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和分析(1)

合集下载

陕西经济发展现状

陕西经济发展现状

陕西经济发展现状篇一:西安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情况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西安市情概况)一、西安市情概况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5.29万人,户籍人口795.98万人。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西安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根植、中华文明的举世闻名、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帝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

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大都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植使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

古村落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交通畅达、区位重要。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门户的门户和商务区。

在全国区域经济提前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几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大点中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是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相连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西安是全国相互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片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省“米”字形交通网的非常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五大通讯枢纽之一,航空港城市特点十分突出。

科技发达、创新力强。

西安的综合科全国性教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具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在校大学生72.4万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1家,各类特长技术人员46万人,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五千余人,有55名两院院士,拥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地区间经济增长技术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地区间经济增长技术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地 区 问 经济 增 长 技 术 效 率 差 异 及 影 响 因素 分 析
— —
以陕西省为例
王 书斌
( 西北 大 学城 市 与 环 境 学 院
【 摘 要】 首先 简要地 阐述 了区域 经 济增 长 的技 术效 率 理 论 , 用数 据 运
702) 1 1 7
析方法属 于非参 数法 。数据 包络 分析 是 由美 国运筹 学家 AC a- .hr
本文使用 D A 21 E P .软件 , 合选 取的投 人数据从 业劳动人 口 结 和资本存量产 出数据 ④ P, 以规模 报酬可 变、 出为导 向 , 出 并 产 得 陕西省各地级市多年综合产业效率 ( 见表 1 。 )
源泉 问题 。本 文应 用 D A模式 计算 陕西 2 0 一 E oO
本文评价陕西省 1 个地级市 的技术效率 , 1 目的是研究 陕西 省
各城市在发展进程 中, 地方生产要素投入产 出效率 。根据 D A模 E 型, 进行决策单元效率 分析 时 标 我们选择 了从业劳 动人 口和资本存 量 , 出指 产
其次是咸 阳 090 , . 3接着是宝鸡 O 6 7榆林 09 1延安 089 、 9 .4、 9 .3 、 . 3 汉 8 中 087 、 . 6 安康 O88 、 7 . 1渭南 O85 、 5 . 4 铜川 0 0 、 洛 075 、 5 . 4商 8 . 2 杨凌 0 0 . 67 。从地 区经济发展水 平看 , 中、 86 汉 安康 不如 渭南 , 但是 产业效 率 比渭南高 。这是 由于产业生产效率所要表达的是现实的生产边 界与最优的生产边界 的比值 。
标 采 用 ④ P 。
2 3 实证 分 析 .
合作 因素反 映。 比如人力资本存量增加 肯定 通过加大产业 的人 力

西安经济调研报告

西安经济调研报告

西安经济调研报告根据对西安市经济状况的调研分析,以下是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综合报告:一、西安市经济总体情况西安市是陕西省的省会,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作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安市的经济相对发达且持续增长。

近年来,西安市积极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聚焦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西安市的经济增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陆续建设,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入驻。

在产业结构方面,西安市正向着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西安市的产业竞争力,还为其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三、人才与创新驱动西安市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型发展。

通过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西安市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同时,西安市还注重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创新型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四、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西安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改善。

同时,西安市也注重推动乡村振兴,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五、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作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西安市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

西安市与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渠道,吸引了众多外国投资者和游客。

同时,西安市也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本地区的共同发展。

六、风险与挑战虽然西安市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例如,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依赖传统产业的问题仍然存在,还需要进一步的转型升级。

此外,城市发展带来的一些环境问题也需要重视和解决。

七、政府政策与发展方向西安市政府已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举措,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未来,西安市将继续聚焦创新、人才和绿色发展,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西安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陕西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陕西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陕西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陕西省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以下将对陕西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近年来,陕西省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201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前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陕西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不断升级。

特色产业如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制造等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同时,传统产业如煤炭、化工、机械等也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中焕发新活力。

三、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陕西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严格控制工业和农业污染排放,取得了显著成效。

