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糖的分解代谢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 糖代谢

生物化学 糖代谢
2*3
6 ATP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2*异柠檬酸→2*α -酮戊二酸 2*α -酮戊二酸 →2*琥珀酰CoA
辅酶
NAD+ NAD+ FAD
ATP
2*3 2*3
2*琥珀酰CoA →2*琥珀酸
2*琥珀酸→2*延胡索酸
2*1
2*2
2*苹果酸→2*草酰乙酸
NAD+
2*3
24ATP
总ATP数: 第一阶段——6或8 第二阶段——6 第三阶段——24 36 或 38ATP
活性受NADP+/NADPH比值的调节,NADPH能强烈
抑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酸戊糖途径的流
量取决于机体对NADPH的需求。
• 概念:有氧,葡萄糖(糖原) → CO2 + H2O • 反应部位:细胞液、线粒体 cytoplasm mitochondria
+ ATP
有氧氧化的概况
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 第一阶段:葡萄糖→ →丙酮酸(胞液) • 第二阶段:丙酮酸→ →乙酰CoA (线粒体) • 第三阶段:乙酰CoA → →CO2 + H2O + ATP (三羧酸循环)(线粒体)

植物和某些藻类能够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
糖类化合物,即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成化 学能(主要是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规模最大的一种 能量转换过程。
一、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1.概述 多糖和低聚糖只有分解成小分子后才 能被吸收利用,生产中常称为糖化。 2. 淀粉
3.淀粉水解 淀粉 糊精
7.无氧发酵 (Fermentation)

⑴乙醇发酵
COOH C CH3
CO2

第十一章 糖类代谢--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十一章 糖类代谢--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1.磷酸化葡萄糖被ATP磷酸化,产生6-磷酸葡萄糖。
反应放能,在生理条件下不可逆(K大于300)。由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催化,需要Mg2+或Mn2+。己糖激酶可作用于D-葡萄糖、果糖和甘露糖,是糖酵解过程中的第一个调节酶,受6-磷酸葡萄糖的别构抑制。有三种同工酶。葡萄糖激酶存在于肝脏中,只作用于葡萄糖,不受6-磷酸葡萄糖的别构抑制肌肉的己糖激酶Km=0.1mM,肝脏的葡萄糖激酶Km=10mM,平时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时5mM,只有进后葡萄糖激酶才活跃,合成糖原,降低血糖浓度,葡萄糖激酶是诱导酶,胰岛素可诱导它的合成。6-磷酸葡萄糖也可由糖原合成,由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生成1-磷酸葡萄糖,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催化下生成6-磷酸葡萄糖。此途径少消耗1个ATP。6-磷酸葡萄糖由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水解,此酶存在于肝脏和肾脏中,肌肉中没有。
三、能量变化
C6H12O6+2Pi+2ADP+2NAD+=2C3H4O3+2ATP+2NADH+2H++2H2O
有氧时2个NADH经呼吸链可产生6个ATP,共产生8个ATP;无氧时生成乳酸,只有2个ATP。在骨骼肌和脑组织中,NADH进入线粒体要经过甘油磷酸穿梭系统,在细胞质中由3-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将磷酸二羟丙酮还原生成3-磷酸甘油,进入线粒体后再氧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返回细胞质。因为其辅酶是FAD,所以生成FADH2,只产生2个ATP。这样其还原当量(2H++2e)被带入线粒体,生成FADH2,进入呼吸链,结果共生成6个ATP。
二、糖的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
淀粉是动物的主要糖类来源,直链淀粉由300-400个葡萄糖构成,支链淀粉由上千个葡萄糖构成,每24-30个残基中有一个分支。糖类只有消化成单糖以后才能被吸收。

