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

合集下载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绪论一.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 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 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错)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错)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对)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

(错)三.填空题1、运动时人体内三个主要的供能系统是___、___、____。

2、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是____。

3、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____。

1、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代谢系统2、《运动生物化学概论》3、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四.单项选择题1. 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

A. 1955年B. 1968年C. 1966年D. 1979年2.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下列那种学科发展起来的()。

A. 细胞学B. 遗传学C. 生物化学D. 化学3. 运动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A. 研究运动对机体组成的影响B. 阐明激素作用机制C. 研究物质的代谢D. 营养的补充4. 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人体B. 植物体C. 生物体D. 微生物1、A2、C3、A4、A五.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1 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2 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 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一.名词解释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是生物体内物质不断地进行着的化学变化 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或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酶 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和高度专一性的蛋白质。

运动与糖代谢

运动与糖代谢

第四节 乳酸与运动
• 一、运动时肌乳酸的生成机理 • 糖酵解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代谢方 式,正常条件下也有乳酸生成。 • 安静状态下,肌肉代谢率低,以氧化脂肪 酸为主,亦有低速乳酸生成。
运动时乳酸的生成
乳酸生成的多少取决于丙酮酸和NADH+H+ 的生成量和氧化量。
葡萄糖 细胞质 +
糖原 [ATP] [ADP]
• 在低强度运动中,降低肌糖原储量并不 一定伴随运动能力的下降。
• (二)无氧运动能力与肌糖原储量 短时间或间歇性极量运动时,一般 不会引起糖原耗竭或低血糖。但肌糖原 储量过低时,会抑制乳酸生成和降低无 氧代谢的能力。 对于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比 赛前足够的肌糖原储量是必要的。
第二节血糖与运动能力
2)糖酵解系统
ADP ATP CP Pi C AMP + 糖原 分解 糖酵解 乳酸
(二)亚极量运动时乳酸的生成
• 1、在运动开始时,由于局部性缺血引起 的暂旺供氧不足,导致乳酸生成量增加。 • 2、通过整体调节提高肌肉血液供应,需 花费数分钟时间。大约在运动5-10分钟获 得稳态氧耗速率后,糖酵解供能相应减 少,乳酸生成速率下降。
• 二、影响运动肌摄取和利用血糖的因素 (一)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在15%-90%最大摄氧量强度、持 续40分钟的运动中,随运动强度的增大, 肌肉吸收血糖量增多,肌肉血流量增加 促进肌肉摄取和利用血糖。
在60%、30%最大摄氧量强度、持续3- 4小时的运动中肌肉吸收血糖的高峰时间 之后,吸收血糖的速率逐渐下降。
• 长时间运动中,糖异生基质的成分和相对作 用不断变化: • (1)40分钟以内的运动,动用基质主要是乳酸 • (2)运动40分钟左右,生糖氨基酸的糖异生作 用可达最大值,其中以丙氨酸最为重要。葡 萄糖—丙氨酸循环成为肌肉-肝脏糖代谢的重 要桥梁; • (3)长时间运动后期,甘油异生作用的重要性 随脂肪供能的增强而加大,利用量可以增大 10倍。

习题-运动生物化学

习题-运动生物化学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 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

A. 1955年B. 1968年C. 1966年D. 1979年E1982年2. 运动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A. 研究运动对机体组成的影响B. 阐明激素作用机制C. 研究物质的代谢D. 营养的补充E. 研究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3.酶促反应中决定反应特异性的是()A. 酶蛋白B. 辅基C. 辅酶D. 金属离子 E .变构剂4.酶促反应速度(V)达最大反应速度(Vm)的60%时,底物浓度[S]为()A. 1 KmB. 2 KmC. 1.5 KmD. 2.5 KmE. 3 Km5.下列哪个化学物质不属于运动人体的能源物质。

