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万家灯火”中的中国故事
热点主题家国情怀与中国故事-2020年高考作文热点主题大礼包(解读+预测+时评+素材)

热点主题04:家国情怀与中国故事【主题阐释】邓小平生前曾满怀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不论是伟人还是普通人,这种一往情深的“家国情怀”都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血脉中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翻开华夏文明史,字里行间无不写满家国情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遭贬谪仍心忧天下;戚继光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顾炎武慨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
我们要心怀家国天下,以身许党报国,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回首过去,不禁感慨万千。
40年前,我们的祖国百废待兴,封闭落后,人民缺衣少食,国民经济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
就在这个时候,党中央做出果断的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从此我们国家日新月异,迅速摆脱了昔日的贫穷落后。
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改革开放: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故事。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
回望历史,无数仁人志士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志向,以家庭为根基,以天下为己任,把深沉的家国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
如今,我们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应把家国情怀作为一种生命自觉传承下去。
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始终不忘弘扬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坚守在平凡岗位,守护着万家灯火,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智慧与力量。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离不开家国。
家国情怀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整个历史长河,滋养着民族血脉生生不息。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无私,令我们为之感叹动容。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优秀14篇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优秀14篇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篇一1966年秋天,他出生在黑龙江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一个普通农民家中。
家里兄妹6人,他排行老二。
上高中时,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懂事的他主动提出不住校,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当时全班52个学生,51个住校,唯独他跑校。
为此,父亲咬牙花100块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供他上学往返。
学校离家10公里,全是坑洼土路,天气好的时候,路都坑坑洼洼的不好走,遇到下雨天,路上积满了黑泥水,连下脚都很困难。
冬天更遭罪,路面结冰,非常滑,为了不迟到,他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去上学。
冬天即使不下雪,他骑车到学校时脸上、脖子上、身上都挂满了白霜,浑身湿透,所以同学们都叫他“小雪人”。
但是,无论天气如何恶劣,不管雨多猛、雪多大,他从未迟到或早退过。
因为初中就读的是农村学校,英语课只开半年,没有正规英语老师,中考时他的英语考了零分,但他还是考上了县里最好的。
高中。
当时全班考高中只考上五六个,他就是其中之一。
