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_俞吾金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_俞吾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FUDAN JOURNA L(S ocial Sciences)N o.2 2007・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俞吾金(复旦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 要]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中心主义”主导倾向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从认识论维度出发去阐释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从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本体论维度。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有两个维度,即本体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

其中本体论维度是始源性的,而这两个维度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

重新研究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主体性 本体论维度 认识论维度 全幅实践 消解主体性[中图分类号] B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Ο0289(2007)02Ο0034Ο007近年来,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渐渐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随着人们对近代西方哲学反省的深入,主体性概念和主体性形而上学似乎都成了批判的对象。

主体性理论,包括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统统被推向哲学舞台的边缘,成了不再时髦的话题。

然而,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恰恰表明,主体性理论,尤其是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并没有过时,对于我们来说,它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认识论化众所周知,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发动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就这场革命的性质而言,首先应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其次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

同样地,马克思也赋予主体性概念以两个不同的维度,即本体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

然而,近代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开始,或者无批判地接受了传统本体论中的某种理论,或者干脆撇开本体论,把全部注意力转向对认识论的研究。

不幸的是,这种“认识论中心主义”的流行病也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哲学的阐释者们,使他们形成了相应的阐释立场。

比如,恩格斯在评论康德的“自在之物”这一用语时曾经指出:“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的“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txt[修改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的“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txt[修改版]

“主体间性”是从现代西方哲学引入的一个概念,胡塞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都曾使用过这个概念,其对应的英文词是inter-subjectivity。

对这个词的译法以及作为哲学概念存在的意义目前正在争论之中,所以这个词还没有一个共识的、明确的定义。

本文将“主体间性”理解为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总体来说这种关系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的。

要理解主体间性得从主体入手。

我们先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看“主体”概念。

“主体”总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即总存在于“主体――客体”结构之中,这个结构强调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但在许多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的主体面对共同的客体,由于面对同一客体的是不同的主体,所以这些主体之间会发生复杂的交互关系,从而形成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主体――主体”模式,也就是主体间性的结构,这个结构强调人与人的关系。

1.主体间性的逻辑纬度要研究主体间性,首先要进入“主体――客体”的关系,从而再进入“主体――主体”关系。

主客体关系的基本形式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这里就从这三个关系领域考查主体间性的存在形态。

(1)实践形态的主体间性。

毛泽东把实践简要地规定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主体进行实践就是使客体主体化,即改造或创造出满足自己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客体。

人们习惯把实践分为生产实践、改造社会的实践、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这两种实践形态的结构都是“主体――客体”形式,只是客体的属性不同,前者是物质性的,后者是精神性的。

改造社会的实践则是调整和解决各种社会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

我们说人是一种主体性存在,那么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则是“主体――主体”的结构模式,主体间性也就存在于此。

但是在这种“主体――主体”模式中,常会出现一方丧失主体性则退居到客体的位置而实质上变为“主体――客体”的模式结构。

之所以把改革社会的活动划归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就基于这个原因。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

人与自然互为主客体,即人与自然互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新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超越旧哲学的根本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完整性、自由性和全面性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里人的发展的愿景,关于人与自然的互主体性思想告诉我们,在今天的文明时代,这一愿景实现的重要思想前提在于确立对待自然界的科学世界观,必须将自然界当作主体来理解。

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

由此而来的是把他自己的历史作为过程来理解,把对自然界的认识(这也作为支配自然界的实践力量而存在着)当作对他自己的现实躯体的认识。

”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类的存在,自然是人类“现实躯体”的一部分,唯有真正认识和尊重自然,才真正表明人完整地把握和全面地尊重自己。

完整意义上的真正自由的人,不可能仅将自然视为奴役的对象,因为被奴役者同时是剥夺人类自由的敌人。

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自然被视作为我所用的手段性、工具性存在,带来的只是虚幻的自由,塑造出的只是片面的和异化的人性,唯有把自然界视为人类的“现实躯体”,视为人类所有需要的源头和动力源,自觉地将自然界主体化,承认其目的性,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其存在的完整性、发展的全面性和自由的现实性。

开掘和深入研究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互主体性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体系及其创新,特别是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资本主义的哲学批判的意蕴。

