明史
导 论
1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 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马克垚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 明演进的历史。 ---刘宗绪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 合、创新的过程。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 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胡锦涛
11

历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第一章导论一、历史人类学的定义:定义一:历史人类学即人类学的“历史”,也就是将文化概念放到过程中去考察,也可以说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历史。

定义二:历史人类学还是历史学与人类学碰撞并相结合产生的,也就是历史学家采用人类学家的研究方法、视觉、思路来考察历史现象。

自身观点:是一种方法论,即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问题。

二、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化文化相对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

每个民族的文化时常会有象征该民族文化中最主要特征的“文化核心”。

三、方法的指导: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材料较少是文字的,而常常是一些形象的实物和口头材料,因此,历史学可从人类学那里学到这类非文字材料的收集、分析、解释的宝贵经验。

比方说,民族志学对于巫术的历史研究有无比的价值,使历史学者可以探讨赋予巫术审判生命力的那些社会、政治、性和心理学上的问题,或者探讨工艺技术或阅读书写能力有限的社会的魔术信仰和宗教习俗的融合。

同样的,人类学的各种看法,有助于了解和区分近代早期诸社会的宗教激情和分隔有助于区别平民和高尚阶级的文化差异——时空、闲暇、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差异。

四、人类学的历史化:人类学是未下苦工的历史学,而历史学则是不用头脑的人类学。

”“所谓人类学家下苦功不够,是说对史料的搜集和分析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以建构理论为兴趣,史料成为理论的附庸。

这种态度早已为中国人类学家所抛弃。

而当人类学家尝试了解各种不同的社会过程的时候,他们就必须去了解,各种社会体系、社会制度、社会角色、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关系互动,如何在一段悠长的时间中实际运作;而这样做,又要求人类学家考虑到真实的时间流逝,考虑所谓“历史”,以增加学术的深度。

五、历史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在人类学与历史学的互动整合中,历史人类学仍然坚持人类学的原则。

四原则:1)它主要是从事跨民族,或者说跨文化的研究;2)它经常是从事共时态的社会研究;3)它的立场、观点一贯坚持相对主义;4)它的研究思路立足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全方位的整合性分析。

西方文化概论 第一讲: 关于文化、西方文化及其他

西方文化概论 第一讲: 关于文化、西方文化及其他
西方文化概论
主 讲:孟 节 省
第一讲 关于文化、西方文化及其他
这一讲属于导论,我们的课叫“西方文化概论”,导论主 要围绕文化、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概论展开。主要讲以下几个 问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西方文化? 二、什么是文化? 三、什么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其精神。 四、学习西方文化的有关问题。
几十年前,有人讲了一个笑话,说的是国际联盟曾以 “大象”为题,悬赏征文。英国人做的事《英国治下的非 洲的猎象事业》;法国人作的是《象的恋爱论》;意大利 人马上就哼了《象啊,象啊„„》的诗歌;德国人提笔就 写思辨性很强的《关于象之研究》;苏联人写的是《俄罗 斯之象—世界之最》;中国人写的是《象群的“伦理纲 常”》;美国人写的是《“象”与“驴”之战》(“象” 为共和党象征,“驴”为民主党象征);波兰人则写了一 篇政论——《波兰的主权与象之关系》。 这则笑话维妙维肖地表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国 民性格、精神风貌、思维习惯、生活情趣和他们当时在世 界中的地位,这就是文化。
二、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词源学解释
从词源学上看,“文化”一词含有人类劳动、 改造、加工、区别于自然并驾驭自然的意义。这 个词汇来自拉丁文,本意指耕种、加工、照料、 栽培。今天,人们一般是在人的文化水平、教育 程度、思想修养的意义上运用它。
在中国文字中,“文”是相对于“野”而言的。所谓 “野”,就是未经文明之风吹拂的原始状态。这种状态可 以理解为没文化,也可以理解为野蛮、粗鲁、冲动、无理 性等行为和心理。“文”在中国文字里面,本意为“纹”, 即纹路、纹理、花纹等,强调的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人为 地加工和处理。“化”即“华”,做动词用,即“美化” 的意思。《易传》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就是这个意思。“文化”二字连用,引申到 社会领域,则是教化之意。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说 苑·指武篇》:“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 加诛。”后来,五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写到: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从这两个最古老的用 法上看,中国最早的“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 意思。

