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五课导学案
初中历史第5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5课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希腊的地理和政治组织;
2. 了解古希腊的文化和科技发展;
3. 了解古希腊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古希腊的地理和政治组织;
2. 古希腊的文化和科技发展。
教学难点:
1. 古希腊的政治组织;
2. 古希腊的文化和科技发展。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历史》第五单元;
2. PowerPoint幻灯片;
3. 地图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关于古希腊地图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古希腊位于哪个地区?”“古希腊的地理条件如何?”引起学生对古希腊的兴趣。
二、讲解古希腊的地理和政治组织(15分钟)
1. 简要介绍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2. 讲解古希腊的政治组织,包括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探讨古希腊的文化和科技发展(20分钟)
1. 介绍古希腊的文化成就,如哲学、文学、建筑等;
2. 讲解古希腊在科技方面的贡献,如数学、医学等。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古希腊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并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古希腊文明的作文。
五、板书设计
古希腊的文明
地理和政治组织
文化和科技发展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古希腊的地理、政治、文化和科技方面的发展,通过让学生对古希腊有更深入的了解,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历史导学案(1-4课)

【学习目标】(1)知识与水平: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主动学习课本及上网搜集资料,学会学习政治制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操,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深对国情的理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本第4—7页,并熟VV和容易忘记、容易出错的知识点,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
或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2)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课前延伸案【知识衔接】1、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郑捷;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屈完;或以居住的地名为氏,如东门襄仲;或以官员为氏,如司马牛;或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如孔丘;还有以技艺为氏,如陶等等。
2、血浓于水的天然归属感和亲切感,不忘家,不忘家族,不忘民族,不忘国家的价值理念,即使在重选择、重自身价值的今天依然积淀于中华儿女的心中。
这个切都源于三千多年的宗法制。
请同学们就宗法制在我们今天社会的影响做一个调查,还有哪些影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逢年过节拜祖;清明节祭祖;人们姓名中的辈分和排行;族谱;宗祠;居住的乡村中几乎是同姓等。
【自主学习】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内容①王位世袭制:夏代禹传位于其子_______,王位___________取代了__________。
②行政管理制度:商代中央设有________、卿士、卜、祝、史、等官职;地方封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西周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1)内容:分封________和人民。
(2)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先代贵族。
(3)瓦解:①原因:受封的_________势力日益强大,_____________衰弱。
②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1-5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学段第三学段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单元第一单元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课型新授课主备学校东古学校主备人张立刚初审人李云霞终审人张官福合作团队张立刚杨志英黄芳教学目标1.了解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富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概况及影响。
2.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和理解隋初经济的繁荣。
导学过程学案导案个案补充反思纠错预习检测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年,北周外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杨坚就是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政权,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的繁荣①原因:、。
②表现:、。
二、大运河的开通①目的:。
②三点四段五大水系: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起,今北京市,南至,今杭州市,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两千多公里。
③地位和作用:大运河是。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
上学期,我们学过三国两晋南北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1.简单叙述从人类到南北朝的历史。
2.检测对本课内容的预习。
呈现目标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历史的发展。
2.能根据不同朝代的发展,有效地总结出隋朝短暂繁荣的历史。
本节课,我们要知道隋朝的统治和大运河开通的价值。
呈现目标导学过程合作探究1.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2.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2)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3)此河的开通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怎样简评价此河?此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学案。
四年级书法下册导学案《第5课 层层相叠,上下贯通》湘美版

