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驿路梨花》优质课课件

合集下载

14.《驿路梨花》ppt课件(共47张)

14.《驿路梨花》ppt课件(共47张)
—“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 传的雷锋精神。
第31页,共47页。
五件好事(hǎoshì)
• 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第32页,共47页。
五件好事(hǎoshì)
•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 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暮色 夕阳西下 一弯新月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上
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序,其中
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茅屋,梨花姐妹 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保持的过程 来看,文章又是倒叙。
第10页,共47页。
记叙的顺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 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时间顺序来写就是(jiùshì)顺叙。一 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 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例如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 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 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第7页,共47页。
默读课文,然后划分段落(duànluò)层次。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划为5部分。 第一部分(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 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我们”水足饭饱之后, 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13--27):我们和老猎人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
插叙
第36页,共47页。

瑶族老人 借住 2
照看小茅屋
这样(zhèyàng)写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
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第37页,共47页。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1张PPT)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1张PPT)
驿路梨花
七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宋】陆游
新课导入
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 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 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古代专门给马车之类通行的道路,也做驿道。 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竹篾:成条的薄竹片。 简陋:简单鄙陋;不完备,不周全。 修葺:修理(建筑物)。 折损:损伤;损失。
重点拼音
喷香(pèn) 修葺(qì) 简陋(lòu) 陡峭(dǒu) 恍惚(huǎng)
竹篾(miè) 菌子(jùn) 麂子(jǐ) 撵走(niǎn) 火塘(táng)
创作背景 知识目标:
《驿路梨花》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 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 11月27日《光明日报》,这是作者在 特殊年代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折 磨、重新舒展开写作的双翼后,情不 自禁抒发的对在云南边地与朴实、纯 洁的少数民族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 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重点词语
拓展细节
驿路,课文指过往 行人所走的道路。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 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其作品 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 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 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 学《覆盖再覆盖》等。
然而他不是,那么主人到底是谁?

《驿路梨花》七年级语文课件

《驿路梨花》七年级语文课件

课文分析
悬念及其作用
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
一种积极手段。


作用: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
答 题
读者不由自主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

设置悬念的方法:倒叙法、误会法、先抑后扬法。

例如本课中,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作者设计了两次误会、
随堂测试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及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晦涩(huì) 竹篾(miè) 妥帖 B. 商酌(zhuó) 聚拢(lǒng) 陡峭 C. 譬如(pì) 拖沓(dà) 恍惚 D. 繁碎(suì) 村寨(zhài) 教诲
随堂测试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 A. 晶莹 迁徒 夕阳 边境 B. 露宿 竹篾 蔑视 瑶族 C. 火枪 幕色 稻草 折损 D. 雷锋 作楫 屋梁 漆黑
介 绍 作者
彭荆风
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驿路梨 花》,长篇小说《鹿衔草》,与人合写电影文 学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等。
写 作 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 “文化大革命”后,党中央重新发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 作者曾随军在云南生活多年,有感于这里的淳朴民风和 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写下了与此相关 的人和事。
➢ 表现瑶族老人的真挚坦诚,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
课文分析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 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 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24张ppt)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24张ppt)

目录
01.知人论世 02.初读课文 03.精读课文 04.研读课文
01
知人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Maecenas porttitor congue massa. Fusce posuere, magna sed pulvinar ultricies, purus lectus malesuada libero, sit amet commodo
01
研读 课文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Maecenas porttitor congue massa. Fusce posuere, magna sed pulvinar ultricies, purus lectus malesuada libero, sit amet commodo
文章多次出现“梨花”,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梨花 的语句,并对其进行分析。
➢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 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文章多次出现“梨花”,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梨花 的语句,并对其进行分析。
背景链接
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 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 习雷锋的号召。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 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 (cháo)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 丽的意境使他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 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 林,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 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 游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5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5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含义: 2、联系人物,归纳性格、品质、 精神、情感表现性格。 (深意)
3、揭示中心或主题。 (普遍意义)
1、吸引读者的阅读。
作用:
2、贯穿全文的线索。 3、交代主要内容。
4、揭示中心或主题。
4、课文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 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 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 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 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 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 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 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素热情、知恩图报、 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 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和谐一 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 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5、归纳主旨:
通过记叙云南哀 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 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 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 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 的动人情景,歌颂了社 会主义社会人们相互关 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 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 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联系现实,和班上 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 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 的梨花林,并发现了小屋。
3、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从文中找出 相关的描写。(第8-11段处找答案。)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 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 写着两个字:“请进!”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 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 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42张ppt)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42张ppt)