()A.葡萄糖B.维生素CC.氨基酸D.软脂酸E.糖原6.酶分子中将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基团是()A. 结合基团B. 催化基团C. 碱性基团D. 酸性基团E. 疏水基团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A. 低温可以使酶失活B. 催化的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C. 最适温度是酶的特征性常数D. 最适温度随反应的时间而有所变化E. 以上全对8.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哪项不正确()A. 酶与底物接触只限于酶分子上与酶活性密切有关的较小区域B. 必需基团可位于活性中心之内,也可位于活性中心之外C. 一般来说,总是多肽链的一级结构上相邻的几个氨基酸的残基相对集中,形成酶的活性中心D. 酶原激活实际上就是完整的活性中心形成的过程E. 当底物分子与酶分子相接触时,可引起酶活性中心的构象改变9.一种酶作用于多种底物,其天然底物的Km是()A. 与其他底物相同B. 最大C. 最小D. 居中E. 与Km相同10.某一酶促反应的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的80%时,Km等于()A. [S]B. 0.5 [S]C. 0.25 [S]D. 0.4 [S]E. 0.8 [S]11.缺乏可导致贫血的物质有()A. 维生素CB. 维生素DC. 维生素B1D. 尼克酸E. 维生素B1212.生物氧化是指()A. 生物体内的脱氢反应B. 生物体内释放电子的反应C. 营养物质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的过程D. 生物体内的脱氧反应E. 生物体内的加氧反应13. 生物氧化过程中CO2的生成方式是()A. 碳与氧直接结合产生B. 碳与氧间接结合产生C.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D. 由有机酸脱羧产生E. 以上均不对14.呼吸链中各种氧化还原对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最高的是()A. NAD+/NADH+H+B. FMN/FMNH2C. FAD/FADH2D. Cyt a Fe3+/Fe2+E. 1/2 O2/ H2O15.NADH氧化呼吸链中与磷酸化相偶联的部位有几个()A. 1B. 3C. 2D. 4E. 516.人体生理活动的直接能量供给者是()A. 葡萄糖B. 脂肪酸C. ATPD. ADPE. 乙酰CoA17.下列化合物中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A. 磷酸肌酸B. ADPC. UTPD. 琥珀酰CoA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8. 胞液中的NADH+H+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几分子ATP()A. 1B. 1.5C. 2.5D. 4E. 519.下列化合物中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A. 磷酸肌酸B. ADPC. UTPD. 琥珀酰CoA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0. 胞液中的NADH+H+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几分子ATP()A. 1B. 1.5C. 2.5D. 4E. 5二、多项选择题:1.酶原的激活在于()A. 形成酶的活性中心B. 除去酶的非蛋白质部分C. 暴露活性中心D. 酶原分子相互聚合E. 酶与辅酶结合2.酶促反应中决定酶特异性和反应类型的部分是()A. 底物B. 酶蛋白C. 辅基或辅酶D. 金属离子E.酶的活性中心3.必需基团()A. 与催化作用直接有关B. 与酶分子活性中心特定的空间结构有关C. 由必需氨基酸提供D. 仅存在于活性中心E. 与酶分子结合底物有关4.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是()A. 酶浓度B. PH值C. 抑制剂D. 激活剂E. 温度5.运动时血清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A.运动时间B.运动强度C.运动方式D.运动环境E.训练水平6.运动人体的物质代谢的主要特点()A.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整体性B.严格精细的代谢调控性C.运动过程不同阶段物质代谢的侧重性D.能量生成形式的同一性E.运动时营养物质分解代谢速度加快7.NADH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有哪些复合体()A. 复合体ⅠB. 复合体ⅠC. 复合体ⅠD. 复合体ⅠE. 复合体Ⅰ8.关于呼吸链的描述正确的是()A. 线粒体中存在两条呼吸链B. 两条呼吸链的汇合点是CoQC. 在两条呼吸链中最主要的是NADH氧化呼吸链D. 每对氢通过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生成1.5分子ATPE. 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完全不同9.体内生成ATP的方式有()A. 底物水平磷酸化B. 氧化磷酸化C.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D. 丙酮酸羧化支路E. -磷酸甘油穿梭10.电子传递链中氧化磷酸化相偶联的部位是()A. NADH→CoQB. FAD→CoQC. CoQ→Cyt cD. Cyt c→Cyt aa3E. Cyt aa3→O2三、问答题:1.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有那些?各有何功能2.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3.什么是呼吸链?体内ATP如何生成?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所说的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A.果糖B.糖原C.葡萄糖D.6-磷酸葡萄糖E.乳糖2.维持大脑正常生理机能所需的能源物质主要来自()A.大脑的糖储备B.肌糖原C.肌肉中的葡萄糖D.血液中的葡萄糖E.肝糖原3.多糖在动物体内的储存形式有()A.肝糖原B.淀粉C.血糖D.糖脂E.糖蛋白4.一分子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可合成()ATPA.10B.12C.15D.20E.305.大强度运动持续30秒至90秒时,主要由()提供能量供运动肌收缩利用。

