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读书笔记上

合集下载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深入研究的一本著作。

这次分享的是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我从中获得的经验。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在序中明确提到,该书主要是关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心得。

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共16卷,分别阐述了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我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从表面上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伤寒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这是最直接的理解。

其次,深入一层,我发现《伤寒论》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它还涉及到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例如,书中强调的“阴阳平衡”、“调和”等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从更深层次来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医学思想的缩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追求。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六经病证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我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温、清等法,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中医,让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伤寒论》读书笔记与心得《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部巨著,它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

这本书的作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智慧,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被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组织所吸引。

全书以六经为纲,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每一经又各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种分类方式既清晰又全面,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伤寒论读书笔记[1]

伤寒论读书笔记[1]

伤寒论读书笔记[1]伤寒论读书笔记欲发表:拙作《村医应诊随笔》已在本网站发表完毕。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缪误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看到本书的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于我修改和提高。

至于部分网友催促早日出书,我十分感谢网友们对我的信任和鼓励,因本人还有部分医案尚未整理,已发表过的文章,也需要一点时间得到信息的反馈。

本人已过花甲之年,功名和利禄早已抛至脑后,平时写点东西,发表点粗浅的看法,完全是为了对中医事业的喜爱和兴趣。

发不发表,我要看看读者的反应,若大家认可,可考虑出版。

若大家不认可,说明本人确实水平不行,书发表出来会误人子第,对中医事业也会造成损失,这样就违反了我写书的初衷,故暂时还不打算出版,望广大支持本人出书的网友谅解。

余自1968年加入基层卫生队伍以来,临床已四十余年,一生读书不下二百余种,一路走来,唯独对仲景学说情有独衷,自认为对仲景之学所下功夫最多,在读书、学习、临症过程中,写下很多读书笔记。

在今天发表完毕的《村医应诊随笔》一书中的第二章“经方应用”就是从本人整理的《伤寒论读书笔记》中逐渐积累的经方医案。

从明天开始,我将要将本笔记在网上发表,广大网友若有兴趣,可一起参加讨论,并多提宝贵意见。

余泽运,2013年7月6日。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伤寒论》的一般介绍一、成书年代:东汉末年(公元150——219年)。

作者:张仲景。

仲景于公元2世纪前后写成《伤寒杂病论》16卷,后人在整理过程中将其论外感热病部分命名为《伤寒论》,杂病部分名《金匮要略方论》。

二、整理过程:最初由晋.王叔和整理编排,凡10卷22篇。

现通行本有:宋刻本:经宋.林亿校正(由宋代校正医书局林亿、高保衡、孙奇等人校订),并在宋治平2年(公元1065年)刊行,称治平本《伤寒论》。

至明.万历27年(公元1599年)赵开美将宋版《伤寒论》进行翻刻刊行,今称此本为赵刻本。

成注本:金.成无已在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全面作注,著成《注解伤寒论》,于金.皇统4年(公元1144年)刊行,称为成注本。

伤寒论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

该书以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前人治疗伤寒的经验,成为后世医学家治疗此病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伤寒论》中选取几个重要的章节进行阐述与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病机篇《伤寒论》中的第一篇是病机篇,它详细阐述了伤寒病的起因与发展过程,为后续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病机篇中的核心观点是:伤寒病的发生是由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入侵人体而导致的,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致病因素就会侵入体内。

被风寒侵袭的人会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咳嗽等症状,而被湿热侵袭的人则会出现口渴、尿短黄、便溏等症状。

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病机原理,医生可以据此对症下药,提高治疗效果。

二、病证篇在《伤寒论》的病证篇中,张仲景通过对伤寒病的不同症状进行分类与论述,为后世医生诊断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病证篇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发表热病、汗证、津液内结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张仲景对“桂枝汤”、“大青龙汤”等经典方剂的论述。

这些方剂通过调和人体阴阳气血,达到平衡病机的作用,对于治疗伤寒病具有显著疗效。

三、骨著篇《伤寒论》的骨著篇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发展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于规范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骨著篇中列举了多种并发症,如谵言、反胃、溺色等,这些并发症往往出现在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

在面对这些并发症时,医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来综合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收到良好疗效的目的。

