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大气扩散与污染控制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十章 集气罩及管道设计【环境工程系】

吸入气流流动的基本规律
点汇流
吸气口附近为负压 、口较小
通过每个等速面的空气量相等(吸风口的流量 )
4πr12v1=4πr22v2 =Q
( ) v1
r2 2
v2
r1
集气罩尽量靠近污染源,以提高捕集效率。
吸气范围减少一半, 2πr12v1=2πr22v2 =Q
则 vx=0.075×2=0.15m/s 此时,vx<0.5m/s,尘粒不能被吸入集气罩内。由分 析可知,只有距离吸风口75mm以内的尘粒才能被吸入。 因此,实际操作中吸风口应尽量靠近产尘点。
吹出气流流动的基本规律
▪射流:空气从孔口中吹出,在空间形成的气流。 ▪等温圆形射流 ▪等温扁射流
▪等温圆射流和扁射流参数计算公式 pp.590表13-1
吸入气流与吹出气流的比较
• 流量
吸入气流 通过等速面呈椭球面,等流量且等于吸入口的流量; 射流由于卷吸作用,沿射流前进方向流量不断增加,射流作用 区呈锥形。
• 速度衰减规律不同
射流各断面动量相等,吹出气流在较远处能保持其能量密度。 吹出气流 输送能力强 x=20d 10%v 吸入气流 控制能力强 x=d 10%v
环境工程系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小袋子
第10章 净化系统的设计
第10章 净化系统的设计
❖1.净化系统的组成与设计内容 ❖2.集气罩的捕集机理 ❖3.集气罩的结构形式 ❖4.集气罩的主要性能参数及计算 ❖5.集气罩的设计
第1节 净化系统的组成与设计内容
局部排气净化系统的组成
集气罩(局部排风罩)
吹出气流流动的基本规律
不同风速下大气污染物传输与扩散

不同风速下大气污染物传输与扩散大气污染物传输与扩散是一个关乎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不同风速下,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输和扩散行为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大气污染传输机理、精确预测污染物扩散范围以及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风是大气中的一种运动,通过风可以将污染物从污染源迅速输送到其他地区。
当风速较低时,污染物的传输距离相对较短,主要集中在污染源附近。
这是因为低风速下,污染物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较长,扩散程度较小。
例如,市区中的交通排放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在低风速条件下,会聚积在市区上空,导致严重的雾霾和空气污染问题。
这种情况下,应采取控制污染源、限制交通等措施来减少废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而当风速增大时,污染物扩散范围也会扩大。
高风速可以将污染物迅速输送到相对较远的地区,使其分散到更广阔的范围内。
这种情况下,治理污染物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区域性控制措施。
例如,在温室气体的控制方面,全球范围内的区域合作变得尤为重要,以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
此外,不同风速下的地形也会对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产生影响。
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如山区、山谷等地形,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会受到地形的限制和影响,形成局部的气象环境,导致局部的空气污染问题。
在山区,风速较低,会使得空气质量下降,所以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防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
而在山谷地形,风速较高,也可能造成局部的扬尘、颗粒物污染等问题,要加强对于这些问题的监测和治理。
除了风速的影响外,其他气象因素也会对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稳定的大气层结有助于污染物的滞留,使其难以扩散和稀释。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控制污染源的方法,如减少工业废气排放、限制交通流量等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
此外,降水也是清洁大气的重要因素,雨水可以有效地清除大气中的污染物,降低污染程度。
总结起来,不同风速下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扩散行为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10章 集气罩(60P)

图 点汇气流流动情况
实际上,吸气口是有一定大小的,气体流动也是有阻力的。所以,吸气 区气体流动的等速面不是球面而是椭球面。 吸气口气流速度分布特点: ①在吸气口附近的等速面近似与吸气口平行,随离吸气口距离x的增大, 逐渐变成椭圆面,而在1倍吸气口直径d处已接近为球面。因此,当x/d > 1时,可近似当作点汇,吸气量Q可按式1、3计算。当x/d<1时,应根 据有关气流衰减公式计算。 ②吸气口气流速度衰减较快。如图所示,当x/d=1时,该点气流速度已 大约降至吸气口流速的7.5%。
集
用范围,吸气式集气罩分为: 密闭
气 罩
吹吸式
罩、排气柜、外部集气罩、接受式 集气罩等
1、密闭罩
将污染源的局部或整体密闭起来,在罩内保持一定负压,可防止污 染物的任意扩散。特点:所需排风量最小,控制效果最好,且不受 室内气流干扰,设计中应优先选用。 按照结构形式分为: 局部密闭罩 特点:体积小,材料消耗少,操作与检修方便; 适用:产尘点固定、产尘气流速度较小且连续产尘的地点。 整体密闭罩 特点:容积大,密闭性好。 适用:多点尘源、携气流速大或有振动的产尘设备。 大容积密闭罩 特点:容积大,可缓冲产尘气流,减少局部正压,设备检修可在罩 内进行。 适用:多点源、阵发性、气流速度大的设备和污染源。
