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重点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即经济活动人口】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4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用公式表示为:VMP=MP.PVMP=W又MP.P=W长期下【投入要素可变】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8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概念:是指劳动力工资率w增长1%所导致的劳动力雇佣量e变化的百分比。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2、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6、期望工资总收入——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贴现率得到的现值之和。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7、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工资水平 = 劳动者工资总额 / 劳动者平均人数。

工资水平有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两种表现形式。

8、工资指数化-即通过立法,将工资增长指数与生活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定期按照规定的比例自动增加工资,它是一种制度化手段。

9、最低社会保障 -----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即贫困线。

对达到贫困线的人口给予相应补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做法。

10、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11、隐性失业: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失业但未被记录在官方失业统计数据内的情况,诸如那些那些放弃寻找工作的个人,或是提早退休,以及从事季节性或者兼职工作的人都算为隐性失业。

12、效率工资: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1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第一章1、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4、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5、劳动力需求、供给曲线(图1-1)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π=R-C=QP-(L w+K r)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4-2):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都先增后减/AP与MP的交点是AP的最大值/MP=0,总产量最大)8、假设企业的产量X增加,价格P不变(完全竞争),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盈亏平衡点)。

9、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当边际收入MR=MC边际成本时,产量X*,获得最大利润。

10、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1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

12、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L*W=L1W1+L2W2+…。

13、在长期劳动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

14、等产量曲线:表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不同组合,其产量相等。

15、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效应。

(w↑,等产,劳动L1-L2被资本K2-K1取代,等产量曲线曲率越小,替代的可能性加大)。

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名词解释:劳动力:是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中很常见的一个概念,它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被赋予不同含义。

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指人的劳动力;二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就是劳动者;三指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劳动者总和。

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通常以法律或法规形式颁发,是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的产物,也是各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的比率。

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失业: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了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形成劳动人口相对工作岗位过剩的社会经济现象。

非力普期曲线:在长期内,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绘制的一条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曲线。

拉入型流动:劳动力流入地区或岗位因为有较高的工作生活条件、收入水平和较多就业机会形成一种较大的拉动力,吸引劳动力流入。

推出型流动:原工作地点或岗位的工作、生活条件差,收入水平较低或就业机会少,形成一种推动力导致劳动力外流。

雇主歧视: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劳动力存在偏见,在雇用劳动力时倾向于选择自己偏好的群体,或将较好的职业分配给这些群体,或者支付给他们较高的工资。

劳动力市场歧视:某劳动力需求方对求职者或就业者所具有的与生产率无关的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不公正的评价,从而导致其在工资收入、就业水平、晋升机会、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凭借各种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或土地资源)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23.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的演变规律。(1)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2)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33.特殊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的更多,这类培训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益。
34.劳动力流动的条件:①劳动力的人所有权②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③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④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37.歧视的类型:(1)工资收入歧视;(2)就业歧视;(3)职业歧视;(4)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38.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39.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货币政策也包括两种: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30.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1)各级正规教育;(2)职业培训技术;(3)健康保健;(4)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31.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2)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与长期性;(3)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32.一般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其所属企业以外的组织同样具有适用性,即接受一般培训的员工可以借此去其他企业谋职,并获得一个与其当前技能相称的较高的工资率。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劳动力市场的特点(3个):1.劳动力服务只能租用,劳动者本身不能买卖;具有非货币因素,且显得更加重要;2.在其他市场没有的对雇佣关系产生影响的机构和立法。

3.劳动力市场客观环境(基本特征)(3个):买卖方联系;信息交换;合同执行。

2.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设:a资源稀缺性: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没有充分的资源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用来满足某一组需要的资源,本来可以用于满足另外一组资源。

任何一项决策或者行动都是有成本的。

b理性:个体效用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

行为主体对于一般经济刺激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一致性,刺激发生变化后,行为主体的行为又具有适应性。

3.帕累托有效的定义:如果一种可行的配置,不可能在不严格损害某些人利益的前下,使另一些人严格获益,则该配置便是一种帕累托有效的配置。

(书上定义):如果市场成功促成了所有可能互惠交易的达成,那么,他们就实现了帕累托效率。

(效率和有效在英文原版是同一个)4.交易市场有效性的判定原则(3个):a.交易所涉及到的所有各方均从中受益。

b.交易所涉及到的某些人受益,但是没有人亏损。

c.交易所涉及到的某些人受益,另外一些人受损,但是受益者能够充分补偿受损者的损失。

第二章5.劳动力的定义:指处于就业状态,或者正在积极寻找工作,或者被临时解雇但是等待被召回的所有16(美国)周岁以上的人口。

(中国18)6.劳动力参与率的定义和计算、影响因素:a.定义:在既定的人口当中,有工作的人和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

b.计算:(就业人口+失业人口)/成年人口c.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因素;教育发展的因素;收入增长的因素;产业结构因素。