中国的文化史-绪论

中国的文化史-绪论
第八章 取则天象:科技文化的生克消长 第九章 制礼作乐:礼乐制度的形成与文化内涵
• 中国古代学术进展 第十章 学在官府:史官文化与史学传统 第十一章 内圣外王:道身通一的先秦儒学 第十二章 庄周化蝶:存心化物的道家思想 第十三章 阴阳五行:帝国政治与经学建构 第十四章 有无之辨:玄学的兴盛及其论争 第十五章 万川之月:佛的澄明与禅心禅境 第十六章 民胞物与:理学与中国古典学术的终结 中国古代宗教艺术
• 第二十一章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和演变 第二十二章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 第二十三章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 第二十四章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第 二十五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第二 十六章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沿革
第二十七章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第二十八章 中国古代的神道观念和主要宗教第 二十九章 中国古代民间神鬼信仰 第三十章 中国古代的禁忌习俗 第 三十一章 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
第三节 游动的时代
第分四节 百家争鸣
第四章 帝国建构与文化整合
第一节大一统的历史观念 第二节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第三节 思想权威的确立 第四节 海纳百川
• 中古——开放融合时代的文化繁荣
第五章 中古的社会与文化
• 第一节 门阀社会 第二节 士族风流
• 第三节 科举制和门阀社会的逐步解体
• 第四节 盛唐气象与中唐后的变局
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4.心态文化层: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及其物化形
态的著作和艺术品。教材中编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教育、文学、 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就属于这一文化层面。
文化的一般特征 :
பைடு நூலகம்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
• 上古——构筑中华文化

剑桥古代史 第一卷 第一分册,导论与史前史

剑桥古代史 第一卷 第一分册,导论与史前史
剑桥古代史.第一卷.第一分册,导论 与史前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史前史
史前史
铜石
起源
时期
内容
欧洲
导论
古代史
世界
人类 时代
爱琴海地区
新石器时 代
埃及
西亚
地图
地理
文化
内容摘要
《剑桥古代史》初版于20世纪前期,自70年代开始由英语世界及法国、德国等国的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长达 30年的重写,由原来的12卷扩展至14卷19册。新版《剑桥古代史》将初版中公元3世纪的古代史下限推到公元7世 纪左右,大量增加关于古代埃及、西亚文明与早期希腊历史,以及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在古代文明的起 源、古代经济的一般特征、古典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关系、古代世界的转变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书为第一卷第一分册,包括导论与史前史。本书从地球开始形成讲起,叙述了生命的起源、人类的产生和进化 以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人类的发展。作者分别是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 学、年代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从多角度生动介绍了早期人类发展的历史。本册《导论与史前史》是全套《剑桥 古代史》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在内容安排上只能服从全书的格局,即限于地中海及周边地区,而不涉及东亚、 南亚、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及南、北美洲。这对于想了解整个世界史前史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个缺憾。
精彩摘录
这是《剑桥古代史.第一卷.第一分册,导论与史前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与农夫
第六节农夫与 陶工

世界文化史重要名解

世界文化史重要名解

填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1 苏美尔三大贡献:车轮、历法、文字。

2 人类进化阶段划分——四阶段划分法: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三阶段划分法(理查德-利基):南方古猿、直立人(爪哇人、海德堡人、北京人)、智人(山顶洞人,德国尼安德特人,法国克罗马农人)。

3 1871年,爱德华-泰勒对文化提出定义。

4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人类是史前时代。

5 考古学家根据古人类生产工具的研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最久。

6 书中对人类进化阶段的划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能人)。

7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使用火。

8 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是血缘家族。

9 旧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原始宗教,图腾。

10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创作出最初的艺术作品,最杰出的代表是洞穴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壁画;法国拉斯哥石窟,复活节岛上的石像,耶利哥城遗址。