糖类分解代谢

糖类分解代谢
根据单糖结构特点又分为醛糖和酮 糖。
丙糖中的醛糖是甘油醛,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 故其 构型有D-甘油醛和L-甘油醛之分。 凡可视为D-甘油醛衍生物的糖都是D-糖; 凡可视为L-甘油醛衍生物的糖都是L-糖。
5.2.1 单糖 ( monosaccharides )
丙糖中的醛糖是甘油醛,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故其 构型有D-甘油醛和L-甘油醛之分。
淀粉遇碘液呈紫蓝色反应。能被酸或淀粉酶水解,逐步 降解时遇碘可显出不同颜色。 淀粉→红色糊精→无色糊精→麦芽糖 →葡萄糖 蓝紫 → 红色 → 不显色 → 不显色 →不显色
淀粉和糖原结构
1.4nm
NRE NRE
直链淀粉
(1 6)分支点
RE
RE
0.8nm
6个残基
直链淀粉的螺旋结构
支链淀粉或糖原分子示意图
7.3.2.1淀粉的酶促水解
α-淀粉酶:在淀粉分子内部 任意水解α-1.4糖苷键。(内切酶)
β-淀粉酶:从非还原端开始, 水解α-1.4糖苷键,依次水解下 一个β-麦芽糖单位(外切酶)
脱支酶(R酶):水解α-淀粉 酶和β-淀粉酶作用后留下的极限 糊精中的1.6 -糖苷键。
α-淀粉酶 β-淀粉酶
7.3.2.2淀粉的磷酸解
OH H
OH
OH
H OH
ADP
H2O3PO CH2 O CH2OPO3H2
OH
H
OH
OH H
OH H 果糖
葡萄糖
1,6-二 磷 酸 果 糖
还原端
磷酸化酶(释放8个1-P-G) 转移酶
脱枝酶(释放1个葡萄糖)
7.3.3 细胞壁多糖的酶促降解
纤维素是由1000~10000个-D-葡萄糖通过-1,4糖苷 键连接的直链分子,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分。

糖代谢

糖代谢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一)淀粉(或糖原)的酶促降解
凡是能够催化淀粉(或糖原)分子及其 分子片断中的葡萄糖苷键水解的酶都统 称为淀粉酶。 动物、植物和绝大多数微生物都能分泌 淀粉酶,但不同生物所分泌的淀粉酶种 类不同。

种类: 1、 α -淀粉酶:α -淀粉酶是内切酶, 从淀粉(或糖原)分子内部随机切 断α -1,4-糖苷键。 不能水解淀粉中的 α -1 , 6- 糖苷键 及其非还原端相邻的 α -1 , 4- 糖苷 键。 存在:动物的消化液、植物的种子 和块根。
2 、 β - 淀粉酶 :β - 淀粉酶是外切酶, 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末端依次切割 α -1 , 4- 麦芽糖苷键(即两个葡萄 糖单位),生成麦芽糖。 不能水解淀粉中的 α -1 , 6- 糖苷键。 当其作用于支链淀粉时,遇到分支 点即停止作用。
3、异淀粉酶(脱支酶) 动物、植物、微生物都产生异淀粉
多糖(Polysaccharides)
由许多单糖或单糖衍生物聚合而成,缩合时单糖分子以糖 苷键相连,一般无甜味、无还原性、酸或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 双糖、寡糖或多糖,重要的有淀粉、糖元、纤维素、几丁质、 粘多糖等。可分为同多糖和杂多糖。
(一)同多糖 掌握各种同多糖的基本结构在生产和科研中的意 义,注意掌握淀粉(starch)、糖原(glycogen)、右 旋糖苷(dextran)、纤维素(cellulose)、壳多糖 (chitin)的结构特点和开发意义。 1.淀粉(Starch) 直链淀粉平均250-300个-D-Glc通过-1,4糖苷键 相连,旋转卷曲成螺旋状,每6个Glc残基盘旋一圈,与 KI-I2呈(深)兰色。水解的唯一双糖为麦芽糖、唯一单 糖为葡萄糖。 支链淀粉由2000-22000个Glc残基组成,大约每2430个Glc就有一个-1,6糖苷键的分支,与KI-I2呈紫 (红)色。水解时只生成一种双糖(+)麦芽糖。