蓝天、碧水、净土成为陕西省的鲜明特色。

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陕西省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同时,全省各地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五、未来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陕西省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上就是陕西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能够对陕西省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陕西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陕西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与竞争力方面的优劣势度数量关系, 并针对各地市经济增长水平厦其差异所揭示的问 , 题 从产业姑构方面提 出
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离 偏 —份额分析法; 陕西; 产业结构;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 1 7 F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 —5 4 ( 0 7 0 —0 1 —0 0 8 6 52 0 ) 1 0 4 5
O 引
偏离一份额分析法(h t hr to , s i —S a Me d缩写为 S M) f e h S 由美 国经济学家 D n l ai 提出 , D m 等人 e 经 ua
的发展 , 成为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决定因素的通用方法。随后很多学者又进行了扩展 , 以克服理论上 的局限性 。比较有代表性 的如 Csr 于公司成本最小化 的假设 、 al 基 e 劳动的导人需求和有关产 出雇佣单 位弹性的限制 , 扩展 了偏离一份额分析的理论内容 , 并假设产出的雇佣单位弹性在区域和产业间是不变 的; 】 4 4 A glC et 将此方法应用于基于国家水平的出 口增长 。 ] 【 (3 8 n e hpe IP — ) a a 【 我国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 2 上, 2 世纪 8 年代开始使用该方法分析区域经济问题 , 从 0 0 文献大致可 以分为三种类 型 : 就某一省市或 地区产业结构对经 济增长 的影 响作 出分析 ; 对某一产 业的分析 以及对 工业和制造业 的分析; 利用 但 S M 分析陕西省经济增长 的文献较少 , S 而且 已有文献 只是对西安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及竞争力、 ] [ 陕西 3 省工业支柱产业发展现状 、 】9-6 [( 29 陕西省旅游创汇部门的产业结构(( 95 进行了分析。 P ) 5P ’2 ]4 )
长量;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22张万何(武汉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摘 要:通过考察陕西省10个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根据陕西统计年鉴,收集各城市行政区域面积、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支、城市就业人员及劳动报酬等相关数据,应用系统聚类法分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做出综合评价,据此判定陕西省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不平衡,分析地理位置、区域优势等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聚类分析;经济发展;生活水平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2-22-05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陕西省作为西北五省与其他地区连接的重要枢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科技水平等差异,其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选取了9项主要指标,对陕西省10个省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作出聚类分析.本次实验的内容使用R程序实现.1 研究背景四十年来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回顾:20 世纪 80 年代的陕西经济从地区分布看, 关中地区占的比重大,而陕南、陕北所占比重小,经济实力过分悬殊. 1985 年关中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到全省的 81%和 88%左右,陕南、陕北仅占 19%和 12%.本世纪初,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陕北跨越发展、关中居中发展和陕南滞后发展 .从 2005 年的数据看,按照陕北 、关中和陕南的顺序,在 GDP 总量上依次为 690.64 亿元、2517.59 亿元和 454.59亿元,人均相应依次为 1.28 万元、1.09 万元和5329元;虽然总量上关中为第一,但在人均量上,陕北为第一 .陕北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发展迅猛.当时人们比喻,榆林是中国的科威特, 科威特从生产力性质上看,绝对不是发达国家,但从人均收入上,绝对是富国[1].收稿日期:2020 - 09 - 02作者简介:张万何(1998-),男,河南长葛人,武汉大学数学分统计学院学生.23张万何: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近年来,陕西经济布局及结构发生了变化.以2017年数据来看,关中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对外贸易持续处于高水平;在传统动能稳健发展的同时,围绕汽车、航空装备、电子、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强科技支撑,延长产业链条,新兴动能不断蓄积;特别是西安地区的创新发展步伐加快,军民融合快速推进,陕西省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关中的西安地区.根据以上研究背景,利用2017年经济数据,选取10个城市,选定9指标,分析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 分析内容2.1 数据本案例中所选取的数据,全部来自陕西省统计局编纂的《陕西统计年鉴2017》,数据真实可靠.首先选定用于分析的指标,X1(各城市行政区域面积),X2(各城市生产总值),X3(各城市人均生产总值),X4(各城市财政收入),X5(各城市财政支出),X6(各城市劳动报酬总额),X7(各城市就业人员数),X8(各城市人均收入),X9(各城市总人口).表1 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城市面积(km2)GDP (亿元)人均GDP (元)财政收入(万元)财政支出(万元)劳动报酬(万元)就业人数(人)人均收入(元)城市人口(万人)西安0.99836282.65716476410655942523812813545.8187885667428883.21铜川0.3832311.6136803215072968712576276.91149745000584.72宝鸡 1.821932.145126275164128303662101558.241130851475377.5咸阳 1.01192390.974801681504833831932671809.955812548542498.66渭南 1.31488.62277436569303525107222135645038149376537.16延安 3.70291082.9148300130546432734341980984.933651858460225.28汉中 2.71156.493359745190528017311566584.329970252736344.63榆林 4.35782773.0581764232694047113062590461.442061362140338.2安康2.3529842.86317703010672478005970856.418766352195265.6资料来源:陕西统计年鉴2017[2]2.2 实证分析2.2.1 系统聚类过程 第一步:考虑到原始数据的量纲和数量级之间的不同,读取数据并作中心化和标准化处理,并得到表2中的结果:表2 数据中心化的结果第二步:计算数据间的Euclide距离,结果如表3:表3 数据间的Eculide 距离第三步:分别运用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以及离差平方和法来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分别画出谱系图.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24图1 最短距离法谱系图图2 最长距离法最短距离法和最长距离法可能会受到样本与总体误差的影响,降低聚类结果的可信度.因此,这两种方法只为后续方式提供参考.图3 中间距离法图4 离差平方和法2.2.2 系统聚类结果 以离差平方和法得到的结果为基础,参考其他分类标准,我们分析了10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据此总体上可以将陕西省的省辖市分为四类:第一类:西安市(经济发达地区)第二类:榆林市 宝鸡市 咸阳市 (经济较发达地区)第三类:渭南市 铜川市 汉中市 (经济次发达地区)第四类:商洛市 延安市 安康市 (经济欠发达地区)将上述结果体现在陕西省地图中,如图5.图5 陕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2.2.3 系统聚类结果与GDP水平的一致性 从图6我们可以看出,聚类分析得到的分类结果,与各类城市占全省的GDP比例高度重合,验证了聚类的正确性.图6 各城市GDP在全省所占比例至此,聚类分析完成,后面的分析和评价将基于前面得到的分类进行.张万何: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2.2.4 各市各产业所占生产总值比例表4 各市各产业所占生产总值比例聚类结果第一产业组内方差第二产业组内方差第三产业组内方差西安市第一类0.037NA0.350NA0.613NA咸阳市第二类0.1440.00190.5790.00780.2760.0011宝鸡市第二类0.0890.6350.276榆林市第二类0.0590.6080.334渭南市第三类0.1510.00270.4600.00180.3890.00013汉中市第三类0.1780.4280.394铜川市第三类0.0770.5130.411延安市第四类0.1090.00250.5300.0000160.3610.0002商洛市第四类0.1400.5270.333安康市第四类0.1190.5350.347由表4可以看出,同类城市产业分布的组内方差较小,说明同类城市的产业分布较为相近,说明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与其产业分布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表4也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2.1中聚类分析的可靠性.