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余成本-深度理解
摊余成本深度理解

摊余成本深度理解(I)触及了本质(权责发生制),但初学者无法理解。
如果您有幸瞧到此答案,您将会对摊余成本这个概念,有一个完全感性认识。
首先,您对摊余成本理解的困难首先来源于这个词本身的中文表达。
国内将amortization翻译成摊余成本造成了理解困难。
您一瞧到成本两字肯定先想到利润表科目。
如果我们换个表达---净负债,您就明白它属于负债类。
第二,净负债就是哪个科目的负债呢?实际来说,涉及好几个科目。
为了从简,取“应付债券”这个科目单一说明。
现在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交易:假设存在一个企业A,向市场卖100元的债券,B投资者有意购买,但考虑到A企业的债券收益偏低,希望以90元价格购买,A企业同意此项交易。
第三,这项交易结束后,A企业应付债券100元,但实际收到只有90元。
10元差价,我们称之为折价摊销。
这里折价摊销的意思指的就是,将10元分配在整个债券偿还期中。
第四,债券需要支付利息,a企业需要定期给b投资者利息。
我们将a企业给b投资者的利息,称之为票面利息,其利率为票面利率。
我们假定票面利率为1%。
即每期应付利息为1元。
现在,a企业向b投资者支付5期的利息,总共5元。
5期债券满期后,a企业须向b投资者总共支付100+5元。
第五,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b投资者总共收益为15元。
从a企业方面来瞧这15元相当于90元的借贷成本。
现在我们将这15元分配在5期内(这里15元并非平均分配在5期内)。
每期分配额成为实际利息,这个实际利息5期内不固定,但对应实际利息固定。
原因来自下面等式:每期票面利息+每期折价摊销=每期净负债×实际利率=每期实际利息每期票面利息即前面的1元,实际利率为计算得出(未来需偿还现金105元折现到期初90元的利率);其她未知变量为每期计算得出,但我们知道期初的净负债90元。
期初净负债90元就是怎么回事?这就就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知道a企业开始只拿到了90元现金,这相当于开始时的负债,也就就是说期初这张债券只值90元,净负债表示负债的账面净值。
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的理解、例题、练习及答案

第一部分:摊余成本概念的理解及实例一、相关概念(一)实际利率法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即:某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于当前账面价值的折现率。
)(二)实际利率法的产生的原因当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时,大多数的人都更愿意去购买此债券进行投资。
如果大家都去争相购买,按照价值规律,债券发行商此时就会适当抬高价格(比如面值1000元的债券按1010元卖出),只要折算的实际利率仍不低于银行存款利率,购买者有利可图,则债券仍然可以顺利地溢价发行;反之,如果债券票面利率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大家都更愿意把钱存入银行或进行其它的投资,导致该项债券无人问津,债券发行商只能折价发行才会有人购买(比如面值1000元的债券按950元卖出)。
正是由于债券溢价或折价发行事实的存在,才导致债券发行后存续期内的实际利息与票面利息之间产生差异。
(三)摊余成本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即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其中,第二项调整金额“累计摊销额”利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得到。
(四)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如果你借钱,摊余成本就是你目前还要还多少钱给人家。
如果你投资,摊余成本就是人家目前还欠你多少钱没还。
下面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举例说明:投资者在初期购入债券时的实际支付额,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
可以把“摊余成本”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应该按取得债券的面值(既1250元)记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的借方上,把实际支付的1000元记到“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等科目的贷方。
摊余成本法会计分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摊余成本法会计分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摊余成本法是一种会计核算方法,主要用于计量长期债权和长期债务工具。
该方法通过将资产或负债的成本或价值分摊到不同期间来反映其价值变动,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实际情况。
摊余成本法会计分录是在使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会计核算时必不可少的步骤。
通过正确记录资产或负债的摊余成本,可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摊余成本法会计分录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概念、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会计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会对摊余成本法进行概述,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会详细介绍摊余成本法的概述、会计分录要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会总结摊余成本法会计分录的重要性,展望摊余成本法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并给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摊余成本法在会计中的应用及重要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摊余成本法会计分录的核心概念和实际应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一会计原则。
通过对摊余成本法的概述和会计分录要点进行详细分析,读者可以清晰了解摊余成本法的作用和原理,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同时,通过总结摊余成本法在会计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展望其未来的应用前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会计核心概念、提高会计实务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份系统全面的摊余成本法会计分录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这一重要的会计原则。
2.正文2.1 摊余成本法概述摊余成本法是一种资产负债表计算方式,通常用于对长期债务工具的会计处理。
在摊余成本法下,债务工具的初始成本被分配到未来会计周期中,以反映债务的摊余成本。
与此相对的是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方法,持有至到期投资是基于未来现金流量以绝对金额加以测量。
摊余成本-深度理解