四、营卫篇《伤寒论》的营卫篇详细介绍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伤寒病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在营卫篇中,张仲景强调了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的对抗关系。

正气是指人体的免疫系统,而邪气则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外来因素。

当正气充足时,人体的抵抗力较强,疾病也较难入侵;而当正气不足时,人体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从而引发病症。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1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病有主证,治有主方,张仲景据证立方,故每一证候,有一相对应的主方。

但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在主证的基础上,往往出现兼、夹、变证,为了药与症对,丝丝入扣,就当于主方基础上进行加减,不然的话,就可能无效或效不彻底,甚至有使病情变坏的可能。

总结《伤寒论》方药加减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适应病情、病势而加减。

病情总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失治、误治等原因,病情变化,原方则必须加减。

2、照顾兼夹症状而加减。

3、根据患者体质不同而加减。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其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对药物也就有不同的反应。

从《伤寒论》方药加减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1、由药识证。

相同的症状从加减药物不同来探讨,这是认识不同病理最有效的方法。

譬如同为腹痛,论中有加芍药、人参、附子、大黄的不同,其腹痛的病理必有差别,也必各有特点。

如芍药能破阴结,通脾络,其所治之腹痛,必是脾络不通,其痛亦时发时止,呈拘孪性疼痛,太阴腹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即是;人参为温补气血之品,所治腹痛为气血不足之虚痛,隐隐而作,喜温喜按,疲劳则加重,霍乱大吐大泻之后腹痛用理中汤加人参即是;附子为温阳化湿之品,所治腹痛为寒湿凝滞,痛有绵绵下坠之感,且四肢不温,四逆散证出现腹痛即是。

大黄为苦寒泻下药,兼能活血化瘀,一般用量加入枳朴之中,能治燥屎攻冲之腹痛,若少量加入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中,就只能化瘀通络,而无泻下作用,太阴大实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再加少量大黄,就是因为这样的腹痛,是肠胃之外的脉络充血肿胀,其痛必呈弥漫性刺痛,腹皮不可触按,与实在阳明的燥屎攻冲之疼痛,腹皮可以提捏者不同。

对于太阴大实痛,历代有胃家实与脾实之争,就是没有注意分析药物,简单地把大黄看成是专走肠胃的泻下药所致的错误。

伤寒论 读书笔记

伤寒论 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1、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分肉、司开阖—恶寒;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项强。

2、此为表虚症。

人体感受风邪侵袭,荣卫失调,阳气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浅表则发热。

风邪伤卫,卫失固外,营不内守则汗出。

汗出肌疏不胜风袭故恶风。

更以汗液外出,脉象松弛而呈缓象。

3、风寒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

伤寒为表实证,恶寒是必有之证。

卫阳被束,失去其正常之卫外功能,不能温煦分肉,故而恶寒。

正邪相争则发热;如初感外邪,卫阳被郁,末能及时申展而与邪抗争者可暂不发热。

寒邪郁表,汗不得出,身体必然疼痛,脉阴阳俱紧,此营阴郁滞,太阳经气流行不畅所致。

寒邪犯表,邪犯太阳,影响胃气顺行, 胃气不降则可见呕逆。

4、5、太阳病若脉象并不躁疾搏指,而是比较和缓,则病势轻微,不会再有传变。

相反,如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颇欲吐等少阳证,或见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的阳明里热证,同时脉数急不静,可证明病已传人少阳及阳明了。

脉数急者:“数”为有传阳明之势;“急”即弦数,病有传少阳之势。

“躁烦”是将传阳明,“颇欲吐”即喜呕为病将传少阳。

6、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亦可汗而解之,但总须辛凉透解,切忌辛温发汗。

温病—渴而不恶寒,伤寒—不渴而恶寒。

温病只能用辛凉解表之法,误用辛温发汗之剂,如麻黄、桂枝之类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病情势必恶化,即成风温之证。

误用辛温发汗而成风温,症见身灼热而脉象浮盛有力,热忧心神则神识昏迷,且多睡眠而语言难出。

邪热上壅于肺,呼吸不利则鼻息必鼾,热盛迫津而见自汗出,邪热伤及元气可见肢重。

风温之证若再误下,重伤其津液,化源必然枯竭,则见小便不利;津伤热炽,神昏加重,故直视而失溲。

总之,若遇“风温”’一证,不明白清热以救阴之理,误用火攻,可因火毒剧烈,熏灼肝胆,肝风内动。

伤寒学习笔记

伤寒学习笔记

伤寒学习笔记知难而退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洛阳严器之序,有句云:“仆忝医业,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书五十余年矣,虽粗得其门而近乎升堂,然未入于室,常为之慊然。

