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内容共31页文档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相对安定,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①北魏的崛起: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②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矛盾尖锐,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①阶级矛盾尖锐: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租调徭役极为繁重,官吏贪污,兵役繁重,人民不满北魏的暴虐统治,不断举行起义。
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不仅使下层各族人民起义不断。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鲜卑族地主常常发生矛盾。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对汉族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①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②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一)、推行均田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
(前提)⑵时间:485年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1)积极: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2)局限:①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
(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②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北魏孝文帝改革简介

北魏孝文帝改革简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
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
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
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
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
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
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
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改革措施迁都以前:进行政治经济的改革。
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迁都以后:改用汉语;穿戴汉服改汉族姓氏(如:拓跋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北魏孝文帝改革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 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பைடு நூலகம்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租调制
目的: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目的: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 内容: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
3.意义 意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 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根本原因 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2.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 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 2.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 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取得了广泛支持。 3、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取得了广泛支持。 措施得当。 4、措施得当。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 5、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全方位的改革
有人认为: 例2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 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 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 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 否顺应历史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否顺应历史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 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 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 论道。 亡”论道。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 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 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拓跋族融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 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 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 改革应充分肯定, 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 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一、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
3、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
4、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
二、内容: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5、迁都洛阳。
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三、意义:1、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扩展资料: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孝文帝是北魏政权的第六位继承人,拓跋宏五岁时登基为孝文帝。
在母亲冯太后的帮助下,孝文帝亲政后,在北魏实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孝文帝之所以有坚定的信心来实行改革,原因在于孝文帝看到了北魏社会暴露的弊端,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北魏恢复活力。
孝文帝意识到了吏治的弊端,在政治上颁布了四方面的措施来恢复北魏朝廷的清明。
北魏帝在五岁时候登基为皇帝,朝中有些官吏乘着孝文帝年幼,借用职位之便来从中牟利。
百姓们苦不堪言,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孝文帝为了减轻百姓们的负担,重新制定了税收政策。
为了不让官吏们借机牟利,孝文帝简化了税收流程。
通过这项举措,重现让百姓对北魏朝廷恢复信心。
除此之外,孝文帝为了不压抑北魏官员的活力,实行了官位考核制度。
对于年满一年优秀的官吏,会进行提拔和升迁,对于政绩不好的官员会降级和处分。
孝文帝旨在通过吏治的革新,让官员们发挥积极主动性为北魏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前往洛阳的目的在于,让鲜卑族人更加便捷的学习汉族文化,以此来巩固北魏统治者的政权。
除此之外,洛阳处于黄河边,孝文帝将都城迁至洛阳后。
更加促进了南北方的融合,有利于孝文帝统一北方流域,更加扩大自己的政权。
孝文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改革,旨在焕发北魏国家的生命力,巩固统治者的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1)、历史条件a.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西晋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随着民族融合而消除(北方民族学会农耕,走向农业定居生活,出现封建化趋势;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了生产知识;在共同反对各族统治者的压迫中密切了联系。
b.北魏内部的问题——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增进北魏强悍与统一北方就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
如吏治败坏,赋税混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很大,鲜卑贵族中保守势力还很强,皇权与旧贵族的矛盾加剧。