摊余成本深度理解(I)触及了本质(权责发生制),但初学者无法理解。
如果你有幸看到此答案,你将会对摊余成本这个概念,有一个完全感性认识。
首先,你对摊余成本理解的困难首先来源于这个词本身的中文表达。
国内将amortization翻译成摊余成本造成了理解困难。
你一看到成本两字肯定先想到利润表科目。
如果我们换个表达---净负债,你就明白它属于负债类。
第二,净负债是哪个科目的负债呢?实际来说,涉及好几个科目。
为了从简,取“应付债券”这个科目单一说明。
现在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交易:假设存在一个企业A,向市场卖100元的债券,B投资者有意购买,但考虑到A企业的债券收益偏低,希望以90元价格购买,A企业同意此项交易。
第三,这项交易结束后,A企业应付债券100元,但实际收到只有90元。
10元差价,我们称之为折价摊销。
这里折价摊销的意思指的是,将10元分配在整个债券偿还期中。
第四,债券需要支付利息,a企业需要定期给b投资者利息。
我们将a企业给b投资者的利息,称之为票面利息,其利率为票面利率。
我们假定票面利率为1%。
即每期应付利息为1元。
现在,a企业向b投资者支付5期的利息,总共5元。
5期债券满期后,a企业须向b投资者总共支付100+5元。
第五,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b投资者总共收益为15元。
从a企业方面来看这15元相当于90元的借贷成本。
现在我们将这15元分配在5期内(这里15元并非平均分配在5期内)。
每期分配额成为实际利息,这个实际利息5期内不固定,但对应实际利息固定。
原因来自下面等式:每期票面利息+每期折价摊销=每期净负债×实际利率=每期实际利息每期票面利息即前面的1元,实际利率为计算得出(未来需偿还现金105元折现到期初90元的利率);其他未知变量为每期计算得出,但我们知道期初的净负债90元。
期初净负债90元是怎么回事?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知道a企业开始只拿到了90元现金,这相当于开始时的负债,也就是说期初这张债券只值90元,净负债表示负债的账面净值。
摊余成本的解读

摊余成本的解读《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摊余成本做出界定,但在实务及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摊余成本的概念和定义晦涩难懂,难以把握。
据此,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把握摊余成本理解和计算的三个关键环节,逐步分解、分析和总结,来得出摊余成本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难理解”的问题,以便财会人员更好地学习、理解摊余成本。
标签: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持有至到期投资1摊余成本的字面理解摊:即摊销,分摊;余:即剩余;成本:即初始入账价值(最初确定的价值),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从字面的理解即为,初始确认金额经过一定的摊销分摊后剩余的金额,它是对某项资产或负债的一种计量。
2摊余成本的准则界定根据2017年4月6日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三十八条规定: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3)扣除累计计提的损失准备(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3摊余成本的准则解读3.1数学表达式(公式)准则中关于摊余成本的表述,用数量关系表达出来,即为: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本金±累计摊销额-累计计提的损失准备。
3.2三个关键环节其计算有三个关键环节:第一,确定初始确认金额;第二,确定实际利率;第三,根据实际利率确定累计摊销额。
3.3三个关鍵概念要突破这三个关键环节,需要明确这样几个概念:(1)初始确认金额,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初始入账价值。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进行初始确认计量。
对于初始确认时产生的交易费用的规定也有明确说明,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账户)外,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者负债的连同公允价值一起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摊余成本通俗解释

摊余成本通俗解释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已发⽣的减值损失
对于其他⾦融资产⽽⾔,摊余成本就是帐⾯价值。
⽐如你花100元买了⾯值为125元的债券,期限三年,票⾯利率是5%,
也就是说三年后你将会收到125元的本⾦,但是发⾏债券的怎么会做赔本买卖呢?
这是因为实际利率⽐票⾯利率⾼的原因,假定实际利率是10%。
通俗的讲就是,如果你将你的100元存⼊银⾏,那么你每年可以得到10元的利息,
⽽你买了债券,每年应收利息=125*5%=6.25,这样你的实际收益看似就减少了3.75元,
即:利息调整=10-6.25=3.75,所以你此时付出的成本就不是100了,⽽是100+3.75=103.75元,银⾏存款是100+10=110,
但是,你存在银⾏的100元,除了每年收取利息10元,到期后你得到的本⾦还是100,
⽽你购买的这个债券就会使你在到期后得到125元了,之间的差值就是25元,⽽你就需要将这多出来的25元摊余到三年之中,利⽤的就是实际利率法了。
解读:摊余成本简化实际利率法核算