练笔实践
你身边有没有令人感动的 “梨花”故事?请你描绘 一朵。(100字左右)
驿路梨花
彭荆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重点) 2.理解文章构思和表达的妙处(难点)
新课引入
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 “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 品格。你能找出这三次悬念吗?
再读文本 填写表格
上个月
瑶族老人借住
暮色中到第二天早晨 前几年梨花出嫁后
“我们”路过住宿,修屋 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十多年前的第二天以后
梨花姑娘常常来照料小茅屋
十多年前
解放军战士路过建小茅屋
跳读文本
这是一个______的小屋。 并勾画出相应的句子。
温馨 地处偏远 解人之困 ......
检查预习
露宿 lù 竹篾 miè 修葺 qì 麂子 jǐ 折损 zhé 着想 zhuó 陡峭 dŏuqiào
快速阅读 感知文意
快读口诀:“心专一,眼扫视,记要点,勿出声,忌回视”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给我们讲述了 一个怎样的故事?(人物+事件)
我和老余在深山中遇到了一座可以借宿 的小屋,心存感激,寻找小屋的主人并 为小屋付出的故事。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 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 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这 是自然界的梨花,带给人希望和温暖。
细读解疑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插叙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插叙 一群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屋 插叙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细读解疑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17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17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小建茅造屋和照真顾正小 的茅主屋它人的的人主是都人谁是?
梨花的妹妹吗?
解放军叔叔吗?
本文是一篇小说,在阅读中,我们带着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问题进行阅读, 快速了解了文章的大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我们通过细读标志故事关键性情节的段落, 来理解本文设置多次悬念和误会的作用,体 会如何通过巧妙构思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 入胜,从中感受这群人助人为乐、为人民服 务的雷锋精神。
读准字音
寨子(zhài) 撵走(niǎn) 驿路(yì) 迷茫(máng) 陡峭(dǒu) 露宿(lù sù) 竹篾(miè) 简陋(lòu) 悠闲(yōu) 修葺(qì) 晶莹( yíng) 折损(sǔn)
一 一、略读课文 理清情节
思考: 1、圈出文中与小茅屋相关的人物 2、他们分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小茅屋做了什么事?
驿路梨花
灵璧县王集初级中学 闫妮娜
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 人,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 集《边寨亲人》《驿路梨花》, 长篇小说《鹿衔草》,文学剧本 《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等。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文 化大革命”后,党中央重新发出 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曾随军 在云南生活多年,有感于这里的 淳朴民风和人们热情好客、乐于 助人的精神品质,写下了与此相 关的人和事。
记叙文顺序
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作用: 顺叙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然后按照时间先后来写事情发生、发 倒叙 展的经过。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文章有波澜,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 插叙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更曲折,内容更

15 《驿路梨花》课件(共49张PPT)

15 《驿路梨花》课件(共49张PPT)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 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 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第 6段)
淡淡的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出优 美的意境。梨花给急需帮助的人带来希望、温暖和 喜悦。
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 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 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 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 人。”(第24段)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瑶族老人, 他专门来送粮食道谢,还四处打听小茅 屋的主人是谁,知恩图报,也努力帮助 他人。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哈尼小姑娘 梨花妹妹,她年龄虽小,但也能接过 照管小屋的任务,还带动小伙伴一起 来完成任务。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梨花姑娘,她被 解放军感动,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 的机会照料小茅屋,出嫁后也让小屋有合适 的照顾者。
“我”和老余
解放军
修葺小屋 瑶族老人 搭盖小屋
送粮修屋
梨花
照料小屋
哈尼小姑娘
照看小屋
整体感知
一、略读小说,读懂故事
2.围绕小木屋发生的故事梳理情节。
梳理要求: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 文,比较一下这两种顺序哪一种更好。
根据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1)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文章的情节是怎样的? 复述故事:请大家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复述故事。