新旧哲学的根本不同在于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超越以往旧哲学的突出表现在于,从长期被哲学家们所忽视的实践出发来阐释人类世界的本质,即实践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源泉,实践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性质。

马克思克服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思维,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共生相成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关于主体性的阐述

马克思关于主体性的阐述

主体马克思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时的特殊本质表现,主要是指人对自身活动及其对象建立驾驭关系、为我关系、主宰关系,使之服从于自身内在价值尺度的固有本性。

所谓“主体”,有人类整体、人类整体之下的群体以及人类个体三个层次,它在哲学上根据语境的不同主要有三种含义: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主体就是本体,是一种实体范畴,表示事物属性的承担者,例如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所言:“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在认识论的意义上,主体和客体分别代表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和对象,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示能动与受动的关系;在历史观的意义上,主体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本身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表示一种历史范畴。

此外,主体还在方法论和支配关系上使用。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时的特殊本质表现,主要是指人对自身活动及其对象建立驾驭关系、为我关系、主宰关系,使之服从于自身内在价值尺度的固有本性.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理论是在前人的主体性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他汲取了前人研究的合理因素,将人的主体性从认识层面提升到了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高度,最终使主体性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使这一理论达到了科学水平。

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主体是实践的生成的主体,主体性是实践的生成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是人在历史中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在意识领域与实践活动领域中对对象的不尽探索和对意义、崇高的不懈追求。

它是绝对与相对、理想与现实、形上与形下的有机结合,是人在历史生存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开放性状态。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在人的主体性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问题上,主体性的真正形成,必然是在以往历史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的。

而这种实践的主体性一旦形成,便可以在遵循历史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体性所天然包含的能动性及创造性,从而对历史进程施加反作用。

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范围里面,在绝不由他的独自性所造成的一定的事物中间去进行选择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55页”概言之,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它构成主体选择性的前提和条件;社会发展的选择性是主体自觉把握和利用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式,第二位的,它构成历史发展的目的性之维。

主体性的内在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主体性的内在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主体性的内在意蕴及其现实意义王传玲”【内容提要】主体性问题长期以来在学院哲学中表现为纯粹的学术问题,挖掘其内在意蕴,其实质应置身于社会现实的存在关系中重建社会发展的价值规范。

它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应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两个维度来挖掘主体性的内在意蕴,特别是在本体论的维度把握主体间性体现出的现代社会主体性的现实需要,阐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资本增殖的逻辑。

资本的逻辑所支配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发展悖论,致使人的主体性缺失,而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无法解决的。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解决发展悖论问题,即社会主义如何驾驭资本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以主体性支配资本逻辑,以人的现实需求和生产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调控和引导资本,才能最终避免经济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主体性本体论认识论资本逻辑主体间性主体性问题是中西方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重要话题,并随着这一王传玲,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

主体性的内在意蕴及其现实意义问题的深入探究其影响已从哲学界辐射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时成为学术界最为炙手可热的理论话语。

然而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现,在现当代哲学中,对主体性的批判、反思、解构等声音也不可否认地成为学术界思想的主流,“拒斥主体性”“主体性终结”等理论呼声似乎向人们宣告现时代已进入主体性没落的时代。

其实质是“主体性”观念及与此相关的许多深层次的重要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深入反思与探究。

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随着不断翻新的新思潮、新概念和新学术人物的引进和更新,逐渐被耽搁并被繁复的话语所覆盖。

面向问题本身,对“主体性”观念进行进一步的批判性反思和省察,考究主体性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将仍然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重大课题。

一主体性的历史演进“主体”这个词,从词源学的角度看,来自拉丁文,意思是“在前面的东西”,也就是作为基础的东西。

马克思哲学的三个基本维度和两个基本发展方向分析

马克思哲学的三个基本维度和两个基本发展方向分析

马克思哲学的三个基本维度和两个基本发展方向分析马克思哲学具有三个基本维度,即本体论维度、认识论维度和实践论维度。

在马克思哲学中,这三个基本维度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马克思哲学具有两种基本发展路向,即批判性地向群众的生活和哲学家的生活汲取营养并以此来发展自身、丰富自身的倾向。

在马克思哲学中,这两种基本发展路向也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但是,马克思哲学的这些内在特质至今并没有被给予合理而充分的领会和把握。