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PPT课件

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PPT课件
28
(一)代谢过程
1、代谢途径
1、葡萄糖 (糖原)
2、果糖-1,6-二磷酸
3、甘油醛-3-磷酸
4、丙酮酸
乳酸
果糖-1,6-二磷酸 2分子磷酸丙糖
丙酮酸
29
(1)葡萄糖 果糖-1,6-二磷酸
己糖激酶
反应不可逆
30
(2)果糖-1,6-二磷酸 2分子磷酸丙糖
31
(3)甘油醛-3-磷酸 丙酮酸
糖酵解过程中惟一的脱氢反应
碳酸(H2CO3 )水(H2O )
2、定义
OH
O ‖
—C—H或 -CHO
O ‖
—C—或CO-
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8
CHO H-C-OH HO-C-H H-4C-OH H-C-OH
CH2OH
葡萄糖
CH2OH C=O HO-CH H-C-OH H-C-OH CH2OH
果糖
CHO
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是红细胞 的唯一能源、是运动肌的肌外燃料。
21
2、糖原
研究表明,糖原贮量(特别 是肌糖原)的增多,有助于 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
(1)肌糖原 含量:约为肌肉重量的1%-2%,总量约为350-400g,耐 力运动员可达2-3%。快肌纤维中含量较慢肌纤维中略多。 功能: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能源,又是大强度有 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
单糖 :不能用水解方法再降解的最简单形式 的糖。
糖类化合物
寡糖(低聚糖):由2~10个分子单糖缩合 而成的糖。
多糖 :由多个单糖分子综合而成的高分子 有机物。
13
14
15
蔗糖
CH2OH
OH OH
OH

第二章第三节

第二章第三节

3.补糖的类型 需及时动用能量的时候补充葡萄糖,因其吸 收速度较快。 需增大体内糖原贮备量用果糖或者果葡混合 糖,因果糖可避免胰岛素反应,体内肝糖原 的量是葡萄糖的3.7倍。使用浓度控制在35克 /升。 耐力性需要大量补糖时,可使用低聚糖,其 渗透压低(为葡萄糖1/4),吸收也快。
養素的主要功能:
1.吸收速度 葡萄糖的吸收速率为100,半乳糖为110,果 糖为43,甘露糖为19。 2.甜度 以蔗糖为100,果糖175,葡萄糖75,半乳糖 33,麦芽糖33,乳糖16,淀粉的甜度最低,几 乎尝不到甜味。
二、营养功用
(一)供给热量 糖是人体主要的热源物质,也是运动员从 事运动训练和比赛的最佳能源物质。 (二)维持中枢神经机能 (三)维持脂肪正常代谢 (四)节约蛋白质作用 (五)保护肝脏 (六)构成机体的一些重要物质
四、糖与运动


运动员体内贮备的糖约500—600克,肌糖原占 350—400克,肝糖原100克,血糖约10克左右。 供长时间运动至力竭时间约为90—120分钟。 糖的补充过程中须避免产生胰岛素低血糖反应。 训练后即刻摄入果糖对恢复肝糖原的效果较好, 摄入葡萄糖与蔗糖使肌糖原贮备在24小时后保 持较高水平。
第三节 糖类与运动
一、分类与性质
(一)糖类的分类 1.单糖:单糖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3—6个碳原 子的糖。 2.双糖:由两个单糖分子缩合失去一分子水而 形成的化合物。双糖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必 须水解成单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3.多糖:多糖是由许多单糖分子缩合构成的大 分子化合物。
(二)糖类的一些性质
三、供给量与来源