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

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

CTP
血红素合成 ALA合成酶
血红素
(2)变构酶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变构酶常由多个亚基构成; 变构效应剂可通过非共价键与调节亚基结合,引起酶构
象改变(T态和R态)或亚基的聚合、分离从而影响酶 的活性; 变构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不符合米曼氏方程式; 变构效应剂常常是酶的底物、产物或其他小分子中间代 谢物。 变构调节过程不需要能量。
(CH2)4CO HS Co
OH
AO
CH
3
CO
P
丙酮酸脱氢 酶
O CH HC TT
S
二氢硫辛酸 转乙酰酶
C C S Co
H3
A
H SH
(CH2)4CO OH
2 3
HP
S
(CH2)4CO OH
S
S
FAD H2
二氢硫辛酸
脱氢酶 FA D
丙酮酸氧化脱羧
NFAA
D+
NADH +H+
乙酰 丙二酸单 β-酮脂酰转移酶 酰转移酶 合成酶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物质代谢的特点
物质代谢的整体性 物质代谢的可调节性 组织器官代谢的特色性 不同来源代谢物代谢的共同性 能量储存的特殊性 NADPH为合成代谢提供还原当量
二、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 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现出激素的生物学效应。 根据激素作用受体部位不同,激素可分为:细胞膜受
体激素和细胞内受体激素。
三、整体水平的代谢调节
1.应激状态下的代谢调节
应激是机体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严重创伤、感染、中 毒、剧烈的情绪变化等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

生物化学 第11章、代谢调控

生物化学 第11章、代谢调控

色氨酸操纵子 调节基因产生的阻遏蛋白没有生物) 酶蛋白
阻遏蛋白不能跟操纵基因结 合, 结构基因可以表达 B:有色氨酸 色氨酸与阻遏蛋白结合,从 而使阻遏蛋白能够结合到 操纵基因,结构基因不表达
代谢产物
色氨酸合成途径还存在色氨酸操纵子中衰
减子所引起的衰减调节。
操纵子(operon ):指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的 调控单位。包括一个操纵基因(operator,O) , 一群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S)和专管转录起始 的启动基因(P)。
调节 基因
R
启动 操纵 基因 基因
P O S
1
结构 基因
S
2
S
3
操纵子
操纵子可分为:
可诱导操纵子:基因在正常情况下不表 达,
加入诱导物后基因表达。如乳糖操纵子 可阻遏操纵子: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表达, 有辅阻遏物存在时不表达。如色氨酸操纵子
酶促反应的前馈和反馈

前馈作用(feedforward):代谢途径中前
面的底物对其后某一催化反应的调节酶有作用。
前馈激活——底物对后面的酶起激活作用。
前馈抑制——底物对后面的酶起抑制作用
丙酮酸激酶
G → G-6-P → F-6-P → FDP →→→ PEP
前馈激活
丙酮酸
乙酰CoA+CO2 + H2O + ATP
前馈抑制
乙酰CoA羧化酶
丙二酸单酰CoA+ADP+ Pi
反馈调节(feedback)—某一代谢途径的产物或 终产物积累时,反过来对反应序列前头的限速 酶发生的调节作用
正反馈(反馈激活)——产物能使反应速度加快 负反馈(反馈抑制)——产物能使反应速度减慢

糖代谢2糖的分解代谢

糖代谢2糖的分解代谢

O

OH
OH
O P O CH2
OH
O
酸 葡 萄 糖
OH OH
OP
OH HO
1-磷酸葡萄糖 (glucose-1-phosphate)
O
OH OH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OH OH
6-磷酸葡萄糖 (glucose-6-phosphate)
糖酵解过程中ATP的生成:
反应
ATP
葡萄糖 → 6-磷酸葡萄糖
-1
6 - 磷酸果糖 → 1,6-二磷酸果糖
-
N
O
OO
-
O
HC
C
P
C
O
NH
O P O CH2
O
O
HC
NH2 C
N CH
+
N
CH
CH CH
OH OH
Mg2+
-
O
-
O
P OPO
O
O
NH2
N
C
C
N
-
O
HC
C
CH
NH P O CH2
+
N
O
O
HC
CH
CH CH
OH OH
ATP (三磷酸腺苷)
HK与G结合的 诱导契合作用:
The conformation of hexokinase changes markedly on binding glucose (shown in red). The two lobes of the enzyme come together and surround the substrate.
四 个 第二阶段: 磷酸丙糖的生成(裂解)

第十一章代谢调节讲解

第十一章代谢调节讲解

第十一章代谢调节—、知识要点代谢调节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条件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机能。

通过调iT作用细胞内的各种物质及能量代谢得到协调和统一,使生物体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条件来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根据生物的进化程度不同,代谢调节作用可在不同水平上进行:低等的单细胞生物是通过细胞内酶的调右而起作用的:多细胞生物则有更复杂的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

