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采集及传输处理

合集下载

电力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实时数据处理与传输设计

电力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实时数据处理与传输设计

电力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实时数据处理与传输设计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电力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生产、传输和分配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实时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是电力信息采集系统关键的环节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电力信息采集系统中实时数据处理与传输的设计。

一、实时数据处理实时数据处理是电力信息采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涉及到从各种电力设备中采集数据、将其存储和处理,以提供实时信息给相关人员。

以下是实时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1. 数据采集:电力信息采集系统需要从各种电力设备中获取数据。

这些设备包括发电机、变压器、开关和测量仪表等。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存储:采集到的数据需要存储以供后续处理和分析。

通常,采用数据库来存储这些数据。

在选择数据库时,需要考虑其性能、可靠性和扩展性。

3. 数据处理:存储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以提供实时信息。

数据处理可以包括对数据的清洗、转换和聚合等操作。

清洗数据是为了去除无效或错误的数据。

数据转换可以是对数据进行单位转换或格式转换。

数据聚合是将多个数据进行汇总或计算。

4. 实时信息展示:经过数据处理后,实时信息可以通过可视化界面展示给相关人员。

这些界面可以是图表、表格或地图等形式。

关键是确保界面能够清晰、直观地呈现数据。

二、实时数据传输实时数据传输是电力信息采集系统中实现数据实时性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实时数据传输的主要方法和技术:1. 数据传输协议:选择适合的数据传输协议是确保数据传输实时性的重要因素。

常用的协议包括Modbus、DNP3和IEC 61850等。

这些协议具有高效、可靠和安全的特点。

2. 通信网络:电力信息采集系统需要建立可靠的通信网络来传输数据。

这些网络可以是有线网络,如以太网或串口通信,也可以是无线网络,如Wi-Fi或移动网络。

在选择通信网络时,需要考虑网络的带宽、稳定性和延迟等因素。

3. 数据压缩与加密:为了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安全性,可以对数据进行压缩和加密。

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巧

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巧

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巧传感器网络是由许多通过无线通信连接起来的小型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用于采集和传输环境信息。

在传感器网络中,数据采集与传输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一、数据采集技巧1. 传感器的选择与布局在进行数据采集前,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

在选择传感器时要考虑其测量范围、精度、功耗以及可靠性等因素。

此外,传感器的布局也十分重要,应考虑到覆盖范围、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和布线等因素,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效率。

2. 数据滤波与校准传感器数据往往包含噪声,如采样误差、电磁干扰等。

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和校准。

常用的滤波方法包括移动平均滤波、中值滤波和卡尔曼滤波等。

此外,还需要对传感器进行定期的校准,以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能量管理与优化传感器节点通常由电池供电,并且电池寿命是传感器网络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为了延长传感器节点的寿命,需要进行能量管理与优化。

例如,可以采用功耗较低的传感器和处理器、采用睡眠模式进行节能、设计合理的数据采样频率和传输方式等。

二、数据传输技巧1. 路由协议的选择在传感器网络中,选择合适的路由协议对数据传输至关重要。

路由协议决定了数据如何从传感器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

常用的路由协议包括LEACH、PEGASIS、TEEN等。

不同的路由协议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因此在选择路由协议时需要综合考虑网络规模、可靠性、延时和能量消耗等因素。

2. 数据压缩与编码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往往面临带宽有限和能耗限制的问题。

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可以采用数据压缩和编码技术。

数据压缩技术可以降低数据量,减少传输开销;而数据编码技术可以提高数据容错性,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 功率控制与协同传输在传感器网络中,邻近的传感器节点之间可以进行功率控制和协同传输,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

气象卫星工作原理

气象卫星工作原理

气象卫星工作原理气象卫星是一种通过空间技术收集大气资料的无人机器。

它搭载在地球轨道上,利用先进的观测设备和传感器,能够实时观测和监测地球的大气状况、云图、气候变化以及各类天气现象。

本文将介绍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包括数据采集、信号传输和数据处理。

一、卫星数据采集1. 天气成像仪天气成像仪是气象卫星上最重要的传感器之一,它主要负责收集地球表面的图像信息。

天气成像仪利用光学技术,可以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

通过记录不同波段的亮度和颜色信息,天气成像仪能够捕捉到云层、降雨、雪花等天气现象,还可以提供地表温度、风速等气象参数。

2. 辐射计辐射计能够测量地表的辐射能量,并将数据转化为温度信息。

它通常采用红外辐射测量技术,通过接收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辐射能量,计算出地表的温度分布。