7.失业率的定义和计算:a定义: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之比。

b.计算: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8.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定义,实际工资的计算:a:名义工资定义:劳动者根据当前货币价值所得到的小时工资,可作为用于对比各类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的工资收入的指标。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意愿和就业资格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答: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第三章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答: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利润量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第四章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4.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有哪些?答:经济因素,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使用成本非经济因素组织性要素,指工会、政府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社会性要素,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5.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原则有哪些?答:公平竞争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保护儿童原则残疾人就业原则最低工资原则反垄断原则非歧视原则第五章1.劳动力流动: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工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徙和流动,它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的基本现象2.刘易斯模型:理念:线代工业部门只要保持一种高于农村工资率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从传统农业部门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具有完全弹性。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劳动行为和劳动市场的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它主要关注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并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下面是关于劳动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点。

一、劳动供给和需求1.劳动力市场:包括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基本要素,劳动力供给来自于劳动者,劳动力需求来自于用人单位。

2.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劳动人口规模、劳动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等。

3.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技术变革、劳动生产性、资本密集度等。

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市场达到供求均衡时,实现充分就业和有效劳动力配置。

二、劳动力市场的不对称信息问题1.失业:指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劳动者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寻找合适的工作。

2.隐藏性失业:指一些劳动者表面上没有失业,但实际上存在结构性失业或失业潜力。

3.劳动市场歧视: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因种族、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等因素遭受不公平对待。

4.劳动力市场的契约问题:指雇佣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合同约束的难以实施。

三、劳动力市场的弹性1.工资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弹性反应。

2.劳动力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对工资变动的弹性反应。

四、技能与教育1.人力资本理论:指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2.教育与收入分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教育对于降低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作用。

五、劳动力市场的福利问题1.最低工资政策:国家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和劳动权益。

2.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以减轻个体或家庭因意外和疾病等不可预测风险带来的经济压力。

3.劳动力市场的贫困问题:指一部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得适当的就业机会,导致在经济上处于贫困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 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并分析。

3. 完全竞争市场下,利润最大化的条件4.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总的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5.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有递减倾向。

6. 长期生产下,最优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条件7.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等价于企业生产的均衡条件: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价格之比。

8. 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工资的变化:上升、下降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规模效应9. 需求工资弹性、需求交叉工资弹性(计算题)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的概念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精品资料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参与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

3. 男女的劳动参与率4.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简答)▪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其它因素5. 效用的概念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6. 收入约束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特征:无差异曲线形状由劳动者的个人偏好决定,偏好不同的劳动者具有的个人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可能获得的各种不同的效用水平可以用相互平行的若干条无差异曲线来表示,并且位于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要高于位于左下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且凸向原点。

7. 主体均衡的条件(画图分析,什么时候达到最低)精品资料余暇 -- 收入无差异曲线说明个人的主观愿望和偏好,收入约束线反映个人的现实条件。

主体均衡即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8.约束条件变化-纯收入效应约束条件变化-替代效应9. 无差异曲线为什么前陡峭后平缓(图)P8910.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个体的劳动力供给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总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第三章1. 劳动力供给关系的类型及其表现▪供大于求: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大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状态。

这种类型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失业或潜在失业人口。

▪供不应求: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小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状态。

这种类型表现为劳动力短缺,企业或社会扩大生产时难以找到充足的求业人口。

▪供求均衡:劳动力供给能够为社会全部吸收;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

2. 动态均衡中的蛛网稳定条件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称为“蛛网稳定条件”。

3.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的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它实际上也就是企业内部的各种劳动合约与就业安排的制度总和,是企业内部的雇主与众多雇员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以长期雇佣合约为主的劳动就业关系。

4.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精品资料·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岗位的特殊性·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工会的作用第四章1. 劳动时间的概念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在劳动时间内,劳动者支出劳动力,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在劳动时间外,劳动者恢复和再产出自己的劳动力。

2. 劳动时间的功能·计量功能·指示功能·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人际交往功能第五章1. 生命周期的概念生命周期是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个重要的阶段,比如说:就学、结婚、养育子女、工作转换以及退休等阶段。