上了高中,为了高考英语不拖后腿,他在英语上下足了功夫,就连走路、干活时,都在背英语单词。
如今整个航天员队伍中,属他的英语最出色,大家都叫他“小诸葛”。
为了赚学费,他甚至在高中读书期间短暂辍过学,到附近砖厂打工。
可他始终没办法放弃学业,后来又回到了学校继续读书。
他的高中班主任说,好像一年四季都没有见他穿过新衣服,每天中午带的饭也只是玉米面大饼子,外加一些咸菜。
1985年,空军在依安县招飞行员,凭借强壮的体魄,他轻松过关。
进入航天员队伍以后,他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
神舟五号飞天时,他虽然没有入选任务梯队,但却把专业书籍找出来翻了一遍又一遍,写下了六七十万字心得体会,时刻为自己的梦想做准备。
他就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刘伯明。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篇二张桂梅觉得,贫困山区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其中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由此形成了“低素质女孩一一低素质母亲——低素质下一代”恶性循环。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素材2023(七篇)1秘书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素材2023(七篇)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素材篇1有人记得。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陈陆就是这样一个会被永远记得的人。
7月18日至21日,安徽省合肥市普降暴雨,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灾,多条河流水位超过历史峰值。
陈陆带领大队消防指战员辗转5个乡镇,奋战96小时,成功转移和救出群众2665人,他自己却永远留在了抗洪一线。
7月26日,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联追授陈陆同志“安徽青年五四奖章”。
7月27日,陈陆同志被应急管理部评定为烈士,追记一等功。
7月28日,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党委追授陈陆同志为“全国消防救援队伍优秀共产党员”。
7月30日,安徽省委追授陈陆同志“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7月30日上午9时,陈陆烈士遗体告别仪式上,亲友、战友、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近千人怀着沉重的心情,送别陈陆最后一程。
悲痛难抑,唯愿书信能将那些眼泪无法表达的悲痛和思念,静默诉说……亲爱的兄弟:你我从此阴阳相隔两重天,若有愿,梦相托!家里的事儿,你别担心,我们兄弟必定记在心头!听到你落水的噩耗,我连夜赶了过来,跟你的战友一起在水面上寻找你,多希望能在某一处的树岔上、电线杆旁或是洪水中的房顶上看到你冲我挥手。
直到24日下午,终于找到你了,却不想,你已离我们而去。
那一刻,我呆住了。
我不知该怎样面对你的离开,也不知该怎么跟你的至亲们开口。
当我再次走进你的办公室,里面空空荡荡,桌上还有一堆治疗皮肤伤痛的药,你走得匆忙,还没来得及收拾,正如你的离开,也来得如此猝不及防。
从7月18日到22日,你在抗洪一线连续奋战了4天,你也真是傻,那水里有化肥、粪便、动物尸体等有害物,有严重腐蚀性,你还一次次蹚着水,接送被困群众,结果自己的膝盖又红又肿,几乎不能正常弯曲和行走,连湿透的裤子都只能请队友帮忙脱下。
当时,他们都不让你再出去了,可是当接到电话听说有人被困,你又咬着牙,冲了出去。
你说这片水域情况你熟悉,你的水性好,让别人去,你放心不下!是呀,你在市里拿过游泳比赛的名次,当时又刚往返一趟解救了几位被困村民,对路况熟悉,救援艇增加至5条,需要有人带头,所以当你提出要再去一趟时,大家虽心疼你的身体,还是让你去了。
中国民间故事-夜郎啼

中国民间故事-夜郎啼沐阳城有一段残破的古城墙,大宋年间,那儿原是古战场的一角,现经岁月剥蚀已残败,成为游民、懒汉、乞丐的走穴。
每次从古城墙下走过,苏景阳的衣襟或腰间的药箱,总被些脏手扯住,苏景阳只好散点碎银给他们,久而久之,似成了习惯。
只是一次,有个叫胡三的,迟迟不放手,他把苏景阳拉到一边,跪地不起。
“胡三,你起来吧,跪着也不是办法?你有事就说。
”“苏大夫,你大仁大义,到米铺,米湖升家救救他家那三岁小儿呀!”“人家米铺的儿子关你胡三什么事?”苏景阳故意问。
“这?”胡三吞吞吐吐,摸了摸后脑勺说,“总之你大仁大义,救救他吧。
”苏景阳没有回百家药堂,而是往米铺商人米湖升家而去。
他一路上想解开胡三与米掌柜的关系,可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一路赶,直追上月挂树梢,万家灯火,到米府百米外,就听那松风林动,夹送着夜郎的啼哭。
