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汉姓一览
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变迁

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变迁02-05-05 15:35 发表于:《中日关系论坛》分类:未分类姓的变迁随着历史的演进,姓氏制度也不断发生变化,旧的姓氏消亡,新的姓氏产生,其间离合演化的原因甚为复杂。
民族融合是姓氏变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华夏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中,最突出的是北魏卑族拓跋氏。
他于494年迁都洛阳以后,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30年间将各部落的二音节、三音节等多音节姓氏都改为音近的汉单姓,如将拓跋氏改为元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丘穆陵改为穆氏,独孤改为刘氏,贺楼改为楼姓等等,一共改了144姓(见《通志.氏族略第六》)。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少数民族在仰慕唐化发达的生产技术以及高度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归附唐朝。
例如788年回纥部落请求臣服唐王,改称回鹘。
古代有不少帝王出于开疆拓土、羁番邦的政治需要,经常向异常首领赐姓。
如唐太宗曾封突厥族皇族阿史那.思摩为都督,赐其李姓。
宋代有大批犹大人进入中国,按当时习惯均,大宋皇帝分别赐姓,有姓赵、李、张、高等17个姓。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湘西一带少数民族的土司勾结爪哇、琉球使臣进行叛乱,朱元璋任用归附明朝的南北疆总督哈巴十(维吾尔人)平定叛乱。
因哈巴十战菌显赫,翦除国患有功,朱元璋亲赐其“翦”姓。
哈巴十率军长期驻守株木山(在今湖南桃源县枫树乡回维村),其后代也在那里定居下来,均姓“翦”,现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就是其后。
满族入关后大量改为汉姓,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
有的就意而改,例如爱新觉罗,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觉罗”为姓的意思,故“爱新觉罗”意为金姓。
也有人认为它是满语“肇姓”之意,爱新意为“肇”,觉罗意为姓,所以也有将爱新觉罗改为姓肇的。
还有就音而选择姓的,譬如将爱新觉罗改为姓罗。
此外,还有干脆改为德、洪的。
还有将佟佳氏改为佟,马佳氏改为马。
此外,有取满姓字头的谐音为姓的,例如“瓜尔佳氏”的“瓜”,与“关“谐音”,就改为姓关等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那些变成汉姓的鲜卑姓氏 看看其中有没有你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那些变成汉姓的鲜卑姓氏看看其中有没有你本文导读:这件事还得从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起,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与中原的汉人矛盾很深,孝文帝为缓和矛盾,增强国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
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就是改姓氏,也就是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然后再从衣着、习俗方面入手,完全融入汉族。
首先,孝文帝将自己的拓拔氏改姓元氏,此后元氏彻底融入汉族之中,大多活跃于河南、河北、山西、安徽等地,可谓是名人辈出。
比如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唐代大诗人元稹,就是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
其次,鲜卑的几个大姓也改成常见的汉姓。
比如说“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贺赖氏,后改为贺氏;独孤氏,后改为刘氏;贺楼氏,后改为楼氏;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穆、陆、贺、刘、楼、于,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姓氏,这些人中有许多是鲜卑后裔。
比如说比较著名的独孤氏,南北朝时期,曾经出了一个大名人独孤信,他有三个女儿,嫁给三个王朝的皇帝,但独孤信的后裔,就改姓刘氏了。
另外,唐朝有个大诗人叫刘禹锡,据考证他的七世足刘亮,就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独孤氏改姓刘的。
另外,咱们在看下其他姓氏的改易情况。
拔列氏改为梁氏;若口引氏改为寇氏;叱罗氏改为罗氏;贺葛氏改为葛氏;是贲氏改为封氏;可地延氏改为延氏;阿鹿桓氏改为鹿氏;他骆拔氏改为骆氏;薄奚氏改为薄氏;乌丸氏改为桓氏;素和氏改为和氏;胡古口引氏改为侯氏;匹娄氏改为娄氏。
俟力伐氏改为鲍氏;吐伏卢氏改为卢氏;牒云氏改为云氏;叱利氏改为利氏;阿单氏改为单氏;吐奚氏改为古氏;出连氏改为毕氏;贺拔氏改为何氏;叱吕氏改为吕氏;莫那娄氏改为莫氏;出大汗氏改为韩氏;没路真氏改为路氏;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俟伏斤氏改为伏氏;是楼氏改为高氏。
尸突氏改为屈氏;嗢石兰氏改为石氏;解枇氏改为解氏;须卜氏改为卜氏;丘林氏改为林氏;盖楼氏改为盖氏;素黎氏改为黎氏;渴单氏改为单氏;壹斗眷氏改为明氏;叱门氏改为门氏;土难氏改为山氏;屋引氏改为房氏;宥连氏改为云氏;纥豆陵氏改为窦氏;侯莫陈氏改为陈氏;伊娄氏改为伊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例子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例子1. 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举措。
2. 在北魏孝文帝的统治时期,鲜卑族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他们的姓氏与汉族有着明显的区别。
3. 鲜卑族的姓氏与汉族的姓氏差异明显,这在当时的社会中凸显出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身份与地位上的差异。
4. 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凝聚力,北魏孝文帝决定对鲜卑族进行姓氏改革,以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5. 孝文帝意识到姓氏对于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因此他倡导统一的姓氏制度,力求消除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与身份上的差异。
6. 孝文帝通过改革姓氏制度,实质上是在倡导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与一体化,为国家的统一与凝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 这一举措在当时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受到了一些抵制,但是最终通过了孝文帝的坚定意志和政治智慧。
