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合集下载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1. 适用范围1.1本规程规定了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以及质量等级评定。

适用于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1.2本规程规定了在渗透检测过程中,为获得正确的检测结果所必须遵循的程序和要求。

工件的检测比例、检测部位、质量验收等级应按设计技术要求和有关施工规范确定,并应符合设计图样的规定。

2. 引用标准、法规本规程以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为依据。

NB/T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TSG G0001-2012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细则GB/T16507-2013 水管锅炉GB/T16508-2013 锅壳锅炉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TSG 21-2016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3.名词术语3.1 公称厚度:检测对象名义厚度,不考虑材料制造偏差或加工减薄。

3.2 相关显示:缺陷中渗出的渗透剂所形成的迹痕显示,一般也称为缺陷显示。

3.3 非相关显示:与缺陷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形成的显示。

3.4 伪显示:由于渗透剂污染及检测环境等所引起的渗透剂显示。

4.检测人员资格4.1检测人员应按照TSG Z8001-201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进行考核,取得PT资格证书,方能承担检测工作,无证人员只可在持证人员的指导下从事辅助工作。

不同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4.2渗透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

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渗透探伤操作规程

渗透探伤操作规程

渗透探伤操作规程
《渗透探伤操作规程》
一、概述
渗透探伤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适用于金属和非金属表面缺陷的检测。

为了保证渗透探伤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和遵守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

二、操作规程
1. 工作前的准备
在进行渗透探伤之前,操作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探伤液,并确保其密封良好,避免
渗漏。

- 准备好清洁表面的工具和材料,确保待检测表面干净、无污染。

- 确认使用的设备和仪器处于良好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校验和
维护。

2. 操作过程
- 清洁表面:先用清洁剂清洗被检测表面,去除油污和杂质,
以保证探伤液的渗透和表面缺陷的显现。

- 涂覆探伤液:将探伤液均匀地涂覆在表面上,保持一定时间,以确保探伤液能够渗透到表面缺陷中。

- 清洗表面:将多余的探伤液擦拭干净,避免产生误判。

- 施加显色剂:将显色剂均匀地涂布在表面上,使渗透液在表面缺陷处显现出颜色变化。

- 观察和记录:对显现的缺陷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缺陷的大小、形状、位置等。

3. 操作注意事项
-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避免直接接触探伤液和清洗剂。

-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和整洁,避免外部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 对于高毒性或易燃的探伤液,操作人员要格外小心使用,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以上就是关于渗透探伤操作规程的介绍,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守规程,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通用工艺规定了承压设备表面渗透探伤的人员资格、一般要求、器材要求、探伤操作、后处理、质量评定、安全及资料存档等要求。

本通用工艺适用于承压设备表面的缺陷检查,也适用于其它工业用途的非多孔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查。

2 引用标准JB/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JB/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JB/T 9213—1999 无损检测渗透检查A型对比试块JB/T 6064—1992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条件3 渗透检测人员渗透检测人员必须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参加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关资格后,方可从事检测工作,签发报告者必须持有渗透检测Ⅱ级及以上资格证书。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小数记录值为,不得有色盲。

4 一般要求探伤前应预先考虑到被检物表面可能产生缺陷的种类及大小、被检物的用途、材质、数量、规格、表面状况、热处理状态及焊接方法等。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承压设备和在用承压设备焊接接头及其它部件检验前应对形状尺寸和外观质量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渗透探伤检验。

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完成至少24小时后才能进行渗透探伤。

对奥氏体不锈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氯、氟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

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对于镍基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硫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

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5 使用器材的要求渗透探伤液5.1.1 必须符合检测要求。

5.1.2 渗透检测剂应根据承压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对同一检测工件,不能混用不同类型的渗透检测剂。

5.1.3 当确认使用某种渗透探伤液后,至少应确定以下内容:5.1.3.1 渗透探伤液(包括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的牌号、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

5.1.3.2 生产厂家。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适用范围1.1 本工艺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或工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1.2 本工艺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快干式显像的渗透检测方法。

适用的温度范围为10~50℃.当工件温度低于10℃或高于50℃,应作对比试验,工艺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1.3 本工艺参照SY/T4109-2005《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和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制订.1对检测人员的要求2.1 从事渗透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只有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渗透检测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方可独立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渗透检测工作。

2.2 渗透检测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色弱,并每年检查一次.2.3检测报告由具有超声波Ⅱ或Ⅲ级人员编制,技术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审核和签发.2。