为了更直观的表示表4,将其中的数据放入直方图中,得到图7图7 各城市各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3 结论和建议根据系统聚类法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陕西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确实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平衡的情况.3.1 结论3.1.1 西安经济保持在省内突出水平 西安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中国版图中心,占据了东西和南北通道的核心位置,交通网络发达,拥有民航局规划建设的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承接东西,联结南北”的西安北站等大型交通枢纽,以及多条国内高速公路途经于此.西安作为省会城市,在省内的政治经济地位较高,而今西安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金投入创新性产业.这些产业普遍是发展前景好、环境友好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在较长一段时间保持西安经济平稳发展.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长达数千年的建城史为城市留下了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小雁塔、钟鼓楼以及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其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多家商业巨头正在将西安打造成西北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这些因素为西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高新技术支撑的第二产业,加上不断优化的第三产业,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会让西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其一枝独秀的经济发展水平.3.1.2 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 经25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26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次发达地区几乎全部位于陕北和关中平原,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全部以山地为主,地理因素导致其不宜发展第一产业,交通因素阻碍了工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高成本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让其工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可见,地理因素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的影响.3.2 建议3.2.1 站在“丝绸之路”桥头堡上的西安将继续引领陕西经济 西安在今后应该在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三个方面加快发展,为西安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枢纽.随着枢纽功能不断完善,“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科技教育等中心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探索不断深入,欧亚论坛等平台的搭建,西安开放的门户作用愈发明显.“一带一路”的聚集效应,带来的不仅是物资的流动,也是人文的流动,推动着文化上的“民心相通”,形成发达的物资与文化的流动经济. 同时西安要加快西咸一体化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展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发展.3.2.2 “第二梯队”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努力追赶领头羊 这些地区的能源资源丰富,依赖其自然资源储备和重工业基础,支柱产业多为第二产业.为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考虑能源工业转型升级.此前,这些地区的第二产业多为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矿产开发、制造业等.在未来,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传统工业升级、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将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转为低投入低污染的集约化生产方式,着力打造高端能源产业基地[2].除了改进工业生产模式外,还需要着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发展特色旅游、以及打造高端定制服务业等都是可以尝试的.3.2.3 欠发达地区要结合自身特点,抓住机遇扭转乾坤 这些地区虽然受限于地理因素,不能大量种植农作物,但可以种植有特色的经济作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温饱不再困扰消费者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体验“绿色产品”和“地区特色”,加上网络平台和物流的快速发展,为当地人提供了大量的机遇.陕北的羊肉、安康的茶叶、商洛的核桃、榨水的木耳都可以抓住机遇,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小木耳,大产业”.另外,其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并不理想,从表4中可以看出:延安、商洛、安康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36%、33%、35%.因此,未来这些地区应当重视第三产业发展.在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精神需求开始被重视,旅游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最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这同样为当地提供了机遇,这些地区自然景色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基于其自然环境及人文资源大力开发旅游文化产业,将不利因素转化为优势产业,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参考文献][1]刘旨贤,高全成.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新布局探源[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6):22 - 26.[2]罗萌,侯娟娟,文勇. 当前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我规定性分析[J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9):47 - 50.[审 稿:代美泉,责任编辑:王磊强](下转第51页)许俊影: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究An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the Context of New MediaXU Jun-ying(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Hunan Sports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 410019,China)Abstract: New media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net. It i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education by using new media,which is also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The combination of new media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new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s a new thing,its development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ut forward solutions to the challenges for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education.Key words: new media;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twork(上接第26页)Evaluation on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haanxi ProvinceZHANG Wan-he(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Abstract: By examining the 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10 regions in Shaanxi Province,this paper collects data on the administrative area,GNP,fisc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urban employees and labor compensation from the Shaanxi Statistical Yearbook. Systematic clustering method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mak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re is a regional imbalanc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impact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regional advantages on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proposes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n the basis of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cluster analysis; economic development;living standards51。