辐射计是衡量地球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

3. 气象雷达气象雷达是利用雷达波束扫描大气中的水滴或冰晶,并通过分析返回的信号来探测降雨或其他降水现象的设备。

它能够提供立体的方位信息,对短时强降水和潜在的暴雨天气进行预警。

二、卫星信号传输卫星信号传输是指将卫星上收集到的数据传送到地面的过程。

由于卫星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较远,传输信号存在一定的延迟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气象卫星采用了数码化信号传输技术。

1. 数字信号压缩卫星上收集到的原始数据一般体积较大,为了降低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需要对数据进行压缩。

数字信号压缩能够将大容量的数据通过特定的算法转化为较小的文件大小,同时尽量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数据传输协议卫星数据传输协议是卫星与地面接收站之间通信的规则。

常用的数据传输协议包括TCP/IP协议和FTP文件传输协议。

通过这些协议,卫星可以将压缩后的数据进行分组传输,并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卫星数据处理卫星数据处理是指将接收到的卫星数据进行解码、解析和分析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借助计算机算法和数学模型。

数据采集的基本架构

数据采集的基本架构

数据采集的基本架构数据采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技术,从不同的数据源中提取和收集数据的过程。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采集变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力,帮助决策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数据采集的基本架构,包括数据源、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四个环节。

一、数据源数据源是指数据采集的起点,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来源,如网页、数据库、传感器、日志文件等。

数据源的选择与采集目标密切相关,需要根据所需数据的特点和采集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常见的数据源包括互联网上的网页和API接口、企业内部的数据库、传感器设备等。

二、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指将采集到的数据从数据源传送到数据处理的过程。

数据传输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方式包括HTTP协议、FTP协议、MQTT协议等。

其中,HTTP协议是最常用的数据传输协议之一,它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型,通过URL地址和HTTP请求方法实现数据的传输。

FTP协议是一种文件传输协议,适用于大文件的传输。

MQTT协议是一种轻量级的发布/订阅模式的消息传输协议,适用于物联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三、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指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整合和提炼,以得到有用的信息和洞察力。

数据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整合和数据挖掘等环节。

数据清洗是指去除无效、重复、错误和缺失的数据,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数据转换是指将原始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和数据类型,便于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数据整合是指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合并和整合,形成完整的数据集。

数据挖掘是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其中的规律、趋势和关联性。

四、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指将处理后的数据保存和存储起来,以备后续的查询、分析和应用。

数据存储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技术,如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湖等。

关系型数据库适用于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查询,具有ACID特性和SQL语言的支持。

非关系型数据库适用于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查询,具有高扩展性和灵活性。

物联网中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物联网中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物联网中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普及和应用,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物联网中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并分点列出各个步骤。

1. 概述物联网中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物联网中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通过传感器、无线通信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物联网设备中的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和处理。

-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目标是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处理,以实现物联网设备和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2. 数据采集技术-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物联网中最基本的数据采集设备,能够感知和测量物理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输出。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

- 通信技术:物联网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与云平台的数据传输。

常见的通信技术包括Wi-Fi、蓝牙、NFC等,其中,LoRa和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物联网领域。

- 数据存储技术:为了方便后续的处理和分析,物联网中的数据需要进行存储。

常见的数据存储方式包括关系型数据库、NoSQL数据库、分布式存储系统等。

3. 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步骤- 数据采集:物联网设备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中的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采集。

采集过程需要考虑传感器的选择、位置布置,以及数据的采集频率等因素。

- 数据传输: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发送给云平台或本地服务器。

在传输过程中需要考虑通信协议的选择、数据安全性等问题。

- 数据存储:接收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存储,以备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存储可以采用云存储、本地数据库等方式,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存储方案。

-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由于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出现误差和噪声,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去除异常值和噪声,使得数据更加准确和可靠。

- 数据分析与处理: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算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数据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各个领域的数据不断涌现,如何高效地采集、处理和应用这些数据,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上各个行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

一、数据采集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现实中的数据已经可以被采集并应用,如生产过程中的传感器数据、社会舆情、人口流动等数据。