米府上下,正为那夜啼小儿忙得不可开交。
米夫人拿一只拨浪鼓,直把鼓上的珠子甩掉了,小儿也没看上一眼,仍旧啼哭不止。
米湖升见苏景阳不请自来,心里“咯噔”了一下,道:“苏大夫,你看这如何是好,一到晚间,月亮出山,小儿就落下啼哭病症,可天一亮,他就哭倦了,整个白天就吃饱了睡,睡足了精神好在晚间哭。
”苏景阳看着米夫人怀里乱撞的小儿,此小儿天庭饱满,嘴阔耳大,面相俱佳。
再看小儿的十指,有个指甲盖发绿,他把这根手指捏住细看,便摇了摇头,从药箱里,取出一根毛刺来,米湖升担忧道:“大夫,这是?”苏景阳一脸凝重:“这根是‘虎须’,不是针,你家小儿指盖里寄生了吮指虫,昼伏夜出,需把它刺出来。
”苏景阳捏住小儿的手指,随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着指缝间一刺,那发绿的指甲,内里便殷红如血,啼哭的小儿也止住了哭声。
苏景阳从米家告辞后,月亮升在树梢,昏黄昏黄的。
苏景阳扶着墙边走,头竟有些昏沉沉的。
苏景阳病了,他一直回忆在米家的情形,可头脑一片空白。
他翻找药箱,翻来翻去,却没找到那根“虎须”。
什么时候掉的?他喝了米家的一杯寿眉茶,出米家门的时候,头就开始昏了。
经典朗诵《美丽中国》

经典朗诵《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彩衣渔憔来自经典朗诵00:00 06:10 《美丽中国》作者/欧震当我以南方雨林一滴露水的晶莹感受你的清澈当我以茫茫北国一片雪花的温柔感受你的壮美当我以万里长城上一块砖的厚重感受你的历史当我以春天故事里一朵花的绽放感受你的风姿哦,中国当我以一个中国人的脉搏感受你的心跳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呼喊——我爱你,中国,我的美丽的中国!这个早晨,我伫立在天安门广场注目五星红旗的升起我的耳边回响的是庄严的宣告是嘹亮的歌声是开国大典的礼炮是婴儿初生的啼哭我的眼前浮现的是冲天的火箭是风驰的高铁是田野中一年年金色的麦浪是大地上一座座崛起的新城我在广场上行走在欢呼的人群中行走在流光溢彩姹紫嫣红中行走我觉得自己就是一颗跳动的音符流淌在一首辉煌的交响曲中就像一颗幸福的泪珠闪烁在中国容光焕发的脸庞我看见激情在灿烂的阳光下飞扬我仿佛听到了人们发自于内心深处的声音——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个早晨,我在八面来风中感觉着你的呼吸感觉着你今天的成熟与美丽感觉着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怒放而又义无反顾地远去你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想起了我的兄弟姐妹想起了那些平凡、朴实、生动的中国人的面孔想起了那些从风雨泥泞中走过来的坚实的脚步想起了那些创造的大手写下的劳动的意义想起了那些汗水和热血汇成的永不枯竭的河流我的一条大河波浪宽的中国呵我的万紫千红春满园的中国我的如花的中国我的如画的中国我的江山如此多娇的中国我的淡妆浓抹、分外妖娆的中国我的繁荣富强、风雅文明的中国当我以万家灯火中一扇窗口的明亮感受你的温暖当我以浩瀚太空中一颗卫星的璀璨感受你的荣光当我以中国制造感受你的实力当我以阅兵式上一个士兵的步伐感受你的雄壮哦,中国当我以一个中国人的脉搏感受你的心跳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呼喊——我爱你,我美丽的中国!欧震简介欧震,1963年生,诗人,歌词作家。
著有诗歌集《目击》、《诗舞台》、《幸福从来不穿靴子》,歌词集《梦中的海》;曾在第一届中国诗歌节举办个人诗歌作品专场朗诵会。
朗诵《美丽中国》

经典朗诵《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彩衣渔憔来自经典朗诵00:0006:10《美丽中国》作者/欧震当我以南方雨林一滴露水的晶莹感受你的清澈当我以茫茫北国一片雪花的温柔感受你的壮美当我以万里长城上一块砖的厚重感受你的历史当我以春天故事里一朵花的绽放感受你的风姿哦,中国当我以一个中国人的脉搏感受你的心跳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呼喊——我爱你,中国,我的美丽的中国!这个早晨,我伫立在天安门广场注目五星红旗的升起我的耳边回响的是庄严的宣告是嘹亮的歌声是开国大典的礼炮是婴儿初生的啼哭我的眼前浮现的是冲天的火箭是风驰的高铁是田野中一年年金色的麦浪是大地上一座座崛起的新城我在广场上行走在欢呼的人群中行走在流光溢彩姹紫嫣红中行走我觉得自己就是一颗跳动的音符流淌在一首辉煌的交响曲中就像一颗幸福的泪珠闪烁在中国容光焕发的脸庞我看见激情在灿烂的阳光下飞扬我仿佛听到了人们发自于内心深处的声音——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个早晨,我在八面来风中感觉着你的呼吸感觉着你今天的成熟与美丽感觉着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怒放而又义无反顾地远去你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想起了我的兄弟姐妹想起了那些平凡、朴实、生动的中国人的面孔想起了那些从风雨泥泞中走过来的坚实的脚步想起了那些创造的大手写下的劳动的意义想起了那些汗水和热血汇成的永不枯竭的河流我的一条大河波浪宽的中国呵我的万紫千红春满园的中国我的如花的中国我的如画的中国我的江山如此多娇的中国我的淡妆浓抹、分外妖娆的中国我的繁荣富强、风雅文明的中国当我以万家灯火中一扇窗口的明亮感受你的温暖当我以浩瀚太空中一颗卫星的璀璨感受你的荣光当我以中国制造感受你的实力当我以阅兵式上一个士兵的步伐感受你的雄壮哦,中国当我以一个中国人的脉搏感受你的心跳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呼喊——我爱你,我美丽的中国!欧震简介欧震,1963年生,诗人,歌词作家。