因为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反应都是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完成的,所以,细胞内酶的调节是最基本的调肖方式。

酶的调节是从酶的区域化、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三个方而对代谢进行调节的。

细胞是一个髙效而复杂的代谢机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物质代谢和能量的转化。

细胞内的四大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在功能上虽各不相同,但在代谢途径上却有明显的交叉和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

代谢的复杂性要求细胞有数虽庞大、功能各异和分工明确的酶系统,它们往往分布在细胞的不同区域。

例如参与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和脂肪酸合成的酶主要存在胞浆中;参与三竣酸循环、脂肪酸B ■氧化和氧化磷酸化的酶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与核酸生物合成有关的酶大多在细胞核中: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有关的酶主要在颗粒型内质网膜上。

细胞内酶的区域化为酶水平的调节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物体内酶数量的变化可以通过酶合成速度和酶降解速度进行调节。

酶合成主要来自转录和翻译过程,因此,可以分别在转录水平、转录后加工与运输和翻译水平上进行调^在转录水平上,调节基因感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诱导物和辅阻遏物可以调节基因的开闭,这是一种负调控作用。

而分解代谢阻遏作用通过调巧基因产生的降解物基因活化蛋白(CAP)促进转录进行,是一种正调控作用,它们都可以用操纵子模型进行解释。

操纵子是在转录水平上控制基因表达的协调单位,由启动子(P人操纵基因(0)和在功能上相关的几个结构基因组成:转录后的调节包括,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的加工,转录产物的运输和在细胞中的泄位等;翻译水平上的调节包括,mRNA 本身核苜酸组成和排列(如SD序列),反义RNA 的调节,inRNA的稳宅性等方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酵解是氧化磷酸化和三羧酸循环的前奏。
2.发酵:
厌氧有机体(如酵母或其他微生物)把酵解生成的NADH 中的氢交给丙酮酸脱羧生成的乙醛,使之形成乙醇。这个 过程称为酒精发酵。
若将氢交给丙酮酸生成乳酸,则是乳酸发酵。
现在对发酵的定义是:葡萄糖或有机物降解产生ATP 的过程,其中有机物既可作为电子的供体,又可作为电子 的受体。
糖代谢可分为糖的分解与糖的合成两方面。
糖的分解代谢包括酵解—-糖的共同分解途径; 三羧酸循环——糖的最后氧化的途径。
糖的合成途径包括糖异生——非糖物质形成糖的途 径,糖原合成,结构多糖的合成。
糖的中间代谢还有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
糖代谢受神经、激素及别构物的调节控制。 代谢 紊乱会引起各种疾病。对糖代谢的研究将有利于疾病的 防治。
1940年,酵解的全过程才被全面了解。Gustar Embden和 Otto Meyerhof等人发现肌肉中也存在着与酵母发酵十分类似的 不需氧的分解葡萄糖并产生能量的过程,他们称此为酵解过程, 这一发现揭示了生物化学过程的普遍性。因此有时称酵解为 Embden-Meyerhof途径。
1897年Buchner 兄弟发现糖转化 为乙醇不需要活 细胞。
由于产物不同,又可分为乙醇发酵、乳酸发酵等。
二、酵解的研究历史
糖酵解的研究是从酒精发酵的研究开始的。
我国早在4000年前,就有酿酒的记载(战国策记载夏 禹公元前23世纪时仪狄作酒)。但是糖变酒的过程,直到 19世纪才搞清楚。
1897年,Hans Buchner和Eduard Buchner兄弟发现, 酵母汁可以把蔗糖变成酒精,证明了发酵可以在活细胞以 外进行。
整个过程需要10种酶,这些酶都在细胞质中,大部分过 程中都需Mg2+
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6—磷酸葡萄糖(G—6—P)。 葡萄糖是被ATP磷酸化而形成G—6—P。