4、吹吸气流
由两股气流组合而成的气 流。在集气罩设计中,利 用吹出气流与吸入气流联 合作用来提高所需“控制 风速”的形成,称为吹吸 式集气罩。
三、集气罩的基本类型
集气罩是烟气净化系统污染源的收集装置,可将粉尘及气体 污染源导入净化系统,同时防止其向生产车间及大气扩散, 造成污染。
吸气式
按集气罩与污染源的相对位置及适
其他:根据处理对象不同(如含尘气体、有毒高温易燃易爆气体等) 还应增设必要的设备,如清灰孔、冷却装置、余热利用装置、防爆 装置、消音器、各种阀门仪表等。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重点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重点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者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2、酸雨:在清洁的空气中被CQ饱和的雨水pH为5.6,故将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称为酸雨。
第二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1、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的状态可概括为两大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2、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介质和悬浮在其中的分散粒子所组成的系统称为气溶胶。
3、霾(或灰霾):霾天气是大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尘粒使空气浑浊,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天气现象,易出现在逆温、静风、相对湿度较大等气象条件下。
4、总悬浮颗粒(TSP :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 口的颗粒物。
5、可吸入颗粒物(PM io):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g 的颗粒物。
6、气态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总体上可分为五类:以二氧化硫为主的含硫化合物,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碳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卤素化合物等。
7、对于气态污染物,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8、硫酸烟雾:硫酸烟雾系大气中的SQ等硫氧化合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悬浮颗粒物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些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
9、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有时带些紫色或黄褐色)。
其主要成分有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酮类和醛类等。
光化学烟雾的刺激性和危害要比一次污染物严重得多。
第四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本节内容为了解的章节(不排除在最后一题中出现,最后一章的机动车污染防治也是一样),防治措施为以下7种,具体内容请看书本。
(完整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第三版课后答案郝吉明

(完整版)⼤⽓污染控制⼯程郝吉明第三版课后答案郝吉明⼤⽓污染控制⼯程课后答案(第三版)主编:郝吉明马⼴⼤王书肖⽬录第⼀章概论第⼆章燃烧与⼤⽓污染第三章⼤⽓污染⽓象学第四章⼤⽓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六章除尘装置第七章⽓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第⼗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第⼗⼀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第⼀章概论1.1 ⼲结空⽓中N 2、O 2、Ar 和CO 2⽓体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解:按1mol ⼲空⽓计算,空⽓中各组分摩尔⽐即体积⽐,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CO2=0.00033mol 。
质量百分数为%51.75%100197.2801.28781.0%2==N ,%08.23%100197.2800.32209.0%2==O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05.0%100197.2801.4400033.0%2==CO 。
1.2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质量标准》的⼆级标准,求出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质量标准》⼆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平均浓度限值如下: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空⽓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SO 2: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CO :ppm 20.3643.44281000.43=??-。