我国目前一般人糖的供给量标准:占总热量 的50—70%。 摄入过少的糖易致体能不足,增加消耗体内 蛋白质;摄入过多的糖类会在体内转化为脂 肪。 摄入糖的种类以淀粉为主,在必要时辅以葡 萄糖、果糖、蔗糖等补充。 主食(大米、面制品等)是摄入糖类的主 要来源,淀粉是最经济的热源质。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02章糖代谢与运动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02章糖代谢与运动
糖氧化供能的效率
糖的氧化供能效率较高,能够以较高的速率 产生能量,为肌肉收缩和运动提供动力。
运动中糖的糖异生作用
1 2 3
糖异生的定义
糖异生是指由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 程,是运动时补充糖储备的重要途径。
糖异生的原料
糖异生的原料主要包括氨基酸、甘油和乳酸等, 这些物质在运动中大量产生并可作为糖异生的底 物。
体组织的结构物质之一。
02
双糖
双糖是由两个单糖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连接而成的糖类,常见的双糖
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等。双糖在生物体内主要作为能量物质,同时也
有一些特殊的生物活性。
03
多糖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聚合反应连接而成的糖类,如淀粉、纤维素
和糖原等。多糖在生物体内主要作为能量物质和细胞结构物质,同时也
02
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
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01
运动时肌肉收缩,消耗大量能量,导致血糖升高。
02
运动后,肌肉摄取葡萄糖增多,血糖下降。
03
长时间运动后,肝糖原分解加速,血糖升高。
运动对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影响
运动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 素分泌增加,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
运动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 素分泌减少,促进糖原合成和葡萄糖 摄取。
先天性糖代谢障碍
某些先天性糖代谢障碍可能导致糖的利用和代谢异常,影响身体的 能量供应和运动能力。
05
运动中糖的补充与控制
运动前糖的补充
01
02
03
补充时间
运动前1-2小时,确保在 运动开始时糖原储备充足。
补充量
根据运动时间和强度,一 般补充300-500卡的易消 化的糖类食物。

02-糖代谢与运动

02-糖代谢与运动
有氧氧化总反应式:葡萄糖+6O2→6CO2+6H2O+能量(相当于32ATP)
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
32ATP能量的来路分析: ◎ 葡萄糖→2丙酮酸: 产生2A、2N。 ◎ 2丙酮酸→2乙酰CoA: 产生2N。 ◎ 2乙酰CoA经TAC: 产生6N、2F、2G。 合计:10N、2F、2G、2A。 所以,总计产生32ATP能量。
运动生物化学
第02章 糖代谢与运动
教学目标
• 掌握糖的概念,葡萄糖的化学结构、人体内糖存在的形式 与储量、糖代谢不同化学途径与ATP合成的关系,糖代谢 及其产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 了解糖的组成,分类和运动时的生物学功能。 • 熟悉 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糖原的合成和糖异生作用
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 理解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糖代谢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三)运动中的乳酸代谢特点
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主要通过乳酸穿梭(P65)方式 氧化,途径有二: (1)在运动肌内,由快肌b进入快肌a或慢肌氧化。
(2)通过循环系统由运动肌 进入非运动肌、心肌氧化 。
运动中血乳酸浓度的变化规律
安静时血乳酸浓度约为1-2mmol/L。在递增强度的 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先是缓慢上升,当运动强度达 到临界值时,血乳酸浓度开始急剧上升,此运动强 度称乳酸阈。 乳酸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乳酸阈所对应的血乳 酸浓度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其变动范围在1.47.5mmol/L之间,均值为4mmol/L。 乳酸阈是机体供能由有氧为主转为无氧为主的临界 点。
细胞膜外 细胞膜内
线粒体内膜内
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
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逆过程。
场所:肝(饥饿时肾、肌肉也 参与)。 限速酶(P60): (1)丙酮酸羧化酶 (2)丙酮酸P激酶 (3)F-1,6二P酯酶 (4)G-6P酯酶 意义(P61): (1)弥补体内糖量不足。 (2)通过HL(乳酸)循环 (P61,图2-3-1)消除运动肌 产生的HL。

运动与糖代谢ppt课件(共52张PPT)