凡是催化磷酰基键ATP分子转移到受体上的酶都称为激酶, 己糖激酶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个耗能的反应。
催化这个反应的酶有:
(1)己糖激酶(分子量52000)以六碳糖为底物,其专一性不强, 不仅可以作用于葡萄糖,还可以作用于D—果糖和D—甘露糖。
第一节 糖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糖的消化
在动物的消化器官中,淀粉经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其中一 部分水解形成麦芽糖,在小肠中,α-淀粉酶水解,产生麦芽 二糖和极限糊精;
二糖及寡糖经小肠上皮细胞分泌的寡糖酶从非还原末端水 解;
蔗糖由α-葡萄糖苷酶水解;
而乳糖则由β-半乳糖苷酶分解。
二、糖的吸收 食物中的糖经消化后以D—葡萄糖、D—果糖、D—半乳
糖等单糖形式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进入血液。
不能被消化的二糖、寡糖及多糖也不能被吸收,它们经 肠道细菌的分解后,以酸、CH4、CO2或H2的形式放出或参 加代谢。
三、糖的转运 小肠内转运单糖的主要系统为小肠腔上表皮细胞膜内的
Na+—单糖协同转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转运D—葡萄糖和 D—半乳糖。还有一个不需要Na+的易化扩散系统,主要对D -果糖有特殊的转运活性。
Na+—葡萄糖转运系统可被根皮苷抑制,不需Na+的转 运系统则可被细胞松弛素所抑制。
第二节 酵 解
一、酵解与发酵
1.酵解:是酶将葡萄糖降解成丙酮酸并伴随着生成ATP的过程。
它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的共 同代谢途径。
在好氧有机体中,酵解生成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三羧酸 循环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酵解生成的NADH经呼吸链氧 化而产生ATP和水。
己糖激酶像其他激酶一样,需为Mg2+或其他二价金属如 Mn2+所活化。
实际上Mg2+与ATP形成的复合物才是酶的真正底物。
x射线结晶学研究表明,在己糖激酶催化反应时有构象变 化,其变化大致是:酶与葡萄糖结合时,结合裂缝两侧的酶叶 关紧,糖被酶蛋白环绕造成非极性环境,从而促使ATP的磷酰 基转移,防止水作为底物攻击ATP。
这种底物诱导的裂缝关闭现象似乎是激酶的共同特征。
己糖激酶是酵解过程中第一个调节酶。
这一步是酵解中第一个调节步骤。肌肉己糖激酶是一个别 构酶,被其产物G—6—P强烈地别构抑制。
1905年 Harden A和 Yang W J发现 糖分解过程中生成磷酸酯,随后发 现这一过程有辅酶参与。
30年代 Embden 和 Meyerhof对糖的无 氧分解进行深入研 究,基本搞清了无 氧分解的途径,故 这一途径也称作 Embden - Meyerhof 途径。
糖酵解 (Glycolysis)
第十一章 糖的分解代谢
糖是有机体重要的能源和碳源。
糖分解产生能量,可以供给有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糖代 谢的中间产物又可以转变成其他的含碳化合物如氨基酸、脂肪 酸、核酸等。
糖的磷酸衍生物可以形成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如NAD、 FAD、DNA、RNA、ATP等。
糖蛋白、糖脂与细胞的免疫反应,识别作用有关。
从而Buchner兄弟打开了现代生物化学发展的大门, 使新陈代谢成为可以认识的化学过程。
1905年Arthur Harden和wi11iam Young把酵母汁加入葡萄 糖中,发现发酵过程中无机磷酸盐逐渐消失,只有不断补充无 机磷酸盐才能使发酵速度不降低,因此推测发酵与无机磷将糖 磷酸化有关。
他们还发现,当将酵母汁透析或加热到50℃,就会失去发 酵能力。 当加热失活的酵母汁与透析失活的酵母汁混合后又 恢复了发酵能力。由此证明发酵活性取决于两类物质;一类是 热不稳定的,不可透析的组分称为酿酶,一类是热稳定,可透 析的组分称为辅酶,还有金属离子。
• 概念:糖酵解是描述葡萄糖通过果糖二磷酸 酯的途径降解为丙酮酸并提供ATP的一系列 反应。
• 它是首先被阐明的代谢途径,由于 G.Emlden, O.Meyerhof, J.K.Parnas三人 的贡献最大,又称EMP途径。
三、酵解途径
从葡萄糖开始,酵解全过程共有10步,可分为两个阶段: 1、前4步为准备段,此阶段中,葡萄糖通过磷酸化分解成 三碳糖,每分解一个己糖分子消耗2分子ATP。 2、后6步为产生ATP的贮能阶段,磷酸三碳糖变成丙酮酸, 每分子三碳糖产生2分子AT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