⼀、摊余成本的概念 (⼀)摊余成本概念的准则界定 2006年2⽉15⽇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融⼯具确认和计量》中,最先提出了“摊余成本”的概念,并以数量计算的⽅式给出了⾦融资产或⾦融负债(以下简称⾦融资产(负债))定义。
⾦融资产(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融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收回或偿还的本⾦;2.加上或减去采⽤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额与到期⽇⾦额之间的差额进⾏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3.扣除已发⽣的减值损失(仅适⽤于⾦融资产)。
即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累计摊销额-已发⽣的减值损失。
其中,第⼆项调整⾦额累计摊销额利⽤实际利率法计算得到。
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融资产(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或利息费⽤的⽅法。
实际利率,是指将⾦融资产(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流量,折现为该⾦融资产(负债)当前账⾯价值所使⽤的利率。
(⼆)摊余成本与账⾯价值 摊余成本的概念适⽤于对⾦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中,与实际利率法对初始确认⾦额与到期⽇⾦额之间的差额的摊销相联系。
将摊余成本的概念延伸到对摊销⾦融资产(负债)的计量中,根据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法的定义,即在定义“当前”时点上,⾦融资产(负债)摊余成本在⾦额上等于其账⾯价值。
实际上,在⾦融资产(负债)的存续期间,其摊余成本也等于其账⾯价值。
资产或负债的账⾯价值,是企业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进⾏核算后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的⾦额,对于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账⾯价值就是其账⾯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额。
以持有⾄到期投资为例,“持有⾄到期投资”账户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进⾏明细核算。
取得时,按照其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作为初始确认⾦额,但不包括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投资⾯值计⼊“⾯值”明细账户,初始确认⾦额与⾯值的差额,计⼊“利息调整”明细账户。
摊余成本法简单理解