陕西省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研究

陕西省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研究
Y=A L ( 卢 0< a < 1 , ) () 1
考虑 我们所选 取 的样本 是一个 时 间序 列样 本 , 以 引入 时 间变量 , 用 丁伯根 改进 的柯 布一道 格拉 所 采 斯生 产 函数 : ] 9—0 [ (6 1) 3P 2
Y = A K 卢
再 引进 技术进 步 系数 7 () ,1式可 以改写 为 :
维普资讯
西安 石 油大 学 学报( 会 学 ) 社 科 版
陕西 省经 济增 长 因素 的测算 研 究 *
裴旭 东
( 西安石油 大学 经济管理学 院, 陕西 西安 70 6 ) 10 5 摘 要 :改革开放 以来陕西省 经济取得 了快速 增长。借助 经济增长的计 量经济模型 , 改革 开放 以来陕 对
新古典 增长 理论和新 增长 理论所 忽略 的结构 因素 , 将需 求结 构变量及 劳动力 结构变 量 引入 多部 门模 型 , 发现需 求结 构 、 产业结 构 与经济增 长处 于相互牵 制 、 相互 关联 与相互 作用 的反馈 系统 中。制度学 派对经 济增 长则提 出 了全新 的 观点 , 为资本积 累 、 认 技术 进 步等 因素 与其说 是 经济 增 长 的原 因 , 不如 说 是经 倒 济增 长 的本 身 ; 经济增 长 的根本原 因是制 度 的变 迁 , 种提供 适 当个 人刺激 的有效 产权制 度是促进 经济 一 增长 的决定性 因素 。 经济增 长是经 济繁荣 和 国民福利提 高 的前 提 , 是解 决其 它种种 经济 问题 的钥匙 , 医治一切 经济疾 是 病的万应 良药。 ] 3 3 从 15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 【(3 7 9 2 2P - ) 新中国揭开工业化序幕 , 至今 已有 5 余年 0 的历程 。在 这个过 程 中 , 陕西可谓 发生 了翻天覆 地 的变化 。全省 国 民生产 总值从 15 的 1 .5亿元 92年 28