1.3 CCl 4⽓体与空⽓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的混合⽓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1)CCl 4在混合⽓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解:1)ρ(g/m 3N)334/031.110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N)333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郝吉明第三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完整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第三版)主编: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目录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六章除尘装置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第一章 概 论1.1 干结空气中N 2、O 2、Ar 和CO 2气体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 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
质量百分数为%51.75%100197.2801.28781.0%2=⨯⨯⨯=N ,%08.23%100197.2800.32209.0%2=⨯⨯⨯=O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05.0%100197.2801.4400033.0%2=⨯⨯⨯=CO 。
1.2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SO 2: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CO :ppm 20.3643.44281000.43=⨯⨯-。
1.3 CCl 4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1)CCl 4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解:1)ρ(g/m 3N )334/031.110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N )333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大气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扩散

大气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扩散大气环境污染物是指在大气中存在的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物质,包括但不限于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重金属等。
这些污染物的迁移与扩散过程对于评估和治理大气污染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气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扩散机制、影响因素及相关治理措施。
一、迁移与扩散机制1.湍流扩散湍流扩散是大气污染物迁移与扩散的主要机制之一。
大气中存在着各种气流运动,如对流和湍流。
污染物的扩散过程会受到这些气流运动的影响,形成不同尺度上的湍流涡旋,使得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输产生随机性。
2.稳定层限制稳定层限制是另一个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重要因素。
稳定层限制时,大气中的温度垂直分布呈现逆温趋势,导致污染物在较低的空间高度上聚集,难以扩散到更高空间层次。
3.地理地形地理地形对大气污染物的迁移与扩散也有显著影响。
山脉、山谷和海洋等地形特征会改变风向和风速,影响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路径和速度。
二、影响因素1.气象条件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与扩散的关键因素之一。
风向、风速、温度和湿度等气象要素都会对污染物的传输路径和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2.排放源强度和位置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和位置直接决定了污染物释放到大气中的数量和速率。
高排放源和密集排放源会导致周围地区的浓度升高,使得污染物在迁移和扩散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影响。
3.化学性质不同污染物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这会影响它们的迁移与扩散行为。
一些污染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物种,进而影响它们的迁移和扩散特性。
三、治理措施1.源头治理源头治理是最为有效的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之一。
通过控制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机动车污染等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从根本上降低污染物的迁移与扩散程度。