摊余成本法简单理解
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摊余成本法,这玩意儿其实没那么复杂啦!
你想想看哈,摊余成本法就像你记账一样。
比如说,你买了个债券,花了 1000 块(这就是初始成本)。
这债券每年会给你利息 100 块呢。
那第一年结束后,你的账上就不能还是只记着那 1000 块呀,得把收到的 100 块利息加进去,变成 1100 块。
可要是这个债券在市场上的价格变了呢,变成 1200 块了,咱也不管它,还是按照之前算出来的 1100 块来记,这就是摊余成本啦。
再打个比方,就像你有个存钱罐,你一开始放进去 100 块,然后每天会往里面放 10 块钱,那过了几天,你不能只记得最开始的 100 块呀,得把后面每天放进去的钱都算上,这是不是很好理解呀?
“哎呀,那这有啥用呀?”有人可能会这么问。
嘿,用处可大了去了!比如说对那些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来说,摊余成本法能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投资到底值多少钱,心里有底呀!而且呀,它还能让投资看起来不那么波动,没那么惊心动魄呢。
就像你走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的,多踏实呀!不像有些方法,就跟坐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的,能把人心脏病吓出来。
总之呢,摊余成本法就是一种让投资变得更清晰、更稳定的方法。
所以呀,大家别一听就觉得难,其实真的很简单啦!咱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就能明白啦!对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摊余成本
深度理解(I)
触及了本质(权责发生制),但初学者无法理解。
如果你有幸看到此答案,你将会对摊余成本这个概念,有一个完全感性认识。
首先,你对摊余成本理解的困难首先来源于这个词本身的中文表达。
国内将amortization翻译成摊余成本造成了理解困难。
你一看到成本两字肯定先想到利润表科目。
如果我们换个表达---净负债,你就明白它属于负债类。
第二,净负债是哪个科目的负债呢实际来说,涉及好几个科目。
为了从简,取“应付债券”这个科目单一说明。
现在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交易:假设存在一个企业A,向市场卖100元的债券,B投资者有意购买,但考虑到A企业的债券收益偏低,希望以90元价格购买,A企业同意此项交易。
第三,这项交易结束后,A企业应付债券100元,但实际收到只有90元。
10元差价,我们称之为折价摊销。
这里折价摊销的意思指的是,将10元分配在整个债券偿还期中。
第四,债券需要支付利息,a企业需要定期给b投资者利息。
我们将a企业给b投资者的利息,称之为票面利息,其利率为票面利率。
我们假定票面利率为1%。
即每期应付利息为1元。
现在,a企业向b投资者支付5期的利息,总共5元。
5期债券满期后,a企业须向b投资者总共支付
100+5元。
第五,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b投资者总共收益为15元。
从a企业方面来看这15元相当于90元的借贷成本。
现在我们将这15元分配在5期内(这里15元并非平均分配在5期内)。
每期分配额成为实际利息,这个实际利息5期内不固定,但对应实际利息固定。
原因来自下面等式:
每期票面利息+每期折价摊销=每期净负债×实际利率=每期实际利息
每期票面利息即前面的1元,实际利率为计算得出(未来需偿还现金105元折现到期初90元的利率);其他未知变量为每期计算得出,但我们知道期初的净负债90元。
期初净负债90元是怎么回事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知道a企业开始只拿到了90元现金,这相当于开始时的负债,也就是说期初这张债券只值90元,净负债表示负债的账面净值。
但是企业我们最后要给b投资者100元面值+5元票面利息。
因此,我们知道:面值-折价=净值 100-10=90
期初净负债知道后,根据最开始的公式,计算当期折价摊销,然后循环计算当期期末净负债。
附公式:
期初未摊销折价-当期折价摊销=期末未摊销折价
原始面值-期末未摊销折价=期末净负债
最后解释我从简说明,希望更深入了解摊余成本的人,阅读国外翻译教材。
不要通过国内教材学习,你们也知道现在国内教材来回抄,基础概念都是一带而过,因为写书者不重视教材引导学习理念。
深度理解(II)
首先,理解摊余成本的第一步,要理解债券的发行为什么会有折价或溢价发行这么些个蛋疼的东西。
折价发行:债券票面利率<同期市场利率(即实际利率)。
发债企业不是傻子,为什么要折价发行呢这就是一个选择的机会成本问题,你的票面利率都比市场利率低了,投资者买理财产品都比买你的债券收益高,你不折价卖谁买呢。
当然,这么一来,好处是发债企业今后每期实际支付的利息(即每期的实际现金流出)少了。
即:折价发行是为了以后每期少付利息而在发行时给予投资者的补偿。
溢价发行:债券票面利率>同期市场利率(即实际利率)。
投资者也不是傻子,干嘛要溢价买呢。
当然是因为以后每期可以收更多的利息呀,即:溢价发行是发行企业因以后每期要多付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
其次,强调一点,我同意楼上的,摊余成本你就把他理解成本金。
那么到此,你的第二个问题就能解答了——
溢价发行时:溢价部分相当于债券票面额之外增加的本金,你在脑海里把这部分单拎出来,发债企业每期多付的利息(就是票面利率计算出来实际付出去的现金流大于实际利率下应付利息的那部分
现金流),除了票面利息外,多出来的部分实际上是归还了这溢价本金的一部分及其按实际利率计算产生利息。
那么让我们再念一遍,摊余成本就是本金——那么本金减少了,所以溢价发行时摊余成本不就减少了嘛摊余成本减少额不就是【现金流出-实际利率下应付的利息=票面金额*票面利率-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嘛一期一期减到最后摊余成本就跟票面金额一样了,意味着多出来的溢价本金摊销完了。
折价发行时:折价部分相当于债券票面额基础上减掉的本金,同样地,由于发债企业每期少付利息,这部分现金流就会滚到本金上(杨白劳欠黄世仁的利滚利啊),成为下一期期初的摊余成本,也就是说摊余成本在每期增加,增加到最后一期就等于票面金额了。
那摊余成本增加额不就是【实际利率下应付的利息-现金流出=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票面金额】嘛?
记忆技巧:计算的时候不要去管票面金额和票面利率,票面金额和票面利率只确定每一期的现金的实际流出金额,在这个基础上,相比实际利率下应付利息,多流出了现金就减少下期期初本金(摊余成本),少流出了现金就增加下期期初本金(摊余成本)。
因此也就能理解对余摊余成本的调整的分录处理,为什么是借或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说白了,绕就绕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弯上。
深度理解(III)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 实际利润收入--现金流入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 实际利息支出--现金支出
我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通常理解为账面价值,这也是张志凤(会计第一人)说过的话。
下面是一个举例,比较通俗易懂,希望对你有帮助。
拿“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
那么借了多少钱呢就是投资者在初期购入债券时的实际支付额,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
从字面来看比较难理解,但“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1000元。
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即账面余额清为0.
在以后每期计算利息时,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比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这样计算得到的就是投资者真正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权责发生制)。
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比如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收付实现制)。
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表示还有25元利息并没有当期收回来,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
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继续作为本金收取利息,也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这个就是专业术语“摊余成
本”Amortization的实质。
涉及到摊余成本的还有
“融资租赁、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发行债券、分期销售等”,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就可以了。
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也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
“分期销售”也相当于借钱给对方;比如“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也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