数据采集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传感器或设备的选择和部署传感器或设备的选择和部署是进行数据采集的第一步。

根据需要采集的数据类型,选择相应的传感器或设备,并确定其部署的位置和数量。

例如,在监测空气质量时,可以使用多个传感器分布在不同的位置来收集数据。

2. 数据采集器的选择和安装数据采集器是用于连接传感器或设备以收集数据的硬件设备。

根据采集的数据的类型和数量,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器,并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以便于传输数据并提高采集效率。

3. 数据存储和传输采集到的数据需要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便于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此外,数据传输也是数据采集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于高速数据采集应用,要优先考虑采用高速存储和传输技术。

二、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过滤、数据清洗、数据聚合、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

1. 数据过滤数据过滤是指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筛选掉无用的数据,以减少后续的数据处理量。

例如,在温度传感器采集数据时,可能会发生异常数据的情况,这些数据应该被剔除。

2.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去重、去噪、纠错等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例如,在人口流动数据处理中,应注意处理因重复数据、缺失数据和错误数据导致的数据偏差。

3. 数据聚合数据聚合是将多个数据源采集的数据进行合并,通过聚合操作生成高质量的数据。

例如,在合并多个温度传感器数据时,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加权聚合来计算整个区域的平均温度。

4.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对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可视化等操作,以提炼有用的信息。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方法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方法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方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是由大量分布在空间中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

这些节点能够感知和采集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并将其传输到网络中心或其他节点进行处理和分析。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方法能够提高数据的精确性和传输的效率。

一、数据采集方法数据采集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第一步,它涉及到传感器节点对环境中各种信息的感知和采集。

常见的数据采集方法有以下几种:1. 直接采集法:传感器节点直接感知环境中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采集。

例如,温度传感器可以直接测量环境的温度,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输出。

2. 间接采集法:传感器节点通过感知环境中的其他参数来推断所需信息,并进行采集。

例如,通过测量湿度和温度来计算相对湿度。

3. 多传感器融合法:利用多个传感器节点的数据融合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通过多个温度传感器节点的数据融合,可以得到更准确的温度值。

4. 分布式采集法:将采集任务分配给多个传感器节点,每个节点负责采集一部分数据,并将其传输到网络中心。

这种方法能够减轻单个节点的负担,提高采集效率。

二、数据传输方法数据采集完成后,传感器节点需要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网络中心或其他节点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传输方法的选择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数据传输方法:1. 直接传输法:传感器节点直接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到网络中心。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由于节点之间的距离和信号传输的限制,可能会导致数据传输的不稳定和丢失。

2. 多跳传输法:传感器节点之间通过多次中继传输的方式将数据传输到网络中心。

这种方法能够克服单跳传输的限制,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和覆盖范围。

3. 数据压缩传输法:传感器节点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减少传输的数据量。

这种方法能够降低能耗和传输延迟,提高网络的能效性。

mes系统实现原理

mes系统实现原理

mes系统实现原理MES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是一种用于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它通过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和分析等功能,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控制和优化。

本文将从MES系统的基本概念、实现原理、功能特点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MES系统的基本概念MES系统是指在制造企业中,通过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并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应用,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控制和优化的一种信息化系统。

MES系统包括了生产计划管理、生产执行管理、质量管理、物料管理等多个模块,通过这些模块的协同工作,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面管理。

二、MES系统的实现原理MES系统的实现原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四个步骤。

1. 数据采集:MES系统通过传感器、设备接口等手段,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设备状态、生产进度、质量指标等。

2. 数据传输: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MES系统的服务器端,确保数据的及时和准确传输。

3. 数据处理:MES系统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合、数据计算等操作,以得到有用的信息。

4. 数据应用: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可以用于生产计划的制定、生产进度的监控、质量指标的分析等多个方面,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控制和优化。

三、MES系统的功能特点MES系统具有以下几个功能特点:1. 实时监控:MES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设备状态、生产进度、质量指标等,以及时发现问题和异常情况。

2. 数据采集:MES系统通过传感器和设备接口等手段,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项数据的采集,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全面。