11 磨光石器的流行和陶器的广泛使用,是新时期时代的主要标志。

12 瓦巴那基人的“玉米传说”。

13 最初的文字就是结绳记事和刻痕记事。

秘鲁印加人最发达,魁普,意思是结子。

14 最早的文字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

15 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16 拉尔夫、伯恩斯认为,文字和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诞生。

17 目前中国上古和中古的分界线是:亲皇朝为界。

欧洲历史的分期: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界(上古和中古)。

世界古代文化史的上下限:上限是最早文字的出现,下限为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18 上古文化中,人类取得主要文化成就之一:轴心时代。

由雅思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

19 人类最早文明的产生之地:西亚的两个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苏美尔文明)——“河间之地”。

20 入侵的阿卡德帝国寿命不长,被其他人打败后,苏美尔人的城邦国家一个个复苏,最强大的是乌尔城邦,建立者乌尔纳木颁布了现今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

28214世界文化史

28214世界文化史

28214 世界文化史江苏教育学院编(高纲0853)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二、《世界文化史》是中学历史老师进修高师本科或自考本科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世界文化史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课程,它涵盖了哲学史、伦理史、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它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化的起源、发展、衰落和成就。

阐明各种文化的传播、交流、冲突和融合的历史。

按东西方两大文化系统讲述古代文化、中世纪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从欧洲文化、美洲文化、东方文化的相互比较中发掘各大文化圈内的文明特点。

论述各种文明的特质、评述各大文化的优劣长短。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自考学员对世界文化史所涉及的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宗教史的几大层面是否有一个清晰、简略的发展史线索,要求学员对该课程的跨科学的综合研究性质有明确的认识,要注意各学科间的渗透。

要加强知识的多面性、思维能力多方面的锻炼。

要使学员在各学科领域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其目的是使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受到历史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的哺育、滋养和艺术修养的锻炼。

这是当前教育改革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上述目的。

考试的能级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识记能级要求:背诵记忆性的知识,如概念、填空或名词解释等。

理解能级要求分三个层面:A、综述(展开材料分析,立足自己的见解),B简要阐释(把教材的观点说清楚、无须展开)。

C把握要点(把书中所列小标题罗例即可)。

应用能级要求:联系社会、历史现实加以分析,应用性强。

学员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根据考纲要求,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

第一章导论(一)目的要求通过导言的学习,了解世界文化史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核心概念、步及范围、基本宗旨和研究状况。