着有诗歌集《目击》、《诗舞台》、《幸福从来不穿靴子》,歌词集《梦中的海》;曾在第一届中国诗歌节举办个人诗歌作品专场朗诵会。
经典朗诵《美丽中国》

经典朗诵《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彩衣渔憔来自经典朗诵00:00 06:10 《美丽中国》作者/欧震当我以南方雨林一滴露水的晶莹感受你的清澈当我以茫茫北国一片雪花的温柔感受你的壮美当我以万里长城上一块砖的厚重感受你的历史当我以春天故事里一朵花的绽放感受你的风姿哦,中国当我以一个中国人的脉搏感受你的心跳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呼喊——我爱你,中国,我的美丽的中国!这个早晨,我伫立在天安门广场注目五星红旗的升起我的耳边回响的是庄严的宣告是嘹亮的歌声是开国大典的礼炮是婴儿初生的啼哭我的眼前浮现的是冲天的火箭是风驰的高铁是田野中一年年金色的麦浪是大地上一座座崛起的新城我在广场上行走在欢呼的人群中行走在流光溢彩姹紫嫣红中行走我觉得自己就是一颗跳动的音符流淌在一首辉煌的交响曲中就像一颗幸福的泪珠闪烁在中国容光焕发的脸庞我看见激情在灿烂的阳光下飞扬我仿佛听到了人们发自于内心深处的声音——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个早晨,我在八面来风中感觉着你的呼吸感觉着你今天的成熟与美丽感觉着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怒放而又义无反顾地远去你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想起了我的兄弟姐妹想起了那些平凡、朴实、生动的中国人的面孔想起了那些从风雨泥泞中走过来的坚实的脚步想起了那些创造的大手写下的劳动的意义想起了那些汗水和热血汇成的永不枯竭的河流我的一条大河波浪宽的中国呵我的万紫千红春满园的中国我的如花的中国我的如画的中国我的江山如此多娇的中国我的淡妆浓抹、分外妖娆的中国我的繁荣富强、风雅文明的中国当我以万家灯火中一扇窗口的明亮感受你的温暖当我以浩瀚太空中一颗卫星的璀璨感受你的荣光当我以中国制造感受你的实力当我以阅兵式上一个士兵的步伐感受你的雄壮哦,中国当我以一个中国人的脉搏感受你的心跳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呼喊——我爱你,我美丽的中国!欧震简介欧震,1963年生,诗人,歌词作家。
著有诗歌集《目击》、《诗舞台》、《幸福从来不穿靴子》,歌词集《梦中的海》;曾在第一届中国诗歌节举办个人诗歌作品专场朗诵会。
2023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简介(7篇)

2023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简介(7篇)2023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简介【篇1】这个时代,当然不能简单地用“物欲横流”来形容,但物质与金钱,确实是人们追求的幸福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不能辜负时代,但也不辜负自己,能吃得好点就吃好点,能用得好点就用好点,能玩得开心就玩开心,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滋味和意义。
然而,对14岁就参军的退休军人马旭来说,人生意义早已定格在奉献。
马旭身上穿的旧军装,已浆洗多年而发白,脚上穿15元钱的鞋,用胶水补了多次。
就是这样一位连一双鞋都舍不得买的人,攒下千万。
她攒下这笔巨款,不是为了给儿孙留产业,而是全部捐给了自己的家乡木兰县,只为给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1千万,放到我们每个人身上,你是否舍得全部捐出?对马旭来说,人生不是为了享受,所以衣,蔽体即可;食,果腹即可。
年过八旬还要考研,不是为了名,只是为国防多做贡献;节衣缩食,不是为了利,只是想为家乡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心意。
对于马旭来说,我是军人,奉献的时候就该我上!2023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简介【篇2】有很多人,会对始终如一的爱情充满向往。