四年级书法下册导学案《第5课层层相叠,上下贯通》湘美版一、课程介绍本课是四年级书法下册中的第五课,题为《层层相叠,上下贯通》,课程主要讲解的是龙脑的写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到龙脑的特点、写法以及应用场景。
二、教学目标1.了解龙脑的结构、特点和用法。
2.掌握龙脑的基本笔画和造型。
3.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题目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龙脑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龙脑的基本笔画和造型。
3.2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连接上下文,打破层层束缚,使龙脑上下贯通。
2.如何掌握龙头、龙尾的结构特点和用法。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4.1 教学内容1.龙脑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龙脑的基本笔画和造型。
3.龙头、龙尾的结构特点和用法。
4.2 教学方法1.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龙脑的构造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龙脑的用法和写法。
2.展示:通过展示范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龙脑的笔画和造型。
3.辅导: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别教学和辅导。
4.练习:让学生进行多次练习,加深对龙脑结构和造型的认识,并提高写字能力。
五、教学步骤5.1 上课准备1.老师准备好教案、范例和其他教具。
2.学生准备好笔墨纸,做好心理准备。
5.2 学习内容和步骤5.2.1 学习龙脑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讲解龙脑的特点和结构,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和用途。
2.展示范例,让学生模仿练习,加深对龙脑的认识。
5.2.2 学习龙脑的基本笔画和造型1.讲解龙脑的基本笔画,帮助学生掌握其写法。
2.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龙脑的造型和写法。
5.2.3 学习龙头、龙尾的结构特点和用法1.讲解龙头、龙尾的结构特点和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龙脑。
2.展示范例,让学生模仿练习,掌握龙头、龙尾的写法。
5.3 课堂练习和巩固1.在纸上进行书写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2.帮助学生解决书写中的问题。
3.鼓励学生素养书写,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
六、课后作业1.按照要求书写龙脑汉字,完成相应练习。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5.黄河颂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味歌词部分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3.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5分钟)一、预习检测(一)字词对对碰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小组抢答)澎湃( péng )( pài )气魄( pò)高山之巅( diān )狂澜( lán )哺育( bǔ)浊流( zhuó)屏障( zhàng )2.通晓词义,填对词语。
(1)气魄:气势,魄力(2)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或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3)狂澜:巨大的波浪。
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4)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5)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文中指前者。
(6)浩浩荡荡:形容广阔或壮大。
(7)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二)背景先了解。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
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1938年,抗战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当时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这部大型声乐作品共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黄河颂》是第二乐章的歌词。
(三)名家面对面。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
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9年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四)常识知多少。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线索这段历史大体经历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解读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导入隆中对二、三世纪之交,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207年,号称出自汉朝皇族的刘备拜访隐士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诸葛亮分析局势说:北方的曹操实力强大,而且控制了东汉皇帝,“诚不可与争锋”;东南的孙权割据多年,基础坚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备只能争取控制西南地区,站稳脚跟,然后待机发展。
这一“三分天下”的预言,后来得到应验。
诸葛亮生前获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因此其祠名为“武侯祠”。
本课线索:三国—西晋—南方:东晋—宋齐梁陈(南朝)--北方:十六国--北朝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建立政权: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①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②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
③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2)三国相争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2、西晋时期(1)建立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司马炎即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动荡的春秋时期》导学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七上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1.掌握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大国争霸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学习重点】春秋争霸。
【学习难点】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第二部分“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材料一牛耕铁器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3.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1)农业(2)手工业(3)商业二、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影视中的历史】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1.影片所示的“春秋”时期属于哪个朝代?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先后成为中原霸主?春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2.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
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3.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史料中的历史】材料春秋无义战。
——孟子4.孟子用这句话来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否恰当?为什么?第二组:连环画第九集第十一集第十三集第十七集5.“第一集”的主人公是谁?“楚庄王图强”后打败哪国军队做了春秋霸主?6.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广东省信宜市怀新中学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无答案)

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课标要求】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2、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学习目标】来源学科网ZXXK]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学习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
2、分析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来源学科网ZXXK]【预习导学】(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在书本上做上标记。
)一、甲午中日战争1、时间:2、爆发: 年,朝鲜发生,清政府应邀派兵镇压,袭击清军运兵船,蓄意挑起战争,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史称“”。
3、战役(1)、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围攻,清军将领牺牲,叶志超弃城而逃,平壤陷落。
(2)、黄海海战: 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
致远舰管带壮烈牺牲。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功足壮海军威。
”)(3)、辽东半岛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旅顺守将孤军奋战,最终失败。
日军在进行了大屠杀,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
(4)、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自杀殉国.,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时间:年2.双方代表:清政府的和日本首相3.内容①割地:清政府割、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③通商:开放沙市、、苏州、为商埠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4.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深人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两白银作为“”。
2、“瓜分”狂潮:列强以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划分“势力范围”的“”中国狂潮。
3.美国“门户开放”①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的照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授课:曹六平,杨帆时间:
一、学习目标: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目标:
二、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三、自学指导:
1.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①年月,为镇压,八国联军由英国海军司令率领,进犯,在被义和团围困,死伤惨重。
②年月,八国联军攻占,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直接:。
根本:。
3.《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
年,清政府同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内容:①经济上:;
②政治上:;
③军事上:;
④外交上:。
危害:。
四、课堂达标
1.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镇压义和团运动
B.维护清王朝统治
C.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
D.迫使清政府妥协
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3.1902年一位美国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认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表明当时:()
A.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
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形成了
4.如果你担任历史纪录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A.美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B.各国使馆林立
C.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D.驻扎外国军队
5.下列条约中,不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有()
A.赔偿各国军费白银2亿两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6.下列条约中,使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相比,《辛丑条约》在影响上有何特点()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使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
8.八国联军刚踏上中国土地就遭到惨败的一次战役是()
A.青浦大捷
B.慈溪战斗
C.黄海战役
D.廊坊战役
9、下列侵华战争中,列强攻入北京的有()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20世纪初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前几次侵华战争的不同点是()
A、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
B、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而发动
C、侵略者获得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权力
D、列强联合发动
11、1900年6月,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进犯北京。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
A、禁烟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大平天国运动
D、变法运动
1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列强都要求清政府()
A、割地
B、赔款
C、开设工厂
D、设立馆区
13、使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九国公约》
14、《辛丑条约》签订后,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刘家被迫举家搬迁,其
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要在此()
A、开商埠
B、建教堂
C、办工厂
D、设使馆
15、下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他们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①《马关条约》②《南京条约》③《辛丑条约》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16、《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B、允许外国驻兵
C、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赔偿白银4.5亿两
17、毛泽东总结中国近代历次农民起义运动失败时说过:“没有农民办不成
大事,光有农民办不好大事”。
下列事件属于“光有农民办不好大事”的是
()A、虎门销烟 B、收复台湾 C、黄海海战 D、义和团运动
17.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到了一九零一年,它(指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
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后,
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入抢劫,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
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
据此回答:(1)哪一事件使中国“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地步?”
(2)这段屈辱的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何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