4 检测人员应严格执行《检测作业安全防护指导书》和其它安全防护规定,确保安全生产。

2检测程序3。

1根据工程特点和本工艺编制具体的《无损检测技术方案》。

3.2 受检部位经外观检查合格后,由现场监理开据《无损检测指令单》。

3.3 检测人员按指令单要求进行检测准备,技术人员按实际情况编制《探伤工艺卡》.3。

4 现场检测人员按本工艺规程和《探伤工艺卡》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检测。

3。

5 根据检测结果和指令单,填写相应的回执单.若有返修,还应出据《返修通知单》,标明返修位置等。

将回执单和返修通知单递交监理,同时对受检部位进行检验试验状态标识。

3。

6 返修后,按要求重新进行检测。

3.7在检测过程中Ⅱ或Ⅲ级人员应在现场,所有的检测工作完成后,由具有渗透Ⅱ或Ⅲ级人员出据《渗透检测报告》,由技术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审核。

3渗透检测剂4.1使用的渗透检测剂为压力喷罐式,主要包括清洗剂、渗透剂和显像剂。

4。

2 渗透检测剂应存放在阴暗通风处,防止变质失效.4.3 渗透检测剂在使用前应用铝合金标准试块试验其有效性。

4试块5.1 对比试块采用A型铝合金标准试块。

渗透探伤_??????

渗透探伤_??????

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目的为规范渗透检测工作,明确各有关责任人的职责,保证检测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2范围2.本1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人员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等。

本规程依据标准的要求编写,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或制品在工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满足《容规》和的要求。

本规程采用一《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一湿式显像剂》的着色渗透检测方法,使用的温度范围为3-50℃,当工件温度超出上述范围时,应作对比试验,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检测工艺卡是本规程的补充,由级人员按合同要求编写。

3职责3.检1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从事压力容器检测必须取得锅炉压力容器检测的资格证书。

3.检2测人员必须每年检查一次身体,其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色弱。

3.检3测操作人员对检测结果和检测部位的正确性负责。

4要求5.材1料和工具4.1渗.透1检测剂5.1.渗1透.检1测由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组成,表1的渗透检测剂供选用。

注:同一检测件,不同类型的检测剂禁止混用。

4.1.渗1透.检2测剂的鉴定生产厂应对每批渗透检测剂的灵敏度和主要性能进行检验,不合格品不能出厂。

进入本所的检测剂应低温避光处存放,并经对比试验合格方可使用。

对镍基合金材料检测时,应有生产厂硫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超过%的合格证明;对奥氏体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检测时,应有生产厂氯、氟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超过1%的证明。

4.1对.比2试块对比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检测剂性能和确定检测工艺参数,选用两种对比试块。

铝合金对比试块(见图):主要用于比较两种渗透检测剂的优劣。

4.1.对2比.试2块的清洗和保存对比试块使用后要进行彻底清洗。

清洗通常用丙酮仔细擦洗后再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混合比例1:1)的密封容器中保存,或用其它等效方法保存。

4.1其.它3材料加工4.1.不3锈.钢1刷子:对镍基合金、奥氏体不锈钢或钛及钛合金检测,清理金属表面时需用不锈钢刷子。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文件编号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改号:
第1页 共 页
1 适用范围
1.1 本规程根据NB/T 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5 部分:渗透检测》编制,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成的钢铁原材料、法兰及锻件成品表面开口缺陷的渗透检测和质量等级评定。
1.2 本规程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方法(ⅡC-d),适用温度范围5~50℃,其它温度情况应按照附录I的方法进行工艺对比试验,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5.3 渗透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应佩戴防毒、防尘面罩和防护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
6 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6.1 由PT-Ⅱ级人员根据本规程和检测工艺卡选择设备、工具和材料。
6.2 渗透检测剂
6.2.1 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见表6.2.1。选用其他牌号的渗透剂时,其性能应满足本规程的要求。
4.2渗透检测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外,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矫正视力不低于1.0,不得有色盲,矫正视力不低于1.0(小数记录值)。
5 检测防护
5.1 渗透检测材料应装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光保存,保存温度一般在10~50℃为宜;喷灌式渗透检测材料严禁在高温处存放。
5.2 渗透检测材料有毒、易燃,使用过程中应严禁火种并注意通风。
7.2 必须清除被检Βιβλιοθήκη 面的油垢、纤维丝、氧化皮及各种防护层。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文件编号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改号:
第5页 共 页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文件编号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改号:
第6页 共 页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总则本规程规定了溶剂去除形渗透检测的人员、设备、工艺、质量分级。