8. 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卑族的姓氏逐渐被汉姓所替代,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差异也逐渐淡化,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与凝聚。
9. 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举措,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为后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与一体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0. 从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进程,也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皇帝的政治智慧和统治能力。
11.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孝文帝的改革精神,促进各民族间的融合与包容,推动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12. 孝文帝的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举措不仅仅是一次姓氏制度的改革,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融合和民族统一的伟大实践。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文化差异,而姓氏则是这种差异的一个具体表现。
13. 通过改革姓氏制度,孝文帝实际上在倡导着一种跨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
他意识到,唯有通过消除民族间的差异和对立,才能使国家得到真正的统一和凝聚。
这种跨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政治手段,更是一种真正的推动国家发展的思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直接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那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你知道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欢迎大家阅读。
北魏孝文帝,姓拓跋,叫拓跋宏,是鲜卑族,后来改革后改为元宏,生于公元前467年,卒于公元前499年,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是北魏第六个皇帝。
拓跋宏即位时年仅五岁,23年后执政,在位九年后生病去世,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拓跋宏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却令北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关于拓跋宏,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改革。
公元495年,拓跋宏带领自己的族人迁都洛阳,因为洛阳曾是各朝各代的国度,文化内蕴身后,以促进鲜卑族人的汉化。
迁都洛阳后,鲜卑族人的姓氏都变成汉姓,包括语言,风俗,文化都逐渐向汉人学习和发展,并且鼓励鲜卑族人和汉人通婚。
在政治上,加强门第观念,这使得鲜卑族的贵族地位更高。
并且,孝文帝开始参照汉族的朝廷制度,制定官场礼仪,规范了鲜卑族的朝政。
在农业上,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生产。
拓跋宏的这些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使得民族相互融合。
但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性质还是为了促进鲜卑族的汉化,鲜卑族从一个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逐渐演变成封建小农思想的生产方式,这在根本上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通知。
这一改革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上都顺应了历史潮流,也符合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满足了各民族人民的冤枉,为北魏的繁荣强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改革措施政治整顿吏治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变革税制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颁俸禄制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
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
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帝的改⾰措施 北魏孝⽂帝改⾰,俗称孝⽂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帝在位时所推⾏政治改⾰。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均⽥制和户调制,变⾰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以下是⼩编给⼤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家阅读参考! 北魏孝⽂帝的改⾰措施 第⼀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政治⽅⾯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长和党长),经济⽅⾯实⾏均⽥制和租调制。
地⽅上设⽴三长制。
为配合均⽥制的推⾏,强化中央对地⽅的控制,朝廷采⽤了⼤⾂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邻长,五邻⽴⼀⾥长,五⾥设⼀党长。
推⾏新的租调制,规定:⼀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减轻,国家收⼊增加。
第⼆阶段:汉化 1.迁都洛阳(494年) 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 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 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贪污成风。
故此孝⽂帝仿效汉⼈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多因为⽣计依附世家⼤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邻,五邻⼀⾥,五⾥⼀党,各设⼀长,即「邻长」、「⾥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便收税。