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对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性理解。

基于此,笔者拟对此予以简要探讨,不妥之处,请同仁批评指正。

一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维度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论维度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哲学本身的言说方式和澄明形式,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维度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趋向和目的指向,三者必然内在统一于马克思哲学中,因此,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哲学的基本命题就需要在上述三种维度中进行。

本体论是哲学关于人之存在根据的根本看法。

其对于哲学而言具有始源性意义和价值。

本体论所表达是源始的存在学概念,而这种概念是先于一切科学基本概念的定义。

因此,它必然表达了哲学是其所是的基本立场。

恩格斯指出,在哲学史上,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全部哲学必然都会在思维和存在二者之间何者具有先在性上做出选择并以此作为自身哲学的基本立场。

对此所作的不同回答便必然分野出不同的哲学阵营,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

马克思虽然选择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命题作为自身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但是并没有沿袭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而是对它们进行了扬弃或者根本改造。

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不仅同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有了根本区别,而且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有了根本不同。

因此,深刻理解和完整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之真正内涵就成为理解马克思哲学之本体论的关键和根本枢机。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精选资料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精选资料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主体性研究最本质的原因在于人作为实际的存在,人类对于主体性的认识始于对主体的人的认识。

自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把哲学研究从上帝拉回到人这一现实性中来,由此便构建了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宏伟大厦。

马克思从实践哲学的立场重新理解主体性,对近代认识哲学范式的主客二元对立进行批判考察,解构抽象认知思维遮蔽下的形而上学的主体性,还原主体性真实、具体、全面的特征,为主体性观念注入时代气息和发展动力,也为主体性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域。

当下,准确揭示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逻辑建构,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内涵意蕴,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基于实践的主体性理论超越马克思从实践入手,对主体的人进行现实、全面的考察,赋予主体性更多的内涵,从而既突破了旧唯物主义直观看待主体的局限性,也摆脱了唯心主义将主体性囤于抽象思辨领域的狭隘性。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揭示出旧唯物主义者将人仅仅视为一种直观、单纯的生物式的存在,漠视人的感性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历史发展。

马克思正是看到了这个缺陷,从而发现了新的世界观,通过引入“实践-感性活动”对费尔巴哈的主体理论进行了加工改造,以此解释主体与周围所处环境的关系以及主体的活动。

当然,马克思所说的感性“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感觉和单纯的直观,更重要的乃是主体的活动,是生活、劳动、实践。

”①主体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只有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确证,主体的实践活动既是对对象的扬弃也是对对象的感性确认。

感性实践是整个现存世界、意识活动的基础。

同时,主体本身也是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和交往的过程中也在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意识,因此,主体性是在感性实践中发展和形成的历史范畴。

与旧唯物主义感性直观的对待主体性相反,唯心主义则将主体性囤于意识和思维的范畴之内。

唯心主义视野下的主体性不过是遵循意识规则的自我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被抽象化、神圣化的理性,是游离于现实之外的意识幻象,从而与现实的人毫无关联。

马克思主体概念的一般形态与具体形态

马克思主体概念的一般形态与具体形态

马克思主体概念的一般形态与具体形态作者:孙乃龙来源:《北方论丛》2014年第03期[摘要]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层面和具体层面,马克思早期重在立足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层面,从现实的一般物质关系来规定的主体,可称之为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一般形态”;在写作《资本论》时期,马克思重在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层面,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考察了资本主义中的主体以及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的主体,可称之为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具体形态”。

[关键词]马克思主体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形态;具体形态[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14)03-0108-05Abstract: Based on the general level and the concrete level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 early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general level, the subject from the reality of the general material related to regulations,can be called the Marx body almost “general morphology;” in writing “Das Kapital” period, Marx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ncrete level,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of the subject in capitalism as well as the main body to replace the capitalist society of the future society,called Marx's concept of subject “specific morphology”.Key words:Marx’s concept of subjec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general morphology;specific morphology近代开启了主体性哲学的时代,但同时近代主体遇到这样一个困境:首先,近代主体在确证其个体性时不得不切断与外部世界、与他人的联系,即切断与普遍性维度的关联;其次,近代主体的普遍性还囿于抽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FUDAN JOURNA L(S ocial Sciences)N o.2 2007・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俞吾金(复旦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 要]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中心主义”主导倾向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从认识论维度出发去阐释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从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本体论维度。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有两个维度,即本体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