然而现实残酷,有太多的变故,导致一对又一对深爱的情侣,各奔天涯。
苏炳添就拥有一份令人艳羡的爱情。
苏炳添在小学的时候,就暗恋同班的班花:林艳芳。
那时候林艳芳长得极其漂亮,苏炳添却瘦瘦小小的`,学习成绩也是倒数,林艳芳看不上他。
上了初中,苏炳添始终不改对林艳芳的执着,每天都要缠着她。
忽然有一天,苏炳添转学去了体校,没有人再给林艳芳上课扔小纸条,给她讲无聊的笑话。
林艳芳觉得很寂寞,很想念苏炳添,所以答应了他的追求。
后来苏炳添起早贪黑训练短跑,林艳芳也要为了升学而努力,两人只能通过书信交流。
有时候,相见不如怀念,两人从书信到手机,始终对彼此忠贞不渝。
苏炳添也是个内敛的人,从市冠军到省冠军,到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
苏炳添始终如一,对林艳芳爱慕不已。
苏炳添除了训练,每天向林艳芳汇报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给了她很多安全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讲“万家灯火”中的中国故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江楼夕望招客》中写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近看则灯火阑珊,星河闪烁…… 灯光,作为温暖和光明的象征,始终是人类战胜黑暗和恐惧的力量。
让我们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那穿越漫漫岁月的“万家灯火”。
光源于火,篝火独明火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最伟大的成就,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照明文化的诞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燧人氏是发明钻木取火的圣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是有记载的。
据《韩非子·五蠹》记载:“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关于钻燧取火的详细过程,东晋王嘉的《拾遗记》是这样描述的:“燧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
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火种。
印度人信奉阿耆尼,将其尊崇为火神,阿耆尼在梵文中的含义就是“ 火焰”。
这些神话传说,无非是寄托了人类对火光的追求和对火光创造者的崇拜。
其实,为人类带来火种的既不是普罗米修斯,也不是燧人氏和阿耆尼,而是人类祖先在实践中逐渐发现的。
人类从对火的恐惧到对火的崇拜,最初也许只是出于崇尚光明的心理需求。
从照明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祖先点燃的第一堆篝火,也许就是人类发明的第一个照明光源。
其实,篝火是指把植物的枝条堆放在一起进行燃烧来提供照明的火堆。
有学者认为,关于篝火照明的说法,可以从甲骨文中的“光”字结构中找到证据。
原来,甲骨文中的“光”字表示男奴隶和女奴隶置火堆于头上以用来照明,这样的火堆自然能照得更远一些,“火”的照明功能就是这样来的。
灯源于豆,豆为何物在漫长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发现某一种材料要比另一种材料燃烧得更好,因此具有更好的照明效果。
比如,在烤肉时脂肪掉进火中会让火燃烧得更加剧烈一些。
这个发现对人们的启示很大,于是人们就把动植物的油脂放到陶器当中,用苔藓和其他材料做灯芯,点燃之后就可用来照明了。
这就是诞生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豆灯”,它可能就是我国古代灯的前身了。
这里的“豆”字在商周时期是指一种饪食器具,可以盛放腌菜或肉酱等食物;同时,“豆”也是一种用青铜或陶瓦制成的古代礼器。
到了周朝的时候,我国的青铜器和陶器极为发达,这就为灯具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仿照当时的食器“豆”的形状制成了一种照明工具,于是“豆灯”诞生了。
由于这种照明工具常用陶瓦器制成的,因此又被称为“瓦豆”。
古代油灯的燃油主要是动植物油,如牛油、麻籽油、乌桕油、菜籽油、棉籽油、桐油等。
到了宋元时期,石油开始用作照明燃料,因此使得油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至于古代油灯的灯芯则是由火炬演变而来的,大多是用去皮麻捆绑而成的“麻蒸”插在灯盏中心的支钉上做成的。
棉纱灯芯产生的年代比较晚,由于其极其柔软而不能插在支钉上,因此需要置放于灯盏中心的圆台上使用。
关于“灯”字的来源,这里还有不少故事呢! 关于“登”字的含义,《尔雅·释器》是这样说的,“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后来,人们也用青铜的“豆”来当作灯具,于是产生了“镫”字,那时“登”与“镫”是通用的。