掌握基本理论问题,对本学科有概括的了解,认识学习世界文化史的重要意义。

(二)考试内容1.“文化”界说(识记)2.世界文化史纲要(B)3.主要的文化史著作(识记)4.世界文化史的分期(B)5.学习文化史的目的和方法(B)第二章文化的起源(一)目的要求该章叙述文化的起源,语言文字的起源,艺术的起源,宗教的起源和科学的萌芽五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历史与历史学 二、文化与文明 三、文化体系的构成 四、世界是什么? 五、“西方”与“东方” 六、世界文化体系的划分 七、世界文化史的分期
一、历史与历史学
什么是历史? 什么是历史学? 历史学是不是科学?
1、历史:
悠悠岁月之如烟往事。
2、历史学:往事的追溯
◎ 认识过程的哲学原则 两种认识及其相互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形而下层面的认识与形而上层面的认识。
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提高
“功夫在诗外”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为方便教学,请同学们加入我们班的qq群 295774721,申请加入时请注明自己的学号和姓 名。 加入群之后,修改备注名为:学号-姓名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课堂演讲+学期作业(综述):50%
期末考试:闭卷50%
Ⅱ、基本的范畴与问题
三、文化体系的构成
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结构就是说它具有体系性与整体性。 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不能取代全 体,而且部分之合也不等于全体,体系是独立的,自足的,同时 又是区分于其他体系的,这是体系研究的基本原则。
文化体系的构成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五个方面: 1、各国与各民族人民的衣、食、往、行等社会生活及其风俗习惯。 2、社会生产类型,指文化类型的主要生产方式,如畜牧生产、渔猎生 产、农业生产或是工业生产等,在人类历史上,古代文化一般是从农畜 业为主的生产形态开始,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由于社会生产类型在文化 发展中地位重要,所以一般直接称为工业文化、农业文化、渔猎文化 等。 3、国家政治机制,包括国家政体与国体,国家法律制度,政府机构 等。 4、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 5、文化的精神取向,主要就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化逻辑与民族 精神,道德评价等。它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价值判断与精神取向。
本课程的训练内容:
课堂:演讲+讨论 课外:阅读+写作 课堂演讲:每个同学都要参与; 1、尽快选题; 2、准备演讲材料,提前至少一周,发到 我的电子邮箱:liangjianguo2008@ ; 3、课堂演讲,5到10分钟。
课外阅读与写作:
选择一个问题,写一篇研究综述,作为期末作业。 1、尽早提交所选问题,通过email告诉我; 2、5月31号之前提交期末作业。 3、最好提前提交,以便反馈修改。
◎ 吉萨的金字塔与底比斯的神庙 构成古代埃及历史的缩影 从古王国时期法老的统治 到新王国时期僧侣势力的膨胀。
◎ 紫禁城 构成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缩影
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以及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隔绝状态。
◎ 传统民居的四合院 贵贱尊卑的社会现象; 封闭倾向。
◎“911”飞机学运用 貌似零乱的历史现象即史料与史实,属形而下层面的感性认识。 内在的联系与客观的规律,属形而上层面的理性认识。
◎ 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和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 史料和史实,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问题和观点, 实现认识的升华。 史料的考证和史实的罗列,只是形而下和感性层面的初步认识。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相关联但又有各自意义与用法的概念。 第一,二者所指范围有相对差异,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二 者又产生了意义上的相对不同。 从基本的意义上,文明指人类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历 史形态。这一形态是历史的累积,表明人类脱离原始社会与野蛮 生活,因此它具有历史类型学的意义。 中国《易经》中说“天下文明”,指的是人类从蒙昧转向智 慧与知识的历史过程,也可以说与这一意义基本相符。