适用与非多孔性材料及其制品的表面开口性缺陷的渗透检测。

2 引用标准GB150 压力容器GB151 管壳式换热器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 检测人员3.1 检测人员必须有相应的资格证。

3.2 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矫正的近视力和远视力不低于5.0。

每年检查一次且不得有色盲。

4 检测器材4.1 常用的渗透剂有DPT—5型和HD—型两种。

渗透剂应具有合格证,且硫、氯、氟的含量应满足要求。

4.2 使用镀铬试块(B型试块)5检测面的制备焊接接头表面应清除飞溅、氧化皮、焊瘤等。

6 检测时机6.1 焊接接头应在焊接完工或焊接工序完成后进行。

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后24h进行。

6.2 紧固件和锻件应在最终热处理后进行。

7 检测技术7.1 渗透检测方法分类与标记本单位一般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溶剂悬浮显像剂)。

标记为ⅡC—d。

7.2 灵敏度等级确定7.2.1 渗透检测灵敏度分3级:1级—低灵敏度;2级—中灵敏度;3级—高灵敏度。

7.2.2 不同灵敏度等级在镀铬试块上显示的裂纹区位数按表1的规定。

表1灵敏度等级7.3 检测程序7.3.1 预清洗除去检测面的污垢、灰尘等,以免影响检测质量。

预清洗一般采用清洗剂,也可采用溶剂、洗涤剂等。

7.3.2 渗透渗透剂采用喷涂法施加,在10℃—50℃的温度下,保持检测面渗透剂湿润状态不少于10min。

一般在2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时间10min,当温度低时,应增加渗透时间。

具体由检测人员确定。

7.3.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7.3.3.1 用清洗剂去除。

在应先用干燥、洁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拭,直到除去大部分渗透剂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布或纸进行擦拭,以除去表面多余的全部渗透剂。

7.3.3.2 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在被检测面上冲洗。

不得往复擦拭。

NBT47013 PT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NBT47013 PT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NB/T47013-2015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 目的本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工作的一般要求和操作方法,更好地促进检测人员操作的规范化和适用性,特制订此规程。

2 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本规程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3 编制依据本规程的编制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3.1 GB/T 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3.2 NB/T 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3.3 NB/T 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3.4 JB/T 6064 无损检测渗透试块通用规程3.5 JB/T 7523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材料3.6 GB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3.7 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4 职责4.1 质量技术部(或项目部)负责操作指导书编制,操作人员负责检测实施、记录、报告编发;4.2 检测责任师负责操作指导书、记录、报告审核,并对检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4.3 质量技术部负责质量监督管理。

5 一般要求5.1 检测人员5.1.1 从事承压设备渗透检测的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检测资格证。

5.1.2 渗透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Ⅰ(初)级、Ⅱ(中)级和Ⅲ(高)级。

5.1.3 取得渗透检测不同资格的人员,按下述规定从事相应工作。

5.1.4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且应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5.2 检测工艺文件5.2.1 工艺规程表1列出了规程相关因素和非相关因素的具体范围和要求,当相关因素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或超出规定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工艺规程。