 运动与糖代谢ppt课件(共52张PPT)
• 安静时肝葡萄糖释放 • 运动时肝葡萄糖的释放 • 耐力训练对肝糖原的影响
安静时肝葡萄糖释放
• 安静时肝糖原分解 • 正常进食后安静时,肝葡萄糖释放量较低,约为
0.8-1.1mmol/min,其中肝脏分解速率0.54 mmol/min葡萄糖〔占70%),其余由糖异生提 供,只能满足大脑和依靠糖酵解供能的组织需要 。 • 安静时糖异生作用 • 体内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和糖原的过程称为糖 异生。安静时,糖异生作用生成的葡萄糖只占肝 脏输出葡萄糖总量的25-30%。糖异生的底物有乳 酸、丙酮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
• 血浆胰高血糖素和儿茶酚氨浓度上升幅度减少; • 细胞内cAMP生成数量有所下降。
• 耐力训练对糖异生作用的影响 • 耐力训练对糖异生的影响不明显,但在适中强度运动中,
耐力训练可使糖异生速率稍有上升。其原因并非糖异生 过程的代谢能力增强,而是训练改善了运动时血流分配, 使肝血流量增大,流经肝脏的糖异生基质增多。
• 环境温度的变化影响人体的代谢速率和对代谢底物的选择。热天 运动使肌糖原分解供能增多,寒冷时人体利用脂肪供能增多。
• 在氧分压较低的高原进行运动时,供氧不足造成糖酵解供能的 比例增多,肌糖原消耗加快,乳酸生成明显增多。
• 在赛场噪声刺激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和血液粘性增大, 供给骨骼肌的氧减少,而使糖酵解供能的比例增多,肌糖 原消耗加快。
而在低糖原的肌肉内,对肌外能源的依赖性较 Felig等,1975)
糖是运动时唯一能无氧代谢合成ATP的细胞燃料。 超过90%最大摄氧量运动时,主要是动用Ⅱb型肌纤维内糖原。
高,血糖供能可高达46%左右。 运动强度增大,肌糖原动员速率相应增大。
以中、低等强度运动时,动用I型和Ⅱa 型肌纤维内糖原。 第三节 肝脏释放葡萄糖与运动能力 乳酸生成主要在骨骼肌,但其消除可在骨骼肌、心肌和肝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酮酸激酶
反应不可逆 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 ATP
(4)乳酸的生成
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还原为乳酸,有氧则进入线粒体氧化。
来自甘油醛-3-磷酸脱氢
糖酵解代谢过程
血葡萄糖
ATP
ADP
1.6--二磷酸果糖
PFK
6--磷酸果糖
ADP ATP
2(3--磷酸甘油醛)
肌糖原
NAD NADH+H+
2ADP
2(1.3-- 二磷酸甘油酸)
三、糖的生物学功能
(一)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
人体内糖以 游离态(运输形 式)和化合态 (储存形式)两 种状态存在,总 量约500克,运 动员可达550750克。血糖是 运输形式,糖原 是储存形式。
储存形式: 糖原(肌糖原、
肝糖原)
肌糖原 300- 400g
肝糖原 75- 100g
运输形式 血糖 6g
2、定义
OH
O ‖
—C—H或 -CHO
O ‖
—C—或CO-
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CHO H-C-OH HO-C-H H-4C-OH H-C-OH
CH2OH
葡萄糖
CH2OH C=O HO-CH H-C-OH H-C-OH CH2OH
果糖
CHO
H-C-OH HO-C-H HO-4CH
H-C-OH CH2OH 半乳糖
葡萄糖
结构特点:多羟基醛
果糖
结构特点:多羟基酮
(二)糖的化学组成
糖类物质主要由碳(C)、氢(H)、 氧(O)三种元素组成,其中氢与氧原 子之比与水相同,也就是2:1,故多数 糖可用通式Cn(H2O)n表示。
(二)糖的分类
单糖 :不能用水解方法再降解的最简单形式 的糖。
功能:对维持血糖浓度的正常水平有重要作用。
(二)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
1、提供机体所需能量
糖是人体的基本供能物质,正常生理活动中60~ 70%的能量来自糖氧化。
(1)血糖是安静和运动时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 源
(2)肌糖原是短时间、大强度间歇运动和长时间 持续运动的主要能源。
(二)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糖代谢的底物:糖原和血糖。 根据代谢时氧气的参与情况, 糖代谢可分为:一、糖无氧氧化(糖酵解)
二、糖有氧氧化 三、磷酸戊糖途径
一、糖的无氧酵解 概念: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
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ADP ATP
无氧
• 反应部位:细胞液
(一)代谢过程
2、对脂肪代谢具有调节作用 3、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4、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作业