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摘 要 : 本文以陕西省十个地级市及杨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 选取反映ຫໍສະໝຸດ 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原
始数据 的采 集处理 , 运用 系统聚类分析 的方法对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最终将 陕西省各地级 市的经济发展 水平划分为 5类 。 分别进行 客观评 价 , 并就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 状提 出了一些相 应的对 策建议 , 以期 为有关部 门的
Ke o d :h n i rv c ; g n cn m ;dvlp e tee; ls r a s yw rs S a x po i e ri a e oo y ee m n vl cut l i n e ol o l e a ys n
控制 和缩 小各 区域 经 济发 展 差 距 , 可 能地 避 尽 免 区域 间经济 增长 的不 平 衡 , 促进 区域 经 济协 调 发
维普资讯
总2 3卷
第1 期
兰州商学 院学报
J un lo  ̄ h u C mmeca olg o r a f1mzo o . rilC l e e
V0 3 N . L2 o 1
F bu r 2 0 e r ay, 0 7
20 0 7年 2月
陕西 区域经 济发 展水 平 的聚 类分析’
● 惠俊 刚 , 卫海燕 郎玉泉 ,
(. 1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06 ; 10 1
2 煤 炭科 学研 究总 院 西安 分 院 , 西 西安 。 陕 705 10 4; 3 中国煤炭 地质 总局 物探 研 究 院 , 北 涿 州 0 2 5 ) . 河 770
Ab t a t h sa t l , a d o 0 P ee tr —lv l ct s a d Ya g ig d mo s a o r a e v r l sr c :T i r ce b s n 1 r fcu a i e l e e i e n l e n t t n a e ,s ea i n n ri i o t tid x s r f c n e d g e f c n mi e eo me t d w t u t a v t o fHir - mp r n e e e e t g t e r e o o o c d v lp n i q a i t e me d o e a a n l i h e n a h n ti h r c ia l s rAn l s p l d t o l c n e lw t e o ii a aa i h n ip o ic iie e h c C u t ay i a pi o c l ta d d a i t r n d t n S a x r vn e dv d d t l e s e e h h g l h dsr t i t v p s o c u e n v u td o e r s e t ey, rp s d s me s g e t n fte i i s n o f e t e ,c n l d d a d e a ae n t m p c v l p o e o u g s o so tc i y l h e i o i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和分析内容提要:近年来,陕西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持续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但经济质量的提升与数量的增长并不对称:增长速度快稳定性好但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城乡差距明显,区域均衡与协调能力不足;能耗在西部地区不高但数值偏大并且下降速度缓慢,环境和生活质量也不容乐观。

造成经济高增长和低质量并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为此,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要素合理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政府调控和市场手段双管齐下,加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力度。

近十年来陕西经济一直呈现快速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区排名也比较靠前,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们不但要关注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要关注经济质量的提升,现阶段尤其如此。

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而这一时期往往又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将变得越来越突出。

我们必须摒弃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高增长、高质量的新型经济发展之路。

那么,陕西经济在快速增长中其运行质量如何呢?本研究报告将通过对大量基础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人们能对我省近年来经济增长质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一、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经济增长质量如何评价?李京文曾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1996)中对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作了定性的判断和界定。

他认为高质量的增长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1)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投入数量的增加,而是靠科技进步的提高;(2)经济增长持续稳定,避免剧烈的波动;(3)物价上涨率被控制在合理的限额之内;(4)经济增长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总供需的大体平衡;(5)经济增长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

如何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判,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本报告在上述五项要求的基础上,增添了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内容,然后根据陕西省的实际情况作了局部调整。

最后,我们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大的方面初步构建一套评判指标体系,尽可能全面、客观、有效地去反映现实状况。

1.经济评价指标(1)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用于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指生产活动最终成果总量(即GDP)的增加。

我们不能过度“痴迷”于GDP,但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发展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2)经济增长稳定性:可用当年与上年经济增长率之差与上年经济增长率相除的方法来计算,是判断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过度的经济变动对经济运行的损害很大:一是破坏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绩效;二是加大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经济过热往往导致泡沫膨胀。

因而经济的波动应当维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3)产业结构:主要反映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合理。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的前提。

表现为:其一,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进而影响社会生产率的高低;其二,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活动所创造的GDP结构,同时GDP的结构反映了人们从中获得的福利。

(4)要素贡献率: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的源泉来源于资本、劳动和技术。

根据要素贡献的大小可以考查这三个因素分别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本文分别使用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GDP)和边际资本投入产出率(GDP增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分别对其进行考查。

2.社会评价指标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地区竞争力,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联合国出版的《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如果增长没有被转化到人民生活中,它的意义何在?”因此,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重社会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城乡和区域两个方面来对社会的发展质量作一衡量,采用的指标有恩格尔系数、城乡收入差距、人均GDP 和基尼系数等。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居民总支出的比例。

国际上通常用该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城乡收入差距可用收入增长率来衡量,通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之比来反映国民收入在城乡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能否在GDP的增长中受到平等的待遇。