到了秦代,人们又创造了表示照明器具的对应文字——“燈”。
“燈”是一个形声字,从火,登声。
其表示的意义要比“镫”字更加准确。
因为秦代的照明器具“登”是由石、陶和金属等多种材料制作的,而青铜只是其中的一种材料;至于“火”字旁则更是反映了“登”的最基本特征。
再后来,人们为了书写的方便,便把“ 燈” 字简化为“灯”。
不过,在古代“燈”和“灯”也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燈”可以作为一种祭祀礼器,而“灯”只是普通的照明器具罢了。
宫灯极品,取光藏烟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是我国古代灯具史上的一大杰出成就,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崇尚环保的历史见证。
长信宫灯是我国西汉时期青铜灯具的典型代表,铸造于公元前172 年。
1968 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了长信宫灯。
专家推测,该灯可能为汉武帝时皇太后窦氏送给孙媳妇窦绾的。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轻巧华丽,因此是汉代造灯艺术的极品。
1993 年,该灯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长信宫灯既可以作为照明工具,又可以作为艺术饰品,达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长信宫灯通高48 厘米,整件宫灯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 个部分组成。
灯盘中心有一钎可插蜡烛,灯罩与灯盘相对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
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版,是为调整出光口大小而设计的,因此可用来调节灯光的亮度。
长信宫灯“取光藏烟”的秘密是什么呢?原来,宫女铜像体内是中空的,其右臂相当于一个烟道,燃烧的烟尘经底层水盘过滤后便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环境中。
这种灯还有反射和聚光的功能,因此可以利用灯罩的开合来调节灯光的照度,这说明当时人们已注意到灯光的照度问题了。
照度是指物体被照亮的程度。
衡量照度的标准,除取决于能否看清物体以外,还有看清物体的容易程度和主观感觉是否舒适等。
因此,照度水平要综合考虑视觉功效、舒适感、经济性和节能性等因素。
长信宫灯的这种“ 取光藏烟”的技术发明,在当时的世界灯具史上也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燃油之灯,节能先锋油灯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经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油灯在几千年的演进过程中,始终把实用性作为技术创新的突破点。
诞生于唐代的“省油灯”就是人们节能理念的实物化。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省油瓷灯预示了一种蒸馏冷凝与水循环系统的现代化技术。
陆游在《斋居纪事》中写道:“ 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
”这说明在宋代省油灯已经广为流行了。
1999 年,在三峡库区出土的一盏省油灯,从外形上看与普通油盏没什么不一样,但它的碟壁有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有一个小圆嘴,用来向夹层中注水,这与陆游所描述的“省油灯”基本是一致的。
“省油灯”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呢?原来,“省油灯”多为陶瓷制品,其灯体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油池,下层为储水池(或水盘)。
因此,“省油灯”又被称为“夹瓷盏”(夹层灯)。
在夹层上留有一个小孔,人们可以从小孔向夹层中加水。
对于一般的油灯来说,当油灯被点燃以后,产生的热量就会通过热传递方式使燃油的温度升高,这样就加快了燃油的蒸发,因此增加了耗油量。
“省油灯”的创新点就在于在夹层中加水降低了油温,从而达到了省油的目的。
我们知道,液体的温度越高,其蒸发的速度就越快。
“省油灯”利用夹层中的水来吸收燃油的热量,使燃油的温度不致升高。
同时,陶瓷制“省油灯” 要比金属制“ 省油灯”更节油,这是因为陶瓷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可以减少热的传递。