其中本体论维度是始源性的,而这两个维度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

重新研究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主体性 本体论维度 认识论维度 全幅实践 消解主体性[中图分类号] B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Ο0289(2007)02Ο0034Ο007近年来,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渐渐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随着人们对近代西方哲学反省的深入,主体性概念和主体性形而上学似乎都成了批判的对象。

主体性理论,包括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统统被推向哲学舞台的边缘,成了不再时髦的话题。

然而,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恰恰表明,主体性理论,尤其是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并没有过时,对于我们来说,它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认识论化众所周知,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发动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就这场革命的性质而言,首先应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其次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

同样地,马克思也赋予主体性概念以两个不同的维度,即本体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

然而,近代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开始,或者无批判地接受了传统本体论中的某种理论,或者干脆撇开本体论,把全部注意力转向对认识论的研究。

不幸的是,这种“认识论中心主义”的流行病也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哲学的阐释者们,使他们形成了相应的阐释立场。

比如,恩格斯在评论康德的“自在之物”这一用语时曾经指出:“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动植物体内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一一制造出来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一旦把它们制造出来,‘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

”[1—p225~226]我们知道,在康德那里,“自在之物”,即世界、灵魂和上帝,作为超验的存在物,正是本体论研究的对象。

康德的自在之物并不是恩格斯所说的某种具体的化学物质,如元素。

如果真的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超验的自在之物可以转化为经验的为我之物,那么康德意义上的本体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我们也知道,在康德那里,自在之物也是认识的界限概念,即认 [收稿日期] 2006Ο01Ο10 [作者简介] 俞吾金(1948— ),男,浙江萧山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3 本文得到2003年教育部攻关课题“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项目批准号:03JZ D002)和2004年教育部攻关课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基本理论”(项目批准号:04JZ D002)的资助,谨此表示感谢。

识必须中止的地方。

既然恩格斯在这里试图把认识论变成一种无所不能的认知理论,那么,本体论也就自然而然地随着其对象———自在之物的消失而消失了。

①在另一处,当恩格斯概述黑格尔哲学时,也是从这样的阐释立场出发的。

恩格斯写道:“哲学所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在哲学认识的领域里是如此,在任何其他的认识领域以及在实践行动的领域也是如此。

”[1—p216]毋庸讳言,这是经典性的“认识论中心主义”的阐释立场。

这一点,甚至连列宁也看出来了。

他指出:“在恩格斯的论述中,每一步,几乎每一句话、每一个论点,都完全是而且纯粹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上的。

”②不用说,正是从这样的阐释立场出发,本体论逸出了阐释者们的视野,或者它至多只能以其他方式,如“世界观”的形式存在,甚至完全处于匿名的状态下,而认识论则被阐释成马克思哲学的核心。

于是,主体性概念也相应地成了马克思认识论的核心。

换言之,阐释者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即只从认识论的维度出发去理解并解释主体性。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本体论维度被遮蔽起来了,留下来的只是认识论的维度。

众所周知,主体性的作用既体现在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体现在人的实践活动中。

这种对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片面解读,由于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含义和作用的误解而进一步被加剧了。

事实上,人们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根本性误解就是把它看作单纯认识论范围内的概念。

比如,列宁认定:“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说过,人类的实践证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正确性,并且把那些想离开实践来解决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尝试称为‘经院哲学’和‘哲学怪论’”[2—p99]。

列宁不仅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阐释为单纯认识论范围内的概念,而且他自己也是以这样的方式为实践概念定位的。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他肯定“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p103]。

在《哲学笔记》中,他进一步表示:“理论观念(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要注意这点———这个统一正是在认识论中。

”[3—p236]尽管列宁的这一论述是在概括黑格尔哲学思想时写下的,但它表明,列宁本人也是认同这一论述的。

综上所述,以认识论作为主导方向的近代西方哲学的研究倾向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哲学的阐释活动,尤其是人们对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的阐释。