这些都表明,北魏仍用原有办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必须实施改革;c.北方长期以来兵革汹涌,土地大量农作,这并使均田制的实行既有必要又具有可能将;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滞后,步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拒绝接受一流文化也就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封建制度化后的程度增进,与旧有的滞后国家制度产生矛盾。
于是,在一些存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展开政治和社会改革的建议。
(2)、目的:面对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加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
(3)、性质: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重新认识:(这就是规律性的重新认识须要同学们可以应用领域)(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备曲折性。
3.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民族融合就是指相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徒、杂居相处、长期相处、矛盾斗争的过程中,相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扩散,就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就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的内容不包括 A.改穿汉族服装 B.改用汉姓,学说汉话 C.提倡与汉族通婚 D.重用汉族知识分子
2.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 民 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 D.不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
①理由: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 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 ①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 于政治统治。(3分,每点1分) 抄原文)。(3分)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 目的: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 么?(2分) 维护统治
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点。
不同点:1)社会风俗改革:商鞅变法改革社会风 俗习惯有利于革除陋习,推动社会进步;孝文帝改 革主要配合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推动 改革的深入发展 2)土地制度: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按 军功授爵,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推 行均田制,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受田 者要交租、服役,实质上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经济
均田制、租调制
俸禄制、三长制、 汉族封建统治 制度
易服装、讲汉话、改 汉姓定门第等级、 通婚姻、改籍贯; 尊儒崇经,兴办 学校;恢复汉族 礼乐制度
促进了经济的复 苏与繁荣 有力推动了政权 的封建化
政治
文化 风俗
加强了民族的交 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获得了成功; 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的评价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 卑族的统治。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来看,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吸取了汉 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 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 大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表现出了超群的 胆略和卓识。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 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对其改革应予以 充分肯定。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1. 背景在北魏孝文帝即位之前,北魏处于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状态。
自从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以来,政治、社会乱象、民不聊生的问题层出不穷。
这种情况在拓跋兴和其子拓跋衍统治时期进一步恶化。
然而,一切都在北魏孝文帝登基后发生了变化。
2. 内容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他果断地展开了一系列改革。
他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朝纲,清除官员的贪污腐化现象,推行法治,恢复政府的威信,确立了以“大明”为基调的法治体系。
孝文帝在军事上也进行了革新,加强国防建设,整顿军队,提升了北魏的国防实力。
他在文化教育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提倡儒学,注重教育,创立了孝文帝时期的“文学复兴”时期。
3. 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政治改革的典范,他的改革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对未来的政治、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改革使得北魏在当时成为了一个相对强大和有序的国家,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孝文帝的改革尚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经济和民生方面的改革还不够全面,对底层民众的改善还需进一步加强。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我认为其改革在当时确实达到了相当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北魏走出了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的局面,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他的改革还存在一些短板,没有解决国家的根本问题,致使北魏最终未能摆脱政治异动的命运。
我们在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时,既要看到其成就,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段历史。
总结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改革给北魏带来了政治、军事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作为一个我国古代政治改革的典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背景探究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北魏孝文帝改革之背景探究社会发展学院10级历史学刘园园1011114091北魏孝文帝改革之背景探究摘要:名垂千古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事件,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魏王朝的封建化,使得北魏一时之间强大起来。
然而,这一事件的背后又是多少人和事的努力而促成的呢?本文就分析一下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王朝的现实背景,主要从北魏建立之后的状况及封建化进程,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和王朝前期对孝文帝的影响这些方面来探讨改革的条件。
关键词:封建化、宗主督护、税制混乱、民族矛盾、文明冯太后、各地起义一、北魏建立初期封建化进程公元386年四月,少年气锐、志向远大的代国国王拓跋珪毅然诏告草原各部,将代国国号更改为魏,自称魏王,改元立国,北魏国建立。
拓跋珪在建立北魏和进取中原过程中,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适应中原地区的需要,并促进鲜卑的封建化和向农业定居过渡。
首先,解散拓拔部的部落组织,改为划分土地定居下来,由游牧生活转入农业生活,即所谓“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
从此,拓拔部人民大都居住在都城平城以及平城周围,由“八部帅”加以统辖,变作向政府纳贡服役的编户齐民。
其次,又把被征服的汉族人民及其他各族人民数十万迁到平城,发给耕牛,“计口授田”,对他们进行封建剥削。
再次,拓跋珪注意延揽人才,吸收汉族士人(如任用当时的名士崔宏),制定朝廷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降中原王朝的规模,建立北魏朝廷。
在保存汉人原来的社会制度和采用汉人原有的租税制度的同时,拓跋氏与汉族世家豪强也逐渐相互交融结合。
同时,还注意培养人才,通过设立太学,用儒家文化教育青年子弟,太学生多时达到3000人。
439年,北魏重新统一了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拔部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珪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拔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