3. 数据分析:MES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到有用的信息,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4. 生产计划管理:MES系统可以制定生产计划,并实时监控生产进度,确保生产过程按计划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ALE:地址锁存允许输入线,高电平有效。当ALE线为高电平时,ADDA,ADDB和ADDC三条地址线上的地址信号得以锁存,经译码后读入一路模拟信号。由P2.7和 控制启动转换信号ALE端,使之变为高电平,执行的指令和启动START端的指令一样。
(3)OE:输出允许信号,高电平有效。OE由低电平变高电平,打开三态输出锁存器,将转换后的结果输出到数字总线D0-D7上。由P2.7和 联合控制使OE线变为高电平,以提取A/D转换后的数据量。
第三部分:数据处理部分主要由单片机AT89C51、8155可编程I/O接口、功能键和七段LED显示器等部分组成。这部分将在第三章详细讲述。
设计时注意了几个问题:(1)设计电路和片选时,要考虑芯片和电路的驱动能力,否则会造成工作不正常或失败。如本设计中,由于LED通常需要几~几十毫安的驱动电流才能发光,为了使其正常显示数据,在LED的段数据线上加入了7407同相驱动器。(2)模拟电压和模拟电流电路中电阻不宜过大,且应采用精密电阻,以满足系统精度的要求。
关键词: 单片机AT89C51,ADC0809,MAX485,LED显示.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se method according to data collection and transmitting process system, including the hardware design, the application software design and the design of the program design, also introduces the data transmitting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MAX485.
2
本章主要讲述了发端的AT89C51控制ADC0809和MAX485的工作原理,和它们之间的硬件连接。
2.1 ADC0809与AT89C51的硬件连接
2.1.1 ADC0809简介
本人使用的ADC0809芯片是逐次逼近型的A/D转换器,分辨率为8位,可以实现对8路模拟信号分时的进行A/D转换,每一通道的转换大约需时10us。芯片内带有通道地址译码锁存器,采用脉冲启动方式。应用单一+5v电源,其模拟量输入电压的范围为0v-5v,对应的数字量输出为00H-FFH,三态锁存输出,功耗为15MW。ADC0809是A/D转换的主要器件。本设计采用中断方式传送数据给AT89C51。
(4)IN0-IN7:IN0-IN7为8路模拟电压输入线,前4位用于输入模拟电压,范围是0V-5V。后4位用于输入被转换的模拟电流,范围是10mA-50mA。
由于ADC0809的输入端只能允许模拟电压信号输入,所以必须将模拟电流信号转换为模拟电压信号,因此模拟电流信号先串联1 的电阻,取电阻上的电压。又因为模拟电流信号为毫安级,而ADC0809芯片要求输入电压为0V-5V之间,所以将取出的电压信号经过放大倍数为10的运算放大器两级放大后进入ADC0809的模拟输入通道IN4-IN0进行A/D转换。具体接法如下所示:
The necessary hardware consists ofAT89C51,ADC0809,MAX485,8155,LED display.
The process of the programme of software controlling hardware operation as follow: The device on the transmitting computer converts the analog signals to digital format and this digital format is transmitted to the receiving computer. The device on the receiving computer uses the information to driver LED display.
图2.1ADC0809逻辑框图理图
2.1.2 启动端口的连接与工作原理
(1)START:为“启动脉冲”输入线,该线上的正脉冲是由AT89C51的P2.7和/WR来提供的,其宽度在100us-200us之间。当执行指令使P2.7=0和 =0时,输入一个正脉冲,便立即启动ADC0809工作,10us后EOC变为低电平。
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让他们能及时,快速地观察到错误信息,在设计电路工作流程中,执行程序使发端的AT89C51不断地启动ADC0809工作,让ADC0809不停地转换新输入的模拟信号,并刷新收端AT89C51内存里的要显示数据。如果工作人员观察到的数据工作在允许范围之内,说明现场一切设备运行正常,如果现场哪路设备不工作了,在控制室里的工作人员就会发现发光二极管不断的闪烁,同时LED数码管会显示哪路出现问题,这时工作人员就可以立刻赶到现场,查明事故原因。
Key words: MCS-AT89C51, A/D converter, MAX485, LED display.
1
目前大中型企业智能化管理迅速发展。如果能在现场采集到的数据和控制器之间建立起通信,就可实现在控制室中利用计算机来监督现场设备的运行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快速地发现错误信息,并及时地赶到现场进行处理。