“省油灯”作为一种方便节油的创新型照明用具,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据史料记载,“省油灯”在唐、宋两代极为普及,在民间应用长达数百年之久。
难怪,《中国陶瓷史》在关于唐代邛窑的记载中,不惜用八分之一的篇幅来介绍“省油灯”,这足以说明“省油灯”的社会影响。
走马飞虎,双喜临门我国唐代发明的走马灯,又叫跑马灯、串马灯,是我国民间彩灯的一种独特的形式。
《燕京岁时记》在描述走马灯时写道:“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
”李约瑟博士对我国的走马灯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为这是现代空气涡轮机的雏型。
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利用空气对流的原理,来推动灯中心的转轴转动,并带动纸剪的人马转动。
据史料记载,走马灯在宋代时就已较为盛行了。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还与走马灯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呢!相传,王安石23 岁那年去京师汴梁赶考,途经一村庄时发现一户人家在门楼上挂着一盏走马灯,灯上写着半副对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原来这户人家是为女儿招婿使出的招数,这半副联语就是该户人家的小姐自己想出来的,意思是说谁能对上上联就与谁结为连理。
王安石对这半副联语的构思极为欣赏,但使命在身,容不得多留,只好继续前行。
在考场上,王安石早早地就交了卷。
主考官见王安石交卷如此之快,便想试试他的才华。
主考官指着衙前竖立的飞虎旗出句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要求王安石接对上联。
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那个大户人家门前的“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来对,主考官惊奇不已,甚为高兴。
王安石考完之后就星夜兼程赶到了那户人家的门前,用主考官出的“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来应对。
该家小姐听到这个极其工整的联语,自然是喜出望外,连说对得太妙了,于是这门婚事就算定下了。
就在成婚的那一天,王安石进士及第的消息传来,这可真是喜上添喜啊!王安石连忙在红纸上写下了两个连体的“ 喜” 字,并赋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歌,走马飞虎结丝罗。
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
”璀璨古灯,文化瑰宝据考古发现,我国在西汉时期已经有了蜡烛,但一直到晋代才在全国得到普及。
其实,蜡烛是用蜂蜡制成的中间有灯芯的柱状照明器具,一般需要配合烛台才能使用。
烛灯和油灯的区别在于,前者使用的是固体燃料,而后者使用的是液体燃料。
不过,蜡烛在汉晋时期还为奢侈品,通常只有宫廷及官宦人家才能使用。
到了明清时期,制作蜡烛的取材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植物油制造蜡烛技术的进步,使得蜡烛逐渐普及到社会底层。
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古灯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材料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金属、陶瓷、玉石、木质灯具之外,像玻璃和珐琅等新材料也大规模应用于灯具制造。
特别是由于古灯与文化艺术的融合,使得古灯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照亮了中国几千年的漫漫长夜,而且也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元宵彩灯形式多样,花纹图案更是丰富多彩。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描写的就是元宵夜灯月辉映的动人场景。
元宵放灯是我国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习俗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有的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成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有的根据民间故事编制成灯,如牛郎织女灯、二十四孝灯等。
现在正是观赏元宵花灯的时节,各地的花灯工艺不同,灯式不一,但无一不展现“灯烧月下”的美景,充满对“春到人间”的期盼。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