悬 第14自然段
念 “我们”以为瑶 又 族的老主人人就,是可小他屋却 生 回答“不是”。


第32自然段
解放军为什么
再 要盖这间小草
起 房呢?
见梨树, 猜有人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挑战2:请你以小茅屋的建造 和照料的过程来复述小说。
挑战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出现 人物 顺序
所做好事
做好事 目的
时间
1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给房 向合尼小姑娘学 十多年后的
顶加草,挖排水沟 习,为群众着想 某天早上
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修葺小茅屋
为便后来人
十多年后的某一 天晚上及第二天 早上
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 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过去
现在
插叙
5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4 插叙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插叙
3
梨花姑娘
出嫁后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我们”路过 1 住宿,修屋
瑶族老人 借住 2
照看小茅屋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
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二、重点研读——体味揣摩语言形容词和动词描写山势,由近 1.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及着山远一的,座多写,,出延为了伸下山到文的远作高方了、,铺山消垫的失。大在、迷
4.背景链接
文革时期,作者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 写作。“四人帮”垮台后,他的作品才重见天日。 《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 的第一部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 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确如作者在 《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 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要尽力为欢乐 的生活奏乐。”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下,作者才写 出《驿路梨花》这样温暖如春阳的文章。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
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吗?
梨花的妹妹吗?
茅屋的建造者、 照管者都是主人
解放军叔叔吗?
四写梨花
▪ 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 啊!”——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 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 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 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 开。’”——“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 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再次点题,文题 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五件好事
▪ 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五件好事
▪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 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急于表达感
14.“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激住之老情人的手,抢着 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以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 “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吸 引了读者,也是全文的线索 ,既写出了在 哀牢山那偏远 、冷寂 的深山老林中小茅屋 边上盛开的梨的美丽,又暗喻了梨花小姑娘 的纯洁、美丽,象征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发扬光大, 揭示了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 风尚.
一、整体感知
挑战1:请你以“我”和老余 的所见所闻的经过来复述小 说。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 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 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 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美的 意境。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 的主人是哪个,好不 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 那里知道个大概,原 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 叫梨花的哈尼小姑 娘……多好的梨花 啊!”——景物“梨花” 和人物“梨花”建立起 关联。
3
梨花妹妹
常来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 前几年,姐姐 习,接姐姐的班 出嫁后
4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
茅屋
5 梨花姑 照料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向解放军学习, 方便过路人
十多前路过时
小茅屋盖好后 至她出嫁前
▪ 二个误会 ▪ 三个悬念 ▪ 四写梨花 ▪ 五件好事
哈尼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两个误会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 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 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 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委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 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 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 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
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11.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 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12.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 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 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茫的暮色中。
2.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 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 山那边的山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9.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上用黑炭写着
两个字:“请进!”
这些词句充分表现了“主
10.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人的”,的显周然好到多热天情没人住过了。一
在哀牢山深处,在人 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 一片美丽的梨花掩映着 一座小草房,它的主人 是谁?它见证了怎样的 一个美丽的故事?
驿

彭 荆

风花
3.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2年 开 始 在 报 刊 发 表 作 品 , 1955 年 出 版 短 篇 小 说 集 《 边 寨 亲 人 》 。 1956 年 与 人 合 写 电 影 文 学 剧 本 《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 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 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 说集《驿路梨花》等。
▪ 你能找出这两次误会在什么地方吗?
我、老余,见到小茅屋。
? 茅屋主人是谁
不是他。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 主人是他??
喂!你们谁是梨花啊?
茅屋定是你们的啦?
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
这才是梨花! 可你见不着喔!
她出嫁了
真是驿路梨花处处开呀!
三次悬念
▪ 你能找出这三次悬念在什么地方吗?
悬念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