2.空气净化技术空气净化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大气中的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
常见的空气净化技术包括静电吸附、活性炭吸附和光催化等方法。
3.政策与法规完善的政策与法规对于大气污染物的治理至关重要。
(完整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第三版课后答案郝吉明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第三版)主编: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目录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六章除尘装置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第一章 概 论1.1 干结空气中N 2、O 2、Ar 和CO 2气体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
质量百分数为%51.75%100197.2801.28781.0%2=⨯⨯⨯=N ,%08.23%100197.2800.32209.0%2=⨯⨯⨯=O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05.0%100197.2801.4400033.0%2=⨯⨯⨯=CO 。
1.2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SO 2: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CO :ppm 20.3643.44281000.43=⨯⨯-。
1.3 CCl 4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1)CCl 4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解:1)ρ(g/m 3N)334/031.110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N)333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散参数的确定-P-G曲线法
P-G曲线的应用
利用扩散曲线确定 y 和 z
扩散参数的确定-P-G曲线法
P-G曲线的应用
估算地面最大浓度 和它出现的距离
由 H 和 z |x x
H z 2
cmax
由 z ~ x 曲线(图4-5)反查出 xcmax 由 y ~ x 曲线(图4-4)查 y 由式(4-10)求出Cmax
1、按地面最大浓度计算
C max C 0 C b
C 0-标准浓度
C b-本底浓度
2、按一定保证率的计算法
由地面最大浓度计算法→HS较矮,当u<ū时,地面浓度可能超标; 由地面绝对最大浓度计算法→ HS较高,无论 u 多大,地面浓度不 超标,但烟囱造价高。 从环保和经济两方面来看,在选择一个可接受的保证率后, ū、 稳定度取一定值后代入上述公式,可得某一保证率的气象条件 下的烟囱高度,较前面较合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估算地面最大浓度 和它出现的距离
设H=141.4m,则
=100m 若大气稳定度 级别为B级, 则 查右图知: =2km
估算地面最大浓度 和它出现的距离
在 对应的 约为110m
例题
例题
扩散参数的确定-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
我国在修订P-T法基础上产生了国家标准法(GB/T 13201-91)。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在整层大气都具有同一稳定度(即温度层结构均一,实际 中难以实现)、平坦地形的条件下应用高斯模式计算污染 物浓度。 如果整个大气层不均匀,污染物扩散所涉及的温度层结不 止一个,或者地表粗糙度高,地势起伏大就需要特殊处理。 下面讨论两种特殊情况:封闭型扩散和熏烟型扩散。
一、封闭型扩散模式——有上部逆温层的扩散模式 所谓封闭型扩散就是指在上部存在逆温层的气象条件下, 污染物受到上部逆温层限制,只能在地面和逆温层之间扩 散的情况
烟气抬升高度计算(例题)
烟气抬升高度计算(例题)
烟气抬升高度计算(例题)
例:某市远郊区电厂烟囱高160m,烟囱排出口内径 5m,排烟速度12m/s。烟气温度135℃,周围大气 温度15 ℃。大气稳定度C级,源高处风速6.12m/s。 试分别用霍兰德、布里格斯、国家标准公式计算烟气 抬升高度(假设下风向距离x=2km)
( 1 ) 当 Q H 2 1 0 0 k W 和 (Ts Ta ) 3 5 K 时 H n 0Q H
n1
Hs
n2
u
1
Q H = 0 .3 5 Pa Q V
T Ts H 1)
T Ta Ts
(2)当1700 kW Q H 2100 kW 时 Q H 1700 2 400 2 (1 .5 v s D 0 .0 1 Q H ) 0 .0 4 8 ( Q H 1 7 0 0 ) H 1= u u (3)当 Q H 1700 kW 或 T 35K 时 H =H 1 (H 2 (1 .5 v s D 0 .0 1Q H ) u ( 4 ) 当 1 0 m 高 处 的 年 平 均 风 速 小 于 或 等 于 1 .5 m /s 时 H = H = 5 .5 Q H 1 / 4 ( d Ta 0 .0 0 9 8 ) 3 / 8 dz
烟温宜在100℃以上。
公式中与气象有关的参数取值方法: ū的取值:①取多年平均值;②取某一保证率的值:如已知 ū >3m/s的频率为 80%,取 3m/s可保证有80%不超标,而 地面平均最大浓度可能比规定标准更低。 z z 值在 0.5 ~ 1.0 间,即:当 Hs>100m 时, y y 0 . 5 ;当 Hs<100m 时,
扩散参数的表达式为(取样时间0.5h,按表4-8查算)
y 1 x a , z x a
1 2 2