均⽥制均⽥制」配合「三长制」⽽⾏,计⼝授⽥,平均⼟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均⽥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化 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习惯以作的: 改服装⾸先改变⾐著,命令⼈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祖纪下》云:「太和⼗⼋年……⾰⾐服之制。
」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籍贯不得再称「代⼈」,须改称「河南洛阳⼈」,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落地归根,⼜「太和⼗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首先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后来又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
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
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
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
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
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
许多贵族虽然心怀不满,却也只能执行。
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
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5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孝文帝还延用了汉族的门阀制度。
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4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
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从而形成了关陇氏族和代北氏族两大门阀集团。
直到唐朝,武则天修《姓氏录》,才彻底否定了门阀制度。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
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
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
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
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
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
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
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
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
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汉姓一览纥骨氏---胡氏。
普氏----周氏。
拓拔氏----长孙氏。
达奚氏-----奚氏。
伊娄氏----伊氏。
丘敦氏----丘氏。
侯氏----亥氏。
乙旃氏-----叔孙氏。
车焜氏----车氏。
丘穆陵氏----穆氏。
步六孤氏----陆氏。
贺赖氏-----贺氏。
独孤氏----刘氏。
贺楼氏----楼氏。
勿忸于氏----于氏。
是连氏----连氏。
仆兰氏-----仆氏。
若干氏----苟氏。
拔列氏-----梁氏。
拨略氏-----略氏。
若口引氏-----寇氏。
叱罗氏----罗氏。
贺葛氏----葛氏。
是贲氏-----封氏。
阿伏于氏----阿氏。
可地延氏----延氏。
阿鹿桓氏----鹿氏。
他骆拔氏----骆氏。
薄奚氏-----薄氏。
乌丸氏----桓氏。
素和氏-----和氏。
吐谷浑氏,依旧吐谷浑氏。
胡古口引氏-----侯氏。
贺若氏,依旧贺若氏。
谷浑氏-----浑氏。
匹娄氏-----娄氏。
俟力伐氏-----鲍氏。
吐伏卢氏----卢氏。
牒云氏-----云氏。
是云氏-----是氏。
叱利氏-----利氏。
副吕氏-----副氏。
那氏,依旧那氏。
如罗氏----如氏。
阿单氏-----单氏。
俟几氏,后改为几氏。
贺儿氏,后改为儿氏。
吐奚氏,后改为古氏。
出连氏,后改为毕氏。
庾氏,依旧庾氏。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
叱吕氏,后改为吕氏。
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
奚斗卢氏,后改为索卢氏。
莫芦氏,后改为芦氏。
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
没路真氏,后改为路氏。
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
莫舆氏,后改为舆氏。
纥干氏,后改为干氏。
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
是楼氏,后改为高氏。
尸突氏,后改为屈氏。
沓卢氏,后改为沓氏。
嗢石兰氏,后改为石氏。
解枇氏,后改为解氏。
须卜氏,后改为卜氏。
丘林氏,后改为林氏。
大莫干氏,后改为郃氏。
尔绵氏,后改为绵氏。
盖楼氏,后改为盖氏。
素黎氏,后改为黎氏。
渴单氏,后改为单氏。
壹斗眷氏,后改为明氏。
叱门氏,后改为门氏。
宿六斤氏,后改为宿氏。
馥邗氏,后改为邗氏。
土难氏,后改为山氏。
屋引氏,后改为房氏。
树洛于氏,后改为树氏。
乙弗氏,后改为乙氏。
东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时东部,此二部最为强盛,别自有传。
南方有茂眷氏,后改为茂氏。
宥连氏,后改为云氏。
次南有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
侯莫陈氏,后改为陈氏。
库狄氏,后改为狄氏。
太洛稽氏,后改为稽氏。
西方尉迟氏,后改为尉氏。
步鹿根氏,后改为步氏。
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
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俟奴氏,后改为俟氏。
辗迟氏,后改为展氏。
费连氏,后改为费氏。
其连氏,后改为綦氏。
去斤氏,后改为艾氏。
渴侯氏,后改为缑氏。
叱卢氏,后改为祝氏。
和稽氏,后改为缓氏。
冤赖氏,后改为就氏。
嗢盆氏,后改为温氏。
达勃氏,后改为褒氏。
独孤浑氏,后改为杜氏。
凡此诸部,其渠长皆自统众,而尉迟已下不及贺兰诸部氏。
北方贺兰,后改为贺氏。
郁都甄氏,后改为甄氏。
纥奚氏,后改为嵇氏。
越勒氏,后改为越氏。
叱奴氏,后改为狼氏。
渴烛浑氏,后改为味氏。
乌洛兰氏,后为兰氏。
一那蒌氏,后改为蒌氏。
羽弗氏,后改为羽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