表1 规程的相关因素和非相关因素5.2.2 工艺规程验证采用规程规定的渗透剂材料、检测工艺、镀铬试块对工艺正确性进行验证,并编发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检测过程或检测结束认为必要时应随时检验。
d)在室内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定期测定检测环境可见光照度。
6 安全要求
6.1 防火措施 a)操作现场应做到文明整洁,并有切实可行的防火措施。 b)避免在火焰附近以及高温环境下操作,如果温度超过 50℃应特别引起注意,操作现 场禁止有明火存在。 c)绝不允许压力喷罐直接放在火焰附近,以此达到加温的目的,可用 30℃以下温水加 热。 d)避免阳光直射盛装探伤剂的容器; 6.2 劳动卫生安全防护措施 a)在不影响探伤灵敏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低毒配方的探伤试剂; b)工作场所要通风良好,尽量降低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
文件化和格式化,具体内容应满足 NB/T47013.1、NB/T47013.5 和本规程的规定。
5.4 操作指导书的工艺验证
a)操作指导书首次应用前应进行工艺验证。
b)使用新的渗透检测剂、改变或替换渗透检测剂类型或操作规程时,实施检测前应用
镀铬试块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c)一般情况下每周应用镀铬试块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检测
7 检测设备、器材及其要求
7.1 渗透检测剂 7.1.1 本规程采用的渗透检测剂为 DPT 系列,包括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7.1.2 所采用的渗透检测剂必须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对工件无腐蚀,对人体基本无毒害 作用。必须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并附带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 7.1.3 对于喷罐式渗透检测剂,其喷罐表面不得有锈蚀,喷罐不得出现泄漏。 7.1.4 对于镍基合金材料,硫的总含量质量比应少于 200×10-6,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 残渣中的硫元素含量的质量比不得超过 1%。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7.1.5 对于奥氏体钢、钛及钛合金,卤素总含量(氯化物、氟化物)质量比应少于 200×10-6, 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氯、氟元素含量的质量比不得超过 1%。如有更高要 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7.1.6 渗透检测剂应根据承压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同一检测工件,不应混用不同 类型的渗透检测剂。 7.2 试块 7.2.1 铝合金对比试块(A 型对比试块)
4 渗透检测程序
渗透检测操作的基本程序如下: a)预处理; b)施加渗透剂; c)去除多余的渗透剂; d)干燥处理; e)施加显像剂; f)观察及评定; g)后处理。
5 检测工艺文件
5.1 本规程涉及的相关因素项目及具体要求和范围如表 1 所示:
表 1 工艺规程涉及的相关因素
序号 1 2
相关因素
被检测工件的类型、规格(形状、尺寸、 壁厚和材质等)
丹东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文件编号: DDTJZY26-2016-A-0 版 本 号: A 修 订 号: 0 页 次: 第 4 页 共 17 页
c)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喷洒渗透检测剂时,人最好立于上风处。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如口罩、橡皮手套、防护眼镜等。 6.3 要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检测完成后,现场使用完的喷罐要带走,统一处理,不 得遗弃在现场,不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4
法、显像方法和观察方法等)
5
检测技术
详见本规程“7” 详见本规程“9” 详见本规程“1.3”
6
工艺试验报告
7
缺陷评定与质量分级
详见本规程“5.4” 详见本规程“11”
5.2 凡 5.1 中规定的相关因素的变化超出原检测工艺规程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工艺规程
并进行必要的验证。
5.3 操作指导书应根据工艺规程的内容和被检工件的检测要求编制,应该将操作指导书
丹东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文件编号: DDTJZY26-2016-A-0 版 本 号: A 修 订 号: 0 页 次: 第 1 页 共 17 页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本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人员资格、设备、器材、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等。 1.2 本规程依据 NB/T47013.5-2015 的要求编写,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 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着色检测。 1.3 本规程采用ⅡC-d、ⅡA-d 的渗透检测方法,适用的工件温度是 5℃~50℃。当工 件温度不在 5℃~50℃之间,又不能通过加温或冷却至上述温度范围内时,应按照附录 A 的要求做对比试验,确定检测规范后方可使用。 1.4 本规程与工程所要求执行的有关标准、规范、施工技术文件有抵触时,应以有关标 准、规范、施工技术文件为准。 1.5 操作指导书是本规程的补充,由渗透Ⅱ级人员按合同要求及本规程编写,检测责任 师审核,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
2.5 TSG 21-2016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2.6 GB12337-2014
钢制球形储罐
2.7 TSG G0001-2012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2.8 TSG G7002-2015 锅炉定期检验规则
2.9 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
2.10 GB/T20801-2006 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
2 引用标准、法规
2.1 NB/T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1 部分:通用部分
2.2 NB/T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3 部分:渗透检测
2.3 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
2.4 GB150.1~150.4-2011 压力容器
2.11 GB50184-2011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12 GB50236-2011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
2.13 GB50235-2010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
2.14 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试行)
丹东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文件编号: DDTJZY26-2016-A-0 版 本 号: A 修 订 号: 0 页 次: 第 2 页 共 17 页
2.15 SH 3501-2011 2.16 GB 50517-2010
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钢制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石油化工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 检测人员要求
3.1 从事渗透检测的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按照 TSG Z8001-2013《特种设备无损检 测人员考核规则》的要求取得无损检测资格,所持证书经注册且在有效期内。 3.2 从事渗透检测的工作人员按等级分为Ⅰ(初级)、Ⅱ(中级)、Ⅲ(高级),取得不同 等级的人员,只能从事相应等级的技术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3.3 渗透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 5.0。测 试方法应符合 GB 11533 的规定,且应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依据的法规、标准
具体要求和范围 详见本规程“1” 详见本规程“2”
丹东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文件编号: DDTJZY26-2016-A-0 版 本 号: A 修 订 号: 0 页 次: 第 3 页 共 17 页
检测设备器材以及校准、核查、运行核查
3
或检查的要求
检测工艺(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