一、判断题 1、糖类物质就是碳水化合物。 2、运动饮料中常配入4~8(10)个葡萄糖单位的低聚糖,以有 利于糖的利用和水分的吸收。 3、脑组织糖原储量很少,正常大脑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 要来自血浆游离脂肪酸。 4、肌糖原可以大量分解成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维持血糖稳定。
低聚糖饮料:
目前,在运动饮料中常配入4~8(10)个葡萄 糖单位的低聚糖,以增加葡萄糖的浓度,又可降 低渗透压,有利于糖的利用和水分的吸收。具有 延迟长时间运动疲劳发生和加速运动后糖储备恢 复的良好效果。
糖原
糖原又称动 物淀粉,结构上与支 链淀粉相似,由几百 至几千个葡萄糖连接 而成;以颗粒形式广 泛存在于人体、动物 体内,肝脏和肌肉内 的储存量尤为丰富。
一、糖的概述
糖类作物
葡萄糖
水果中富含果糖
纤维素
一、糖质的概念和化学组成
(一)糖质的概念
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或通过水 解可以产生多羟基醛或酮的物质。
1、元素组成 C(碳),H(氢),O(氧)
鼠李糖及岩藻糖(C6H12O5)、脱氧核糖(C5H10O4) 甲醛(CH2O)、乳酸(C3H6O3)、乙酸(C2H4O2) 碳酸(H2CO3 )水(H2O )
(1)肌糖原 含量:约为肌肉重量的1%-2%,总量约为350-400g,耐 力运动员可达2-3%。快肌纤维中含量较慢肌纤维中略多。 功能: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能源,又是大强度有 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
(2)肝糖原 含量:占肝重的5%,总量约为75-100g,受饮食糖量影响 较大(15-80g/kg肝组织)。
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
教学目标
1、掌握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 能、糖代谢不同途径与ATP合成的关系、糖代谢及其产物 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2、了解糖的概念、组成、分类; 3、熟悉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糖异生作用的基本代谢过 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4、理解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糖代谢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1、代谢途径
1、葡萄糖 (糖原)
2、果糖-1,6-二磷酸
3、甘油醛-3-磷酸
4、丙酮酸
乳酸
果糖-1,6-二磷酸 2分子磷酸丙糖
丙酮酸
(1)葡萄糖 果糖-1,6-二磷酸
己糖激酶
反应不可逆
(2)果糖-1,6-二磷酸 2分子磷酸丙糖
(3)甘油醛-3-磷酸 丙酮酸
糖酵解过程中惟一的脱氢反应
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 ATP (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1.血糖
(1)概念:血液中的葡萄糖。 (2)空腹血糖浓度
较为恒定,大约为4.4-6.6mmol/L,(80-120 mg/dL), 总量约为6g。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与常人无异。 (3)功能
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是红细胞 的唯一能源、是运动肌的肌外燃料。
2、糖原
研究表明,糖原贮量(特别 是肌糖原)的增多,有助于 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
2ATP 3- 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
LDH
乳酸
2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ADP
糖酵解过程可净合成多少分子ATP?
2、ATP的生成数量
血葡萄糖 糖原(1葡萄糖单位)
2乳酸 + 2ATP 2乳酸 + 3ATP
ATP的生成数量
反应
ATP
G
G-6-P
F-6-P
F-1,6-BP
甘油酸-1,3-二磷酸
丙酮酸
烯醇丙酮酸磷酸
糖类化合物
寡糖(低聚糖):由2~10个分子单糖缩合 而成的糖。
多糖 :由多个单糖分子综合而成的高分子 有机物。
蔗糖
CH2OH
OH OH
OH
CH2OH OH
O OH
CH2OH
1分子葡萄糖+1分子果糖
1分子葡萄糖+1分子半乳糖
CH2OH OH
OH
CH2OH OH
O OH
OH
OH
乳糖

寡糖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丙酮酸
1分子葡萄糖净生成ATP数
-1 -1 +1×2 +1×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