”这里用了三个词,门、堂、室,可以看作是学伤寒的三个境界。

冉老对注家某处理解,认为有误者,常以“宫墙外望”、“不得其门而入”,来比喻。

我对自己的评价是站在大门洞里,虽不是门外汉,也还没有入门。

半年过去了,于六经实质,仍然是雾里看花,只好知难而退。

前门走不通,绕道走后门,从理法方药的后面,看看能不能从药的途径进去,捞点儿什么,哪怕是一药、一方、一法、一证的收获也行。

以王老,王占玺,《张仲景药法研究》1984年版,为基本参考书,简称《药法》。

该书研究伤寒、金匮两书的方药。

所选药味以伤寒论中自己临床常用的药物为限。

涉及到的组方,酌情选择,试试看能不能整理出,具体的辩证依据和用方指征。

也为大家提供一些简略的参考资料,希望得到交流与指点!“**” ---双星号为本人注释标志!甘草在伤寒论中,出现70方(次),排列首位。

《药法》:甘草因味甘而得名,又因“解百药毒”调和众药有功,故名“国老”。

仲景善用甘草治疗多种疾病,考《伤寒论》、《金匮》两书中,有250方用甘草,占总方数三分之二(两书合计375方)。

可见甘草应用之重要。

仲景深得本经之旨,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将甘草广泛用于内、外、妇诸科疾病,为甘草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综合仲景应用甘草的250个方剂,其功用可概括为7个方面:应用范围1,泻火解毒:甘草汤、橘皮竹茹汤、大黄甘草汤、旋复代赭汤。

2,止咳化痰: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苓桂术甘汤。

3,补气强心:炙甘草汤。

4,缓和药性:调胃承气汤、四逆汤、理中汤、大黄庶虫丸、等。

引《本草疏证》: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

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大黄甘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汤等汤),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丸等)。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慧老者,静静地向我诉说着千年的医学奥秘。

说实话,初读《伤寒论》,那密密麻麻的文字,晦涩难懂的医理,着实让我头疼不已。

但随着深入研读,我仿佛慢慢推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对于病症的观察和描述细致入微,让我不禁想起曾经自己生病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个冬天,天气冷得让人直哆嗦。

我不小心染上了风寒,一开始只是觉得浑身发冷,脑袋有点晕乎乎的。

当时也没太在意,以为多喝点热水,睡一觉就好了。

可没想到,到了第二天,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

我开始发烧,浑身酸痛无力,喉咙也像被火烧一样疼痛。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去看医生。

医生仔细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又给我把了脉,看了舌苔。

那认真的模样,就好像张仲景在给病人诊断时一般严谨。

他说我这是典型的风寒入里化热,外寒内热。

当时我对这些术语一知半解,只盼着能快点好起来。

医生给我开了几副中药,叮嘱我按时服用。

回到家,看着那一碗黑乎乎的药汤,心里直犯嘀咕:这能管用吗?但想着医生自信的神情,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下去。

那药的味道,真的是一言难尽啊!又苦又涩,喝到嘴里,感觉整个嘴巴都被苦涩填满了。

每喝一口,都要做一番心理斗争。

为了能快点好起来,我还是强忍着把药喝完了。

喝完药后,就躺在床上休息。

那时候,身体的不适感让我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一会儿觉得热得要命,一会儿又觉得冷得直打颤。

迷迷糊糊中,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冰与火的世界,怎么也走不出来。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慢慢地清醒过来,发现身上出了一身的汗。

那种汗不是运动后的畅快淋漓,而是黏糊糊的,让人很不舒服。

但神奇的是,感觉身体轻松了一些,头也没那么疼了,烧也退了一点。

就这样,连着喝了几天的药,我的病情逐渐好转。

从一开始的卧床不起,到能够下床走动,再到完全恢复活力,这个过程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