不同的时期,劳动者的劳动力参与率会有所不同,影响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因素会有所不同。

2. 婚姻的经济决策(了解)➢可通过劳动分工实现比较利益和递增报酬,比如女主内男主外,或女主外男主内,要比每个人既主内又主外,效率要高。

➢可分享家庭共有品。

(规模经济)➢防灾保险,如生病不至于无人照顾等的收益。

➢可以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人工作供养另一人读书,最后共享荣华富贵。

➢在婚姻的活动中,也存在着掌握对方信息不完全或者是判断错误的情况。

因此,婚姻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

➢婚姻生活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在心理上、生理上和财产上支付很大的成本,这就是说婚姻其实也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3. 养育子女的经济决策,需求量、供给量指什么▪需求量是有人均最低需求量和人口数量决定的,随人口增加,成比例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供给量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按收益递减规律变化,与人口增加的比例无关。

▪人口不超过P,科技进步和技术积累使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4. 工资率高低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的关系▪如果是母亲负责育儿,那么,父亲在工资率上升的时候,使家庭收入增加,通过收入效应导致对孩子的数与质两个方面需求的扩大。

但是,必须育儿的母亲在工资率上涨的时候,因母亲不能参加工作加大了机会成本,此时通过替代效应使人们选择少生儿育女。

这种相互抵消的两种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决定着孩子的数量。

▪在工资率高的高学历女性那里替代效应发挥着比收入效应更大的作用,因此他们的生育率低。

而可以把母亲育儿时间大幅度减少的托儿所、外部教育机构越发达,同时参加市场性劳动的母亲工资率越高,收入效应越强烈,导致对子女的需求量增加。

第六章1.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特点、区别▪计时工资是依据雇员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工资标准×实际有效工作时间▪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支付工资的形式▪计件工资=计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风险各由谁承担:计时工资: 低生产率风险由企业承担计件工资: 低生产风险有个人承担2. 工资的职能▪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效益职能3. 西方经济学中哪些人提出什么理论工资决定理论——维持生存工资理论(糊口工资理论,最低工资理论)(威廉.配第)工资决定理论——工资基金理论(J.穆勒约翰.斯图亚特)工资差别理论——职业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亚当.斯密)工资决定理论——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约翰.贝茨.克拉克)精品资料工资决定理论——均衡价格理论(马歇尔)效率工资理论(戴维·罗默)工资差别理论——垄断性工资差别理论工资管理理论——工资形式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工资管理理论——劳动报酬分配理论4. 效率工资理论是什么意思▪效率工资,是雇主向雇员支付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即高于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时的均衡工资的工资。

▪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劳动生产率是工资的函数,高工资是效率的源泉。

第七章1. 工资水平的概念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工资水平=劳动者工资总额/劳动者平均人数2. 影响工资水平变动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有哪些宏观因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业规模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微观因素:外部因素——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内部因素——劳动差别政府宏观政策企业经济效益物价水平工资分配形式社会劳动生产率行业工资水平3. 工资总水平控制与收入政策有哪几个·权威性劝说政策·工资——物价指导线或指路标政策·补偿或税收性收入政策·工资——物价管制或冻结政策4. 最低工资率是地方最低工资水平的40%-60%5.最低工资制度的作用✓对与低收入阶层或收入不稳定的劳动者,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体现公平的原则,维持社会政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减少社会贫困现象,削弱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维持一定的社会购买力;✓制约平均工资的变化。

6. 最低工资率测算(大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资料7. 工资指数化、非指数化包括什么●工资指数化是一种制度化的手段,从挂钩的结构上看,有两种具体的形式:✓全挂:即劳动者的全部工资收入均实行指数化,与物价挂钩;✓半挂:部分工资收入与物价挂钩,比如说基本工资;从挂钩的比例上看,有四种具体的方法:✓完全指数化:工资与物价同步增长,比如物价上涨10%,工资也增长10%;✓部分指数化:工资增长低于物价增长,比如物价上涨10%,工资增长5%;✓极限指数化:物价上涨到一定幅度以上,工资才能与物价同步增长。

比如物价上涨超过10%,从11%开始工资与之同步增长;✓超物价指数化:工资增长超过物价增长,如物价上涨1%,工资增长3%。

●工资非指数化不是一种法定的制度,而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具体操作由政府有关部门掌握,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明补:直接发放给劳动者;✓暗补:支付给生产者,从而将涨价因素消化在企业内而非转嫁给消费者。

8. 什么是工资差别工资差别:劳动者要素供给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