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区,D、E、F向不稳定方向提半级 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区,C提至B级,D、E、F向不稳定方向 提一级 丘陵山区的农村或城市,同工业区 2 q ( ) 取样时间大于0.5h, z 不变, y y 1
3、P值法
根据“指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 规定的点源烟尘允许排放率计算式:
Q e Pe H
H
s
2
10 6
Q e 10 6 H Pe
式中:Qe-烟尘允许排放速率,t/h;Pe-烟尘排放控制系数, t/(h·m2);H-有效源高,m。
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o
o
D-H
D-H D
二次反射 无反射 一次反射
2D-H
o 地面和逆温层底对烟云多次反射
封闭型扩散模式
简化计算:
例:位于北纬40°,东经117 °的某化工厂烟囱高50m, H2S排放量9kg/h ,排放筒直径0.5m,烟气出口温度50℃。 出口气速12m/s。距地面10m处风速为4m/s,早春2月 上午8时,天气晴朗,环境气温15℃,距地面500m处出 现逆温,试问在下风向5000m、8000m处H2S浓度有多 大? 第一步:确定大气稳定度——查太阳倾角-计算太阳高度角 -确定辐射等级-查出大气稳定度 第二步:确定H——计算QV、QH-计算50m处风速-计算 ΔH。 第三步:确定XD——计算σz,按远郊区查表4-8,反算XD。 第四步:按4-9计算5000m处H2S浓度。 第五步:按4-9计算XD 处H2S浓度;按4-36计算2XD 处 H2S浓度。然后内插,确定 5000m处H2S 浓度。
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q y2 z2 c( x, y , z ) exp[ ( 2 )] 2 2 y 2 z 2πu y z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实际浓度
q y2 ( z H )2 ( z H )2 c( x, y , z, H ) exp( 2 ){exp[ ] exp[ ]} 2 2 2 y 2 y 2 z 2 π u y z
1/3 1/3 1
H =0.362QH1/3 x 2/3 u
1/3 2/3
1 1
H =1.55QH H s u
H =0.332QH 3/5 H s 2/5
3/5 3/5 6 / 5
x*=0.33QH H s u
(3)我国“制订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GB/T13201-91)中的公式——在没有特别要求时,应优先使用 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
大气扩散参数(σy,σz)的确定
扩散参数是表征湍流扩散剧烈程度的物理量,是影响污染物浓度 的重要参数。 P-G曲线法 帕斯奎尔(Pasquill)在1961年推荐一种仅需要常规气象观测资 料就能估算σy,σz的方法,吉福德(Gifford)进一步将它制成应 用更方便的图表。应用观测到的风速、云量、云状和日照等天 气资料,将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分为6个等级: A — 极不稳定,B —不稳定,C — 弱不稳定,D — 中性, E — 弱稳定,F —稳定。若稳定级别为A~B,则表示按A 、B级 的数据内插。
yf
2.15 y H tg15o 2.15 y H 8
例题 参照【例4-6】
烟囱高度的设计
烟囱高度的计算
(1)达到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的作用; (2)尽量节省投资(造价正比于H2 ); (3)地面浓度不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z 2q z Cmax ( ) 2 y 在0.5~1.0之间取 πuH e y 2 q z Hs H πeu (C0 Cb ) y
该法的要点: 首先根据帕斯奎尔划分大气稳定度的方法来确定大气稳定度 级别;然后从图4-4和图4-5中查得(或表4-4用内插法求出) 对应的扩散参数σy和σz;最后将σy、σz代入前面介绍的一系 列扩散模式中,就可估计出各种情况下的浓度值。
扩散参数的确定-P-G曲线法
P-G曲线的应用
根据常规资料确定稳定度级别
设
y z const (实际中成立) dc( x,0,0, H ) 0 d z
2q z πuH 2e y
由此求得
cmax
z |x x
cmax
H 2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计算或实测 u 平均风速 多年的风速资料 H 有效烟囱高度 y 、 z 扩散参数
q 源强
1.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
熏烟型扩散模式
熏烟过程:早晨太阳升起后,地面得到来自太阳的辐射 逐渐加热,夜间产生的逆温层逐渐抬升,当逆温破坏到 烟流下边缘以上时,使烟流发生向下的强烈混合,地面 污染物浓度增大,产生熏烟过程。熏烟过程一般多在早 晨发生,持续时间不超过2小时。
熏烟型扩散模式——地面浓度
即hf=H时
hf——逆温层消失高度;σyf——熏烟条件下Y向扩散参数
在封闭型扩散中,假定: 污染物完全不向逆温层扩散; 上部逆温层对污染物起全反射作用,可用像源法处理; 污染源在地面和逆温层之间形成无穷多个像对,污染物 浓度是实源和无穷多虚源的贡献之和。 由式4-9
得:地面轴线上的污染物浓度为:
( H 2nD ) 2 C exp[ 2 2 ] πu y z z q
(2)Briggs公式:适用不稳定及中性大气条件
不稳定或中性大气下,布里格斯公式用来确定不同的热释放 率和下风向距离条件下的烟气抬升高度:
当QH 21000kW时 x 10 H s x 10 H s
当QH 21000kW时 x 3x * x 3x * H =0.362QH x u
有效源高
H H s H
H s ――烟囱几何高度
H
――抬升高度
烟云抬升的原因有两个: ①是烟囱出口处的烟流具有一初始动量(使它们继续垂直 上升);②是因烟流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产生的静浮力。 这两种动力引起的烟气浮力运动称烟云抬升,烟云抬升有 利于降低地面的污染物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