回想这段生病的经历,再对照《伤寒论》中的论述,我越发觉得张仲景的伟大。

伤寒论笔记总结

伤寒论笔记总结

伤寒论笔记总结
嘿,朋友们!今天我想来跟你们唠唠我对《伤寒论》的笔记总结。

《伤寒论》啊,那可真是中医经典中的瑰宝!就好比是一座蕴藏着无数宝藏的神秘宝库。

你想想看,里面的条文和方剂,不就像一个个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治病救人的大门嘛!比如说桂枝汤,那在调理风寒感冒方面真是一绝啊!有一次我自己不小心着凉了,头疼得厉害,浑身发冷,这不就像被病魔这个小怪兽给抓住了嘛!我赶紧就想到了桂枝汤,熬了喝下去,嘿,没多久就感觉好多了,小怪兽被赶跑啦!
还有麻黄汤,这可是发汗解表的利器呀!就像勇敢的战士,专门对付寒邪这个大坏蛋。

我记得有个朋友感冒后高烧不退,我就建议他试试麻黄汤,结果真的退烧啦!这效果,是不是很神奇呢!
《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那更是厉害得不要不要的!就像是给疾病画了一幅详细的地图,让我们能清楚地知道病邪在哪,该怎么去对付它。

比如说太阳病,那就是病邪刚刚来袭呀,我们得赶紧抵御。

阳明病呢,就好像敌人已经攻进来啦,我们得强力反击。

这多有意思,多形象啊!
少阴病呢,就像是身体的阳气比较虚弱,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

像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病人,精神萎靡,手脚发凉,这不就是典型的少阴病状态嘛!我根据《伤寒论》的指导,给他用了一些温阳的方法,慢慢地他就恢复了活力。

哎呀呀,《伤寒论》真的是太神奇啦!它就像一个智慧的长者,默默地指引着我们在医学的道路上前行。

我觉得每一个热爱中医的人,都应该好好去钻研它,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你们说是不是呀!反正我是真的被它深深折服了,它就是中医的一颗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学医修身:一部伤寒医天下中国人有句伟大的名言,展示了圣贤之士的生命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做不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所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然而,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天下”,试图做自己健康王国的“国王”。

泱泱中医,博大精深。

从何入门,乃为捷径?从被誉为“一部伤寒医天下”的《伤寒论》入手。

《伤寒论》由一千八百年前的“医圣”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入门的最优经典。

清代著名医学家柯韵伯说过:“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

”作为中医医师,我有一个梦想: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把中医的奥秘告诉更多的人。

让更多人能够走进中医之门,踏上修身之路。

现在,摆在您面前的《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这本漫画书,就是“学医修身”的起点。

让我们从当下开始!第一章:六经辨证宋代伤寒学家许叔微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

”《黄帝内经》:中医之门从此启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为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

《黄帝内经》提出了“整体观念” ,以“实虚、寒热、气血津液;表里、上中下、脏腑经络等基本病机” 的整体辨证来统摄局部病症,从整体来分析各个局部的病变,从整体来调治各个局部的功能,正如近代医学家祝味菊所云:“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 。

但《黄帝内经》仅载13 方,详于“理法”而略于“方药” ,远远不能满足后人运用方药治病救人的需要。

《伤寒论》:三阳三阴最重要到距今1 8 0 0 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采集了诸多方剂,首次把“理法(辨证)”和“方药(论治)”完美地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确立。

在《伤寒论》这部书中,标题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 ,故很多后人习惯于把《伤寒论》的三阳三阴辨证方法称为“六经辨证” 。

“三阳”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即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六经辨证”囊括了中医界常用的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六淫等)、脏腑经络辨证等各类辨证方法。

千百年来,历代名医的实践表明,学好《伤寒论》,是成为临床名医的正道和捷径!百千“病症”,辨证论治知“病机”中医博大精深,高深莫测,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说法,告诉我们中医到底是什么?“病症”成百上千,千变万化。

但是,中医却能化繁为简,只须辨明“病机”,即可对复杂多变的中医“执简驭繁”。

这就叫做“辨证论治”,也叫“辨证知机”。

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天下所有“病症” (即病名和症状,比如,感冒、发烧、糖尿病、高血压等等),皆可辨证为精简的“病机”(十大病性、十大病位)。