文明包括了文化的基本构成,所有的文化全都是文明的历史 形态,文明在所处的时代就是一定的文化实践。与文明概念相比, 文化的概念更注重现实的实践性质,文化是文明形态的实践方式。 一般来说,文化是具体的、感性的、实践行为;而文明是概 括的、总体的构成;这只是相对的区分,不是一个绝对标尺。我 们说“西方文明”时指由于西方历史文化所形成的这个传统,这 个文化形态。而说到“西方文化”时,则主要是指西方文化的类 型特点,也包括文化当前的与历史的实践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文明”一词有另外的用法,如“举止文 明”,“文明卫生”等,而且还有一些时代所留下了词汇,如 “文明戏”,“文明棍”等,与我们所使用的“文明”一词不同, 不属于研究的范围了。
本课程的教学计划
第9 讲 第10讲 第11讲 第12讲 第13讲 第14讲 第15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欧洲的启蒙运动 拉丁美洲文明 美国文化 日本文化 朝韩文化 非洲文化
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 西方文化史 西方文化史论 西方文化史 外国文化史 董小川 高等教育出版社 裔昭印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 陈佛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庄锡昌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福进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徐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孟昭毅、曾艳兵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从点、线、面到立体 空间,从局部地区到 全球、宇宙。 “地球村” “宇宙村” “蛮夷” →“外星人”
五、“西方”与“东方”
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六国表》中说过: 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 司马迁所说的“西方”与“东方”与我们现在所说东西方并 不相同,但是他对文化和空间的感受与思考,以及其中充溢 着的哲理,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参考意义。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 世界历史从“东方”到“西方”,因为欧洲绝对是历史 的终点,亚洲是起点。世界的历史只有一个东方καþšζχην (“东方”这个名词的本身是一个完全相对的东西);因为 地球是圆的,历史并不围绕它转动,相反地,历史是有一个 决定的“东方”,就是亚细亚。 ——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 出版社,1999年,110-111页。
四、世界是什么?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从古到今,不断扩大,对世界 文化史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随着考古、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以及交通与科技的 发展,人们逐步认识着世界。
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可以说是一 部早期的世界史,写的主要是希腊及爱琴海地区。 中国司马迁的《史记》,把世界叫“天下”,主要 写的是当时以中原为中心的世界。 唐 周昉 蛮夷执贡图
本课程的参考文献:
赵林著:《西方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方汉文著:《西方文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徐善伟等著:《蓝色诱惑:爱琴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芬利主编:《希腊的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孙道天著:《古希腊历史遗产》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杨俊明等著:《古罗马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刘洪一著:《犹太文化要义》商务印书馆2004年。 张倩红著:《犹太人·犹太精神》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雷立柏著:《古希腊罗马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阿尔伯特·甘霖著:《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
第二,虽然“文明”与“文化”有概念的差异,但是,二者 之间的互相联系与互相重合的部分,远远多于它们所表现出 来的差异与区分之处。所以在大多数的使用中,没有必要过 多地纠缠于它们的细微差别,甚至进行无所谓的争议。从广 义来说,文明与文化完全可以等同起来,看做基本相同的范 畴。这样的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它们的实质内容,而不必 过分沉溺于概念的分辨。
以上五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即社会生产生活层次(包 括以上所说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社会组织层次(包括以上 所说的国家政治机制与科学技术和语言文字),与精神意识形态 层次(包括文化的精神取向)。 由于对文化体系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无意要求大家削足适履,只 是作出简单的层次划分,以便利于掌握和分析。
世界文化史
第1讲 导论
Ⅰ、本课程简介 Ⅱ、基本的范畴与问题
Ⅰ、本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 第1 讲 第2 讲 第3 讲 第4 讲 第5 讲 第6 讲 第7 讲 第8 讲 导论 两河流域文明与埃及文明 希伯来文明 古希腊文明 罗马文明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 印度文化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矛盾的对抗与文明的冲突。
历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 旨在从特定的角度探讨和揭示人类社会 的运动轨迹。 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目的, 在于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
二、文化与文明
文化是人类对自然加工、改造即用劳动而创造出来的在物 质或精神方面的各种表现;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从 而脱离野蛮状态一个社会阶段。 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一种文明常是由多种文化汇合而形 成。就原始文化和文明而论,最简单的区别,一是低级与高级 发展之不同;二是有个体与综合的差异。一般理解:文化和自 然相对待,文明和野蛮相对待,文化可以有糟粕,文明只能为 精华。考古证明,野蛮时代已有各类文化,但不能称为“文 明”,文明高于文化,且为综合与精华的表现,概括地说:文 明是文化长期汇流成的河。作为一个社会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的精神基础的,应是文明,而不是文化。 ——黄盛璋:《<亚洲文明>代序》,《亚洲文明》, 第2集,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

人们对于“文明”的理论也如同对“文化”的解释一样各不 相同,有许多种定义,迄无共识。 我们的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探讨哪一种定义更加合适, 而在与研究具体世界文明本身。在本书中我们基本是采取目前国 际上比较通行的看法,即把“文明”理解为广泛意义上的“文 化”,更具体地说,是指占有一定空间的(即地域性的)社会历 史组合体,包括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方面,即人们有目的的活 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 ——汝信:《世界文明大系·总序》,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9年,2页。 我们在对于世界文化的研究中,将文明作为文化的总体形态 来看待,并不刻意区分两个词。一般情况下,我们取这两个词的 基本含义相同的部分,可以通用。
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学、艺术、科技、哲学、史学、教育等领域
的主要文化成就; 难点:世界文化对当今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 借鉴世界文化史为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