人均GDP是一定时期内GDP与同期平均常住人口的比值,反映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差异,用来判断区域经济是否协调均衡发展。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

3.环境评价指标(1)环境支持能力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

环境支持能力的大小是衡量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标志。

人类要持续发展,保持经济增长,就必须想方设法来预防和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了解环境支持能力的大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不断调整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的支持能力可通过单位GDP能耗、烟尘SO2,CO2排放及变化率、人均SO2,CO2排放量、主要城市悬浮物日均浓度、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变化率、废气处理率、单位GDP废气排放、工业废水排放量及变化率、废水处理率、单位GDP废水排放、单位GDP水耗、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及变化率、沙化土地面积及变化率、草原退化面积及变化率等16个指标来反映。

(2)资源支持能力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长期采用的资源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目前资源普遍不足。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资源的支持能力可用资源的可储量、新增资源可开发储量、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人均资源占有量、资源进口量等5个指标来反映。

本报告将主要采用上述指标体系来对陕西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

在后面的实证分析部分,由于统计数据的支持程度和指标判断的实际效果的限制,我们对指标体系略作改动:其一是在评价社会方面时舍去基尼系数这个指标;其二是在评价环境方面时主要是从环境支持能力方面进行衡量,简单地从能耗、空气、水和废弃物等方面进行考查,而对资源支持能力涉及较少。

表1 经济增长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二、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分析(一)经济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且稳定性良好近十年来我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1998-2003的六年间,增幅大致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特别是2004和2005年分别高达12.9%和12.6%,在西部12省市的经济增速排名也比较靠前。

1995年到2005年这11年间,我省的经济波动率区间为-0.09-0.18,全国的波动率为-0.17-0.14,同全国其他省份进行一一比较后,我们发现陕西省经济增长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波动小,稳定性好的省份,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相对较小,从而保证了全省经济整体上的持续增长。

图1 经济增长波动率图(单位:%)2.第二产业成为我省经济的首要推动力过去十年的三产在当年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来看,2005年第一产业在当年GDP中的比重较1995年的比重减少一半,仅为11.39%;第二产业比重每五年上升5个百分点左右,截至2005年,二产在当年GDP的比重达到50.32%;第三产业在各年GDP中的比例变动较小,维持在36-40%之间。

即在这十年当中,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对我省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上升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从而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则表现出陕西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均衡性。

图2 产业结构变动图(单位:%)3.要素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各异根据生产函数理论,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这三大要素来推动的。

粗放型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建立在对要素贡献率的判断上,近13年来陕西省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因素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7.78%、5.37%和26.85%,表现为中度粗放型增长方式。

三要素中资本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技术,而劳动力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

具体分析如下:(1)投资强势拉动经济增长投资率、消费率主要是从总量和规模的角度来反应各自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我省的投资率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且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5年高出7.24个百分点扩大到2004年高出19.8个百分点,表明我省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更强,投资拉动的主导特征更加明显。

1995年,陕西省的消费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85个百分点,而2000年之后消费率逐年走低,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表2 投资率和消费率表(单位:%)(2)边际资本投入产出率持续增长,但整体水平不高边际资本投入产出率是从效益的角度来说明资本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1995年,陕西省边际资本投入产出率为0.58,达到一个峰值之后,连续三年下降,自1999年以后该指标总体上呈现出缓慢回升的趋势,但水平不高。

2005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万元,仅能创造4000元的GDP增量,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少了1100元,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相对较低使得经济增长更多地要依赖于资本数量的驱动。

表3 边际资本投入产出率表(单位:%)陕西0.17 0.23 0.22 0.26 0.23 0.31 0.4全国0.12 0.22 0.21 0.18 0.21 0.27 0.51(3)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上升,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我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上升的幅度非常明显:从1995年的5721元/人,快速攀升到2004年的14855.80元/人,增长了2.5倍。

标志着我省平均每个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幅提升。

此外,我们将1995-2004各年度国家和陕西省的劳动生产率相除,发现我省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逐年缩小,从1995年的1.48降至2004年的1.22。

这反映出近年来我省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有了明显改善,进而表明全省科技应用推广和劳动者技术装备的提升工作同样是富有成效的。

图3 国家与陕西的劳动生产率比值变动趋势图(4)科技研发投入力度较大,优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省的研发经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较高,基本都在2.8-3.4%之间,是国家平均水平的2-3倍。

按目前的发展速度测算,要实现我省“十一五”规划中所制定的R&D在GDP中的比重达到3.5%的目标,情况还比较乐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