使用的核心芯片是AT89C51,这个芯片可以很好地满足我们的要求。数据采集系统用来采集模拟数据,并将模拟数据存放于存储器中作以后发送用。A/D转换器将模拟形式转换为数字量表示。使用ADC0809作为A/D转换器,它可以把连续的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形式。选用MAX485连接两台机器进行传递信息.软件编程的语言使用的是C语言,它的运行的环境是keil软件。
根据以上考虑,本人设计了一种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数字采集与传输处理系统。该装置主要应用在控制电压和电流的设备上,它可以显示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也可以根据人的需要立即显示一路信号。
本人在设计数据采集系统过程中,考虑到输入的模拟电压仅在0V到5V之间,输入量的范围很小,为了精确地采集到数据,本设计中采用了ADC0809芯片。它的分辨率为8位,即将一路信号A/D转换为8位二进制数。这样在控制室工作的人员就可以准确地把握现场设备上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情况。
第二部分:数据传输部分由发端和收端各自的MAX485和AT89C51组成。
AT89C51是一种带2K字节闪烁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器的单片机。除具有4个8位并行口外,还具有一个全/半双工串行通信接口。AT89C51通过使用串行接口的引脚RXD(P3.0串行数据接收端)和引脚TXD(P3.0串行数据发送端)与外界进行通信,它可以实现需要的AT89C51单片机系统之间点对点的单机通信。MAX485是一种差分平衡型低功率收发器芯片。芯片中包含有1个驱动器和1个接收器,采用单+5V电源供电,可用于TTL协议(即通用于各种CPU的通信协议)与485协议间的转换,由于它是半双工的方式,只能有一方发送,一方接收,而且它采用差动电平接收的方法,这样就具有很强和很高的抗共模干扰能力和接收灵敏度,适合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工作。MAX485的驱动器摆率不受限制,可以实现最高2.5Mbps的传输速率;在转送数据速度达100KB/S时,通信的距离可1200M。在MAX485收发端A和B之间接一个120欧的匹配电阻,使电流信号转变为相差200mV的电压信号。所以MAX485作为设计中最合适的数据传输器件。
发端(A机)基本框图为:
收端(B机)基本框图为:
在理论上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大功能模块组成。下面对三大功能模块简单进行描述:
第一部分:数据采集部分由模拟电压、模拟电流、运算放大器(LM324)、A/D转换器(ADC0809芯片)、单片机AT89C51组成。
由于模拟电源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噪声的干扰,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传送。这种转换的主要使用的芯片是ADC0809。所用电源,可产生0V-5V可调的模拟电压信号和10mA-50mA的可调模拟电流信号。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了顺序程序设计的方法,包括主程序、启动A/D转换子程序和串行口发送子程序等。
在设计数据传输系统过程中,运用了74汉明码的编码和译码原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由于74汉明码具有纠错和检错能力强,编码效率高码长短,编码规律简单等优点,而且也是在现实系统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检错码,所以利用74汉明码编码后发送的数据具有很好的纠错能力,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本系统设计的硬件设备由发端(A机)和收端(B机)两部分组成。A机主要功能是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A/D转换,然后把数据存于发端的AT89C51中,利用MAX485来传输数据。B机的主要功能是通过MAX485接收数据,将数据存于收端AT89C51中,然后由AT89C51来控制8155显示数据。在显示部分电路中由5个七段LED数码管和4*2矩阵键盘组成,5 个七段LED数码管的前两位用于显示是哪路的模拟电压信号还是模拟电流信号,后三位用于显示数字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8 个键盘代表了8路模拟信号,其中第一列代表模拟电压信号,第二列代表模拟电流信号。
C51语言程序的运行环境为keil软件,当程序烧到AT89C51里时,keil可以把C51语言直接生成汇编语言,以01代码的形式存在AT89C51的内存里。由于C语言的可读性强,不像汇编语言那样繁琐,所以本人采用C语言编程。
单片机芯片应用广泛,具有很多特点,如片内资源丰富,产品的体积小,可靠性高,引脚少,功能全,工作电压低,功耗小等。本设计是一个小型的控制系统,可以应用在不同的场合来监督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但由于本设计对器件的灵敏度、精度和实时性没有很高的标准,在现实中不一定适用,还须根据不同的场合加以改进。
数据采集及传输处理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数字采集与传输处理系统的设计基本思想,包括硬件实现,应用软件实现以及驱动程序设计,同时也介绍了基于MAX485数据传输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