病机,就是“十大病性”和“十大病位”我们把中医比喻成一个大家庭的话,重点关注"病性” 之家和"病位"之家。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所有的疾病,一言以蔽之,都可化繁为简:十大“病性"和十大“病位"。

十大病性为:实寒、虚寒;实热、虚热;气滞、气虚;血瘀、血虚;湿水(饮痰食积)、津液虚。

十大病位为:表、里、半(半,即半表半里);上、中、下;脏、腑;经、络。

实、虚(虚实错杂):病性之家的“父母”如果把病性比喻成一个“家庭”,那么,病性之家的父亲和母亲就是“实”和“虚”。

我们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就行了:“实”就是盛余(郁结),“虚”就是不足(虚弱)。

可千万别小看这句话,中医看病的时候,最为重要的就是判断“实和虚”。

《内经》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景岳全书》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并非“纯实” ,也非“纯虚”,而是“实为主”、“虚为主”,还有“虚实错杂”的特殊情况(注:本书简称“杂” ,下同)。

切脉诊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怎样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实” ,还是“虚”呢?中医在判断患者是“实”还是“虚”的时候,主要不是看他/ 她的体质壮实还是虚弱,而是看其本质——中医是通过摸脉(即切脉)、看舌(即望舌)来进行的。

脉、舌才是判断实虚的最可靠的“裁判员” 。

如果脉重按有力,就为盛余(郁结)之“实” ;如果脉重按无力,就为不足(虚弱)之“虚” ;正常无病的脉,应该既不感觉“力度盛余之‘有力' ”,也不感觉“力度不足之‘无力'”。

而应该是摸起来“力度适中、应指和缓” 。

望舌诊断:舌老苔多为实,舌淡苔少为虚怎么看舌头来判断实虚呢?大家都吃过煮鸡蛋或煎鸡蛋,如果煮鸡蛋或煎鸡蛋的火候“盛余”,鸡蛋就老;而如果火候“不足”,鸡蛋就嫩。

患者的舌苔,如果舌老、苔多(即厚腻),就为盛余之"实";如果舌淡(或舌嫩)、苔少(或苔无),就为不足之“虚” O 舌苔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身体的实、虚状态。

大家每天都可以自己伸出舌头,从镜子中自己观察、判断身体的“实”或“虚”,也可以给身边的家人、朋友进行判断。

虚实错杂:偏实偏虚凭脉舌对于实证(实为主)、虚证(虚为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但对于"虚实错杂”则容易顾此失彼,稍不小心就成大错!必须另辟蹊径,以"和解之法" 而虚实兼顾。

那么,"虚实错杂"如何进行诊断呢?脉偏重按有力;舌偏老、苔偏多(即厚腻)。

“虚实错杂”偏实:脉偏重按无力;舌偏淡(或舌嫩)、苔偏少(或苔无):“虚实错杂”偏虚。

表、里:病位之家的“父母”有趣的是,表证就像人的皮肤,只是薄薄的一层(只有太阳病)。

而里证就像人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包含很多内容(包含除"太阳病”之外的其他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病在表,说明病情较轻,所以,表证只能是“实证”而不能是“虚证”(也不能是“虚实错杂”)。

病在里,病情可轻可重,所以,里证既可是“实证”,也可是“虚证”(也可是“虚实错杂”)。

疾病轻重:从实到虚(或虚实错杂),从表到里疾病轻重的发展,一般按照“从实到虚(或虚实错杂)”、“从表到里”的顺序,综合而论,即“从阳到阴”,说明疾病不断加重。

所以,医生在看病的时候,首先要看疾病是“实”还是“虚”(还是“虚实错杂”)?疾病在“表”,还是在“里”?这是治病救人的大法!而相应的具体治法,则是“由虚(或虚实错杂)转实”、“由里出表”。

恰好和人类得病的过程相反。

“病性病位”为六经,治病救人“指南针”病性中最重要的“实虚(虚实错杂)"和病位中最重要的“表里”,组合成了《伤寒论》最为重要的三阳三阴——“六经”(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辨证就像是治病救人的“指南针”,起到了判断"大方向”的巨大作用。