由于主体性的含义和作用仅仅被局限于认识论这一维度中,所以,诸如人在认识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人对自然的改造,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思维活动,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的一致性等问题就上升为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而与主体性的本体论维度相关的问题,如与政治哲学、法哲学、道德哲学和宗教哲学关于人格、自由、公正、信仰、善恶、社会关系、主观际性和交往规则等问题就远远地逸出了人们的哲学视野。

①②《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

事实上,列宁也是这样看问题的。

他甚至认为,“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参见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版,第236页)。

在罗森塔尔、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中,对本体论作了如下的说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的一个名词,是指和认识论(关于认识的学说)不同的一种关于存在、关于存在物的学说。

资产阶级哲学的特征就是把存在学说与认识学说对立起来,企图创立一种在存在、在思维形式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之外,并且不以存在、客观实在为转移的思维形式的学说。

”(参见罗森塔尔、尤金:《简明哲学辞典》,三联书店1973年第二版,第105页)从这段简要的说明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本体论只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的一个名词”。

也就是说,马克思并未使用过“本体论”这一概念,马克思哲学也无须从本体论角度加以理解和解释;第二,资产阶级哲学的特征是把本体论与认识论对立起来;第三,马克思哲学是以反映论为特征的认识论,没有必要再在这种认识论以外去谈论本体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部辞典引申出如下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和论证了唯一科学的认识论,这一认识论的中心点就是把意识、思维了解为在我们之外和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外部世界的反映。

”(参见罗森塔尔、尤金:《简明哲学辞典》,第39页)二、回到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本体论维度如前所述,尽管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本体论维度长期以来被阐释者们所忽视,但这一维度却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的。

它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伟大结晶。

众所周知,康德区分了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

前者关系到认识论维度,是认识主体对自然必然性的认知,而这种认知的结果则是知识。

在康德看来,知识只与现象界有关。

后者则关系到本体论维度,是道德实践主体和法权人格对理性的绝对命令的贯彻,而这一贯彻又是以上帝存在、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作为范导性原则的。

显然,康德之所以把后者称之为实践理性,因为在他看来,实践概念就其最本质的含义而言,乃是一个本体论概念。

同样,作为主体,人首先是本体界的道德实践主体和法权人格,其次才是认识界的认识主体。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写道:“在纯粹思辨理性与纯粹实践理性联贯成一个认识时,假定这种联结不是偶然的和任意的,而是先天地以理性自身为基础的,从而是必然的,实践理性就占据了优先地位。

”[4—p133]不少研究者肯定,康德哲学高扬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一点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这样的结论本身就受到了近代哲学“认识论中心主义”倾向的影响。

事实上,康德首先加以高扬的乃是本体论领域里作为道德实践主体和法权人格的人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在康德那里,受到更多关注的是思辨理性(认识论)与实践理性(本体论)之间的差异,它们在人这个全幅性的主体中的统一还没有得到深入的探索。

在康德之后,费希特继承了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思想,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作“行动哲学”,并十分重视在本体论领域里确立道德实践主体和法权人格。

黑格尔也是从康德出发进行哲学思考的,但他把历史性概念引入到理性中。

他不仅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著名观点,而且通过对主奴关系的考察,开启了以主体际性为基础的“承认政治学”。

就费尔巴哈来说,虽然他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主体概念,但他又以非实践的方式去理解主体性,从而使其主体性学说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所有这些见解都成了马克思从本体论的视角出发,重建主体性理论的思想资源。

尽管马克思意识到了康德所发动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的伟大意义,但他也尖锐地批判了康德把本体论维度的主体性实践归结为道德行为的片面做法。

他写道:“18世纪末德国的状况完全反映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

……康德只谈‘善良意志’,哪怕这个善良意志毫无效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与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协调都推到彼岸世界。

”[5—p211~212]在马克思看来,康德的实践概念在内涵上是狭隘的、片面的,它反映出德国市民阶层的软弱和畏缩。

马克思还进一步指明了康德的意志概念的本质:“不管是康德或德国市民(康德是他们利益的粉饰者),都没有觉察到资产阶级的这些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为基础的。

”[5—p211~212]在这里,马克思阐发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康德所说的意志并不是始源性的,而真正的始源性的因素则是“物质生产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