在《伤寒论》中,表证被称之为“太阳病”。

里证是指除了(即太阳病)”之外其他病。

病位在里:“兵分两路”更精细表证就像体表皮肤,里证像身体里面的诸多脏腑。

因为表证太单薄,不可以“兵分两路” 。

所以,表证只有“实在表” [ “实在表”为太阳病。

太阳病不能再分为两类]由于里证内容丰富,所以,每个里证都可以“兵分两路”。

“实在里”兵分两路:郁、结。

[ 阳明病。

“郁”是尚未结积,不可吐下;“结”是已经结积,可以吐下]“虚在里”兵分两路:中焦、全身。

[ 太阴病,少阴病]“杂在里”兵分两路:偏实、偏虚。

[ 少阳病,厥阴病]六经“提纲”:一目了然诵伤寒[ 实在表]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实在里(郁、结)]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杂在里(偏实)]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 虚在里(中焦)]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 虚在里(全身)]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杂在里(偏虚)]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许叔微:“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 医生看病,最重要的是看病性和病位。

看病性:疾病是“实”还是“虚”还是“虚实错杂” ?看病位:疾病在“表” ,还是在“里”?这样,就很容易把复杂的百千病症,简化为像“指南针”一样重要的“六经” (也称为“三阳三阴” )在表类:实在表(为太阳病)。

在里类:实在里(郁结,为“阳明病” );虚在里(中焦,为“太阴病;全身为“少阴病” );杂在里(偏实,为“少阳病;偏虚为“厥阴病” )。

第二章:十大病性隶属于“三阳三阴”的“十大病性” :寒、热、气、血、津液之实虚和“十大病位” :表、里、半,上、中、下;脏、腑;经、络”,为治病救人提供了更为精准的“金手指”和“银手指”。

病性:治病救人“金手指”“病性之家”,最重要的是父母——“实(盛余)、虚(不足)、虚实错杂”。

除了父母之外,还有五个兄弟姐妹:寒、热、气、血、津液。

“寒证”特征“冷清凉” “寒”就是寒冷,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伤寒感冒的时候,可能会冷得发抖。

寒证的特点是“冷、清、凉”。

[ 寒证分为实寒和虚寒,实寒则脉舌为实,虚寒则脉舌为虚。

]脉紧或迟;舌淡,苔白而润,面色白。

易伤阳气:恶寒,畏寒,冷痛,喜暖,肢冷蜷卧。

不伤阴液: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热证”特征“温暖火” “热”就是火热,很多人都有发烧的经历,全身热得难受,或者有“上火”的经历,口舌生疮、咽喉疼痛等。

热证的特点是“温、暖、火” 。

[ 热证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则脉舌为实,虚热则脉舌为虚。

] 脉数;舌红,苔黄燥少津,面赤。

不伤阳气: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烦躁不宁。

易伤阴液: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且记“平证”莫遗漏不寒不热是最舒服的,这就是“平” 。

就像每个人有时“欢笑”,有时“忧伤”,也有时“平静”(既不欢笑,也不忧伤)。

“平”与“寒”、“热”都存在。

[ “平”融于“气血津液的实虚” 之中。

气血津液的实虚,既可能为寒,也可能为热,也可能不寒不热。

不寒不热的“气滞、气虚,血瘀、血虚,湿水饮痰食积、津液虚” ,就是我们所说的“平”。

所以,往往可以不必把“平”单列出来。

]气滞、气虚为“气证”“气”: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儿” ,要是“气”盛余,心里老窝着气儿,中医学里叫做“气滞” ,该消消气了;而要是“气”不足,就像跑步消耗很大,上气不接下气,那就是“气虚”。

[ 气证分为气滞和气虚,气滞则脉舌为实,气虚则脉舌为虚。

]血瘀、血虚乃“血证”“血”:如果“血”盛余(实),嘴唇发紫,脸色发黑,那就是“血瘀”;如果一个人面无血色,那就是“血”不足,即“血虚”。

[ 血证分为血瘀和血虚,血瘀则脉舌为实,血虚则脉舌为虚。

]湿水、津虚“津液证”“津液”,也常简称“津” ,或简称“液” 。

如果一个人面肿眼肿甚至全身水肿,那就是津液盛余(实),即“湿水(饮痰食积)”;如果皮肤干燥、干咳少痰,那就是津液不足,即“津液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